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馬立克病疫苗研究進展_第1頁
雞馬立克病疫苗研究進展_第2頁
雞馬立克病疫苗研究進展_第3頁
雞馬立克病疫苗研究進展_第4頁
雞馬立克病疫苗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雞馬立克病疫苗研究進展摘要:雞馬立克?。∕D)是雞的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該病的致病因子為馬立克病病毒(MDV),屬于皰疹病毒屬。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已將MD歸為動物B類傳染性疾病。Marek在1907首次報道MD,當時主要發(fā)生在成年雞只,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隨后報道中顯示該病表現(xiàn)出神經性癥狀,具有傳染性。1922年,該病在美國大面積蔓延,從過去很低的死亡率上升到20,剖檢中發(fā)現(xiàn)內臟組織中具有淋巴腫瘤。1950年末,呈現(xiàn)出大面積爆發(fā),在低日齡雞群中最先發(fā)病,死亡率達到30或更高,伴有神經損傷。1965年分離出區(qū)別于“基礎MD株(nMDV)”的“強MD株(vMDV)”,該毒株成為60年

2、代最嚴重的毒株形式。1970年隨著該病疫苗使用,首次得以控制。該病是第一個能用疫苗預防的腫瘤性疾病,因此受到了醫(yī)學界、獸醫(yī)學界、病毒學界的廣泛關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來治療MD患雞,仍通過疫苗預防控制該病的發(fā)生,所以對 MD疫苗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本文對馬立克病的疫苗進展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雞馬立克病毒;疫苗進展一、MDV的基本生物學特性1 概述雞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周圍神經、內臟器官(性腺、肝、脾、肺、腎、腺

3、胃、腸道等)、虹膜、肌肉及皮膚內發(fā)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并發(fā)展成為淋巴瘤。MDV是一種細胞結合性病毒,分為三個血清型:型為致瘤的MDV;型為不致瘤的MDV;型為HVT。病毒核衣殼呈六角形,85100nm;帶囊膜的病毒子直徑為150160nm,羽囊上皮細胞中的帶囊膜病毒子大小為273400nm。MDV基因組為166184kb的線狀雙股DNA,是一種典型的皰疹病毒,以往歸于皰疹病毒亞科,近年來通過基因組排列和基因分析,MDV-、型的基因組酶切圖譜均已建立,基因組的結構排列與簡單皰疹病毒相同。在長獨特區(qū)和短獨特區(qū)的兩側均有倒置重復序列,故將其歸于致瘤的皰疹病毒亞科。2 蛋白組分 MDV基因組中已得到鑒定

4、的編碼特異性多肽的基因有46個,可分為3大類,即致瘤相關基因:132-bpr、meq和pp38;糖蛋白基因:gB、gC、gE、gH、gI、gK、gL、gP82以及其他基因。在這些基因中,有3個基因即132-bpr、pp38、meq被認為可能與致瘤相關。其中meq與132-bpr兩個基因是MDV-所特有,已證實132-bpr的拷貝數(shù)與毒株的致弱程度或在細胞上傳代的次數(shù)有關,pp38則被證實可抑制機體的免疫應答。meq (Marek's EcoQ)在轉化細胞中表達,編碼含有339個氨基酸的蛋白質,其N末端為堿性區(qū)亮氨酸鏈(bZIP)結構,C端富含脯氨酸重復,具有與腫瘤蛋白fosjun家族相

5、似的結構。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細胞核內的致瘤基因及轉錄激活因子。MDV gB糖蛋白是MDV重要保護性抗原,是由3種分子量不同的糖蛋白(100ku、60 ku、49 ku)組成的復合物,是一種非分泌性抗原,僅存在于細胞表面和胞漿內。用部分純化的B抗原免疫雞后,能誘導中和抗體的產生,抵抗強毒的攻擊。因而在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不管是在痘病毒載體系統(tǒng)中還是在桿狀病毒載體系統(tǒng)中,都表達了該蛋白。丁巧玲等同將糖蛋白gB在重組雞痘病毒中進行表達。雞痘病毒(PFV)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動物病毒,基因組長約300kb,對外源基因的容量很大。并且FPV不感染哺乳動物,因而避免重組病毒水平傳播給人帶來危險。3 MD

6、免疫特點MDV的致病機理是:MD的腫瘤細胞表面有T細胞標志。在雞體內MDV對淋巴細胞是流產性(abortive)非生產性感染,可使細胞轉化而發(fā)生T細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MDV只是在毛囊上皮細胞里呈生產性感染,產生大量的感染性病毒顆粒。這種MDV病毒注射給敏感的雞即可誘發(fā)Marek病。MDV是細胞結合性的,其與腫瘤細胞和除毛囊細胞以外的所有器官的組織細胞結合;只有毛囊細胞方可向環(huán)境中釋放成熟的感染性病毒粒子。正因為這樣使得該病能夠在空氣中水平傳播。不會或很少發(fā)生垂直傳播。非致病性火雞皰疹病毒在火雞中普遍存在,并在空氣中廣泛傳播。當雞接種這種病毒后,即使后來感染MD病毒也不會發(fā)病?;痣u皰疹病毒疫苗

7、對雞來說是一種異源疫苗,它對雞的保護,并不是真正的免疫,而是一種干擾現(xiàn)象,也就是說該疫苗能夠防止發(fā)病(防治腫瘤的產生)但不能防止感染。當1日齡雛雞在未感染強毒前接種HVT疫苗,就能誘發(fā)阻止腫瘤形成的抗體,從而阻止MD的發(fā)病與死亡。4 馬立克氏病發(fā)病特點 水平傳播是該病廣為散播的原因,因此在集約化雞場,該病流行更為嚴重,近年來馬立克氏病病毒的毒力呈現(xiàn)不斷增強的趨勢。至今,MDV已發(fā)牛3次毒力飄變:(1)20世紀50年代由溫和毒株產生強毒株;(2)70年代末由強毒株產生超強毒株;(3)90年代初由超強毒株產生超超強毒株??筂DV免疫失敗在世界各地屢有發(fā)生,在我國也存在著類似情況,并有日趨嚴重之勢。

8、在MDV的3個血清型中,僅有血清型病毒(MDV-)可致腫瘤,血清型(MDV-)和血清型(MDV-)均無致瘤性而被用作疫苗來防治MD。Witter等提出根據病毒的致病性或致瘤性可將MDV-的眾多毒株分成如下4種致病型,即幾乎無致病性或致瘸性的溫和型(mMDV)、強毒型(vMDV)、超強毒型(wMDV)和超超強毒型(vv+MDV)。近年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w MDV、特別是vv+MDV型毒株的出現(xiàn),使得傳統(tǒng)的主要依賴疫苗接種來控制MD的措施受到嚴重挑戰(zhàn)。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隨著MD疫苗的廣泛使用,馬立克氏病病毒在雞群的免疫選擇性壓力下,出現(xiàn)了毒力更強的vv+MDV;藥物的濫用,例如有的

9、雞場在MD疫苗中添加抗生素,也是導致MD疫苗免疫失敗的原因之一;若在接種疫苗前感染上MDV或存在天然的母源抗體,免疫效果亦會受到影響:另外,由于獸醫(yī)衛(wèi)生措施與防疫制度的不盡合理,造成雞舍環(huán)境的MDV污染目趨嚴重。5 MD的免疫逃逸機制 雖然感染的雞對MD有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2種作用,但疫苗對超超強毒(vv+MDV)的保護作用仍然有限。最近研究認為,vv+MDV有它特殊的免疫逃逸機制:正常T淋巴細胞受vv+MDV攻擊后大量變?yōu)榘┳兗毎?,導致淋巴細胞?shù)量下降,因而細胞免疫作用減弱。w+MDV還可以使抑制性免疫細胞增加,這些細胞抑制了正常免疫細胞的數(shù)量和減弱了它們的作用,同時也抑制了其他免疫效應因子

10、的產生。vv+MDV還會降低B淋巴細胞分泌抗體的功能,減弱體液免疫的作用。從而造成了機體免疫力下降,癌變細胞迅速增殖,很快形成多發(fā)性腫瘤,致患雞死亡。二、馬立克病疫苗研究進展1 常規(guī)疫苗的類型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疫苗毒株有三種:第一種是人工致弱的1型 MDV,如荷蘭Rispens氏等的CVl988、美國Witter氏的MD11/75/R2,國內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的K株(814)等;第二種是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美國的SB1、301B/1和國內的Z4;第三種是3型MDV(HVT),如全世界廣泛使用的FCl26。HVT與MDV有交叉免疫作用,對雞和火雞均不致瘤,用它免疫后能抵抗強毒MDV的致瘤作用

11、。FCl26是已知最好的HVT疫苗毒株,其他HVT毒株的免疫效果均比不上它,因此未獲實際應用。11 血清型這類疫苗是用MDV通過細胞培養(yǎng)連續(xù)傳代而致弱的,疫苗所含病毒是細胞結合性的,只有保證細胞的完整性,疫苗才具有免疫原性。最早的型疫苗是英國的學者Churchill等研制出的HPRS-16/att疫苗,隨后荷蘭學者Rispens等將中等毒力的MDV株經鴨胚成纖維細胞(DEF)傳代后獲得無毒株,并研制成的CVI988疫苗,廣泛應用于荷蘭和其他國家?!?14”株是我國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于20世紀80年代研制的另一種疫苗,它可用代次廣,抗母源抗體,性能穩(wěn)定且安全。12 血清型該型系一類自然篩選的弱毒疫

12、苗,血清型MDV都是天然非致病性的,廣泛分布于雞群中,這種疫苗毒可通過接觸傳播,感染后第5周產生很強的免疫力。1988年江蘇農學院的黃仕霞等分離出的型Z4弱毒株是國內惟一的型MD疫苗株。這一血清型具有代表性的是SB-1株,制成細胞結合性疫苗,單獨使用就能產生廣泛的保護力,但對超強毒株抵抗力不太強,可與HVT疫苗合用,充分抵抗超強毒株。13 血清型 此類疫苗是火雞皰疹病毒(HVT)疫苗,其代表毒株Fc-126是由美國學者WritterRL博士從火雞群中分離出來的一株無毒力品系,對雞和火雞均不致病,在雞群內不傳播;接種這種疫苗的雞體,細胞中的HVT能使機體產生抗體,但不能中和MDV。該疫苗具有干擾

13、作用,它先于MDV侵入雞體細胞,能誘發(fā)阻止腫瘤形成的抗體,防止腫瘤的形成和發(fā)展。這種疫苗廣泛應用,可有效抵抗強毒。既有細胞結合性活疫苗,又有易于儲存、運輸?shù)膬龈擅?,目前正在使用的疫苗有:HVTFc-126和PB-THV1C4。14 二價和三價(多價)苗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MDV毒力出現(xiàn)了超強毒,世界某些地區(qū)單價苗免疫失敗屢屢發(fā)生,因此有些學者提出多價苗戰(zhàn)略,先后研制出二價苗和三價苗。在美國主要使用型和型組成的疫苗,即SB-1或301B/12+HVTFc-126,西歐則使用型和型組成的疫苗CVI988+HVTFc-126;我國使用的二價苗有814+HVTFc-126、SB-1+HVTFc

14、-126及Z4+HVTFc-126。目前,我國使用的三價苗主要由814+SB-1+HVTFc-126組成。這些疫苗的使用雖能阻止發(fā)病,但并不能介導淋巴節(jié)萎縮,也不能阻止強毒的感染、復制和排毒;存在免疫間期;不能對所有的強毒株提供完全的保護;三價疫苗雖然比相應的雙價疫苗保護率高,但由于生產成本高、工藝復雜,所以實際上并未獲推廣應用;利用幾種血清型病毒協(xié)同保護作用,使MD造成的損失得以降低,但多價苗只能用液氮保存和運輸,成本很高。2 新型疫苗為了解決現(xiàn)行MD疫苗存在的許多問題,人們希望通過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方法獲得新的、更有效的疫苗。近年來,提出了疫苗的三個發(fā)展思路:1、通過基因缺失致弱腫瘤MD

15、V株;2、用活病毒載體表達在免疫上重要的MDV基因;3、核酸疫苗。21 基因缺失苗MDV某些基因的缺失,可使病毒的毒力降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插入、突變或缺失)失活強毒株的致病性基因使病毒致弱研制基因工程缺失疫苗。這些致病性基因與早期溶細胞感染或腫瘤形成有關,而它們的失活與缺失并不會影響病毒的復制與增殖。其中缺失Meq基因的毒株是最有前景的,最新的研究也表明:在用超強毒和特超強毒攻擊后,Meq基因缺失株能提供比CVI988更好的保護,這也是目前報道的保護效果最好的MDV候選疫苗株。雖然某些基因缺失可使病毒的毒力降低,但并不能使MDV致瘤性完全喪失,而且基因缺失的同時使病毒在細胞內復制的能力下降

16、,甚至達不到目前常規(guī)疫苗的保護水平,所以這種疫苗作為商品化應用,還要做進一步研究?;蛉笔б呙绲难芯亢烷_發(fā)從理論上講是很有發(fā)展前途的。但在MDV由于缺乏認識哪一個基因與毒力或致瘤性有關以及技術上的困難阻止了它的發(fā)展。22 基因重組活載體疫苗目前,從國內外的研究資料來看,利用基因重組工程研制MD疫苗成為一個熱點并取得一些重要進展。1992年,Nazerian等用禽痘病毒(fowlpox Virus,F(xiàn)PV)為載體構建了能表達MDV gB基因的重組體FPVgB。將重組體FPVgB接種至SPF雞群可使之獲得抗強毒株的攻擊,但對有母源抗體的商品雞保護力低。另外,利用桿狀病毒或HVT做載體獲取新型的MD

17、V疫苗也是一個研究熱點,并可能為抵抗更強的MDV毒株提供新的研究方向。23 核酸疫苗核酸疫苗也是將來MDV疫苗研制的一個重要方向。研究的原理是將編碼免疫原的基因插入合適的真核表達質粒中,質粒在細菌中復制,提取并純化質粒后,再采用一定方法給動物接種。當質粒在宿主細胞中表達,表達產物可激發(fā)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李建偉等將含MDV gB基因的PIJcl9質粒直接注射1日齡的雞體中,80的雞能抵抗強毒的攻擊。TischerBK等將血清I型MDV克隆到BAC20(細菌人工染色體)上免疫雞,發(fā)現(xiàn)DNA疫苗可以對雞產生保護作用,但其免疫保護力并不比傳統(tǒng)的疫苗高。核酸疫苗存在整合到宿主基因組引起宿主原癌基因活化和

18、腫瘤抑制基因失活的危險,也存在刺激產生抗DNA 抗體和持續(xù)表達外源基因可產生的不良后果,同時肌肉注射產生免疫力需要大量抗原或使用基因槍,成本很高,因此對家禽疾病控制來說,核酸疫苗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偨Y作為養(yǎng)禽業(yè)一種重要疾病,MD持久的威脅始終是預防獸醫(yī)學的一個研究焦點。在長達50年的MD疫苗研究應用中,取得了諸多成功,MD疫苗作為第一個應用于抗腫瘤方面的疫苗,不僅有力地控制了疫病的發(fā)生,降低養(yǎng)禽業(yè)的損失,而且推動了胚胎免疫技術的發(fā)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意識到簡單的依靠疫苗控制疾病的發(fā)展,而未曾從根本上阻止病毒的感染和傳播,只能是一個暫時的解決方法,尤其疫苗的使用推動了病

19、原毒力的不斷增強,更增加了疫苗研制的難度。因此在研發(fā)疫苗的進展中,我們必須要重視病毒毒力的進化態(tài)勢,通過采取更多有效手段,阻止病毒增強,正確把握疫苗的有限功效。參考文獻1. 高巍,秦愛建,金文杰等,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揚州大學獸醫(yī)學院,2010,32(12)2. Cui X;Lee L F;Reed W M Marek's disease virus encoded vIL8 gene is involved in early cytolytic infection but dispensable for establishment of latency ,2004(09)3. 張立杰, 馬力, 楊飛鴿.雞馬立克氏病疫苗研究進展及病毒毒力進化態(tài)勢,北京市獸醫(yī)生物藥品廠,2009(6).4. 劉愛玲,劉長軍,張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