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副傷寒防控對策措施研究進展_第1頁
傷寒副傷寒防控對策措施研究進展_第2頁
傷寒副傷寒防控對策措施研究進展_第3頁
傷寒副傷寒防控對策措施研究進展_第4頁
傷寒副傷寒防控對策措施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傷寒副傷寒防控對策措施研究進展 關鍵詞】 傷寒副傷寒 傷寒副傷寒在全球分布廣泛, 2000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 WH)O 估計全球傷寒 總發(fā)病數為 2 165 萬,發(fā)病率高達 35510萬,死亡數 21.6 萬,其中副傷寒發(fā) 病數 541 萬1。雖然全球的傷寒副傷寒總發(fā)病呈下降趨勢,但在衛(wèi)生狀況不 良的地區(qū),發(fā)病率仍居高不下,常出現水和食物污染引起的暴發(fā)和流行。傷寒 副傷寒沙門菌耐藥日益嚴重,流行菌型不斷變遷,傷寒副傷寒高發(fā)病率所造成 的疾病負擔仍不容忽視。近年來,世界各國學者在傷寒副傷寒防控對策方面做 了許多深入研究,積累了許多經驗,取得了顯著成就。本文對近年來傷寒副傷 寒防控對策的研究進展作

2、一綜述,以利于各地根據各自流行的特點和流行的危 險因素,借鑒有效經驗,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控制傷寒 副傷寒的暴發(fā)和流行。 1 基本對策與措施 WH相關研究報告認為2,隨著傷寒副傷寒抗生素耐藥和流行菌株變遷 等現象的出現,預防措施尤為重要,并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最關鍵的對策是 安全的水源、食物、個人衛(wèi)生和合適的衛(wèi)生設施。我國預防和控制傷寒副傷寒 必須為加強傳染源管理、保障飲用水的衛(wèi)生安全、保障衛(wèi)生食品的供應、加強 衛(wèi)生環(huán)境的建設 3,實行政府統一領導,全社會參與的防治模式 4。眾 多專家學者認為 5-7 ,所有影響甲型副傷寒流行的因素,基本上都是影響傷 寒流行的因素,甚至是影響

3、所有腸道傳染病流行的因素。因此,現有適用于傷 寒的防控對策中除個別措施(如傷寒 Vi 菌苗)外,均適用于甲型副傷寒的防 控。但在傷寒發(fā)病減少、副傷寒所占比例升高、現有疫苗對副傷寒不能產生完 全保護作用情況下,采取防控措施的重點應該放在街頭食品衛(wèi)生監(jiān)測和衛(wèi)生健 康教育方面 8。 2 傳染源控制與管理 2.1 加強監(jiān)測 監(jiān)測是預防和控制傷寒副傷寒暴發(fā)或流行的重要措施 8-12,尤其是要加強帶菌者監(jiān)測、病原學監(jiān)測和耐藥性監(jiān)測。其中發(fā)熱監(jiān) 測系統是早期發(fā)現傷寒副傷寒的一種有效手段13。在重點地區(qū)建立監(jiān)測 點,開展傷寒副傷寒的主動監(jiān)測,對于提高病例確診率、及早發(fā)現和控制傳染 源有重要作用 , 可取得較好

4、控制效果,同時也能促進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推 動當地傷寒副傷寒的防治工作 10, 11。 2.2 加強暴發(fā)疫情處理 傷寒副傷寒早期暴發(fā)疫情的有效處理是控制疫 情擴散蔓延的關鍵措施 10。提高對暴發(fā)疫情的處理率 , 并且加強對傷寒副傷 寒現癥病例的隔離治療管理 , 提高病例及時就診率、隔離率、住院率和全程治療 率, 最大限度地減少帶菌者的形成和傳染源的積累,能有效控制傷寒副傷寒的流 行 14。傷寒帶菌者查治是傳染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多年來傷寒在 全國各地流行,有大批傷寒帶菌者。這些帶菌者的存在是導致新的暴發(fā)流行的 危險因素,因此,全面清理查治傷寒帶菌者是今后防制重點 9。 2.3 規(guī)范診

5、斷方法 肥達試驗診斷傷寒、副傷寒簡單易行 , 目前仍是我 國基層醫(yī)療和疾病控制機構診斷傷寒副傷寒的檢測方法之一 , 但在實踐中存在著 諸多的假陽性或假陰性,且肥達試驗要在發(fā)病 1 周后才能逐漸檢測到抗體 15。張杰等 14在以人口為基數的傷寒發(fā)熱監(jiān)測分析中發(fā)現,確診傷寒 副傷寒病例的肥達試驗診斷符合率僅為 58.6%及 32.8%。鑒于肥達反應特異性較 低,對疾病不能做到早期診斷 , 一些新的、簡便快捷、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的 診斷方法有待研究開發(fā),以提供臨床快速確診手段。血培養(yǎng)及血凝試驗是早期 診斷傷寒副傷寒的良好手段,脂多糖被動血凝試驗(LPS-PHA)對傷寒診斷具有敏 感性高、檢出時間短、

6、操作簡單、結果穩(wěn)定 , 不需要特殊設備等優(yōu)點 , 易于基層 推廣應用 , 可以作為傷寒早期血清學診斷試驗 16,17 。 3 保護易感人群 3.1 疫苗接種 在安全飲水和衛(wèi)生設施等控制措施尚未完善的情況下, 預防接種仍是一項重要措施18。為此,WH推薦學齡兒童免疫接種疫苗, 小年齡組發(fā)病多的地區(qū)應從 2歲開始接種疫苗 2,并推薦使用傷寒 Vi 多糖 菌苗和Ty21a減毒口服活菌苗。傷寒 Vi多糖菌苗的單劑保護率達到70%以上, 有效保護期約為 2年左右,但對 2歲以下兒童不能產生免疫性,無保護作用。因 此, Lorenz、Rajiv Bahl1 等 19,20 呼吁盡早開發(fā)出適用于 2歲以下兒

7、童接 種的 Vi 結合傷寒菌苗。 3.2 健康教育 因地制宜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動員群眾講究 衛(wèi)生、改變不良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控制傷寒副傷寒的一項治本措施 3,21 。有 研究 3認為,宣傳的內容和形式要針對不同對象,提高科學性、趣味性,增 強吸引力,擴大普及面,講究宣傳的實效,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能力。在實施 過程中應針對各類不同群體 , 有所側重 , 不拘形式 , 使群眾真正明白傷寒副傷寒等 腸道傳染病的危害性和預防方法 22。 4 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4.1 改善環(huán)境與衛(wèi)生設施 規(guī)劃糞便無害化處理工程、保障飲用水衛(wèi)生 安全、保障衛(wèi)生食品供應、加強衛(wèi)生環(huán)境建設是預防和控制傷

8、寒副傷寒的根本 措施3。WHO23提出,改善供水水質可以降低腹瀉發(fā)病率 35%-39%可 以降低腹瀉病的死亡率6%-25%傷寒暴發(fā)疫情一般在采取水源保護和投氯消 毒后可得到有效控制 24。證明改水是控制傷寒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 11,25。改廁和糞便無害化處理對傷寒副傷寒的發(fā)病影響不同的研究結果不 同 26,27 ,可能與傷寒流行的復雜因素有關。隨著農村改水、改廁工作的開 展,因水污染造成的傷寒流行逐漸減少,形成傷寒的發(fā)病以城區(qū)為主、傳播途 徑由原來的水型傳播為主向食物型傳播轉變的趨勢,而且發(fā)病以散發(fā)為主 4。由此,有學者認為 5,28,隨著食源性暴發(fā)比例的上升,食品衛(wèi)生管 理工作亦應日益受到重

9、視。 4.2 典型示范基地建設與研究 目前,有學者提出,在具有不同流行特 點的典型地區(qū)建立不同的示范基地,摸索和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簡便易行、因 地制宜、有針對性的防控工作模式,然后將最佳模式推廣。閆梅英29等通 過19952004年全國傷寒副傷寒的流行病學分析發(fā)現,傷寒副傷寒多發(fā)地區(qū)在 我國呈較明顯集中趨勢,發(fā)病前 5位的省份病例合計占全國報告病例總計的 70左右。加強高發(fā)地區(qū)防病工作,能有效地降低全國發(fā)病水平。因此,建議 對高發(fā)地區(qū)開展調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區(qū)的特點、查明原因、分析傳播疫情、 感染和傳播因素、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董柏青等13也認為,傷寒副傷寒的 防控應依據科學確定重點防治區(qū)域 ,

10、 針對重點流行地區(qū)集中力量、準確實施預防 控制措施 , 全面降低高發(fā)區(qū)的發(fā)病率 , 減少暴發(fā)疫情的發(fā)生。 5 問題與展望 綜上所述,盡管國內外傷寒副傷寒防控措施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 應的預防措施都有其局限性,還有待完善。傷寒副傷寒防治應該具體問題具體 分析,危險因素不同,制定公共衛(wèi)生政策的側重點也應不同 8, 9 。除改善衛(wèi) 生條件、提供安全的飲用水等外,各地還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采取適合當 地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控制傷寒副傷寒流行。傷寒流行地區(qū)在開展綜合措施的 同時應積極推廣傷寒 Vi 菌苗接種,在人群中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副傷寒流行 地區(qū),鑒于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還應以切斷傳播途徑和健

11、康教育等綜合性預防 措施為主。 傷寒副傷寒由于傳播流行的因素多樣性和復雜性,任何單一的防治措施將 很難奏效。實踐證明,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性控制措施對傷寒副傷 寒的控制是有效的,但關鍵是措施是否更具針對性和如何優(yōu)化組合這些防控措 施,如何尋找到落實措施的高效方式,真正落實這些措施。魏承毓7提出, 當前在傷寒副傷寒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沒有有效的防控措施,而 是沒有真正落實貫徹。 目前,傷寒副傷寒的預防控制雖然具有一套完整的防治措施,但在落實層 面存在許多問題,缺乏有效的落實措施的方式;治本措施改水改廁投入大,受 到經濟條件和政府投入的制約 8,22;另外由于不同地區(qū)流行的危險因

12、素不 同,以往提出的綜合性控制措施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效果不理想,亟待探 討防治措施落實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 John A Crump,Stephen P Luby,Eric D Mintz.The global burden of typhoid fever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04,82(5):346-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Background document:The 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yphoid fever M.Geneva:WHO/V&B

13、/03.0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 3 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局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傷寒副傷寒防治手冊 M.2 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11-33. 4陸朝國,石作宏,陳梅,等.貴陽市傷寒流行因素調查及控制J.現 代預防醫(yī)學 ,2006,33(5):814-816. 5 Buddha Basnyat,Ashish P Maskey,Mark D Zimmerman,et al.Enteric (Typhoid) fever in travelers J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5,41(

14、10):1467-1472. 6 M K Bhan,Rajiv Bahl,Shinjini Bhatnagar.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J .Health and Medical Complete,2005,366:749-762. 7 魏承毓 . 我國甲型副傷寒的流行趨勢及對防控對策之探討J. 國外 醫(yī)學: 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 ,2005,32(2):65 67. 8 Albert M Vollaard,Soegianto Ali,Henri A G H van Asten,et al.Risk factors for typhoid and parat

15、yphoid fever in Jakarta,Indonesia J.JAMA,2004,291(21):2607-2616. 9 何曉青 . 新中國在預防和控制傷寒方面的成就 J. 中華流行病學雜 志,2000,21(1):61-63. 10林玫,唐振柱,董柏青,等.19932002年廣西傷寒、副傷寒流行特 征及防治對策分析 J. 華南預防醫(yī)學 ,2003,29(4):10-12. 11 陶沁,何平,謝陽,等.貴州省19512001年傷寒副傷寒流行原因分 析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3,19(9):1149-1150. 12 Padmini Srikantian,Fouad Y Girgi

16、s,Stephen P Luby,et al.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of typhoid fever in EgyptJ.Am J Trop Med Hyg,2006,74(1):114-119. 13 董柏青,龔健,林玫,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001-2005年傷寒、副傷寒 疫情暴發(fā)原因分析及控制對策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8):734-735. 14 張杰, 董柏青 , 楊進,等 . 以人口為基數的傷寒發(fā)熱監(jiān)測結果分析 J. 應用預防醫(yī)學 ,2006,12(6):364-366,375. 15 王亦文, 張桂蓮, 李偉. 肥達氏試驗在診斷

17、傷寒及副傷寒中的意義 J. 臨床醫(yī)學 ,2004 ,24(11):58. 16 金法祥, 李水法 . 傷寒血凝試驗對甲型副傷寒的診斷價值 J. 現代 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5,14(5):651-652. 17 李純德. 間接血凝法檢測傷寒、副傷寒抗體 J. 中國公共衛(wèi) 生,2004,20(1):93-94. 18 Tarr PE,Kuppens L,Jones TC,et al.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mass vaccination against typhoid fever as an adjunct to sanitation and public heal

18、th measures: potential use in an epidemic in Tajikistan J.Am J Trop Med Hyg,1999,61:163-170. 19 Lorenz von Seidlein.The Need for another typhoid fever vaccine J.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5,192(1):357-359. 20 Rajiv Bahl1,Anju Sinha1,Christine Poulos,et al.Costs of illness due to typhoid f

19、ever in an Indian urban slum community:implications for vaccination policyJ .J Health Popul Nutr,2004,22(3):304-310. 21 Karl Ekdahl,Birgitta de Jong,Yvonne Andersson.Risk of travel-associated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s in various regions J.J Travel Med,2005,12:197-204. 22曾竣,唐振柱,張杰,等.19902000年桂林市傷寒調查報告J 廣西預防醫(yī)學 ,2004,10(2): 77-79. 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links to healthOL. 2004 11 ./water_sanitation_health/publications/facts200 4/en/. 24 Michael 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