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老子》五章.doc_第1頁
2 《老子》五章.doc_第2頁
2 《老子》五章.doc_第3頁
2 《老子》五章.doc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老子五章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張。2.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內(nèi)涵。3.學習老子的語言、行文、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藝術(shù)特色。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張;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內(nèi)涵。課時安排:兩課時一、導(dǎo)入新課2009年9月1日上午,澳門綜藝館熱鬧非凡,來自澳門五十所大、中、小學的二千五百名學生把綜藝館坐得滿滿當當。訪問澳門的北京奧運金牌運動員派出十一名代表,與澳門青少年在這里進行了一場真情對話。在交流中,奧運會女子200米蝶泳冠軍劉子歌透露說,她非常喜歡道德經(jīng),因為老子的思想可以讓她在生活中少些功利心,心態(tài)更平和。劉子歌樸實的話語告訴我們,是老子的思想給她帶來了心態(tài)平和,讓她擁抱了成功!兩千多年來,老子的思想不知影響了多少人。那么,老子的思想能給你、我、他帶來些什么呢?我們又能從中領(lǐng)悟到什么呢?下面,我們一起學習老子五章,走進老子,走進一個睿智的哲學家,一個獨具一格的思想家,一個風范光耀千古的智者。二、作者及思想介紹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作者作品道德真經(jīng)即道德經(jīng),或稱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為道教奉為主要經(jīng)典。唐代尊為道德真經(jīng)。 1、天命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規(guī)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是凌駕于上天之上的、世間萬物的本原,是一個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有何進步意義?進步意義:剔除了“天命”的絕對權(quán)威2、辯證法思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道德經(jīng)你如何評價老子的這一思想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的雙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轉(zhuǎn)化。只要能“守靜”,就可以以弱勝強。辯證的看到了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但是它也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結(jié)合教材思考:老子與孔子的政治主張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老子的政治思想?3、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薄懊裰y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薄俺J姑駸o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和道家思想的歷史地位1、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2、他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三、原文講解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釋義:“道”(如果)可以說得出,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叫得出,那它也不是永恒的“名”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注:始:指開端;母:指根源;名:指命名釋義:因此,我們用“無”來命名萬物的開端,用 “有” 來命名宇宙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原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注:徼:邊界,極限;妙:微妙;玄:玄妙的道理釋義:因此,可以從永恒的“無”中去觀察宇宙的微妙之處;可以從永恒的“有”中去推知萬物的極限。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的道理。原文: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釋義:它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探求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門徑。第一章突出了道的超驗特質(zhì),要求人們不可拘泥于萬事萬物的表象,而應(yīng)該用心體會道的實質(zhì)。頗有開宗明義、樹立高標的意味。第一章突出了道的超驗特質(zhì),要求人們不可拘泥于萬事萬物的表象,而應(yīng)該用心體會道的實質(zhì)。頗有開宗明義、樹立高標的意味。何謂“道”?在傳統(tǒng)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guī)律,以及實際的規(guī)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chǎn)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比缱铀荚谥杏故渍轮兴f:“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钡鹊?。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边@便同于佛經(jīng)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毙钣奈?,深不可測了! 選自南懷謹老子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則以自然作為法則。何謂“道”?“道”是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 本章旨在說明: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個形容詞而已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弊g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樣才算善,這就有了不善。所以,有無由互相對立而產(chǎn)生,難易由互相對立而構(gòu)成,長短由互相對立而顯現(xiàn),高下相對立,音聲相和諧,前后相跟隨。因此,圣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dǎo),任憑萬物生長變化而不去干涉始源。(圣人)生養(yǎng)了萬物卻不占為己有,雖然推動萬物生長,卻不倚仗功勞,功成而不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才不會失去。本章內(nèi)容分兩層次: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chǔ)上,展開第二層意思: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xiàn)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第二層意思:人們應(yīng)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yīng)自然、不強作妄為。怎么看待“清靜無為”人有思想知識情欲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chuàng)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咎然叫人減低欲望保養(yǎng)自身,亦可救弊,亦可養(yǎng)人十九章原文: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譯文: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才會有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以上三條作為文治法度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的認識有所依從:顯露單純、持守樸素,減少私心與欲望,放棄學問,沒有憂愁。本章針對社會病態(tài),老子提出治理的方案。 老子主張擯棄智慧、仁義、巧利,他認為“智慧”成了弄虛作假、博取功名的手段,“仁義”成了擾民的借口,“利欲”讓統(tǒng)治者積聚財物,引來盜賊。 這章,“仁義”與樸素相對,圣智與絕學相對,巧利與少私寡欲相對?!八亍焙汀皹恪笔遣粨诫s人為因素的自然本性。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戰(zhàn)勝強,柔能勝剛,(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能實行。因此圣者說:要能承受國家遭受的恥辱,才配作國家的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的災(zāi)禍,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話聽起來像是反話。講解: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nèi)粘I钪谐R姷?。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zhàn)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yīng)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樣,甘愿處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本章后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以柔克剛的意義及現(xiàn)實運用:1、“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教導(dǎo)統(tǒng)治者要謙虛謹慎,民貴君輕。2、韜光養(yǎng)晦,“守雌”、“貴柔”、“知足”,這樣就能持久而有韌性,保全自己并轉(zhuǎn)化劣勢。3、后發(fā)制人、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胯下之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鳴一鳴驚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4、清醒冷靜的理智態(tài)度,是一種中國式智慧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譯文:國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險,不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船只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去使用。使人民回復(fù)到結(jié)繩記事的時代,(使人民)有甜美的飲食,美麗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歡樂的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聞,但鄰里間從生到死,卻互不往來。本闡全面闡述“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和政治措施??偟拇胧┦牵簵売酶鞣N器具,讓百姓安土重遷。具體做法是:不用船車使百姓出行困難,不用武器避免戰(zhàn)爭,不用文字把事情簡單化,讓百姓無憂無慮,老死不相往來。你同意嗎?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與清靜無為的政治思想有關(guān)?;氐竭h古并永遠停滯,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就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四、課堂小結(jié)老子立說的最大動機,是要緩和人類社會的矛盾。而人類沖突的根源,就在于剝削者肆意擴張一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質(zhì)樸”“無欲”“謙退”“不無”種種觀念,莫不是在想求得減少人類占有的沖動。因人的私欲而產(chǎn)生了多少爭戰(zhàn)和屠殺,有了多少無謂的犧牲,老子說“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這是多么偉大的人道主義,多么深沉的悲憫情懷。從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積極救世情懷,而不一定是消極悲觀出世的。他倡導(dǎo)“為而不恃”“弗居”“不爭”,是要人們?nèi)?chuàng)造去養(yǎng)育去貢獻。他也并不反對人們成就功業(yè),只是反對那種光想出風頭占便宜貪利益、無功而爭功、有功而居功的行為。老子的“靜虛”觀念猶給人啟迪。它表明著人的心靈保持凝聚充實的狀態(tài)。唯有這種心靈,才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