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簡史 (上)_第1頁
中國書法簡史 (上)_第2頁
中國書法簡史 (上)_第3頁
中國書法簡史 (上)_第4頁
中國書法簡史 (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主講:胡江中國書法簡史 (上) 中國書法,藝苑菁華,歷數(shù)千年,史跡流衍,面目多端,難以盡舉。茲僅依時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略撮其意。 一 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chǔ)的先秦書法1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書法。1899年王懿榮在一種稱為“龍骨”的中藥材上面,偶然發(fā)現(xiàn)一些刻畫符號?!褒埞恰?,就是龜殼,而上面的刻畫符號,后來經(jīng)考古學(xué)家和古文字學(xué)家證明,就是“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約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遺物。后來經(jīng)過不斷挖掘,出土甲骨片達十萬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畫符號,也總計達4500個,其中1700個被逐一破譯和解釋出來。

2、甲骨文內(nèi)容大多為卜辭,乃記載占卜吉兇之事件。2 金文 周代,金文為主要的書體存在形式與書法表現(xiàn)形式。金文,又名鐘鼎文,是鐘鼎等器物上鑄造的款識文字,或陰或陽。 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紀)業(yè)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司母戊方鼎。 西周中期,長篇金文更為普遍,孝王時期的大克鼎,其大篆書也更顯圓勻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厲王時期的散氏盤,宣王時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盤,金文抵其顛峰,古奧渾樸,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與徘徊。 大克鼎是西周中期孝王時代的重要青銅器之一,1980年出土于陜西扶風,原器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大克鼎是西周中期金文書法的代表,刻有28行290字,用筆厚重尖挺,字形較方整,

3、字與字之間有凸出的界格把它們分開,行列整齊,具有雍容典雅之美,與同時出土的小克鼎相比,文字的裝飾性比較濃重。 毛公鼎又名音鼎、毛公音鼎,周宣王時代的青銅器,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縣,原器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有32行497字,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字數(shù)最多的青銅器。 其銘文筆劃勻?qū)崉沤?,結(jié)體疏密有度,美觀大方,既體現(xiàn)出凝重的的氣質(zhì),又有著氣韻的流通,它以其結(jié)體方整穩(wěn)固了文字造型的基本形式,以偏旁錯落有致形成巧妙的變化,于此之中,又以圓轉(zhuǎn)流暢的線條成為造型的樞紐。這種突出的特點構(gòu)成它端莊遒勁的風采,在金文中堪稱佳品。石鼓文(亦稱陳倉十碣、獵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石刻書法,其書體介乎古

4、籀與秦篆之間,結(jié)體方整而宛通,風格渾穆而圓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轉(zhuǎn)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陜西寶雞,韓愈曾作石鼓歌記之,因出土早,所以對后世影響極大。 二 開創(chuàng)先河的秦漢書法1 秦代秦代墨跡,今可見者有青川木牘、侯馬盟書、云夢睡虎地秦簡等。竹木簡牘和帛書,告別了鐘鼎器物的依托,使書法以墨跡的形式系統(tǒng)地出現(xiàn)了;而且,這些墨跡書體,已經(jīng)由長而扁,由圓而方,開始了隸變之先聲。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實施書同文,制定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書體,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詔版、秦銅量銘,為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其書法通篇氣息規(guī)整,而單字欹正多姿、大小隨意,筆畫之間則多呈平行態(tài)勢。 嶧山刻石為秦始皇登

5、臨嶧山時命李斯記頌其德所立,唐時已毀,現(xiàn)存者為宋人轉(zhuǎn)刻(稱長安本),該篆書圓轉(zhuǎn)遒正,與碣石頌、會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樣,為標準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 2 漢代至東漢,隸書爐火純青,彼時樹碑之風甚烈,加之寫手之層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隸書面目豐富無比。張遷碑、張壽碑、曹全碑、鮮于璜碑、禮器碑、史晨碑、孔廟碑、朝侯小子殘石、楊叔恭殘碑、熹平殘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張景碑、石門頌、西狹頌、孔廟碑、西岳華山廟碑、封龍山頌、韓仁銘等等,或樸拙或秀巧,或方剛或圓柔,或含蓄或張揚,各臻妙絕。這些隸書雖然都是以稱作蠶頭燕尾的波筆捺腳為主要造型標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開距離,這不能不令人驚嘆于漢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

6、力。隸書僅就一種書體而言,在東漢獲得了中國書法史上空前絕后的鼎盛期。 禮器碑 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shù)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shù)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精典之作。 乙瑛碑乙瑛碑 此碑結(jié)體方此碑結(jié)體方整,骨肉亭勻,整,骨肉亭勻,波磔分明,法波磔分明,法度嚴謹,用筆度嚴謹,用筆方圓兼?zhèn)洌椒綀A兼?zhèn)?,平正中有秀逸之正中有秀逸之氣;是漢隸成氣;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熟期的典型作品,屬方整平品,屬方整平正一路,正一路, 石門頌 結(jié)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tài)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

7、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 袁安碑 在書風上屬于規(guī)范嚴謹一類,篆法通婉流暢,精細均勻,疏密得當,加之刻工精細。繼承了正脈篆書傳統(tǒng)。不失為臨習篆書的好范本。 篆隸之外,作為隸書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書,成熟于東漢,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張芝八月帖、秋涼平善帖等。而且,后世的所有書體,如草書、楷書、行書等,幾乎全部孕育于這一時期, 三 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 經(jīng)由了隸書為主宰的兩漢,書法至魏晉,是一個空前的豐收季節(jié),至此,所有書體全面問世,尤其是草書、楷書、行書的獨立門戶。此一時期的書體變化也最

8、為復(fù)雜多端,幾種書體大規(guī)模地交軌并行,而不是單線發(fā)展。也可以說,在書法的實用與藝術(shù)這兩個主要因子中,藝術(shù)因子空前活躍。 天發(fā)神讖碑 此碑又名天璽紀功碑、三斷碑。篆書,三國吳天璽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蘇江寧,已毀。傳為華核文、皇象書。清嘉慶十年(1805)毀于火。此碑非篆非隸,下筆多呈方棱,收筆多作尖形。轉(zhuǎn)折方圓并用,形象奇異瑰偉。其筆法及體勢,在書法史上可說是前無先例,后無繼者。曹魏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為楷書經(jīng)典的開山之作。 書法史上所謂的二王帖學(xué)派系,即出自東晉的王羲之與王獻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黃庭經(jīng)、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王獻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賦、王

9、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創(chuàng)新意義和存在價值的,是其流美飄逸的行草書,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喪亂帖、二謝帖、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獻之則有鴨頭丸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遠帖,亦有二王法度(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合稱三希)。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tài)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后歸吳廷,曾刻入馀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nèi)府,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

10、物院。 王羲之喪亂帖 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于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jié)字與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yīng)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 中秋帖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暢快淋漓的筆法嘆為觀止。 晉人墨本法華經(jīng)殘卷,楷書而存隸書氣息、得行書筆意,橫筆輕起,捺筆重擲,在貌似謹嚴中暗含靈便,此類經(jīng)生書,實現(xiàn)了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的高度統(tǒng)一。此外,樓蘭出土的大批殘紙,如李柏文書,不但使我們得以窺見晉人書法的真面貌,而且為研究當時書風的演化提供了實證。 真書曹娥誄(lei)辭卷 四 民間書家大顯身手

11、的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績是楷書,主要見于墓志碑刻當中。此一時期上續(xù)漢魏之隸意碑風,下開隋唐之楷體書韻。南朝名書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北朝名書家有崔浩、鄭昭道、趙文淵等。 南朝墓志爨龍顏碑、劉懷民墓志、肖膽碑等,方圓并濟,已在碑體書中露出楷書靈秀之風。梁時瘞鶴銘石刻,楷書而有行書、隸書筆意,開張縱逸,有摩崖氣度。爨龍顏碑 此碑筆畫渾勁,結(jié)體跌宕恣肆,變化極為豐富,含韻于樸,寓巧于拙。在眾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獨特面貌??涤袨閺V藝舟雙楫中列神品三種,此為三種之首。謂為“雄強茂美之宗”。 瘞鶴銘 刻于南朝梁(傳)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陶弘景書??瑫ρ?。存90余字。原刻在鎮(zhèn)江焦山

12、西麓石壁上其書法意態(tài)雍容,格調(diào)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shù)性術(shù)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 北朝書法風范,同時顯著于大批造像、碑刻與墓志當中,其面目之豐富,似又重復(fù)漢碑之輝煌。初期碑刻,方勁斬截,尚遺隸意,如嵩高靈廟碑,結(jié)體自由,用筆無拘無束。 至若北朝諸墓志,則體態(tài)多姿,各具風韻,張玄墓志、元楨墓志、元鑒墓志、元演墓志、元慧墓志、元祐墓志、元文墓志、元定墓志、元勰墓志、元顯墓志、元詳造像、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顯俊墓志、吊比干文、魏靈藏造像、鄭長猷造像、廣川王祖母造像、牛橛造像、孫秋生造像楊大眼造像、高貞碑、李謀墓志、于景墓志、鄭文公碑等等,不勝枚舉,其中元懷墓志等,儼然已是唐人楷書的景象。五 書學(xué)

13、鼎盛的唐代 隋代楷書,承傳北朝墓志之精華,脫略更多的鋒棱而日趨溫雅,若龍藏寺、董美人、賀若宜、蘇孝慈、龍華寺、昭仁寺、孟顯達等,已開唐人楷書之先。隋人章草書出師頌,今見者有寫本和拓本,其用筆簡率中兼得老到。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則承前啟后,為真草范本。 美人董氏墓志銘 隋開皇十七年刻,清嘉慶道光年間在陜西西安出土。撰文者為蜀王楊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為其愛妃,病逝時年方十九,楊秀撰文以表哀悼,此墓志書法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朝新風,布局平正疏朗,字體端嚴妍美,骨秀肌豐。 智永真草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法度謹嚴,一筆不茍, 其草書則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其書溫潤秀勁兼而有之

14、。宋米芾海岳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 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杰。初唐楷書范本,碑刻有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皇甫誕,虞世南孔子廟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師,薛稷信行禪師以及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等,而歐陽詢行書卜商讀書帖、夢奠帖、張翰思鱸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筆法。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此碑是褚五十八歲時書,最能代表其獨特風格。意間行草,疏瘦勁煉,雍容婉暢,儀態(tài)萬方,足具豐神。 孔子廟堂碑 宣和書譜:“虞則內(nèi)含剛?cè)?,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yōu)?!?薛稷 信行禪師碑 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nèi)皇邱?/p>

15、書的面目,然于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不失為唐楷佳品。 盛唐,書家群起,風格紛呈。 李邕行楷書平中見奇,優(yōu)游不迫,若葉有道、岳麓寺、云麾將軍、法華寺等皆是。 張旭草書一出,徹底變革了“二王”草書的理路,縱橫跌宕,若肚痛帖、古詩四帖皆是,遂有“顛張”、“草圣”之譽。 顏真卿楷書熔鑄古今,若多寶塔、東方朔畫贊、麻姑仙壇記、顏勤禮、顏氏家廟、告身帖等,雄渾豪邁,一幅盛唐氣象;至如其行草書墨跡,有著名的“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稿、爭座位,以及劉中使、湖州帖、送劉太沖等,以楷法為基,收放得宜,法度森嚴,為后世推崇,其中祭侄稿更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懷素狂草書,下筆連綿不絕,鼓蕩而下,若自敘帖、

16、食魚帖、苦筍帖,與張旭比肩,合稱“顛張狂素”,至如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則沖和雍雅,尚有幾分章草馀意,可窺其草法變化之來源。 孫過庭墨跡書譜,既是草書法帖,又是空前的書論杰作。 李邕李思訓(xùn)碑 此碑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jié)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歷來與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張旭張旭 古詩四帖古詩四帖 張旭古詩四帖墨跡本,五色箋,狂草書??v28.8厘米,橫192.3厘米。凡40,188字。無款,前兩首是庾信的步虛詞,后兩首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四五少年贊。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并書。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于火??瑫?,

17、據(jù)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此碑楷書,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代表作之一,結(jié)體緊結(jié),開張一任自然,而且在筆畫上也從光亮規(guī)整向“屋漏痕”的意趣邁進了。 祭侄文稿 釋文: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shù)梅鲑???谌諔阉夭卣姘住?書譜 書譜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成就也相當高,孫過庭的書法上追“二王”, 筆筆規(guī)范,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歷代予以很高評價。宋米芾評道:“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保〞罚V墨跡為一卷,歷代均有摹刻本,真跡現(xiàn)在臺

18、灣故宮博物院。 中晚唐書家柳公權(quán),又筑一重鎮(zhèn),作品有玄秘塔、神策軍、蒙詔帖、送梨帖跋等,骨峻氣遒。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頻仍,文事廢弛,迨楊凝式出,書壇方為之一振,其作品若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熱帖,超脫清逸,別有異趣。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柳公權(quán)六十四歲時所書,書體端正瘦長,筆力挺拔矯健,行間氣脈流貫,顧盼神飛,全碑無一懈筆。 有以方取勢,引筋入骨之贊?;蛞詾榻罟翘芈?,雖遒媚勁健,然晉法至此大變矣。 柳公權(quán)柳公權(quán) 蒙詔帖蒙詔帖此墨本是柳公權(quán)四十四歲時作品。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構(gòu)成章法上的此墨本是柳公權(quán)四十四歲時作品。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構(gòu)成章法上的變化;筆墨濃淡輕重有致,形成層次上的變化。風格豪放雄逸,遒勁流麗,枯潤變化;筆墨濃淡輕重有致,形成層次上的變化。風格豪放雄逸,遒勁流麗,枯潤秾,掩映相發(fā)。秾,掩映相發(fā)。蒙詔蒙詔帖,具有頓挫郁勃,開闊跌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