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 文明的起源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2 中國文明的起源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 文明 的含義 易經 文言 天下文明 探索中國文明起源中 文明 一詞 一般是指 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 是在20世紀初期從西方引進的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 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有的國外學者認為文化即文明 中國學者中有的認為文明即國家的建立 有的認為是否可稱之為文明不應該一刀切 文明應該有一個發(fā)展過程 大多數(shù)意見都認為古代文明應當有標準 在世界范圍內 這個標準應該是一致的 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文明起源的問題就是階級社會和國家起源的問題 恩格斯指出 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 家庭 私有制和國家起源 1884年 奠立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明起源的基本理論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 文明的若干要素文字 城市和復雜的禮儀中心 英國考古學家丹尼爾 最初的文明 關于文明的起源的考古學研究 GlynDaniel Thefirstcivilization thearchaeologyoftheirorigins 1968 青銅器 宮殿基址 文字 貝塚茂樹 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 1977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 十大標準 城市類型的大型定居地 宏偉的公共建筑 有稅收制度或定期的征貢制度及資金的集中積蓄 經濟包括商品交換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專門的工匠已分離出來 文字 科學的萌芽 算術 稽核 天文有某種程度的發(fā)展 發(fā)達的藝術 特權階級的存在 國家等 英國考古學家戈登 柴爾德 V GordonChilde 城市革命 1950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 怎樣認識這些文明要素的討論 對文明因素的討論應注意 有些只是文明的因素 不能認為是文明社會中不可少的條件 另外 世界范圍內 不同的地區(qū) 文明的標志或要素亦可能有所不同 四 文明的起源 1 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2 中國文明的起源 2 中國文明的起源 中國文明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這種文明在什么時候和什么地方誕生 又怎樣興起和發(fā)揚光大 不僅中國學者在長期進行探討 國際學術界也把它作為相當熱門的研究課題 研究史回顧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各種文明要素產生過程分析 研究史回顧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1929年 研究史回顧 安陽殷墟發(fā)掘20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 是從考古學角度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起點 研究史回顧 李濟 中國文明的開始 1957年 研究史回顧 梁思永 龍山文化 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考古學報 第七冊 1954年 點明了龍山文化時期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階段 研究史回顧 徐旭生 炳昶 倡導對夏文化的探索在豫西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文化 1959年 研究史回顧 唐蘭 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論 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 一文 1978年 研究史回顧 中原地區(qū)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的發(fā)現(xiàn) 河南登封王城崗 淮陽平糧臺等 研究史回顧 李學勤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的看法 研究史回顧 中原地區(qū)發(fā)掘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取得重大收獲 研究史回顧 1983年 夏鼐在日本作 中國文明的起源 學術演講 后日本和中國分別出版了 中國文明的起源 一書 明確了二里頭文化至殷墟商文化時期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特點 并根據(jù)當時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果 指明了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范圍與大致的地域范圍 研究史回顧 至1986年 遼西地區(qū) 長江下游地區(qū) 江漢地區(qū) 海岱地區(qū) 中原地區(qū)及甘肅東部地區(qū)的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 為中國文明起源研究開拓了視野 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內涵 蘇秉琦的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一書 是這些新觀點的主要代表 研究史回顧 蘇秉琦 研究史回顧 近20多年來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表現(xiàn)出新的特點 加深理論的探討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同時引進現(xiàn)代西方學者對文明 文明起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別表現(xiàn)在文明的標志或要素的討論 強調考古學的重要世界范圍內各種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 無例外地都要依靠考古學成果來研究 其時文字僅處于萌芽狀態(tài)甚至還沒有發(fā)明 不可能有直接 系統(tǒng)的記載 中國考古學已取得舉世公認的輝煌成果 具備這個條件 重視傳說的價值承認考古學的重要性 并不等于認為傳世古籍中的古史傳說沒有意義 疑古學派對中國古史傳說的全面否定已受到挑戰(zhàn) 反對傳統(tǒng)的中國文明起源單元論的觀點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發(fā)展趨勢研究逐步向深層次發(fā)展20世紀 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區(qū)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上和對文明因素的追溯上 而對中國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的背景 動力 模式和機制等問題較少涉及 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致力于對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過程 對社會結構的變化做深層次的研究 自然科學技術手段被日益廣泛地應用研究手段的豐富 促使諸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 生產技術的發(fā)展 青銅器 玉器等貴重物品的產地 制作工藝和流通狀況 原始宗教 戰(zhàn)爭的發(fā)展以及上述諸方面與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關系的研究方興未艾 多學科結合在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過程研究中的作用也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同 聚落形態(tài)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90年代后半期以來 聚落形態(tài)研究已經顯示出其在研究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中的極端重要性和廣闊的前景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 聚落形態(tài)研究是探索古代社會組織與結構變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開始注重各地區(qū)文明化進程的研究要充分研究中國文明的發(fā)展過程 首先當研究各個地區(qū)文明的進程 探討各自的特點 進而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背景與原因及其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重視研究禮制的產生 發(fā)展及作用 禮制是中華文明的核心 也是其突出特點之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 從一定意義上說 是與禮制的形成和發(fā)展密切相關的 禮制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突破口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在夏商周年表基礎上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大學 河南省文物局等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 2003年啟動 研究范圍將上溯到炎黃時代 完整地探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 進程及發(fā)展 探源工程專家組已經在河南西部 山西南部的黃河流域確定了4個中國龍山文化時期的研究項目 分別為河南省登封市王城崗遺址 新密市新寨遺址 古城寨遺址以及山西省陶寺遺址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文明的標志中國何時進入文明時代 或初級文明社會 中國文明期的起源地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關于文明的標志 現(xiàn)今史學界一般把 文明 一詞用來指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 這種社會中 除了政治組織上的國家以外 已有城市作為政治 宮殿和官署 經濟 手工業(yè)以外 又有商業(yè) 文化 包括宗教 各方面活動的中心 他們一般都已經發(fā)明文字和能夠利用文字作記載 秘魯似為例外 僅有結繩記事 并且都已知道冶煉金屬 文明的這些標識中以文字最為重要 1983年夏鼐以 中國文明的起源 為題應日本廣播協(xié)會之邀所作公開演講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宗廟近年有學者提出這是中國特有文明 宗廟代表國家并表示國都所在 宗廟的出現(xiàn)是文明形成的可靠標志 特定的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中國古代商品交換活動很不發(fā)達 中國早期的文字 大型建筑 區(qū)域中心聚落 城市聚落 冶金術等的出現(xiàn)都不是純技術發(fā)展或經濟活動的結果 而與此密切關系 禮制也應列為文明要素之一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中國何時進入文明時代二里頭文化時期 目前從考古學上能夠將中國文明社會形成說得比較清楚的 仍然是二里頭文化 龍山文化晚期 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 許多文明因素在各地的龍山文化晚期已經形成 距今四 五千年間 大致以各主要區(qū)域內龍山文化形成年代為代表 其中 中原地區(qū)的陶寺文化開始出現(xiàn)高層次的文化內涵應是一個重要的界線 距今五千年前 主要以紅山文化晚期 良渚文化早期 仰韶文化晚期等發(fā)現(xiàn)的高層次的文化遺存為代表 約距今6000年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中國文明的起源地以往由于 史記 的影響 形成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的一元論 20世紀以來 隨著歷史科學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大量地下考古資料的出土 學術界開始認識到 中國在東西南北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長點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難說是單元的 直線的 而更可能呈 多元一體 狀態(tài)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滿天星斗說 以蘇秉琦先生為代表 認為我國數(shù)以千計的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 大小中心說 仍然堅持黃河文化是一個大的文化中心 在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個小的中心 遼河流域文化中心說 赤峰的紅山文化并非受黃河仰韶文化的影響才形成的 它有自己明顯的獨立特征 遠古文化北方狩獵民族文化的特點更加突出 遠古時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起源地 永州說 湖南省道縣壽雁鎮(zhèn)玉蟾巖 俗稱蛤蟆洞 發(fā)現(xiàn)了原始古稻和原始陶器 表明一萬二千年前就有了相對成熟的原始農業(yè)和原始制陶業(yè) 由此推出 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非但 上下五千年 而是一萬年 甚或一萬余年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 玉蟾巖及其出土物 各種文明要素產生過程分析 李學勤 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 走出疑古時代 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各種文明要素產生過程分析 中國古代文明十講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 本節(jié)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早期國家 謝維揚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 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 李學勤主編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五 遠古神話傳說反映的人類歷史 1 古史的傳說時代2 古史辨派與古史之重建3 歷史傳說反映的史影 1古史的傳說時代 中國古代史中 一般把夏以前的歷史稱為 傳說時代 在有文字記載以前 最初的歷史總是用口耳相傳的方法流傳下來 隨著文字的出現(xiàn) 增多 廣泛使用 又對這些神話傳說進行記錄 整理 今天所見的神話傳說 已不是口頭傳誦 而是經過了文字的記錄和整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 這種記錄 整理 也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神話傳說被歷史文獻記載的過程基本上是由較簡樸到較復雜 由缺乏系統(tǒng)到逐步有系統(tǒng) 由神性很濃逐漸演化成人性 由純神話逐步變成歷史故事 西周到戰(zhàn)國 是中國古史神話傳說演進變化的時期 漢代則將之歷史化 定型化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詩經 尚書 屬于西周的一些篇章 包括西周加工的夏商文獻遺篇 所見傳說只提到了夏 商 周三代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天問 內容截至春秋末年 全文以三百六十九句提了一百七十八個問題 涉及天地開辟 洪水傳說 大地情狀 夏 商 周三代古史傳說 古史逸聞和吳楚史事傳說等 仍以夏 商 周為中國古史體系 出現(xiàn)了鯀 禹 共工 舜等神話人物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國語 左傳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敘述古帝古神名增多 開始有虞 夏 商 周四代相承 也出現(xiàn)齊 楚 秦的宗祖神 排出黃帝 炎帝 共工 太昊 少昊 顓頊前后相承的古帝名次 又有與堯 舜族相聯(lián)合的高陽氏 高辛氏 以及與堯 舜族對抗的帝鴻氏 少昊氏 顓頊氏 縉云氏后裔四個族 禹的事跡亦增多 除治洪水外 還劃分九州 成為社神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山海經 戰(zhàn)國神話故事全集 分 山經 海經 兩部分 山經 當寫成于戰(zhàn)國前期 海經 當寫定于秦或秦漢之際 所敘神話人物世系在 海經 不僅包括其他典籍中的神話人物 又增加許多新神 如西王母等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諸子學說戰(zhàn)國中后期 競相編排古史 儒 墨之說的 二帝三王 系統(tǒng) 二帝指堯舜 三王指禹 湯 周文王 五帝 說 有不同的說法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 舜 或包犧 伏羲 神農 黃帝 堯 舜 再或太昊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等 后期又提出有巢 燧人 伏羲 神農四氏 均排在黃帝前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帝系 戰(zhàn)國末期出現(xiàn) 把所有主要神話人物和古代各族祖先神靈 都加以歷史化 編排成統(tǒng)一且有血緣關系的古史世系 體現(xiàn)了當時要求大一統(tǒng)的客觀需要 這一世系把唐 虞 夏 商 周五代各族分別歸到顓頊 帝嚳兩系 使其具有共同血緣 都成為共祖黃帝的直系子孫 于是變?yōu)?五帝三王 的歷史系統(tǒng) 1 古史的傳說時代 淮南子 論衡 說文 風俗通 漢代繼續(xù)有古史傳說的編造 有女媧補天 化萬物 造人類的故事 又創(chuàng)造女媧和伏羲兄妹為夫婦誕育人類的故事 三王歷紀 漢末三國時 徐整提出盤古說 成為所有古史傳說前最古的天地開辟的神話 由此 自從盤古開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成為中國古史的定型 2 古史辨派與古史之重建 疑古思潮與古史辨派 重建古史 與 走出疑古時代 疑古思潮 疑古思潮晚清以來人們向西方尋求真理 對舊的傳統(tǒng)觀念 包括對中國上古歷史的看法 產生了懷疑 開始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 疑古思潮使人們對神話傳說材料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 辛亥革命以后 疑古思潮在中外都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由中國當時的思想史來考察 疑古思潮具有積極 進步意義 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則在于對古史 對古代文化 在某些方面否定過度了 以致造成了古代歷史文化的空白 東周以上無史 論 古史辯派 古史辨派顧頡剛為代表的 古史辨派 在史學觀念方面主要秉承了清代康有為學派的疑古思想 認為 周禮 左傳 兩部儒家經典都系劉歆佐莽篡漢的偽造 對夏 商 周的歷史完全采取否定態(tài)度 顧頡剛依據(jù) 說文解字 許慎對 禹 的訓釋 認為夏禹不過是一條蟲 但另一方面 古史辨派 對古史及上古文獻的廣泛存疑 證偽卻促使他們從一個全新的史學立場來重新探討 清理古史系統(tǒng) 古史辯派 顧頡剛 1893 1980 我國 古史辨 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提出了 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 學說 也是我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chuàng)者 建國后 負責校點 資治通鑒 和 二十四史 做出了重要貢獻 古史辯派 層累地造成古史 我很想做一篇論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 把傳說中的古史的經歷詳細一說 這有三個意思 第一 可以說明 時代愈后 傳說的古史期愈長 如這封信里說的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 到孔子時有堯舜 到戰(zhàn)國時有黃帝 神農 到秦有三皇 到漢以后有盤古 第二 可以說明 時代愈后 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 在孔子時只是個無為而治的圣君 到孟子時就成了一個孝子的模范了 第三 我們在這上 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 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 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 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 顧頡剛給錢玄同的信 古史辯派 層累說 在史料學領域內建立了全新的典范 動搖了歷代相傳的三皇五帝體系 在當時學界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古代史料真?zhèn)蔚拇筠q論 古史辨 第一冊 1926年出版 至1941年第七冊出版 收入350多篇文章 合計300多萬字 古史辨 是古史辯論文章的結集 重在資料和見解的提出 不重在結論的統(tǒng)一 其中論點既有根本分歧的 也有大同小異的 無論當時史觀如何不同的人 都逐步承認了 層累說 在史學上所占據(jù)的位置 古史辯派 古史辯 古史辯派 對古史辨派的評價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 古史辨派 其對舊史學的沖擊 新史學的建立是值得肯定的 古史辨派 打破了幾千年人們對古史的迷信 而將古史系統(tǒng)做了重新梳理 剔除了古史中迷信傳說的成分 將古史系統(tǒng)建立在可信的史實基礎上 這是具有革命性質的 在方法論上 古史辨派 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念觸及到了古史系統(tǒng)的核心 中國古史系統(tǒng)確實存在著大量層累虛構的迷信傳說成分 以這種觀念為指導清理古史 便具有了理性的科學的成分 古史辯派 除了其絕對的懷疑精神 對一些信史如 左傳 周禮 等的誤讀 古史辨派 對建立科學的可信的中國史學體系是起到了開拓作用的 古史之重建 如何重新建立中國的古史體系 古史辨派摧毀了舊的古史體系 要求對傳統(tǒng)史學重新認識 信古 疑古 釋古以考古取代疑古 古史之重建 對中國古史面貌的重新認識新的理論 首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 的傳入現(xiàn)代考古學的建立 為人們在傳世文獻以外開辟了認識古代的新的途徑 伴隨著考古成果的持續(xù)涌現(xiàn)和社會歷史的發(fā)展 考古學在不斷創(chuàng)造 歷史 的同時 也在不斷地改寫 歷史 古史之重建 如何對待古代的歷史傳說 應作進一步的整理 辨析工作 無論是 口耳相傳 的傳說 還是后人經文字記錄和整理的傳說 都會有變形 失實或附加之處 但全部否定之亦不可取 中國有重視歷史的特點 古代的歷史傳說 正是這種傳統(tǒng)的一部分 古史之重建 中國歷史上三次古史重建活動第一次孔子對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重建 第二次漢代對先秦歷史的重建 這兩次是古史系統(tǒng)因傳統(tǒng)文獻缺失而遭到破壞 重建的主要途徑是修復 整理和闡釋傳統(tǒng)文獻 第三次20世紀初葉以來利用出土材料并結合傳世文獻對先秦歷史的重建 古史系統(tǒng)因傳統(tǒng)文獻被懷疑而遭到破壞 重建的主要途徑是以考古材料印證傳統(tǒng)文獻的可靠性 同時糾正和補充一些傳統(tǒng)觀點 進一步完善古史系統(tǒng) 古史之重建 古史重建的代表人物李濟 徐旭生 張光直 蘇秉琦等李學勤提出 走出疑古時代 是新世紀對歷史的思考 代表了史學研究新方向 3 歷史傳說反映的史影 任何一個民族的神話傳說 實際上是這個民族的歷史 社會生活 民族精神發(fā)展過程的神話式表述 是特定時期文化的獨特表現(xiàn) 表面上看 往往有許多荒誕不經的色彩 但其本質上都是這個民族生活及宗教信仰 道德觀念 文化心理的一種表現(xiàn) 3 歷史傳說反映的史影 古代神話的主要主題 創(chuàng)世與人類誕生神話 災難與救世神話 以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特征的文化超人神話 以探險和征服為特征的英雄神話 神仙世系或英雄世系神話 3 歷史傳說反映的史影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特點 神的人化 祖先化極為明顯 人類的創(chuàng)始者 救世英雄 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 探險征服者都是圣君賢相 是后世人的血緣祖先 與世人有著血緣關系 英雄即祖先 西方神話中 這些活動多是與世俗人分離的神所進行的 英雄世系神話極為發(fā)達 創(chuàng)世 救世 發(fā)明創(chuàng)造 英雄征服神話遠不如有關各個姓氏 宗族起源的神話發(fā)達 在神話傳說中 各個神祗作為某個氏族血緣祖先的意義遠遠超過他的救世 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探險征服活動 各個氏族始祖 文化超人 征服或探險英雄均被組織進一個血緣關系網(wǎng)中 彼此之間有密切的血緣關系 神話傳說給不同血緣集團之間的團結和聯(lián)系以理由 3 歷史傳說反映的史影 中西神話的區(qū)別中國神話重祖先 血緣 人倫 希臘神話則頻頻出現(xiàn)殺父 亂倫等 有學者指出 中國神話的特點明顯反映了祖先崇拜及宗法制度的影響 三皇五帝 三皇時期要早于五帝時期 但傳說的人物都不只限于三皇或五帝 關于三皇或五帝的具體所指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如三皇就有七種之多 多數(shù)人同意 風俗通義 中所引 禮緯 的說法 即指燧人 伏羲和神農 此外 這一時期流傳的人物還有盤古氏 有巢氏烈山氏等 三皇五帝 燧人氏以鉆燧或鉆木取火為中心的傳說 莊子 韓非子 禮記 等先秦文獻都有記載 上古之世 民食果瓜蚌蛤 腥臊惡臭 而傷害肢胃 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 鉆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悅之 使王天下 號之曰燧人氏 人類利用天然火 在北京人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 但鉆燧或鉆木取火是在鉆孔技術發(fā)明以后才會出現(xiàn) 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 流傳于許多民族中 三皇五帝 燧人氏 三皇五帝 伏羲氏又作包犧 庖羲 伏戲 伏希等等 周易 系辭下 敘述他是一位始創(chuàng)八卦和結繩作網(wǎng)罟 發(fā)明了漁獵的古帝 世本 作篇 則記載 伏犧制以儷皮嫁娶之禮 開始了婚姻嫁娶 漢代的 白虎通 號 論衡 齊世 等則把伏羲描繪成從蒙昧走向文明時代的象征 我國古代文獻中常把伏羲和太嗥當成一個人 到了近代才將兩者區(qū)分開來 伏羲的傳說中 還常與女媧關系密切 三皇五帝 附 女媧的傳說在漢代的 風俗通義 淮南子 論衡 等中有記載 說她摶土造人 還煉石補天 戰(zhàn)勝洪水 使百川東向流歸大海 是一位開天辟地 創(chuàng)生人類的女神 關于女媧與伏羲的關系唐代李冗 獨異志 卷下的一則神話 以兄妹為婚而創(chuàng)造人類的神話在少數(shù)民族中至今流傳 其中苗 瑤 壯 侗族 仡佬族 布依族等民族關于洪水之后兄妹二人結婚使人類延續(xù)的神話 往往認為兄妹二人即為伏羲和女媧 三皇五帝 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伏羲 女媧的形象 漢代 三皇五帝 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伏羲 女媧的形象 伏羲女媧交尾圖 南陽漢畫像石刻 三皇五帝 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伏羲 女媧的形象 伏羲女媧手舉日月 阿斯塔那和卓古墓群 三皇五帝 神農氏傳說中農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 相傳遠古居民過著采集 漁獵的生活 他用木頭做成耒耜 教百姓進行農業(yè)生產 又說 神農乃求可食之物 嘗百草之食 察酸苦之味 教民食五谷 農具與農作物的發(fā)明同人類生活關系極大 因而神農氏受到人們普遍重視 一說神農嘗百草 發(fā)現(xiàn)藥材 教人治病 傳說中還常把神農和炎帝合為一人 近代學者徐旭生才將之分開 三皇五帝 神農氏 三皇五帝 盤古氏神話中開天辟地的人物 出現(xiàn)于三國時期 傳說其生于天地混沌之中 后來天地開辟 天日高一丈 地厚一丈 他日長一丈 如此一萬八千歲 天極高 地極深 所有的日月 星辰 風云 山川 田地 草木 金石都是他死后由身體各部分變成 三皇五帝 有巢氏主要反映的是遠古人類居住的問題 莊子 韓非子 當中記載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眾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有圣人作 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之 使王天下 號曰有巢氏 舊石器時代 人類穴居巢處 發(fā)現(xiàn)的人類居處多在半山腰的山洞 可能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發(fā)明了構木為巢 而到了新石器時代 中國的建筑已分為南北兩個系統(tǒng) 即南方從巢居發(fā)展為干欄式建筑 北方則由穴聚發(fā)展為的半地穴式建筑 再發(fā)展為地面上的木骨泥墻構成的房子 三皇五帝 五帝的多種說法 黃帝 顓頊 帝嚳 唐堯 虞舜 太嗥 伏羲 炎帝 神農 黃帝 少嗥 顓頊 少昊 顓頊 高辛 帝嚳 唐堯 虞舜 伏羲 神農 黃帝 堯 舜等等 這些人物都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 傳說也不止五個人物 也有學者把這個時期稱為 英雄時代 三皇五帝 黃帝 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昔少典娶于有喬氏 生黃帝 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異德 故黃帝為姬 炎帝為姜 二帝用師 以相濟也 國語 晉語 三皇五帝 黃帝 阪泉 今河北涿鹿東南 之戰(zhàn)涿鹿 今河北涿縣 之戰(zhàn)從此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 傳說中還有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始創(chuàng)于黃帝時期 如養(yǎng)蠶 舟車 文字 音律 醫(yī)學 算術等 三皇五帝 黃帝 現(xiàn)在還有很多學者認為 黃帝 炎帝并非確指某一人 而是部落集團最高首領所襲之號 這樣存在一個黃帝時代 有學者將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認為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 從文獻的記載來看 春秋及其以前時代人們對黃帝 炎帝的看法 還把他們看成是人而不是神 而春秋之后 關于黃帝 炎帝的傳說向兩個方向發(fā)展 一是更加肯定他們的巨大貢獻 稱之為 人文初祖 成為人世間時代最早 地位最尊的歷史文化巨人 史記五帝本紀 另一個方向是將他們神化 三皇五帝 黃帝 風伯進掃 雨師灑道 虎狼在前 鬼神在后 騰蛇伏地 鳳凰復上 韓非子 黃帝采首山之銅 鑄鼎于荊山下 鼎即成 有龍垂胡須 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 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 龍乃上去 史記 封禪書 三皇五帝 黃帝 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 三皇五帝 黃帝 黃帝陵 陜西黃陵 三皇五帝 炎帝 炎帝號烈山氏 一作厲山氏 亦生于少典有喬部落 原居于姜水流域 后向東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 曾與黃帝戰(zhàn)于阪泉 被打敗 炎帝的地位雖然不能與黃帝相比 但因其與黃帝有較密切的關系 所以也有很深淵的影響 與黃帝一起成為英雄時代兩位最著名的人物 三皇五帝 炎帝 炎帝祠 寶雞 三皇五帝 炎帝 三皇五帝 顓頊 顓頊號高陽氏 相傳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 今河南濮陽東南 三皇五帝 顓頊 孔子曰 顓頊 黃帝之孫 昌意之子也 曰高陽 洪淵以有謀 疏通而知事 養(yǎng)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管理人員崗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帶答案(培優(yōu)A卷)
- 2024-2025企業(yè)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綜合卷】
- 2024-2025廠級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a4版打印
- 2025建筑設備租賃合同范本2
- 2025遼寧省家庭居室裝飾裝修合同(LF)
- 2025專業(yè)版汽車租賃合同模板
- 2025資金協(xié)調項目居間合同
- 2025年石墨化工設備項目建議書
- 2025貸款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年石油產品添加劑:燃料油添加劑項目合作計劃書
- 江蘇省蘇州市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2024)第二學期七年級語文期中模擬卷(二)(含答案)
- 探討“職繼融通”研究的內涵、框架及其未來發(fā)展趨勢
- 《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xiàn)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標準JGJT46-2024》知識培訓
- 醫(yī)保飛行檢查培訓
- 2025年中考英語押題預測卷(蘇州專用)(原卷版)
- CT引導下經皮胃造瘺術專家共識(2025版)解讀課件
- 2024年美容師考試相關法律法規(guī)解讀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新版勞動合同范本
- 高壓預試施工方案
- 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2025年河南焦作市孟州市開創(chuàng)人才服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