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pdf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pdf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pdf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pdf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pdf.pdf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容提要 “題跋”是附于一定載體之后的雜記散文。它的源頭雖可追溯到漢晉六朝, 但作為一種文體被確立是在北宋。這與時代的激發(fā)、散文內部諸要素的演進和創(chuàng) 作主體的精神氣質密切相關。蘇軾黃庭堅的題跋文不僅是宋代學術文化昌盛的具 體體現(xiàn),而且標志著題跋文內容與藝術新的開拓。同時展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 品性涵養(yǎng),代表了題跋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他們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績使題跋文獲得 了長足的發(fā)展并趨于成熟,促成了它的正式定型。 本文建構了一個考察蘇黃題跋的坐標系,對蘇黃題跋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 緒論對蘇黃題跋還沒有形成專題系統(tǒng)研究的現(xiàn)狀予以總結,闡發(fā)了本文的選 題意義。 第一章界定了題跋文的含義,對其起源、發(fā)展的全過程以及蘇軾黃庭堅題跋 的開拓意義進行了論述。 第二章考察了蘇黃題跋的時代動因,著重研究宋代整體的學術文化水平、散 文發(fā)展、創(chuàng)作主體趣尚對蘇黃題跋的積極影響。 第三章論述蘇黃題跋在題材、體式、表達、趣味上的拓展創(chuàng)新,并對它們在 這四個方面的共同趨向與相異風貌作了對比研究。 結語概括了蘇軾黃庭堅在題跋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認為兩人處于中國古代文 化、古代散文等高峰的交匯點上。又是文藝性題跋的首倡者,對影響題跋文發(fā)展 的諸多因素作了海納百川式的融合,從而取得了題跋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關鍵詞:題跋蘇軾黃庭堅文體開拓北宋文化北宋散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s c f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a r em i s c e l l a n e ao rp r o s ew h i c ha r ea p p e n d e db e h i n dt h e c a r r i e r s t h o u g h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o r i g i nc 眥b e a s c e n dt oh a na n dw e i j i n d y n a s t y , i ti s s o n gd y n a s t yt h a ti t i sa c c e p t e da sas t y l e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i sr e l a t i v et ot h e t i m e si n s p i r i n g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p r o s e sf a c t o r sa n dt h em e n t a l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w r i t e r s t h e 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o fs us i f ta n d h u a n gt i n g j i a n a r eb o t h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so f p r o s p e r i t yo f s c i e n c ea n dc u l t u r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s i g n a lo f t h en e w e x p l o i t a t i o no f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c o n t e n ta n d a r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i r 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e x h i b i t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s e l f - r e s t r a i n to f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a r et h em o s ts u c c e s s f u lc o m p o s e r so f t h e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e r s t h e y a d v a n c et h i ss t y l eg r e a t l ya n dm a k et h e s t y l em a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t r u c tar e f e r e n c ef l a l n ef o rt h es t u d y i n go fs us h i sa n d h u a n g t i n a r t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as y s t e m i cr e s e a r c hi sd o n eo n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i n g j i a n s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nt h ep a p e r t h ep a p e r c o n s i s t so f f i v e p a r t s :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i n g j i a n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ss u m m a r i z e d , 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o f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 p a p e r i sd e s c r i b e d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o f 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sd e f i n e d t h e o r i g i n a n dt h ec o u r s e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d i s c u s s e d t h ev a l u e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m g i i a n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sp o i n t e do u t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t i m e sr e a s o no ft h ef o r m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i n g i i a n si u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i s a n a l y s e d t h e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 o nt h el e v e lo f l e a r n i n ga n dc u l t u r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s ea n dt h ew r i t e r s i n t e r e s t s w h i c ha l l a c t i v e l ya f f e c tt h es us h i sa n dh u a n gt i n g j i a n si n s c f i p t i v e w r i t i n g s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d e p l o i t a t i o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r i n g j i a n si n s e f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nt h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 t h ef o r m ,n l e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t h e i n t e r e s t sa r ed i s c u s s e d t h ec h a p t e ra l s oc o m p a r e ss us h i s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w i t h h u a n gt i n g i i a n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i nt h ef o u ra s p e c t sa b o v e nt h ee n d ,t h e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dt h es t a t u so fs us h ia n dh u a n gt i n g d i a n s 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nh i s t o r y i ti st h o u g h ti nt h ep a p e rt h a t s us h ia n dh u a n g l i n g i i a na l eo n t h e t o po f t h e m o u n t a i no f p r o s ea n dc u l t u r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y 眥 t h e e x p o n e n t i a lo f 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a n dg o tt h eg r e a t e s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k e y w o r d s t h e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s us h i ,h u a a gt i n g i i a n ,d e p l o i t a t i o no f s t y l e c u l t u r e i l ls o n g d y n a s t y , p r o s e 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i 緒論 “題跋”是附于一定載體之后的雜記散文。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 中對此一文體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 題跋( 題、跋書、讀) :題跋者,簡編之后語也。凡經(jīng)傳子史詩文圖 書之類,前者序引、后者后序,可謂盡矣。其后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 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于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至綜其實則有四焉:一日 題,二日跋,三日書萊,四日讀某其詞考古證今,釋疑訂謬,褒善貶惡, 立法垂戒,備有所為,而專以簡勁為主,故與序引不同。o 不僅于題跋的寫作緣由、文學功能的多樣性有所交待,而且對題跋的位置、不同 稱謂、風格等形式因素也作了簡要說明。由于作家的“感而有得”隨著時代的變 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所以這種形式上需與相應載體結合的文藝短章從產生的時 刻就被賦予了能夠適應多種題材的特性。同時,題跋之作多述說心得、于短小篇 制內自由揮灑,所以沒有固定體式。題跋所具有的這種巨大包容力和靈活性在蘇 軾、黃庭堅的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他們對題跋文進行革新、賦予題跋以 情趣與神韻,不僅使題跋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趨于成熟,而且使其逐漸從不受重 視的短章小品發(fā)展成為與傳統(tǒng)文體并駕齊驅的獨立散文門類,對后世散文的分類 和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學術界至今仍沒有形成蘇黃題跋的專題系統(tǒng)研究,其原因包含多方面 的因素:一、從古代文學研究的整體著眼,各類關于古代散文體裁、古代散文發(fā) 展史、古代文學史的論文與專著中大多止于介紹性的研究,缺乏針對題跋文體發(fā) 展的系統(tǒng)論述;二、從宋代文學的斷代研究著眼,宋代散文與宋詞、宋詩相比, 本身就較薄弱,而在有限的宋代散文研究中,學者也往往集中于某大家的整體 研究,較少涉及散文體裁的研究;三、從對題跋大家的研究著眼,學者也多集中 于作品的賞析,而缺乏作家與時代、作家與文化的多元研究和作家之間的對比研 究。黃庭堅的題跋研究最足以說明此一問題。前人大多圍繞詩與詞來評論黃庭堅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 9 6 2 年8 月第1 版,1 3 6 頁 的創(chuàng)作,認真分析和研究黃庭堅散文的作者和文章并不多見。文學史和文學批訐 史的專著對他的散文也很少論及,甚至只字未提者亦非僅見。散文的整體關注都 如此缺乏,更何況題跋一體。 盡管如此,2 0 世紀8 0 年代以來,宋代題跋文尤其是蘇軾、黃庭堅題跋的研 究還是在縱向的梳理與橫向的拓展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展:一、通過學者們的 努力,蘇黃題跋研究從無至d 有、不斷深入,由蘇黃題跋整體的思想藝術研究轉入 某一類題跋的專門研究。鄧安生的古代題跋試探。、黃國聲的古代題跋選前 言o 和羅靈山的題跋三論o 在界定“題跋”含義、考察題跋起源、勾勒題跋 文發(fā)展大致輪廓的同時對蘇黃題跋的成就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的研究雖然多 從文體學的角度著手,卻為蘇黃題跋的研究打開了局面。詹八言的黃庭堅書法 論讀 回、郭雋杰的蘇軾題跋淺探由是較早的關于蘇黃題跋 的專題研究,奠定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基礎。王訶魯?shù)恼?的審美魅 力 、趙庚華的從 看黃庭堅的書學思想。、魏景波的東坡題 跋思想藝術淺論曲則不斷提出新的學術觀點,努力向專題研究的深處挖掘。二、 蘇黃題跋的研究范圍逐漸拓展到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的各個層面上。楊慶存 的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回與朱迎平的宋代題跋文的勃興及其文 化意蘊 分別將蘇黃題跋放到宋代散文、宋代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中考察,在更 為開闊的視野中全面肯定了蘇黃的開拓對題跋文發(fā)展的意義。這層面的研究還 處于起步階段,有待于學者更進一步的探討。 雖然蘇黃題跋的研究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但學術界有關蘇黃文藝思想與創(chuàng)作成 就的研究成果卻甚為可觀,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所征引的第一手材料不少來 源于蘇黃題跋。僅舉一例加以說明:年代以來,學術界發(fā)表了不少關于黃庭 堅詩論再探討的文章,對于黃庭堅的詩論是否回避政治、漠視思想內容的問題, 天津師大學報1 9 8 6 年第5 期,6 4 頁 黃犀聲;古代韙跋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9 月第l 版,前言 益陽師專學報l1 9 9 4 年第2 期,2 0 頁 t 九江師專學報 1 9 8 5 年第3 期,1 8 頁 蘇軾研究學會煽蘇軾文論叢) ,四川文藝出版社,1 9 8 6 年3 月第1 版,7 l 頁 九江師專學報 1 9 9 5 年第3 期,5 3 頁 遼寧師專學報 2 0 0 1 年第l 期4 6 頁 胰西教育學腕學報,2 g o ! 年第1 期,鈔頁 中國社會科學 1 9 9 5 年第6 期,1 5 4 頁 文學遺產2 0 0 0 年第4 期,斟頁 2 無論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討論主要都是圍繞書王知載 1 9 8 6 年第3 期) i 壹清華的黃庭堅與嚴羽的人 格意識(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1 9 9 2 年第4 期) ;吳晨的黃庭堅詩學觀論綱(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1 9 9 3 年第4 期) 鋅學術論文。 3 第一章蘇軾、黃庭堅題跋的文體意義 首次大規(guī)模將宋人題跋輯錄于津逮秘書的毛晉認為“題跋一派,惟宋人 當家”。,晚明小品大家陳繼儒也稱蘇軾、黃庭堅“最妙于題跋”。然而,究竟 宋人于題跋一體作了如何的開拓以及蘇黃為何體現(xiàn)了題跋的最高成就,都必須放 到題跋文發(fā)展的歷史中考察。因此,我們必須對題跋文的起源、發(fā)展的全過程進 行追溯。 第一節(jié)題跋在宋前的流變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題跋”一詞的含義。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題, 額也引申為凡居前之稱?!?。此后張相在古今文綜中解釋“題”這一文 體為:“說文:題,額也。引申其誼,遂為居前。此一說也。詩:題彼脊 令,傳日題,視也。釋名亦日題,諦也,審諦其名號也。此一說 也。然題之為文,不必居前,題后之體,可為左證。斯審諦之說允矣?!被貐?曾祺也說“題后即書后也。謂之題者,取審諦之義,義見釋名”o ,明確地 指出了“題后”的“題”字應取“審諦”之義,與位置前后并無關涉。王兆芳文 體通釋:“題后為后敘,亦謂之節(jié)后,從篇卷之后題識書籍而敘述也”西,可見, 屬于“題跋”的“題后”一體是附在卷末的評介、陳述文字。再來看跋。清桂馥 的說文解宇義證云:“跋,躞跋也”o ,王兆芳進一步解釋為“跋,蹊跋也, 前躐也,從后為敘若欲前躐也。讀書道心得或記己身關涉本書之事也。主于就書 明毛晉:容齋腭聵跋,律進秘書) 博古齋據(jù)明汲古閣本1 9 1 2 年影印 明陳繼儒:白石樵真稿書櫥侍御刻蘇黃題跋 ,轉引自黃離聲的古代壓跋選前言第3 頁 漢許慎提、清段玉藏注t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l o 月第1 版,1 4 6 頁 清張相t 古今文綜曩,古今文綜 第7 冊,中華書局1 9 1 6 年鉛印,2 7 頁 清吳曾祺纂錄t 文體芻育序跋類第二 ,涵芬樓古今文鈔,商務印書館1 9 1 4 年鉛印 轉引自金振邦煽著- 文章體藏辭典文體總類窟后) ,文章體裁辭典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 9 8 6 年6 月第l 版9 頁 清桂馥摜:說文解字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3 月第1 敝,1 7 8 頁 4 寫志,語系篇卷后,名異從外引。”。賀復征的闡釋較易理解:“跋,足也。中共 義于下,猶身之有足也。”o 張相的古今文綜則對“跋”的內容作了較為詳細 的論述:“綜其流別,約分為四:捃逸抽秘,考訂叢殘,是日故籍之屬;一帛一 縑,望古遙集,是日書體之屬;文章不朽,性命與契,是日詩文之屬;摩擎尺幅, 遐思淵淵,是日圖畫之屬。大抵技張剩義,景仰名流,體為志余,詞為雜綴?!?照此看來,“跋”也是附于各種載體之后、對其進行說明品評的文字,不過,這 里或考訂、或感懷,突出了雜記的性質。由予“題”與“跋”“其意不大相遠, 故( 宋) 文鑒、( 元) 文類總日題跋”。回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本文所討論的 “題跋”僅指“題跋文”一種,不涉及題畫詩、題壁詩等文字。 題跋濫觴于漢代。在當時解詁注釋風潮的滋養(yǎng)下,出現(xiàn)了一些對特定書籍內 容進行介紹、??薄⒆⑨?、評價的文章。這些文章與后世考證典籍流傳與疑經(jīng)解 惑之類的題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劉向的戰(zhàn)國策書錄、管子書錄、孫卿 書錄、韓非子書錄、列子書錄、鄧析書錄、關尹子書錄、子華子書錄, 都是對刪定、校讎典籍過程的總結。趙岐作孟子題辭,篇首即云:“孟子題辭 者,所以題號孟子之書、本末指義、文辭之表也”,篇中又云:“今諸解者往往摭 取而說之,其說文又多乖異不同惟六籍之學,先覺之士,釋而辯之者,既已 詳矣。儒家惟有盂子,閑遠微妙,組奧難見,宜在條理之科。于是乃述己所聞, 證以經(jīng)傳,為之章旬,具載本義施于新學,可以寤疑辯惑”,。不僅于諸家注 者有所評議,而且對作此書的義旨也有所交待。程千帆先生在??甭哉f一文 中列舉了七種??背晒奶幚硇问剑J為“題跋”是一種“用單篇文章發(fā)表的校 勘記” 。上述文章既涉及校勘工作、記述研究心得,又篇帙短小、附于書之前 后,雖然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題跋”,卻不失為其源流的一支。 同時,漢代也產生了品評文字的題跋。清吳曾祺在文體芻言中稱:“班 轉引自金強邦編著t 文章體裁辭典文體總共露后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 9 8 6 年6 月第1 版, 9 頁 明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巷三百六十八,清紀昀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 集部總集類,臺灣商務 印書館1 9 8 3 年韌版( 以下僅注分類與出處) 清張相:古今文綜題 ,古今文綜 第7 冊。中華書局1 9 1 6 年鉛印,”頁 鵬郎瑛z 七慘共稿卷二十九。各文之始轉引自吳文治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_ 編柳宗元卷, 中華書局,1 9 6 4 年1 0 月版2 3 7 頁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魏晉六朝文) 中華書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8 1 4 頁 程千帆:校勘略說,用堂文藪,齊魯書社,1 9 8 4 年1 月第1 版,2 0 7 頁 5 孟堅有記秦始皇后一篇,意。書后之體,當權失于此?!?。東次榮邕育魑 曹娥碑后八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注文日: 后漢列女曹娥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為立碑 焉,注引 會稽典錄:度尚弟子邯鄲淳,字子禮弱冠有異才,作曹娥碑, 操筆而成,無所點定,其后蔡邕又題八字。國 說明了這八個字是蔡邕題于邯鄲淳碑文之后的文字。而且這八個字還是“絕妙好 辭”的隱語,標明了蔡邕對此文的贊許。因此,蔡邕算是可考的最早的題跋作家, 這八個字也是最早的具“題后”性質的文字。又,張巖在試論中國畫的題款與 題跋一文中通過分析漢代王暉石棺朱雀像中書法與繪畫的結合關系,得出 了“題款、題竣不應是唐代才有,而是在漢或更早就已出現(xiàn)”曲的結論。雖然我 們還不能因此而斷言鑒賞書畫的題跋也產生于漢代,但亦可備為一說。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xiàn)了隨筆寫在文章、書畫、典籍末尾對相關情事 進行敘寫的題跋。公元2 5 3 年,三國吳諸葛恪堅持傻魏,丹楊太守聶友寫信勸他 不要一意孤行。諸葛恪就在自己的伐魏論后題寫數(shù)語作為回信寄給聶友,日: “足下雖有自然之理,然未見大數(shù)。熟省此論,可以開悟矣”,o 恃才自傲之態(tài), 充斥字星行間。東晉王羲之的題衛(wèi)夫人 后闡述了“意在筆先”的書 法理論及有關用筆、點畫的方法,是魏晉時期書法成就的記錄,但也有學者認為 是偽作,乃“唐初人所為”。o 顧愷之的清夜游西園圖“有梁朝諸王跋尾處, 云圖上若干人,并食天廚。貞觀中褚河南裝備題處具在”西,只是此圖早已 失傳,無法確考。隋朝釋智永的書右軍 后歷數(shù)王羲之法帖經(jīng)過粱陳 亂世、終為作者所得的過程,并論其書“留意運工,特盡神妙”o ,對后世題跋 以“神韻”論書有一定影響。同時,這一時期的書籍整理工作已不限于個別字句 的注釋,而是擴展到對不同版本的書籍進行互校,從而對后世考證典籍版本題跋 清吳曾祺纂錄,文體芻育序酸類第二k 涵芬樓古今文鈔 。商務印書館1 9 1 4 年鉗印。另,檢全 漢文 米見錄有班固的記秦始皇后 ,因俟考 清嚴可均校輯t 壘上古三代秦漢魏晉六朝文,中華書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8 9 9 頁 伯e 西師范大學學報,2 0 0 1 年第2 期,9 9 頁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蘭代秦漢魏晉六朝文 ,中華書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1 4 0 7 頁 陳滯東;中胃書學論著提要,。成都出版社,1 9 9 0 年版。1 3 頁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鋸校訂: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文學典題跋部雜錄中華書局、巴蜀書杜, 1 9 8 5 年i o 月第1 版,7 7 4 3 9 頁 清嚴可均校輯t 壘上古三代秦漢魏晉六朝文 ,中華書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4 2 2 4 頁 6 的正式出現(xiàn)作了鋪墊。晉代孫盛的魏氏春秋異同評是對三國志中是志與 魏志的不同以及傳紀與世語的乖離進行的考證與總結。隋朝陽休之的陶淵明序 錄則對陶淵明集的三個版本作了簡要評述: 其集先有兩本行于世,一本八卷無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編比顛亂,兼 復闕少。蕭統(tǒng)所撰八卷,合序目傳誄,而少五孝傳及四八目然編次有體, 次第可錄。余頗賞潛文,以為三本不同,恐終致忘失,今錄統(tǒng)闕,并序目等, 合為一帙十卷,以遺好事者。 另外,陶淵明的讀史述九章在內容上開了品鑒人物題跋的先河,在形式 上也是“讀”類題跋尚未成熟時期的一種形態(tài)。他在序言中寫明了創(chuàng)作的初衷: “余讀史記,有所感而述之?!眔 請代吳曾祺就認為“古人讀書,偶有所得, 則書于簡之后,因名曰讀,備遺忘也。而能者為之,便有詞采可觀,故可傳者亦 多?!蔽骺梢?,“讀”類題跋是閱讀前人文字或書籍之后題寫的心理感受。在史 記眾多的歷史人物中,陶淵明選詠了這九章的人物,顯然對他們的為人及事跡 深有所感,并且述而賦之,正寄寓著學習與警戒的意思。因此,雖然九章單獨成 篇,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題寫于史記相應篇章之后的“題跋”。 細細考察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這些題跋或其雛形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隨 著書法藝術在晉代的走向極致,一些反映當時書法理論的題跋應運而生,成為這 一時期的主流;同時,魏初“九品官人法”促成的“人物品鑒”之風逐漸出現(xiàn)了 “人物品鑒經(jīng)驗向文藝審美品評的移植”,o 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人物品鑒與文 藝評論就產生了不解之緣,因而,品評人物的題跋也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在形式 上,除了“題后”之外,蹶跋還出現(xiàn)了“書后”、“評”、“讀”等稱謂。雖然這一 時期題跋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有限,但也呈現(xiàn)了些許新的時代特點。 唐承六朝之后,所作題跋雖尚不足同后代匹敵,但數(shù)量已遠超過六朝,題材 與形式都有進一步的拓展,且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代文學藝術發(fā)展的足跡。 首先,出現(xiàn)了正式以“跋”來命名的書法鑒賞類題跋。盧元卿的法書跋尾 記即載錄了唐太宗收集書帖進行鑒定的過程:“按工部侍郎韋公云,貞觀中搜 清嚴可均校輯ti 全上古三代秦漢魏晉六朝文 。中華書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4 0 6 2 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魏晉六朝文,中華書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2 0 9 9 頁 清吳曾祺纂錄:文體芻盲- 序跋類第二,涵芬樓古今文鈔 ,商務印書館1 9 1 4 年鉛印 趙險峰:魏晉南北朝文藝品評瞥窺 ,河北學刊 1 9 9 5 年第3 期,6 9 頁 7 訪王右軍等真跡,出御府金帛,重為購賞。人間古本,紛然畢集,太宗令魏少師 虞永與褚河南等定其真?zhèn)危谟葠塾臆娔E,流風所及,唐朝的書家不僅為 魏晉諸賢的書帖、拓本廣為題跋,而且也為當代名公的書跡題識。文中就有“元 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賢押署,以己名氏代焉”、“前后所見貞觀十三年及開元五年書 法,跋尾題跋名人”。等語,可見,“跋”初起時是在書帖余幅上簽署人名以表示 該件已經(jīng)鑒定,漸次又有人添些記敘、說孵性的文字。此時的“跋”一般還比較 簡短,韓擇木的相國帖跋、口( 缺姓) 幾元的汝南公主墓志銘跋與陶谷 的右軍書黃庭經(jīng)跋、續(xù)跋都是典型的書法短跋。另外,全唐文還錄有 歐陽詢的題諸家書帖、柳公權的題王大令 等題跋。但晚唐杜希 遁的大還丹金虎自龍論跋卻與書法沒有關系,不僅較為詳盡地記敘了自己避 禍時與大隱南陽公的知遇之交、對南陽公作了“耽元悟真、棲心閑雅”的評價, 而且發(fā)表了一番議論:“夫為交者,有名焉、有利焉。余與公交,非名與利。每 一接,未嘗不話道永日,除元之又元外,余無所云,故書先師藥訣相贈?!眔 我們 于此可以看到,“跋”已經(jīng)漸漸突破了書法品評的題材,且記敘、議論手法交相 運用,具有了一些藝術特點。 其次,題跋與其載體的結合關系開始發(fā)生轉變。唐以前的題跋,除了王羲之 的題衛(wèi)夫人 后篇幅較長外,其余則受原件書寫余地的限制,篇幅較 短。唐代的。讀”類題跋通常不是寫在原件的末尾而是因紙書寫的,所以開始打 破限制,篇幅也可長可短。這種變化給文章立意帶來的影響就是著者可以借題發(fā) 揮,即憑借種種聯(lián)系、由對載體的敷寫生發(fā)開去,表達自己對其它事物的看法。 皮日休的讀 就是典型的一例,文中云: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以民命唐虞尚仁,天下之民,從而 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 漢魏尚權,驅赤了于利刃之下,爭寸土于百 戰(zhàn)之內,由士為諸侯、由諸侯為天下,非兵不能威、非戰(zhàn)不能服,不曰取天 下以民命者乎? o 僅以讀一部古代兵書為因由,抒發(fā)出如此大膽而深刻的感慨,是史無前例的。這 種較為靈活的結合關系為藝術手法的運用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因此,被后世作 清董浩等編一 后是他把自己寫的歐陽生哀辭抄錄給學生劉伉時附后的一段說明、議論文 字:“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耶? 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 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回,其中闡述的“文”與“道”的關系, 是他開展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這篇文章開了后人題跋議論風氣之先, 他的學生李翱題燕太子丹傳后、晚唐司空圖題東漢傳后、皮日休題后魏 釋老志等等,多是如此。 從以上追溯可以看出,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相比,唐代題跋對時代政治、文化 的反映已有所深入。皮日休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后的晚唐,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黨爭迭 起,作為一位身濟天下的士人,“上剝遠非,下補近失”o 的創(chuàng)作動機使他的作品 直指現(xiàn)實、尖銳深刻,被魯迅先生譽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o 。 然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唐代題跋對唐代文化的反映。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 導者之一,所作的古文形式多種多樣,其文或長或短、或莊或諧,但都離不開一 個主題文與遒的關系,除了避 后外,讀 、讀 皆是此類作品。柳宗元也有一篇讀韓愈所作 后,其后的李翱、 來鵠大都遵循這種方法寫作題跋,此一體裁即成為古文家宣揚其古文理論的手段 之一,或多或少地折射了唐代古文運動的演變歷程。另外,前文所舉的題跋既有 附于單篇文章之后的,也有論議整本書的,未舉例的鄭畋謁升仙太子廟詩題后、 張昭題竇鞏詩后則是題于詩末的,加上顧況的書衢州開元觀碑后,不僅 于詩文、書法、典籍、金石等文化內容皆有涉及,而且載體包括“詩”、“論”、 “賦”、“哀辭”、“傳”、“志”、“帖”、“經(jīng)”、“碑”、“銘”諸種,顯示了題跋一體 本身所具有的與多類文體相結合的靈活性,其煥發(fā)出來的這種包容性和生命力也 蒲董誥等縞,t 全唐文,中華書局,1 9 8 3 年l 】月第l 版,5 7 4 1 頁 皮日休:( 文藪 原序 。文藪)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魯迅:t 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 ,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 9 8 1 年第l 版,5 7 4 頁 9 為后世題跋題材的進一步開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節(jié)蘇軾、黃磨堅題跋的開拓 題跋從漢晉六朝迄于唐,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孕育,生成了一定數(shù)量的作品,內 容涉及詩文品評、書畫鑒賞、學術考證等領域。但由于從事題跋創(chuàng)作的作者十分 有限、而且影響范圍不大,所以仍屬發(fā)軔階段。到了宋代,全面昌盛的學術文化 不僅造就了大量創(chuàng)作題跋的作家,而且賦予題跋以新的時代內容與藝術風韻,使 這一文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fā)展,達到了它的黃金時期。 北宋前期作家的別集中,題跋創(chuàng)作仍未普遍、一般只有寥寥數(shù)酋,即便如此, 也有一些令人欣喜的發(fā)現(xiàn):董源的 跋、張錫的唐韓斡 跋 都是針對繪畫的品評;程戡的趙湘南陽集跋、宋祁的跋柳柳州集則是題 跋文人別集的開始;出現(xiàn)了寫于“記”、“贊”文與扇面末尾的題跋。 北宋中期的歐陽修是將“題后”、“書后”、“評”、“讀”、“跋”等名稱合為“題 跋”一詞而正式用于標明該體的第一入,也是大量寫作題跋文的始作俑者。他的 文集中有“雜題跋”一卷、收文2 7 篇;又集錄自古以來的金石文字編為集古 錄、撰成集古錄跋尾1 0 卷4 0 0 余篇,不僅數(shù)量大大超過前人、而且在內容 與寫作方法上也有了較大突破?!半s鼴跋”邊敘邊議、長短不拘、各適其宜;集 古錄跋尾考訂金石銘刻、注重客觀嚴謹?shù)谋嫖?、肇后世題跋學術考訂一派之端。 可以說,歐陽修以其創(chuàng)作實踐為后來者做出良好的示范,有力地推動了題跋的發(fā) 展。此后,蔡襄、文同、曾鞏、王安石、蘇頌、鄭獬、張舜民等多有所作,而“表”、 “頌”、“尺牘”、“序”、“年譜”、“行狀”等文也出現(xiàn)在題跋日益豐富的載體名單 上。 生活于北宋中后期的蘇軾與黃庭堅在題跋文的發(fā)展過程中貢獻最大。蘇軾的 題跋文有6 7 9 篇回,黃庭堅有4 4 8 篇曲。他們的題跋無論數(shù)量、質量都超越了前輩, 且被后人認為是不可企及的。其創(chuàng)作成就表現(xiàn)在:一、題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據(jù)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 統(tǒng)計( 中華書局1 9 8 6 年3 月第1 版) ,其中正文5 7 4 篇、俠文匯編t 0 5 篇,同一題目下有多篇的不重復計算,以下引用的蘇軾耀跋均出自該集,故僅注卷頁 據(jù)屠友祥校注的山谷題跋) 統(tǒng)計( 上海遠東出版杜1 9 9 9 年1 月第1 版) ,該校注。以津遮秘書 本為底本,并參校明黃嘉惠???,又自山谷剮集 及豫章先生遺文) 中輯出題跋文數(shù)篇,以為 補編”,其中正文3 8 2 篇、樸犏酌篇,以下引用的黃雇堅囂姣均出自諼集,故僅注卷頁。 l o 考察蘇黃題跋酶載體,遍及經(jīng)史子集、詩文書畫,而一些記游、書每之作更廣及 筆墨紙硯、琴曲酒茶,乃至山川寺宇、逸聞掌故、風物習俗,可謂無所不包。另 外,雖然前人已有詩文品評、書畫鑒賞等內容,但多是偶發(fā)議論,蘇黃則在題跋 中借助詩文書畫闡發(fā)自己的文藝觀和審美觀、且自成系統(tǒng),為后人研究他們的思 想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二、體式靈活。蘇黃題跋既不象韓愈的題跋那樣強調道學, 又沒有歐陽修題跋那樣集中于學術考證,因而沒有固定體式,往往輕巧靈活、不 拘一格、“隨物賦形”o 、因情而立。三、表達豐富。文學類題跋的表達方式,較 之學術題跋有了很大發(fā)展。狀入、記事、描寫、抒情、議論,無所不用,且往往 交錯運用,渾然一體。四、趣味盎然。蘇黃題跋語短意深,情趣與理趣兼具,再 加上融入作者個人獨特的本性與品味,往往令人回味無窮,饒有興趣。蘇黃不僅 使題跋的題材拓展到宋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以其自然暢達的行文風格、 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技巧、才情與理趣兼?zhèn)涞囊忭崳蟠箝_拓了題跋的境界,將該文 體的文學性發(fā)揮到了極致。由于下面將就此一問題進行專章論述,茲不贅言。 南宋、金元、明的題跋大都承襲蘇黃的風格余緒,題材則以書畫品評為主, 特別是晚明的小品文,有些作品即便放于蘇黃題跋中也是幾可以亂真的。有清一 代,寫作題跋之風極盛,凡有文集幾乎無不收有題跋在內,作者之眾、作品之多, 似乎有遠過宋人之勢。錢謙益在跋 中形容到: 先輩題跋書畫多云萊年月日、某人現(xiàn)陸放翁跋所讀書,但記勘對裝潢 歲月,寥寥數(shù)言亦裁集中,蓋古人讀書多立言慎于古人著作,菲果援據(jù)談博、 商定詳審,不敢輕著語,亦文章之體要當如此也。令人于法書名畫強作解 事、蟬連滿紙,必不肯單題姓名。坊問槧本,不問何書,必有跋尾附贅其后, 如涂鴉結蚓,漫漶不可了9 乾嘉之際考據(jù)之學的漫染使題跋漸失文藝趣味,轉向金石、碑刻、書籍版本考證 一途。 對題跋一體追溯至此,同時參考徐師曾“其詞考古證今,釋疑訂謬,褒善貶 惡,立法垂戒”的論述,我們可以將“題跋”大致歸為兩類:一是考證金石、書 畫、典籍等的真?zhèn)?、流傳過程及對這些領域的學術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學術性題 自評文蘇軾文集,卷六十六。2 0 6 9 頁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鍋校訂: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文學典題跋部藝文中華書局、巴蜀書社 1 9 8 5 年1 0 月第1 版,7 7 4 3 9 頁 跋,它們與其載體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注重客觀嚴謹?shù)谋嫖?;二是對詩文、書畫?人物的品評及對有關情事進行敘寫的文藝性題跋,其中還包括借由山川風物等多 種其它載體生發(fā)開去的作品。它們與其載體的聯(lián)系較為松疏,注重主觀的抒發(fā)性 靈。如果說歐陽修將學術性題跋發(fā)展為專門之學的話,那么蘇黃則是大量創(chuàng)作文 藝性題跋的始作俑者。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把題跋分為學術與文藝兩家只是一種 宏觀上區(qū)分,具體到宋及以后的某個作家或某篇作品,則往往兩者兼?zhèn)?。它們?源而異流、同體而異趣,又互為補充、互相映襯,以其多姿多彩的作品在散文的 園圃中爭奇斗艷、蔚成大觀。 題跋文作為一類文體編入總集,于北宋尚未見,文苑英華將其歸入“雜 文”類、唐文粹則分別歸入“古文”、“傳錄記事”等類中。至南宋呂祖謙編 宋文鑒,始立“題跋”一類,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2 2 家題跋 之作4 6 首為2 卷,其中即包括跋、題后、書后、讀諸體。此后歷代總集多立此 類,文體論著也多論及此體:南宋文苑、金文雅、金文最、元文類、明 文衡、古今文致等文集都將“題跋”或“跋”單獨列卷;明末毛晉輯津逮 秘書,還擇錄宋人題跋2 0 家7 6 卷專為一集。從題跋文的緣起與流變來看,這 類文體的源頭雖可追溯到漢晉六朝,但其作為一種文體被確立是在北宋。蘇軾黃 庭堅對題跋文的發(fā)展革新和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績促成了題跋文的正式定型,也使它得 以在散文文體中與傳統(tǒng)文體并駕齊驅。 1 2 第二章蘇軾、黃庭堅題跋的時代動因 考察題跋文的流交過程之后,我們可以看到,題跋文的面貌不僅取決予所處 時代學術文化的整體發(fā)展水平,而且與同時代散文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 美趣尚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對宋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散文由唐至宋的演變和宋 士大夫的品性涵養(yǎng)進行宏觀審視之后,我們對蘇黃題跋的考察才可能得出客觀的 結論。 第一節(jié)北宋文化對蘇黃題跋的外部激養(yǎng) “一代學術之勃興,必有其特殊的背景及其它關系焉。茲言宋學,當于其時 政治之影響,首述及之”,可以說,宋代為革除唐五代弊病所實行的“佑文” 政策為題跋的繁榮提供了優(yōu)裕的政治環(huán)境。趙宋王朝是在經(jīng)歷了唐末五代的軍閥 混戰(zhàn)、思想文化失序的陣痛之后建立的,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導致了武人擁兵白恃、 軍閥割據(jù),也使思想文化長期紊亂、世風敗壞、倫理道德頹落,“士大夫忠義之 氣,至于五季,變化殆盡”。o 為了解除武人于政的威脅,重整封建倫常,以維護 和鞏固新生的封建政權,北宋統(tǒng)治者從一開始就采取了佑文輕武的基本國策,“興 文教,抑武事”固,欲“以文化成天下”?;剡@些措施對文人創(chuàng)作題跋文的具體影 響可從復興儒學、科舉改革、文官政治三方面分別加以論述。 首先,復興儒學使文人普遍具有了參與時政的社會責任感,形成了積極有為、 注重修德的士人風氣。宋初大儒石介認為“女后亂之于前、奸臣壞之于中、宦官 覆之于后”o 這些違背儒家傳統(tǒng)綱常倫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唐亡的主要原因。所以, 陳辨凡:兩柬思想述評) ,東方出版社1 9 9 6 年據(jù)商務印書館1 9 3 3 年版編校再版,8 頁 束史忠義傳序,標點本二十五史 第八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l o 月第1 版,2 0 4 4 頁 李燾:纓資泊通鑒長編卷十八“太宗太平興嗣二年正月戊辰”條,文淵閱四庫壘書史部編年類 柬趙與時:賓退錄 卷九,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 石介t 唐鑒序 ,徂徠集卷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 集部別集婁 只有復興儒學,以仁義禮樂為“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興,人倫之所由正”o , 宋朝才能“國祚延佑,歷世長遠”圓。可見,儡學復興滿足了統(tǒng)治者文德致治的 需要。另外,與后來一系列的新政、變法相對而言,宋初三朝為休養(yǎng)生息時期, 墨守成規(guī)、因循持重的政治氛圍造就了“士君子務以恭謹靜慎為賢” 的精神狀 態(tài)。真宗時宰相李沆就自言“吾為相無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以此報國”回。 這種恭謹靜重之風彌漫的結果是“循默茍且,偷墮寬弛,習成風俗,不以為非, 至于百職不修,紀綱廢壞”o 。于是。到仁宗時期,儒家士大夫要求改革弊政的 呼聲愈益高漲,他們懷抱儒家積極入世的社會責任感,“言政教之淵流,議風俗 之厚薄,陳圣賢之事業(yè),論文武之得失” ,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積極有為、獻身社 會的士人風貌。與此同時,操守品格逐漸成為北宋中后期品評士人的主要標準。 歐陽修就以“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o 來嚴厲譴責高若訥對呂夷簡的阿附, 體現(xiàn)了一代士人以天下為己任、講操守重節(jié)氣的使命感與名節(jié)觀。 我們知道,貫穿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與儒學復興運動是互為表里的。作為重 新確立于北宋的重要文體,古文既是文學復古的集中體現(xiàn),又是儒學復興的直接 載體,從而成為儒學復興運動最親密的伙伴。古文大家?guī)缀跻捕际侨鍖W復興的重 要人物。宋史文苑傳序論宋代文學嘗言“國初楊億、劉筠,猶襲唐人聲律 之體,柳開、穆修,志欲變古,麗力弗逮,廬陵歐陽修出,以古文倡,臨川王安 石、眉山蘇軾、南豐曾鞏起而和之,宋文日趨予古矣”曲,為了便于明暢地表達 儒學思想,他們對文體和文學語言進行了再次革新,其中包含了不少有關形式和 技巧方面的藝術經(jīng)驗,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風,在客觀上促進了北宋古文的全面 發(fā)展。 其次,科舉制度的改革為士人提供參政機遇的同時促進了宋人議論、懷疑、 刨新精神的形成。科舉制度自隋朝始創(chuàng)以來,經(jīng)唐代而體制初備。進入北宋,隨 孫復t 儒辱,孫明復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集部別集類 石介t ( 唐鑒序,l 徂鐮集 卷十八,文淵閣t 四庫全書) 集部別集類 李燾:續(xù)資治避鑒長嫡 卷一百八十九“仁宗嘉祜四年三月己束”條文淵匍四庫全書 史部編年 類 歇陽修,歸田錄 卷一,t 歐陽永叔集 第十四冊,商務印書館1 9 5 8 年4 月第1 版,酆頁 李燾: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卷一百八十九“仁宗嘉桔四年三月己未”條,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 類 范伸淹:奏上時務書,范文正集,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 集部別集類 歐陽修:( i - 高司諫書 ,歐陽永叔集第六冊,商務印書館1 9 5 8 年4 月第1 版,6 頁 宋史- 文苑傳序) ,標點本二十五史) 第八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l o 月第l 版,2 0 1 3 頁 1 4 著政治、經(jīng)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統(tǒng)治者對科舉考試的程序及內寄進行了一系列 改革和調整,擴大了取士名額、加強了公平競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