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士)精選習題解析—基礎(chǔ)知識(二)_第1頁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士)精選習題解析—基礎(chǔ)知識(二)_第2頁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士)精選習題解析—基礎(chǔ)知識(二)_第3頁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士)精選習題解析—基礎(chǔ)知識(二)_第4頁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士)精選習題解析—基礎(chǔ)知識(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基礎(chǔ)知識基礎(chǔ)知識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 士 精選習題解析 1 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血液學檢驗 A1A1 型題型題 1 1 人出生后在正常情況下 唯一產(chǎn)生紅細胞的場所是 E A 淋巴結(jié) B 肝臟 C 脾臟 D 胸腺 E 骨髓 解析 解析 本題備選答案中的各造血器官雖然都參與胚胎期造血 但出生后正常情況下 除骨髓外 其 余均不再造血 2 2 不符合原始細胞一般形態(tài)特征的是 A A 胞體大 核漿比例小 B 胞核內(nèi)見明顯的核仁 C 胞質(zhì)中一般無顆粒 D 核染色質(zhì)一般比較細致 E 胞質(zhì)染色呈嗜堿性 即藍色或深藍色 解析 解析 原始細胞一般可見明顯的核仁 無顆粒 胞漿呈嗜酸性 且核漿比例大 只有 A 選項不符合 3 3 由于紅細胞壽命縮短 破壞增加 超過了骨髓代償能力所引起的貧血為 E A 缺鐵性貧血 B 再生障礙性貧血 C 巨幼紅細胞貧血 D 繼發(fā)性貧血 E 溶血性貧血 解析 解析 題干所述即為溶血性貧血的定義 4 4 下列屬于膜缺陷的溶血性貧血 A A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B 冷凝集綜合征 C 鐮狀細胞貧血 D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E 心源性溶血性貧血 解析 解析 本題備選答案均為溶血性貧血 但除 A 外均與膜缺陷無關(guān) 5 5 下列疾病中屬于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貧血的是 D A 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B 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 C 口形紅細胞增多癥 D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E 血紅蛋白病 解析 解析 本題備選答案均為溶血性貧血 A B C 存在膜缺陷但屬先天性的 而 E 選項不存在膜缺陷 只有 D 是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貧血 6 6 血紅蛋白尿外觀呈 B A 乳白色 B 濃茶色 C 鮮紅色 D 淡綠色 E 淡黃色 解析 解析 血紅蛋白尿呈濃茶色或透明的醬油色 7 7 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開始溶血的參考值 NaCl 液 是 C A 0 40 0 38 B 0 42 0 40 C 0 44 0 42 D 0 46 0 44 E 0 48 0 46 解析 解析 根據(jù)考試指導給出的參考值 開始溶血的 NaCl 濃度為 0 44 0 42 8 8 正常人的酸化血清溶血試驗為 D A 陽性 B 弱陽性 C 強陽性 D 陰性 E 弱陽性或陽性 解析 解析 正常人的酸化血清溶血試驗為陰性 9 9 pH 8 6 TEB 緩沖液醋酸纖維膜電泳 正常血紅蛋白電泳區(qū)帶中的 HbA E A 91 B 92 C 93 D 94 E 95 解析 解析 根據(jù)考試指導給出的參考值 正常血紅蛋白電泳區(qū)帶中的 HaA 所占比例為 95 10 10 正??谷饲虻鞍自囼灣?C A 強陽性 B 弱陽性 C 陰性 D 陽性 E 弱陽性 強陽性 解析 解析 正常抗人球蛋白試驗呈陰性 11 11 下列屬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是 B A 再生障礙性貧血 B 缺鐵性貧血 C 感染性貧血 D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E 溶血性貧血 解析 解析 本題備選答案中 B C 兩項為小細胞貧血 但 C 屬于單純小細胞貧血 只有 B 為小細胞低色 素貧血 12 12 按形態(tài)學分類 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 A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基礎(chǔ)知識基礎(chǔ)知識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 士 精選習題解析 2 A 正常細胞性貧血 B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C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D 大細胞性貧血 E 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 解析 解析 本題備選答案為各類貧血 但按形態(tài)學分類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正常細胞性貧血 13 13 下列疾病中血紅蛋白異常的是 D A 葡糖糖 6 磷酸脫氫酶缺陷癥 B 缺鐵性貧血 C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D 珠蛋白生成障礙性性貧血 E 再生障礙性貧血 解析 解析 在備選答案中 只有珠蛋白生成障礙性性貧血存在血紅蛋白異常 14 14 按形態(tài)學分類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 MCV fl 為 A A 80 B 80 94 C 94 100 D 94 E 100 解析 解析 根據(jù)考試指導給出的參考值 按形態(tài)學分類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 MCV fl 為 80 15 15 按形態(tài)學分類 大細胞性貧血的 MCH pg 為 E A 26 B 26 32 C 31 35 D 31 E 32 解析 解析 根據(jù)考試指導給出的參考值 按形態(tài)學分類 大細胞性貧血的 MCH pg 為 32 16 16 下列屬于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的是 B A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性貧血 B 缺鐵性貧血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D 急性失血性貧血 E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 解析 解析 按病因?qū)W分類 缺鐵性貧血屬于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 D 為失血導致的貧血 而其余選項為 紅細胞破壞過多所致貧血 17 17 導致骨髓病性貧血的疾病是 C A 腎病 B 肝病 C 骨髓瘤 D 感染性疾病 E 內(nèi)分泌疾病 解析 解析 一般把由白血病 骨髓瘤 癌轉(zhuǎn)移及骨髓纖維化等疾病引起的貧血稱之為骨髓病性貧血 18 18 維生素 B12缺乏可導致 C A 小細胞高色素性貧血 B 正常細胞性貧血 C 大細胞性貧血 D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E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解析 解析 由于維生素 B12缺乏可導致 DNA 合成障礙 而引起大細胞性貧血 19 19 慢性失血一般可導致 C A 小細胞高色素性貧血 B 正常細胞性貧血 C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D 大細胞性貧血 E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解析 解析 慢性失血主要失去的是鐵 因而引起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0 20 下列關(guān)于白血病特征的描述 錯誤的是 D A 可致貧血 發(fā)熱 B 白血病細胞可浸潤肝 脾 淋巴結(jié) C 白血病細胞可進入周圍血中 D 白血病細胞不會浸潤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E 白血病發(fā)病五年齡趨勢 解析 解析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細胞易侵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而且可發(fā)生在疾病的任何病程 其他 類 型白血病細胞亦可侵犯神經(jīng)系統(tǒng) 但較少見 21 21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血象為 D A 以中 晚幼粒細胞為主 B 白細胞總數(shù)一定升高 C 以桿狀粒細胞為主 D 原始粒細胞和 或 早幼粒細胞增多 E 淋巴細胞增多 解析 解析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血象特點為原始粒細胞和 或 早幼粒細胞增多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中 晚幼粒細胞增生為主 22 22 以下各項不符合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ALL 特征的是 C A 白血病細胞有明顯的質(zhì)和量異常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基礎(chǔ)知識基礎(chǔ)知識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 士 精選習題解析 3 B 白血病細胞易侵潤肝 脾和淋巴結(jié) C 白血病細白胞漿中可見 Auer 小體 D 白血病細胞 PAS 染色可呈陽性反應 E 白血病細胞可進入周圍血液 解析 解析 Auer 小體不出現(xiàn)在急性淋巴細胞中 23 23 診斷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M2 型的標準為 A A 骨髓中原始粒細胞戰(zhàn) 30 89 NEC B 骨髓中原始粒細胞 90 NEC C 骨髓中原始粒細胞 70 NEC D 骨髓中原始粒細胞 80 NEC E 骨髓中原始粒細胞 30 NEC 解析 解析 根據(jù) FAB 標準 AML M2的診斷標準為骨髓中原始粒細胞戰(zhàn) 30 89 NEC 所以 A 正確 24 24 胞體大 外形不規(guī)則 胞漿豐富 呈灰藍色毛玻璃狀 核呈筆架形或 S 形 核染色質(zhì)纖細網(wǎng)狀核仁可 見 急性白血病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符合 C A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M1 B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M3 C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M5 D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L1 E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M2 解析 解析 根據(jù)形態(tài)描述 核呈筆架形或 S 形 核染色質(zhì)纖細網(wǎng)狀核仁可見 是原始單核細胞的形態(tài)特點 25 25 鑒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可靠依據(jù)是 D A 原始細胞 30 B 淋巴結(jié)腫大 C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 D 原始細胞胞漿內(nèi)是否出現(xiàn) Auer 小體 E 血小板減少 解析 解析 Auer 小體不存在于淋巴細胞中 一般存在于原始粒細胞 早幼粒細胞 原 幼單核細胞等 26 26 符合 AML M7的敘述是 D A 一般不引起血小板的減少 B 原始細胞電鏡 PPO 陰性 C 原始細胞 POX 染色陽性 D 原始細胞 CD41 或 CD61 陽性 E 常并發(fā) DIC 解析 解析 原始細胞 CD41 或 CD61 陽性為原始巨核細胞所特有 原始巨核細胞 PPO 陽性 POX 陰性 27 27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后的最主要類型為 B A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C 漿細胞白血病 D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E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解析 解析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經(jīng)過一定階段的發(fā)展最終大多數(shù)變?yōu)榧毙粤<毎籽?急性淋巴細胞白血 病也有一小部分 其他類型罕見 28 28 診斷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主要依據(jù)是 E A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 達 30 100 109 L B 幼淋巴細胞顯著增多 30 C 骨髓粒系及紅系細胞均明顯受抑 D Ph 染色體陰性 E 骨髓淋巴細胞系高度增生 以成熟小淋巴細胞為主 占有核細胞 40 以上 解析 解析 慢性淋巴細胞骨髓以成熟小淋巴細胞為主 40 為最主要診斷依據(jù) 29 29 下列關(guān)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血象描述錯誤的是 C A 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 B 以中 晚幼粒細胞為主 C 血小板一定減少 D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E 輕度貧血 解析 解析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 血小板數(shù)目一般不減少 30 30 下列不屬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特點的是 A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基礎(chǔ)知識基礎(chǔ)知識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 士 精選習題解析 4 A 外周血可見大量幼稚淋巴細胞 B 外周血可見大量藍細胞 C 老年人多見 D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E 輕度貧血 解析 解析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以成熟淋巴細胞增生為主 31 31 漿細胞白血病一般繼發(fā)于 A A 多發(fā)性骨髓瘤 B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C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D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E 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 解析 解析 漿細胞白血病屬于漿細胞惡性增生的疾病 一般繼發(fā)于多發(fā)性骨髓瘤 3232 如 MDS 患者骨髓原始粒細胞為 21 30 單核細胞 1 109 L 可見 Auer 小體 則為其亞型 D A RA B RAS C RAEB D RAEB T E CMML 解析 解析 MDS REB T 的診斷標準為骨髓原始粒細胞為 21 30 單核細胞 1 109 L 可見 Auer 小體 33 33 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關(guān)鍵是 C A 原始粒細胞的數(shù)目 B 貧血的程度 C 各系的病態(tài)造血 D 巨核細胞的數(shù)目 E 原始紅細胞的數(shù)目 解析 解析 兩系以上的病態(tài)造血是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關(guān)鍵 34 34 R S 細胞最突出的特點是 D A 胞質(zhì)豐富 B 胞體不規(guī)則 核多 C 核染色質(zhì)少 D 鏡影雙核 每個核有一個大而紅染的包涵體樣的核仁 E 核圓形 解析 R S 細胞最突出的特點是鏡影似的雙核 每個核有一個大而紅染的包涵體樣的核仁 35 35 下列關(guān)于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描述 正確的是 A A 骨髓涂片中可見病理性漿細胞 B 血尿酸升高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C 尿 B J 蛋白 即可排除本病 D 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突出癥狀是廣泛性出血 E 多發(fā)性骨髓瘤并發(fā)漿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是外周血瘤細胞 30 絕對值 3 109 L 解析 解析 骨髓穿刺中的病理性漿細胞 30 是診斷骨髓瘤的主要標準之一 36 36 關(guān)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血象描述不正確的是 A A 血紅蛋白明顯增高 B 紅細胞數(shù)目明顯增加 C 白細胞總數(shù)明顯增加 D 血小板減少 E 血細胞比容明顯增加 解析 解析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屬于骨髓增值性疾病 血小板數(shù)目常增加 37 37 關(guān)于骨髓纖維化的診斷 必備條件為 E A 脾大 B 貧血 C 外周血出現(xiàn)幼紅 幼粒細胞 D 骨髓穿刺干抽或顯示骨髓增生低下 E 骨髓活檢病理學顯示網(wǎng)狀纖維或膠原纖維明顯增生 解析 解析 骨髓活檢對于診斷骨髓纖維化是必需的 其它選項不是骨髓纖維化所特有 38 38 對惡性組織細胞病具有診斷價值的是 C A 吞噬性組織細胞和單核樣組織細胞 B 單核樣組織細胞和淋巴樣組織細胞 C 多核巨組織細胞和異常組織細胞 D 單核樣組織細胞和異常組織細胞 E 吞噬樣組織細胞和多核巨組織細胞 解析 解析 多核巨組織細胞和異常組織細胞對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是必需的 而其他類型的組織細 胞在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癥中也出現(xiàn)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基礎(chǔ)知識基礎(chǔ)知識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 士 精選習題解析 5 39 39 白細胞減少癥時 白細胞總數(shù)持續(xù) D A 1 109 L B 2 109 L C 1 5 109 L D 4 109 L E 0 5 109 L 解析 解析 白細胞減少的定義是白細胞總數(shù) 4 109 L 40 40 血小板聚集是指 C A 血小板與血管內(nèi)皮下組織的相互粘附 B 血小板與其他異物表面的相互粘附 C 血小板與血小板之間的相互粘附 D 血小板與白細胞之間的仙湖粘附 E 血小板與紅細胞之間的相互粘附 解析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與血小板之間的相互粘附 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礎(chǔ) 41 41 參與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因素有 D A 纖維蛋白原 GP b 復合物 膠原 B 纖維蛋白原 GP b a 復合物 膠原 C 纖維蛋白原 GP a a 復合物 Ca2 D 纖維蛋白原 GP b a 復合物 Ca2 E 纖維蛋白原 GP b 復合物 Ca2 解析 解析 血小板聚集需要纖維蛋白原 GP b a 復合物和 Ca2 三要素缺一不可 42 42 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啟動因子是 D A 凝血因子 B 凝血因子 C 凝血因子 D 凝血因子 E 凝血因子 XIII 解析 解析 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是從因子 的激活開始的 激活原因多為血管損傷 皮下膠原暴露 43 43 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激活是因為 B A 凝血因子 的釋放 B 組織因子 TF 的釋放 C 纖維蛋白原的活化 D 激肽釋放酶原 PK 的活化 E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 的活化 解析 解析 外源性凝血途徑是從組織因子 TF 的釋放開始的 44 44 正常止血過程取決于 C A 血小板的質(zhì)和量及血管壁的正常 B 皮膚的完整性和凝血因子的正常 C 血小板的質(zhì)和量 血管壁和凝血因子的正常 D 血小板的質(zhì)和量 凝血因子的正常 E 凝血因子 骨髓 血小板的質(zhì)和量的正常 解析 解析 生理正常止血依賴血小板的數(shù)量和功能的正常 血管壁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完整以及凝血因子含量 的正常 45 45 正常情況下 不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是 C A 凝血因子 B 凝血因子 C 凝血因子 D 凝血因子 E 凝血因子 解析 解析 凝血因子 又稱組織因子 廣泛存在于全身各組織中 是正常情況下唯一不存在血漿中的因子 46 46 屬于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主要包括 B A F F F F B F F F F C F F F F D F F F F E F F F F 解析 解析 F F F F 是參與內(nèi)源性凝血的主要凝血因子 47 47 凝血因子 F a F a F a 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的是 B A PF4 B PF3 C TG 血小板球蛋白 D 紅細胞膜 E 白細胞膜 解析 解析 血小板因子 3 PF3 提供反應磷脂表面 48 48 共同途徑是指 C A 由 F 的激活到纖維蛋白形成的過程 B 由 TF 的釋放到纖維蛋白形成的過程 C 由 F 的激活到纖維蛋白形成的過程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基礎(chǔ)知識基礎(chǔ)知識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 士 精選習題解析 6 D 由 PK 的激活到纖維蛋白形成的過程 E 由 HMWK 的激活到纖維蛋白形成的過程 解析 解析 共同凝血途徑從 F 的激活開始 最終形成由纖維蛋白單體交聯(lián)成的不可溶的纖維蛋白凝塊 49 49 活化蛋白 C 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E A 激活纖溶系統(tǒng) B 抑制 F a 與血小板膜磷脂的結(jié)合 C 滅活 F a 和 F a D 增強 AT 與凝血酶結(jié)合 E 滅活凝血酶和纖溶酶 解析 解析 凝血酶參與蛋白 C 的活化 活化蛋白 C 不能滅活它和纖溶酶 50 50 新鮮血漿所包含的凝血因子是 A A 除 F 外的全部凝血因子 B 除 F 外的全部凝血因子 C 除 F F 外的全部凝血因子 D 除 F F 外的全部凝血因子 E 全部凝血因子 解析 解析 F 存在組織中 血漿中不存在 51 51 纖溶酶原 PLG 的外源激活途徑是指 C A 由血管內(nèi)皮細胞中的 t PA 裂解 PLG 形成纖溶酶 PL 的途徑 B 由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裂解 PLG 形成纖溶酶 PL 的途徑 C 由外界介入體內(nèi)的溶栓藥物使 PLG 激活成纖溶酶 PL 的途徑 D 是繼發(fā)性纖溶的理論基礎(chǔ) E 是原發(fā)性纖溶的理論基礎(chǔ) 解析 解析 纖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徑是溶栓治療的理論基礎(chǔ) 52 52 纖溶酶原 PLG 可通過三條途徑被激活為纖溶酶 PL 它們是 B A 內(nèi)激活途徑 外激活途徑和共同途徑 B 內(nèi)激活途徑 外激活途徑和外源激活途徑 C 原發(fā)性激活途徑 繼發(fā)性激活途徑和共同途徑 D 內(nèi)源性激活途徑 外源性激活途徑和繼發(fā)性激活途徑 E 內(nèi)源性激活途徑 外源性激活途徑和原發(fā)性激活途徑 解析 解析 本題考查纖溶酶原被激活的三條途徑 53 53 溶栓治療的理論基礎(chǔ)是 D A 纖溶酶原的內(nèi)激活途徑 B 纖溶酶原的外激活途徑 C 蛋白 C 系統(tǒng)的抗凝作用 D 纖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徑 E AT 的抗凝作用 解析 解析 纖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徑是溶栓治療的理論基礎(chǔ) 54 54 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測定是 C A 共同途徑凝血因子篩選試驗 B DIC 確認試驗 C 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篩選試驗 D 外源性凝血因子篩選試驗 E DIC 帥選試驗 解析 解析 APTT 是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凝血因子及異??鼓锏暮Y選試驗 55 55 關(guān)于血小板因子 3 PF3 正確的說法是 C A PF3 存在于未被激活的血小板表面 B PF3 存在于未被激活的血小板 顆粒中 C PF3 存在于被激活的血小板表面 D PF3 存在于血小板的致密顆粒中 E PF3 存在于血小板的溶酶體顆粒中 解析 解析 靜止血小板的磷脂酰絲氨酸 PS 分布在細胞膜的內(nèi)側(cè) 當血小板被激活時 PS 翻轉(zhuǎn)向外側(cè) 成為 PF3 56 56 關(guān)于血酸調(diào)節(jié)蛋白 TM 正確的敘述是 E A TM 由肝臟合成 B TM 依賴維生素 K 存在 C TM 由血小板釋放 D TM 與凝血酶以 1 2 比例結(jié)合形成復合物 E TM 由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基礎(chǔ)知識基礎(chǔ)知識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 士 精選習題解析 7 解析 解析 T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