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高考之陶淵明_第1頁
名人與高考之陶淵明_第2頁
名人與高考之陶淵明_第3頁
名人與高考之陶淵明_第4頁
名人與高考之陶淵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名人與高考陶淵明篇                    【人物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漢族。死后友朋私謚為“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境界,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陶淵明的晚年,貧病交加,于南朝宋元嘉四年十一月與世長辭。親友們用檢樸

2、的儀式安葬了他,認為他具有“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已之操”,并為他立謚號“靖節(jié)徵士”。著作有閑情賦、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并記、詠荊軻、有會而作、挽歌詩三首、感士不遇賦、自祭文等。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詩人、大辭賦家和大散文家,被后世稱作“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   【人物事略】    1年少有志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

3、,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絕了。    分析:不畏權勢,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    適用話題:志向、舍與得、追求    2陶淵明擇友陶淵明結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見他,這時,陶淵明正好已偃臥床上餓了好幾天了。檀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淵明回答道:“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碧吹罎R去時饋以梁肉,陶淵明一手

4、把它揮落地下。當時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云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淵明因此對他贈送的東西揮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志同道合的。沒有共同的喜好,沒有相同的品性,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同時,從一個人的擇友標準可看出其做人的個性和品位。    適用話題:選擇、人格、標準    3交往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識的必要。王弘于是求救于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遇之。龐氏探知陶淵明要去廬山,便準備

5、酒食,在半途的地方等待他。龐氏見陶淵明果然來了,便請他下奕共飲,陶淵明欣然就飲。不久,王弘伺機而至,陶淵明正喝得酒酣耳熱,也就對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結織陶淵明。   分析:朋友交往需要時機,也需要共同我愛好,王弘正是利用這一點,才能與陶淵明相交,可見,在與人交往中,策略、時機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適用話題:交往、策略、時機    4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第一次出來做官。宋書本傳說他“ 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當時,他要從小官做起,小心翼翼,察言觀色,還要奴顏

6、婢膝,一步步攀上高位,隱淵明受不了這份委屈與折磨,也沒有這份耐心。閑居的第二年,即太元十九年(年),陶淵明三十歲時,他的妻子去世,續(xù)娶翟氏。大約在詩人喪妻、再娶這一段時間內他寫了一篇在他的詩文中別具一格的言情之作閑情賦。    分析:“無心插柳柳成蔭?!碧諟Y明在仕途上雖然失意,但在作文方面卻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芍^有所得,有所失。    適用話題:文人氣節(jié)、得與失、閑情    5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天晉元興三年為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次年又為建成將軍劉敬宜參軍,因心不悅回

7、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給,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經濟十分拮據,親朋好友都勸他出去做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見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薦,于是被任為小縣之令。當時正值戰(zhàn)亂,他不想到遠處任職,而彭澤縣離家不遠,俸祿又足夠他釀酒,于是就在彭澤縣任了一個小職。年底,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便解經去職。后來,他寫歸去來兮辭這篇傳世之作。詩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寫作原因。他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這就可以看出,陶淵明寧可餓肚子,也不原違心地適迎上司

8、而混跡官場。    分析: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的典范。    適用話題:氣節(jié)、美德、自尊、坦誠    6居喪躬耕    晉安帝元興元年(年),三十八歲的陶淵明居喪在家。這期間,陶淵明作有和郭主簿二首,反映了他二度辭官歸來的生活與心境。表現其閑適生活的美滿和愉快,也表達了詩人對仕途的冷漠與厭棄之情。元興二年(年)春,年近不惑的陶淵明開始親自參加耕種。躬耕的體驗可由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得窺

9、。其一云:“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屢空自有人,春光豈自免?”由此幾句可以看出,親自耕種是由于家中貧困,貯谷已盡,再不身體力行就要餓肚子了。但清高的詩人還要以古代賢者隱居躬耕的事跡來自我安慰與美化,雅興一點不減。    分析:借用一句俗語:物質的貧困影響不了對精神的追求。在中國歷史中,陶淵明是一位精神追求的典范。    適用話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清高、心境、失意與詩意。    7三仕劉裕    陶淵明在窮途末路之時,還是三度出仕,投身劉裕幕下。劉裕固然不如三國時的劉備那么

10、有名,但從他后來建立劉宋王朝的業(yè)績看,也不愧為亂世之雄。只是劉備代表漢家正統(tǒng),而劉裕則是篡國奸雄,所以史家對他沒有好評。但是,東晉并不是漢末群雄并起、三分天下的局面,劉裕也不是劉備那樣的求才若渴、禮賢下士,陶淵明更不是諸葛亮那樣大勢了然、運籌帷幄的政治家,而只是一介文人。鎮(zhèn)軍參軍本非要職,不過一個小小幕僚,有似雜役。所以,對于正雄心勃勃,忙于征戰(zhàn)的劉裕來說,他是不可能真正重用陶淵明的。所以陶淵明入幕不久,就對劉裕仕途失望了。    分析:在陶淵明三番五次的從政失敗及居喪躬耕后,選擇了重走仕途之路,可見他心里仍然燃著“大丈夫揚名立萬”的火焰。但可悲的是,空有報國之志

11、,卻無報國之門。    適用話題:挫折、理想與現實、苦悶    8歸園田居    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已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這組詩歷來被視為開了中國文學史上田園詩的先河。其一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魯思故淵?!痹娙苏J識到自己的性格、氣質不適于做官,他的生命只屬于山水

12、田園。十三年的仕途奔波如今看來就是“誤落塵網”中了。    分析:陶淵明在仕途上雖然失意,但卻在山水田園間得到了安慰。自陶淵明后,歸隱似乎便成為大多數文人墨客對仕途失望后,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換個角度說,這也是文人逃避現實的一種表現。    適用話題:失意、詩意地生活、逃避、網、表率、清醒    9天災人禍自悠然    接連不斷的人禍還沒結束,天災又飛降陶淵明一家。這年夏天,在他筆下那么安寧靜謐又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住宅,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詩人全

13、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雖然他努力以君子固窮的氣節(jié)來安慰、鼓勵自己,可嚴酷的現實仍然讓他心中難以平靜。他多么希望自己是出生在衣食無憂的時代啊。在傳說中那個遠古社會里,道不拾遺精食多得吃不盡,余糧就放在地頭。然而,衣食無憂作為他最簡單的心愿竟離他那么遙遠。    分析:至痛無言,至憂不語,寫詩作文往往在痛定憂平之后。詩人詩文中雖然很少展現過強烈的失落與憂憤,但我們不能只看到他詩文表面的平淡,還應看到他心中生而滅、滅而生的烈火。    適用話題:災難、渴望、表面與實質、矛盾    10酒中隱士  

14、;  無論是從酒文化史還是從詩歌史的角度來說,陶淵明都是一位有著特殊貢獻的人物。從他開始,才把酒與詩二者連為一體。他以酒入詩,使詩中幾乎篇篇有酒,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中自謂:“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當上彭澤縣令后,“公田之列,足以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畝公田全部種成釀酒的秫谷。以保證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對人說:“能讓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160;   分析:“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許多詩人就與酒相知,酒常常成為了他們寄寓情感的載體。從一些“飲酒詩”中,可以體

15、會他們當時或憂或怒或喜或悲的心情。    適用話題:文人與酒、寄托、愛好    11陶淵明與菊花    陶淵明不只愛酒,更愛菊花,所以家里有自產的佳釀菊花酒;陶淵明的詩作中,出現最多的植物名稱,也是菊花。相傳有一年,他的親友聽說他無聊,就三三兩兩來看他。后來相因成習,每逢秋菊盛開,親朋好友就到陶淵明家中作客賞菊,他就做點心、燒菊茶款待眾人。等親友要離去時,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樂乎,往往讓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開,客人在同一天全來;于是便對著菊園祝禱說:“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

16、我意,重陽一日來。”說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開,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一起來了。眾人賞花飲酒、嘗餅作詩,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負陶公心,相約年年重陽都來賞菊,就形成了后來國人重陽賞菊的習俗。這一天,人們喜開菊花宴,醉飲菊花酒,既與陶淵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從此重陽節(jié)又多了一個“菊花節(jié)”的別稱。    分析:菊花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菊花的品格高潔、質樸而又從容,具有心底無私的坦蕩和不畏艱苦的韌性。以菊花喻人,既有入仕的超然,又有出世的積極。陶淵明如此愛菊,想必是以菊自比,欣賞菊花的品格。    適用話題:菊、格調、情操 

17、;   12陶淵明與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他,寫下那篇膾炙人口的佳文,使桃花源成了“把古今游人忙煞”的游覽勝地。桃花源記,傾注了詩人畢生的辛酸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的成篇,與詩人的品德、氣質、經歷,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桃花源記是一篇以探訪武陵漁人的經歷為線索,有著曲折故事情節(jié)的散文。桃花源在詩人筆下,是一個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也沒有戰(zhàn)亂的理想社會。    分析:桃花源記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思想傾向,正是作者對戰(zhàn)亂不止、政治錯聵、民不聊生的社會現

18、實的反抗,表達了詩人的社會現想?!疤一ㄔ础背闪艘磺忻篮美硐霠顟B(tài)的代名詞。    適用話題:現實與理想、愿景    13易代悲歌    宋武帝永初元年(年),陶淵明五十六歲。六月,劉裕代晉稱帝,改元永初。晉恭帝被廢為零陵王,東晉滅亡。值此朝代更替之際,詩人心情是極為復雜的。作為曾經入仕東晉的舊吏,他有失君亡國的悲哀和屈辱,無論東晉王朝多么令他失望,他畢竟曾經是他的一員。而且,新朝還會給蕓蕓眾生帶來什么樣的禍患,還會給他這么一個頗有名氣的文人帶來什么樣的煩擾,也是難以預料的。再者,作為一個垂垂老矣的貧士,晚景

19、凄涼,前途黯淡,行將就木,一切都成為云煙,改朝換代所觸發(fā)的,更是自身一生失意、潦倒不堪的慨嘆。    分析:處于前途和末路之間,陶淵明表現出對未來的茫然,加之歲月不饒人,年邁的他滿眼盡是凄清之色。    適用話題:境遇、前途與末路、歲月     14金剛怒目    劉裕稱帝后,由于按捺不住憤怒的心情,相繼作了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諸詩,托古述懷。他還在述酒蠟日二詩中,用隱晦的詞意,影射劉裕的暴政。而在這些詩作中,詠荊軻更是一改詩人平淡的風格,完全變成了一篇金剛怒目式的作

20、品。    分析:在世人的眼中,陶淵明一貫給人隱逸、平淡自然、自得其樂的形象。但我們只能說這是陶淵明最突出的個性,而在面對暴政和強權時,他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適用話題:典型、全面、環(huán)境    15死如之何    詩人最后的歲月,是在貧病交加中度過的。仍然好酒,但有時到了斷炊挨餓的地步,酒更是喝不上了。他的朋友有時送錢周濟他,當地長官慕其名而憐其處境,偶爾也接濟一下他。在饑餓貧困中,詩人的身體愈來愈差了。元嘉四年(年)十一月,六十三歲的陶淵明黯然暝目,親友們依照他的遺愿

21、,以“省訃卻贈,輕哀薄斂”的儉樸儀式安葬了他,并遍詢他的生前好友,給他謚號為“靖節(jié)徵士”。    分析:“人生實難,死如之何?!痹娙税堰@樣深切的悲哀化為藝術獻給了后人。詩人吟詩如杜鵑泣血,當后人的心靈感受到了詩人恬然表面下的大悲大喜、大驚大憂以及深深的遺的嗟嘆時,詩人的精神生命才得以通過詩的意境在后世延伸。    適用話題:生與死、傳遞、儉樸   【名家點評】    1、(唐)王績: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2、(唐)白居易:

22、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    3、(北宋)歐陽修: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北宋)王安石: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矣。    5、(南宋)辛棄疾:淵明避俗未聞道,此是東坡居士云。身似枯株心似水,此非聞道更誰聞。    6、(明)朱熹: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之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7、(清)沈德潛:晉人多

23、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托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    8、梁啟超: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9、魯迅:陶淵明并不是渾身靜穆,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材料加工】   “陶淵明”在高考中的“百變”運用    話題1、心靈的選擇【運用示例】我以為,所有的選擇必然有其客觀的背景,有其現實的因素。沒有一種選擇,會完全單憑主觀意愿,而不顧客觀條件地做出。如果確實有僅憑內心意愿的選擇,那也只能是不明智的選擇。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隱士。

24、他坐看行云輕起,眼逐桃花流水;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這“隱”的背后便隱伏著一份巨大的酸澀?無奈。他的“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可是,它真的是一種心靈的選擇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與“達”的境遇,才是左右陶淵明選擇的真正因素。    官場上既然難展飛鴻之志,那么就選擇遠離塵世喧囂,專心種幾枝菊花,隨意賞一片山月吧!陶淵明隱士風范是在失敗的土壤中植種,在無奈的荊棘中開辟。其實陶淵明靜坐草廬,手揮無弦,這一切建立的基礎是一條為官之路的斷絕。假若這條路微光時顯,前途隱約光明,那么蒲團上構筑桃源盛景的陶先生是否還會安然靜坐呢?話題2、位置和價值&#

25、160;  【運用示例】    價值并不取決于地位的高低。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也能創(chuàng)造出永恒的價值。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在長滿菊花的籬笆下飲酒,悠然遠眺云霧之間的南山,感受時間清泉的汩汩流淌,開啟了中國古典田園詩的先河。若是身在官場,又怎能有如此纖塵不染的高潔?那些沉湎于聲色犬馬的貪官,在酒足飯飽之后,也許會譏笑陶淵明的傻與不識時務,但是今天,我們誰能一口說出那個時代宰相的名字?而“陶淵明”三個字,已伴隨他留下的文字瑰寶深深地植根于后人心中,成為永恒的價值。位卑的陶淵明,沿著清貧樂道、恬淡清高的人生取向,抵達了?生價值的峰頂。  

26、  話題3、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    【運用示例】讀書入仕歷來為古之文人一生的追求,陶淵明也不例外。他也曾十年寒窗,進德修業(yè),入乎官場之中。正基于他的“入”,讓他看清了官場的黑暗,于是他又選擇了“出”?!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這也正是開一代詩風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真實寫照。若無“入”,陶淵明又何來恬淡的心境;若無“出”,又怎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細細回味,陶淵明恰似一條虹,該入則入,該出則出,他摒棄了外在的浮華,堅守了自身的高潔。    “陶淵明”

27、在“百變”運用中的拓展    話題4、平淡和快樂   【運用示例】喜歡陶淵明筆下的那種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與世無爭,那份從容淡定,可現實總是和理想有距離,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種淡然,總是不易。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不如意的事。但只要擁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樂,其實快樂無處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自有一份恬適的快樂。    記得有人說過,一個人的腦子如果讓世俗的東西占據太多的空間,那么詩意、浪漫便蕩然無存。我不想做那樣世俗的人,我對名利從來沒有太多的

28、奢望,只要快樂就好。我夢想在陶淵明的田園里漫步,和陶淵明一起,在黃昏時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話題5、情懷   【運用示例】    世人記住了陶淵明,記住了陶淵明的菊花。縱然他的生活清貧,但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曾是多少人畢生的追求?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背影在千百年士人的心目中凝成永恒的風景。    歷史是不會遺忘的,可人們已漸漸淡忘了悠然恬適的幸福究竟來自哪里。人們像沙灘上的孩子在灰色的云朵下,建造沒有靈魂的城市,將自?對幸福的憧憬放在這沙的城市里,拒絕看

29、到時光的潮水,正慢慢漫過這無垠的黃沙。    沒有精神的物質是冰冷的無機質,沒有靈魂,沒有生命。它帶不來幸福,帶不來高質量的生活。    話題6、平淡   【運用示例】    平淡不是陶淵明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平淡不是人生興味的淡漠,不是生命之火的熄滅,不是超然事外的冷淡。平淡是一場驚險搏擊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輝煌追求之后的回味;平淡是種子萌芽前的孕育,是山花盛開前的含蓄;平淡是告別無知的炫耀之后的成熟,是終止了淺薄的輕狂之后的沉思。    平淡

30、就是生活。    話題7、孤獨   【運用示例】只有與世浮沉的人總在享受熱鬧;一切遠離世俗的人,必然都有某種程度的孤獨。然而,孤獨的人并不總是悲傷的。孤獨有時是無法比擬的詩意,是難以超越的高潔。當陶淵明經歷了官場的黑暗辭去彭澤令歸隱田園時,當他一個人在南山種豆在清冷的月色下荷鋤而歸時,當他一邊賞玩自己采來的菊花一邊飲酒賦詩時,他是孤獨的,卻也是美麗的,那是一種獨特的風景!     話題8、平凡   【運用示例】平凡,不是平庸。陶淵明將恬淡平凡的生活釀成淡淡的酒,人們細細品嘗,

31、陶醉其中;沈從文將平凡的故事鋪寫紙上,人們?yōu)橹?,為之樂,回味無窮??梢姡椒彩撬?,無味乃真味也,無色乃本色也。平凡,乃是絢爛之極致也。    話題9、藝術人生   【運用示例】    灑脫真率的陶淵明,在“仕”與“隱”的選擇中終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他為后世崇尚自由的文人雅士筑起了一個精神的家園。我向往陶淵明的清高耿介,恬淡人生。辭彭澤令對他而言,猶如清水劃痕,了無印跡。本就“少無適俗韻”的陶淵明,終究“羈鳥戀舊林”,開荒于南野之際,守拙于田畝之間。他在骨子里已與天地萬物化而為一。在多少種或玄或佛的藝

32、術化境界中,陶淵明樂不知返,也讓他之后千秋萬世那些向往藝術人生的人們樂不知返。      話題10、理解   【運用示例】那些隱士,真的是因消極才變得灑脫嗎?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們不懂陶淵明的恬淡,不明白李叔同的離塵,也許僅僅是因為我們不懂,不理解,可是,我們千萬別因為自己的不理解而認定他們是在逃避,因為我們不知道當一個人看穿世事之后他的心境會是什么樣子?!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追名逐利之徒容易理解嗎?想起了那句歌詞:“荒唐的是你,看不懂卻說我可憐”    話題11、古典的美 &#

33、160; 【運用示例】像陶淵明筆下的菊花那樣,晶瑩而典雅,恬淡而素凈,謙卑而矜持,每一片透明的溫暖,都足以感動都市中每一個步履匆匆的過客。在現實的鹽堿地上,你像一棵執(zhí)著于生長的樹,用真誠、善良、勇敢發(fā)芽,開花。這個時代開始拒絕經典,但我相信,當我垂垂老矣的時候,我依然會記得,陶淵明那一瓣菊花,曾經在我心靈深處,優(yōu)雅地開放過。    話題12、心靈的家園(1)   【運用示例】    曾幾何時,我對陶淵明“采菊東籬”的恬淡悠然心馳神往。我想象,那美麗的桃花源一定是陽光四照,純香八溢?醉人醺醺,歡樂融融;頑皮孩童穿梭其

34、間,撒野追逐,大人們則悠悠對弈,小口品酒;菊花艷放時節(jié),有風聲鳥聲溪水聲做伴美得令人發(fā)呆。然而舉目四望,周圍青灰色的居民樓,樓底下冷冰冰的鐵欄桿,還能從樓縫中間看到的,便是那一只只日夜不息黑氣沖天的煙囪了    這里是我的住所,但不是我的家園。    話題12、心靈的家園(2)   【運用示例】    想起了歸去來辭。陶淵明早期的隱居生活似乎頗為愜意。他躬耕,望山,做詩,喝酒。溫飽不成問題,家中的孩子與他一樣天真、幼稚而又可愛??墒谴撕蠹抑幸粓龃蠡饘⑺?家焚燒一空,家中光景每

35、況愈下。盡管終年辛勞,竟常常難以糊口。但令人吃驚的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又一次拒絕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場。他的晚年既貧困又凄涼,有時甚至被迫乞討度日。    但他仍然寫詩,寫他鐘情的自然和田園,寫那在晨曦霧靄中浮動的綠色,清新的空氣,悠然自在的流水。他對自己窘迫的生活際遇淡然處之;他對死亡與萬物同樣淡然處之。在他看來,生與死只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意志無法加以改變與駕馭的過程,人只能順應這個過程。    我是俗人,我不能完全像陶淵明那樣超然,只是,我希望可以像他那六,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恬靜,來讓心靈棲息。 &

36、#160;  話題13、生活(人生)的辯證法   【運用示例】    即使是最負盛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也并非如我們想象的一貫恬淡清靜,他也有剛猛堅持的一面。他的詩句“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不光人類是這樣,世界萬物皆如此。正所謂“生活充滿著辯證法”。    一味恬退隱忍、與世無爭,與一味執(zhí)著功名、急躁冒進一樣,都不是中庸之道,都不符合生活的辯證法。  話題14、平常心與敏感心   【運用示例】保持一?平常心,不要因過敏而難以把持

37、;保持心靈的敏感,不要讓心靈麻木。平常心和敏感心,一樣也不能少。我回到千年前的東晉,拜訪五柳先生。他身背素琴,采菊東籬;他“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告訴我,官場的爾虞我詐,欺上瞞下令他不堪忍受,但他學會以平常心對待,不與之計較;而面對美麗的大自然,他卻積極地保持著敏感的內心,會因“木欣欣以向榮”而喜,會因“泉涓涓而始流”而樂。    話題15、簡單與復雜(諸葛亮、陶淵明并用)   【運用示例】東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唱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快慰。他從譎詐的官場走向隱居的歸程,以身的解脫求得心的自由??此茢[脫了復雜回

38、歸了簡單,但倘若真正擁有了內心的自由,又何須以靜謐的田園作為心境的依托?    簡單與復雜,沒有絕對。    孔明先生隱居臥龍卻洞悉天下大勢,從清靜的山林走入變幻復雜的社會斗爭。他為兼濟天下蒼生而不惜自己受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放棄了單純逍遙的自我生活投身于復雜多變的社會斗爭,卻在亂世中保持著一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淡定與從容。    復雜與簡單,唯有平衡。    既然逃不出紛繁復雜的社會,既然簡單與復雜沒有絕對,我們就不妨做一個心境淡泊的旅人,欣賞那漫長人生之途上

39、繽紛唯美的風景。讓我們透過林立樓群的縫隙欣賞日出的美麗,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感受自我的回歸。    話題16、銘記和忘記    那陣風吹過:是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千百年的陶淵明。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愿望,寫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素材分析:以一組反問句對陶淵明進行贊頌,正因他忘記和官司場的失意和仕途的不達,銘記了世人的愿望,才有了桃花源記的誕

40、生!    話題17、行走在消逝中    消逝的美好    清晨的薄霧,黃錯的暮靄,云岫里的叢樹,月光下的田園,南山下的采菊人,他是一個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小縣令,不滿官場的黑暗與腐敗歸隱田園。小小的山村并不能阻礙他的思維,反而助長了他的雅興,雖然官位、金錢、名聲皆離他遠去,但一份曠達的心態(tài)讓他在文壇游刃有余。    行走在消逝中,就該像陶潛一樣采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以曠達心態(tài)面對人生百態(tài)。    素材分析:考生以陶淵明不五五斗米折腰的事例為藍本

41、,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悠 然的畫面,提示了話題的深刻含義。    話題18、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或許應該如陶潛“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清晨起來,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歸去來兮辭,讓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風,伴隨著自己的精神,放飛到自己靜謚,溫馨的心靈田園,讓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現代都市的躁動之中收獲一份世外的寧靜。這難道不是在詩意地生活嗎?    素材分析:緊扣話題“詩意地生活”,作者引用陶淵明表現悠閑生活的詩句與

42、自己所理解的“品茗”“手捧歸去來兮辭”“聆聽山風”的休閑生活相結合,最后以一個反問句渲染情感,強化主旨。    延伸運用    話題19、平淡和快樂    喜歡陶淵明筆下的那種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與世無爭,那份從容淡定,可現實總是和理想有距離,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種淡然總是不易。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愉悅和不如意的事情。但只要擁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樂,其實快樂無處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自有一份恬適的快樂。    記得

43、有人說過,一個人的腦子如果讓世俗的東西占據太多的空間,詩意、浪漫將蕩然無存。我不想做那樣世俗的人,我對名利從來沒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樂就好。我夢想在陶淵明的田園里漫步,和陶淵明一起,在黃昏時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經典名言】    1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2好讀書,不求甚解。    3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    4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44、0;  6奇文共欣賞,疑羲相如析。    7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    8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9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高考作文優(yōu)秀片段 】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文人里,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采菊之外,還做了些什么?這

45、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被蛟S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2.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于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了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3.陶潛伴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

46、然采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丑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4.是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愿望,寫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

47、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么寄托?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托于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凈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tài)帽子流傳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7.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

48、;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清閑與曠達!    8.背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他好累。沉溺于過去,也必將讓他喪失了現在和未來,于是,他選擇了離開。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著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xiāng)的小船。月光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他的衣袖隨風飄搖,但此時,他卻擁有幾分坦然,幾分歡喜。全新的生活隨著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著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嘗著粗茶淡飯,享受著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這段小文為我們點染了陶淵明的遠離官場的輕松、歸途之樂和田園之致,在敘

49、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語言點綴。)    9.小船在水面輕輕搖蕩、漂浮著,微風飄飄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輕輕曖曖地愛撫我的面頰,踏著山雀的歌韻,我醉飲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響著船槳的激水,將我所有的鄉(xiāng)愁揉碎。眼前是一幀濃濃淡淡的黑白照片,兩岸靜臥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陽光斜灑,灑滿我回家的路。遠遠的,能看見那個寧靜而溫馨的茅屋,籠罩在淡煙里,飄渺虛無(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體現的作品。那種無憂的恬淡如閑適的中國畫,一縷一縷向我們走來,小船、微風、歌韻、陽光組合成了一幅似靜又動的畫面。陶淵明就生活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才知道,距離我們那么遙遠的五柳先生

50、竟是這樣的灑脫、無羈。)    10.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很少。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yè)、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實問題塞滿的現代人,哪里有閑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松賞菊,引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干青云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tài)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    11.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郁的塊壘消散,怎樣

51、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涌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著輕爽的河風,立于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溫馨的家居。他的神態(tài)是那樣的幸福、輕松、安詳、超脫,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    12.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實利益和神圣價值發(fā)生沖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

52、發(fā)生的問題?!叭松教幹嗡?,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比松嵌虝旱模松枰獣邕_?,F代人,守住內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寫陶淵明的對聯】昔我曾眠三徑菊;今誰又抱一山詩?    于文章無甚解,會意此心,浮華洗盡;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徑,歸去來兮。   【成品展示】我眼中的陶淵明              &

53、#160;                               既握鋤頭又握筆的農民詩人    輕輕挖開花園角落的泥土,種上三株無名無姓的草兒,悉心的澆灌。既然草本無名,不若我為你取個名吧!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淵,最后一株喚明。   

54、;                                                  

55、;                  題記                             采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

56、#160;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57、       有心云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把積極的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當地混合起來,我們能夠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于動作與

58、不動作之間,介于塵世徒然的匆忙與完全逃避人生責任之間;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學之中,這一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滿的理想了。    林語堂曾說陶淵明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tǒng)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時,一定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反對。他不曾做過大官,沒有權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給我們什么文學遺產,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較渺小的詩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簡樸的,風格也是簡樸的,這種簡樸的特質是令人敬畏,是會使那些較聰明、較熟悉世故的人自慚形穢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愛

59、好者的模范,因為他忙亂中反抗塵世欲望的念頭,并沒有驅使他去做一個徹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調和起來。因為陶淵明已經達到了那種心靈發(fā)展的真正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一絲一毫的內心沖突,所以他的生活會像他的詩那么自然,那么不費力。    陶詩所描寫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雞犬等等,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一經陶淵明重新審視,便進入了審美的可能,隱退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秋放之味的氣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勞作雖辛苦,結果雖讓人感到無奈,但這種無所拘束的田園生活卻充滿了歡樂,充斥著喜悅?!俺颗d

60、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盡管勞動還不熟練,但充滿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樂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陶詩所表現出來的憂是一種疼痛,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感。莊子里有一則寓言有一種樹,樹干粗大卻無人砍伐。因為這種樹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毀,做門流脂,做柱生蟲,毫無用處,所以得以保存。陶潛猶如這一棵特立獨行的樹。在黑暗的官場中摸爬滾打一陣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擺脫一切束縛。所以他選擇自然作主導的田園生活,逃避疼痛。結果,肉體自由了。    高山綠水,田園深處。    歸

61、去來兮,倦了的陶淵明回到自己的小屋,灑脫孤傲,無牽無掛。    飲酒作樂,以琴書來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澆愁愁更愁!    坐車載舟,尋壑經丘,尋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這萬物復蘇,自由任性的世界卻又保有一絲清明。又曰:“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闭f是排憂,不如說是為自己憑添憂愁。    尋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無法再壓抑的憂愁傷痛嗎?    順應自然,樂天安命,安度余生,還猶豫什么呢?陶淵明,你是在猶疑什么呢?聽天由命,唾棄自己了吧?難道是任其自生自滅?  

62、;  寂寞的煙花在怒放。它們寂寞的無奈,卻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視,才不斷地變幻自己的裝束,不斷呼嘯著劃過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滿,憤恨!陶淵明如果見了,也會舍下那菊,來哀憐這瞬間的美吧!    然青史已成灰,人卻性,復言歸去來兮。    詩人陶淵明以生命的火焰燭照著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盡心中的塊壘,而化作一篇篇珠璣般美麗的詩章,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給后世的文人們留下有益的啟示。隱者頌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兩懷清風,拂醒南山的曙光穿過東籬的欄柵,你認清斗米中的昏濁背負荷月的草鋤,你遺忘沾露后的衣裳踏著落英繽紛,你尋尋覓覓桃源夢境追著堯舜足跡,你隱隱匿匿南山菊影沒了羅綺華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