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古代漢語語法概說這部份內容選自古代漢語語法學的前兩章,第一章介紹跟古漢語語法學有關的一些理論問題,第二章是古代漢語語法的基礎知識。第一章 概論 在這一章里主要談四個問題:)古代漢語語法學的研究對象,)與古代漢語語法學相關的學科,)古代漢語語法的特點,)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古代漢語語法學的研究對象 為了認識古代漢語語法學的研究對象,本節(jié)先說明什么是“語法”,然后再說明什么是“古代漢語語法”。一、語法 語法又叫“文法”,是指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這種結構規(guī)律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系統(tǒng)。為了認識這個系統(tǒng),我們以下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這個系統(tǒng)中的三個子系統(tǒng),或說是三種基本語法單位,其次是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最后簡單地談談語法中的共性與個性。(一)語法單位 系統(tǒng)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每個系統(tǒng)中都包含若干個要素,或若干個子系統(tǒng)。在語法這個系統(tǒng)中有三個處于不同層次的要素,或說是有三個不同層次的子系統(tǒng),它們依次是:句子系統(tǒng)、短語系統(tǒng)和詞系統(tǒng)。 系統(tǒng)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的關系。首先,一個系統(tǒng),相對于由它及其周圍環(huán)境所組成的較高一級的系統(tǒng),是一個要素a1(或子系統(tǒng)a1)。同時,這個系統(tǒng)中還有要素a2、a3;a1、a2、a3之間具有某種關系,從而構成系統(tǒng)。其次這個系統(tǒng)中任何一個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級的一個系統(tǒng),而系統(tǒng)中又有要素c1、c2、c3。所以語法中的任何一個子系統(tǒng)都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研究。一方面,我們可以把一個子系統(tǒng)看作是一個要素,從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個層次的系統(tǒng)中來研究它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可說是向上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把一個系統(tǒng)分析為若干個要素,從而觀察這個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內部結構關系,這種研究是向下的研究。這兩方面的研究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在古漢語語法中,這種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構成一種并不完全整齊的對應關系。 在古漢語語法這個系統(tǒng)中,首先是研究句子。目前一般認為,句子和句子組合起來還可以構成句組(又叫句群),現在有的學者把語法分析的范圍擴大到句組。本書則仍采取傳統(tǒng)的作法,把句子作為語法研究中最大的結構單位。當把句子作為最大的語法單位進行研究時,我們就既要作向上的研究,又要作向下的研究。在作向上研究時,是把各種句子作為一個要素,研究它們在言語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各種不同作用,這通??梢哉J為是語用的研究(關于語用,我們將在第二節(jié)中介紹)。根據句子在言語活動中表現出的不同作用區(qū)分出的類別,或者說根據語用研究區(qū)分出的類別,我們稱之為“句類”。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是四種常見的句類。 句類是系統(tǒng)向上研究的結果,系統(tǒng)向下研究就要研究句子中要素的內部構成。為了研究句子內部的要素,就要對句子加以切分。一個結構齊全的句子可以分出兩個要素,或說是兩個句子成分,這就是主語和謂語。比如下面的句子: ()子產歸。(左傳昭公十三年) ()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莊子秋水)以上兩個句子我們都可以區(qū)分為主語和謂語這樣兩個部分(下加不同的符號)。事實上多數句子都可以切分為主語和謂語這樣兩個部分,或說兩個要素。根據主語和謂語之間的不同語法關系所區(qū)分出的句子的類別,我們稱之為“句型”。敘事句、論斷句和說明句是古漢語中最常見的三種句型。 有些句子的主語、謂語是由詞充當的,如例()的主語和謂語,但多數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并不是由詞來充當的,而是短語,如例()。這樣,我們對短語還要進一步切分。不過再往下切分時,已經不是對句子加以切分,而是對充當主語、謂語的短語加以切分。當從句子的主語和謂語中切分出短語后,比如切分出“定中短語”、“述賓短語”等,我們就進入了短語系統(tǒng)。短語系統(tǒng)主要研究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短語用做主語或謂語時表現出的不同特點,這是向上的研究;另一個是短語內部的結構關系,這是向下的研究。根據向上的研究,我們可以把短語分為謂詞性短語、體詞性短語等不同的類型。根據向下的研究,我們可以把短語切分為定中短語、述賓短語,等等,而構成短語的各個不同部分,如定語、賓語等是短語成分。 定語、賓語等短語成分經常是由詞充當的,也可能是由更小的短語充當的。為了便于稱說,以后我們把句子成分和短語成分統(tǒng)稱為“句法成分”。 對于詞來說,在作向上的研究時,我們主要是研究詞在構成主語、謂語和各種短語時表現出的種種不同特點,從而把它分出實詞、虛詞,名詞、動詞,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等等不同的類和次類。在作向下的研究時,我們可以把構成詞的要素區(qū)分出來,這就是語素,比如“圣”和“人”是構成“圣人”這個詞的語素。由于古漢語主要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所以從份量上來說,與語素有關的內容要相對少些。三層語法單位之間的關系可以示意如下: 句子句子成分:主語、謂語(由各種短語或詞充當) 短語短語成分:述語、賓語、定語、中心語,等等(由各類詞或更小的短語充當) 詞 語素有的學者認為句子的基本單位有四種,除了我們這里所說的三種之外,把語素另立為一種。與此相關的,沒有“短語成分”這一部分,而把句子成分和短語成分統(tǒng)稱為句子成分。在我們看來,構成句子的要素只有兩個,就是主語和謂語。換句話說,句子只能切分出主語和謂語這樣兩個要素。述語、定語等并不是從句子切分出來的,而是從短語中切分出來的,所以我們加了“短語成分”這樣一個概念,而短語成分則是短語的要素。與句子成分、短語成分相應,詞所切分的成分是語素,它并不是語法中的一層獨立單位,是詞系統(tǒng)中的要素。 如果我們暫時不考慮比句子更大的單位,也不考慮比詞更小的單位,那么古漢語語法中就有三個主要的子系統(tǒng):句子、短語和詞類。在這三個子系統(tǒng)中,句子、和詞處于兩端,短語則介于中間,與詞類、短語和句子系統(tǒng)有關的規(guī)律則是古漢語語法的基本內容,在第二至第八章中我們將全面介紹這方面的內容。(二)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 如果暫不考慮交際雙方、語境的種種不同,一句話的意義主要是由詞的意義和語法意義這二者構成的。而語法意義,通常又是通過一定的語法形式表示出來的。所以從語法系統(tǒng)的本體來看,語法系統(tǒng)又可以分為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這樣兩個子系統(tǒng)。在本節(jié)的開頭,我們曾說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這種結構規(guī)律,其實就是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的組合規(guī)律。常見的語法形式有四種:詞序、類別、節(jié)律和音變。詞序是指詞語前后的順序,類別是指詞語乃至于句子中所包括的種種不同的類,節(jié)律主要指停頓、語調、重音等,音變則是指音位的改變。對于古漢語來說,詞序和類別是兩種最重要的語法形式。比如下邊的句子: ()齊伐宋。(戰(zhàn)國策燕策一) ()衛(wèi)人來告亂。(左傳隱公四年) ()晉滅虢。(左傳僖公五年)例()中的主語“齊”用在“伐”之前,表示齊國施行“伐”這個行為,即“齊”是施事;賓語“宋”用在“伐”之后,是受事,承受“伐”這個行為。如果把“齊”和“宋”對換一下位置,那么“齊”就不再是施事,而成為受事;“宋”就不再是受事,而成為施事。在這里,詞序這種語法形式的變化造成了語法意義“施事”、“受事”的變化。例()中“來”用在“告亂”之前,這個詞序表明,衛(wèi)人是先“來”,而后“告亂”,這里的詞序表明了行為發(fā)生的時間這個語法意義。在這兩個句子中,詞序上的不同,給句子增加了詞語意義之外的語法意義,這是詞序與語法意義的關系。下邊再來看類別。例()與()這兩個句子的結構基本相同,可是由于“伐”和“滅”這兩個動詞的類別不同,這兩個句子的語法意義也有很大不同:例()、()中的“齊”和“晉”都是施事,“齊”發(fā)出的是“伐”這個行為;而“晉”卻未發(fā)出“滅”這個行為,而是發(fā)出另一種行為。這個行為在句子中沒有用詞來表示,而是“滅”這個詞帶上賓語之后所產生的語法意義。這個行為又致使“虢”出現了“滅”這種變化。這是詞的類別不同而造成語法意義上的不同。 在節(jié)律這種形式中,停頓在古漢語語法中的作用更突出些。停頓不像以上兩種語法形式那樣常見,但也很重要。它常與其他形式一起來表示語法意義。比如下邊這兩個句子: ()趙背秦。(戰(zhàn)國策趙策三) ()我食吾言,背天地也。(左傳僖公十五年)例()的主語“趙”與其后的謂語之間沒有停頓,也不能停頓;此外句末不用“也”。例()與前一個句子最明顯的不同是句末用“也”,同時在句子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有停頓。停頓是節(jié)律上的不同,也是語法形式上的不同。例()、()屬于不同的句型,一個是敘事句,主要是敘述客觀事實;另一個是論斷句,主要表示說話人的某種主觀認識。這兩類句子的不同,是由于停頓和“也”決定的。一個句子中是否有“也”,是詞在類別上的不同。在這里停頓和類別這兩種語法形式決定了句型。節(jié)律之中還有語調,由于我們只能見到書面的古漢語,古人到底用什么樣的語調說話,已很難有感性認識,但是有些句子,我們仍可以大致猜測一下,比如感嘆句的語調應該比普通句子的語調更強烈些,像下面的句子: ()孔子曰:“否!立孫。”(禮記檀弓上) ()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yǎng)之!”(晏子春秋內篇雜上)這兩個句子中的“否”和“令吏養(yǎng)之”,應該比普通敘事的句子感情強烈,語調也應有變化,根據這個我們可以用來確定感嘆句。 古漢語中的音變也應該是一種重要的語法形式,但由于我們對古漢語中的音變研究得不夠,在以后介紹古漢語語法體系時,很少涉及音變方面的問題。 (三)語法中的共性與個性 語言學家對世界上的語言采取兩種不同的分類法,一種是譜系分類法,另一種是類型分類法。按照譜系分類法,世界上的語言可以分為漢藏、印歐等等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這個語系中除了漢語之外,還有藏語、緬甸語等等。按照類型分類法,世界上的語言可以分為孤立、粘著和屈折三類。漢語屬于孤立語,孤立語的詞一般沒有詞形變化,沒有詞尾,語法關系主要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不同語言的語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不管是構詞方式、形態(tài)變化,還是詞類區(qū)分和句子類型都是如此。一般地說譜系或類型相同的語言,共性要多一些;而譜系或類型不同的語言共性要相對地少些。在同一種語言內部,還有方言的不同。各種不同的方言,在語法上的共性要多一些,但是也還是各有不同的特點。就是操同一種方言的人,在用詞和造句上也不會完全相同。 語法中的共性的個性,除了表現在橫向的比較上,也表現在縱向的發(fā)展上。語言是不斷發(fā)展的,同一種語言的語法也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短時間內這種變化不易察覺,時間一長,這種變化就比較明顯了。漢語歷經數千年的發(fā)展,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也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在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上都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所以在研究語法時,可以參考其他語言的語法,而不可用另一種語法來套用自己研究的這種語法。 二、古代漢語語法 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 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這就是說,鴉片戰(zhàn)爭以前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統(tǒng)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現在能見到的是由文字記錄下來的書面語言材料。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書面語言材料是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跟任何事物無不發(fā)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匯和語音變化的情況,有些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fā)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 請參看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年)第頁。上古期是指公元世紀以前,即歷史上的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公元世紀到公元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指公元世紀到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另外還有些學者對漢語發(fā)展時期的劃分與此不完全相同。 書面語是口語的加工形式。一般認為:在上古漢語時期,尤其是上古漢語的前期和中期,口語與書面語相去不會太遠。由于這時的書面語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口語,所以可以認為,上古時期只有一種與口語大體一致的書面語。到了中古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兩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的書面語,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是這樣的書面語。另一種是在當時口語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這樣的書面語稱為“古白話”,比如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到了近代漢語時,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面語,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當時口語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即古白話,比如水滸傳、西游記等。 上古的書面語,以及后代模仿它所形成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文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基本書面語形式?!肮糯鷿h語”有時又是指文言。上古的文言可說是典范的文言,中古、近代的文言是模仿的結果。就算中古以后的人模仿得再認真,但終究是模仿。由于受模仿者所處時代語言的影響,中古以后的文言與上古的書面語也不可能全然相同,其中必然存在某些差異,例如唐代韓愈和清代方苞的散文就與上古的漢語存在著差異。 “古代漢語”的第三個含義是指上古時期的漢語,即上古漢語。本書“古代漢語語法學”中的“古代漢語”主要就是指上古漢語。如果不另加說明,本書以下所使用的“古代漢語”或“古漢語”這個概念,均主要是指上古漢語。所以本書所說的“古代漢語語法”,實指上古漢語的語法。 關于本書所討論的上古漢語的語法,還有三點要加以說明。首先,學者又把上古漢語再分為三個時期:商代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兩漢是上古后期。在上古漢語這三個時期里,漢語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所以這三個時期內的漢語語法,既有相同之處,又多有不同之處。詳細地討論這三個時期語法的發(fā)展情況,是漢語史的任務。本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介紹這三個時期漢語語法的發(fā)展情況,而主要是討論上古中期的語法。至于上古前期的語法,如甲骨、金文的語法,本書一般不涉及。上古后期的語法,如史記的語法,如果它們之中的語法現象與上古中期語法有相同之處,也一并加以介紹。如果史記中的語法與上古中期的語法有不同之處,其中比較重要的,在相關之處有時作一些必要的說明,而不作全面的說明與介紹。本書討論上古中期語法時所用的語料主要取自:左傳等部書,另外還較常用史記中的語料,個別時候也選用詩經、尚書和漢書中的語料。 其次,本書所討論的語法,主要是散文語法。上古的韻文,如詩經、楚辭、樂府、等,其中自然也有自己的語法規(guī)律,但它們的語法規(guī)律與散文的語法又有不同,本書一般也不涉及這些韻文作品的語法特點。就是散文語法,限于篇幅,本書也只能介紹比較常見的語法規(guī)律,至于比較罕見或特殊的語法現象,只好留待日后。 第三,就是在上古中期,也可能存在方言的不同,以及時間上的差距而造成的語法上的差異,比如尚書的語法就與左傳、國語等的語法有很大的不同。從我們所使用的文獻看,論語、孟子、荀子、禮記等書在方言上或許更接近,而其他文獻的語法則與它們也存在著某種差異。就算是時代相同、方言相同,不同作者的語言風格、特點也不盡然相同。如果再深入下去,每部專書都應是古漢語語法研究的對象。本書不準備討論上古漢語中期語法中由于方言、時間或個人的不同而造成的語法現象上的差異,而主要是談在上古占有主流地位的語法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古漢語語法與相關學科 與古漢語語法學相關的學科涉及三個方面的關系:與語言學內部有關學科的關系,與語言學之外的學科之間的關系,最后是與古漢語教學的關系。以下就從這三個方面作些簡單的介紹。一、與語言學內部有關學科的關系 從語言學內部關系來看,與古漢語語法學關系密切的學科主要有“小學”、普通語言學、漢語史、現代漢語語法學、方言學、漢藏語系中各種語言的語法學,另外還有修辭學。 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學,從隋唐以后,直至清末都叫做“小學”,其中包括訓詁學、文字學和音韻學。訓詁學偏重研究古代的詞義,也旁及古書中的語法、修辭現象,而研究的重點又是漢魏以前的古書。訓詁學與古漢語語法學的關系十分密切。首先,研究古代漢語語法的前提是讀懂古書,如果左傳、史記等書中句子的意思不明白,也就很難思考其中的語法規(guī)律。而訓詁學則是讀懂古書的重要基礎之一,如果沒有歷代豐富的訓詁學資料,很難設想古書如何才能真正讀懂。其次,當語法學要歸納各種語法意義及詞類意義時,訓詁學對于詞和句子的解釋就是我們思考時的最重要的基礎。第三,由于古人把實詞和虛詞都歸入訓詁的范圍,所以對虛詞的理解也常要借助于訓詁學。比如訓詁學中的“語助”、“語已辭”、“發(fā)語詞”這樣一些訓釋,對于我們理解語法都很有幫助。反過來,語法的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對訓詁學研究。這是由于訓詁學偏重于個別詞義的訓釋,而語法則偏重于對整個詞類意義和句法意義的系統(tǒng)認識。這種系統(tǒng)認識,有助于人們把詞本身的意義和語法意義區(qū)分開,也就有助于人們從系統(tǒng)的角度去思考單個詞的意義,這樣也就時常能幫助人們更準確地理解詞義。訓詁學的著作主要有兩類,對于語法學都有重要作用。一類屬于注疏類,如論語注疏、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等等,另一類屬于工具書類,如爾雅、廣雅疏證等等。如果把古人對虛詞的訓釋也歸入訓詁學,那么助語辭、經傳釋詞之類的書與語法學的關系就更為直接。 文字學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發(fā)展、性質、體系及文字形、音、義的關系。文字學與語法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首先文字學與訓詁學直接相關,訓詁學對詞語的訓釋很難離開文字學。其次,文字學中關于字的本義的解說,對于理解詞類的語義特點,尤其是理解虛詞的作用有很重要的幫助。說文解字注、說文解字義證等文字學著作都是研究語法的重要參考文獻。 音韻學主要是研究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沿革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分合變化。語言本來是有聲的,我們現在所研究的古漢語文獻只不過是這種有聲語言紀錄下來的結果。由于詞匯、語法都是通過一定的語音形式表現出來的,所以不管是研究訓詁、文字還是研究語法,都離不開對語音的認識。比如清代學者“因聲求義”的思想對于研究古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方法。音韻學可說是研究語法時的基礎中的基礎。 普通語言學是語言學的理論部門,主要內容有語言的本質、起源和發(fā)展,研究語言的方法,語言學的分科及語言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等。這些內容對于我們研究古漢語語法來說,是必不可缺的指導思想。任何人在作語法研究時,都不可避免地要用某種理論來指導自己的研究工作。只是有的人比較自覺,有的人并不自覺;有的人用這樣的理論,有的人用那樣的理論。指導研究工作的這種理論,從根本上決定了他的研究方法;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又必然決定了研究的結果。學者們在研究工作中所作出的不同的結論,從根本上來說,是指導理論在研究工作的不同表現。目前的語言學理論主要是在印歐語系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漢藏語系在世界各語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漢藏語系的深入研究必定會豐富普通語言學的理論,而古漢語語法的深入研究對于豐富普通語言學理論也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漢語史是關于漢語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漢語從商代開始,直至現代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漢語內部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是建立在各個斷代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對古代漢語各個時期的規(guī)律的深入研究,就不會有可靠的漢語史。反過來,一部可靠的漢語史,對于我們研究各個時期的斷代語法都有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對于某個斷代的研究,時常要與其前、其后的語法規(guī)律聯系起來觀察。就以上古漢語來說,沒有對于上古前期甲骨、金文語法和上古后期漢代語法的的起碼了解,很難思考上古中期的語法規(guī)律。 古漢語語法學與現代漢語語法學也有很密切的關系。從我國語法學研究的現狀來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在整體上領先于古代漢語?,F代漢語語法研究中對于分布的認識,變換方法的確立,都是漢語研究在方法上的重要發(fā)展。這些方法對于古代漢語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借鑒。所以不斷學習現代漢語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對于古漢語語法研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反過來,古漢語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對于思考現代漢語中的一些語法規(guī)律,也應該是有價值的。 方言學以各種方言為研究對象,又可以分為描寫方言學、歷史方言學和方言地理學三門學科。學者一般認為,現代漢語主要有七大方言區(qū):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不管是描寫方言學,還是歷史方言學,其中涉及到對語法部分的思考,都離不開對古漢語語法的認識。而在各種方言中,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古代漢語中的某些語法現象,所以對各地方言的了解顯然對于研究古代漢語語法也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漢藏語系中包括有漢語、藏緬、壯侗、苗瑤四個語族。漢藏語系之中除漢語以外的其他語言的語法,比如藏語中的使動范疇、句終字,對于思考古漢語中的使動用法、“也”字的作用等都有重要的啟發(fā)。 研究語法時,還常與修辭學有關,這里不再多談。二、與邏輯學和符號學等的關系 與語言學相關,同時又與語法學有密切關系的學科主要有邏輯學、符號學,此外還有哲學、心理學等。 邏輯學是關于思維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由于數理邏輯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邏輯學的內容得到豐富和擴展。邏輯學所研究的概念、判斷、推理及其相互聯系的規(guī)律,為人們正確地思惟和認識客觀提供邏輯工具。在語法學研究中,從基本研究方法的確立,到對每一個具體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幾乎都離不開邏輯學。我們在下一節(jié)研究方法中要談到的公理化方法,就是邏輯學中的一般方法在語法學研究中的應用。在分析語法中的句子和詞類的語義內容時,也常要用到邏輯學。比如“命題”、“概念”這樣一些邏輯學中的術語,都是分析語法時要用到的。廣義的邏輯學還包括邏輯語形學、邏輯語義學和邏輯語用學等,邏輯語形學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也是我們研究語法時要借鑒的。不用邏輯來分析語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邏輯學有邏輯學的方法,語言學也有語言學的方法,我們又不能用邏輯學的方法來代替自然語言語法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只能用語法學的方法來分析自然語言。 符號學又叫指號學,是關于符號及其應用的一般理論。目前關于符號學理論中的一些術語的理解很不一致,按照我們的理解,符號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詞義學(又叫語義學)、語法學和語用學。詞義學是符號和它們所指稱的對象之間的關系的理論,語法學是符號之間形式關系的理論,而語用學則是符號和它們的使用者即創(chuàng)造或接受這些符號的人之間的關系的理論。符號學又可以分為經驗符號學和純粹符號學兩類。經驗符號學研究的就是自然語言,古漢語語法研究的指導思想之一,就是符號學的理論。一句話的意義通常是由三種意義構成的,這就是詞義、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詞義學研究詞的形式和意義,語法學研究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語用學研究語用條件和語用意義。詞義學與語法學主要在詞和詞類上構成直接聯系:詞義學研究個別詞的詞義,而語法學中的詞類意義則主要是從個別詞義中抽象出來的。語法學和語用學主要是在句類上構成聯系。一方面句類實際是語用的分類,但另一方面,這種語用的分類又與句型(語法上的分類)有某種并不整齊的對應關系。應該指出的是,詞義與語法中的三個子系統(tǒng)都有聯系,無論是研究詞、還是研究短語、句子,都與詞義有關。但只有詞類意義與詞義的關系比較單純、直接。只要進入短語,有了語法結構,就有了語法意義,短語意義是詞義和語法意義的綜合。而句子則除了詞義和語法意義之外,又增加了語用意義。而語用只與語法中的句子有關,而不可能跟短語和詞有關。這是因為,只有句子才是使用單位,短語和詞都是備用單位。備用單位根本就不進入言語活動,所以沒有語用問題。一般的科學研究都可以假設一個相對封閉的范圍。比如物理學研究常要假定一個完全的真空,其實在人類生活的地球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真空,但這是研究工作的需要。如果不作這樣的假設,研究工作幾乎是無法進行的。所以我們在研究句子時,除了句類之外,在其他部分就暫不考慮與語用的關系。 語法研究還與哲學、心理學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把系統(tǒng)論也歸入哲學的話,那么系統(tǒng)的思想也是我們研究語法的重要指導方法。心理學對于我們理解語法規(guī)律及其應用都有重要的意義。三、與古漢語教學的關系 古漢語語法學與古漢語教學和文言文教學的關系更為直接。高等學校的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漢語作品的能力。而閱讀能力提高的基礎之一是語法知識。具備科學而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能使學習者更準確、迅速地閱讀、理解古漢語作品。中學的文言文教學,也離不開必需的古漢語語法。對于中學師生來說,一本準確可靠的古漢語語法書,應該是很有用的。而對于一般想閱讀中國古代典籍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語法書也是一本重要的參考讀物。如果翻看一下早期的古文譯本,我們會發(fā)現隨著古漢語研究水平的提高,其中自然也有古漢語語法研究水平的提高,現在的譯本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說明古漢語語法學對于古漢語學習的重要作用??梢哉f,古漢語語法的研究和普及會大大節(jié)約億萬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習古文的時間。 第三節(jié) 古代漢語語法的特點 古代漢語語法的根本特點是它的整體性,并由此而派生出另外的兩個特點:變異性和模糊性。一、整體性 古漢語語法整體性的特點主要是說,語法中的多種范疇主要不是通過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現,而主要是通過詞語的組合或句子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來。古漢語中最重要的幾個語法范疇,如句型中的敘事與論斷、詞語中的指稱與陳述、名詞中的有生和無生、述賓短語中的自動與致動等都是在詞語的組合或句子的關系之中表現了出來。 在詞語的組合之中,虛詞與其他詞語的組合,實詞與實詞性詞語的組合都是古漢語語法的重要語法形式。 首先是虛詞,與實詞相比,虛詞出現的頻率一般都比較高,用法也靈活。比如句末用“也”常構成論斷句,不用它則常構成敘事句。又如“者”、“所”,它們與動詞(或形容詞)性詞語組合在一起之后,都能把陳述性的詞語變?yōu)橹阜Q性的。詞語中陳述和指稱之間的這種變化在古漢語中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其次,實詞與實詞的組合關系也很重要。名詞區(qū)分為有生和無生是兩個重要語法范疇,它們就是通過對實詞性詞語的組合分析出來的。有生名詞主要表示人,無生名詞主要表示物。有生名詞經常用做主語,而且可以給多種動詞做主語;無生名詞做主語遠不及有生名詞常見,而且許多動詞不能給無生名詞做謂語。如: ()種頓首言曰“愿大王赦句踐之罪?!保ㄊ酚浽酵蹙溘`世家)種:文種。 ()東海之極,水至而反。(呂氏春秋君守)例()中的“種”是有生名詞,它們可以給“頓首”、“言”、“曰”等多種動詞做主語;例()中的“水”是無生名詞,雖然它可以給“至”、“反”等做主語,但很難給前一個例句中的那些動詞做主語。正是根據“種”和“水”在與其他實詞組合時表現出的這些不同特點,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有生和無生這樣兩類不同的名詞。二、變異性 由于詞類、短語、句子的特點主要是在整體之中確定的,這就出現了變異性的特點。變異性是說,對于某類比較確定的詞、短語乃至于句子來說,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會出現某種變異。對于詞來說,不同的詞及同一個詞的不同用法,時常調和在同一個語音、文字形式之中,所以兼類、轉稱和活用等現象都比較常見(關于兼類、轉稱和活用的具體內容,請參看第二章第五節(jié)詞類)。如: ()子反辭以心疾。(韓非子飾邪) ()孫子無辭。(韓非子難四)例()中的“辭”是動詞,()中的“辭”是名詞,同一個“辭”出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分屬不同的詞類,這是名詞和動詞的兼類。例()中的“辭”之所以是動詞,是因為其前是個名詞,而其后又是個介賓短語。而例()中同樣的是“辭”,但由于其前是個“無”,我們就把它認定是個名詞。這主要是由于上下文造成的。 不但在詞類中有變異性,句子之中也有變異性,這種變異性,我們用“范式”和“變式”這兩個概念來稱說。比如判斷句,范式是句中有停頓,句末用“也”;在多數判斷句句末用“也”的情況下,有些判斷的句末并不用“也”,或句中沒有停頓,這就是變式。如: ()白圭,周人也。(史記貨殖列傳) ()此人力士。(史記魏公子列傳)例()是典型的判斷句形式,特點是句末用“也”,主語和謂語之間有停頓。()既沒停頓,又不用“也”,可仍是判斷句。典型的判斷句可以認為是判斷句的范式,像例()那樣不夠典型的判斷句,就是判斷句中的變式。一般地說,范式總是比較常見的,而變式則不及范式常見,這也是變異性的表現。三、模糊性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精確性和模糊性兩個方面,其中精確性是相對的,而模糊性則是絕對的。語言也是如此,既有精確性的一面,也有模糊性的一面;漢語更是模糊性較強的語言。所謂模糊性就是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性。這種模糊性在古漢語語法的各個方面都有反映,句子、短語和詞類這三種基本的語法單位之間沒有十分明晰的界限,而具體到每種語法單位中的各種類別之間,比如詞類、短語和句子的分類等,也沒有一條明晰的界限,都表現出亦此亦彼和非此非彼性??梢哉f不要期求在語法的各種類別中找到一條明晰的界限,處處都表現出過渡和彈性。比如詞類有實詞和虛詞兩個大類,實詞中的代詞比較虛,所以古人通常把它歸入虛詞,本書把它歸入實詞。代詞的“之”“其”就更接近虛詞。再比如說介詞,一方面它與動詞有相通之處,另一方面又與連詞有相通之處,可說也是介于實詞和虛詞之間的詞類。又比如短語,述賓和述補這兩種短語,有時也很難區(qū)分。句子中也是處處表現出過渡。最常見的句型有敘事句、論斷句和說明句三種,敘事句和論斷句的對立比較明顯,說明句就介于這兩種句子之間,而論斷句和復句又是兩種界限模糊的句子??傊?,在語法的各種類別之間都表現出過渡性,這種過渡常表現為一種整體上的合理,局部的不合理。關于這種整體合理而局部不合理,我們可以舉一個常識中的例子說明。比如:老年、中年和青年這三個概念,如果以年齡中的歲、歲來劃界。歲以上是老年,歲以下是青年。那么我們會看到:歲的人將被歸入中年,其實歲的人,在與歲和歲的人相比時,應該更接近歲的人。所以從局部來看,把歲的人歸入中年并不合理??墒侵灰诸?,無論從哪里給老年、中年和青年來劃界,其實都存在這種局部的不合理,除非不分老年、中年和青年。雖然局部不合理,可是從整體來看,這種劃界又是必要的,所以從全局來看,又是合理的。在語法分類中,也時常會出現這種現象。 語法中的模糊性是不可避免的,這首先因為,現實世界,尤其是社會現實,本身就是模糊的,曲折入微而又無所不至地反映現實的語言不可能沒有模糊性。其次,語言系統(tǒng)是抽象的,言語活動則是個人的。個人的言語活動在一定規(guī)律的制約下,常有一定的任意性,這種任意性也必然帶來一些模糊的結果。最后,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前一時代遺留的語法現象,后一時代將產生的現象,與當時的語法規(guī)律混在同在一起,也必然產生一種模糊的結果。 第四節(jié) 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方法 語法學的流派不止一種,各種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所以研究語法的方法也不止一種。我們這里所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本書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說本書第二章至第八章所介紹的這個語法系統(tǒng)是用這種方法來研究的。關于本書所用的方法,我們從四個方面來介紹:)研究標準,)研究程序,)研究語料,)一般和特殊。一、研究標準 研究標準是指我們在研究古代漢語時,用什么樣的標準來確定句子、短語和詞類這些基本語法單位的系統(tǒng)性。任何一個語法單位都是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的結合物,在這個結合物中,形式和意義是密不可分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各有不同的作用,與此相應,在研究語法時,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研究語法時都應該采用。不過它們的作用不同,一種方法是根本性的,另一種方法是從屬性的。 從語法形式出發(fā)來歸納語法意義,是根本性的方法。所謂根本性的,是說我們是根據語法形式來確定古漢語語法的基本系統(tǒng)。我們知道: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語法,都有自己特有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我們既不可以根據其他民族語言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同樣也不可以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來完全確定古代漢語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其他民族語言或現代漢語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只能是我們確定古代漢語語法系統(tǒng)的參考。在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這二者之中,語法形式是外在的,而語法意義則是內在的。我們應先根據語法形式來歸納出古漢語語法形式的系統(tǒng),從這種語法形式的系統(tǒng)出發(fā)再歸納出語法意義。這樣得到的語法意義,才是古漢語本身固有的語法意義。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劃分詞類時,我們主要的根據是:一個詞在句子中能夠充當什么句法成分和它在充當該種句法成分時可以和哪些詞語組合,即通常所說的分布或功能。比如“子產”這個詞一般不能做謂語,而“入”這個詞經常做謂語。根據這個特點,我們把“子產”及與它功能相同的詞歸為一類,稱之為名詞;而把“入”及與它功能相同的詞歸為一類,稱之為動詞。從大量的名詞和動詞中,我們可以在意義上歸納出它們在語義上的不同的特點:名詞一般表示人、物等,而動詞則表示行為、動作等。又比如,在區(qū)分句型時,我們用的也是從語法形式到語法意義這種方法。在本章第一節(jié)中我們舉出的兩個例句分別是敘事句和論斷句。我們之所以把這兩個例句歸入不同的句型。主要是根據敘事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是否有停頓,句末否用“也”等特點。同樣根據這兩個語法形式上的特點,我們能把更多的句子歸入敘事句和論斷句。并從這些敘事句和論斷句中歸納出這兩種句子中所包含的不同語義特點:敘事句主要是陳述事實,而論斷句則是表示某種主觀論斷。古漢語中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這兩個系統(tǒng)中的基本內容,大體可以用這種方法歸納出來。但是我們的語法研究到此還沒有完結,還有從語法意義到語法形式的方法。 從語法意義到形式的方法是從屬性的。所謂從屬性的是說,在運用語法意義來確定具體語法單位的系統(tǒng)性時,是以從語法形式上歸納出的系統(tǒng)為基礎的。當我們用前一種方法把古漢語中基本的語法系統(tǒng)歸結出來之后,還有些詞、句子不能用上述方法來歸入相應的系統(tǒng)。這是因為有的詞或句子在語法形式上不夠典型,這時就要參考語法意義來確定。比如詞類中的代詞,一般我們是根據能夠做前置賓語這個特點來確定的,可是有的代詞實際不能做前置賓語,比如“其”根本不做賓語,所以也就談不到做前置賓語,可是我們仍把它歸入代詞。之所以這樣歸類,根據的顯然不是語法形式,而是“其”的語法意義,是因為這詞和別的代詞一樣,都有指代的意義。又比如,我們根據語法形式,可以確認古漢語中有論斷句。這種句子的句末常用“也”,可是有的論斷句句末并不用“也”,只是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了論斷的關系,我們根據這一點也可以把它們歸入論斷句。要注意的是,當我們這樣歸類時,首先是根據語法形式,我們已經確認古漢語中有代詞,也有論斷句,而后才能這樣歸類;也就是說:根據語法形式的研究,語法中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系統(tǒng),而后才能根據語法意義來作進一步的歸類。如果根據語法形式我們歸納不出代詞、論斷句這樣的詞類和句型,也就無法確定代詞和論斷句的語法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語法意義也就失去了歸類的作用。所以我們說:語法形式是根本性的,語法意義是從屬性的。二、研究程序 從研究標準的討論中我們會發(fā)現,當根據語法形式來確定語法系統(tǒng)時,我們似乎處在循環(huán)論證之中:一方面根據句子、或短語來確定各種詞類;反過來,我們又是基于各種實詞或虛詞來分析句子或短語 趙元任先生曾經指出這種循環(huán)論證,他選用了一種解決的方法,請參看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 商務印書館,年)第頁,我們這里選擇了另一種解決的方法。王力先生也曾指出這種方法是循環(huán)論證。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在我們看來,方法之一就是引入公理化的方法。 公理化方法是一種演繹的方法,所以從根本上來看,本書研究程序采取的是一種演繹的方法,并在這種演繹方法的基礎上來進行歸納。這種研究方法似乎有些不可思議,明明語法是從句子中歸納出的規(guī)律,怎么演繹會是根本的呢?最初我們也是這樣想。可是認真考察一下我們的研究過程,又不能不承認它。如果不從根本上采用這種演繹的方法,我們只能處在循環(huán)論證之中。下邊我們就來談談本書所采用的這種研究方法。 公理化方法是科學理論演繹構造的一種邏輯方法。這種方法是從少數不加定義的原始概念出發(fā),按照特定的演繹推理規(guī)則,推導出這一學科中其他命題,從而構成一個演繹系統(tǒng)的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本來是數學中的研究方法,我們實際是在用這種方法來研究語法,只是與數學中對這種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公理化方法的關鍵是引進基本概念,根據我們對語法的理解,古漢語語法學中的基本概念是主語和謂語。主語是話題,而謂語則是對主語的陳說。應該強調的是:從語法學的觀點看,“話題”、“陳說”這兩個概念都是不容易嚴格定義的,我們大體只能用一種列舉的方法來解說這兩個概念。處在一句話前面的某個成分,如果它又是講述的題目,那么這個題目就是話題,比如“施事”、“受事”、“論斷的對象”等就是常見的話題;而表示這個話題的句子成分,就是主語。處在一句話后面的某個成分,常用來解說前面的話題,這個解說話題的部分是陳說,比如陳說可以是行為、變化、論斷的結果等;表述陳說的這個部分就是謂語。多數句子都有這樣兩個基本成分。如: ()晉荀林父救鄭。(左傳宣公五年) ()襄仲如齊納幣,禮也。(左傳文公二年)例()的“晉荀林父”是話題,也就是主語,其后的“救鄭”則是謂語;例()的“襄仲如齊納幣”也是表示話題的主語,與主語相應,其后的“禮也”是表述陳說的謂語。 有了初始概念,下一步就要根據功能與結構來對各種語法單位來進行分析與綜合。我們這里所說的“功能”,主要是指分布與變換,而“結構”則主要是指句法結構。如果打個形象的比喻,分布和變換很像是設置了若干個分類的結構框架,而后把那些準備分類的語言單位分別放到這些框架中來試一下。凡是能夠進入這個框架的,屬于一類,而不能進入這個框架的,則屬于另一類。 分布是就一個句子而言構成的句法結構框架,比如“可以做主語或謂語”就是一個框架。凡是可以進入這個框架的詞,我們就把它們歸于同一類,稱之為實詞;而不能進入這個框架的詞,就是虛詞。有了“實詞”、“虛詞”這樣的類別,就可以進一步歸納出實詞和虛詞的語法意義。語法學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要不斷地確定這個框架。又如我們還可以確定這樣的框架:“在主語和謂語之間通常沒有停頓的條件下,句末不必加用任何虛詞就可以做謂語?!蹦敲聪瘛俺觥薄按蟆边@樣的詞,就可以進入這個框架,我們稱之為謂詞,而不能進入這個框架的詞,如“人”“國”這樣的詞,就屬于另一類,它們是體詞,把謂詞和體詞區(qū)分出來之后,再進一步就可以歸納謂詞和體詞的語法意義。 變換這種語法形式所表現出的關系已經不限于一個語法單位之內,而是擴充到兩個語法單位之間,或是說:在兩個語法單位的關系之中找到一個框架。比如假定這里有短語,我們可以用對詞語加以增加、減少或移位的方法,在短語的基礎來構成另一個短語。從語義上看,在短語和短語之間,如果具有基本相同或包含的語義關系,我們便稱之為可以變換,否則就是不可以變換??梢宰儞Q的語法單位可以進入同一個框架,也就屬于同一類;不可以變換的,就是另一類。以下舉例來說明變換。 動詞后加由“于”字構成的介賓短語之后,可以構成述補短語。這種述補短語,我們把它歸入短語。在的基礎上,我們把“于”去掉,這樣就用減少的變換方法構成一個述賓短語,這個述賓短語是。比如下邊這幾個例句: ()今人乍見孺子入於井。(孟子公孫丑上) ()赤子匍匐將入井。(孟子滕文公上) ()晉侯請于王。(左傳宣公十六年)晉侯向王請求。 ()文嬴請三帥。(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文嬴請求釋放三位主將。例()的“入於井”是短語,例()的“入井”是短語,“入於井”與“入井”的意思基本相同。而例()、()與前兩例不同,如果我們把例()變換為例(),原句的意思出現明顯變化:“請王”不是“向王請求”,而變成“請求釋放王”。從這種變換中可以看出:“入於井”和“請于王”,雖然都是述補短語,但卻是兩種不同的述補短語;與此相應,“入”和“請”也就屬于不同類別的動詞。再來看一個例子: ()彭城降晉。(左傳襄公元年) ()齊人降鄣。(春秋莊公三十年)以上這兩個句子只從結構上看,似乎應該屬于同一類。其實這兩個句子的結構只是大體相同,并不完全相同:例()是彭城向晉投降,例()是齊人迫使鄣投降。我們可以稱有這種關系的兩個句子為同型異構(前邊的例()、()也是異型同構)。要想區(qū)別這種同型異構的句子,只靠句子本身是不夠的,這時使用變換才能斷定它們是同形異構。比如,例()中包含有“鄣降”這個句子的意思,我們可以把“降鄣”變換為“鄣降”;而例()中則不包含“晉降”這個句子的意思,所以不能變換為“晉降”。通過變換,我們可以把這兩個同型異構的句子區(qū)分開來。 分布和變換最常用來確定詞或短語的類別,而結構則主要是用來分析句子或短語。詞語的類別、詞序、節(jié)律等語法形式是我們常用來確定分析句子、短語結構的標準。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語法形式中已經談了不少,這里不再討論。 有了主語、謂語這兩個初始概念,又可以通過功能和結構不斷推導出語法中的各種新概念,從而建立起一個語法系統(tǒng),直到滿足需要為止。還要說明的是:在研究工作中,開始確定的初始概念,不見得十分完善。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還可以根據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再對初始概念加以修改和完善,不過這樣一來,對隨后所推導出的內容也要作出相應的修改,總之這種公理化的研究方法允許對公理進行不斷的完善,也應該進行不斷的完善。 上述這種公理化的方法可以從語法形式出發(fā),推導出語法中的種種關系,并歸納出相應的語法意義,從而揭示語法中的基本規(guī)律,或者說能確定古漢語語法系統(tǒng)中的基礎框架。這種方法并不能解決語法中的全部問題,所以在使用這種方法的同時,還要輔以語法意義。在前邊我們已經說過,語法意義在這里的是從屬的,但在研究程序中也是不可以缺少的。 從第二章開始,本書將介紹語法體系。在介紹語法體系時,有兩種不同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一種是按照研究程序來介紹,這樣做的好處是推導的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材料疲勞斷裂機理研究重點基礎知識點
- 軟件水平考前復習試題
- 高考作文中論據的選擇與應用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實踐中的試題及答案
- 跨境電商對傳統(tǒng)商業(yè)模式的沖擊試題及答案
- 恢復供電火災應急預案范文(3篇)
- 非住宅火災應急預案(3篇)
- 軟件設計方法的演變與展望試題及答案
- 專家點評與分析2025年計算機二級VB考試試題及答案
- 綠色經濟轉型的經濟學分析試題及答案
-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搖擺式輸送機設計說明書
- 山西河曲晉神磁窯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煤炭資源開發(fā)利用、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 重型自卸車貨箱與舉升裝置設計(含CAD圖紙)
- 內蒙古煤礦豎井地質勘察施工技術
-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20版)
- 周1530安全教育記錄(2021至2022)
- 西方音樂史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山東師范大學
- 初中英語-Module 12 Unit 2 Repeat these three words dailyreduce,reuse and recycle.教學課件設計
- 傳輸與控制大屏ds-d2046nl lcd顯示單元用戶手冊
- 草原生態(tài)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資金管理辦法
- WS/T 431-2013護理分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