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哲學論文佛教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探析_第1頁
思想哲學論文佛教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探析_第2頁
思想哲學論文佛教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探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佛教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探析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前提、內(nèi)涵、實質(zhì)、外延四個方面論述佛教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指出明心見性構造內(nèi)心世界的寧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眾生平等建立人際關系的融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普度眾生實現(xiàn)大慈大悲的奉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質(zhì);圓融不二走向人與自然的親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外延。主 題詞:佛教思想 和諧社會 前提 內(nèi)涵 實質(zhì)外延畢業(yè)論文網(wǎng) 論文網(wǎng)和諧社會是指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和諧、安詳、穩(wěn)定、有序的狀的社會。和諧社會的建構需要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的同步進行,而佛教思想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佛教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柱石之一,

2、經(jīng)過當代的重新發(fā)掘、弘揚,可以凈化人生,提升品格,為建構和諧社會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本文從明心(前提)、平等(內(nèi)涵)、慈悲(實質(zhì))、圓融(外延)四個方面論之。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構造內(nèi)心世界的寧靜和諧社會,從心開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說,“只有打坐才能改變世界”。在佛教看來,幸福的生活首先來自于內(nèi)心的寧靜與和諧。內(nèi)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凈的修行過程,就是使內(nèi)心重新回歸于安寧與和諧的過程。佛教認為人的本心本性,天然具足,圓滿無缺。由于“無明”,導致了各種欲望的生起,人生遂失去了原本的幸福與寧靜。這種無明主要體現(xiàn)在我執(zhí)與法執(zhí)兩個方面。四大皆空,“我”本非常,而世人卻執(zhí)著于臭皮囊,放縱

3、一己的欲望,這就是“我執(zhí)”;一切事物都處在生、成、壞、滅的流轉之中,而世人卻執(zhí)著地認為它是永恒不變的實體,這就是“法執(zhí)”。在我執(zhí)、法執(zhí)的驅使下,眾生在欲望之潮中輪回流轉,無有了期,導致了無窮無盡的痛苦。特別是當今社會,科學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物質(zhì)富足,卻不一定帶來精神生活的充實,反而滋生了焦慮、煩躁、孤獨、自私等現(xiàn)代病,這是因為個人內(nèi)心的欲求太高、五陰熾盛、貪欲過盛所致。佛教的三法印、緣起性空理論,是眾生無明癡迷的最好對治?!爸T行無?!庇?、“諸法無我”印,可對治眾生的我法二執(zhí)?!爸T行無?!笔钦f一切世間法無時不處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xiàn)在起了變異,現(xiàn)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爸T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

4、法中,緣起緣滅,當體即空,無有我的實體?!爸T行無常”、“諸法無我”是對治二執(zhí)的有效良藥,金剛六如,則是它們的具體運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币源擞^外物,萬象皆成空。以此觀內(nèi)心,念念皆遷滅。得此真如理,二執(zhí)皆消除。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靜”印是說涅槃的境界,超越了一切相對的觀念和心靈的矛盾,內(nèi)心光明快樂,安祥幸福,達到了高度的寧靜與和諧。 當每一個個體的內(nèi)心世界寧靜和諧了,由無數(shù)個體組合成的社會就會寧靜和諧,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建立人際關系的融洽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但核心是人。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的和諧,即人與人之間,不同團體、不同階層之間

5、的和諧。佛教素來以人為本,關懷人生、凈化人生,在這個方面有著獨特的建樹。分而言之,有以下數(shù)端。 1平等以待人。眾生平等是佛教的最為基本的思想之一。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在本質(zhì)、空性上沒有任何差別。每一個生命,均沒有高下貴賤等差別,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不可用分別的眼光來看待他人。菩薩對一切眾生,都無條件地關愛與呵護。要平等以待人,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就要消除我見,因為“我見”是造成不平等和紛爭的罪惡之源。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性存在,但世人卻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滿足一己的欲望,這就是“我見”。佛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見”轉化為平等性智,達到人我平等,自他一體,從而

6、興起慈悲救世的情懷。 2尊敬以待人。法華經(jīng)常不輕品說,有一位常不輕菩薩,對他見到的四眾,都恭敬禮拜,說:“我對你們深加尊敬,絕不敢心生輕賤,因為我深信你們都可以踐行菩薩道,皆可成佛?!本瓦@樣年年如此,期間也有人對他的舉動譏笑、辱罵,但常不輕菩薩一點都不生氣。有時眾人甚至用杖木瓦石來投擲他,他就走避開去,猶自高聲喊道:“我絕不輕視你們!” 后來,打罵他的人都皈依了他。常不輕菩薩以獨特的“行為藝術”樹立了佛教尊敬以待人的光輝典范。 3寬容以待人。佛教慈悲為懷,對他人的過失用一顆博大的心胸來包容?!伴_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度之事?!币虼?,佛教主張要將心性修行到“八風吹不動” 的境

7、界。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為這八種妨礙人心志的因素所動,就是博大寬容的禪心,就可以用寬容之心待人,從而使社會充滿和諧與友愛。 4和合以待人。佛教僧團主張六和合,被稱為“和合眾”,其意義是: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有紀律而且合作。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財富的平等分配。佛教的這些倫理道德要求,與和諧社會的熱愛集體、守法自律、盡職盡責、愛心奉獻、造福社會等不謀而合,有助于促進社會安定,建構起和諧安寧的社會秩序。佛教在參與構建和諧社會中,

8、積極興辦慈善福利事業(yè),扶貧濟困,濟世度人,盡量縮小貧富差距,使社會安定有序,凈化了社會風氣。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質(zhì)實現(xiàn)大慈大悲的奉獻佛教普度眾生,慈悲為懷。“慈”是無條件給人以快樂,“悲”是無條件撥除人的痛苦。佛教慈悲思想是構建和會的實質(zhì)。 1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佛教主張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在獲得個體受用(自利)的基礎上,使他人也獲得受用(利他)。大乘佛教的精髓是“悲智雙運”。覺悟人生是上求菩提,為智;奉獻人生是下化眾生,為悲。悲智雙運,大乘佛教的精神才能圓滿。其中特別是下化眾生、普度眾生的大悲之心,更是被當作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2普度眾生,慈悲為懷。佛教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慈

9、悲為懷、饒益眾生的自我奉獻精神,正是大乘佛教利他精神的基礎和核心,也是我們建構和諧社會所倡導的扶危濟貧、樂于助人的犧牲奉獻精神。佛教中的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即是使一切有情眾生得到覺悟。維摩詰菩薩 “眾生得病則菩薩病”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趙州大師“度驢度馬,度一切眾生”,都是佛教普度眾生慈悲襟懷的生動顯現(xiàn)。佛與菩薩”娑婆往來八千度”,不會停留在一己解脫之中,而是會無數(shù)次地回到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中來,灰土土面地為救度眾生服務。大乘佛教一直主張積極入世,普濟蒼生,以促進人類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更是注重把佛教的利他精神貫徹

10、到社會實踐中去。事實證明,佛教的奉獻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發(fā)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四、構建和諧社會的外延走向人與自然的親和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論文網(wǎng)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佛教緣起論告訴我們,一切現(xiàn)象的存在,都是由種種條件和合形成。世間眾生相依相存,每一個體、每一部分都要依賴于其它部分或他人、他類才能存在并發(fā)揮作用。所以宇宙的生命,乃是一個手足相連、圓融互攝的大生命,每一個人既然受惠于他人,也應當幫助他人,成就他人,尊重他人,對他人、他類給予普遍的關愛。此處略舉二端以明之。 1依報正報,本無二致。正報是眾生的身體,眾生的身體是依過去的業(yè)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

11、正體;依報是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山河大地等。佛教認為,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主體與環(huán)境是“一體不二”的,差別、多樣性的眾生,只有在同一自然中和諧地存在,才能保證其自身的發(fā)展?!扒嗲啻渲?,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山川草木悉有佛性,黃花翠竹皆是真如,“無情”的草木與“有情”的眾生一樣也具有生命。因此,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尤其應當重視。應當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放棄對自然貪婪的攫取,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使人與自然處在相依相存手足一體的親和之中。 2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心凈則國土凈。國土能干凈,說明維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與良好的運作狀態(tài)。國土能莊嚴,說明國家富有,環(huán)境美麗,國泰民安,人民過著美滿的生活。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但與之相伴隨的,是對自然的過度開發(fā),對資源的過度濫用。提升精神生活的層次,降低物質(zhì)方面的攫取,使我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保持清凈無染,即可將西方凈土落實于現(xiàn)實人間。 綜上所述,本文的結論是: 佛教的明心見性思想,其要旨是構造內(nèi)心世界的寧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 佛教的眾生平等思想,其要旨是建立人際關系的融洽,是 構建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 佛教的普度眾生思想,其要旨是實現(xiàn)大慈大悲的奉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質(zhì)。 佛教的圓融不二思想,其要旨是走向人與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