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蘇軾詩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彭秀志_第1頁
中學蘇軾詩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彭秀志_第2頁
中學蘇軾詩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彭秀志_第3頁
中學蘇軾詩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彭秀志_第4頁
中學蘇軾詩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彭秀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哲理啟迪心智,真情熏陶心靈談中學蘇軾詩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彭秀志 (武漢市洪山區(qū)花山中學 )摘要:蘇軾多才多藝,詩詞文俱佳,人生歷經坎坷,但對生活曠達樂觀,對親人朋友真誠熱情,堪稱人格魅力的典范。中學語文講授蘇軾詩詞文詩時,一方面要讓學生領會蘇軾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享受作品中的哲理美,另一方面要向學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從他獨具魅力的人格中受到熏陶,學習他做個有情有義的人。關鍵詞:蘇軾 藝術魅力 哲理美 人格魅力 有情有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長河中,群星燦爛。蘇軾可謂是其中一顆閃爍著奇光異彩,貼近大眾而又澤被后世的明星。蘇軾多才多藝,從事著各種的創(chuàng)造活動,并取得諸多成果。他詩詞文俱佳,還擅長書法繪

2、畫,對醫(y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貫通。另外他一生經歷坎坷,但他始終不改耿直不阿的品性,秉持著積極入世的精神,樂觀曠達的對人生,真誠熱情的對待親人朋友。他獨具魅力的人格留給后世的同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是人們景仰和學習的典范。中學語文課本上選取了不少蘇軾的詩詞文章,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一方面要讓學生領會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得到什審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要對蘇軾的生平進行介紹和了解,從他的獨特人格魅力中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哲理啟迪心智唐代詩歌注重情韻,更富于形象性,各種生活中的,自然中的,甚至想象中的形象,唐詩中沒有不做細致,傳神的描摹。

3、如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峰,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斑b看瀑布掛前川”,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 “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整首詩具有

4、色彩綺麗,既飄忽朦朧又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動靜結合的鮮明形象,其中大膽的想象和夸張更給讀者增加了趣味無窮的審美體驗。寫廬山的詩很多,但要想超越李白這首詩或者與之旗鼓相當,恐非易事。無獨有偶,宋代大詩人蘇軾也寫了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題西林壁,其有名和受歡迎的程度毫不亞于上面李白的那首詩。一起來看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他沒有寫廬山的具體的某一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對他所見的廬山做一個總括,更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猶如一只生活穿梭在山林之間的鳥兒的眼睛,閱讀廬山每一個角落, 開頭這兩句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

5、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這首詩也正印證了格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

6、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蘇軾的詩歌既具有同時代詩歌的特點,即好發(fā)議論,詩歌長于說理。但有避免了同時代其他詩人寫詩的不足,即詩歌因空法議論而顯得瘦硬,空乏。蘇軾詩歌中的哲理往往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境自然而然得出的,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因而詩歌中的道理特別能深入人心,給人留下值得深刻的哲理美。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哲理美,如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

7、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

8、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這首賦寫于“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期間。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感

9、嘆人生相對與浩瀚無窮的宇宙來說人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暫的。有人說這是蘇軾消極思想的流露。其實這不正反映了蘇軾對人生的深刻思考?這種認識不也符合客觀規(guī)律嗎?正因為人的渺小和人生短暫,人更應該珍惜有限的人生。 果然蘇軾在文章后面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

10、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一個哲學家。他的詩文常用具體的形象和鮮明生動的事例來啟發(fā)讀者的想像,來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讀者對所要說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認識,然后他再循序漸進地把讀者提高到理性認識階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被他的道理所說服。這就比只用抽象的概念或者邏輯推理寫成的文章給人的印象深刻。對讀者來說,讀蘇軾的詩文,不盡可以獲得形象美的享受,而且還能明白道理,增長知識,獲得 “真知”的哲理美享受。 二、真情熏陶心靈人若無情,不如草木,一個人之可愛與可敬,不僅在其才能,更在于其真情。才高八斗,但無情無義之人,恐怕很難受人喜愛。蘇軾是一位具有曠世奇才的偉

11、人,同時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有著常人所共有的情感。與古今圣賢相比,蘇軾的情感更豐富,更能以人性化的特點征服每位讀者,從而成為人們?yōu)槿颂幨碌囊幻骁R子。在他的一生中,無論是對父母兄弟還是妻子還是朋友,都流露出真摯、坦率、忠誠、熱烈的情感與高尚品格,他的詩詞作品是這種觀念的絕好見證(1)親情親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蘇軾的父親蘇洵27歲發(fā)奮讀書,以自己的努力讀書給兒子良好的影響,科場考試失敗后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母親程氏不僅很有學識,更是小蘇軾的良師益友,因此對蘇軾的成長影響頗大。作為母親,她不但經常輔導小蘇軾的學習,還常講英雄豪杰的故事引導孩子。如她給蘇軾講讀后漢書中的范滂

12、傳,范滂是東漢名士,為反對宦官專權誤國而被殺。蘇軾聽罷問道:“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夫人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于是蘇軾“奮勵有當世志”。蘇軾和弟弟剛剛中了進士,被任命官職尚未赴任,母親程氏不幸去世。兄弟倆立即向朝廷請假,回鄉(xiāng)為母守孝。為母守孝完后,被朝廷召回,做了幾年的官。父親蘇洵又過世了,蘇軾再次回鄉(xiāng)守孝。并在父母墳前植上上萬顆松樹,表達對父母的悼念之情。蘇軾父母過早離世,對父母之情在詩文并沒有太多的表述遺留下來,但兩次守孝,以及父母墓前那上萬顆松樹可看出蘇軾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銘記和感恩。蘇轍是蘇軾唯一的同胞弟弟,兄弟倆從小一起讀書學習,一起玩耍,一起成長,感情十分深厚。

13、他們的兄弟的手足情,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一樣,永遠是悠悠歷史中璀璨奪目的華章。而蘇軾將這種并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用他最擅長的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便形成了那一首首發(fā)自肺腑、貫注著充沛真情實感的關于兄弟親情的詞。如大家熟知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寫作此詞時,他在密州做太守,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

14、了。時至中秋,蘇軾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詩中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秋夜,對胞弟蘇轍無限思念,不由得妒忌抱怨起圓圓的月亮來了。但豁達的蘇軾最終還是想通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蹦敲粗挥薪柙铝帘磉_對胞弟的祝福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愿弟弟永遠平安長久的生活,雖遠隔千里但和“我”可共享一輪明月,這是哥哥真心的渴望與掛念。蘇軾與胞弟蘇轍在詩文上互相唱和,在患難前風雨與共,是一對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2)愛情 東坡的發(fā)妻王弗,漂亮、賢淑而又頗有才氣,與丈夫心心相印??上У氖?,他們的幸福生活之保持了11年,王弗就因病早逝。蘇軾悲痛萬分,在王弗墳前長嘆

15、痛哭:“嗚呼哀哉!余永無所依祜!”十年后,正當調知密州的蘇軾在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忽然在夢中與愛妻相會了,醒來卻是一場空夢,他流著眼淚寫下了這首哀婉凄惻的千古絕唱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里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經歷十年滄桑后,蘇軾還在夢中見到他的妻子,可見東坡對其亡妻的懷念是多么深沉而綿長。人死不能復生,“生死兩茫?!保K軾對亡妻的思念并沒有因為生死之隔而斷絕,十年當中蘇軾都一直“不思量,自難忘”。亡妻畢竟不能作為蘇軾傾訴的對象,“無處話凄涼”之余,蘇軾只

16、有把對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的苦悶寄托于夢中。單從情感的真摯來看,大概只有西方彌爾頓的悼亡妻可以與之媲美。 蘇軾的繼室王閏之,陪伴蘇軾經歷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們共同生活的25年,先后歷經著名的“烏臺詩案”和“黃州貶謫”。經濟最困難時,和蘇軾一起采摘野菜,赤腳耕田,變著法子給蘇軾解悶。她去世時,葬禮極為隆重,蘇軾親自寫了祭文,承諾“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王閏之的靈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終于和蘇軾合葬一處第三位妻子王朝云本是歌女出身,但東坡疼愛朝云,視朝云最為知己?!安缓蠒r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更思卿?!睋f這是蘇軾懷念最后一位妻子兼紅顏知已王朝云而作,晚年喪妻,形只影單

17、,瀟瀟暮雨,多少落寞與孤獨,只向琴中傾訴。自古男兒多薄情,多少男子老婆還活著,就巴不得她趕快死去,有幾人似蘇軾這般深情?(3)友情蘇軾一生愛惜人才,廣交朋友,而且心胸豁達,待人樸厚真誠,可謂朋友遍天下。歐陽修既是蘇軾的老師恩公,也是蘇軾的朋友,和蘇軾感情特別深厚。歐陽修死后第七年,蘇軾寫了西江月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寫作這首詞時蘇軾第三次經過師友歐陽修所建的平山堂,故地重游,墻上恩公親手書寫的詞作尚在,怎能不睹物思人,懷念恩公的才華及于自己的相識相知?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想秦川去。”(漁家傲送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