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謫居永州與蘇軾謫居黃州期間心態(tài)比較_第1頁
柳宗元謫居永州與蘇軾謫居黃州期間心態(tài)比較_第2頁
柳宗元謫居永州與蘇軾謫居黃州期間心態(tài)比較_第3頁
柳宗元謫居永州與蘇軾謫居黃州期間心態(tài)比較_第4頁
柳宗元謫居永州與蘇軾謫居黃州期間心態(tài)比較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鹽城師范學院成人教育畢業(yè)論文柳宗元謫居永州與蘇軾謫居黃州期間心態(tài)比較08 中文(本)泗洪 許石玲【摘要】:柳宗元、蘇軾同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在文學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在仕途上卻 不甚順利,政治理想破滅后,均被一貶再貶。二人遭遇相似,被貶后的心態(tài)卻不盡相同。本論文通過對柳、 蘇二人貶謫永州、黃州時期部分作品的比較,管窺二人心態(tài)的異同,探究其心態(tài)的成因?!娟P鍵詞】: 柳宗元 蘇軾 永州 黃州 謫居 心態(tài)柳宗元與蘇軾均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二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 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蘇軾的豪放詞, 都是文學史上的 最高典范。但在仕途上,二人卻不甚順利。正當他

2、們意氣風發(fā)、 想大有作為之時, 卻遭到迎頭痛擊,政治理想破滅,分別被貶永州、黃州。二人遭遇相似,被貶后 的心態(tài)卻不盡相同。 本論文通過對柳蘇二人謫居永州、 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的部分作品 的比較,管窺二人心態(tài)的異同,探究其心態(tài)的成因。一、從作品中探尋人物心態(tài)(一)從“永州八記”等文看柳宗元謫居永州的心態(tài)謫居永州是柳宗元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時期, 在此期間柳宗元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 作品,體裁多樣,內(nèi)容廣泛。其中最為世間傳誦的是山水游記, 特別是著名的“永 州八記”。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寫心,抒發(fā)失意情懷和 牢騷怨氣,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 因而他的山水游記, 折射出他謫居永州時期的 心態(tài)。始得

3、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首篇,柳宗元在開篇就寫到“自余為 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1(P142) 深深的負罪感憂懼感訴諸筆端。 此記作于 元和四年( 809),是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五年,由此可見,他一直是以罪人的身份 謫居永州,長期被負罪感憂懼感所籠罩。除了負罪感憂懼感外, 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還滿懷孤寂、凄清。 鈷姆潭記 中 “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 非茲潭也歟?” 1(P147) 設想中秋觀月的情景, “樂”而忘鄉(xiāng)。貌似沖淡,實則 激憤,以一個“樂”字透出遭貶“居夷”的悲怨凄楚。作者失意遠貶, 本來是“不 樂居夷”、“不忘故土”的,現(xiàn)在卻因為得到了

4、這個潭, 竟至樂于居夷, 忘懷故土, 這只不過是苦中作樂罷了。表面上曠達閑適, 內(nèi)心卻是沉痛悲哀, 潭上美妙的景 色處處透出凄清的意味。這種心態(tài)在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中流露的更為明顯 。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描繪的小石潭景物清幽美妙,然而“坐潭上, 四面竹樹 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1(P154) 潭周圍的環(huán)境,氛圍凄清 異常,是客觀描寫, 更是柳宗元的主觀感受。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然充滿了生 機,“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 , 1(P154) 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樹圍抱,其幽 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柳宗元心中那一塵不染的小石潭被棄于這荒僻之地, 它就是懷抱利器而被貶謫的另一個自

5、己。 小石潭的環(huán)境描寫, 是柳宗元當時心境 的折射, 尤其是篇末對冷清寂靜環(huán)境的描摹和氣氛的渲染, 展示出作者心同此境 的狀態(tài)。盼歸也是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期的心態(tài)之一。 鈷鉧潭西小丘記敘述小丘遭 際:始為“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待整飭之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 , 1(P150) 小丘呈現(xiàn)出一派奇異勝景,使“讀者立覺當時之人與地宛在” (柳文 指要卷二十九) 。小丘被冷落的遭遇,亦即作者被遺棄的命運。 文章著力描 寫了小丘環(huán)境景物之美,同情小丘長期被棄置的命運,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受謗、 久貶不遷的感慨,并渴望重新獲得重用。柳宗元盼歸的心態(tài)表露無遺。盼歸不得, 柳宗元在他的山水游記中表露出

6、失意憤怒、抗爭進取的心態(tài)。這 種在心態(tài)體現(xiàn)在石渠記與小石城山記中。 石渠記中所謂“俾后好事 者求之得以易”,2(P520) 隱含失意憤怒之情。 小石城山記則曲折表達了反 對天命觀,不肯聽天由命的抗爭進取精神; 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 委婉抒發(fā) 了懷才不遇、橫遭貶謫, “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1(P157) 的悲憤抑郁的情 思。負罪、憂懼、孤寂、凄涼、盼歸、失望、憤怒、抗爭,這并不是柳宗元永州 心態(tài)的全部,執(zhí)著與豪放也是柳宗元永州心態(tài)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在 游南亭夜還 敘志七十韻中,他要“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 ”,表現(xiàn)出對屈原的仰慕和 獨鐘。屈原對自己理想的至死不渝的執(zhí)著追求, 是柳宗元終身

7、效仿的榜樣。 柳宗 元的豪放心態(tài),在“永州八記”中也有所體現(xiàn)。 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他有如 沖出牢籠的野馬,高翔藍天的雄鷹,感覺到了多年沒有感覺的快樂。他 “ 披草 而臥,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借酒消愁, 借夢明志?!耙x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最后,達到“心凝形釋,與萬 化冥合”) 1(P142) 的境地,自由自在,豪放灑脫,曠達傲岸,形神兼具。在 鈷鉧潭西小丘記里,他寫自己購小丘傾情改造,使 “ 嘉木立,美竹露,奇 石顯 ” ,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戀。自此,高山,浮云,溪流,鳥獸, “ 舉 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

8、謀,瀯瀯之聲與耳 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1(P150) 在這里,所有的寂寞、 煩惱、憂愁、苦悶都煙消云散。一個高大、灑脫、豪爽、奔放、傲視一切的偉大 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盡管這種心態(tài)只出現(xiàn)在他外出游覽的瞬間) 。(二) 從黃州詩詞文看蘇軾謫居黃州的心態(tài)與柳宗元一樣, 謫居黃州期間也是蘇軾文學創(chuàng)作一個及其重要的時期。 雖然 他所作詩文不多, 但詞的創(chuàng)作卻達到了一個巔峰的境界。 從他的詩詞文中我們可 窺見他謫居黃州時期的心態(tài)。剛到黃州,蘇軾寄住在黃州東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他在詩定慧院 寓居,月夜偶出中說,“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zhuǎn)涼夜清詩獨吟還自 和,白酒已盡誰能

9、借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但當謝客對妻子, 倒冠落佩從嘲罵”。 3(P241) 又如“獨有孤旅人, 無窮無所逃” 3 (P253) , “我謫居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風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詢,疾病饑寒,宜死 矣?!? (P298) (送沈逵赴廣南)等,無不流露出蘇軾在黃州時期孤獨抑 郁的心態(tài)。與此同時,他還寫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詞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 回頭,有恨無人醒。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3 (P601)這首詞作于元豐三年春。蘇軾托物抒情,抒發(fā)他初來黃州時的孤高、凄清、 寂寞的情緒,更是他貶謫生活中的苦悶、

10、孤獨心理的寫照。蘇軾借“缺月掛疏桐” 來表達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鴻狀寫自己心境的凄涼。孤寂凄涼、憂郁悲傷,是蘇軾初到黃州的心態(tài)。但他沒有就此消沉頹廢,失 魂落魄,而是通變達觀,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元豐五年所作的浣溪沙就是 最好的例證。詞曰: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 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蘭溪倒流的特殊現(xiàn)象使詞人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時光也可以倒流。人只要樂觀、 自信,就能老當益壯,重新恢復青春年少。傷痕可以復原,病體可以重振,青春 可以煥發(fā)。一句“休將白發(fā)唱黃雞”,表達老當益壯,不墜青云之志,仍渴望成 就一番功業(yè)的樂觀進取的精神。這是一個撥開霧

11、障,步出低谷的東坡, 是一個靈 魂重鑄、 神清氣爽的東坡。 他的生命意識像飽滿的蘭芽一樣蓬勃, 他的心路歷程 像松間的潔凈小路一樣被凈化。蘇軾熱愛生活, 樂觀向上, 處處能體會到生活的 甘美,能發(fā)現(xiàn)美好的事物。這曲生命常青的頌歌,更表達了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 的人生哲理。又如西江月: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 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 空靈的心境, 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 仙境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 表現(xiàn)了自己與造化神游的暢適愉悅,讀來韻味無窮,令

12、人神往。蘇軾的黃州心態(tài)還表現(xiàn)在他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 豪放曠達的人生態(tài) 度。 定風波是這種曠達心態(tài)的代表作:莫聽穿林打葉聲 ,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 , 誰怕 ? 一蓑煙雨 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 ,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 歸去, 也 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 毫無差別, 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 足掛齒 ?一種處風雨憂患而放曠超脫的心態(tài)流露筆端。在臨江仙 ?夜歸臨皋中,蘇軾寫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 聲。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 生?!靶≈蹚?/p>

13、此逝,江海寄余生”,多么飄逸,多么富有浪漫情調(diào),表達了與天 地同化,與萬物合一的淡泊超然的思想。元豐五年( 1082)七月,蘇軾與朋友一起泛舟游赤壁,創(chuàng)作了文學史上著 名的“赤壁三絕唱”。其中詞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 將豪放風格發(fā)揮到了極致: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 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 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 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首詞氣象闊大, 筆力飛動,雄渾豪放,氣勢磅礴。 面對奔騰不息的長江水, 詞人心潮澎湃:遙想當年, 風流儒雅

14、, 雄姿英發(fā)的周瑜在這里談笑間殲滅了強大 的敵軍,何等地瀟灑,何等地豪氣沖天!詞人自己也欣然神往,想要像他一樣開 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可是壯志難酬,只落得“早生華發(fā)”。但詞人并沒有沉湎于此,而 是跳出了個人狹小的圈子,超脫地看待這一切,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又何必在 意一時的榮辱得失,是非成???在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赤壁賦 中蘇軾運用了辯證 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無常的苦悶,從而清除內(nèi)心的痛苦(盡管那如怨、 如幕、如泣、如訴的簫聲傳達出蘇軾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與憂傷) 。(三)柳、黃二人心態(tài)的異同 從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謫居的生活是孤獨的、寂寞的,這是柳宗元、蘇軾共 同的感受。 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寂寞中多是哀傷自憐

15、, 蘇軾卻在寂寞中顯得幽獨孤 高。柳宗元一直以罪人的身份謫居永州, 長期被負罪感憂懼感所籠罩, 盼歸的心 態(tài)在其作品中表露無遺。蘇軾則不然,鑒于混跡官場的諸多教訓,他不接人事, 少作詩文,深怕“好事者巧以醞釀,便生出無窮事也”。 4 (P1709)受盡失意、寂寞的煎熬后,二人都作了自我調(diào)適、自我排遣,柳宗元寄情于 山水,蘇軾寓情于自然。柳宗元 “ 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 ”,是執(zhí)著與 豪放;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曠達與超脫。二、從人物生活背景中探尋人物心態(tài)的成因(一)被貶前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態(tài)及被貶因由柳宗元生于官宦世家, 少年中舉,官拜禮部員外郎, 正是前景一片大好之時, 卻因策

16、劃了一次動搖到宦官及節(jié)度使利益的改革而葬送了仕途, 與參與永貞革新 的王叔文、王伾、劉禹錫等十人或被戕殺或被流放,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發(fā)動革新的初衷是希望廢除宦官專權和藩鎮(zhèn)割據(jù), 重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富 強。然而這次革新失敗后國家又重新陷入了分裂、貧弱的境地, 而發(fā)動革新的八 位大臣也被貶往蠻夷之地, 從此被憲宗視為不得翻身的罪人。 其中“罪狀最甚” 的柳宗元,在倉皇奔赴謫地邵州途中,被追貶到了更遠的永州,任永州司馬。蘇軾二十二歲進士及第, 一直平步青云, 因其非凡的才學和政見為宋朝皇族 和朝廷所重視。然而,正在這扶搖直上的仕途階段,卻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 州。元豐二年七月, 御史李定等摘

17、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 說他以詩訕謗, 八月, 將他逮捕入獄。由一個二千石的知州,突然成為階下囚,下御史臺獄,受到御史 們的日夜拷問,歷時一百三十天,期間可謂詬辱備至,命如懸絲。由于范鎮(zhèn)、張 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 不得“簽書公事”。從上面這些歷史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柳宗元、蘇軾兩人都是有理想的, 有 抱負的, 他們都積極參與社會革新活動。由于柳蘇兩人堅持自己的政治觀點, 為 百姓的利益而吶喊,因而得罪了當權者,所以才遭到貶謫。柳宗元、蘇軾的貶謫 都是當時政治斗爭的產(chǎn)物,這直接導致了他們遭貶后孤獨、寂寞、抑郁的心態(tài)。(二)儒、道、佛對二人心態(tài)的影

18、響遭遇貶謫之后, 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柳宗元、蘇軾都開始尋求新的精神慰 藉,求的心靈的平和。唐宋時期是儒道佛三教大融合時期, 許多文人都能圓通佛 道,柳宗元、蘇軾也不例外。只不過他們從佛道中汲取的思想不盡相同,因而作 品中流露的對待謫居生活的心態(tài)也不盡相同了。柳宗元的家庭與佛教有較深的來往。柳宗元自說: “吾幼好佛,求其道,積 三十年”。(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柳宗元初到永州住在寺廟里,晨誦晚 修佛理。由于永州有旺盛的香火,又是來往的要道,許多僧人在永州停留掛褡。 這些僧人大多是一些飽學之士,先儒后佛,對人間世事,都有自己的悟解,能從 佛經(jīng)教義中求得精神解脫。 他們對失意中的柳宗元有一定

19、的影響。 柳宗元到永州 后,也曾深入鉆研過佛經(jīng),他曾自負地說: “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說,于零陵, 吾獨有得焉?!保?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他與僧人一起探討佛理,從佛經(jīng) 教義中獲得人生真諦。但他信佛只是為自己在精神上求得一個支柱,一種思想、 心理的解脫, 他并未因貶謫而在佛教中尋求庇佑, 謫居只是激蕩了他對于佛教思 想的認識與理解, 佛教并未消除他心中的苦悶與執(zhí)著。 柳宗元一生均對還朝抱持 渴望與期待, 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向來都是他所不變的堅持, 即使隨著貶謫時間 長久而有所失落與低潮,但是他所堅持的信念是始終一致。蘇軾在青年時期就樹立起“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認為:“凡物皆有可觀。 茍有可觀

20、,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餔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 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超然臺記)5(P289) 這種“超然物外” 的思想和佛家的“隨緣”思想是相通的。 初到黃州,便在安國寺內(nèi)靜心養(yǎng)性,以 佛學觀點來認識事物,充實孤寂的生活。此外,謫居黃州,一些相識的道士僧人 遠道來看望他。這也促使蘇軾參佛悟道。蘇軾甚至表示: “洗心歸佛祖?!?和蔡 景繁海州石室)從佛老思想中求得安頓身心的方法,透過現(xiàn)實苦難得到精神的 自由。在答畢仲舉中,蘇軾更明確地提出了學佛老的目的: “學佛老者本期 于靜而達,靜似達,達似放,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 ” 6(P5047) 蘇軾通過參佛悟道, 得到心靈上的解脫,超凡脫俗,在貶謫生活中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