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精品]漸江《黃山圖冊》研究_第1頁
[碩士論文精品]漸江《黃山圖冊》研究_第2頁
[碩士論文精品]漸江《黃山圖冊》研究_第3頁
[碩士論文精品]漸江《黃山圖冊》研究_第4頁
[碩士論文精品]漸江《黃山圖冊》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摘要漸江作為清四僧之一,其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淵源就是師法造化,他在空寂與幽靜中專心于創(chuàng)作,將內心的孤獨、無助與寂寥通過對真山真水的感悟,以繪畫這種語言傾訴于宣紙上,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俊、冷寂而又充滿藝術靈性的畫僧形象。黃山圖冊的創(chuàng)作雖為師造化,但意趣卻與我們今天的對景寫生迥別,他呈現給我們豐富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畫面中給人以孤獨冷逸的直觀感受。本文在第一章中介紹了黃山圖冊的具體概況、創(chuàng)作年代和收藏情況,同時根據高居翰及徐邦達兩位學者論述的黃山圖冊作者的歸屬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二章中根據真實的黃山地貌比較分析了部分冊頁,得出黃山圖冊的六十幅所反映的弘仁清淡閑遠為美的藝術境界,其中所凝成的藝術特色是筆墨秀逸,畫面構圖奇峭、氣氛安閑,以簡練之筆再現自然,反映出真實、深幽的生活氣息。第三章首先對黃山三巨子中梅清和石濤的黃山作品特色進行簡要分析,然后從圖示上對三人的同一地點黃山作品進行比較,分析了其中所蘊含的不同畫家,對黃山的美所具有的不同的心靈感受,進一步探討了漸江黃山圖冊對梅清及石濤的影響。最后,根據前三章的論述,得出黃山圖冊對我們現代人創(chuàng)作山水的啟示。關鍵詞漸江黃山圖冊造化自然ABSTRACTABSTRACTJIANJIANGISONEOFTHEFOURFAMOUSMONKSINQINGDYNASTY;ANIMPORTANTORIGINOFHISANISINTIMATINGNATUREHEDEVOTESHIMSELFTOALTISTICCREATIONSOLIT撕LVW“HTHEHELPOFPAINTING,ASPECIALLANGUAGE,HEEXPRESSESHISLONELINESS,HELPLESSNESSANDSOLITUDEMROUGH11ISGNOSISWHICHCOMES矗OMTHEREALMOUNTAINSANDRIVERSONRICEPAPER,WHICHENDBLESUSTOSEEANIMAGEOFAMONKPAINTERWHOISQUIETANDLONELYBUT如LLOFARTISTICINTELLIGENCEALTHOU曲THEPAINTINGCREATIONOF壇,DW和甜門幻砌尸配,班彳,6甜所ISLEAMINGF而MTHENATURE,ITSINTERESTA11DCH姍ISQUITEDI舵RENT仔OMOURTODAYSSKETCHINGSCENERYHESHOWSUSABUNDANTCREATIONTECLLNIQUESANDVIVIDANISTICEXPRESSIONS,、VHICHONERSINTUITIVEFEELINGOFLONELINESSANDELEGANCETHEAUTHORINTRODUCESTHEGENERALSITUATIONOF娩,D,A如甜門臼F門PFC,甜,P么,6甜,”ANDITSCREATIONAGEANDCOLLECTIONINCHAPTERIMEANWHILE,ACCORDINGTOGAOJUHAJLSAILDXUBANGDASATTITUDESTOWARDTHEAUTHORSHIPOF娩FFDW朋D甜,2M砌PFC,“旭彳舾ZFM,THEAUTHORRAISESLLISO、,NATTITUDEWITHCOMDARISONOFTHEREALLANDFORMOFYELLOWMOUNTAINANDSOMEOFTHEALBUMOFPAINTINGS,INCHAPTERII,THEAUTHORSHOWSTHAT托,腸W勿甜,2砌加尸紀,甜地么,6“MPLAYSANIMPORT鋤TROLEINHISTORYTHEAUTHORALSOANALYZESSOMEOFTHEALBUMWHICHHELPSHIMTODRAWACONCLUSIONOFHUNGJENSANISTICREALMRENECTEDBYSIXT,PAINTINGSOF娩肋W和甜甩砌砌PFCF甜旭彳脅甜優(yōu)ITSARTISTICFEATURES2UREELEGANTPAINTING,FANTASTICCOMPOSITIONANDPOKESVENVIROMNENTHUNGJENRECONSTMCTNATUREWITHECONOMICALPAINTINGHISDRAWING,WITHELEGANTANISTICCONCEPTIONANDINTANGIBIEIMAGE,REPRESENTSREALANDSERENELIFEATMOSPHEREATTHEBEGINNINGOFCHAPTERIII,THEAUTHORFIRSTMAKESABRIEFANALYSISOFANISTICFEATURESOFMEIQINGSANDSHI7IAOSTHETWOOFTHETHREEGIREDPERSONSWHOAREWELLKNO、VNFORTHEIRPAINTINGSFORYELLOWMOUNTAINYELLOWMOUNTAINPAINTINGS,THENTHEAUTHORMAKESACOMPARISONOFTHETHREEPERSONSPAINTINGSFORYELLOWMOUNTAININTEMLSOFGRAPHICALREPRESENTATIONANDANALYZESDIFFERENTFEE“NGSFORTHEBEAUTYOFYELLOWMOUNTAINOFTHETHREEPAINTERSINCONCLUSION,THEAUTHORCONSIDERSTHAT“QUIETNESS”EXPRESSEDINJIANJIANGSPAINTINGISMOSTBRILLIAM,WHICHEMBODIESDI仃EREMI衄ERFEELINGSOFDI虢RENTPAINTERSTOTHEBEAUTYOFYELLOWMOUNTAINTHEREFORETHEYCANCONCENTRATETHEIREMOTIONONNIBANDSHIRTHEIREMOTIONTODAPERWHICHCOMBINESMOTIONQUIETANDMELODYOFPICTUREORGALLICALLYATT11EENDOFTHETHESIS,BASEDONTHEDISCUSSIONINT11EABOVETHREECHAPTERS,THEAUTHORGAINSTHEINSPIRATIONTOCHINESETRADITIONALLANDSCAPEPAINTINGFROM娩,OW如甜刀,口F”尸FC,“陀爿,6“聊KEYWORDSJIANJIANG,YELLOWMOUNTAINPJCTUREALBUM,CREATOR,NATURE目錄目錄摘要ABSTRACT日舌第一章黃山圖冊第一節(jié)關于黃山圖冊兩點考證一創(chuàng)作年代二收藏情況第二節(jié)黃山圖冊歸屬的爭論一高居翰觀點二徐邦達觀點三關于黃山圖冊歸屬的思考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第一節(jié)黃山圖冊部分作品與真實地貌的比較第二節(jié)黃山圖冊題跋分析第三節(jié)黃山圖冊所體現的漸江早期黃山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色第三章漸江黃山圖冊對梅清、石濤黃山作品的影響第一節(jié)梅清黃山作品的特色第二節(jié)石濤黃山作品的特色第三節(jié)漸江、梅清及石濤同一地黃山作品的比較第四章黃山圖冊的創(chuàng)作對我們現代山水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結語附錄參考文獻前言J上_一刖看中國明清時代的傳統(tǒng)繪畫講究儒家的“文質彬彬”和道家的“外柔內剛”,同時也講究靜穆作風和寬宏氣度,而對那些氣氛猛烈和外現力度感強的畫面,尤其是顯示出狂怪的情緒及一切不太“文靜”的繪畫,皆不以為然。這一類畫中,有一部分是粗躁浮淺的,但也有一部分生機勃勃的繪畫,顯示出“動美“的狀態(tài),卻不為傳統(tǒng)的文人所欣賞,自身對“渾厚”、“剛勁“也有所忌。叫和古代的很多山水畫家一樣,漸江藝術的一個重要淵源就是師法造化。他自己提出了“敢言天地是吾師”的口號,與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張在真山真水中尋求靈性,將山水之情通過筆墨語言表現出來。黃山的雄奇秀麗,吸引了歷代文人雅士駐足神游。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1616年和1618年先后兩次游覽黃山,寫下了前后游黃山記,并發(fā)出“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贊嘆,后人將其話精煉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足見對黃山評價之高。漸江對黃山情有獨鐘,他數次親臨黃山,又數次忠實地將黃山真景搬入畫圖之中。漸江生于明萬歷三十八年庚戌,即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二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即公元1664年。他擅長繪畫、書法、詩歌,有“詩、書、畫”三絕之稱。繪畫方面,他師法宋元諸多名家,最為推崇的是元代的倪云林,并長時間居住在黃山之中師法自然;書法方面,楷書學唐代顏真卿,行書學元代倪云林,同時也長于八分書和篆書;詩歌方面,其詩集主要有許楚輯錄的題畫詩畫偈、其弟子鄭膛輯錄的偈外詩以及近人黃賓虹輯錄的漸師詩錄、漸江畫偈等,皆能反映出他多方面的藝術成就。黃山圖冊雖然沒有確切的年代記載,但六十幅作品無一不是漸江在師法自然后所表達的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中國山水畫既沒有像風景畫那樣忠實地再現自然,也未像裝飾畫一樣偏重于形式發(fā)揮,它追求的是來自自然的感受與主觀精神的寄托。山水畫讓人更多的是通過畫面形象,體驗精神和對氣息的感受。在中國最早的的山水畫著作宗炳畫山水序中就講“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摹寫,可以幫助人們回憶游山玩水時的快樂心情,起到暢神的作用。弘仁一生未有功名,在空寂與幽靜中專心于藝術創(chuàng)作,將內心的孤獨、無助與寂寥通過對真山真水的。見弘仁,陳傳席著,吉林美術版社,1996年。函見徐霞客游記,卜海古籍版社,1980年。國東漢王次仲創(chuàng)造“八分書”,據記載是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變成為今天的楷書,也稱為“真書”。固見漸江資料集,汪世清,汪聰編,安徽人民版社,1984年2月。見中國繪畫美學史上,陳傳席著,人民美術版社,P42。L前言感悟,以繪畫這種特有的語言訴諸紙上,讓我們看到一個清俊、冷寂而又充滿藝術靈性的畫僧形象。他以參禪為主要生活方式,用筆墨作佛事,在他的人生經歷與繪畫中,幾乎看不到對于生活的激情與對生命的熱愛,海外的學者更稱其畫中,纖細的樹木反映了脆弱和冷淡的性格,整幅畫面是沒有生氣的,且很蒼白。這正是作為遺民的弘仁向我們展示的特有的生命意志,也正是有別于他人,在藝術史上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關于漸江的藝術歷程,前輩學者已經作過非常專業(yè)的研究,早己為我們了解他的藝術形象提供了可參證的載體。汪世清、汪聰合編的漸江資料集和黃賓虹的漸江大師事跡佚聞搜羅漸江生平資料最為詳盡。此外,陳傳席的中國名畫家全集弘仁、中國畫壇網論壇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弘仁、鄭錫珍的弘仁髡殘、四僧繪畫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論黃山諸畫派文集等均對弘仁的生平與藝術成就論列尤詳。并且1984年在安徽召開了紀念漸江大師逝世三百二十周年漸江暨黃山畫派名作聯(lián)展,期間眾多名家做了關于黃山畫家的報告,并收錄到明清安徽畫家作品選。海外方面,高居翰的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風格弘仁的藝術風格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郭繼生在密執(zhí)安大學的博士論文弘仁的繪畫一文中也對弘仁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且在臺灣發(fā)行的中國文化新論一一美感與造形中論述了明清繪畫的的歷史。國內對漸江的研究較為細致,但是從黃山圖冊入手研究漸江的還是比較少的,黃山圖冊作為漸江描繪黃山的一份重要史料,一直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一章對其創(chuàng)作年代進行了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其為漸江早期的黃山作品。本文對黃山圖冊的部分作品與對應的黃山真實的地貌做比較,探尋漸江大師在“師法自然”的同時,是怎樣處理真實情境與表現語言的之間的矛盾,得以生動冷逸的畫面,探尋漸江在寫生過程中作品所表現出的冷靜,及對實景的處理方法。如何把握創(chuàng)作中主客體之問的關系,對于山水的寫生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認為探本求源,從古代偉大的傳統(tǒng)里,我們可以看出,主觀參照下的寫生和加強畫家主體修養(yǎng)是解決此二者關系的一個有效方式。在古代,寫生大多是通過游歷的方式,通過用心記錄客觀自然的規(guī)律。古時有眾多關于對景寫生的記述,但也沒有確切的圖示為我們提供直接經驗。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講因見到太行洪谷的古松形態(tài)各異“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痹┟鞒跬趼?,明洪武十四年秋,登上華山,并記“以紙自隨,遇勝則貌”,爾后,花了半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華山圖。華山圖共有圖40幅,后面有王履題詩一百五十首,還有王稚登、周天球等大量名人題跋。前入畫的。見國畫研究,俞劍華著,廣兩師范大學版社,2005年8月第L版,P95。國見中國古代繪畫名作輯珍一一王履,天津人民美術IL版社,2000年7月。見明史,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1974年,第二百幾十九卷一一方伎,P7638。2前言黃山作品至今無法見到原作,漸江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黃山作品的第一人,黃山圖冊作為一部寫生冊頁,又是第一部如此完整的黃山創(chuàng)作作品。漸江畫黃山的冊頁比較多,或許這一本圖冊并不是最好的,但六十幅作品足以稱的上是比較完整地表現出黃山的地質地貌,表現出漸江對黃山的摯愛。透過這一點,我們可以對古代山水畫家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因此,在當下,人們以理性的態(tài)度去研究、探討山水的發(fā)展之路時,對漸江黃山圖冊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明末清初繪畫發(fā)展的全面了解。第一章黃山圖冊第一章黃山圖冊第一節(jié)關于黃山圖冊兩點考證黃山圖冊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尺寸為214CM184CM,圖冊共六十幅。每一幅上皆注明為黃山中的某一地,并押一方圓形弘仁朱文名章圖卜1。圖冊前有蕭云從、程邃、唐允甲、查示標、楊自發(fā)、汪滋穗、饒瑕、汪家珍等八家題跋。六十幅作品的名稱為圖11弘仁朱文名章逍遙亭覺庵臥云鋒松谷庵翠微寺白沙嶺鳴弦泉立雪亭油潭仙人榜煉丹臺閻玉璧云門峰藏云洞云谷飛光岫小桃源觀音巖九龍?zhí)镀づ钗骱iT天都峰掀云牖老人峰月塔蓮花庵小心坡石門斗庵仙燈洞龍翻石散花塢饒龍松石筍石工大悲頂飛來峰碣石居綠蓑崖清潭峰一線天朱砂泉錫杖泉光明頂醉石逍遙溪白龍?zhí)洞裙馑虑嗌徲顧M坑丹井臥龍松烏龍?zhí)丢{子林蓮花峰灑藥溪趙州庵仙橋文殊院蒲團松桃花溪漸江所繪的六十幅黃山,基本上概括了黃山大大小小的風景點,黃山圖冊中所畫六十景,今天倘按圖黃山實地尋找,大體都能找到實景,且出入不大。閱讀這六十幅作品的直觀感受的確如蕭云從所說,漸江是在黃山安扎下來,遍游黃山的每一個角落,或對景寫生,或回去默寫,所畫之景,時間之長歷經寒暑,節(jié)氣分明,真的是“山中無甲子,歲月不知年”。比漸江稍晚一些的梅清曾不只一次苦惱黃山道路難行,早在16491654年間,梅清于揚州送孫默字無言歸黃山,就發(fā)出“欲往從之咫尺難”“惆悵余懷三十載”的感慨,可見當時黃山的山路有多么難行。黃山圖冊雖然沒有確切的年代記載,但六十幅作品無一不是漸江在師法自然后所表達的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冊頁尺幅雖小,卻能表現出平闊渺遠和高巍重深的境界。將黃山的各處名勝盡收筆底,可以說他是黃山寫生第一人。楊自此冊見支那南畫大成第L三卷,共五十幅,前有蕭云從、程邃題跋。又近人太平蘇宗仁編黃山叢刊卷一中影E1J漸江黃山圖冊六F幅,并多唐允甲、查示標、楊自發(fā)、汪滋穗、饒瑕、汪家珍等六家題跋。具體收藏情況,詳見后文介紹。見附錄黃山圖冊八家題跋。見黃山從刊,蘇宗仁著,北京黃山從刊編印社,1935年,卷一。4第一章黃山圖冊發(fā)在為此冊題跋時云“此冊丘壑既富,盤礴尤工,為漸師生平得意筆,大似珍珠船中明月夜光見者能不寶愛之“。為了搜集黃山真景,弘仁負硯探幽,含毫未識疲倦和饑餓。他的禪友慈光寺主持八水人弘眉輯在黃山志中記道“常棲靜黃山,杖履所徑,輒作小圖,層巒聳秀,淡遠蕭疏,悉備諸家體制,有超然塵外之趣味?!斑@可以說是弘仁畫黃山圖冊的真實寫照。黃山圖冊作為一部寫生圖冊,它向我們展示了畫家如何在創(chuàng)作中解決主客體的矛盾。石濤在弘仁的一幅畫中曾題道“公游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豐骨冷然生活?!翱芍肴试谥埸S山一木一石本色之下,又能得黃山之真性情,正達到了魏晉人所追求的“以形媚道”、“暢神”、“融靈”的境界。圖卜2天都峰紙本設色3075999伽藏南京博物院一創(chuàng)作年代黃山圖冊無年款,后八家題跋中也沒有提到創(chuàng)作時間,要斷其創(chuàng)作年代,有人從其畫技藝分析,也有人從題跋來分析,皆推測該冊作于17世紀下半葉,但是其中所呈現出的筆力和布局都沒有晚期作品的蒼古嚴峻,如天都峰圖卜2、始信峰等,但是17世紀下半葉這個時間很模糊,要想得出比較準確的創(chuàng)作時間,必須先從其生平游蹤上加以推斷分析。其實漸江畫黃山的時間并不長,1651年他從福建武夷回到安徽歙縣,1664年離世,只有LO多年,所以黃山圖冊的創(chuàng)作時間最有可能在這個階段,也就是1651年至1664年之間。許承堯在其所編的歙故曾記載有一套黃鏌所繪的黃山圖冊。原文是這樣的黃筠庵鎮(zhèn)畫黃海真形冊,乃臨明清間諸老畫稿刻木,而雪莊為評定者,封面有“丁酉筠庵手繪“六字。囝此冊存名人畫稿不少,漸江尤多。接著就列出逍遙溪、灑藥溪、老人峰、獅子林、擾龍松、飛來石、文殊院、喝石居等頁,是從漸江師本而來。意思是說黃鎮(zhèn)找雪莊來看漸江的黃山圖冊,以便選出適合臨摹的畫稿作為版回見附錄黃山圖冊八家題跋。O見漸江資料集,汪世清,汪聰編,安徽人民;版社,1984年2月,P18L。見弘仁,陳傳席,吉林美術L;版社,1984年2月,1996年,P206。許承堯,1874年一1946年,字際唐,號疑庵,方志學家、詩人。見漸江資料集,汪世清,汪聰編,安徽人民J;版社,1984年2月,P200。第一章黃山圖冊畫插圖之用,時間為丁酉年。黃鏌冊頁上記載的時間為丁酉,而1657年及1717年都是丁酉年。先看1657年,漸江在1657年可能已經畫完黃山圖冊,所以黃鏌及雪莊才得以看到,但選圖為何沒找健在的漸江本人卻找到了雪莊,再則雪莊雖然在黃山皮篷住了30年,但他是在1689年才移居至此,所以1657年黃山圖冊創(chuàng)作完成較無可能;如果是第二個丁酉,即1717年。只有在漸江過世后,后人才會找一個對黃山了若指掌又善畫者來評定前人評定,所以黃鎮(zhèn)臨漸江作品不會在1657年,而是1717年。所以,將弘仁黃山圖冊完成時間斷于1657之前的看法就不能成立了。根據汪世清漸江資料集中的年譜,漸江是在1656年才回歙縣,那么黃山圖冊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從1651年修正至1656年。同時創(chuàng)作最晚時間也可提前,因為1661年有一本黃山志出版,其中一頁的插圖擾龍松即出于此冊。,一。一。一。纜又有1661年的西巖松雪圖軸可以看出模仿磅霧鑊文殊院一圖的痕躋。若上述兩項證據皆無;誤,那么擾龍松圖卜3與文殊院圖圖13漸江擾龍松213起碼是在1661年之前完成,雖然這并不能直接證明黃山圖冊中其他的58頁完成時間也都是在1661年之前,但就時間點來說,創(chuàng)作的時間應該是較為接近的。所以,黃山圖冊的最有可能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在1656年至1661年之間。二收藏情況關于黃山圖冊的收藏,安徽博物館的石谷風先生給出了比較完整的收藏情況,結合筆者自己的考證,得出了下面比較詳細的從古至今天收藏到故宮博物院的論述。漸江過世后,黃山圖冊陸續(xù)有諸畫家為其作跋,其中唐允甲的跋中有“出公家小阮所藏漸道人黃山圖六十幀屬題”,說明當時為其侄子江注收藏。唐允甲的跋文為甲寅年,為1674年,距離漸江過世已有十年,其后黃山圖冊是否一直為其侄子所有,截止到目前并無其他文獻記載。24年后的戊寅年,即1698年又有文獻提到了此冊,吳瞻泰題雪莊黃山圖中提到“梅花老衲漸江,自入黃山后,筆墨大進。時作黃山圖六十幅,脫去畦町,瀟灑出群,今棄一友人家,O見漸江資料集,汪世清,汪聰編,安徽人民版社,1984年2月,P246。見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郭繼生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P48。見四僧繪畫,楊新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P17。見附錄黃山圖冊八家題跋。吳瞻泰,清初安徽歙縣人,字東巖,號艮齋,1657年一1753年,著有古今體詩、杜詩提要、陶詩匯注等。6第一章黃山圖冊不可得見。由此可見,當時此冊已不在江注處所藏,何人所藏,文中未提及。此時黃山圖冊不可得見,無聞于世。清末民初,愛國人士黃賓虹、鄧實等人為了出版遺民畫家作品,也收集漸江的資料,打聽黃山圖冊的下落。黃賓虹先生通過向同鄉(xiāng)鄭韶九打聽,得知漸江黃山圖冊先由朱寄洲所藏,后輾轉為徐石雪、陳一甫藏,隨即給鄭先生寫信表達集結出版的意愿,后來因各種原因沒有如愿出版,不過獲得了其中50頁的手抄名稱圖卜4,但這時黃山圖冊已不是60頁,所以在1935年的支那南畫大成及1937年的民國歙縣志才會看到黃山圖冊為50頁,并非60頁;而余下的10頁在黃賓虹漸江大師事跡佚聞一文中又才見記載,記載在漸江畫目一文中,即“又十幀,唐祖命諸人跋。百一研齋藏”固?!坝质畮奔词侵改怯嘞碌?0頁,由“百一研齋”主人一一安徽省太平縣的蘇宗仁先生收藏。不過此時50頁的黃山圖冊沒有記載由誰收藏。以下是鄭先生手錄漸江黃山圖冊五十開名稱及六人題跋,及當時朱寄洲寄給黃賓虹先生舊藏五十幅手錄稿本圖卜4。五十開名稱圖14漸江黃山圖冊朱寄洲舊藏五十幅手錄稿本喝石居墨天都峰青綠覺庵淡赭油潭墨赭西海門墨水橫坑墨赭石笱砸青綠散花塢淡赭白砂嶺墨赭月塔墨赭老人峰青綠閻王壁墨慈光寺青綠臥云峰青墨醉石淺絳大悲頂淺絳飛光岫青綠逍遙亭淺絳云門峰青墨青蓮宇淺絳藏云洞青墨白龍?zhí)稖\絳皮蓬淺絳煉丹臺青赭蓮花庵小米墨石門淺絳松谷庵淺絳仙燈洞淺絳光明頂青綠觀音巖淺絳逍遙溪淺絳仙人榜赭墨云谷淺絳鳴弦泉淺絳M見漸江資料集,汪世清,汪聰編,安徽人民FI;版社,1984年2月,P198。國見漸江大師事跡逸聞,黃賓虹,漸江資料集,汪世清、汪聰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P213。見朵云第九期,自I谷風,關于漸江黃山圖冊之我見,P130。7第一章黃山圖冊小心坡青綠掀云牖淺絳清潭峰青赭綠蓑崖淺絳擾龍松淺絳龍翻石濃墨朱砂泉淺絳九龍?zhí)稖\絳翠微寺淺絳錫杖泉青墨立雪亭青墨、紅樹丹井淺絳一線天淺絳北斗庵青赭小桃源青綠飛來峰淺絳并有六人題跋程邃、汪家珍、蕭云從、汪滋穗、饒磉、楊自發(fā)一九三五年,客居北京的蘇宗仁先生,將其自己所得漸江黃山圖冊五十頁,即之前朱寄洲處所藏的五十頁,和他自己所藏的十頁,共六十頁,一并影印編入黃山叢刊第二輯中。這樣,黃山圖冊六十頁幾經周折得以在黃山叢刊上破鏡重圓。蘇先生在其后題跋云“按吳瞻泰跋雪莊黃山圖云漸江作黃山圖六十幅,不知即此本否抑另一本歟“至此,蘇先生已經傾向吳瞻泰所云漸江黃山圖冊六十開本即是此本。隨后,因戰(zhàn)爭爆發(fā),黃山圖冊從蘇先生處再次分離。建國以后,隨著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許多失散的文物相繼回國。1964年旅居新加坡的醫(yī)科教授侯寶璋將其收藏繪畫作品捐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所幸黃山圖冊中其他50頁即在其中。數年后,北京故宮在琉璃廠寶古齋又以九百元人民幣購得余下的10頁,至此黃山圖冊60頁合二為一,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山圖冊,歷經曲折終歸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二節(jié)黃山圖冊的歸屬爭論點。圖卜5漸江蓮花庵局部一九八四年五月,合肥舉行紀念漸江大師逝世三百二十周年研討會,在會上,美籍華人高居翰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對黃山的實地考察,對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黃山圖冊的作者提出了異議,認為黃山圖冊的歸屬應該是比漸江稍微年長的蕭云從。接著北京故宮博物院徐邦達先生也作了關于黃山圖冊作者的考辨的報告,并提出了不同于高居翰先生的觀。見朵云第九期,論弘仁黃山圖冊的歸屬,高居翰著,P108一124。8第一章黃山圖冊一高居翰觀點高居翰先生于一九八二年秋季在北京看了故宮博物院所展出的黃山圖冊其中的九幅冊頁,其后去了趟黃山,實地去感受黃山實景,后來他又返回北京進一步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一年多以后,在安徽漸江逝世320周年的研討會上,他就將自己的結論公布于世“黃山圖冊是弘仁同時代的年事稍長的畫家蕭云從的作品“。他說,為了讓世人正確地了解漸江的藝術成就,從其作品中剔除一件誤鑒的作品,其重要性如在他的作品中增添一幅真跡,改變鑒定絲毫無損於作品本身的價值,只會進一步改變我們對作者的認識,從而給予作者蕭云從應有的聲譽。黃山圖冊一直以來都被認定是漸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要推翻此認定,就必須有足夠的證據及理由。首先高居翰從印章上作了比較,印章所刻弘仁兩字與其他兩幅皆證明是弘仁真跡作品的印章上的弘仁二字弧度不同,并且從沒見過同一枚印章同時蓋在六十幅作品上的情況。其次就是構成畫面上的山、松、云、樹及人物等元素,是偏向漸江還是蕭云從的風格,靠這些畫面元素即能判定。接著,高居翰先生又舉例說明,例如蓮花庵圖卜5及大悲頂圖卜6的畫法很特別。他說蓮花庵一頁,山巒險峻,云煙繚繞,山體用米點皴,這種畫法被稱為“米家法”。據他所知,弘仁從不這樣描繪山巒。這與他畫風的整個趨勢是不相符的。相反,蕭云從則多次使用過“米家法”,如作于1663年,現藏于北京故宮的手卷。而大悲頂一頁運用很怪異的筆法來描繪山體,近圖卜6漸江大悲頂圖17漸江朱砂泉局部訕島居翰J帥ESCAHILL,192教授是美國學界著名的中國繪畫史專家。曾長期執(zhí)教于伯克萊加州大學的藝術史系,并擔任4蘆盛頓弗利爾關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他是最早將海外漢學研究與德國傳統(tǒng)的藝術史研究相結合并取得成功的藝術史家,其著作多由住各大學授課時的講稿修U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編纂而成,融會了廣博的學識與細膩、敏感的J弼畫絳驗,皆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典范。1997年,高居翰欹得伯克萊加州大學頒發(fā)的終生杰;成就獎。世紀70年代初,較有影響的關國莢術史家高居翰JAMCSCAHIIL,192仁開始了他的系列的中國美術理論研究,相繼版和發(fā)表了一些有影響的專著和論文,如隔江山色、江岸送別、山外山晚明繪畫、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等著作以及明清繪畫中作為思想觀念的風格等論文。9第一章黃山圖冊似王蒙的筆法,解索皴所勾勒的扭曲的山形,使山巒產生一種奇特、生動的效果。例如蕭云從作於1668年的冊頁,作者題款說明他仿的就是王蒙的畫法。高先生還說蕭云從作于一六四八年的大部分太平地區(qū)風景組畫就是模仿前人的山水面貌,同時也描繪了具體的地方山水。由此看來,蕭云從在太平山水冊與黃山圖冊的構思在這一點上是相符的,運用傳統(tǒng)的技法描繪自然風景的實際面貌。黃山圖冊中還運用了多樣的山水畫技法,高居翰認為也是蕭云從的特點,因為漸江所使用的傳統(tǒng)手法,除了吸收倪云林與黃公望的之外,就有限的很。相比之下,蕭云從卻經常學習前人筆法。他又舉例說明黃山圖冊中幾幅冊頁的不同。例如油潭圖卜9一頁中的沿著勾勒的輪廓,用水墨或者淡色沿石體渲染成明暗層次,使山巒產生類似于浮雕的半立體效果,風格很類似蕭云從一個圖卜8漸江掀云牖局部舊版中未署名的手卷中的一頁。九龍?zhí)兑豁撝挟嬅娴牡走?,置上一簇樹梢和千姿百態(tài)的樹葉,也類似蕭的習慣用法。然后高居翰又舉出朱砂泉圖卜7、掀云牖圖卜8中棵棵類似排列的樹,并說明這些都是漸江從不使用的畫法。他說弘仁即使重復一種形式,在樹木大小和形狀上仍然同中求異,達到了筆參造化的效果。例如他所提供的兩頁光明頂及煉丹臺中的松樹都富有個性,變化多端生氣勃勃,盡管是簡筆之作,無不如此。上述棵棵類似的樹,排排刷狀的松是黃山圖冊的作者運用重復簡單的表現形式作畫的結果,高居翰認為這是蕭云從的典型風格,蕭云從屬于這一類的畫家,他的作品形成了一套習氣或程式,或者借鑒前人的作品,反復習用,缺乏那種與自然界相一致的傳達內心情感的東西。除了樹,例如油潭圖卜9、白沙嶺圖卜10中的人物,高居翰認圖卜9漸江油潭局部圖卜10漸江白沙嶺局部第一章黃山圖冊為也是典型蕭云從式畫法。他畫的人物肩部典型地圓渾,頭部多呈蛋形,往往不見面貌,或者僅以墨點表示口眼,人物的袍服顏色多為朱磉,體型下部寬大,用一條挺直的斜線勾勒,束發(fā)于腦后,長作拄著拐杖散步狀。著色方面亦是如此,山體用淡墨和淡赭石打底,用一系列的石青、石綠罩染,樹干、樹葉和人物等往往用鮮明的赭紅色,畫面對比強烈,富有秋天的氣息。從上述的例子來看,答案似乎很明顯。為了讓證據充分,高居翰又提出自己的理由。因為從此冊的蕭云從題跋中可知,蕭云從年事己高,不適合上黃山,也沒有文獻記載他去過黃山,相反,漸江卻常與黃山為伍,所以高居翰認為究竟哪一個藝術家是黃山圖冊的真正作者是一個沒有去過黃山,還是一個對黃山風景地貌非常熟悉者他相信答案一定是,沒去過黃山的那個。1982年10月,高居翰第一次登臨黃山,返回北京后,繼續(xù)研究陳列在故宮博物院的黃山圖冊,深深的感到并發(fā)現這本畫冊看來不像是任何一個去過黃山的作品。因為描繪真景的黃山圖冊,在描繪黃山真實地貌方面并不能使人完全滿意。冊頁的作者一方面表現黃山某些容易察覺的特點,如平頂上出奇地頂著一塊圓形的巨石的飛來峰頁;另一方面,卻很少給人展示出這塊圣地的感覺,缺乏黃山應有的高度和深度以及雄偉。他只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概念的一些著名風景的形象而已,如慈光寺,右面是天都峰,左面是桃花峰,很類似一般木板印刷的導游指南中的描繪。如果蕭云從從未去過黃山,怎么能畫出描寫黃山真景的畫冊呢答案很簡單中國藝術家們常常描繪他們從沒有去過的地方,都是以他人作品為基礎而作出的畫。最后高居翰又拿出自己在紐約拍賣行見到的兩幅漸江的作品進行比較,兩幅冊頁煉丹臺和光明頂無論從用筆,畫面處理,樹的處理,都要遠遠高于故宮博物院所藏。故高居翰先生得出結論,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黃山圖冊為蕭云從創(chuàng)作。二徐邦達觀點對於高居翰的意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徐邦達先生接著也說明了自己對此冊的看法。圓首先從筆法上看,基本上和漸江其他小的作品一致,線條秀中帶蒼,筆干而不枯,簡潔高妙。江注、姚宋、祝昌等學漸江,在筆法上相比,則江注筆法嫩弱、姚宋筆法浮躁、祝昌筆法刻板,藝術水平高下懸殊,可見漸江技藝的高深,非他徐邦達,字孚尹,號李庵,又號心遠生、蠖叟,祖籍浙江海寧,1911年生于卜海?,F任故宮研究室研究員,中央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名譽理事。長于中國美術史及古代書畫簽定,兼擅長山水畫、書法。主要編著有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古書畫鑒定概論、古書畫偽訛考辨、中國繪畫史圖錄等。見朵云第九期,黃山圖冊作者考辨,徐邦達著,P125一129。LL第一章黃山圖冊人可及。這方面,漸江在此圖冊中仍能體現出來。至于云彩的特殊形式,可以在他畫的另一本真跡的山水小冊中看到,此圖并非創(chuàng)舉。第二,印章刻得精細工整當然不是如此即為真跡,色澤油、朱沉著,并非后世偽造之物。從好多件其他漸江真跡的小冊子來觀察,他用的朱文“弘仁”圓印,約有三四方之多,筆劃大同小異;這種情況,在其它畫家作品中也曾發(fā)現過類似的例子,漸江當然也不例外。圖后還有湯燕生、查士標、蕭云從等人的題跋,都是真跡。蕭云從跋語中又非常推重漸江此畫;如為蕭畫,那些真跋又從哪里得到而移來的呢如果說是后人臨摹一副本,將真跋移上,成為偽畫真跋倒有可能,但高先生并不以為這是有來歷的臨摹本,而是蕭云從的改作,這有些講不通。但是,徐邦達先生也并不否認這部冊頁和漸江其他常見的作品有些不一樣,尤其不大像他刻意模仿倪云林的一種墨筆山水,相反作品中卻有某些地方和蕭云從風格比較接近。對于這種原因,徐先生解釋一個人的作品不可能一生永久不變,但變又有各種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一、早年和晚年風格的不同;二、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紙和筆的不同;三、作畫時心情好壞的不同,還有其他特殊情況也會發(fā)生改變。本冊不同主要是屬于第二種一一工具不稱手,以致面目有所差異。此冊畫紙據分析屬于比較生的紙,下筆不舒暢,費力不討好。又是畫大的山石結構而要縮到小尺幅中,勾皴均用小尖筆,不得不稍現尖瘦,而略欠平時的蒼逸之氣,又有寫黃山石廓本來與倪云林之法有以些變化,用略帶方硬之筆,這在漸江畫黃山圖的其他作品中時也經常如此??傊?,徐先生認為生紙、小筆是促使此圖冊“變”的一個主要原因。不過漸江的畫到底是超越常人,蕭云從與之相比,實遜一籌,試拿蕭氏其它的作品,即使是得意之作來和此圖冊相比,不但筆法枯硬不能相并,綜合起來看其整幅作品的藝術水平,也遠遠的趕不上這冊用生紙小筆作畫而不太順手的漸江非“五合”之作。至于此圖冊和蕭畫大略有些相似的緣故,徐先生認為同時、同地歙縣與蕪湖終究是一個省份而且不是相隔十分遙遠的兩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有時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漸、蕭二人雖并不住在一處,但歙縣和蕪湖也可以聲息相聞,盡管后世蕭云從的聲望不如漸江,但當時蕭的名望并不小,年齡又高,作品流傳又多,漸江偶然傳習了蕭的一些皮毛,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徐邦達先生認為此黃山圖冊作者為漸江。三關于黃山圖冊歸屬的思考根據二位先生的解釋,及對黃山圖冊的揣摩,本文認為黃山圖冊應該歸屬于漸江。首先,蕭云從的題跋中有“因取山中諸名勝,制為小冊。層巒怪石,老樹虬松,流水澄潭,丹巖巨壑,靡一不備。天都異境,不必身歷其間,己宛然在目矣。誠畫中之三昧哉余老畫師也,繪事不讓前哲,及睹斯圖,令我斂12第一章黃山圖冊手。“想必是蕭云從看過漸江所畫的黃山圖冊才得出此題跋,但他沒有去過黃山,單純的比照漸江的黃山圖畫60幅作品,再加上自己的題跋,是沒什么意義的,假如只是為了提高畫本身的價值而作了題跋,其中所隱含的緣由也只能在以后考古發(fā)掘出的記載中去探尋了。從作品本身的創(chuàng)作情況分析,其創(chuàng)作面貌是多樣化的。黃山圖冊中有運用米家法、王蒙的皴法或倪云林瀟灑的筆意畫的作品,還有一部分作品也已經透露出裝飾趣味,類似漸江晚期作品中無規(guī)則排列的幾何形體,一個人的藝術風格不可能一生不變,這都應該是個人藝術道路上的一種嘗試。單純的從筆法上看,漸江筆渴而不枯,簡潔而又變化高妙;從風格上,漸江主要是清逸簡明,蕭云從則是更過于細節(jié)描寫,風格意氣也很激昂,筆法的高妙和畫面氣氛的平靜都是蕭云從作品中所不及的。前人沒有畫過黃山,弘仁用獨到的筆法畫出黃山獨特的美,即使某張畫中運用了前人的筆法,其所畫的黃山也當是前無古人的,其在畫史上的地位也是無法代替的。前面已經論述了黃山圖冊的創(chuàng)作年代,得出結論是漸江早期的黃山作品,所以,其晚期的繪畫風格在這時還沒有形成,或是萌芽階段,自然也沒有那么成熟。對高居翰先生所列舉的朱砂泉、掀云牖中棵棵類似的樹,并說明這些都是漸江從不使用的畫法這個結論是不確定的,因為這時早期的作品,沒有后期的繪畫那么成熟;同時高居翰所列舉出的他在美國紐約拍賣行見到了兩幅黃山冊頁,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黃山圖冊更加的偏向于漸江晚期的繪畫風格,這只能說明漸江并非一本黃山圖冊,或許是漸江其他黃山作品中的兩幅,其在黃山的時間之長,所創(chuàng)作的黃山作品一定很多,加上高居翰先生沒有過多的介紹那兩幅作品的情況,所以本文將不再對其進行比較分析。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第一節(jié)黃山圖冊部分作品與真實地貌的比較黃山圖冊給人的直觀感覺就是面貌多樣,用筆生動,極為真實,實為上好的寫生冊頁,一方面能表現出黃山的地質地貌,另一方面還能看出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融入的自己的思想感情。冊頁中既含有黃山的名山山峰,也有黃山中美麗的風景名地,還有云霧繚繞的山腰,并且還把黃山的四大奇觀一一奇松、云海、怪石、溫泉都表現了出來。下面將根據黃山真實地貌與相應的黃山圖冊中的部分冊頁進行比較。圖21黃山天都峰圖22漸江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黃山東南,海拔1830米,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與光明頂、蓮花峰并稱黃山三大主峰,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故取名“天都峰”。圖21此峰健骨竦桀,險峭雄奇,氣勢博大,在黃山諸峰中,最為雄偉壯麗。上天都之路極為險峻,1618年9月,徐霞客第二次游黃山,不聽僧人勸阻,執(zhí)意游天都峰。“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歷險數次,遠達峰頂”。另據山志載有位聞名的史志學家叫潘之恒,在黃山住了幾十年,寫了一部60O見徐霞客游記,卜海古籍版社,1980年。潘之恒155卜1621,字景升,號鸞嘯生,冰華生,巖寺人。曾從事盛明雜劇的編校下作。撰有敘曲、吳劇、曲派等劇評,均收入亙史、鸞嘯小品兩集中,撰有詩集涉江集。晚年,與黃山結下不解之緣,在黃山湯泉附近建“有芑堂”,廣邀賓朋、名人游黃山,使黃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萬歷年間重編黃山志,取名黃海,隨撰隨刻,至去世未完稿。14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卷的黃山山志,書名就叫黃海,其中記載唐代島云和尚曾歷經干險,從東攀崖,始至峰項,他是現存文字記載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他曾在絕壁上留登天都峰一詩“盤空千萬份,險若上丹梯;調入天都里,回看鳥道低。山青點點,遠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巖間宿錦雞。”明代地理學家羅洪先嘉年間來黃山也望峰興嘆“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云“。由此可見其艱程度是難以想象的。站在峰頂遠眺,云霧山體相接,俯瞰群山,數峰競爭秀,有詩贊日“踏遍峨嵋與九嶷,無茲殊勝幻迷離。任他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奇。罾”后人歷經艱難鑿石開路,裝置石柱、鐵鏈扶欄,今游人可安全登項。天都峰圖22整幅畫面的中央佇立著一座高高的主峰,主峰的前側右側還伴有小的山峰,山體用石綠渲染,晦暗的天空用水墨鋪設,在山巒間纏著朵朵用線勾勒的姿態(tài)各異的白云。用枯筆勾勒出山的外輪廓及白云的輪廓,青綠山水的方法加以渲染,這種方法在漸江的作品中比較少見,也正能襯托出在藝術技法上的多樣性。這幅天都峰圖以簡潔的造型,表現出天都峰聳入天的神韻,頗有絕俗的意蘊。在九龍?zhí)秷D23冊頁中,瀑布位于畫面的中間位置,山石被瀑布分了兩塊,左右兩邊的山峰形成了對比,左邊山勢呈向上趨勢,右邊的山與左邊之,呈橫向趨勢,山上的小樹多用大小不同的點表示,錯落有致。畫面的下方同樹種的樹梢和千姿百態(tài)的樹葉,豐富了畫面,暗示下面還有延伸的空間。畫構圖飽滿,樹種繁多。圖23漸江九龍?zhí)秷D24黃山九龍?zhí)镀俨剂_洪先15041583,字達夫,號念庵,明江兩吉水人。王陽明學派的重要繼承者和開拓者。見黃山詩鈔,查士標整理。15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瀑布歷來以其洶涌澎湃、磅礴壯麗之美使游覽者振奮,黃山九龍?zhí)镀俨紕t更以其“峭壁撐天掛九龍”之奇而令探險者驚魂。九龍瀑圖24與國內外各名瀑相比,以奇取勝,堪稱天下第一飛瀑。瀑布長約600米,垂直落差有360米,一共有九折,一折一瀑,一頓一潭,盤旋飛掛在撐天峭壁之上,宛如九條白龍穿云圖25漸江西海門圖26黃山西海破霧,凌空而降,氣勢雄偉。九龍?zhí)镀俨际潜g谷,瀑布旁邊的潭中更有眾多大小不同的冰臼,組成冰臼群奇觀。黃山四奇觀在九龍瀑周邊都別具一番趣味。站在瀑邊,可望天都、香爐諸峰,飄浮于云煙之上;瀑布下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瀑邊崖上遍布著奇松雜樹,飛禽鳴趣,山花爛漫,構成了九龍?zhí)镀俨嫉恼w美。古代曾有僧人在龍源中建龍禪院,古院遺跡尚存,留有“龍禪院古塔之位”石碑和一間小石舍。西海門圖25,畫面中間位置的下方有一太陽,促使觀者的視覺點從下往上移動。左右兩邊為西海群峰,相對來說比較對稱,左右兩邊用筆一致,并伴有略微的皴擦,山峰聳立,眾山峰頂上簇立著姿態(tài)各異的松樹,足以顯示黃山群峰的巍峨。畫面的山峰劈向天空,具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西海群峰圖26位于黃山西部的西海門附近,是黃山風景區(qū)中最秀麗、最深邃的景點之一。西海諸峰,海拔多在1550米左右。其中比較知名的有雙筍峰、石床峰、尖刀峰、牌坊峰、飛來峰等。因為多故統(tǒng)稱為“西海群峰”。左、右內側的山峰,也被稱為“左數峰”、“右數峰”。又稱U形谷。在山地區(qū)域,當冰川占據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對底床和谷壁不斷進行撥蝕和磨蝕,同時兩岸山坡巖石經寒凍風化作用不斷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來的谷地被改造成橫剖面呈拋物線形狀,這樣更有效地排泄冰體。這種形狀的谷地稱U形谷或槽谷。16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在排云亭所在地的西海門,可以觀賞西海群峰的云海、奇石、峽谷、落日等。遠眺,可見無數利劍般的山峰從深谷中拔地而起,直插云霄,有的山峰大氣勢磅礴,有的山峰小巧玲瓏。每當云霧繚繞時,層層山峰在云海中時隱時現,好似片片檣帆,點點孤島。近觀,有“仙人曬靴”、“武松打虎”等石景,及“仙人踩高蹺”、“仙女繡花“、“文王拉車”等奇觀。在煉丹峰前高巖之上,有一圓石,拔天而起,頂尖如錐,腹若懸鼓,下有方形巨石支撐,形狀好似西天佛國之浮屠,故名“月塔”。月塔為歷代名士所關注、謳歌的一處奇特的自然景觀。圖27漸江月塔圖29黃山煉丹臺月塔圖27整幅畫面構圖簡潔,畫面下方為一大的土坡,干筆略微皴擦,土坡上立著由幾塊大小不等的石塊立起的一個類似于塔的形狀的小山峰,左面是一個由豎筆勾勒的山峰,在石頭中間穿插著大大小小的松樹,遠山單色畫出,天空云霧虛虛無無,整幅圖前后明確,構景奇古,意境深邃,不由的讓人立起敬意。圖28漸江煉丹臺宋景佑年間1034年1038年,黃山祥符寺僧行明纂成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黃山山志黃山圖經,其中就有“月塔”一詞。明末清初歙縣名士許楚詩尋黃山圖經是現存最早的黃山志書。17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仙橋路喜逢月塔倦住草庵中日“放參惟聽隔云鐘,五月桃花紅正濃。盛暑客來尋古雪,孤峰奧處補奇松。俗游草率都稱快,名句推敲已盡庸。月塔仙橋非憂惚,只緣屐笠失從容。“鋤不僅在當時月塔景觀名噪一時,而且今天仍不斷有人前往尋找當年的影子??梢娫滤埃m然時間長久但并未在人們心中磨滅。煉丹臺圖28畫面的前方是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由枯筆勾勒出的山峰,在石頭的間隙穿插著各式各樣的松樹,足以表現黃山的群峰林立,在這排山峰的后面有座山峰,左邊用稀松的線條勾出類似山坡的山體,右邊略高并有一臺,上立一小茅屋,整幅畫面為弘仁常見的筆法,干澀、冷逸,凸顯其后煉丹臺的神秘。煉丹峰在黃山景區(qū)中部,緊靠光明頂,海拔1827米。傳說軒轅黃帝與容成于、浮丘公曾在此煉丹而得此名。今煉丹峰上,還有石室,室內有煉丹灶,峰前為煉丹臺。圖29此臺為紫石臺,平舒空曠,可容納上萬人。煉丹臺上有丹池,臺下有深壑即煉丹源,源中巧石林立,林木茂密,源下為洗藥溪。煉丹臺前有玉圖210黃山蓮花峰圖211漸江蓮花庵屏峰、天都峰、蓮花峰及大悲頂聳立。明代馮夢禎在初雯登煉丹峰中曾詠道“聳身到峰項,下界煙蒙蒙,環(huán)坐松石間,翠色浪心胸。霧消山遞呈,青紫蟬妍容。安得乘日車,踏遍高低峰。蓮花峰位于黃山中部,圖210海拔1864米,是黃山最高峰,東北為玉屏峰,東接天都峰,為36大峰之一。蓮花峰下有古蓮花庵址。徐霞客在游記中提。見黃山藝苑詩選2,汪世清著,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馮夢禎,1148一1195,明居上,字開之。著有快霄堂集六。L四卷,快雪堂漫錄一卷,及歷代貢舉志,均在四庫總目并傳于世。見四庫全書。18第二章黃山圖冊的藝術特色到蓮花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蓮花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因主峰突兀,四周小峰簇擁,儼若新蓮初開,仰天怒放,故取名“蓮花峰”。圖212漸江文殊院圖214黃山文殊院圖213漸江獅子林圖215黃山獅子林在黃山圖冊中,我們還可領略弘仁對宋元不同技法的含英咀華。譬如蓮花庵圖211頁,筆墨技法全然摒棄其一貫作風,沒有了斷骨嶙峋的山峰,方正平穩(wěn)的石頭,換而代之的是用米家點塑造的錯落不平的大大小小的山峰,山頂虛虛實實,山體間云煙繚繞,依然表現出黃山的險峻。云霧在山中彌漫,凸顯出山峰的聳立。濃淡虛實的米家點這種畫法在弘仁的作品中比較少見,依據黃山的特殊地貌,在黃山出現云海的時候作畫,不正反映出弘仁師法自然的決心嗎點是米家點,畫面中反映的則是黃山的真實情境,傳達的也是自己對黃山的真實感受。在文殊院圖2一12中,漸江所突出的山峰如斷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