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學總結_第1頁
局部解剖學總結_第2頁
局部解剖學總結_第3頁
局部解剖學總結_第4頁
局部解剖學總結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脊柱區(qū)脊柱區(qū)(背區(qū))上界:枕外隆凸、上項線下界:尾件尖兩側界:自上而下連接斜方肌前緣、三角肌后緣上份、腋后製、腋后線、粘蠟后份、骼后上 棘、尾許尖的連線。分區(qū):項區(qū)、胸背區(qū)、腰區(qū)、紙尾區(qū)項區(qū)上界:脊柱區(qū)上界下界:第7頸椎棘突至兩側肩峰的連線胸背區(qū)上界:項區(qū)下界下界:第12胸椎棘突至兩側第12肋下緣、第H肋前部之間的連線腰區(qū)上界:胸背區(qū)下界下界:兩側骼蠟后份至僻后上棘以及兩側骼后上棘之間的連線詆尾區(qū)兩側協(xié)后上棘和尾fi尖三點所圉成的三角區(qū) 菱形區(qū)從5腰椎棘突至左、右粘后上棘再至尾it尖的連線(當腰椎或ffll、尾椎骨折或骨盆畸形時, 菱形區(qū)會變形),上、下兩角連線的深而是砥正中棘。第3胸椎棘突:

2、兩側肩胛岡內側端連線第7胸椎棘突:兩側肩胛卄下角連線第4腰椎棘突:兩側酩11最高點連線第2詆椎棘突.兩側齬后上棘連線 脊柱區(qū)的皮神經來自:脊神經后支淺動脈來源項區(qū):枕動脈、頸淺動脈、肩胛背動脈胸背區(qū):肋間后動脈、肩胛背動脈、胸背動脈腰區(qū):腰動脈IM尾部:臀上、下動脈胸腰筋膜的位置、分層、特點在腳背區(qū)較薄弱,覆于豎脊肌表面,向上續(xù)于項筋膜,在背部正中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韌帶, 外側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區(qū)逐漸增厚,分為前、中、后三層。后層覆于豎脊肌后面,打背闊 肌和下后鋸肌的犍膜愈合,向下附于m.在腰部正中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創(chuàng)帶,外側在豎 脊肌外側緣與中層愈合,形成豎脊肌鞘:中層位于豎脊肌與腰方肌之間

3、,內側附于腰椎橫突 末端和橫突間韌帶,外側在腰方肌外側緣與前層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作為腹橫肌起始部 的腱膜,向上附于第2肋下緣,向下附于m.中層上部張于第12肋與第1腰椎橫突之間 的部分增厚,稱腰肋韌帶,后入路腎手術時,切斷此韌帶可加大第12肋的活動度,便于暴 露腎;前層位于腰方肌前而,又稱腰方肌筋膜。筋膜的內側附于腰椎橫突尖,向下附于齬腰 韌帶和齬曙后份,上部增厚呈弧形附著于第2腰椎橫突與第12肋之間,稱外側弓狀韌帶, 其內側為內側弓狀韌帶。由于頸、腰部活動度大,在劇烈活動中腰部的胸腰筋膜損傷更為多 見,是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肌層(淺入深)4層第一層:斜方肌、背闊肌、腹外斜肌后部第二層:夾

4、肌、頭半棘肌、用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鋸肌、下后鋸肌、腹內斜肌后部 第三層:豎脊肌、腹橫肌后部第四層:枕下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 聽診三角(肩胛旁三角)位置、境界、結構特點位置:在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丹下角的內側。境界:內上界:斜方肌外下緣外側界:肩胛檸的脊柱緣下界:背闊肌上緣結構特點:三角的底為薄層脂肪組織、深筋膜和第6肋間隙,三角的表面僅覆以皮膚和淺 筋膜,是背部呼吸音聽診最清晰的部位-當肩胛骨向前外移位時,該三角范圍擴大。枕下三角位置、境界、其內經過的結構位置:枕下、項區(qū)上部深層境界:內上界:頭后大直肌外上界:頭上斜肌外下界:頭下斜肌結構特點:三角的底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淺而借致密結締組

5、織與夾肌和頭半棘肌相貼。 三角內有枕下神經和椎動脈經過。椎動脈在寰椎橫突孔上緣轉向內側,走行于寰椎后弓上面 的椎動脈溝內,再穿寰枕后膜進入椎管,最后經枕忖大孔入顱。臨床上,頸椎的椎體鉤丹質 增生、頭部過分旋轉或枕下肌群痙攣都可壓迫椎動脈,便腦供血不足。枕下神經在椎動脈與 寰椎后弓之間穿出,行徑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腰上三角位置、境界、結構特點位置:背闊肌深而,第12肋下方境界:內上界:下后鋸肌內下界:豎脊肌外側緣外下界:腹內斜肌后緣(有時下后鋸肌與腹內斜肌在第12肋上的附著點未接觸,第12肋下 緣也參打構成一個邊,共同用成一個不等邊的四邊形間隙)結構特點:三角的底為腹橫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表面

6、有3條神經:自上而下分別為肋下神 經、協(xié)腹下神經、齬腹股溝神經,這些神經的走向與第12肋平行。腰下三角位置、境界、結構特點位置:腰區(qū)下部,腰上三角外下方境界:由骼蠟、腹外斜肌后緣和背闊肌前下緣鬧成。結構特點:三角的底為腹內斜肌,表面無肌層覆蓋,僅覆以皮膚和戲筋膜,為腹后壁的一薄 弱區(qū)。在右側,三角的前方打闌尾、盲腸相對應,故盲腸后位深部闌尾炎時,此三角去有明 顯壓痛0腰區(qū)深部膿腫也可經此三角突于皮下。椎動脈起自鎖竹下動脈第1段,沿前斜角肌內側上行,穿第61頸椎橫突孔,進入枕下三角,經枕 丹大孔入顱。按其行程可分為4段:第1段為椎前部 第2段稱橫突部, 第3段稱寰椎部, 第4段為顱內部,位于椎動

7、脈三角內.即自起始處至第6頸椎橫突孔的一段穿行于上第6個頸椎橫突孔內橫行于枕下三角,橫臥于椎后弓上而的椎動脈溝內位于顱內(1)(2)(3)(4) 骨纖維孔(腰神經后支骨纖維孔)位置.境界、體表投影位置:位于椎間孔的后外方,開口向后,與椎間孔的方向垂直。境界:上外側界:橫突間韌帶的內側緣下界:下位推卄橫突的上緣內側界:下位椎竹上關節(jié)突的外側緣體表投影:位于同序數(shù)腰椎棘突外側的下述兩點的連線上:上位點在第1腰椎平而后正中線外側23cm, 下位點在第5腰椎平而后正中線外側3.2cm。脊神經后支從骨纖維孔內通過。骨纖維管(腰神經后內側支骨纖維管)位置.結構.體表投影位fi:位于腰椎乳突與副突間的計溝處

8、結構:自外上斜向內下,由前、后、上、卞4壁構成。前壁:乳突副突間溝后壁:上關節(jié)突副突韌帶上壁:乳突下壁:副突體表投影:在同序數(shù)腰推棘突下外方的下述兩點連線上:上位點在第1腰椎平而后正中線外側約2.1cm, 下位點在第5腰椎平而后正中線外側約2.5cm。腰神經后內側支穿行于卄纖維管中。臨床上常見的腰背痛多與腰神經后支有關腰脊神經后支行程、分支;腰脊神經后支從脊神經分出后,經一竹纖維孔至腰橫突間肌內側緣,分為后內側支和后外側 支。后內側支在下位椎骨上關節(jié)突根部的外側斜向后下,經帶纖維管至椎板后面轉向下行, 分布至背深肌和脊柱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等。第5腰神經后內側支經腰椎下關節(jié)突的下方,行向內 下:后外側

9、支在下位橫突背面進入豎脊肌,然后在肌的不同平面穿胸腰筋膜淺出,斜行向下 外。第13腰神經的后外側支組成臀上皮神經,跨越骼蠟后部達臀區(qū)上部的皮膚,有的可達 股骨大轉子平面。此神經損傷,可引起腰痛。椎管:由椎檸的椎孔、砥卄的低管與椎fi之間的fi連接共同組成的許纖維性管道,上端經枕fi大孔 與顱腔相通,下端達祗管裂孔而終。內容物有脊骷、脊髓的被膜、脊神經根、馬尾、血管、 神經、淋巴管及結締組織等。椎管壁的構成:椎管的大部是骨纖維性管道,前壁:椎體后面、椎間盤后緣、后縱韌帶后壁:椎弓板、黃韌帶、關節(jié)突關節(jié)兩側壁:椎弓根、椎間孔椎管紙段由骨性融合的紙椎椎孔連成,為骨性管道。構成椎管壁的任何結構發(fā)生變化

10、,如椎tht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等,均可使椎 管腔變形或狹窄,壓迫其內容物而引起一系列癥狀。椎管腔的形態(tài):橫斷面上,頸段上部近似圓形,往下逐漸變?yōu)槿切危盒囟未笾鲁蕶E圓形;腰段上、中部由 橢圓形逐漸變?yōu)槿切?;腰段下部椎管的外側部逐漸出現(xiàn)側隱窩,椎管呈三葉形:紙段椎管 呈扁三角形.椎管以第46胸椎處最為狹小,頸段以第7頸椎、腰段以第4腰椎水平較小。脊ffl被膜及特點:脊髓表而有三層被膜,由外向內為碩脊膜、脊髓蛛網膜、軟脊膜。硬脊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厚而堅韌,上方緊密附于枕忖大孔的邊緣,與硬腦膜相續(xù): 向下在第2 AR椎高度形成盲端后借終絲附于尾檸,形成一長筒狀硬脊膜囊,囊內有脊髓

11、和 31對脊神經根。毎對脊神經根在穿硬脊膜囊時被硬脊膜緊密包繞,并隨神經根延續(xù)形成神 經外膜,再與椎間孔周圍的結締組織緊密相連,起固立作用。脊«蛛網膜:薄而半透明,向上與腦蛛網膜相續(xù),向下在平第2低椎高度成盲端。此膜向內 發(fā)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梁與脊骷表面的軟脊膜相連。軟脊膜:柔軟并富有血管,與脊髓表面緊密相貼。在脊骷的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溝處,由軟脊 膜前韌帶索和后纖維隔與它相連。在脊舫兩側,軟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齒狀韌帶。該韌 帶為軟脊膜向兩側伸出的三角形結構,呈額狀位,介入脊神經前、后根之間。其外側緣形成 三角形齒尖,與硬脊膜緊密相連。毎側有1522個,附著部位不一,在頸段位于上、下

12、兩脊 神經根穿硬脊膜之間,胸部以下則不很規(guī)則。最上一對在第1頸神經根附近。最下一對可變 動在第11胸神經根至第2腰神經根之間,其附著處下方常恒立地發(fā)出一細小的結締組織索, 經后根前方向下止于第1腰神經穿硬脊膜處的附近,可作為辨認第1腰神經的標志,齒狀韌 帶有維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大前根動脈(Adamkiewicz動脈)頸膨大動脈:出現(xiàn)在頸弘8和側16節(jié),供應頸1胸6節(jié)腰詆膨大動脈:出現(xiàn)在胸812和腰1節(jié),以胸H節(jié)為多見,營養(yǎng)胸7節(jié)以下的脊髓。 營養(yǎng)脊髓的動脈在胸4節(jié)和腰1節(jié)常缺乏吻合,為乏血管區(qū)。脊節(jié)段與椎骨椎體的對應關系上肢腋窩的構成(一頂、一底、四壁)頂!由鎖忖中1/3部、第一肋外緣、肩

13、胛fl上緣用成,是腋窩的上口,向上通頸根部。底:朝向外下,由皮膚、淺筋膜和腋筋膜共同闈成。腋筋膜中央因有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經 等穿過而呈篩狀,故又稱篩狀筋膜。前壁:由胸大肌、側小肌、鎖fl下肌、鎖胸筋膜構成。鎖胸筋膜是位于喙突、鎖檸下肌和胸 小肌上緣之間的深筋膜,有頭靜脈、胸肩峰動、靜脈和胸外側神經穿過。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圓機、背闊肌和肩胛丹構成。內側壁:由前鋸肌、上位4個肋卄及肋間肌構成。外側壁:由肱卄的結節(jié)間溝、肱二頭肌長、短頭和喙肱肌構成。三邊孔(內有旋肩胛動、靜脈通過)上界:小圓肌、肩胛下肌、肩胛卄外緣和肩關節(jié)囊 下界:大圓肌外側界:朧三頭肌長頭 四邊孔(內有旋朧后動、靜脈和腋神經通

14、過) 上界:小圓肌、肩胛下肌和肩關節(jié)囊下界:大圓肌內側界:肱三頭肌長頭外側界:朧骨外科頸 腋動脈各段的毗鄰關系第一段:前方為胸大肌、鎖胸筋膜及穿過該筋膜的血管和神經;后方為臂叢內側束、胸長神 經、前鋸肌和第一肋間隙等;內側為腋靜脈:外側為臂叢外側束和后束。第二段:前方為胸大肌和胸小?。汉蠓綖楸蹍埠笫图珉蜗录?;內側為腋靜脈和臂叢內側束; 外側為臂叢外側束。第三段:前方為正中神經內側根和胸大?。汉蠓綖橐干窠?、撓神經、肩胛下肌、背闊肌和大 圓肌腱等:外側為正中神經外側根、肌皮神經、肱二頭肌長頭和喙肱肌等:內側為腋靜脈、 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等。腋靜脈:外側有腋動脈,兩者之間有臂叢內側束、尺神經及

15、前瞎內側皮神經等,內側有骨內 側皮神經,遠端有腋淋巴結外側群,近端有腋淋巴結尖群。當上肢外展時,腋靜脈位于腋動 脈的前方。臂叢(分為內側束、外側束、后束)外側束:肌皮神經:在朧肌、肱二頭肌之間下行,向下延續(xù)為前臂外側皮神經,支配喙肱肌。 胸外側神經:伴行胸肩峰動、靜脈穿過鎖胸筋膜,貼胸大肌深面走行。內側束:胸內側神經:在腋動、靜脈之間穿出,支配側小肌、胸大肌。尺神經:先在腋動、靜脈之間下行,繼而行向動脈內側,穿內側肌間隔到尺神經溝。 前壁內側皮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后束:橈神經:腋動脈后方,經肩胛下肌、背闊肌及大圓肌的前而下行,至臂后部進入朧卄肌管, 支配朧三頭肌長頭、稅側腕長、短伸肌,肱撓肌。腋神

16、經:初位于撓神經的外側,腋動脈的后方,向外下方走行,伴旋肱后動、靜脈穿四邊孔, 繞肱卄外科頸向后進入三角肌區(qū)。用胛下神經:有上、下兩支,貼肩胛下肌前面下行,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圓肌。胸背神經:支配背闊肌 胸長神經.在腋中線后方伴胸外側動脈行于前鋸肌表而.支配該肌。(屈自臂叢的鎖竹上部) 肩胛上神經:起自瞎叢的上干,向后疋行經肩胛上切跡進入岡上窩,繼而伴隨肩胛上動脈轉 入岡下窩,分布于岡上肌、岡下肌和肩關節(jié)。正中神經:以內、外側根分別起自內、外側束 腋淋巴結(P287) 腋鞘(頸腋管):包裹腋動脈、腋靜脈和臂叢周圉的結締組織膜,向上與頸部椎前筋膜相延續(xù)0 三角?。▽儆诩鐜Ъ。┖缶壧幱幸干窠浀钠ぶЪ幢?/p>

17、外側上皮神經淺出淺筋膜,分布于三角肌 表面的皮膚。三角肌深而腋神經分前、后2支進入該肌。旋肱后動、靜脈分布于三角肌、肩 關節(jié)和朧卄等。在扈胛切跡的上方有肩胛上橫韌帶.肩胛上動脈經該韌帶的上方進入肩胛區(qū)分布于岡上 肌和岡下肌。肩胛上神經在該韌帶的下方進入肩胛區(qū),支配岡上肌和岡下肌等結構。肩關節(jié)血液供應主要來自肩胛上動脈和旋肱前、后動脈的分支:神經分布來自肩胛上神經 和腋神經的分支。肩帶肌中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腱經過肩關節(jié)周圍時,與關節(jié)囊愈著,并 互相連接形成一接近環(huán)形的腱板,圍繞肩關節(jié)稱為肌腱袖(肩袖人 頭靜脈在臂部行于肱二頭肌外側溝內,向上經三角肌胸大肌間溝進入鎖件下窩,穿鎖胸筋膜 注入腋靜脈。臂前骨筋膜鞘:由臂筋膜前部、內、外側肌間隔和朧卄用成。:rt內有肱二頭肌、喙肱肌、肱 肌、肱動、靜脈、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和尺神經。肱骨肌管(棧神經管人肱三頭肌的3個頭與肱卄的撓神經溝圍成一個供血管神經束通行的 管道。上口:由肱三頭肌內、外側頭和肱席圍成,在大圓肌和背闊肌的下方。下口:在肱肌與肱撓肌之間的深處,約在朧帶中、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