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始于魏晉南北朝.doc_第1頁
山水畫始于魏晉南北朝.doc_第2頁
山水畫始于魏晉南北朝.doc_第3頁
山水畫始于魏晉南北朝.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水畫始于魏晉南北朝(220-581年),真正發(fā)展于隋唐。隨著漢末腐朽的經學束縛被沖破,玄學思潮興起,玄學之士標榜隱逸,江南的秀麗山水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記錄了作畫的完整構思,文中寫道:“山有面,則背向有影,可令慶云西而吐于東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別詳其遠近”;劉宋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則表明了他對山水畫的理解;同時的王微的敘畫記錄了他的看法。在晉之前漢魏時期的繪畫中,也有不少具山水畫的因素者,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吳王趙夫人”條下有“孫權嘗嘆魏蜀未平,思得善畫者圖山川地形”等等的論述,但那時畫的山水只是軍事上實用的地圖之類。所以真正的山水畫,乃正式萌芽于晉,由晉朝而興起的山水畫,劉宋而成。早期的山水畫,存世不多,盡管在敦煌壁畫等處也可看到一些山水畫,但它不能代表當時的山水畫的全貌,這在歷代名畫記所記皆可證明(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中的山水畫多唐人手筆)。所以我們在早期山水畫中看到的一般是“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樹石,哄帶其地,列殖之狀,則若伸臂布指。”但是,專門從事繪畫的士大夫們,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一部分山水畫還是具有很高水準的。從顧愷之的山水畫構圖稿的文字記錄來看,當時的山水畫是有一定深度的,前后、左右、上下皆有安排,樹石、道路、泉流,決不會“若鈿飾犀櫛”。這從漢畫像石中也可得到證實。但是當時的山水畫,不論出自民間的還是出自士大夫的,也不論水平高低,皆有個共同特點:顏色是青綠艷麗的,而且是涂滿絹素或墻壁的,畫中皆有復雜的禽獸,至隋逐漸減少,唐初已基本不存在了。山水畫的產生和上層人物、知識分子參與有關,魏晉時期就有許多知識分子從事繪畫。山水不久便成為他們繪畫的主要題材,由于士大夫們加入繪畫后,便分成士體和匠體,歷代名畫記記謝赫評劉紹祖云:“傷于師工,乏其士體?!庇謴@云:“不近師匠,全范士體。”宗炳、王微的畫論,也表現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情懷,成為后世文人畫的遠祖。山水畫的發(fā)展,首先表現在隋代和唐初的大興土木即宮廷、臺閣的大量建筑上。在設計建筑時,便要繪畫大量的山水背景,直到唐初的“二閻”(閻立本、閻立德)“漸變所附”,可知山水畫是由附屬于宮廷建筑圖中脫離出來。在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山水樹石有謂:“國初二閻,擅美匠,學楊、展,精意宮觀,漸變所附?!钡岸悺碑嬌剿瘶淠窘圆怀墒欤鬄椤岸睢?李思訓、李昭道)所成功。展子虔(qian),“歷北齊,周,隋”,被認為他的傳世作品游春圖可以看出:以青綠勾填法描寫山川,人物,尚無皴法,體現出樸拙而真切的描繪自然景色的能力,表明山水畫趨向于成熟。開創(chuàng)了青綠山水的端緒。此畫風為后世的宮廷繪畫和民間宗教畫所繼承。初唐的李思訓(651-718年)、李昭道父子直接繼承并發(fā)展了展子虔的山水畫藝術。李思訓被唐人推崇為“國朝山水第一人”,其代表作有江帆樓閣圖。李昭道史稱“小李將軍”,明皇幸蜀圖可能是其原作。李思訓的山水畫,只是繼承展子虔而有所發(fā)展,其所用線條,還是傳統(tǒng)的“春蠶吐絲”式,細勻而無變化,缺乏一定的氣勢。而李昭道后來“變父之勢”,落筆甚粗,秀勁有力,有氣勢。明代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有記載:“李昭道桃花源圖,大絹幅,青綠重著色,落筆甚粗,但秀勁。石與山都先以墨勾成,上加青綠,青上加靛花分皴,綠上則用苦綠分皴,皴乃劈斧。遠山亦青綠加皴,卻是披麻。泉水用粉襯外,復用重粉,粉上以靛花分水紋,泉下注為小坎,坎中亦用粉襯,用靛花分水紋,如泉水溪流,則不用粉。其于兩崖下開泉口,則于石壁交處,中間為泉水道直下,兩邊皆用焦墨襯,意在墨瑛白。即唐人亦末見有如此襯山者。山腳坡上,亦如常用赭石,赭石上用兩金分皴。勾勒樹,落筆用筆亦粗,不甚細。墨上著色,色上亦加苦綠重勾,大抵高古不犯工巧,予見李昭道畫軸與卷莢,則桃花源圖為最古,工而不巧,精而自然,色濃意樸,斷非后人能偽作也?!惫噬剿?, 自吳始,至小李而成,昭然也。山水畫到了李昭道,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既有氣勢,又有色彩,但其艷麗的氣氛卻依然如李思訓。然而水墨山水畫的出現可以說是發(fā)露于吳道子。盛唐時期的吳道之(約690-758)畫山水則筆跡豪放,有“山水之變始于吳”之說。它的形成,都是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的士人自稱參禪信佛,實則其為道學所牽制。王維(701-761)則以入畫,創(chuàng)“破墨”山水,抒寫文人情懷,大大發(fā)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這一派人還有張噪(zao),王墨。而王洽則創(chuàng)“潑墨”之法。此時張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主張從一個側面道出了藝術家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追求與理解。他們對文人畫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從王維“以禪誦為事”、“中年唯好道”到董其昌以“畫禪”名室,他們不曾一日遁佛之道而去自尋痛苦的生活,他們享盡了人間富貴,王維雖和陶淵明思想相通,但他卻對陶淵明“棄官后行乞”的行為大為不滿;董其昌出門坐在轎子里仍嫌辛苦。他們最知生的快樂。說是佛徒,實則佛其表,道其內。所謂“富貴山林,兩得其趣”也。在藝術思想上,更是與道家思想相通。道家的“忘”,只是忘卻人世間庸俗的糾葛,并且由“物化”而對宇宙萬物加以擬人化、藝術化,且要求能“官天地,府萬物”,“能勝物而不傷”。正因如此,所以在虛靜之心中,能“胸有丘壑”,能流入筆下而成為山水畫。而佛的“滅”、“四大皆空”;禪的“無念為宗”、“本來無一物”,則不可能“胸有丘壑”,也不允許產生藝術的意欲。所以以水墨代五彩畫山水,正是力主清靜樸素、虛淡玄無的道家思想之體現。王維之后的水墨山水畫家,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道家的思想。所以山水畫在中唐突變后的興盛時期,據考證也正是安史之亂,唐代開始走下坡路的時代,乃是道家思想起作用的時候。畫山水的文人,往往不是以之博取功名,只是用以“娛悅情性”。王維“不能舍余習,偶被時人知?!薄白赃m其樂”就不必迎合世俗的情趣,而自己的情趣又在于清靜雅談,這無疑是契合于水墨畫的情趣。唐末的山水畫正是中國山水畫第一個高峰中的“始信峰”,即中國山水畫成熟的起點。至五代宋初, 山水畫才達到高度成熟,并居畫壇之首。唐末、五代、宋初產生了“百代標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畫家,如孫位、荊浩、關仝、李成、范寬、董源、巨然等等,都是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大畫家。北宋中后期再也沒有產生這樣的大畫家。正如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古今優(yōu)劣有云:“或問近代至藝,與古人何如?答日:近方古多不及,而過亦有之。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燈、禽魚、則古不及近?!薄爸寥缋钆c關、范之跡,徐暨二黃之蹤,前不藉師資,后無復繼踵,借使二李(李思訓、李昭道),三王(王維、王熊、王宰)之輩復起,邊鸞、陳庶之倫再生,亦將何以措手其間哉。故日:古不及遠?!碧颇┲了纬醯谋狈酱笊剿嫾叶辔皇请[士,他們的山水畫成就特別高。像關仝是五代初人,師事隱居太行山的荊浩。李成主要活動于五代,避亂而隱居于營丘山,死于宋初。范寬是五代末至宋初人,隱居于關陜、終南等地。隱遁山林的畫家,自然以畫山水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畫、花鳥畫不盛,而山水畫特盛。其主要的特點:(一)畫北方石質山,雄偉峻厚,石質堅凝,風骨峭拔;(二)突出山石輪廓,以線條勾出凸凹,然后用堅硬的“釘頭”、“兩點”、“短條”皴之(南方山水畫也有“兩點”、“短條”,但決不堅硬,而是十分溫潤),是形成斧劈皴、折帶皴的基礎;(三)長松、巨木為主;(四)多高山飛泉流水,大山突兀,有崇高感。然北方畫派中各家又有各家的面貌。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廣論三家山水中謂:關仝的山水畫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雅,人物幽閑.而且其畫木葉,問用墨精微。畫松葉謂之攢針,筆不染淡, 自有榮茂之色。且煙林平遠之妙,始自營丘。范寬的畫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槍筆俱均,人屋皆質,且畫林木,或側或欹,形如偃蓋,畫屋既質,以墨籠染,后輩目為鐵屋,但范寬不大畫松柏。他們都成功地刻畫出北方地區(qū)山密渾厚、勢壯雄強的特色,稱為北方畫派。其實五代宋初時期的南方山水畫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畫家董源、衛(wèi)賢、趙干等成就皆很高。由于南唐的群臣皆文學和藝術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繪畫,諸如花鳥、人物、山水皆達到極高的成就。與北方山水畫形成鮮明對比,其特點:(一)畫江南土質山,平淡天真,輕煙淡巒,氣象溫潤;(二)山石輪廓線不突出, 山骨隱顯,用密密的、或長或短的、有柔性的線條和潤媚的點子表現山石的凸凹,是為長、短披麻皴、荷葉皴的基礎;(三)林梢出沒,雜樹灌木叢生;(四)多低短山丘平沙淺渚,洲汀掩映。北宋中后時期繪畫已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蘇軾、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則竭力推動文士畫發(fā)展,他們倡導“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主張“不求形似,但求達意?!痹诋嬂^有云:“畫者,文之極也,故古今之人,頗多著意,本朝文忠歐公、三蘇父子、兩晁兄弟、山谷、后山、宛丘、淮海、月巖,以至漫仕、龍眠,或品評精高,或揮染超拔,其為人也多文,雖有不曉畫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雖有曉畫者寡矣?!北彼蔚奈娜藥缀醵紩援?,甚至親自揮染,將自己的審美觀帶入到繪畫中去。米芾的山水畫;平淡天真”,“畫意不畫形”,而且沒有“高下向背,遠近重復”的強烈感覺,十分平易.這正和當時的古文運動的精神相契。馬遠、夏圭、劉松年,他們并稱“南宋四大家”。馬遠在構圖上大膽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寫,突出大量空白的深遠景觀,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和濃郁的詩意,人稱“馬一角”。夏圭構圖常取半邊,中空曠大,近景突兀,遠景清淡, 自具一格,人稱“夏半邊”。二人皆用大斧劈皴,筆筒意遠,遺貌取神。這種邊角構圖,為傳統(tǒng)山水畫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宋代文人“蕭條淡泊”、“忘形得意”一類主張到了元代文人畫大盛時,方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元代的繪畫用以寄托性情,這是元代士人閑逸、苦悶、悲涼、委曲的精神狀態(tài)所至。士人放棄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心,而隱逸形成一種社會普遍性的現象,他們百無聊賴,有才無處發(fā),于是引發(fā)為一種對世俗生活的超脫之感,并發(fā)展為使個體與社會總體分離的社會性的精神運動。山水畫家以趙孟煩為代表,中后期出現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倪瓚等,并稱“元四家”。他們倒是學董、巨,但不再迷戀于自然界中的真實和韻律,而是抒發(fā)自己的性情。成就最高的是畫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畫高山峻嶺也小景化。明初的山水畫基本上是元末山水畫的延續(xù),畫家多能直抒胸臆,表現自我,表現一種冷逸寂靜的氣氛,且以宮廷繪畫見長。以王諤和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代表了明代前中期的時代風格,它的支流有吳偉為首的江夏派。但浙派繪畫在明代后期已無法保持它的優(yōu)勢,和宮廷繪畫一樣衰落得一敗涂地,浙派的畫家戴進是十分出色的。后期的浙派繪畫確實是“徒呈狂態(tài)”,以粗筆闊墨去強求豪氣,勾皴的線條十分放肆,這在吳偉晚年的作品中已很明顯。正德時期,以蘇州為中心,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被稱為“吳門四家”,又稱為“明四家”。四家中,沈、文繼承“元四家”畫風;仇英以工筆重彩的風格見長;唐寅雖師承南宋院體,但和浙派截然不同,他用院體的一些方法,卻加入了文人的逸趣,化剛勁為和柔了。明后期吳門派開始衰落,松江派興起,其中他們很多是大文人兼畫家,所以他們的畫比吳門派的畫更加有文人逸趣,古雅而文秀。他們是以趙左為首的蘇松派,以沈士充為首的云間派,以顧正誼為首的華亭派,三派總稱為松江派。而松江派以董其昌為代表,他以“南北宋”給前人“分門戶”,在藝術思想上主張師古。此外,還有以藍瑛為首的武林派,以項圣謨?yōu)槭椎膰乐斉桑該敒槭椎某菖?,以吳彬、陳洪綬為代表的高古變異派,等等。和時代的精神基本相同,明代已經急劇衰微了的山水畫,在清初重新振起,以漸江、石溪為代表的遺民派和以梅清、石濤為代表的自我派山水畫,大可媲美宋元,乃至過之??上茨艹蔀楫媺髁?,不久便被仿古派“四王”(王時敏、王鑒、王暈、王原祁)所掩蓋,所謂“正宗”和主流又納入了明末出現的臨古軌跡,畫壇出現了和社會一樣的“萬馬齊喑”的狀態(tài)?!耙淮诓帕Ρ。募钔ぴ??!薄八耐酢钡漠嫳荒繛椤罢凇?,后世識者對其才力微薄之不滿甚于阮亭詩。而非正宗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和被譏為“惡習”、“八怪”的畫反而為覽者所喜愛?!八耐酢钡漠嬛詾椤罢凇?,而又長期風靡中國畫壇,其原因:(一)“四王”之首王時敏得董其昌正傳;(二)王時敏以及王鑒本是明朝大官,在社會上有政治影響;(三)遺民派的畫本和宮廷無關?!八纳?、“揚州八怪”、“金陵八家”的繪畫被譏為“惡習”,受打擊,其原因他們是“革新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