高二地理-內力作用與地貌(共16頁)_第1頁
高二地理-內力作用與地貌(共16頁)_第2頁
高二地理-內力作用與地貌(共16頁)_第3頁
高二地理-內力作用與地貌(共16頁)_第4頁
高二地理-內力作用與地貌(共16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1內力作用(1)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2)主要表現(xiàn)形式及影響表現(xiàn)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地殼運動水平運動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巖漿活動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tài)變質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3)結果: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2內力作用地貌(1)褶皺山:巖層在擠壓下發(fā)生塑性變形而形成的山脈。(2)斷塊山:由斷層發(fā)育而成的山嶺。(3)火山: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3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斷裂構造帶(海嶺、海溝等)分割成六大

2、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停地運動;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2)板塊運動邊界類型注意點1地勢的高低起伏變化并非都是地殼垂直運動的結果地殼的水平運動也會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高大的褶皺山脈,表現(xiàn)出地勢的高低起伏變化。2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tài)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內力對地殼的發(fā)展變化起主導作用,但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外力作用可能占優(yōu)勢,如河流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3褶皺山、斷層山與褶皺、斷層是不同概念褶皺山、斷層山和火山一樣,屬于地貌類型;褶皺、斷層則屬于地質構

3、造。1讀“某大板塊邊界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相鄰板塊運動方向。由于板塊的相對運動,邊界處可能形成()A甲乙之間裂谷、海洋B甲丙之間海溝、海嶺C甲丁之間海溝、島弧D甲戊之間褶皺山脈、高原讀圖一與圖二,回答24題。2圖一的四處中,與圖二所示的地殼運動最相符的是()A BC D3圖二所示地殼運動最可能形成()A海溝 B海嶺C褶皺山 D裂谷4A、B兩個海域,面積變化的趨勢是()AA海域擴大,B海域縮小B都擴大CA海域縮小,B海域擴大D都縮小1答案C解析箭頭相向運動表示板塊碰撞,為消亡邊界,多形成海溝和島弧地貌;箭頭相離運動表示板塊張裂,為生長邊界,多形成海嶺、裂谷和海洋。2答案B解析圖二中所示的地殼運

4、動為水平張裂和斷層;圖一中處位于板塊的張裂邊界,形成斷裂帶;均位于板塊碰撞邊界。3答案D解析巖層水平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溝、褶皺山是地殼水平擠壓形成的;海嶺是由地幔物質(巖漿)噴出海底堆積而成,圖二所示區(qū)域位于大陸。4答案C解析A為地中海,位于板塊消亡邊界,面積縮?。籅為紅海,位于板塊生長邊界,面積擴大??挤ňC述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是高考命題的重點考點,一般以地質事件或地質景觀圖、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地殼的變動,地質構造的判讀及實踐意義。識記六大板塊分布,比較背斜、向斜、斷層等構造特點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是關鍵。命題法1地質構造判讀典例1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為巖層編號,其年代由老到新,

5、完成下題。圖中甲、乙兩地有關地質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背斜巖層受到水平擠壓成山B甲向斜槽部巖層向下彎曲成谷C乙背斜頂部受張力被侵蝕成谷D乙向斜上覆巖層差別侵蝕成谷解析由圖及巖層年代由老到新可知,甲處巖層向下凹陷,為向斜,乙處巖層向上隆起,為背斜。甲處向斜受到兩側巖層的擠壓,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從而形成山地;乙處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所以C正確。 答案C【解題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及其實踐意義命題法2內力作用與地殼變動典例2讀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圖,完成(1)(2)題。(1)圖中表現(xiàn)內力作用的主要有()固結成巖褶皺沉積作用巖漿侵入斷層侵蝕作用A BC D(2)圖中最先發(fā)生的地質作用

6、最可能是()A巖漿的噴出 B斷層的發(fā)生C頁巖的沉積 D褶皺的發(fā)生解析第(1)題,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為識記內容,其主要有巖漿活動、地殼運動、變質作用等,其中地殼運動可形成褶皺和斷層。第(2)題,圖中上覆頁巖下面的巖層呈層分布,應為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巖,觀察地層剖面,其地質作用過程應是:沉積作用水平擠壓褶皺隆起巖漿侵入斷層發(fā)生外力侵蝕頁巖沉積。答案(1)B(2)D【解題法】地質構造剖面圖的判讀1判斷巖石的類型具有層理結構或有生物化石的為沉積巖;發(fā)生巖漿活動,存在于地表之下的為侵入巖,出露地表的為噴出巖;變質巖往往緊鄰侵入巖。2根據(jù)圖示推斷地殼的運動過程或作用(1)如圖一,若地層呈水平狀態(tài),說明該處

7、發(fā)生沉積作用,其形成順序為A、B、C、D,其年齡自D到A逐漸變老。(2)如圖二,若地層出現(xiàn)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fā)生了地殼隆起,使當?shù)氐貏萏Ц?,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時開始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三是當時、當?shù)貧夂蜃兓瑳]有了沉積物來源。(3)如圖三,若地層出現(xiàn)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fā)生褶皺,地層顛倒是因為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fā)生強烈褶皺所致。(4)如圖四,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上升形成的。(5)如圖五,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形成之后又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圍巖形成時間。注意

8、出現(xiàn)大面積的成層巖石,說明地殼處于下沉運動。上層巖石發(fā)生侵蝕,說明地殼發(fā)生上升運動。地質構造或巖層的順序,后出現(xiàn)的破壞先出現(xiàn)的,后出現(xiàn)的完整,先出現(xiàn)的不完整。某地理興趣小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選擇了一條與考察區(qū)域總體構造線方向垂直的路線,觀測出露的地層,記錄了觀測點的相關信息并繪制了考察路線地質剖面示意圖。下表為觀測點相關信息表。完成下題。地層新老關系地層代號觀測點坐標新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

9、76;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1.該小組繪制的考察路線地質剖面示意圖應為()如圖示意某地的等高線分布,從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層均由老到新。讀圖完成第2題。2圖中X地的地質構造地貌最可能為()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植被消失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據(jù)研究,百年之內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據(jù)此完成下題。3K島處于()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

10、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某年3月P地(位置見下圖)發(fā)生強烈地震,引發(fā)大規(guī)模海嘯,導致附近某核電站核物質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質主要通過洋流擴散。據(jù)此完成下題。4P地位于()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擠壓帶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帶C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帶D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帶下圖(a)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實習的觀測點分布圖,為觀測點編號。下圖(b)為該班某小組在其中一個觀測點所做的記錄卡片。完成下題。5上圖(b)中地質剖面示意圖所示沉積巖層由老到新的順序是()A、 B、C、 D、下圖為某向斜山地形地質示意圖。讀圖回答67題。6與M點的地形地層關系相符的是()7與沿XY線相符的剖面圖

11、是()讀圖,完成89題。8圖示()A花崗巖的形成早于石灰?guī)r B乙山為斷塊山C甲處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為山地9在野外考察時,判斷丙斷層的依據(jù)有()斷層面發(fā)育的陡崖斷層破碎帶斷層兩側巖層錯開相對下沉的巖體形成低地A BC D石油地質圖上,某一巖層頂部海拔相同點的連線,稱為構造等高線(單位:米),可以直觀地反映地下的構造情況,它是石油勘探與開發(fā)中常用的圖。讀某區(qū)域含油巖層頂部構造等高線示意圖(圖中粗實線為河流),完成1011題。10、表示地質勘探過程中幾種不同類型的鉆井,據(jù)圖判斷它們分別是()A氣井、水井、油井 B水井、氣井、油井C氣井、油井、水井 D水井、油井、氣井11該地沿EF線繪制的地質

12、剖面圖()1答案C解析由表中觀測點坐標可確定C地層位于地質構造的兩側,向中間依次為D地層和S地層。再根據(jù)從C地層到S地層巖層由新到老(兩側巖層新,中間巖層老),可知該處地質構造為背斜,故C項最符合題意。2答案A解析河流發(fā)育于山谷地帶,山谷的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因此X地為山谷。由題干可知,從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層均由老到新,即中間老、兩翼新,因此X地屬于背斜谷。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六大板塊的位置。依據(jù)經緯度可判斷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北側。4答案A解析本題較易,考查六大板塊分布。因P地處在日本太平洋沿岸,故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擠壓帶。5答案B解析根據(jù)關鍵信息“向斜東翼”,將向斜地貌補充完整(如下圖),向斜中心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上面后來覆蓋上的巖層最新。故選B。6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地形圖與地質構造圖的判讀能力。M點位于山脊,向斜的側翼,故B項正確。7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地形剖面圖的判讀。剖面線通過山峰,地質構造為向斜,XY線為向斜槽線,巖層以此線為對稱軸彎曲,故A項正確。8答案C解析注意巖層的彎曲,甲位于向斜槽部;乙處為背斜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