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川東川南地區(qū)地層特征及分層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東有大面積的過渡區(qū)域,巖性必然存在過渡變化,在過渡區(qū)域工作時,應多借一些鄰井資料,找出本井可能的變化。第一節(jié) 侏羅系(J)河、湖交替相沉積的砂、泥巖、砂巖多呈透鏡體分布,橫向對比性差。侏羅系末早燕山運動使四川盆地強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羅系上部地層缺失,川東地區(qū)殘留上統(tǒng)蓬萊組、遂寧組及中統(tǒng)沙溪廟組,下統(tǒng)涼高山組及自流井組大多保留完整。上統(tǒng)川東地區(qū)所鉆構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殘存遂寧組(J3S),井下無全厚,拔向井殘厚391m(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沒有劃分出來)。主要分布于向斜中。1、 巖性:紫紅、棕紅色泥巖夾灰紫、紫灰、灰綠色砂巖、泥質粉砂巖。底為磚紅色、
2、棕紅色中粗粒砂巖。本組巖性變化不大,泥巖和砂巖多含鈣質。巖性組合特點是有磚紅、棕紅色砂巖,與下部地層區(qū)別顯著。2、 電性:雙側向普遍較低,一般8200.,自然伽瑪值高、大井徑為特征。3、 分層:巖性底以磚紅、棕紅色砂巖與紫紅色泥巖分界。電性以雙側向降低和自然伽瑪升高半幅點及井徑小底界分層。4、 厚度:殘厚400m左右。中統(tǒng)沙溪廟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慶附近稍薄,由西向東有增厚的趨勢。該組又分兩段:沙二、沙一。5、 沙二段(J2S2)(1) 巖性:紫紅色、暗紫紅色泥巖、砂質泥巖夾灰綠色、淺灰色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底部為黑色、深灰色“葉肢介”頁巖,厚度幾米十幾米,質軟,頁理發(fā)育,
3、含葉肢介化石豐富。(2) 電性:雙側向普遍低,自然伽瑪高值,井徑大。(3) 分層:底以“葉肢介”頁巖與J2S1頂灰綠色砂巖分界;電性以深淺雙側向升高、自然伽瑪降低之半幅點分層。井下分層以巖屑錄井為準,電性特征不明顯。(4) 厚度:殘厚150450m,殘厚變化較大。、沙一段(J2S)() 巖性:紫紅色、灰綠色泥巖、砂質泥巖夾灰綠色、淺灰綠色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底為淺灰綠色關口砂巖標志層。重慶地區(qū)為細粉砂巖、雜色礦物不突出。川東地區(qū)巖性、電性上特征不突出。關口砂巖由西南向東北顆粒變細至尖滅,特征不明顯。() 電性:雙側向普遍低,自然伽瑪高值,大井徑為特點。() 分層:底以淺灰綠色細砂巖(關口
4、砂巖)與下統(tǒng)涼高山組黑色頁巖分界。川南地區(qū)砂一下部可能有一層幾層結構相對較粗的砂巖,現場很難確定那一層是關口砂巖,分層有時不盡統(tǒng)一,原則上應以最后一層完分界。但不論一概而論,盡可能與所在井區(qū)的最新分層標準一致。川東地區(qū)“關口砂巖”的分層作用幾乎沒有,只有講課時大家還會提起?,F場都是紅層完分界,我的意見是最后一段紅層以下的砂巖還是劃在沙一好些,與區(qū)域上的“關口砂巖”對應一下,但還是應優(yōu)先考慮所在井區(qū)的最新分層標準!電性以深淺雙側向降低、自然伽瑪升高半幅點、大井徑頂分層。具體劃分需據巖性、電性對比確定。目前在不同的區(qū)塊劃分的位置可能不一樣,主要參考巖性劃分。() 厚度:在重慶地區(qū)320410m,川
5、東地區(qū)500m左右,總的趨勢是由東向西減薄。下統(tǒng)川東地區(qū)分為兩個組:即涼高山組和自流井組。其中自流井組又分為過渡層、大安寨、馬鞍山、東岳廟、珍珠沖五段。東岳廟段頁巖可作為井下對比標志層。大安寨巖性橫向變化較大,重慶地區(qū)為砂泥巖夾薄層灰?guī)r組合,臥龍河及東北地區(qū)灰?guī)r厚度增大。大竹忠縣一帶以北至大巴山前緣主要為灰綠色砂泥巖組合,分段不明顯。涼高山組和自流井組之東岳廟段為黑色頁巖,自流井之過渡層馬鞍山、珍珠沖井段為砂泥巖組合。川南地區(qū)原來只有一個自流井組,且為五分:自五相當于川東地區(qū)涼高山組及自流井的過渡層,巖性紫紅色泥巖與灰綠色粉砂巖互層為巖性組合特征,底以灰綠色粉砂巖與下伏自四三紫紅色泥巖分界;自
6、四三以紫紅色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夾灰綠色粉砂巖、灰綠色泥巖;底以紫紅色泥巖與下伏自二東岳廟灰?guī)r分界明顯;自二上部為灰?guī)r,下部多為深灰色、黑色頁巖夾灰?guī)r。不同井區(qū)灰?guī)r發(fā)育程度有所不同,但厚度相對較穩(wěn)定,為區(qū)域標準層。底以頁巖與下伏自一(珍珠沖)紫紅色泥巖分界明顯;自一為紫紅色、暗紫色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夾灰綠色粉砂巖,下部泥巖常為雜色,底部泥巖與下伏須六砂巖(常為粗砂巖,顏色為灰白色灰色深灰色,因“巖屑”含量不同而不同)。下面僅將川東地區(qū)的下統(tǒng)特征分述如下:涼高山組(J1l)、 巖性:黑色頁巖與淺灰綠色砂巖不等厚互層,局部淺灰色灰?guī)r及灰綠色泥質粉砂巖。重慶地區(qū)則為灰黑色頁巖與灰綠色粉砂巖或薄層灰?guī)r
7、間互層,下部漸變?yōu)樽霞t色泥巖,底為一層具底礫巖的厚層砂巖,接近于川中類型。川東地區(qū)基本上無灰?guī)r,主要為黑色頁巖夾砂巖。、 電性:深淺雙側向一般為300500.,自然伽瑪6090API,補償聲波120210微秒/米。以高伽瑪、低電阻、大井徑、高聲波值為特征。、 分層:底以黑色頁巖完后淺灰綠色砂巖與J1g(過渡層)紫紅色、綠灰色或雜色泥巖分界。電性以雙側向降低、自然伽瑪升高半幅點分層。、 厚度:重慶地區(qū)70120m,川東地區(qū)120280m。整體看有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加厚的趨勢。自流井組、 過渡層大安寨(J1gJ1dn)(1)巖性:川東地區(qū)過渡層大安寨不易劃分,通常以大安寨統(tǒng)一稱之。上部(即過渡層)
8、為紫紅色、深灰?guī)ЬG色或雜色泥巖夾灰?guī)ЬG色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及暗紫紅、紫紅色粉砂質泥巖等。中下部(即大安寨)為灰黑色頁巖及灰綠色粉砂巖,一般夾34層灰褐色生物灰?guī)r。本組巖性變化較大,在達縣開江忠縣東北區(qū)頁巖厚度增多,由南向北灰?guī)r厚度增大,層數增多,有的單層厚度由2m增至20m左右。在涪陵重慶以南多數構造未見灰?guī)r,相變?yōu)樯皫r或灰質砂巖。(2)電性:深淺雙側向一般為7003000.,自然伽瑪起伏較大,一般60100API,補償聲波180200微秒/米。對比上下層,該層以高電阻,低伽瑪為特征。(3)分層:底界巖性為灰?guī)r或灰質砂巖與J1m頂部紫紅色泥巖分界。電性以深淺雙側向高阻降低和低伽瑪升高半幅點、井
9、徑變小底界分界。部分構造區(qū)與自三不易劃分。(4)厚度:一般80120m,上部過渡層一般2040m。2、馬鞍山(J1m)(1)巖性:上部為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下部為黃綠色、灰綠色泥巖夾粉砂巖。大竹忠縣以北紫紅色漸變?yōu)樯罨規(guī)ЬG色,局部夾有少許薄層灰?guī)r。(2)電性:以低電阻、高伽瑪、大井徑、高聲波值為特征。深淺雙側向一般4001000.,自然伽瑪一般60100API,補償聲波170200微秒/米。(3)分層:巖性以深灰?guī)ЬG色泥質粉砂巖或粉砂巖與J1d頂黑色頁巖分界,電性以自然伽瑪升高和電阻降低半幅點分界。(4)厚度:60100m。3、東岳廟(J1d)(1)巖性:黑灰色、黑色頁巖,中、下部
10、夾深灰褐色泥質介殼灰?guī)r。一般具有13層灰?guī)r,川東東北部局部不具有灰?guī)r或較薄,相變?yōu)樯皫r或灰質砂巖(如云安廠北段、硐村、七里峽北段、亭子鋪以北)。向南灰?guī)r減薄?;?guī)r分布最厚區(qū)在墊江梁平忠縣形成的三角區(qū)內。(2)電性:雙側向一般4001100.,自然伽瑪一般6090API,補償聲波一般170200.。電阻、伽瑪變化較大。(3)分層:巖性以深灰色粉砂巖或灰質粉砂巖與J1z紫紅色或深灰綠色泥巖分界。電性以雙側向高值降低和自然伽瑪低值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一般4080m。厚度總的變化趨勢是墊江梁平忠縣形成的三角區(qū)一般大于60m,涪陵長壽以南一般小于45m,江北鄰水達縣一帶、萬縣達縣以北一般4055
11、m。4、珍珠沖(J1z)(1)巖性:紫紅色或深灰綠泥巖為主,夾灰綠色粉砂巖,下部夾淺灰綠色、黃綠色砂巖,的底部為雜色泥巖(向北東不明顯,多呈綠色。川東中部、重慶地區(qū)近底部有深灰色、灰綠色、黃棕色泥巖、砂質泥巖,底部常見粘土巖、灰質頁巖、赤鐵礦和底礫巖)。本層在臥龍河構造區(qū)距底以上2030m左右有一層灰褐色中粒砂巖,厚度幾十幾米。此層砂巖易與須家河砂巖混淆(但仔細觀察,這層砂巖在南部色帶褐;北部為灰綠色或深灰色,也有帶褐者,局部已尖滅。而須家河砂巖在南部且多為灰白色、中粒,在北部多為深灰、灰?guī)Ш谏?,深褐灰色,夾少量灰白色細粒砂巖,黑色礦物多,中粒,具有明顯的特點是含白云母片)。北部地區(qū)J1z近底
12、部野外見13層35cm厚的煤線,巖屑中煤的碳化程度低,岸 屑中可見到23cm含有煤。羅家寨、鐵山坡一帶下部為頁巖、粉砂巖及細砂巖夾煤層,通常以出現砂巖為主,頁巖輔的組合特征就認為是須家河地層。只有鉆開須家河組足夠的厚度才能確定。這些地區(qū)當巖性組合與鄰井可對比性較強時,分層才顯得容易一些,否則是有相當的難度,通常只有鉆過后回過頭來劃分層界線。(2)電性:以大段高伽瑪、低電阻、大井徑、高聲波值為特征。雙側向一般5001100.,自然伽瑪一般70100API,補償聲波175225微秒/米。(3)分層:以自然伽瑪高值降低,雙側向低值升半幅點分層。進入T3x后井徑明顯減小,呈現大塊高電阻、低伽瑪特征。巖
13、性以雜色或深灰綠色泥巖或砂質泥巖(砂泥巖過渡巖類)與T3x灰白色中粒砂巖(北部地區(qū)局部為深灰、灰?guī)Ш谏辛I皫r)分界。需特別注意的是T3x頂砂巖向北其白色標志并不明顯,從已鉆井證實T3x頂巖屑為灰褐色細中粒砂巖,含黑色礦物豐富,很少見灰白色砂巖,也較致密間或見有疏松的,明顯特點是具有云母片。而J1z底部一套砂巖多為綠灰色(在渡口河構造區(qū)砂巖顏色、成份與T3x上部砂巖具有相似性而使其歸屬存有異議),結構致密,細粉砂級,無白云母片。另外可確認的是,見大套砂巖夾頁巖即為已進入T3x。(4)厚度:厚度變化不大,一般150200m。第二節(jié) 三迭系(T)三迭系可分為上、中、下三統(tǒng)。中、下統(tǒng)以海相沉積的碳酸
14、鹽巖為主,夾蒸發(fā)巖類。中三迭世末的印支運動,四川盆地周邊抬升,形成大陸湖盆,使上三迭統(tǒng)沉積了一套內陸湖泊相砂巖、頁巖夾煤系地層。一、上統(tǒng)須家河組(T3x)1、巖性:厚層灰白色、深灰色、黑褐色石英砂巖、長石砂巖、灰質砂巖,夾灰黑色頁巖,砂質頁巖及深灰色泥質粉砂巖、煤。底以黑色頁巖與雷口坡組假整合接觸。資料表明,自貢、瀘州、川中基本上可六分(香一、三、五頁巖為主,香二、四、六砂巖為主),到川東地區(qū)六分已有困難。但川東整體上仍能反映出沉積旋回特點。須要提一下的是個別地區(qū)須家河下部也有灰?guī)r發(fā)育,要在三疊系中統(tǒng)或下統(tǒng)頂部下套管的井應加以注意。底與雷口坡或嘉陵江組呈假整合接觸。(最近的天東80井就出現了分
15、層錯誤)2、電性:川東地區(qū)測井曲線上六分已不明顯,電性特征以塊狀高電阻低伽瑪、高聲波時差為主。雙側向一般3001300.,自然伽瑪一般4080PAI,補償聲波一般175225微秒/米。3、分層:電性一般以自然伽瑪高值降低和雙側向低值升高半幅點分層。巖性一般以須家河黑色頁巖(極個別井為深灰色砂巖、煤)與雷口坡組或嘉陵江組的灰?guī)r(或云巖)等接觸(雷口坡組可能存在泥質巖類)。4、厚度:厚度變化總的趨勢是從南到北增厚,350700m,一般500m左右,局部構造僅300m,如東溪、黃草峽、茍家場等構造。二、中統(tǒng)雷口坡組(T2l)雷口坡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的巖類(淺海相瀉湖相沉積的石灰?guī)r、白云巖、硬石膏
16、及頁巖等),由于印支運動影響,T2l長期遭受剝蝕,川東地區(qū)各處殘厚不一。據井下及露頭資料表明:開江石隆起核部(大天池中段龍六五百梯、南門場南段、七里峽中段北段、渡口河、黃龍場、溫泉井、沙罐坪等構造殘留T2l21-1)、達西景市雙家壩、屏錦鋪、牛腦門、云安廠、硐村、老灣、磨盤場、萬順場等殘留T2l13;座洞崖、明月場、黃草峽、梓里場構造一線殘留T2l11。川南大部份地區(qū)雷口坡缺失,僅在南部和東部地區(qū)有分布。雷口坡組可分為三段:T2l3、T2l2、T2l1。(一)雷三(T2l3)1、巖性:局限海蒸發(fā)環(huán)境的深灰色云巖、灰?guī)r,下部夾灰白色石膏。2、電性:高電阻、低伽瑪、小井徑、低聲波時差為特征。3、分
17、層:巖性以云巖或膏質云巖與T2l2灰?guī)r分界。電性一以雙側向電阻升高、伽瑪降低半幅點分層,電性特征不明顯,主要結合巖屑分層。電性以巖性密度變化分層明顯。4、厚度:殘厚80110m。5、分布:僅在云和寨、龍會場及以西地區(qū)有保存。(二)雷二(T2l2)1、巖性:局限海臺地沉積的深灰色灰?guī)r,夾少許頁巖,下部含泥質不均。2、電性:以塊狀高電阻,低伽瑪為特征,井徑、聲波變化較大。電阻一般12001000.左右,自然伽瑪一般3050API,補償聲以175225微秒/米。3、分層:巖性以灰?guī)r與T2l31泥灰?guī)r或含泥質灰?guī)r、頁巖分界。電性以雙側向降低及自然中瑪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全層厚約100m。殘厚變化
18、較大。5、分布:板東麥南與鐵山黃泥堂硐村形成的區(qū)域。(三)雷一(T2l1)局限海蒸發(fā)巖相,巖性主要為云巖、泥云巖及灰?guī)r,夾黑色頁巖、灰白色石膏。在墊江忠縣一帶及以北地區(qū)中部夾紫紅色泥巖,而忠縣、萬縣、云陽及以東地區(qū)中、下部紫紅色泥巖增多。厚度270420m。向北東(建南)稱為巴東組。雷一段可分為三個亞段:T2l13、T2l12、T2l11。各亞段巖性分界標志不明顯,錄井分層不易掌握,測井三分明顯。測井按電阻曲線三分明顯,中部具有一套高電阻特征,其上、下電阻稍低。1、雷一3(T2l13)(1)巖性:深灰色泥灰?guī)r為主夾黑色頁巖、灰白色石膏、深灰色云巖。有的構造黑色頁巖不明顯。泥質含量上重下輕。(2
19、)電性:電阻呈大幅度變化的鋸齒狀,下部具三塊高伽瑪、低電阻特征,聲波、井徑變化較大。電阻一般2040.,自然伽瑪一般60100API。(3)分層:巖性以泥云巖與T2l12頂石膏分層,電性以自然伽瑪降低和雙側向、密度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全層厚130160m左右,殘厚變化較大。(5)分布:達西屏錦鋪硐村一帶與板橋雙龍一線形成的區(qū)域內。2、雷一2(T2l12)(1)巖性:灰白色石膏及深灰色云巖夾深灰色灰?guī)r及泥云巖、薄層頁巖。臥龍河及北東地區(qū)上部具紫紅色、灰綠色泥巖、泥質粉砂巖(福成寨無此層)。梁平以東豐都以北泥巖增多。該層可作區(qū)域對比的指示層。(2)電性:電阻一般1030.,自然伽瑪一般60
20、100API。電阻上高下低,伽瑪下高上低,幅度變化較大。整體上電阻較上、下鄰層高,伽瑪較上、下鄰層低。(3)分層:巖性以灰白色石膏或灰褐色膏質云巖與T2l11泥云巖分界。電性以低伽瑪升高,雙側向高值降低及密度降低半幅點為界。(4)厚度:全層厚8090m,殘厚一般080m。(5)分布:七里峽北段溫泉井巫山坎明達構造區(qū)與座洞崖新市涪陵一線形成的區(qū)域內。3、雷一1()(1)巖性:深灰色泥質云巖及深灰褐色云巖夾灰白色石膏。梁平以東豐都以北上部夾紫紅色泥巖。底為標志層“綠豆巖”,厚度一般0.52m。但由南向北至板東新市龍?zhí)兑痪€東北未見“綠豆巖”,已演變?yōu)槟嘣茙r。本亞段以巖性雜,泥質含量高為特點。i. 電
21、性:自然伽瑪上高下低,電阻上低下高,電阻較上下鄰層低。雙側向一般101000.,自然伽瑪一般30100PAI,補償聲波一般150225微秒米,變化幅度較大(3)分層:底以“綠豆巖”或泥質云巖為標志層與T2j52頂石膏分界.電性上“綠豆巖”或泥云巖電阻低、伽瑪高,井徑大,以自然伽瑪高值降低和雙側向電阻低值及密度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一般100170m。剝蝕區(qū)厚度變化較大。(5)分布:座洞崖新市黃草峽梓里場一線以北(除檀木場、沙罐坪局部)。三、下統(tǒng)(T1)三迭系下統(tǒng)分為二個組,即嘉陵江組和飛仙關組。其中嘉陵江組從上到下又分為五段,飛仙關組從上到下除局部地區(qū)可分為四段,一般兩分明顯。主要為開闊
22、海臺地碳酸鹽巖相過渡到局限海臺地蒸發(fā)巖相交替沉積。(一) 嘉陵江組(T1j)從上到下分五段:1、嘉五(T1j5)分兩個亞段:T1j52、T1j51。在開江古隆起的檀木場沙罐坪、南面的相國寺銅鑼峽黃草峽四合場以南被剝蝕,地層殘留厚度不全。<1>嘉五2(T1j52)(1)巖性:深灰色云巖夾灰白色石膏、深灰色泥質云巖及灰?guī)r(頂底為石膏)。由南向東泥質含量減少。在鐵山、高峰場、硐村構造其下部有一層鹽巖。(2)電性:電阻上低下高、自然伽瑪上高下低,其值變化較大。(3)分層:底以石膏與T1j51頂云巖(為主)或灰?guī)r分界,電性以自然伽瑪升高,雙側向高電阻及密度降低半幅點分層。(4)厚度:6065
23、m。(5)分布:除相國寺黃草峽四合場以南以及檀木場沙罐坪七里峽中段有剝蝕外,其余均有分布。<2>嘉五1(T1j51)(1)巖性:上、下一般為灰褐色云巖,中部夾灰褐色灰?guī)r。云巖多具溶孔和鮞粒結構。渡口河構造在頂部發(fā)T1j51育鮞粒。(2)電性:塊狀高阻;自然伽瑪變化不大,高于上、下鄰層。自然伽瑪一般1020API,聲波一般100010000.。(3)分層:底以云巖與T1j44石膏或T1j44泥質云巖(如月2井)分界.電性一般以自然伽瑪值降低,雙側向、密度升高半幅點分界。(4)厚度:一般2035m。由川東中部向北部地區(qū)厚度減薄。(5)分不:除重慶南川以南局部有剝蝕外,其余均有分不。2、
24、嘉四(T1j4)嘉四從上至下分為四段,即嘉四4、嘉四3、嘉四2、嘉四1??傮w上為兩套白云巖(T1j43、T1j41)及兩套硬石膏(T1j44、T1j42)互層。習慣上又把嘉四1與嘉三分在一起稱嘉四1嘉三。<1>嘉四4(T1j44)(1)巖性:灰褐灰白色石膏為主,夾褐灰色膏質云巖,灰、深灰色云巖,灰白色硅質泥巖,深灰色泥質云巖。局部構造頂部石膏在錄井中及電性特征均不明顯,為泥質云巖(如月2井),且上部泥質含量重的巖類厚度較大。局部構造中部含泥質重(如龍會場)。一般都夾有一層硅質泥巖標志層,該標志層有的地區(qū)有兩層,分布的部位也不一致,一般分布在中上部,有的構造分布在下部(如黃龍場)。部
25、分構造硅質泥巖不明顯(如渡口河)。在達縣、墊江、萬縣、云陽四個鹽湖區(qū)及洋渡溪構造具有較厚的鹽巖層。(2)電性:具高密度特征。自然伽瑪一般1015API;雙側向100010000.,補償聲波160170微秒/米,硅質泥巖具高伽瑪特征(一般具低電阻特征)。(3)分層:底以石膏與T1j43 頂云巖分層。電性以低伽瑪升高,雙側向、密度降低半幅點分層。(4)厚度:因本層石膏易塑性形變,厚度變化較大,一般3090m。整體看,厚度由南向北減薄。<2>嘉四3 (T1j43 )(1) 巖性:褐灰色云巖夾灰?guī)r。一般頂底為云巖中部為灰?guī)r。頂部云巖多具鮞粒結構。(2) 電性:自然伽瑪和雙側向變化不大,自然
26、伽瑪一般2030API,雙側向一般1000.以上。補償聲波一般130145微秒/米。(3)分層:底以云巖與T1j42頂石膏分界,電性以高伽瑪降低,雙側向、密度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一般2540m,大多在35m左右。<3>嘉四2(T1j42)(1)巖性:灰褐色灰白色石膏為主夾褐灰色膏質云巖、深灰色云巖。部份地區(qū)(同T1j44)有巖鹽,一般在近底部有一薄層灰、深灰色鮞粒云巖(一般38m)可為輔助指示層。(2)電性:一般為低伽瑪,1015API;雙側向一般80010000.,補償聲波一般160170微秒/米。本層以低伽瑪、高密度為特征。當下部硬石膏含泥質較重時,電阻往往降低,伽瑪值
27、升高。(3)分層:底以石膏與T1j41頂云巖分界,電性以低伽瑪升高,雙側向和密度降低半幅點分層。(4)厚度:本層厚度由南向北有增厚的趨勢,川東地區(qū)30150m,一般80m左右。因本層石膏易塑性形變,厚度變化較大。<4>嘉四1(T1j41)(1)巖性:深灰色云巖為主夾深灰色鮞粒云巖。鐵山、坪西、五百梯構造等下部夾有薄層石膏或膏質云巖。(2)電性:自然伽瑪一般3045API,雙側向一般1000020000,補償聲波一般140150微秒/米,聲波變化不大,自然伽瑪一般為上、下高而中間低。(3)分層:巖性以云巖與下伏T1j3灰?guī)r分層,電性根據密度劃分,在密度降低半幅點分界。沒有密度較難劃分
28、,主要根據錄井巖性劃分,如巖性不詳時,可用電阻對比分層。錄井中常把T1j41與T1j3合并為T1j41T1j3。自然伽瑪和電阻雖然可能具有相似性,但劃分的界線可以完全不一樣。特別是向北部渡口河構造區(qū)云質巖厚(40m以上),分層特征與鄰區(qū)不一樣,七里峽谷、檀木場構造區(qū)厚度較薄(12m),分層特征與鄰區(qū)不一樣,五厚梯構造局部云巖薄(5m),巖性、厚度與鄰井不能對比(電性可比),所以無密度時一定要根據巖屑錄井劃分。(5)厚度:一般2040m,厚度變化較大。3、嘉三(T1j3)(1) 巖性:灰色、深灰色灰?guī)r為主,夾鮞狀灰?guī)r,局部在上部含云質或夾云質灰?guī)r、泥灰?guī)r。在達縣開江萬縣以北地區(qū)一般在下部(一般距
29、底5060m)夾一層云巖及石膏(云巖或石膏,或云質灰?guī)r、膏質云巖),厚度525m不等。其余地區(qū)僅夾云巖、石膏條帶,個別井T1j3底具有12m深灰色云巖(如茍3井、天東32井)。川南地區(qū)嘉三巖屑中很少見到云巖、石膏,但測井曲線上還是有反應,個別井通過認真選樣,成功地以此為依據劃分嘉三的巖性段。(2)電性:電阻和自然伽瑪相對穩(wěn)定。雙側向一般1000020000.,自然伽瑪一般2040API,補償聲波一般155微秒/米左右。一般可據電性將其分為三大段,其伽瑪特征為下、下段稍高、中段稍低。(3)分層:巖性以灰?guī)r與T1j23頂石膏分界,電性以雙側向、密度升高及自然伽瑪降低半幅點分層。川南地區(qū)許多時候把灰
30、巖和石膏之間的云巖劃在T1j23。(4)厚度:一般100210m,由南到北增厚。4、嘉二(T1j2)按巖性可分三段。<1>嘉二3(T1j23)(1)巖性:灰白色石膏夾深灰色灰?guī)r及云巖,頂部及底部石膏一般稱上、中石膏層。(2)電性:自然伽瑪一般頂底低,其值一般小于10API;中部商,其值一般30API左右。雙側向一般100010000.,補償聲波一般150175微秒/米。(3)分層:底以石膏與T1j22云巖分界。電性以低伽瑪升高和雙側向降低半幅點分層。(4)厚度:65110m,由南向北增厚。<2>嘉二2(T1j22)(1)巖性:上部以灰色云巖為主夾深灰色泥質云巖、灰?guī)r,下
31、部夾灰白色石膏層。石膏層厚度極不穩(wěn)定,僅在臥龍河及大竹以南地區(qū)分布,同時該區(qū)上部有時也夾石膏。其它地區(qū)全層無石膏(?)。我所看到的是蘭灰色泥巖之上總是有一段石膏,且厚度相對較穩(wěn)定,川南地區(qū)稱之為下石膏。底為區(qū)域標志層蘭灰色泥巖(常為13段薄層,局部還夾有紫紅色和和灰綠色泥巖條帶或角礫),該標志層在北部減薄或已不存在。該層含泥質較重。(2)電性:自然伽瑪一般上低下高,上部一般1030API,下部一般大于30API,雙側向一般上高下低。補償聲波一般150170微秒/米。(3)分層:底以蘭灰色泥巖標志層與T1j21頂石膏分界,電性上以自然伽瑪降低和雙側向、密度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4565m,
32、由南向北增厚。<3>嘉二1(T1j21)(1)巖性:頂為灰白色石膏(川南較為少見,多為斑塊狀),下部深灰色白云巖。頂部石膏稱下石膏層(這與川南地區(qū)下石膏的定義不一致)。(2)電性:自然伽瑪有從上到下升高、電阻從上到下降低的特征。自然伽瑪一般530API,雙側向一般300010000.,補償聲波150175微秒/米。(3)分層:巖性底以云巖與T1j1灰?guī)r分層,電性以伽瑪升高和雙側向降低半幅點分層,主要以密度降低半幅點分層。無密度測井資料時參考錄井巖性分層。在溫泉井(3井)T1j1灰?guī)r之上有幾米云質灰?guī)r或灰質云巖存在,目前將其劃為T1j21底。(4)厚度:1535m,由南向北增厚。下部
33、云巖厚度變化較大,由西向東增厚。5、嘉一(T1j1)(1)巖性:灰色灰?guī)r為主。宣漢開江梁平涪陵一線以北地區(qū)夾紫灰暗紅色薄層灰?guī)r。宣漢開江萬縣以北嘉一底部或近底部灰白色云巖或暗紫色云巖、深灰色云巖(或膏質云巖類)或有一層紫紅色泥巖,一般23m,之后又為灰?guī)r,與T1f4形成過渡層或相同環(huán)境的巖類,目前分層歸屬存在異議,此層在渡口灌五百梯構造分于T1j1,在馬槽壩南門場云安廠構造北段由于泥巖或石膏明顯而分Tf4。這一層向東北方向增厚,全層夾有薄層不穩(wěn)定之泥灰?guī)r。電性:一般具有伽瑪上部高下部低、雙側向上部低的特點,自然伽瑪一般2040API,雙側向500010000.,補償聲波一般150170微秒/米
34、。(3)分層:底以灰?guī)r與T1f4紫紅色泥巖或泥灰?guī)r分界(目前還存在的問題),電性以低自然伽瑪升高、雙側向降低幅點分層(最好以最低伽瑪值為底為層)。(4)厚度:230310m,由南向北增厚。(二)飛仙關組(T1f)自下而上由開闊海臺地碳鹽相過渡到局限海臺地蒸發(fā)巖相沉積。涪陵鄰水一線以南飛仙關相區(qū)四分明顯,涪陵萬縣以東、萬縣達縣以北之大治相東區(qū)、北區(qū)T1f3-1 三分不明顯,鄰水達縣萬縣涪陵區(qū)為過渡帶,由南向北三分漸不明顯,都以T1f4、T1f3-1 劃分。川南地區(qū)巖性差別較大,飛仙關組僅作二分:T1f4-2、T1f1,T1f4-2以泥巖為主,夾灰?guī)r、泥灰?guī)r;T1f1巖性為泥晶灰?guī)r、泥質灰?guī)r,與下
35、伏長興組地層粉晶灰?guī)r區(qū)別明顯(除結構外還有兩點重要的區(qū)別:一是長興組灰?guī)r更純,二是長興組灰?guī)r酸反應殘余物顏色深,為深灰色、黑色,而飛仙關組為灰色或灰綠色;還有一點,長興組通常帶褐色,而飛仙關一般不帶褐色)。下面就川東地區(qū)的特征祥述如下:<1>飛四(T1f4)(1)巖性:紫紅色泥巖夾灰綠色泥巖、泥灰?guī)r、泥云巖、深灰色云巖、灰白色石膏。(2)電性:以高伽瑪、低電阻、大井徑、高聲波時差特征。電性上自然伽瑪明顯高于下、上鄰層、雙側向明顯低于上下鄰層。(3)分層:底以紫紅色泥巖或深灰色泥灰?guī)r(高峰場等)、局部構造底界為云巖(五百梯構造)與T1f3頂灰?guī)r分界。電性以高伽瑪降低、低電阻升高半幅點
36、分界。(4)厚度:2035m,由南向北增厚。<2>飛三飛一(T1f3-1)(1)巖性:灰深灰色灰?guī)r、鮞?;?guī)r,深灰色、黑灰色頁巖、紫紅色泥巖及深灰色、灰綠色泥灰?guī)r,局部具云巖及鮞粒云巖。在川東北地區(qū)巖性變化明顯加劇,向城口方向石膏增多,潮坪沉積相特征很明顯。在萬縣達縣以南及渡口河構造區(qū)T1f3-1鮞?;?guī)r發(fā)育,局部還具有溶孔鮞?;?guī)r、溶孔鮞粒云巖等。局部在上部含硬石膏或云巖。飛二段在涪陵長壽座洞崖以南地區(qū)以紫紅色泥巖(黑色頁巖)為主,T1f3-1具有三分性;向北逐漸相變?yōu)榛規(guī)r,使T1f3-1不具三分性。(2)電性:自然伽瑪一般在上部具有一高伽瑪層;該層向北逐漸抬升且厚度增大,與T1
37、f4層具有相似性,厚度一般為110m,除T1f2泥巖分布區(qū)外,在過渡帶區(qū),相當于T1f2段仍具有高伽瑪、低電阻的特征。底部自然伽瑪具逐步升高、電阻逐步降低的特征。自然伽瑪一般1530API,雙側向600012000.,補償聲波一般150175微秒/米。(3)分層:底部以灰綠色泥灰?guī)r或深灰、黑灰色泥巖(頁巖)與頂灰?guī)r或云巖分界,大竹梁平萬縣以北及達縣開江以南區(qū)域內T1f1底與P2ch頂灰?guī)r巖性、顏色結構基本相似,巖性和電性劃分均困難。電性一般以高伽瑪降低和雙側向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350550m。P2ch上部為生物礁云巖、灰質云巖類,上部有時夾一薄層暗紫色泥巖、暗紫紅色鮞?;?guī)r(渡口河構
38、造區(qū))。電性上表現為一小一大兩塊高陰層。在過渡相區(qū)、大冶相東區(qū)局部全層具有鮞粒灰?guī)r。重慶地區(qū)(飛仙關相區(qū))厚度120150m。T1f2:重慶地區(qū)(飛仙關相區(qū))巖性為紫紅色泥巖及黑灰、深灰色頁巖夾泥灰?guī)r、灰?guī)r。電性以高伽瑪,低電阻為特征。在過渡相區(qū)相當于該層位段具泥灰?guī)r類。電性具高伽瑪、低電阻特征,向北厚度呈契形減薄。厚一般60100m。T1f1:淺灰深灰色灰?guī)r,上部夾鮞?;?guī)r,底部一般有不等厚的頁巖或泥灰?guī)r,電性為電阻上高下低,伽瑪上低下高。厚度80150m。(6)鮞?;?guī)r分布T1f3:鐵山高點興隆場巫山坎馮家灣一線以北除在渡口河構造區(qū)見鮞?;?guī)r(云巖)外,其余均未發(fā)現,以南均有分布。T1f2
39、:渡口河構造區(qū);鐵山南雙家壩龍門高峰場以南及福成寨屏錦鋪黃泥堂洋渡溪以北形成的區(qū)域。T1f1:鐵山南雙家壩龍門高峰場以南。第三節(jié) 二迭系(P)以淺海相碳酸鹽巖為主,早、晚期為海陸交替之濱海沼澤相沉積,顯示出兩個大的沉積旋回。分為上、下統(tǒng)。一、上統(tǒng)從上到下為二個組:長興組和龍?zhí)督M。下部為濱海沼澤相沉積夾火山噴發(fā)巖類,上部為淺海相沉積。(一) 長興組川南部分地區(qū)長興組可劃分為段,P2ch2為灰?guī)r,底以灰?guī)r與下伏P2ch1云巖分界明顯;P2ch1為頁巖與灰?guī)r互層,底以灰?guī)r完與下伏P2l頁巖分界明顯。川東地區(qū)地域較大,巖性更為復雜,祥細特征分述如下:1、巖性:褐灰、深灰、深褐灰及淺灰、淺灰褐色灰?guī)r、生
40、物灰?guī)r、礁灰?guī)r、礁型云巖、云巖、燧石灰?guī)r,向北顏色逐漸變深,以深灰?guī)Ш?、深灰?guī)Ш?、黑灰色為主。該層在大竹梁平一線以北少見燧石結核,而萬縣開縣往東中下部燧石含量增多,硅質灰?guī)r厚度增大。上部方解石脈發(fā)育;下部夾灰黑色頁巖或泥機質條帶,局部硅化,云化明顯,硅質常呈斑塊。2、電性:塊狀高電阻,低伽瑪,一般具有三大段特征,井徑、聲波變化不大,下部夾23層低阻。自然伽瑪一般1030API,雙側向一般1000014000.,補償聲波一般150175微秒/米。3、分層:一般在鄰水雙龍一線以南底以灰?guī)r與P2l頂頁巖分界,以北底以灰?guī)r與P21含泥質灰?guī)r或灰?guī)r分界,錄井中難于掌握,局部電性分層特征局部電性分層特征變
41、不明顯。4、厚度:一般65435m,厚度變化較大。說明:(1)由沉積相的變化、古地貌特征,地殼運動的影響及頂底分層位置的差異,使該層目前頂底、層內巖性及組合特征,厚度變化較大,目前沒有具有說服力的分層標準,由此而難于確定其厚度的變化特征。(2)長興組部分地區(qū)可分為三段,目前一般都沒有劃分。(3)以前認為,達縣開江開縣以北剝蝕至長興中、下部。但目前看并非如此。(4)生物礁在縱向上發(fā)育部位是沒有規(guī)律的,同一個區(qū)域相鄰礁體有發(fā)育在上部的,也有在中部或中下部的。礁灰?guī)r在鉆井中一般沒有特殊標志(巖屑),只有發(fā)現礁型、灘型云巖時才易識別。(5)易發(fā)現生物礁(灘)型云巖的幾個區(qū)塊為:板東雙龍茍家場一線,鐵山
42、南雙家壩石寶寨建南一線,黃龍場五百梯一線。(二) 龍?zhí)督M川南地區(qū)龍?zhí)督M為砂泥巖、煤沉積,地層易于劃分(與下伏茅口組灰?guī)r分界明顯),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凝灰質砂巖的識別;再者,從川東地區(qū)的資料看,龍?zhí)督M是有灰?guī)r的,川南地區(qū)常在茅口組頂部下套管,在過渡區(qū)域打井時要特別注意。正常層序時可能問題不大,畢競底部有較厚一段砂泥巖段,如果地層層序有異,厚度不正常,就可能出問題。川東地區(qū)巖性特征如下:1、巖性:本層以巖類多而雜且各類在橫向上分布不穩(wěn)定(厚度變化大或尖滅)為特點。深灰褐色、灰褐色,向北色變深為深灰、深灰?guī)Ш?、黑灰、灰黑色灰?guī)r、燧石灰?guī)r、硅質灰?guī)r,硅質巖或硅巖(有時為淺色玉髓或蛋白巖);灰黑色頁
43、巖及灰綠色、灰褐色、深灰色玄武巖或輝綠巖,深灰色凝灰質砂巖、凝灰?guī)r,凝灰質灰?guī)r,灰白色細砂巖,淺灰色、綠灰色鋁土質泥巖,煤層。該層硅化明顯,局部具云化特征(五百梯構造天東23具云巖)。鋁土質泥巖局部具多層,分布也不一定在底部(以北部玄武巖分布區(qū)明顯)。大竹梁平以北燧石減少,硅化變弱;以南中部燧石灰?guī)r特征明顯。開縣萬縣一線往東上部泥灰?guī)r、頁巖含量增加,厚度增大,中部硅化變強,燧石增多,硅質巖或硅質灰?guī)r厚度增大,下部頁巖為主夾灰?guī)r,重慶地區(qū)龍?zhí)督M中部具一、二層燧石灰?guī)r(鐵板巖)。中北部玄武分面眍局部具紫紅色泥巖。據巖性組合、區(qū)域巖相可劃分為三個相區(qū),豐都鄰水大竹梁平開縣為吳家坪型。長壽涪陵、鐵山南
44、、七里峽南段、大天池中段為過渡型。開縣開江達縣以北,鄰北、座洞崖、銅鑼峽以南為龍?zhí)缎?。龍?zhí)缎鸵阅蠋r為主夾薄層灰?guī)r、煤,吳家坪型以灰?guī)r為主夾頁巖,過渡型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具厚層噴發(fā)巖。2、電性:上中部為塊狀高電阻、低伽瑪,下部高阻高低間互,自然伽瑪向下梯狀上升。玄武巖電性特征明顯,電阻、伽瑪中值、塊狀,井徑變化不大,電阻一般2040.,自然伽瑪一般4060API,補償聲波骨架值一般為50微秒/英尺,相對幅度2.09.0微秒/英尺,補償中子一般18%,密度2.72.9g/cm3。3、分層:巖性底以淺灰色鋁土質泥巖或頁巖與P1m,灰?guī)r假整合接觸。底以雙側向升高、高伽瑪降低半幅點分層。在P1m4、P1
45、m2a分布區(qū),其與P1m4、P1m2a接觸時,電性有時難于劃分,需借助錄井巖性和密度、能譜曲線等。4、厚度:95220m。從目前分層厚度看,一般墊江大竹、達縣宣漢開江一帶、開縣忠縣長壽以南厚度小于150m,龍會鐵山沙河鋪、黃龍場以北、鄰北板東臥南等一般厚度大于150m。玄武巖厚度一般20m左右,最厚68m。5、噴發(fā)巖主要分布構造區(qū):(1)鄰北;(2)鐵山、七里峽、亭子鋪、雷音鋪、千峰龍門、沙河鋪、南門場南段、黃泥堂北段、云安廠南段。(3)高峰場等構造區(qū)。二、下統(tǒng)()早期(梁山組)為濱海沼澤相碎屑、泥質巖沉積、中晚期為穩(wěn)定的海相碳酸鹽巖沉積,巖性縱、橫向變化不大,錄井中主要依據測井資料,并參考巖
46、石顏色及生物組合,泥質含量等分層。總的趨勢是灰?guī)r顏色由西南東北變深,云化及硅化加劇。從上至下可分為三個組(茅口組、棲霞組、梁山組),現分述于后:(一)茅口組(P1m)淺海半深海碳酸鹽巖沉積。早二迭世末受東吳拉張運動影響,地殼上升,本區(qū)一底露出水面,使上部地層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整個趨勢看,從南到北剝蝕加劇。馬槽壩構造(馬槽2井馬槽1井)東北已剝蝕至P1m2c下部。開江古隆起核部附近剝蝕至P1m2b中下部,P1m2b剝蝕殘厚區(qū)為高峰場沙河鋪鐵山南一線以北;云和寨與鐵山南之間胡家壩屏錦鋪金雞場周家?guī)X一線以南為P1m2a分布區(qū);長壽忠縣西南為P1m4分布區(qū);P1m2a分布區(qū)以南至長壽忠縣西北為P1m
47、3分布區(qū)。茅口組共分為四段:1、茅四(P1m4)(1)巖性:深灰色、黑灰色泥晶灰?guī)r局部夾燧石結核或頁巖,泥機質含量較重。(2)電性:自然伽瑪低于P2l底,高于P1m3層,電阻高于P2l底部而低于P1m3層電阻。(3)分層:巖性以黑灰色灰?guī)r與P1m3之淺色(褐灰、深褐灰)灰?guī)r分層。電性以自然伽瑪降低、雙側向升高半幅點與P1m3分層。(4)厚度:殘厚030m,局部1530m。(5)分布:洋渡溪萬順場茍家場南段雙龍新市鋼鑼峽南段一帶之西南。2、茅三(P1m3)(1)巖性:淺灰褐、灰白色、灰褐色粉晶灰?guī)r,色較上、下層淺為特點,局部少見淺色燧石。下部夾23m深灰?guī)Ш稚規(guī)r或深灰?guī)Ш谏規(guī)r。重結晶作用強,
48、局部具云化及硅化特征。巖屑見生物碎屑或內碎屑結構特征明顯,以生物含量高為特點。(2)電性:塊狀高電阻,自然伽瑪很低、小井徑為特點,與上、下鄰層有明顯區(qū)別,雙側向800012000.,自然伽瑪1020API,補償聲波150175微秒/米。(3)分層:重慶地區(qū)巖性底以灰褐或褐灰色灰?guī)r與P1m2深灰色、灰色或深灰?guī)Ш稚規(guī)r分界,川東中部地區(qū)巖性底以深灰色灰?guī)r與P1m2a灰黑色或黑灰色灰?guī)r分界。主要依據顏色和電性分層。電性以低伽瑪升高,雙側向降低半幅點分層。P1m3在局部為深灰?guī)Ш谏蚝诨疑規(guī)r不易與P1m2a巖屑分層(如涼東1-1井),但電性特征明顯。(4)厚度:殘厚030m,局部1030m。(5)
49、分布:云和寨張家場拔山寺石寶寨一線以南。3、茅二(P1m2)茅二從上到下可分為三亞段:P1m2a、P1m2b、P1m2c。<1> P1m2a(1)巖性:深灰?guī)Ш?、深灰褐、深灰?guī)Ш凇⒑诨?、灰黑色泥細粉晶灰?guī)r。局部見褐灰、黑褐色燧石。重慶地區(qū)底部普遍見燧石及具云化。泥機質含量較重,局部形成泥機質薄層,由南向北顏色加深,泥機質含量增高。川南地區(qū)上部為荷葉藻層,巖屑中不易鑒別。(2)電性:電阻低于鄰層,自然伽瑪高值,且自然伽瑪具薄層尖峰狀高低相間特征,雙側向一般10011000.,自然伽瑪一般40100API,補償聲波150200微秒/米。井徑、聲波變化大。(3)分層:巖性底以有機質含量高
50、的黑灰色、灰黑色灰?guī)r與P1m2b深灰褐色灰?guī)r分界,川南地區(qū)顏色較淺,頂部有一層燧石(習慣稱頂燧石),距頂2030m有一層燧石(上燧石),底部燧石結核富集(中燧石),是較好的分層標志。電性以雙側向降低和自然伽瑪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殘厚35m,一般2035m。(5)分布:云和寨與鐵山之間胡家壩屏錦鋪金雞場周家?guī)X一線。<2>P1m2b(1)巖性:深灰褐色、深灰、深灰?guī)Ш?、灰褐色粉晶灰?guī)r,云化普遍,局部夾云巖及云質灰?guī)r,云化后形成斑塊或斑點為特征,向北云化程度局部減弱。底部有時有燧石分布,但不穩(wěn)定。具重結晶特征。川南地區(qū)底部為荷葉藻層,巖屑中不易鑒別。(2)電性:以塊狀高電阻、低伽
51、瑪為特征、上部伽瑪一般略比下部低。自然伽瑪一般2050API,雙側向一般1100013000.,補償聲波一般150175微秒/米,小井徑。(3)分層:巖性底以深灰褐色灰?guī)r與P1m2c頂深灰色,深灰?guī)Ш谏蛏罨規(guī)Ш稚規(guī)r分層;P1m2c顏色明顯深,重結晶程度弱或不具重結晶。川南地區(qū)底部有燧石結核(下燧石),有一定的分層標志,但有的井并不明顯。(4)厚度:殘厚060m,一般厚度4560m。(5)分由:云和寨與鐵山之間胡家壩屏錦鋪金雞場周家?guī)X一線以北地區(qū)。<3>P1m2c(1)巖性:深灰褐、深灰?guī)Ш?、灰黑、黑灰、深灰色泥細粉晶灰?guī)r。含泥機質重,硅化、云化常見而明顯。一般裂縫較發(fā)育,多見有
52、方解石脈,常見黑色有機質及泥質充填,巖屑中常見透鏡狀黑色泥機質顆粒。(2)電性:一般自然伽瑪3060API,雙側向1100015000.,補償聲波150175微秒/米。自然伽瑪一般上部低于下部,電阻從上到下從次高到高電阻,電阻明顯高于下伏鄰層,井徑變化不大。(3)分層:巖性底以深灰?guī)Ш稚嗑Щ規(guī)r與P1m2a頂深灰?guī)Ш谏蛏罨液谏嗑Щ規(guī)r分層,電性以雙側向降低和自然伽瑪相對下降半幅點分層。川南地區(qū)距頂15m有燧石結核(下下燧石),有一定的分層標志作用,但有的井并不明顯。(4)厚度:4060m。P1m2之a、b、c三個亞段巖性分層特征均不明顯,主要依據電性特征對比劃分。P1m2c與P1m1a巖性呈
53、逐漸過渡,在錄井中難于掌握。在厚度變化不大或無其它因素影響時可據P1m3或P1m2b、P1m1b的分層深度、厚度往上推或下推及結合錄井巖性特征確定或大致確定各層分層井深。4、茅一(P1m1)該段電性明顯區(qū)別于下、下鄰層,具井下電性對比標志,以夾泥機質條帶為特征。茅一也可分為P1m1a、P1m1b、P1m1c三亞段。<1>P1m1a(1)巖性:深為、深帶黑、深灰?guī)Ш?、黑灰、灰黑色泥細粉晶灰?guī)r,夾黑色泥機質薄層,局部具硅化及滑石化,見燧石及拱石(滑石),有時見灰黑色光滑明亮的“透鏡狀”泥機質顆粒。茍家場構造區(qū)以深色為主,泥機質含量生,有部分層段已具頁巖特征。川南地區(qū)本段為上“眼球”狀灰
54、巖(“眼皮”含泥質較重,“眼球”較純),風化后呈“眼球”狀。(2)電性:高低電阻、伽瑪相間。電阻較P1m2c低。自然伽瑪下部與P1m2c特征相似,一般4070API,雙側向一般130011000.,補償聲波150190微秒/米。底部常具一尖峰狀很明顯的高伽瑪及低電阻、高聲波特征,該段電性明顯區(qū)別于下、下鄰層,為井下對比標志層。井徑變化不大。(3)分層:底以深灰?guī)Ш谏規(guī)r或泥機質灰?guī)r與P1m1b灰褐色或褐灰色細粉晶灰?guī)r分層,電性常以底界高伽瑪降低和雙側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2535m。<2.> P1m1b(1)巖性:深灰褐色或深灰?guī)Ш稚毞劬Щ規(guī)r局部含泥質或黑褐色燧石。色較上、
55、下亞段淺。本段稱為“中灰?guī)r”,川南地區(qū)厚度較為穩(wěn)定,分層標志作用較強。(2)電性:一塊狀高電阻、低伽瑪特征明顯,易與上、下鄰層區(qū)別。自然伽瑪一般1040APU,具上高下低階梯狀降低的特點。雙側向一般800015000.,補償聲波150175微秒/米。(3)分層:巖性底以深灰?guī)Ш稚規(guī)r與P1m1c頂深灰黑色灰?guī)r分界。電性以雙側向降低、自然伽瑪升高半幅點分層。其巖性、電性可作對比指示層。(4)厚度:2535m。<3>P1m1c(1)巖性:深灰、黑灰色、深灰?guī)Ш凇⒒液谏嗉毞劬Щ規(guī)r,含黑褐色燧石,以含拱石(滑石化)為特征,局部硅化。夾黑色泥機質條帶或薄層,在局部構造(如茍家聲)相變?yōu)榇蠖?/p>
56、的黑色灰質泥機巖或頁巖。在野處可見“眼球”狀特征,巖悄多呈“薄殼”狀。常見泥機質充填縫及灰黑或黑色光滑明亮的“透鏡狀”泥機質小顆粒(象煤)。該層巖性特征與P1m2a較接的。該段顏色較P1m1a顏色稍深。川南地區(qū)本段為下“眼球”狀灰?guī)r(“眼皮”含泥質較重,“眼球”較純),風化后呈“眼球”狀。(2)電性:全層以高伽瑪、低電阻為特征。自然伽瑪一般3050API,雙側向一般100011000.,補償聲波一般150180微秒/米,頂底部一般為一塊較低電阻。補償聲波則具有兩塊高值。井徑一般變化不大。(3)分層:巖性底以深灰黑色(或深灰?guī)Ш?、黑灰色)灰?guī)r與P1q2頂灰褐色,或深灰?guī)Ш稚毞劬Щ規(guī)r分層,電性以
57、高伽瑪降低及低電阻升高半幅點分層。(4)厚度:3545m。綜觀茅口組各段或亞段,整體看P1m3、P1m2b、P1m1b色淺、質較純,電性具低伽瑪高電阻特征;巖性電性可作為對比標志層;P1m4、P1m2a、P1m2c、P1m1a、Pm1c色深,泥機質含量高,電性具明顯的高伽瑪、低電阻識別標志。(二)棲霞組(P1q)該組分為兩段:棲二(P1q2),棲一(P1q1),而P1q1又可分為兩個亞段(P1q1a、P1q1b)。1、棲二(P1q2)(1)巖性:灰白色、淺灰褐、褐灰、深灰?guī)Ш帧⑸詈只疑毞劬Х劬Щ規(guī)r。局部色較深(如天東14井區(qū)及北部達縣開江云陽以北地區(qū)),顏色多為深灰、深灰?guī)Ш稚?,總體上西南區(qū)為一套淺色,東北區(qū)上淺下深,有由西南向東北和由西向東加深的趨勢。該段重結晶特征明顯,底部具云化。局部具硅化現象,含淺色(淺灰褐、灰白、乳白色)燧石(或蛋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沈陽北軟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無錫南洋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曲阜遠東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94GHz毫米波全固態(tài)測云雷達系統(tǒng)設計與研究
- 基于MgxZn1-xO薄膜的紫外探測研究
- 2025年銀川年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模擬
- 2025年外研版選修四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級起點九年級地理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機械租賃合同(2篇)
- 服務支付協(xié)議書(2篇)
- 【人教版化學】必修1 知識點默寫小紙條(答案背誦版)
- 江蘇省無錫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數學試題(原卷版)
- 《奧特萊斯業(yè)態(tài)淺析》課件
- 2022年湖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縣鄉(xiāng)卷)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急診氣道管理共識課件
- 小學語文中段整本書閱讀的指導策略研究 中期報告
- 浙教版2023-2024學年數學八年級上冊期末復習卷(含答案)
- 運動訓練與康復治療培訓資料
- 小班繪本教學《藏在哪里了》課件
- 老師呀請你別生氣教學反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