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08級論文范文_第1頁
論文08級論文范文_第2頁
論文08級論文范文_第3頁
論文08級論文范文_第4頁
論文08級論文范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文08級論文范文 學號xx24230120HEBEI UNITEDUNIVERSITY畢業(yè)論文GRADUATE THESIS設計題目蝴蝶蘭組培快繁技術及褐變控制研究學生姓名張長坤專業(yè)班級08藥學一班學院冀唐學院指導教師翟麗教授xx年05月29日摘要-I-摘要本研究以健康成株的蝴蝶蘭花梗腋芽為外植體,采用單因素、二因素完全隨機試驗設計獲得蝴蝶蘭無菌苗,篩選出叢生芽途徑進行組織培養(yǎng)的各階段的最適培養(yǎng)基;并且對外植體的褐變控制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如下 1、蝴蝶蘭誘導叢生芽快繁途徑各階段最適培養(yǎng)基 (1)中部腋芽為最佳部位,萌芽率為80%。 (2)花梗腋芽誘導叢生芽的最適培養(yǎng)基為1/2MS+6-BA3.0mg/L+NAA0.2mg/L,誘導率達80%,褐變率低。 2、對蝴蝶蘭的褐變控制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1)對花梗腋芽進行10d黑暗預處理,褐變率降至為40%。 (2)添加不同種類和濃度的抗褐變劑,均可降低褐變率,以添加2g/L AC效果最好,褐變率降至30%,且不影響叢生芽的誘導。 關鍵詞蝴蝶蘭;花梗腋芽;叢生芽;褐變;組培快繁Abstract-II-Abstract Inthis study,Phalaenopsis culturing-plants inducedby peduncle buds asexplants fromhealthy andadulting plantswere getin singleand doublefactorsrandomized absolutelyexperiment designs,the bestculture mediumsin differentstages wereselected.The researchwhich wason thepedunclebudscontrol-browning weretaken.The mainresults wereas follows: 1、The betterculture mediumsof inducingtufty budsin differentstages are: (1)The budswhich isin themiddle arethe bestexplants,germination rate is80%. (2)The bestculture mediumwhich inducestufty budsis1/2MS+6-BA3.0mg/L+NAA0.2mg/L,the inducingrate is80%,the browning rateislower. 2、The resultsof control-browning areas follows: (1)The darkingpretreatment aslong as10days canreduce browningrate to40%. 由于其花在形態(tài)和結構上均與眾不同,花外形具有娥蝶般的美麗,故以拉丁字Phalaina(蛾蝶)和opsis(模樣)組合成蝴蝶蘭屬(Phalanopsis)的學名,意指其花外形似蛾蝶1。 蝴蝶蘭迄今已發(fā)現(xiàn)70多個原生種2(如P.amabilis、P.corningiana、P.cornu-cervi、P.equestris等等),中國產4種,大多數(shù)分布在潮濕的亞洲地區(qū),自然分布于阿隆姆、緬甸、印度洋各島、南洋群島、菲律賓以至臺灣。 蝴蝶蘭花姿婀娜,花色高雅,在世界各國廣為栽培。 蝴蝶蘭為附生蘭,但并非寄生植物,其附生物只不過是它的立足點,它們依靠吸取空氣中的水分、有機物以及樹皮裂隙中的腐殖質生長。 蝴蝶蘭為單軸類蘭花,莖短而肥厚,被大片的橢圓形葉所遮蓋,幾乎無法明顯的看出來。 無假鱗莖,頂點為生長點,在生長時期從頂部長出新葉片,下部老葉逐漸變枯黃脫落,葉綠色或間以深綠色斑紋,肉質肥厚,疊套互生于短莖上;白色粗大的氣生根從莖節(jié)處長出,圓柱形或扁圓形,肉質,其根除了有吸收功能外,還具有伸長生長和光合作用的能力。 蝴蝶蘭的花由三枚萼片、兩枚花瓣、一枚唇瓣和一個蕊柱組成。 花瓣位于花的左右,是花朵中觀賞價值最高的部分,其次是三枚萼片,大部分的唇瓣會裂成兩條觸角般的短須,從遠處看,就像一群展翅飛翔的蝴蝶(見圖1-1)。 圖1-1蝴蝶蘭花朵結構河北聯(lián)合大學冀唐學院-2-花箭由葉腋間抽出,花朵由下至上依次開放,花色豐富,有純白、粉紅、紫紅、黃、綠、黃色帶赤斑紋、白色紅唇、白色紅條紋等,不少品種還兼?zhèn)潆p色或三色,有的好像繡上圖案的條紋,有的又猶如噴了均勻的彩點。 每枝開花七八朵,多的 十二、三朵,可連續(xù)觀賞六七十天,因此很能抓住人們的目光,向來是花群中的主角與耀眼明星,它與卡特蘭、萬代蘭、石斛蘭并稱為四大觀賞蘭3,素有“蘭花皇后”之美稱4。 蝴蝶蘭雜交品種很多,經過官方認證的品種已達10多萬個5,在生產中廣泛使用。 蝴蝶蘭可以進行有性繁殖,但由于其種子細小,不含有為種子萌發(fā)提供營養(yǎng)的胚乳或其他組織,在自然條件下很難萌發(fā)6,且必須依賴于共生細菌7。 利用組織培養(yǎng)的方法,采用花梗腋芽作為外植體,在適宜的培養(yǎng)基上,可誘導出叢生芽8。 叢生芽在適宜的培養(yǎng)基上經過誘導、分化,也可以分化出葉,形成小苗即分生苗。 分生苗變異率低,穩(wěn)定遺傳了母株的特征特性,繁殖速度快,滿足市場的需求。 1.2蝴蝶蘭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國臺灣地區(qū)地處亞熱帶,是蝴蝶蘭野生種分布的最北界線,年均溫22.5,屬高溫多濕氣候,冷涼的冬季溫度有利于花芽分化、抽梗、開花,比其它熱帶或寒帶國家,節(jié)省許多費用,降低成本,在環(huán)境地利上可說得天獨厚,形成臺灣春天蝴蝶蘭滿園盛開的特有景觀,李建華稱臺灣是“蝴蝶蘭的故鄉(xiāng)”9。 80年代末,臺灣有關人士就意識到,臺灣具有豐富的蝴蝶蘭資源及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90年代初,蝴蝶蘭的高經濟價值促使臺灣將蝴蝶蘭列為多元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項目。 此后,無菌播種、工廠化組培苗移栽、溫室管理的自動化等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使蝴蝶蘭在20世紀末的最后10年,發(fā)展成了大面積企業(yè)栽培的產業(yè)。 蝴蝶蘭也是目前臺灣蘭花類中產量最多、價格最高的花卉項目。 全世界約有70多個原生種,兩個原生種分布在臺灣,即分布于恒春9半島、臺東和蘭嶼的白花蝴蝶蘭和分布在小蘭嶼的桃紅花姬蝴蝶蘭,之后臺灣又收錄了43個原生種,所以臺灣有著豐富的蝴蝶蘭種原。 臺灣產的蝴蝶蘭主要外銷市場在日本、歐美、韓國、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地。 1997年臺灣出口蝴蝶蘭苗1290噸,成株約243噸,切花近6噸,創(chuàng)收約11億新臺幣9;1998年,生產蝴蝶蘭組培苗達到7000萬株,其中較大批量的企業(yè)是臺灣最大的蝴蝶蘭企業(yè)臺灣糖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電腦自動化控制溫室面積就達10萬m2,全年度的外銷以日本為主要出口國,外銷量為46%,美國市場約占28%,韓國市場占12%,我國大陸市場占10%,其它市場占4%10,臺灣用20年的第1章引言-3-時間,已成為國際蝴蝶蘭市場的龍頭老大,基本占據(jù)了蝴蝶蘭市場。 上世紀80年代,大陸不少研究單位就已經引進熱帶蘭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但是因產量有限,售價很高,在中國年宵花卉市場上市量只有5萬盆,沒有推廣開來。 90年代,隨著國際經濟的復蘇,許多經濟活動逐漸熱絡,韓國、日本以及臺灣地區(qū)的外資企業(yè)進入大陸,為我國帶來了信息、品種、技術等資訊,商品化生產才得以形成。 大陸本土的蘭花企業(yè)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生產基地,范圍相當廣泛,北至吉林長春,南到海南島???,東至山東煙臺,西至甘肅蘭州,以經濟強省為主,以發(fā)達城市為依托,蝴蝶蘭產業(yè)迅速發(fā)展,被認定為農業(yè)生物技術之明星產業(yè)。 蝴蝶蘭產業(yè)在中國的興起不過十年,但是作為花卉業(yè)中的一個新興類別,蝴蝶蘭一直受到中國花卉市場的喜愛。 目前盡管蝴蝶蘭的價格有所下降,但在農業(yè)項目中,與其他花卉相比,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蝴蝶蘭市場仍然比較樂觀。 1.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當前生產中采用的蝴蝶蘭品種大多為雜交種,利用種子繁殖子代的性狀分離十分嚴重,不能建立規(guī)格一致的商品苗;蝴蝶蘭又是單莖性氣生蘭,植株上很少發(fā)育側枝,比其它種類的蘭花更難進行常規(guī)無性繁殖。 植物組織培養(yǎng)是建立蝴蝶蘭快速繁殖無性系的重要手段。 相對于蝴蝶蘭的利潤,蝴蝶蘭的投資不大。 如建設一個200m2的大棚,可投放4000盆蝴蝶蘭,按85%的成活率,每盆售價30元計算,毛收入可達10.2萬元,扣除種苗、建設大棚及化肥、農藥、人工等費用(約7萬元),則純收入可達3萬多元11,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繁殖蝴蝶蘭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能在短期內繁殖大量種苗并能同時完成脫毒等優(yōu)點,對合理開發(fā)利用這一資源,滿足消費市場對蝴蝶蘭的大量需求,發(fā)展河北省花卉經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蝴蝶蘭是一項高回報的產業(yè)。 唐山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GDP在全國排名第18位,在河北省排第1位,收入水平較高。 而且唐山市通過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活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除了對衣食住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花卉的要求也趨向于高檔化、精品化,所以蝴蝶蘭在唐山具有廣闊的消費空間。 基于國內外研究存在著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蝴蝶蘭因品種、外植體不同對培養(yǎng)基的要求不同、蝴蝶蘭在我省尤其是唐山市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Φ仍?,本課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基本培養(yǎng)基、取材部位、激素濃度及組合對蝴蝶蘭誘導叢生芽的影響,篩選出適宜的培養(yǎng)基,為蝴蝶蘭的組培快繁技術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指導。 河北聯(lián)合大學冀唐學院-4-第2章材料與方法2.1材料試驗選用市場上流行的蝴蝶蘭品種“熊貓”為實驗材料2.2花梗腋芽誘導叢生芽的研究方法2.2.1獲取外植體從市場上購買生長狀況良好、未開花的成株,用干凈的剪刀剪下花梗,分段,每段中間位置留一個腋芽,芽上下各留3cm長的節(jié)段,用洗衣粉水浸泡2030min,清洗后放置于自來水下沖洗2030min,然后進行滅菌處理。 2.2.2外植體的消毒將沖洗好的花梗腋芽放置于燒杯中,拿到超凈臺上,用75%的酒精進行表面消毒30s,無菌水沖洗3次,再用0.1%HgCl2溶液浸泡15min,期間不斷地用玻璃棒攪動,使其消毒徹底,然后用無菌水沖洗56次。 用鑷子將花梗芽夾到鋪有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剝掉苞葉,并將花梗段的兩端各切去0.5cm,使其長度為2cm左右,花梗基部剪成斜面,接種到固體培養(yǎng)基中。 2.2.3培養(yǎng)基及培養(yǎng)條件 1、MS培養(yǎng)基(附加蔗糖20g/L,瓊脂10g/L,活性炭2g/L,PH=5.6,以下同) 2、1/2MS培養(yǎng)基(MS大量元素減半) 3、1/4MS培養(yǎng)基(MS大量元素減為1/4) 4、VW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按常規(guī)方法配置12,分裝到100ml的培養(yǎng)瓶中(預先在121飽和蒸汽壓下滅菌40min),每瓶30ml左右,所有培養(yǎng)基均在115飽和蒸汽壓下滅菌15min。 待高壓滅菌鍋壓力歸零后,拿出培養(yǎng)基,輕輕搖晃,使活性炭混合均勻,冷卻后備用。 培養(yǎng)環(huán)境溫度維持在251,光照1500lx2000lx,濕度80%左右,每日光照16h。 2.2.4取材部位對腋芽萌發(fā)的影響取材部位設3個處理第2章材料與方法-5-A1花梗上部腋芽;A2花梗中部腋芽;A3:花梗下部腋芽花梗按上、中、下部位接種于誘導花梗腋芽的培養(yǎng)基上,每瓶接2段,每處理接種5瓶,共10個腋芽,3次重復。 分別在15d、30d、45d觀察誘導情況,再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不同取材部位的外植體對花梗腋芽誘導培養(yǎng)的差異中篩選出較優(yōu)外植體。 2.2.5基本培養(yǎng)基對腋芽萌發(fā)的影響將中部腋芽接種于培養(yǎng)基上。 基本培養(yǎng)基設3個處理B1MS培養(yǎng)基B21/2MS培養(yǎng)基B31/4MS培養(yǎng)基B4VW培養(yǎng)基分別附加6-BA3.0mg/L,蔗糖20g/L,瓊脂10g/L,活性炭2g/L,每瓶接2段,每處理接種5瓶,共10個腋芽,3次重復。 分別在接種后15d、30d、45d統(tǒng)計花梗誘導率,再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不同基本培養(yǎng)基對花梗腋芽誘導培養(yǎng)的差異中篩選出較優(yōu)基本培養(yǎng)基。 2.2.6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濃度和組合對腋芽誘導的影響將消過毒的中部腋芽在超凈工作臺上接種于培養(yǎng)基上,采用1/2MS+蔗糖20g/L+瓊脂10g/L+活性炭2g/L+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組合。 采用兩因素完全隨機試驗設計,2個因素分別是6-BA、NAA,6-BA設5個濃度,依次為 0、1. 0、3. 0、5. 0、7.0mg/L,NAA有2個濃度,為 0、0.2mg/L;6-BA濃度為3.0mg/L,研究NAA的最佳濃度,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試驗設計,NAA設四個濃度,依次為0. 1、0. 2、0. 3、0.4mg/L。 每瓶2個,每個處理接種5瓶,共10個腋芽,3次重復。 50d后統(tǒng)計花梗誘導率,再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濃度及組合對花梗腋芽誘導培養(yǎng)的差異中篩選出較優(yōu)濃度及組合。 表2-1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濃度及組合對花梗腋芽誘導的影響處理6-BA(mg/L)NAA(mg/L)接種數(shù)(個)活性炭(g/L)C100102C21.00102C33.00102C45.00102C57.00102河北聯(lián)合大學冀唐學院-6-C600.2102C71.00.2102C83.00.2102C95.00.2102C107.00.2102表2-2NAA對花梗腋芽誘導的影響處理6-BA(mg/L)NAA(mg/L)接種數(shù)(個)活性炭(g/L)C3.00.1102C3.00.2102C3.00.3102C3.00.41022.2.7統(tǒng)計與分析統(tǒng)計方法萌芽率=(萌芽的花梗腋芽數(shù)/接入花梗腋芽數(shù))100%誘導率=(誘導出叢生芽的花梗數(shù)量/接入花梗腋芽數(shù))100%平均出芽數(shù)=(誘導出的叢生芽數(shù)/接入花梗腋芽數(shù))100%2.3蝴蝶蘭外植體褐變控制的研究2.3.1光學顯微鏡觀察取蝴蝶蘭新鮮花梗和培養(yǎng)15d已經褐化的外植體,用鋒利的刀片薄薄的切一小段,立即放于載玻片上,用光學顯微鏡進行結構觀察,記錄并拍照。 2.3.2黑暗預處理對褐變率的影響將剛接種完畢的花梗腋芽進行黑暗預處理,預處理設置4個處理5d黑暗預處理、10d黑暗預處理、15d黑暗預處理和CK(無黑暗預處理)。 4個處理均在人工智能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溫度為251,濕度80%左右,CK光照為1800Lx,每天光照12h。 30d后統(tǒng)計褐變率,再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不同時間黑暗預處理對褐變率的影響差異中篩選出較優(yōu)暗處理時間。 第2章材料與方法-7-2.3.3抗褐變劑對褐變率的影響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抗褐變劑,活性炭(A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試驗設計見表2-3,30d后統(tǒng)計褐變率,再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不同抗褐變劑對褐變率的影響差異中篩選出較優(yōu)抗褐化劑。 表2-3抗褐變劑對褐變的影響的試驗設計處理抗褐變率種類濃度A1AC1.0A2AC2.0A3AC3.0B1PVP1.0B2PVP2.0B3PVP3.02.3.4統(tǒng)計方法褐變率=(發(fā)生褐變的外植體數(shù)/接種總外植體數(shù))100%河北聯(lián)合大學冀唐學院-8-第3章結果與分析3.1花梗腋芽誘導叢生芽的研究3.1.1取材部位對花梗腋芽萌發(fā)的影響由表3-1可知,不同取材部位對花梗腋芽萌芽率影響很大。 培養(yǎng)15d時,中部腋芽的萌芽率略高于上部腋芽,未達到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下部腋芽萌芽率,上部腋芽萌芽率略高于下部腋芽,未達到顯著差異;培養(yǎng)30d后,中部腋芽萌芽率顯著高于其它兩個部位的萌芽率,上部腋芽萌芽顯著高于下部腋芽,均達到顯著差異。 從表3-1可以看出,中部腋芽萌芽時啟動最快,并且一直遙遙領先,45d后萌芽率也最高,為80%。 從總體上看,不同部位的萌芽率比較中部腋芽上部腋芽下部腋芽。 這也許與不同部位的腋芽生長發(fā)育情況有關,未開花花梗下部生長勢最弱,萌發(fā)率低,上部腋芽雖然由于頂端優(yōu)勢,營養(yǎng)較豐富,但發(fā)育未成熟,萌發(fā)率居中;中部腋芽分化較為成熟,生長勢強,萌發(fā)率最高。 表3-1取材部位對花梗腋芽萌芽的影響處理萌芽率15d30d45d A1上部腋芽30%40%60%A2中部腋芽40%60%80%A3下部腋芽20%30%40%3.1.2基本培養(yǎng)基對花梗腋芽誘導的影響許多植物的花梗腋芽是休眠的花芽,將帶有腋芽的花梗莖段接種在適宜的人工培養(yǎng)基上,在外源激素的誘導下可以轉化為營養(yǎng)芽,進一步發(fā)育成為一個新的小植株13。 第3章結果與分析-9-表3-2基本培養(yǎng)基對花梗腋芽誘導的影響不同的培養(yǎng)基所含鹽分種類和濃度不同。 B 1、B 2、B33種培養(yǎng)基鹽分種類相同,濃度依次減半,VW培養(yǎng)基與MS培養(yǎng)基相比,鹽分種類和濃度均不同。 將花梗置于不同的培養(yǎng)基后,發(fā)現(xiàn)B2處理花梗腋芽啟動快,15d時變可看到腋芽膨大,在B2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誘導率最高,為80%,叢生芽生長情況良好。 其次為B3,花梗腋芽啟動較快,誘導率較高,為60%,叢生芽生長狀況一般。 培養(yǎng)15d時,花梗在B1培養(yǎng)基上誘導率略高于B4,培養(yǎng)45d后,B1上的誘導率明顯高于B4,叢生芽在兩種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狀況均不良好。 結果表明,蝴蝶蘭花梗腋芽誘導的較優(yōu)基本培養(yǎng)基為B2培養(yǎng)基即1/2MS培養(yǎng)基,長勢良好。 3.1.3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濃度及組合對花梗腋芽誘導率的影響本試驗觀察結果表明,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濃度及組合對蝴蝶蘭的花梗腋芽誘導培養(yǎng)有很大的影響。 由表3-3知,C8誘導率均顯著的高于其它各個處理,誘導率為80%,其次為C9處理,高于C 3、C 4、C7,但并未達到顯著水平。 表3-3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濃度及組合對花梗芽誘導的影響處理接種數(shù)誘導率C1:1/2MS1010%C2:1/2MS+6-BA1.0mg/L1030%C3:1/2MS+6-BA3.0mg/L1060%C4:1/2MS+6-BA5.0mg/L1040%C5:1/2MS+6-BA7.0mg/L1020%C6:1/2MS+NAA0.2mg/L1010%處理接種數(shù)誘導率叢生芽生長狀況15d30d45d B11020%40%50%花梗褐變嚴重,誘導率低B21040%60%80%腋芽啟動早,誘導率高B31030%50%60%誘導率一般,生長一般B41010%20%30%誘導率低,腋芽小河北聯(lián)合大學冀唐學院-10-C7:1/2MS+6-BA1.0mg/L+NAA0.2mg/L1040%C8:1/2MS+6-BA3.0mg/L+NAA0.2mg/L1080%C9:1/2MS+6-BA5.0mg/L+NAA0.2mg/L1070%C10:1/2MS+6-BA7.0mg/L+NAA0.2mg/L1030%表3-4NAA對花梗腋芽誘導的影響處理接種數(shù)(個)誘導率C:1/2MS+6-BA3.0mg/L+NAA0.1mg/L1060%C:1/2MS+6-BA3.0mg/L+NAA0.2mg/L1080%C:1/2MS+6-BA3.0mg/L+NAA0.3mg/L1070%C:1/2MS+6-BA3.0mg/L+NAA0.4mg/L1050%由表3-4知,誘導率隨著NAA濃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處理C誘導率最高,與C、達到顯著差異;處理誘導率次之,雖未顯著低于C,但從誘導率考慮,處理C即C8處理6-BA3.0mg/L+NAA0.2mg/L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組合為最佳組合,誘導率最高,為80%。 3.2蝴蝶蘭外植體褐變控制的研究3.2.1細胞顯微結構對蝴蝶蘭新鮮的和褐變的外植體進行了細胞結構的觀察,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外植體在褐變前后發(fā)生的變化。 從圖3-5可以看出,新鮮外植體(圖3-5)的細胞結構完整,細胞飽滿,胞內無有毒物質的積累,而且細胞顏色為綠色;而發(fā)生褐變的外植體(圖3-5-2)細胞結構被破壞,細胞壁有明顯的皺縮,有的地方斷裂比較明顯,細胞中有大量的黑色顆粒狀物質,而且細胞明顯失綠,呈現(xiàn)黃色。 第3章結果與分析-11-圖3-5新鮮外植體和褐變外植體顯微結構1新鮮外植體的顯微結構2褐變外植體的顯微結構3.2.2黑暗預處理對褐變率的影響由表3-6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進行黑暗預處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外植體的褐變率,15d黑暗預處理培養(yǎng)褐變率最低,為40%,15d黑暗預處理培養(yǎng)褐變率次之,為50%,所以,黑暗預處理10d為最佳時間。 表3-6黑暗預處理對褐變率的影響處理接種數(shù)(個)褐變率CK1070%5d1060%10d1040%15d1050%3.2.3抗褐變劑對褐變率的影響培養(yǎng)基中添加一定量的AC、PVP抗褐變劑能比較明顯地抑制褐變,降低褐變率,對外植體褐變率影響極顯著(見表3-7)。 抗褐變劑種類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在本試驗中,AC對于防止外植體褐變效果最好,能推遲分泌物出現(xiàn)的時間,培養(yǎng)基變色部分的直徑也變小,最終降低了外植體的褐變率。 添加2mg/L時褐變率最低,為30%。 河北聯(lián)合大學冀唐學院-12-表3-7抗褐變劑對褐變率的影響處理接種數(shù)(個)褐變率A11060%A21030%A31040%B11060%B21050%第4章討論-13-第4章討論4.1花梗腋芽誘導叢生芽的研究蝴蝶蘭只有1個莖尖,如直接從開花植株取得莖尖或莖段,就會犧牲植株,以花梗側芽為外植體,不會犧牲母株,消毒容易,是較合適的部位,比莖尖、根尖等更具有應用價值。 4.2不同部位的外植體對花梗腋芽萌發(fā)的影響蝴蝶蘭的花梗通常有45個腋芽,在進行離體培養(yǎng)時不同位置的腋芽培養(yǎng)結果有較大的差異,據(jù)資料顯示,上部腋芽萌發(fā)率中部腋芽萌發(fā)率下部腋芽萌發(fā)率,具有明顯的頂端優(yōu)勢。 劉翠蘭14等人認為,除最基部第一節(jié)外,都是花梗腋芽組織培養(yǎng)的好材料,而邵雙、關麗杰15認為花梗第 一、二節(jié)為營養(yǎng)芽,第 三、四節(jié)為花芽,營養(yǎng)芽的誘導率大于花芽的誘導率。 本試驗結果為中部側芽萌發(fā)率上部側芽萌發(fā)率下部萌發(fā)率。 這可能與花梗不同位置側芽的發(fā)育程度有關,下部腋芽可能與其處于休眠狀態(tài)有關,上部腋芽可能因為發(fā)育較早,已經或部分實現(xiàn)了花芽分化。 而且用肉眼觀察花梗基部側芽的體積明顯比中、上部小,進一步進行花梗側芽形態(tài)學的觀察可能有助于解釋這種現(xiàn)象。 4.3基本培養(yǎng)基對花梗腋芽誘導的影響在離體培養(yǎng)條件下,不同植物的組織或器官對營養(yǎng)的要求不同,甚至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組織、同一部位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yǎng)的要求也不相同,只有滿足它們各自的特殊要求,才能正常生長。 李浚明16指出在建立一個新的實驗材料體系時,為了能夠研制出一種適合的培養(yǎng)基,最好先由一種已被采用的基本培養(yǎng)基作為試驗培養(yǎng)基開始。 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對這種培養(yǎng)基做了某些定性和定量的小變動之后,即有可能得到一種能滿足實驗需要的新培養(yǎng)基。 程廣有17也認為要想對基本培養(yǎng)基加以改進的話,最好首先降低MS培養(yǎng)基的各元素用量,其次,可以選擇在配料成分上與MS培養(yǎng)基有顯著不同的其他培養(yǎng)基加以試用對比。 MS培養(yǎng)基所含營養(yǎng)成分較全面,但濃度較高,花梗腋芽在此培養(yǎng)基上褐變較嚴重;在1/4MS上培養(yǎng)時,前期誘導率僅次于1/2MS,居第二;但在后期時,誘導率低于1/2MS大約20個百分點。 這可能是由于后期培養(yǎng)過程中,1/4MS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成分用盡無法滿足花梗腋芽的誘導導致誘導率偏低。 VW培養(yǎng)基顯著不同于MS培養(yǎng)基,不適于花梗腋芽的誘導。 河北聯(lián)合大學冀唐學院-14-4.4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花梗腋芽誘導率的影響基本培養(yǎng)基只能保證培養(yǎng)物的生存與最低生理活動,只有配合使用適當?shù)募に夭拍芨玫恼T導細胞分裂、愈傷組織生長、根、芽、莖的分化等。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是指一些對植物生長發(fā)育及生理活動有特殊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質。 這類物質極少量存在就對植物生命活動起到調節(jié)作用,主要有生長素和分裂素。 生長素的作用主要是誘導愈傷組織的形成和根的形成,促進細胞脫分化,常用的有NAA(萘乙酸)、IAA(吲哚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細胞分裂素的作用主要是打破頂端優(yōu)勢,促進叢生芽的形成和增殖,抑制根的生長,常用的有6-BA、玉米素等。 在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中,只有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種類、濃度合適時,才能誘導出最佳效果。 魯雪華等人18認為花梗腋芽使用6-BA3.05.0mg/L+NAA0.10.3mg/L濃度及組合誘導效果最佳,秦凡,周吉源19認為蝴蝶蘭花梗芽萌發(fā)梗在6-BA濃度為3.0mg/L時效果最好,誘導率達到79.20%,本試驗研究結果與此相同,誘導率為80%。 4.5蝴蝶蘭外植體褐變控制的研究針對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普遍發(fā)生的褐變現(xiàn)象,人們利用不同植物材料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2021,以探明褐變發(fā)生的機理,為控制褐變奠定理論基礎。 同時,以此為基礎,在尋求切實有效的抗褐變方法的道路上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試驗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出了控制蝴蝶蘭葉片褐變的方法。 光能提高酶的活性,促進多種植物組培中酚的氧化。 對于易褐變的蝴蝶蘭葉片,初期培養(yǎng)時在黑暗下培養(yǎng)10d,并保持較低的溫度,可以降低酶的活性,防止酚類物質氧化,進而減輕褐變的產生。 培養(yǎng)基中加入抗褐變劑可以有效的防止褐變,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shù)人認同2223,它們抗褐化機理各有不同。 吸附劑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氫鍵、范德華力等吸附力把有毒物質從外植體周圍吸附掉。 活性炭是一種吸附性較強的無機吸附劑,但是活性炭的吸附沒有選擇性,吸附毒酚類物質的同時也吸附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調節(jié)劑,卜學賢等24研究表明每毫克AC大約能吸附100g左右的生長調節(jié)物質。 試驗中在3g/L的活性炭中生長的外植體長勢變弱,大概就是因為活性炭吸附了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所致,門福義25認為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是由其表面積決定,而不是由它在培養(yǎng)基中的含量第4章討論-15-決定,李琳也認為26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情況較復雜,活性炭的吸附原理還待于進一步研究。 PVP是酚類物質的專一吸附劑,生化分離制備中常用作酚類物質和細胞器的保護劑,被許多學者用于防止褐變2728。 然而,有的學者通過試驗證明PVP沒有普遍防止褐變的效果,因為植物體內存在著不同的酚類物質,PVP也存在著不同分子量的類型29。 在本試驗中,PVP沒有達到預想的抗褐變效果,也許是因為蝴蝶蘭種類不同,產生的酚類物質也不同。 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抗褐變劑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常因外植體不同,所選用的抗褐變劑種類和濃度不同,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 以上這些處理措施,都是治標而非治本。 應該對蝴蝶蘭褐變產生的原因、生理生化方面以及遺傳等方面進行更廣泛的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根除蝴蝶蘭組織培養(yǎng)中產生的褐變有毒物。 此外,不論采取什么措施,都應該既要保證預防褐變發(fā)生的效果良好,又要考慮經濟實用性,還不能與外植體生長相矛盾,否則,褐變的控制就失去了意義。 參考文獻-16-參考文獻1胡松華熱帶蘭花Mxx,3 (1)中國林業(yè)出版社452胡松華蝴蝶蘭品種栽培鑒賞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3黃勝琴,郭建軍,葉慶生,等溫度對蝴蝶蘭成花誘導的研究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xx,42 (4)1321344譚文澄,戴策剛觀賞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1,2472535陳宇勒洋蘭欣賞與栽培圖說M北京金盾出版社,xx,1401446盧思聰蘭花栽培入門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97蔡平里圖解蘭花繁殖最新技術M臺灣淑馨出版社.1996,288傅連芳蝶蘭的快速繁殖J熱帶作物研究,1990 (2)249李建華臺灣蝴蝶蘭產業(yè)發(fā)展初探與啟示J臺灣農業(yè)探索,xx (1)151810陸鑾眉,張漢榮海峽兩岸蝴蝶蘭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合作前景J福建熱作科技,xx,29 (1)394111馬源蝴蝶蘭市場俏銷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xx,19 (4)24912曹孜義,劉國民實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教程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959713Bhattarcharjee S,et alEffect ofgrowth regulatingsubstance onin vitroseed germinationof PhalaenopsisHybridJIndian Agriculturist,1999,43(1/2)798314劉翠蘭,王小芳,李雙云,等蝴蝶蘭花梗芽的組織培養(yǎng)J山東林業(yè)科技,xx,153 (4)3715邵雙,關麗杰蝴蝶蘭花梗腋芽誘導的影響因素J沈陽化工學院學報,xx,19 (2)848616李浚明植物組織培養(yǎng)M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xx2917程廣有名優(yōu)花卉組織培養(yǎng)技術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xx6318魯雪華,郭文杰,徐立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