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_第1頁
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_第2頁
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_第3頁
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_第4頁
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會計學1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第1頁/共58頁中醫(yī)養(yǎng)生與脾胃學說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2頁/共58頁1.1 1.1 中醫(yī)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的理論溯源于兩千年西漢時黃帝內經,奠基于周秦時期,歷經數朝滄桑千載和歷代醫(yī)家、道家、佛家、陰陽家、兵家和儒家等薈萃于當時數家養(yǎng)生大師,將上工治未病養(yǎng)生之涵義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挖掘論證,漸至形成了完整系統(tǒng)的中醫(yī)“治未病”獨特的養(yǎng)生理論,至今對我國衛(wèi)生醫(yī)療、防疫、養(yǎng)生保健、抗衰老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成為醫(yī)學文化領域及全球衛(wèi)生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第3頁/共58頁1.2 .1 脾胃學說的起源、發(fā)展及成熟脾胃學說的起源、發(fā)展及成熟 “脾胃者倉廩之官、

2、 五味出焉”、“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脾”,“脾裹血,溫五臟?!痹趦冉洝㈦y經對脾臟論述的基礎上,張仲景金匱要略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學術思想的基本框架。李東垣是脾胃理論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論奠定了脾胃學說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補脾土”,這便是“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論點,也是“脾胃為后天之本”的體現。他認為內在的元氣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氣的產生全在脾胃;如果沒有脾胃虛弱的內在因素,則雖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體而發(fā)病。他在治法上重視

3、升補脾胃清陽,成為了“補土派”的創(chuàng)始人。李東垣第4頁/共58頁 李東垣只強調五臟有病當治脾胃,明代張景岳則具體化了補火生土的內容,他認為“安五臟即所以治脾胃”,擴大了脾胃病治療方法的應用范圍。清代葉天士補充了滋養(yǎng)胃陰的用法,認為李東垣的脾胃論只是重視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視了溫補而忽視了滋補。脾為臟而屬陰,胃為腑而屬陽;脾喜燥而忌濕,胃喜潤而惡燥。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法、升陽益氣法等,只可用于脾臟陽氣虛弱、寒濕犯中等證,而不可用于胃,否則不僅無益而且有害。葉氏的滋養(yǎng)胃陰法,為脾胃學說增添了新內容。之后宋金時代張子和以攻邪立法,這樣對脾胃病癥的治療法則就漸至完備。通過內經、傷寒論、脾胃論、臨證指南醫(yī)案等

4、著作和張仲景、李東垣、葉天士等醫(yī)家的努力,脾胃學說經歷了從奠基、發(fā)展、到完善的過程,并在臨床實踐中日臻成熟,此后歷代醫(yī)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使脾胃理論漸臻完善。李東垣張景岳葉天士第5頁/共58頁1.2.2 1.2.2 脾胃是五臟生理活動的中心脾胃是五臟生理活動的中心 藏象學說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核心。脾臟為藏象學說中的重要臟器,是肝、心、肺、腎四臟生理活動的中心。鑒于脾臟在五臟及整個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后世醫(yī)家在脾胃藏象學說的基礎上形成繼內經“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精氣學說”、“仲景傷寒學”、“溫病學說”等之后的有關獨個臟器的學說 “脾胃學說”。 藏象理論中所指的脾

5、臟與解剖所見之脾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中醫(yī)之脾臟包括脾胃在內的相當于西醫(yī)除肝、膽外整個消化系統(tǒng)器官。如素問 太陰陽明論日:“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靈樞本輸篇說:“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氣”,故此建立起脾胃藏象體系,也為后世脾胃論的興起、發(fā)展奠定了基石。第6頁/共58頁 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稟之本,五味出焉”。脾胃為“倉稟之官”,又是“倉稟之本”,為供養(yǎng)全身營養(yǎng)的根本,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后天之本,氣血之源后天之本,氣血之源人體的各種生命機能無不是以氣血為基礎。素問調經論:“人之所有者

6、,血與氣耳”。而氣血主要由水谷化生,“得谷則昌,失谷者亡”,氣血根源則依賴于脾胃的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的功能。張景岳有言:“血者水谷之精氣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于脾”;清張璐張氏醫(yī)通亦說:“氣之源頭在于脾?!敝赋銎⑽甘侨梭w給養(yǎng)倉庫,蓋氣和血依附互化均來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 素問調經論張氏醫(yī)通第7頁/共58頁.五臟之本五臟之本 靈樞營氣: “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營者,水谷之精氣也”,“營出于中焦”,“脾胃 營之居也”,指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皆賴氣血濡養(yǎng),氣血化生則賴脾胃運化,故脾胃的旺與衰決定著五臟氣血的多與少。如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所言:“人體一有

7、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則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脾胃為“五臟之本”。 李中梓與醫(yī)宗必讀第8頁/共58頁.氣機之樞氣機之樞 素問六微旨大論日:“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指五臟六腑、五體七竅、四肢百骸、經絡的生理活動以及氣血精津的生成、輸布、排泄皆賴氣的推動作用。同時氣機的條達通暢亦賴臟腑、氣血生理活動的協(xié)調運行。氣機的升降出入為生理活動運行的具體體現,故氣機運行的趨勢、平衡與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傷寒論直解提出“陰陽與水火,位居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 五臟與五行相配,脾為己土,屬太陰主升, 胃為戊土,為陽明而主降,皆位居中央,

8、運轉四旁,長養(yǎng)四時。五臟氣機升降的活動規(guī)律,居上者以降為順,居下者以升為健,脾胃樞紐以陰升陽降,運行五臟之氣,使五臟氣機升降正常,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難經四難有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脾胃為樞,運轉四周臟氣以共同維持呼吸的吐故納新活動,可見人體五臟結構是以脾胃為中心而構成的有機整體,五臟的正常氣機共同維持著人體生命活動。這也是脾胃為“倉稟之本”的體現。第9頁/共58頁1.2.3 脾胃虧虛,五臟受病脾胃虧虛,五臟受病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直接影響著人體的機能狀態(tài),五臟六腑皆秉脾胃之氣以生息。因此脾胃發(fā)生病變,氣血津液生成減少及其代謝失常

9、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必然影響到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體現如下: 其一,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李東垣脾胃論“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以此為基礎,東漢張仲景明確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并重點探討了以脾陽虛為主的太陰病,制定一系列調治脾的有效方藥,如小建中湯、理中湯。至金李東垣有“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之說,論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變化不會傷及五臟六腑,只有六氣非時而至,或過而不至,侵襲機體后才會傷人致病,但若形氣虛弱,則易招致外邪,使外邪乘虛入侵而得病,蓋因“邪之所湊,其氣必

10、虛”。反之,若“正氣存內”,即使猝然遇急風暴雨,因脾胃元氣不虛,抗病力強,外來之邪亦不能獨傷人。第10頁/共58頁其二,“脾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遂”。脾胃虧虛,運化水濕失常,水濕內停,痰飲內生,內阻氣機,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竅,或郁于肝,或動于腎,或流竄經絡而變生諸證。其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皆可致臟腑陰陽失衡,氣機升降失調,氣血運化失常,脾臟亦在其中受累。同時余臟腑病變及其形成的病理產物也可累及脾臟。此時通過補脾臟可調衡各臟陰陽之氣,達到“氣歸于權衡”、“臟氣平和” 以有利于余臟腑病變的好轉。正如李東垣所說:“其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瀉或補,

11、惟脾胃之藥為切”,“善治病者,惟在調和脾胃”;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顧脾胃”之說,皆如此言??傊?,脾胃在五臟中具有重要地位,無論外感病或是內傷雜病,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與否決定全身各臟腑的生理、病理情況,其盛衰作為內因是發(fā)病與否的關鍵因素,善治病者安脾臟可以調五臟、和氣血。第11頁/共58頁1.2.4 1.2.4 南、北方人體質不同及地域差異而致病邪易南、北方人體質不同及地域差異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質不同感性及性質不同 就脾胃外感證而言南、北無差別,皆因夏季炎熱,天暑下迫,雨水較多,地濕蒸騰,暑熱極盛,濕氣較重,暑濕相搏,侵入人體阻于氣分,導致暑濕病、濕溫病。就里虛、里實證而言則體現了南、北差異之處

12、,也充分體現內經中人與天地四時相應的理論。北方多見脾胃陽虛、寒濕困脾證;南方多見脾胃陰虛、脾胃濕熱證。干寒的北方濕熱的南方第12頁/共58頁 北方四季分明,多寒,寒性屬陰獨傷陽,濕邪從寒化;江南水鄉(xiāng),河網密布,氣候炎熱而潮濕,多見濕從熱化,如葉天士說:“吾吳濕邪害人最廣!”過去的運氣學說是以中原黃河一帶為準,秋燥從立秋起。至于清吳鞠通溫病條辨引清沈目南燥病論中的秋燥則是在“秋分之后,小雪之前”,應是涼燥,涼燥屬次寒、小寒。立秋至秋分之間還有一處暑節(jié)氣,此間是溫燥居多,燥者潤之可也。 吳鞠通第13頁/共58頁 北方寒冷,其人粗獷,體質堅實,耐寒熱,然若不慎,寒邪內侵,直中傷陽;“南方者,天地所長

13、養(yǎng), 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素問異法方宜論),故其民多偏陰虛,陰虛者,陽必湊之。同時居住在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人,飲食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條件等差異也影響邪氣的易感情況。脾胃濕熱嶺南多見,緣廣東地區(qū)地處南方,氣候炎熱、潮濕多雨,且?guī)X南人喜食海鮮之品,其體質多屬陽熱質。因此,該地區(qū)脾胃濕熱證型明顯高于內地。另外,脾氣分陰、陽。脾陽是脾氣中陽的活力部分,體現陽的特性,有溫煦、動力、向上向外的作用,脾陰是脾氣中屬陰的活力部分,表現陰的濡潤、滋養(yǎng)、向下向內的作用。故脾氣虛偏于陰虛則熱、偏于陽虛則寒。南方人多飲苦寒清熱之涼茶,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

14、氣乃厚。”過于食苦,傷及脾陰,致氣失去濡潤作用,而出現“胃氣乃厚” 的病理結果。第14頁/共58頁第15頁/共58頁2.1 2.1 脾胃學說脾胃學說 鄧鐵濤教授認為,關于中醫(yī)的脾胃實質,若要提個假設的話,從生理、病理來看,中醫(yī)的脾胃應包括整個消化系統(tǒng),以及支配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神經及有關體液;從治療脾胃的角度來看調理脾胃能治療各個系統(tǒng)的某些有脾胃證的相當廣泛的疾病。脾胃為五臟之中心,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對余臟生理、病理及全身各系統(tǒng)氣機運行都起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而脾胃病與濕邪的關系更是關系脾胃病及其他臟腑疾病發(fā)生、轉歸及預后的重要因素,且無論外感、內傷、邪實、正虛與否,治療脾胃病均不離健脾祛濕行氣之法

15、。鄧鐵濤教授認為,治療脾胃病,還應重視發(fā)掘“補” 的對立面“攻下”的經驗與理論。鄧老早在50年代,就運用大黃牡丹皮湯治療闌尾炎,從而打破了急性闌尾炎需在24小時之內施行外科手術和禁用瀉下的主張。鄧老認為脾胃有虛證,便有實證,有寒證,也有熱證,治療原則自應攻、補、溫、涼,樸之中又有樸陽與養(yǎng)陰之別,把有關的學說集中起來,取長補短,就能掌握比較完整的脾胃學說。第16頁/共58頁2.2 2.2 中醫(yī)養(yǎng)生觀中醫(yī)養(yǎng)生觀 鄧鐵濤教授認為,飲食要有節(jié)度,過分的肥甘厚味,或過饑過飽,食無定時,都會傷及脾胃,脾胃一傷,則諸病叢生。中醫(yī)素有脾胃為后天之本一說,因此必須注意飲食有節(jié),保護脾胃之氣。即便有病,亦宜以食療

16、之。食療不愈,然后用藥,總以不妨臟腑為貴。所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逼⑽甘侨说暮筇熘?,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呼收,氣血的化生,有賴脾胃的運化功能,故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之說。許多高齡老人的飲食習慣證明,飲食清淡、適時適量是重要因素。鄧鐵濤教授一周有兩餐吃粥、饅頭;一餐吃南瓜、番薯,既清淡又潤腸,可謂一舉兩得。第17頁/共58頁 人體日常狀態(tài)都有其偏態(tài),絕對的“陰平陽秘” 非人之常態(tài),陰陽的輕度失衡在亞健康狀態(tài)最為常見。因此,可以藥食之性味糾正人體之失衡。鄧鐵濤教授偶爾會燉服中藥,如人參l0克、陳皮1克,補益而不膩,是嶺南地區(qū)很好的保健品,還可加田七片510克,起到活血通脈之

17、功。 鄧鐵濤教授還喜喝茶,養(yǎng)成了清晨在家喝茶的習慣。“我患有高血壓,因此常用少量活血行氣的玫瑰花或菊花搭配平肝涼肝的龍井茶或用能助消化的普洱茶作為早茶,每天起床后飲上數杯。”喝茶可以添壽?!安琛?是什么意思呢?鄧鐵濤教授說,“茶”字拆分開來是二十加八十八,就是108,喝茶可以使人壽命超過“茶”數。第18頁/共58頁2.3 2.3 “上工治未病上工治未病”的前景的前景 鄧鐵濤教授說,中醫(yī)理論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上工治未病” 的防治思想。中醫(yī)注重養(yǎng)生,保持健康之生,注重人體的自強;西醫(yī)雖然也有預防思想,但其做法是打預防針,是滅菌?!捌鋵嵱悬c細菌不是壞事,人體才有抗病的能力。” 鄧鐵濤教授認為,中醫(yī)

18、中藥是我國的文化瑰寶,甚至可以說是我國的“第五大發(fā)明”。西醫(yī)雖然發(fā)展到現在的分子水平、蛋白質水平、基因組水平,但它是線形的,它是以生物為本,凡病要找到病毒的源頭,找到元兇,然后采用對抗的方法,把它殺死;中醫(yī)則是以人為本,把病按邪進入人體后的反應進行歸類,人為一方,邪為另一方,治病就祛邪。2003年3月,當時SARS正猖獗,有記者問鄧老疫情什么時候好轉,鄧老很自信地認為SARS6月就走,因為6月的太陽很厲害,因為中醫(yī)將疾病分為“風、寒、暑、濕、燥、火”,與五行學說相符。SARS屬于“濕”,濕畏熱,是中醫(yī)早有的學識。而后來,鄧鐵濤教授的話果然應驗了。 第19頁/共58頁 鄧鐵濤教授說,西醫(yī)和中醫(yī)的

19、思路是不同的,西醫(yī)對抗性的治療方案不能說不好,但病毒會變異和有耐藥性,越來越難殺死,西藥也要經常更新換代,西醫(yī)的路子越走越難。而中醫(yī)采用的是祛邪的思路,幾千年來,路子越走越順。他預計,20年后,西醫(yī)理論方向可能要向中醫(yī)學習。第20頁/共58頁第21頁/共58頁 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金匱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健脾氣,扶正氣,能抗御清除外邪,同時也可調節(jié)和維持機體陰陽平衡以清除內邪,這與免疫系統(tǒng)具有防御、自穩(wěn)、監(jiān)視三大功能是一致的。養(yǎng)老奉親書云: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彼哉{理脾胃,乃“養(yǎng)老人之大要也”。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亂,是引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

20、一個重要原因,中醫(yī)通過健脾扶正,增強機體防御機能,便可糾正這一偏頗。而健脾中藥不外以人參、茯苓、黨參、白術等為主藥,近代醫(yī)學研究,此類方藥有加強人體T細胞免疫功能,增強細胞吞噬能力,加強干擾素誘生等功能,對防病防衰抗老確有臨床價值。 金匱要略金匱要略第22頁/共58頁 臨床實驗證明,內分泌紊亂、激素功能失調是衰老的又一原因,而實驗研究表明,中醫(yī)的脾與內分泌有關,故補益脾胃的方藥具有此種特殊的功效,如健脾益氣的人參能調整性腺功能,又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激素,還可調整甲狀腺激素等方面調節(jié)的作用,現代研究證實中藥扶正,顧護脾胃之劑是多方面的,對免疫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等均有影響,它能

21、對整個機體狀態(tài)加以調整,包括改善恢復患病機體的神經體液調節(jié),調整或加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患病器官的機能恢復和有利于組織結構的修復等。第23頁/共58頁第24頁/共58頁 飲食是人類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是飲食不節(jié)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使氣機紊亂或正氣損傷,產生疾病。古人云:“勿以脾胃熱冷物,勿以脾胃軟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有升清降濁的效用。冷物、硬物、生物皆可影響其轉輸的順暢,不暢或流瀉不止皆可滯而為病。飲食養(yǎng)生首先要做到飲食有節(jié),飲食有節(jié)是指飲食要定時定量。第25頁/共58頁4.1 4.1 飲食要定時飲食要定時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日“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22、。有規(guī)律地定時進食,可以保證人體消化吸收過程有節(jié)奏地進行活動,使脾胃功能協(xié)調配合,有張有弛,維持平衡狀態(tài)。靈樞平人絕谷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指出只有定時進食,使胃腸保持更虛更滿的功能活動,才能使胃腸之氣上下通暢,保證食物的消化及營養(yǎng)物質的攝取和輸布正常進行。我國傳統(tǒng)的飲食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養(yǎng)病庸言六務說:“早餐必在寅卯之間,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時也”。經現代研究證明,早上7點前后、中午12點前后及晚上6點前后,這三個時間內人體的消化功能特別活躍。所以經常有規(guī)律地定時進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于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

23、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也可少食多餐,如壽親養(yǎng)老新書飲食調治說:“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 第26頁/共58頁4.2 4.2 飲食要定量飲食要定量 中醫(yī)學認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依賴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饑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飲,氣血生化無源,臟腑組織失其濡養(yǎng),則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如靈樞五味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反之,飲食過量,或經常攝入過多的食物,或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的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亦可加重脾胃負擔,損傷脾胃功能,使食物積滯于胃腸,不能及時消化,變生他病。故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24、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其次,要合理搭配飲食。孫思邈千金要方食治序論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黃帝內經早在2千年前就為人們設計了一張合理的食譜。素問臟氣法時論云:“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個食譜主次搭配合理,營養(yǎng)均衡,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都具備。第27頁/共58頁 1993年,我國營養(yǎng)學家根據美國“食物金字塔”,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中國居民食物金字塔雛型,內容大致有8條: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

25、類、豆類或其制品;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食量與體力活動相適應,保持適宜體重;吃清淡少鹽的膳食;飲酒應適量;吃清潔衛(wèi)生、不變質的食物。第28頁/共58頁第29頁/共58頁 中醫(yī)學中的脾胃,不同于西醫(yī)學中的消化系統(tǒng),也不同于西醫(yī)器官中的胃、脾及胰腺,但從脾胃學說所反映出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和臨床病證,又與消化系統(tǒng)及其所屬的器官有密切的聯系,并有很多相似之處。目前,對“脾胃”實質研究的工作日益深入,運用現代的科學手段,從高緞神經中樞、植物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等多方面著手,選擇許多客觀指標進行探索,獲得了一些重復性較好的指標,既有助于闡發(fā)脾胃學說的本質,又為臨

26、來辨證論治脾胃病提供了可靠而實用的手段和方法。西醫(yī)中的消化系統(tǒng)第30頁/共58頁5.1 5.1 對證的研究對證的研究 主要在臨床及實驗兩種方法的結果上。以脾為例:脾氣虛證的研究分如下幾方面:(1)脾氣虛的臨床研究進展:結論:脾氣虛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主要證型;脾氣虛與多系統(tǒng)疾病關系密切,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眼科等。(2)實驗研究:消化系統(tǒng)研究證明:脾氣虛時交感神經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經功能加強。能量代謝研究:糖代謝障礙,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免疫研究證明:脾氣虛時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研究證明:脾氣虛時內分泌減少。病理上證明:多有反應。分子生物學研究:環(huán)磷酸腺苷與陽虛癥狀有聯系;

27、環(huán)磷酸鳥苷與陰虛癥狀有聯系。微量元素研究:脾虛者鋅、銅、鐵含量低少。(3)胃腸鏡下觀察比較中西藥及西藥的療效等。單味中藥的研究:集中在中藥的成分、現代藥理作用、不良反應和毒性、臨床應用。復方研究:整方藥效學基本作用和作用機理的研究。例如四君子湯:抗腸蠕動、抗?jié)?、細胞免疫增強、抑制腫瘤、保肝作用。標準化癥、證、病的研究:1997年頒布了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 第31頁/共58頁5.2 5.2 脾胃學說的臨床研究進展脾胃學說的臨床研究進展 5.2.1 脾胃學說在心血管方面的應用脾胃學說在心血管方面的應用 中醫(yī)認為“脾生血”、“脾統(tǒng)血”,心脾有經絡相通。心血源于脾胃的供給,若脾胃運化失職,精微

28、不能上供于心,則可導致心血不足,心神無所存,而致心悸、易驚,血不養(yǎng)心可致心胸悶痛。營氣不充于脈,則可見脈結代。另外,“脾為生痰之源”,脾虛則運化無權,水濕停滯,變?yōu)樘碉?,水停心下則見怔忡,暈眩之癥,痰阻經絡,脈道不通變生諸癥。近年來對心血管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可謂五花八門,而調理脾胃是其中之一,其常見的方劑有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生脈散、溫膽湯等。在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高血壓病,雖然以陰虛陽亢為多,但也有痰濕壅盛而見眩暈頭重、胸悶、心悸、納少、嘔惡痰延、苔白膩厚者,當以半夏白術天麻湯調理脾胃以祛濕化痰。冠心病其基本的病機是“本虛”,治病必求其本,采用健脾調氣湯以健運脾胃,調理氣血治療冠心病52例,顯效

29、46.1%,好轉44.2%,未愈9.7%,好轉率為90.3%。名老中醫(yī)路志正深諳心與脾生理、病理的關系,以治脾之法調治冠心病常獲良效。有人對脾氣虛證血液流變學的初步研究表明,脾氣虛者多為心氣虛并存,臨床可見心絞痛或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發(fā)生這也可視作心病補脾,心脾同治法則的依據。高血脂癥屬于中醫(yī)學中的痰濕、血瘀的范疇,其病機主要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轉化為痰濕內滯,侵入脈管血流受阻,導致血淤繼而誘發(fā)胸痹心痛等癥。脾為生痰之源,脾失健運是高血脂癥發(fā)病的重要病機。第32頁/共58頁5.2.2 脾胃學說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方面的應用脾胃學說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方面的應用 脾虛則生濕,濕聚為痰,濕流為飲,痰飲上犯于肺,氣

30、機的出入升降受到影響,故出現咳嗽痰多,痰阻氣機則喘。所以呼吸疾病的臨床表現的癥狀和脾胃的關系非常密切。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如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等都屬于脾虛型則從脾胃治療。應用健脾行氣、利濕化痰法,可選用六君子湯、二陳湯、苓桂術甘湯等。臨床報道在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辨證過程中采用健脾之法,不僅有臨床療效,還可以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有學者結合現代醫(yī)學研究中醫(yī)“培土生金”法的機制,并做了探討,認為培補脾土可以促進肺組織的修復,增強呼吸肌的功能,提高呼吸系統(tǒng)的防御機能,從而改善肺功能狀態(tài)。六君子湯二陳湯第33頁/共58頁5.2.3 5.2.3 脾胃學說在泌尿系統(tǒng)疾病方面的應用脾胃學說在泌尿系統(tǒng)疾病方面的應用

31、泌尿系統(tǒng)有調節(jié)水鹽代謝等多種功能,腎臟的某些疾病可引起水腫、中醫(yī)認為水腫形成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就脾而言,脾能運化水谷,能制水。脾陽不足則氣不化水,水失所養(yǎng)則侵入肌膚形成水腫,故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說。因而對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等病有從脾胃治療,更有脾胃同治者。如實脾飲、五苓散、補中益氣湯、苓桂術甘湯等。有學者以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組成方劑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44例,總有效率86.3%;以陽離子牛血清造成的家兔模型腎炎模型,用益氣健脾方可減少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減低a2球蛋白及膽固醇,腎小球基底膜之病理損害也明顯減輕。補中益氣湯實脾飲第34頁/共58頁5.2.4

32、 脾胃學說在血液疾病方面的應用脾胃學說在血液疾病方面的應用 “脾統(tǒng)血”,脾氣虛而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出現氣血虛。包括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在內。脾虛不能統(tǒng)攝則血離經脈而外溢,為肌衄、吐血、咳血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引起的出血中一部分為脾失統(tǒng)攝所。在治療上以補脾為主或兼補血,以復生化之權,可選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黃芪建中湯隨證加減。有人用健脾益氣之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等治療慢性再生性障礙性貧血24例,治愈1例,基本治愈8例,明顯進步12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87.5%。根據藥理研究發(fā)現健脾補氣之人參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促進骨髓的膽固醇、磷脂、蛋白質、DN

33、A的合成。同時使血中紅細胞、白細胞及骨髓細胞數顯著增加。臨床試驗亦證明,人參使貧血患者的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增加。有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減少癥的效果。另外人參還有收縮毛細血管作用,可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健脾益氣之黃芪對治療缺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也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常和人參配伍使用。第35頁/共58頁5.2.5 脾胃學說在骨傷科方面疾病的應用脾胃學說在骨傷科方面疾病的應用 對于創(chuàng)傷病人應調理脾胃使骨髓得以充分營養(yǎng)而愈合加快。內經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骨折后局部腫脹,脾氣的健運有利于腫脹的

34、消退,加快骨折的愈合。脾主生血統(tǒng)血,中焦脾胃是血液化生的基礎。脾氣健運則消化吸收旺盛,血液充足,骨髓受傷后也容易恢復。骨折患者由于創(chuàng)傷及手術等原因,往往導致脾胃虛弱,脾虛不能統(tǒng)血則血液妄行,影響淤血和腫脹的消 退,不利于骨折的愈合。脾主四肢肌肉,經云:脾主四肢肌肉,脾氣虛則四肢不用。所以在在治療骨折的整個過程中應健運脾胃,以生化氣血,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同時,脾腎兩臟具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腎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充足,骨得滋養(yǎng)才能堅強有力。腎中精氣有賴于脾胃化生水谷不斷滋養(yǎng)才能充盛。近年來,有的學者研究結果證明了中醫(yī)脾腎功能的密切關聯、相互滋生理論的正

35、確性。所以,對于骨折的患者在治療中健脾的同時顧及腎臟,會有更好的效果。有學者早期應用健脾湯治療下肢骨折腫痛40例,藥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雞血藤、牛膝、骨粹補、苡仁。結果腫脹改善情況顯效33例,占83%,總有效率為98%。因此脾胃學說在骨傷科的臨床治療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探討。第36頁/共58頁5.2.6 脾胃學說在婦科方面疾病的應用脾胃學說在婦科方面疾病的應用 脾胃乃氣血化生之源,為后天之本。內而臟腑經絡的溫養(yǎng),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潤,無不有賴于倉稟之官胃的納谷和脾的散精。至于婦女則又以血為本,一生中的行經、胎孕、臨產等耗血量多,迫切需要隨時加以調節(jié),這就更

36、依賴與藏營、統(tǒng)血的脾和多氣多血之胃的影響。所以脾胃為經孕產乳的基本依靠,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婦人的經孕產乳。若脾胃功能失健,氣血化生不足,則可引起經少、經閉、乳汁不行、乳汁過少、產后發(fā)痙、胎萎不長;脾氣虛陷則見陰廷、產后惡露不盡、產后血崩;脾失統(tǒng)攝則見崩中漏下、月經先期;脾運失職,水運失常則見妊娠水腫;水濕下注則見帶下不孕之證。所以臨床治療婦科疾病要重視脾胃的調理,以助氣血化生之源,調節(jié)經孕產乳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學說與孕婦的保養(yǎng)脾胃學說與孕婦的保養(yǎng)脾胃健康,女人一生健康第37頁/共58頁 脾胃學說是臟腑學說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之脾胃具有多功能,它反映著一定組織、器官和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

37、化,以及一定病理過程?,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通過培補脾胃為主治療后整個機體狀態(tài)都得到改善,抗病能力增強,提高了人體免疫功能?!捌⑽笇W說”在現代臨床治療上已成為獨特的體系應用于臨床實踐,其作用還待今后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第38頁/共58頁第39頁/共58頁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有關脾胃的研究主要以脾胃研究所為主進行,在國內的脾胃研究領域享有較高盛譽。30多年來,在王建華、勞紹賢及陳蔚文教授等的帶領導下,脾胃研究的工作所始終圍繞脾胃虛實病證的辨治規(guī)律和健脾益氣中藥藥理及其開發(fā),并且是臨床與基礎緊密結合開展,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六方面。第40頁/共58頁 6.1 6.1 在國家在國家“七五七五”攻關項目等的

38、資助下攻關項目等的資助下,以王建華、勞紹賢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小組從基礎和臨床相結合角度對脾虛證進行了系列探討: (1)根據中醫(yī)“脾主涎”、“ 涎為脾之液”的經典理論,創(chuàng)造性提出脾虛證-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的觀點,該研究結果為國內多家單位所重復,成為了脾虛證相對較為客觀的辨證參考指標之一。(2)根據脾虛證的臨床表現和反復的調查研究,提出舌淡或胖嫩有齒印,苔白潤;脈緩弱或細弱;食欲減退;肢體怠倦或神疲懶言;食后飽脹或腹脹及大便不正常(稀溏,先硬后溏或時溏時硬)的脾氣虛證辨證診斷標準的初步意見,并為后來衛(wèi)生部及國家藥監(jiān)局制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時所采用。王建華教授勞紹賢教授第41頁/共58頁(3)根

39、據“脾主運化”的生理特點,提出胃腸電動力障礙表現與脾的運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4)較早提出胃粘膜細胞線粒體數量減少、嵴斷裂的超微病理改變主脾氣虛證的病理特點之一。(5)從中藥藥理學角度探討了益氣健脾中藥四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的藥理作用,發(fā)現其對脾胃功能失調存在明顯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為臨床“異病同治”的理論基礎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 通過上述研究,“脾虛證辨治論治的系列研究”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補中益氣湯第42頁/共58頁6.2 6.2 在國家在國家“八五八五”攻關項目等的資助下,攻關項目等的資助下,作為全國5家承擔院校的組長單位,以勞紹賢、胡玲、周福生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小組對胃炎消防治胃

40、癌癌前病變進行了療效和相關機理的系列探討:(1)提出“脾胃氣陰兩虛為本,氣滯、熱毒、血瘀為標”胃癌癌前病變的病機特點,并得到國內大多數同行的認可。開發(fā)了治療胃癌癌前病變的有效中藥“胃炎消”,且多年來一直作為院內制劑在臨床廣泛使用,目前已獲準國家藥監(jiān)局的新藥證書。 (2)臨床研究提示,胃炎消對輕-中度胃粘膜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有一定的療效,且藥性平和,患者易于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胡玲教授周福生教授第43頁/共58頁(3)機制研究表明,胃炎消能調控增殖與凋亡相關基因表達的失衡,從而能一定程度逆轉胃癌癌前病變。進一步研究提示其調控作用與證型相關;相對來說,對兼氣滯、熱毒者療效較好,而對兼血瘀者則較差,這

41、與中醫(yī)“病久入絡”的經典理論相符,并對客觀合理評價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的療效提示了一定的依據和思路。 通過上述研究,目前相關成果獲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科學技術一等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44頁/共58頁6.3 6.3 在在“九五九五”攀登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等的資助下攀登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等的資助下,以陳蔚文、李茹柳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小組對脾氣虛亞型的功能基因組學、健脾益氣中藥粘膜保護的分子機制以及調理脾胃名優(yōu)中藥的二次開發(fā)等進行了系列探討:(1)研究發(fā)現,脾虛證消化吸收障礙亞型在臨床上是客觀存在的,脾虛亞型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營養(yǎng)代謝障礙等有其特定的臨床癥狀和基因背景;慢性

42、胃炎脾氣虛和脾胃濕熱證基因表達存在明顯差異,提示中醫(yī)的臨床辨證分型與基因差異表達有一定關系。陳蔚文教授第45頁/共58頁(2) 通過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以及黃芪、白術調節(jié)的研究提示,鳥氨酸脫羧酶可作為反映結腸炎癥嚴重程度及黏膜損傷修復趨勢的參考指標之一。白術、黃芪、甘草經有效部位提取后組方,益氣健脾功效基本不變,其有效部位在相當程度上可保留原有的功效和特性;一定程度表明了益氣健脾中藥經過提取、篩選、組方后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相關研究成果獲發(fā)明專利2項。(3) 有關調理脾胃名優(yōu)中藥的二次開發(fā)以及前述課題的相關內容的研究目前仍在進一步進行中。 相關研究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46頁/

43、共58頁 6.4 6.4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中醫(yī)藥局重點項目等的資助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中醫(yī)藥局重點項目等的資助下,以胡玲、勞紹賢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小組從1997年起從實證角度對脾胃濕熱證進行了系列探討,目前相關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主要體現在下幾方面: (1)以慢性胃炎為代表疾病開展了脾胃濕熱證辨證標準的探討,并于2010年作為負責人之一起草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慢性胃腸病脾胃濕熱證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并重新修定了“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全國性行業(yè)內的診治方案和標準。第47頁/共58頁 (2)提出“脾運失常,水濕內聚,濕蘊化熱”脾胃濕熱

44、證的病機特點;進一步研究發(fā)現: 慢性胃病脾胃濕熱證存在炎癥因子NF-B與保護因子HSP70過表達,以及幽門螺桿菌和乳酸桿菌間的菌群失衡,且與脾氣虛證患者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脾胃濕熱證患者無論在胃粘膜表面分泌的粘液顆粒、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是粘膜細胞線粒體腫脹變形和細胞核的超微病理改變均較脾氣虛證為明顯。從而初步提示了脾胃濕熱證“邪氣亢盛、脾運失健、邪正相爭“亢奮狀態(tài)的病機內涵。 (3)目前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48頁/共58頁 6.5 6.5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973973”子項目等的資助下子項目等的資助下,以周福生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小組對功能性疾病-腸易激

45、綜合征進行了深入探討,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基于該病的中醫(yī)病機特點,創(chuàng)新性提出腸易激綜合征“心胃相關”理論以及臨床“辨證、辨病、辨體質三位一體”的辨治模式。 (2)以生存質量以及“腦腸軸”等為切入點,對目前全世界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的腸易激綜合征進行探討,目前進一步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3)正在開發(fā)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有效中藥“康泰膠囊”; 已獲發(fā)明專利1項。 (4)相關研究2009年獲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李時珍醫(yī)藥創(chuàng)新獎。第49頁/共58頁6.6 6.6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以王汝俊、杜群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小組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1)

46、通過實驗性脾虛證壁細胞胃泌素受體信號傳導機制與補脾中藥調控的研究,提示脾虛證可能與胃泌素受體低表達相關,且壁細胞內鈣離子處于低代謝狀態(tài),但對于胃泌素刺激的反應性增強,進而可能導致酸分泌敏感性相對增高,胃黏膜易損性增強,而補脾方藥對其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2)研究發(fā)現,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結腸粘膜NF-B為中心炎癥因子和Toll樣受體存在過表達,且具有保護作用的三葉因子的表達下降;而健脾、清熱、化瘀中藥及其組成的復方“潰結靈”能一定程度調節(jié)其表達,并激活相關的信號通路。研究結果為臨床中醫(yī)藥治療免疫相關性疾病的優(yōu)勢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3)目前進一步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第50頁/共58頁1.2

47、.1 脾胃學說的起源、發(fā)展及成熟脾胃學說的起源、發(fā)展及成熟 “脾胃者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脾”,“脾裹血,溫五臟。”在內經、難經對脾臟論述的基礎上,張仲景金匱要略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學術思想的基本框架。李東垣是脾胃理論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論奠定了脾胃學說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補脾土”,這便是“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論點,也是“脾胃為后天之本”的體現。他認為內在的元氣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氣的產生全在脾胃

48、;如果沒有脾胃虛弱的內在因素,則雖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體而發(fā)病。他在治法上重視升補脾胃清陽,成為了“補土派”的創(chuàng)始人。李東垣第51頁/共58頁2.1 2.1 脾胃學說脾胃學說 鄧鐵濤教授認為,關于中醫(yī)的脾胃實質,若要提個假設的話,從生理、病理來看,中醫(yī)的脾胃應包括整個消化系統(tǒng),以及支配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神經及有關體液;從治療脾胃的角度來看調理脾胃能治療各個系統(tǒng)的某些有脾胃證的相當廣泛的疾病。脾胃為五臟之中心,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對余臟生理、病理及全身各系統(tǒng)氣機運行都起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而脾胃病與濕邪的關系更是關系脾胃病及其他臟腑疾病發(fā)生、轉歸及預后的重要因素,且無論外感、內傷、邪實、正虛與否,治療脾

49、胃病均不離健脾祛濕行氣之法。鄧鐵濤教授認為,治療脾胃病,還應重視發(fā)掘“補” 的對立面“攻下”的經驗與理論。鄧老早在50年代,就運用大黃牡丹皮湯治療闌尾炎,從而打破了急性闌尾炎需在24小時之內施行外科手術和禁用瀉下的主張。鄧老認為脾胃有虛證,便有實證,有寒證,也有熱證,治療原則自應攻、補、溫、涼,樸之中又有樸陽與養(yǎng)陰之別,把有關的學說集中起來,取長補短,就能掌握比較完整的脾胃學說。第52頁/共58頁 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金匱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健脾氣,扶正氣,能抗御清除外邪,同時也可調節(jié)和維持機體陰陽平衡以清除內邪,這與免疫系統(tǒng)具有防御、自穩(wěn)、監(jiān)視三大功能是一致的。養(yǎng)老奉親書云: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所以調理脾胃,乃“養(yǎng)老人之大要也”。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亂,是引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中醫(yī)通過健脾扶正,增強機體防御機能,便可糾正這一偏頗。而健脾中藥不外以人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