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絕辯.doc_第1頁
古代人的絕辯.doc_第2頁
古代人的絕辯.doc_第3頁
古代人的絕辯.doc_第4頁
古代人的絕辯.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的絕辨老子與孔子的論理 “解老”不進入歷史事件和理性語言環(huán)境,等于沒跨入“解老”門檻。這方面,莊子一書為我們提供了認史的古代線索。莊子,名莊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大文化家。生活于公元前369-286 年戰(zhàn)國年間,上距老子和孔子年代僅僅 200年。到現(xiàn)在為止,由他記述的老子與孔子思想關系的文章,仍然是中國史料中年代最早、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同代學者沒有異議。據(jù)我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全解與中華精神建設一書考證:老子本名老陽子,學稱子陽或陽子,爵稱伯陽和成簡公,字來,字稱來子或老萊子,老聃則是周文王老兒子季載及其聃季族人繼職周王朝司空和聃國君主的官稱(至今開封還有“老丘”遺址)?!?李耳”是漢武帝“獨尊儒術”時對老子族祖“聃季”二字各去一半“絕其道”的貶義反稱, “李耳”的稱謂,沒有先漢史料依據(jù)。莊子書中記述老子與孔子在“單氏取周”時于王城洛邑、于楚國曲仁里、于魯國南之沛聃國甫田的八次理性對話,是中華黃金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最高層次的理性絕辨。正確繼承和發(fā)揚這些優(yōu)秀思想,是弘揚人類和中華傳統(tǒng)精神的主軸所在。筆者依據(jù)春秋六書和辭源、辭海用今理會意古理,力排西漢“獨尊”文化后對傳統(tǒng)文義的扭曲,用現(xiàn)代語言對這八次綱領性的對話解譯如下。望專家、學者批評、指證。 在周朝洛邑王城的對話 公元前 521年,周王室單穆公“親下以謀上”對周景王“鑄無射”“宣布哲人之令德”變法發(fā)難以后,晉國派人到王城支持政變、進行假調解。此時,孔子認為他演繹的魯國君十二經理論已經成熟,因此要把它納入王室經典存檔。時間:公元前 518年。 一 、莊子天道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笨鬃釉唬骸吧??!蓖娎像酰像醪辉S。于是繙(音凡,演繹)十二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笨鬃釉唬骸耙谌柿x?!崩像踉唬骸罢垎枺喝柿x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為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崩像踉唬骸耙鈳缀鹾笱苑蚣鎼鄄灰嘤睾?!無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音義通竭)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譯 文 孔子要西行把自己著作存入王室經典中,子路出主意。 子路說:“聽說王室征藏著作的官員中有老聃君,他被免職后歸居此職。先生想藏書,不妨用舊關系找找他?!?孔子說:“好吧。 孔子去洛邑王城見到了老聃君,但老君不同意。于是,孔子便演繹魯國君十二經以說服老君。老君打斷了孔子的論述。 老君說:“太繁瑣!想聽聽論述的要點。” 孔子說;“要點在仁義?!?老君說:“請問:你說的仁之義是人的本性嗎?” 孔子說:“當然是。治人君子不幫助人他的法則不能成功,不講信義他的法則也不能生存。助人的義,是真正的人性, 難道還有別的說法嗎?” 老君說:“請問,用什么操作仁義?” 孔子說:“不偏不依便待物和悅,愛已愛人便沒有私心。這些,就是仁義的情分。” 老君說:“這意見幾乎是結論。你的這個兼愛太迂腐了!所說沒有私心的話,也是掩蓋自己的隱私。你想要使社會沒有傳統(tǒng)、失去導向嗎?科學天地的日月原來就在那里明亮,天上的星星原來就在那里排列,鳥獸原來就在那里群居,樹木原來就在那里聳立。你的立論應該放開這些準則去作為、遵循規(guī)律而導向。已經這樣做了,又何必力舉仁義大旗,既鼓動活人進取又要模仿死人的路徑呀!想想你的主張,實在是亂倫了人的本性??!” 在楚國曲仁里的對話 公元前 516年堅持景王變法的王子朝政權,在單穆公發(fā)叛后任老子為“征藏使”,老子被迫隨王子朝政權離周去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安家工作。他至少在楚國居住八年,直至公元前 505年王子朝在楚國被暗殺后返周。王子朝遇害前,孔子懷著特殊目的去楚,被老子的弟子發(fā)現(xiàn)而召見。時間:公元前 505年前。 二、莊子外物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趨下,末僂(音樓 弓身)而后,耳視若營四海,不知誰之子。”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敝倌嵋径耍荆ㄒ舸俨话玻┤桓娜荻鴨?。曰:“業(yè)可得進乎?”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傲萬世之患抑固窶(音懼久貧)。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傲終身之丑。中民之行易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圣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譯 文 老萊子(既老子)的弟子出門打柴遇見了孔子,返回,把經過告訴老萊子。 弟子說:“有個人在那邊,謀上而親下,卑躬而謙讓,耳目如主管天下大計,不知道他是誰家的弟子?!?老萊子說:“是孔丘,叫他進來。” 孔子來了。 老萊子說:“孔丘,去掉你自為賢能、給你一個容知胸懷,這才能成為正人君子呀。” 孔子作揖而退后,局促不安。改換話題而問。 孔子說:“無射改革大業(yè)可有什么進展嗎?” 老萊子說:“我不忍看到用一世的恩怨,去渺視子孫萬代的迷惑與貧窮。我們不正常的逃亡,其策略目的還沒達到;這些不正常的恩惠,是用以愉快地生活,這是渺視逃亡身份的羞恥。過平常人的日子容易進行:聽到的就相互引用說說,相互團結隱防不測。與其稱贊堯而非議桀,倒不如把兩者忘掉,放棄對他們是非曲直的追求。反對無學理論,傷害不了這個理論;操行無學理論,也不是不正常的事業(yè)。每次都想謀求成功,有什么辦法,成包袱啦!最后,你自為賢能吧!” 在南之沛甫田的對話 公元前 505年周王子朝在楚國被暗殺以后,周景王“宣布哲人令德”的無射變法事業(yè)宣告最后失敗。聃季族因此失去了王室的權益,撰寫令德的老聃只有從楚國返居聃國南之沛甫田(今河南中牟縣)。變法雖然失敗了,它的理論靈魂卻是成功的,孔子到南之沛繼續(xù)向老子請教,就證明了這個問題。時間:公元前 502年。 三、莊子天運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崩献诱f:“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數(shù),五年而未得也?!崩献釉唬骸白佑謵汉跚笾??”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崩献釉唬骸叭?,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親;使道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于中,圣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音渠旅舍)也,止可以一宿而不久處,覯(音構構成)而多責。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虛,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茍簡-易養(yǎng)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音路殺滅)民也。怨恩、取與、鑒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不以為然者,天門弗開矣?!?譯 文 孔子已經五十歲了,雖有一般知識還沒領悟循變理論,因此南行到沛澤甫田去求教老君。 老君說:“你來了,我聽說你是北方有責任心的人!你領悟循變理論了嗎?” 孔子說:“還沒領悟?!?老子說:“你有什么不足來求學呢?” 孔子說:“我想把發(fā)展邏輯(度數(shù))弄懂,五年了,沒弄明白。” 老子說:“你還有什么不足要求學呢?” 孔子說:“我想把陰陽統(tǒng)一在十全十美上,兩年了還未弄明白?!?老子說:“當然,如果循變理論可以奉獻,那么人們沒有不把它獻給自己領導的;如果循變理論可以進取,那么人們沒有不讓它進取在親朋中的;如果循變理論可以告人,那么沒有人不把它告訴兄弟的;如果循變理論可以送人,那么人們沒有人不把它送給子孫的。然而,不可能的事是沒有其它的。心中沒有目的而不能制約、心外沒有正道而不能實現(xiàn)于外時,思想能人就不發(fā)出;由外界反映的意見沒有左右于心中時,能人也不會放在心上。名謂是公用的工具,不可以偏取。“仁義”是先前統(tǒng)治者行為的臨時旅舍,只可以暫居不可以久住。仁義和先王遺舍一樣,建構于它,就會召來責難。古代知行到位的至人,導道于幫人之情,寄托于義氣之力。用以追求自由的理想,索取于現(xiàn)實儉樸的養(yǎng)地,立足于不求借的環(huán)境。自由,是自無起有的作為;實簡,容易休養(yǎng)生息;不求,為用地實踐生活。古人,把這叫追求真實生活的舉措。以財富為目的的,不讓人利祿;以顯赫為目的的,不讓人名份;爭權的,不愿被人操縱。操作起來害怕,舍棄又傷悲,沒有一點知識去預見糾纏不休事情的人,是自然要殺滅的俗民。報怨與恩惠、索取與給與、上諫與下教、生產與誅殺八種手段,是端正社會行為的工具。惟有追循社會變革而又沒被社會埋沒的人,才能使用這些社會工具。因此說,正人者必先正己,不這樣做的人,大治的門檻是不會向他敞開的?!?四、莊子天運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迷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咂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慘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guī)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予張口而不能嗋(音協(xié)合),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fā)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老聃方將居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子貢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崩像踉唬骸靶∽由龠M!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為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服,而民不為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倫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慘于蠣蠆(音差蝎類)之尾,鮮規(guī)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 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而不安 。 譯 文 孔子見到老君后談論仁義問題。 老君說:“你是播糠迷眼觀察世界,上下左右都變了位置;是蚊蟲咬膚體味通宵,無法入睡。你主張仁義的后果太慘了,使我憤怒己極,造成社會的禍亂太大了!我的學子,你要使社會沒有傳統(tǒng)、失去純樸!我的學子應該主張開放社會風氣而運作,總攬社會原則而立論呀!這樣做又可必象豪杰樣,既想建立鼓動原則而同時又要去求助死人行徑?你心不正!那天鵝不用天天洗澡自然就白、烏鴨不用天天涂染自然就黑,黑和白的本質沒理由辯論,名氣聲譽的觀察也沒理由去夸大。干泉中的魚相:它在陸上的樣子、吐著涎沫無所謂的樣子,是忘記了大自然的江湖??!” 孔子見過老君后,回到寓所,三天不說話。 弟子們問他:“先生見到老君以后,是怎樣規(guī)勸他的呀?” 孔子說:“我現(xiàn)在可是見到了真龍!那龍的精神,能綜合而成大體,分散而成章法,能駕御言云氣數(shù)而調養(yǎng)在陰陽辨證的萬化之中。我被說得張口結舌,我還有什么能力去規(guī)勸老君反對“無學”“鑄無射”呀!” 子貢說:“這樣說,有原則的能人果真能繼承祖位而體現(xiàn)龍的精神:號召如雷鳴而心思如淵深,行動起來又能頂天立地?請讓我去見見他,行嗎?” 于是,子貢就以孔子的名義去見老君,老子盤坐在堂屋接見了他。 老子微聲說:“我的年事已經過時了,你還有什么要勸戒我的嗎?” 子貢說:“那三皇五帝治理社會的方法雖然不同,卻享有同樣的名望,而先生你卻獨自以為他們不是思想能人,這是為什么?” 老子說:“小孩子少進諫!你有什么根據(jù)說他們治理社會的方法不同?” 子貢答:“堯授權給舜,舜授權給禹;禹用能力得權而湯用戰(zhàn)爭奪權;文王順服紂王不敢背逆而武王叛逆紂王而不肯順服。因此說,他們的方法不同?!?老子說:“小孩子少進諫!我告訴你三皇五帝過去治理社會的情況:黃帝治理社會的時候民心純樸歸一,即便是民眾中親人死了不哭泣,大家也不見怪;堯治理社會的時候民心親愛,即便是民眾中有人被親人殺了,親人不提大家也不見怪;舜治理社會的時候使民心競爭,民婦養(yǎng)胎十個月才生子,子生五個月而能說達不到孩子要求的事是誰出的主意,從此人生命夭析的事出現(xiàn)了;禹治理社會的時候使民心變易,人有了心計而軍隊就有了服從,認為殊殺盜逆者不算殺人。這些人為的原則生發(fā)點,影響了社會傳聞定論,造成了社會驚擾。為主人服務的儒士筆墨興起來了,開始形成有,之以為利的倫理。而如今,魯國把女人稱為掃地的婦女而隨夫偶人葬,你還能說什么?我告訴你:古代三皇五帝治理社會時,名義上說是治理,實際上是禍患無窮。古代三皇的知識,上違反日月天然的光明、下離異山川風土的精華、中懈怠四季時光的實施。他們的知識后果比蝎子尾巴和吃肉的野獸還慘!那些沒能力安定社會性情和命運的人(按:指單氏孔子等),自稱為是社會的思想家,難道不可恥嗎?太無恥了!”子貢聽了這一番論理后驚訝而恭敬,立而不安。 五、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生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生之陳跡也。豈所以跡哉,今子之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鷺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為、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笨鬃硬怀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譯 文 孔子對老君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自己認為很久了、熟知其中的道理了。原因在偽詐的思想,當今七十二個君主都在論說先王的道理,都在闡明周公、召公的事跡。竟沒有一位君主能實際應用!太遭了!這人文的邏輯很難說清楚,天然的規(guī)律也很難弄明白呀!” 老子說:“幸運呀!多虧你沒遇上治世的君主呀!你說的六經與六藝不同,早已是先王陳跡了。我所以說它是陳跡,因為你今天說的道理都是先王早先實踐過的舊理。人的足跡,是人用鞋踩出來的,能說足跡就是鞋嗎?那白鷺的品相,眼睛的視線不變就風化結合;飛蟲,雄的在上風叫,雌的在下風應而風化結合。各類動物,自己分化了雌雄。因此說,陰陽雌雄風化的屬性不可以對換、使命不可以改變、時間不可以終止、規(guī)律不可以阻塞。偶然從規(guī)律和邏輯中得到好處,沒有自己參加是不可能的,而失去這個好處,沒有自己參加是完全可以的?!?孔子沒到三個月,重新拜見了老子。 孔子說:“我明白了。烏鴨、喜鵲孵卵育子、魚濡沫育子,做在細要處的才能育化,有利了弟弟而哥哥要哭泣。很久了,我沒育化自己為真正的人。不首無育化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育化別人呢?” 老子說:“可以了,你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 六、莊子知北游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崩像踉唬骸叭挲R戒,疏瀹(音躍通)心,澡雪而精神,掊(剖)擊而知。夫道,窅(遙)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圣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若山,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中國有人(指周邑為利的人),焉(操行)非陰非陽。處于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于宗。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果蓏(音籮瓜蔓)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圣人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以興、王之所以起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餛涮鞆|(音滔弓衣)、墮其天帙(音至書衣),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譯 文 孔子請教于老君。 孔子說:“今天安閑吧,我特來請教到位的循變理論?!?老君說:“你要嚴戒自己,疏通你的心胸,雪洗污穢你才有精神,剖解事物你才有知識。你問的循變規(guī)律,是很深奧難于用語言表達的。我現(xiàn)在只能為你介紹一下它的大概意思:人所看到的明顯的東西,都生成于看不見的不明顯的東西。有和道理生成于無和形體,人的精神產生于循變準則,形體則發(fā)端于它自己的精華,因此萬物能以形生形。所以有九孔的動物是胎生,有八個孔的動物是卵生。他們生成的來頭沒有痕跡,他們相生的去向也沒有邊際,沒有門經、沒有歸宿,生存環(huán)境廣闊無垠。尊重這些關系的人:四肢強壯、思慮恂達、耳目聰明、用心不累、應物自由天不能不高、地不能不廣、日月不能不運行、萬物不能不昌盛。這都是自然規(guī)律道給與的限制。況且,你博學的理性不必要去具體知識,辯論的邏輯也不必要去智慧,因為思想家已經解決了。如果你受益而不想益上加益、受損而不想損上加損,這也是思想家的工作任務。這些工作的深度淵深似海,重要性魏魏如山,運變是周而復始。運籌社會萬事萬物不藏匿心機,領導人應主張肥水不外流。社會萬事萬物都傾向投資而不藏匿,這都是運變規(guī)律道給與的限制。在周室的國中,為利的有 人,主張人不陰不陽、不柔不剛。人生存于社會自然的環(huán)境中,應直著作人,將人的品性反歸于人生的宗旨。從事物本質去觀察:生存著的人,都是喑然意物之徒,雖有壽命,那又能幾何時?用暫短一生的論理,何足論斷從堯到桀的千年是非曲直!瓜果蔓系有自己的理,人生道路多有苦難,所以相齒爭斗。思想家遇到爭斗不違逆,過后也不守舊。用調節(jié)方法對策的需要確定原則性,用對立方法對策的需要確定法則性。這些,就是帝業(yè)所以興盛,王道所以發(fā)起的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天地之間,像從縫隙看一條白馬掠過,轉瞬即逝。注殖的、勃發(fā)的,沒有不出生的;油滑的、變易的,沒有不入死的。已經化育的就生長、再經化育后就死亡,生物為此哀鳴,人類為此傷悲。剝開武裝統(tǒng)治的外皮,脫去理論統(tǒng)治的外衣,紛紜宛轉的思想氣魄就過去了。于是,就赤裸裸上陣,于是就必然歸服于不是形勢的形勢。形勢中有不需要的形勢,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形勢。知識,并不是讓人們去工作的,它是人們總結的共識經驗。到位的知識就不理論了,論理的知識都是不到位、不透明的見解。沒有價值的辯論,不如緘默,不能聽!想聽,就不如塞守于上述論斷,這就應該說有大收獲了。” 七、莊子天地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醒栽唬骸爰?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zhí)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謂入于天。 ” 譯 文 鄉(xiāng)校教師孔子向老君請教。 孔子說:“有人研究循變理論,看傾相,是論述可不可決斷和然不然判斷的。辯論人爭執(zhí)說:分開事物堅和白的屬性,是評價理論寓意內涵的標準。如果真是這樣,可以稱他們?yōu)樗枷爰覇???老君說:“是小官吏的變通技巧、是些害怕體力勞動的懶漢。能執(zhí)留看家的狗有思想,猿猴的靈便應該想到它是來自山林環(huán)境??浊?,我告訴你所聽不到和說不出的道理:凡是產生有,之以為利的判斷,首先要為利地涉足;無,之以為用的心機和聽聞,那是普通民眾對利益的判斷。世上形象人和沒有形象、沒有狀態(tài)而生存的人,一個也沒有。人的行動和止步、生存和死亡、興起和廢止,都不是人們愿意做而作的。對為利的有,虛實的治理都在人。在治理中,人們能忘忽在事物中、忘忽在自然中,它的名字叫忘己。忘記自己存在的原因,是投入在自己然而然的社會當中?!?八、莊子田子方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fā)而干,執(zhí)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 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崩像踉唬骸拔嵊涡挠谖镏酢!笨鬃釉唬骸昂沃^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為汝議乎其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記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孔子曰:“請問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孔子曰:“愿聞其方?!痹唬骸安菔持F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肢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涂,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熟),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音昨清)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彥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音稀 小蠓)與微。夫子之發(fā),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譯 文 孔子去見老君,老子新洗了澡,盤坐晾干被發(fā),木然狀不像是活人??鬃诱伊艘粋€方便的地方等待。過了一會兒接見了他。 孔子說:“我是孔丘,我剛才頭昏眼花好像看到您真實的形象,先生的形體掘強似僵木,像離開人間超然獨立?!?老君說:“我,正在游心思維于事物的生發(fā)之初。” 孔子說:“這話怎么說呢?” 老君說:“心智困擾而不能知識,口齒閉合而不能言說。我試為你議論一下:起始是清冷到位的陰,接著是盛熱到位的陽。清冷發(fā)出于上天,盛熱發(fā)出于下地,上下兩者交融合和而萬物叢生。你或者把它們記號為陰陽規(guī)律,但你卻看不到這個記號的形體,抽象概括出來的信息都是脫離實體的虛論。一會兒暗一會兒明,日遷月移,每天都有作為卻看不到功績;生有理由萌發(fā),死有理由歸宿,它們始終相反沒有首尾,卻不知道窮盡他們的理由。如果不是這樣,那么,什么才是它們的宗旨呢?” 孔子說:“請問如何去游是追求真理?” 老君說:“你得到真理是,就是到位的美、到位的樂。得到到位的美再追求到位的理想樂,可稱之為到位的至人成功者。” 孔子說:“想聽聽達到至人成功者的方法?!?老君說:“吃草的動物不怕變換草地,在水中生活的蟲子不怕變換沼池,小的變化影響不了生存的根本規(guī)律,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也侵及不了胸中的抱負。這世界的存在,是世界萬物同一的所在,得到這個同一也就有了統(tǒng)一的法則。生命的四肢百體最后都將變成塵土,生和死的循環(huán)像晝夜一樣誰也滑脫不了,更何況它們是一生得失、禍福的分際呢!拋棄奴隸思想觀念的人,棄隸視如棄身泥,是珍視自身價值比奴隸身份貴重的表現(xiàn)。貴重就貴在我有了自由還不放棄變革!而且,千變萬化是沒有時間終始而有空間極限的,你弄明白這些,就夠你傷神的了。已經施為過社會循變關系的人,是會了解這些的。” 孔子說:“先生的原則附和自然規(guī)律,還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