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pdf_第1頁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pdf_第2頁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pdf_第3頁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pdf_第4頁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Mar 2008 Volume 5 No 3 Serial No 51 Sino US English Teaching ISSN1539 8072 USA 42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張繼文 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 山東濰坊 261061 摘 要 正確理解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的含義是正確翻譯儒家經典的前提和基礎 本文分析了儒家 經典中文化負載詞詞義的變遷 提出了確立詞義的途徑與方法 通過探討儒家經典的翻譯目的及其文本性 質 說明了翻譯其中文化負載詞時應遵循的原則 采取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 儒家經典 文化負載詞 翻譯 于丹 論語 心得 引起巨大反響 對此人們褒貶不一 贊揚者說于丹使 論語 走近了大眾百姓 質疑者說于丹對經典的解讀并不準確 甚至曲解了原意 對于褒貶兩種看法這里我們暫且不論 而由此產 生的一個問題卻值得我們思考 那就是如何正確解讀進而恰當翻譯儒家典籍 尤其是其中極具特殊文化含 義的詞匯 而這些詞匯又恰恰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如君子 小人 仁 義 禮 智 信 孝悌 忠恕 士等 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 儒家經典歷經兩千余年至今 詞義的變化不可避免 為今人的理解帶來了 極大困難 也為經典的翻譯設置了巨大的障礙 由此 本文作者擬從文化負載詞詞義的變遷 詞義的確立 經典的翻譯目的及文本性質 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等方面對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做一探討 以期引起漢籍外譯工作者對此的高度重視 1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詞義的變遷 典籍翻譯是跨越時空的交際行為 經典的理解與翻譯并非易事 有學者曾說過 具有數千年歷史和 傳統(tǒng)的漢文卻是陷阱重重 稍一疏忽就會 失誤 沈蘇儒 1998 p 209 語言的發(fā)展變化決定了經典 中文化負載詞詞義的變化 今天的我們解讀諸如此類的詞匯時所理解的已不完全是其產生時的意義 筆者 以為翻譯儒家經典最首要的問題就是譯者應該了解這些文化負載詞詞義的變化 進而確立文化負載詞的詞 義 因為這是忠實傳譯經典的基礎 總體說來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詞義的變化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 1 詞義的擴大 有些文化負載詞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后已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 如 論語 中的 信 1 子貢問政 子曰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論語 顏淵篇第十二 此句中 信 做 信賴 信任 講 2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 學而篇 第一 此句中 信 做 誠實 講 3 子曰 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 論語 為政篇第二 此句中 信 意為 信譽 信用 誠信 之意 信 的含義發(fā)展到今天已不單有 信任 信譽 信用 誠信 之意 還有 信仰 信念 之意 作者簡介 張繼文 1967 女 碩士 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翻譯史 典籍翻譯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43 1 2 詞義的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原本該詞的含義豐富 所指寬泛 而今則主要是指其中的一層含義 例如 論語 中 的 仁 仁 是 論語 的核心 從大的方面說 它指在天下范圍內行仁政 從小的方面來說 它指 愛人 指 忠恕 指做人的根本 孝悌 韋利 楊伯峻 1999 p 19 1 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 桓公殺公子糾 不能死 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 霸諸侯 一 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管仲 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論語 憲問篇第十四 本句中 仁 意為 仁人 可引申為 行仁政 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 使百姓免于戰(zhàn)亂而享受和 平 管仲才是仁人 2 有子曰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 學而篇第一 由本句可知 孝弟 是 仁 的基礎 3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何 論語 八佾篇第三 仁 在本句中有 仁愛 愛人 之意 由以上例句可知 仁 字在古代有多層含義 而今天當我們談論 仁 時通常會理解為 仁愛 仁 慈 心地善良 之意 1 3 詞的古今意義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說 有些文化負載詞的詞義自古至今意義基本未變 如 忠 禮 等詞 1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論語 里仁篇第四 2 定公問 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對曰 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論語 八 佾篇第三 句中 忠 意為 忠誠 禮 意為 禮節(jié) 3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何 論語 八佾篇第三 本句中 禮 意為 禮儀制度 1 4 詞義的改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 有些詞的詞義已經不再具有其產生時的意義 而是被賦予了另意 最典型的便是 恕 如 1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 恕 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論 語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由本句可知 恕 字的意思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論語 里仁篇第四 忠恕 為儒家的一種倫理思想 忠 指積極為人 盡力為人謀 恕 則指推己及人 像對待自己 一樣對待別人 而如今我們通常將 恕 理解為 寬恕 饒恕 原諒 之意 這與儒家之 恕 大不 相同 1 5 字的通假 通假即在古書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 這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在儒家經典中通假 字的使用也較為常見 如 1 子曰 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 謹而言 泛愛眾 而親仁 論語 學而篇第一 本句中 弟 通 悌 有 敬愛兄長 之意 2 子曰 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論語 雍也篇第六 3 子曰 舜其大知也與 中庸 審問 以上兩句中 知 通 智 意為 智慧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44 1 6 單音詞變雙音詞 在古文中單音詞占絕對優(yōu)勢 將兩個單音詞組合在一起來表達兩個并列的意義也是常見的現(xiàn)象 但隨 著時間的推移 原先組合在一起表達并列意義的兩個單音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被理解為以一個意義為主 一 個意義為輔的雙音詞 或是有別于原意的雙音詞 這樣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便造成了意義的缺失 比如 1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上 仁義 在本句中意為 仁愛和正義 現(xiàn)通常指 性情和順善良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2 子曰 天下國家可均也 爵祿可辭也 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 正心第九章 國家 中之 國 原指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 家 指卿大夫的封邑 在現(xiàn)代漢語中 國家 則指 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 中庸 的 中 原指 不偏不倚 無過無不及之名 庸 意為 平常 四 書集注 現(xiàn)用來形容 德才平凡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如 中庸之輩 2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詞義的確立 理解是翻譯的前提和基礎 對于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正確地理解和把握詞義至關重要 對 此 除了了解這些特殊詞匯的詞義變遷外譯者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詞義 2 1 語境決定意義 任何言語只有在一定的使用環(huán)境中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只有依賴語言使用的具體環(huán)境我們才有可能確 立詞的真正含義 胡壯麟先生將語境分為三種 即 上下文語境 情景語境 和 文化語境 胡壯麟 1994 pp 181 182 筆者以為 上下文語境 涉及相關的句子 段落及篇章 情景語境 涉及話語產生 時的具體語言使用環(huán)境 即 語用語境 文化語境 則主要指 歷史語境 是話語產生時的歷史大背 景 只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語境的制約作用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詞義的確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2 1 1 上下文語境的制約 1 子曰 士志于道 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論語 里仁篇第四 士 起初是指貴族出身的武士 到春秋末期則是指知識分子階層 從本句中可知 那種 有志于真 理 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的 讀書人 是不值得與他商議的 在孔子看來 讀書人是不應以 貧賤 為恥的 士 是指具有剛毅精神的讀書人 孔子對顏回的贊揚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便是最好的例證 2 子曰 士而懷居 不足以為士矣 論語 憲問篇第十四 本句出自 論語 憲問篇第十四 這一篇的核心是談 修己以安天下 全篇大都是與從政者相關的 言論 本篇開篇即是原憲問 恥 子曰 邦有道 谷 邦無道 谷 恥也 本句講的是 從政者 的 恥 由此可知 士而懷居 不足以為士矣 中的 士 是指 從政者 尤其是具有剛毅精神的 從政 者 2 1 2 情景語境 即 語用語境 的制約 王孫賈問曰 與其媚于奧 寧媚于灶 何謂也 子曰 不然 獲罪于天 無所禱也 論語 八 佾篇第三 本篇談論的主要問題是 禮 衛(wèi)大夫王孫賈在這里譏諷孔子提倡的君臣之道 意思是 與其侍奉無 實權的君主 不如阿附權臣 孔子以 天 喻 君 或 君臣之道 意思是 如果以下犯上 違反了君 臣之道 再巴結大臣也是沒用的 因此 本句中的 天 是喻指 國君 孔子這里對天的談論是基于當 時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 情景語境 即 語用語境 的 2 1 3 文化語境 即 歷史語境 的制約 觀照儒學核心思想及其產生的歷史大背景是理解某些文化負載詞詞義的關鍵 比如對儒家 天 與 命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45 的把握 儒學的思想主旨可概括為 修身 教人 濟世 其最高理想是 平天下 馬千里 2007 p 150 儒學產生于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初期 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 這時的周王朝分崩離析 周禮蕩 然無存 在這種情況下 孔子要恢復周禮以匡天下 然而卻屢屢碰壁 對此孔子不無感慨道 道之將行 也 命也 道之將廢也 命也 他意識到了 道 的行與廢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 儒學中的 天 是人世 間的包括了自然現(xiàn)象和人類社會兩方面的客觀規(guī)律 馬千里 2007 p 44 孔子的 天命 總體來看 可以抽象出兩層含義 一層是自然或社會及其客觀必然性 規(guī)律性 一層是自然或社會中的偶然性 而這 兩層含義在孔子那里 都沒有任何神秘可言 人們完全可以認識和把握它 并主宰自己的命運 孟淑媛 2006 p 45 孔子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主觀能動性對人事的影響 有例為證 司馬牛憂曰 人皆 有兄弟 我獨亡 子夏曰 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 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 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 顏淵篇第十二 子曰 仁遠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論語 述而篇第七 只要自己努力 人的 天 命 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而不是由命運之神來 控制 這即是儒學中的 天命觀 這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 聽天由命 的宿命論思想大相徑庭 2 2 互文性參照 互文性 這一概念是由法國后結構主義文藝批評家 Julia Cristeva 于 1969 年首先提出來的 她認為 一個文本總會同別的文本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關聯(lián) 因為沒有哪一個文本能夠完全脫離它以前以及與它同時 存在的別的文本的影響 轉引自楊衍松 1994 p 10 劉宓慶 2001 p 411 指出 忽視互文性參照 孤立地就文本分析文本 必然導致謬談 準確的理解常常需要參照與此一文本有關的彼一文本 在相互參 照中澄清 探明或冰釋此一文本中的難題 例如儒學中 義 字含義的確立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 無適也 無莫也 義與之比 論語 里仁篇第四 對于 義 字的含義 多數注釋中都將其釋為 宜 如朱熹的 四書集注 段玉裁的 說文解字注 馬千里先生根據 老子 第三十八章中的字句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 失義而后禮 進一步將 宜 分為四個層面 即道義 德義 仁義 禮義 漢帛書 要 中有記載孔子與子貢關于 易 經 的一段對話 孔子說 易 我后其祝卜矣 我觀德義也 吾求其德而已 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 者也 由此可知儒學的 義 是在 德 的層面上 是指 德義 即符合德行的義 2 3 查閱 對比他人集注及注疏 顏淵問仁 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論語 顏 淵篇第十二 對于 天下歸仁 中的 仁 朱熹釋為 一日克己復禮 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 極言其效之甚速而 至大也 四書集注 程子釋為 克己復禮 則事事皆仁 故天下歸仁 轉引自 四書集注 清朝 劉寶楠的 論語正義 訓詁為 稱仁 現(xiàn)代史學家錢穆的 論語新解 認為 便見天下盡歸入我之仁心 中 當代語言學家和文獻學家楊伯峻先生 論語譯注 釋為 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 綜合以上五種注釋便會得知 天下歸仁 中的 仁 意為 仁人 而非 仁德 3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3 1 儒家經典的翻譯目的及其文本性質 根據翻譯的目的論 任何翻譯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人類活動 Nord 2001 p 11 事實上 任何翻譯 活動都受目的的制約 我們且以儒家經典的代表 論語 為例 論語 自 16 世紀被譯為西方語言 迄今單是英譯本就不下十幾種 其中 James Legge 理雅各布 1861 Ezra Pound 龐德 1951 Edward Slingerland 斯林哲蘭德 2003 的譯本最具代表性 因為三人分屬不同的歷史時期 有不同的翻譯目的 翻譯策略與方法 尤其是在對文化負載詞的處理上更是各有千秋 理雅各布的翻譯是為了讓其它傳教士更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46 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以便于基督教的傳教工作 實現(xiàn)他們的宗教殖民目的 龐德的翻譯是要以儒家 思想醫(yī)治病入膏肓的世界 其翻譯 論語 時恰逢二次大戰(zhàn)期間 給西方提供借鑒 馬祖毅 任榮珍 2003 p 44 斯林哲蘭德的譯本提供了大量的解釋與注疏 是要幫助西方普通讀者閱讀 論語 理解其 中的思想內涵 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達兩千余年 其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 筆者以 為 其對外傳譯的目的自始至終都應該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 擴大儒學思想的影響 促進多元文化的融 合和世界的和諧發(fā)展 基于此翻譯目的的譯本才可能公正 忠實地再現(xiàn) 論語 的本來面目 幫助更多的 西方讀者了解 論語 論語 被稱為 東方圣經 王勇 2007 p 61 可見其對東方世界的影響之大 中國自古以來就 有 半部 論語 治天下 源自宋朝開國宰相趙普 之說 足見其有別于 圣經 論語 并不只是教 人修身養(yǎng)性以完善自我 而是通過 修身 齊家 治國 而最終 平天下 可以說 論語 是一部 治世經略 對儒家思想的社會作用 龐德在 大學 譯序中作了如下評述 儒家原則歷經考驗 是唯一有 效的協(xié)調社會的精神力量 如果要建立和平的世界新秩序 就必須學習儒家思想 不奉行儒家原則 王朝 便衰亡 世界便混亂叢生 轉引自魏望東 2005 p 53 儒家學說產生于春秋末期 這是一個禮制崩潰 社會動蕩的歷史時期 孔子的理想是要恢復周禮以匡天下 因此 對 論語 的理解與闡釋不應脫離這一 歷史大背景 可以說 儒學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 而作為其主要載體的儒學經典自然屬于哲學類書籍 儒 家經典的哲學文本性質及其翻譯目的譯者在翻譯時須牢記于心 3 2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原則 策略與方法 儒家經典的哲學文本性質及其翻譯目的決定了翻譯其中文化負載詞時應遵循的原則 既不同于奈達的 圣經 翻譯 等效 也有異于純哲學書籍的翻譯 學術 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學術性 可減低譯者主體性的干預程度 保證譯本的嚴肅性及翻譯的準確性 通俗性 則能夠保證譯本的 可讀 性 與 可接受性 但是 如果譯本的 學術性 遠高于 通俗性 則譯本不易被更多讀者所接受 翻 譯的目的就難以實現(xiàn) 如果譯本的 通俗性 大大高于 學術性 則原作易被通俗化而喪失其哲學性質 成為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倫理說教 因此 在翻譯過程中遵循 學術性 與 通俗性 的有機結合 才能既 保存原作的哲學文本性質 又保證譯作的通暢易懂 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翻譯經典的目的 本著 學術性 與 通俗性 有機結合的原則 筆者通過對比理雅各布 龐德 斯林哲蘭德三人對 論 語 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提出了翻譯經典中文化負載詞的策略與方法 理雅各布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 譯本用詞典雅 力求忠實原作 以直譯為主 譯文冗長 注釋和導論 索引所占篇幅過大 龐德的翻譯是把自己悟到的內容直接傳給讀者 注釋極少 他的譯本中譯者主體性和 創(chuàng)造性較強 斯林哲蘭德的譯本附有大量的評注及參考文獻 幾乎是譯文的好幾倍 魏望東 2005 pp 52 53 理譯以異化翻譯為主 學術性 性較強 龐德則在譯本中融進了自己的主觀見解 譯本的 通俗性 較強 斯林哲蘭德根據其翻譯的目的 兼顧了 學術性 與 通俗性 在翻譯方法上 理譯的最大不足在于注釋過多 譯文冗長 不精煉 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莫 過于其試圖將源文本中的各種意義都翻譯出來 但卻違反了譯文須 達 的原則 根據紐馬克的觀點 譯 者應該根據原文文本的意圖和譯者本人的翻譯目的選擇優(yōu)先翻譯的意義變體 廖七一等 2001 p 152 翻譯就是解釋 意義必須在譯文中自明 而非仰仗一連串的注釋 Newmark 1981 p 53 在翻譯其中的文化負載詞時理譯以直譯為主 并根據同一文化負載詞在 論語 中所處章節(jié)不同而意 義有別這一事實 以不同的目的語詞匯翻譯源語中的同一文化負載詞 例如 君子 一詞的翻譯 理雅各 布依據不同的章節(jié)將其譯為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the superior man 等 這種譯法比較得當 我們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47 應該知道 君子 在孔子時代具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 社會地位高的人 二是指 品格高尚的人 斯林哲蘭德翻譯文化負載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了直譯 直譯 漢語拼音 漢字的譯法 并盡量使同 一文化負載詞的譯名前后保持一致 此譯法的優(yōu)勢在于其能幫助譯文讀者固化對某一文化負載詞涵義的理 解 進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概念 不過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 即往往會造成誤譯 欠額翻譯等問題 此譯 法還值得商榷 龐德的譯本中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選詞欠正式 并較多地增加了自己的理解 例如 論語 學而篇第 一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中的 君子 一詞的翻譯 龐德沒有直接譯出 而是根據自己 的理解籠統(tǒng)地譯成了 high breed 這勢必會使譯文讀者把 論語 誤解為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倫理說教之 書而忽視其哲學文本性質 通過分析三人的譯本 譯法 筆者認為在翻譯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時可綜合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 直譯 適當注釋或增詞 如果譯入語中有對應詞就將其直接譯出 并采用少量注釋或增詞來點明該文化負載詞在不同語境中意 義有別 譯文中初次出現(xiàn)時可稍作注釋 以后再次出現(xiàn)時就可根據意義的不同譯出相應的意義 比如上文 中提到的 君子 一詞的翻譯 2 直譯輔之以首字母大寫 此譯法既簡潔又說明該詞為特殊詞匯 提示讀者應注意該詞的含義 例如 可將 忠 恕 譯為 Loyalty 和 Consideration 3 音譯輔之以首字母大寫 適當注釋或增詞 如果譯入語中沒有對應詞 可直接用漢語拼音譯出 首字母需大寫 另外可增加少量解釋說明的字詞 例如可將 天 譯為 tian the way of Nature 4 將詞義概略化 也就是將某些文化負載詞根據其含義譯成意義寬泛的普通詞 如 士而懷居 不足以為士也 中的 士 意為具有 讀書人 的剛毅精神的 從政者 翻譯時可譯為 scholarly officials 5 直譯輔之以漢語拼音 漢字 此譯法的運用有一個前提 即同一文化負載詞在不同章節(jié)中意義基本不變時 例如根據斯林哲蘭德的 譯法將 人而不仁 如禮何 中的 禮 譯成 ritual li 禮 總之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是異化翻譯 以直譯 音譯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直譯時 選詞要規(guī)范 正式 以保證源文本性質不被過于通俗化 選詞一般根據詞源來定 通常來源于拉丁語 法 語以及希臘語的詞匯更正式 4 結 語 儒家經典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翻譯的重中之重 知曉詞義的變化 正確理解詞的含義是正確翻譯的 前提和基礎 語境是決定詞義最重要的因素 同時互文性參照 查閱比對他人集注也不可或缺 儒家經典 的哲學文本性質及經典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宜兼顧 學術性 與 通俗性 且以 學術性 為主 通 俗性 為輔 即翻譯時宜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及以直譯 音譯為主的翻譯方法 選詞要正式 規(guī)范 簡明扼 要以確保譯本的 學術性 與 通俗性 參考文獻 Newmark Peter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Nord Christi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儒家經典中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48 廖七一 等 當代英國翻譯理論 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劉宓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