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五年級品社下冊 全一冊教學計劃 遼師大版.doc_第1頁
2019年(春)五年級品社下冊 全一冊教學計劃 遼師大版.doc_第2頁
2019年(春)五年級品社下冊 全一冊教學計劃 遼師大版.doc_第3頁
2019年(春)五年級品社下冊 全一冊教學計劃 遼師大版.doc_第4頁
2019年(春)五年級品社下冊 全一冊教學計劃 遼師大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年(春)五年級品社下冊 全一冊教學計劃 遼師大版一、單元提要在三四年級了解祖國和家鄉(xiāng)的基礎上,本單元將帶領學生了解世界。作為有關地理知識的起始單元,在本單元中,揭開地球神秘的面紗一課將世界地理環(huán)境作為學生了解世界的一個側(cè)面,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知道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作為人類生息繁衍和發(fā)展的家園,它為人類提供了多樣的生存環(huán)境與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并通過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無盡的,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本著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大自然的力量一課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大自然的力量,設計了對自然災害的認識與了解,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使學生懂得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愛護大自然的道理;同時,通過實例,懂得危難之中人們的互助是一種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并從大自然災害的危險性和破壞性出發(fā),學習自救和互救逃生的方法,形成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的態(tài)度。二、單元目標1、初步了解世界海陸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了解各種各樣自然災害的危險性與破壞性,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危難之中人們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學習災害中自救、互助的方法,提高自救自護能力。三、課時安排課題主題活動內(nèi)容課時安排第一課揭開地球神秘的面紗宇宙中的小行星1課時蔚藍色的星球2課時地球上的大洋與大洲3課時第二課利用大自然的力量1課時大自然的力量感受自然的另一面3課時第二單元珍惜人類共有的家園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以愛護我們共有的家園為主題,以只有一個地球為出發(fā)點,深入淺出地講述人口增長過快、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緊張等當今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學生情況:學生認識到地球為人類提供了多樣的生存環(huán)境與廣闊發(fā)展空間的同時,真正明白了自然資料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恢復與平衡能力。單元目標:1、知道自然資料是地球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2、初步了解環(huán)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3、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教學重點: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課時:3課我們的家園4課時4課共同的責任6課時課題主題活動內(nèi)容課時安排第一課我們的家園寶貴的自然資源1課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1課時黃色警燈已經(jīng)亮起2課時第二課共同的責任污染沒有國界1課時來自京都協(xié)議的信息2課時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課時第三單元走進地球村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主要讓學生知道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雖然這些國家的人口數(shù)量,領土面積,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教材從微觀的角度選擇了世界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qū),通過介紹他們的語言,飲食、服裝、節(jié)目、民族等,使學生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懂得尊重和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及習俗。單元教學目標:1、讓學生知道地球上各個國家的面積,人口是不等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也是不均衡的,但是這些國家都是平等垢,都享有平等垢權利。2、知道世界上有許多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民族習慣。3、知道人類各種族之間只胡歷史發(fā)展的不同和社會經(jīng)濟的差異,而沒有優(yōu)劣貴賤的分別。4、通過對一些國寶和地區(qū)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人們的衣食住行,經(jīng)濟生活,風俗習慣等都有顯著的差別。5、通過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使學生知道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應該持尊重的態(tài)度。教學重點:知道地球上國家面積、人口、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均衡性,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教學難點:了解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差異性課時分配:1、地球上的國寶與民族3課時2、環(huán)境采風7課時課題主題活動內(nèi)容課時安排第一課地球上的國家與民族地球上的國家1課時地球上的民族與種族2課時第二課環(huán)球風采不同的語言1課時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2課時美麗多樣的服飾2課時絢麗多彩的節(jié)日1課時奇特的民居1課時附送:2019年(春)五年級品社下冊 全一冊教案 未來版一、教材分析本冊教材主要由六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好大一個家、第二單元為壯麗的山河、第三單元為祖國各地的環(huán)境與生活、第四單元為各族人民一家親、第五單元為自然災害與救助、第六單元為珍惜自己的生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凹ば浴⒚骼?、導行”是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愉悅的心情狀態(tài)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將依據(jù)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chǎn)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lián)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fā)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二、學生情況分析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小學生。本學期,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學習和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與提高。三、教學目標1、認識我們的祖國,了解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認識我國的行政區(qū)域及其特點,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2、通過了解祖國壯麗的山山水水,中國主要的河流及其分布,感染學生,讓學生熱愛祖國的山和水,有興趣了解更多關于祖國山河的知識。3、了解祖國各地的環(huán)境與生活,明白地區(qū)的差異是造成各地環(huán)境和生活差異的重要原因,了解環(huán)境差異帶來的風土人情,教育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美麗富饒的祖國。4、中國是56個民族匯聚一體的大家庭,了解我國人口的分布,認識每個民族服飾等的差異,了解少數(shù)民族不同的民族風情和文化,住房的特點和有趣的節(jié)日,體會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讓學生知道,民族的團結和統(tǒng)一,是祖國繁榮富強的關鍵。教育學生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好思想,好風尚。5、認識自然災害的種類,以及自然災害的救護措施,聯(lián)系生活中發(fā)生的自然災害,體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這些詞語的含義,激發(fā)學生的愛心,積極加入到慈善事業(yè)中,奉獻自己的愛心,關愛生命,關愛社會。6、了解生命的誕生及艱辛的成長過程,懂得生命的真正價值,分辨哪些是不良習慣,拒絕不良習慣,遠離毒品,珍愛生命,健康快樂的成長。四、教學重點難點“了解民族,熱愛祖國,關愛生命”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注重從實際出發(fā),了解祖國的發(fā)展變化,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了解中國,熱愛中國,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愿望和沖動,表現(xiàn)出對祖國發(fā)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并引以為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fā)學生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五、教學措施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tǒng)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lián)系中得到和諧發(fā)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2.根據(jù)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教材資源的開發(fā),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4、通過書面、口頭調(diào)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盡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六、課時安排第一周:第一課第二周:第二課第三課第三周:第四課第五課第四周:第六課第七課第五周:第八課第六周:第九課第七周:第十課第八周:第十一課第九、十周:期中考試第十一周:第十二課第十二周:第十三課第十三周:第十四課第十四周:第十五課第十五周:第十六課第十六周:第十七課第十七周:第十八課第十八周:第十九課第十九周:復習第二十周:期末考試第一單元 好大一個家 1、祖國有多大教學目標:1、通過各種活動和途徑了解我國的海陸疆域,充分感受我國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2、會看中國地圖,知道圖例、比例尺的含義,嘗試根據(jù)比例尺,計算出實際距離。3、通過地圖和生活實例了解我國的行政區(qū)劃,知道省級行政單位在祖國版圖上的大體位置。4、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能力。教學準備:課前通過多種途徑調(diào)查了解祖國有多大。教學過程:一、音樂欣賞,導入學習聽兒童歌曲祖國有多大。問:祖國有多大? 看祖國的地圖,它像什么?這節(jié)課,我們來感受一下,祖國到底有多大。二、計算比較,感受祖國疆域的遼闊活動一:徒步旅行,感受祖國邊界線的漫長。1、做徒步旅行的游戲,出發(fā)前,先來看看要走的路線。(學會看圖例,認識國界和海岸線。)2、開始旅行吧!從哪里出發(fā)?(了解家鄉(xiāng)浙江在我國的哪邊,復習地圖方位。)3、在徒步旅行的過程中,初步感知祖國的行政區(qū)劃,并結合地圖,了解祖國的四至點(祖國的最南邊、最西邊、最北邊、最東邊分別在哪)。4、計算:沿祖國大陸的邊界走完一圈,至少要花多少時間?通過這樣的計算,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活動二、調(diào)查比較,體會面積之廣1、結合浙江地圖,比較本地與浙江的面積。2、結合中國地圖,比較浙江與中國的面積。3、結合世界地圖,比較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面積。比較之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想說點什么?三、了解行政區(qū)劃,進一步感受祖國的遼闊。1、讀讀書中的小資料,了解行政區(qū)劃。2、結合地圖,了解首都、省級行政中心、一般城市等圖例。四、模擬旅游,充分感受祖國幅員遼闊。1、說說自己小組準備去哪旅游。2、小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況。3、匯報交流:(1)路程。(嘗試根據(jù)比例尺計算實際距離,通過路途遙遠感受祖國的遼闊。)(2)溫差。(通過南北溫差感受祖國的遼闊。)(3)時差。(通過東西時差感受祖國的遼闊。)五、總結升華 2、首都北京教學目標 1、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2、了解北京悠久的歷史和現(xiàn)代都市風貌。 3、通過學習進一步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難點 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通過上網(wǎng)、看報、聽新聞和看電視等方式,收看近期有哪些重要會議正在召開, 北京還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活動場 所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最近, 首都北京有哪些國際友人來訪,有哪些國際性重大活動等。 2、廣泛搜集反映北京古城與新貌的照片、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1949 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決定把 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10月1日,毛澤 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北京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 2、提問:北京作為祖國的首都和我國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首都是祖國的心臟?讓學生自由說一說,師生補充總結:首都是國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國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國際交往中心。 3、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方面的問題進行自主學習。 分別閱讀教材第 10頁至12頁,選擇與本小組探究問題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學習和討論。4、引導學生匯報交流。為什么說首都是國家政治中心?從哪些方面能看出首都是國家政治中心? 黨中央、國務院所在地,國家領導人在北京辦公。黨和國家許多 重要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xié)商會議)都在北京舉行。 為什么說首都是國家文化中心? 高校,中央電視臺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北京圖書館,北京軍事博物館。為什么說首都的國際交往中心?各國駐中國大使館,中國外交部,國家元首來訪,國際間友好合作。 5、引導學生探究北京古城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風貌。提問:北京有哪些著名的歷史文物古跡,反映了哪些豐富的歷史?北京有哪些具有現(xiàn)代大都市的時代特色?讓學生互相交流。板書;首都北京 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國際交往中心 6、總結:第三課、 第三課、港和澳門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簡單了解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及其他歷史演變;知道香港和澳門是我國兩個特別行政區(qū);簡單了解什么是“一國兩 制” 。 2、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了解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及其他歷史演變,激發(fā) 學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搜集香港和澳門風光或旅游照片。 2、查閱資料了解港澳的歷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特別行政區(qū) 1、提問:我國有 34 個省級行政區(qū),其中有兩個被稱為特別 行政區(qū)。它們是哪兩個呢?它們在哪里呢?為什么是特別行政 區(qū)?特別在哪里? 2、學生閱讀教材第 15 頁地圖,找到香港和澳門。 3、學生閱讀教材第 16 頁“資料卡” ,了解“特別行政區(qū)” 的特別之處。 4、學生探究: “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 具體指什么?“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怎么回事?是誰提出的理 論? 二、指導學生追尋歷史 1、為什么根據(jù)在香港和澳門建立特別行政區(qū)? 2、學生閱讀教材第 15 頁“資料卡”內(nèi)容后,指名說一說。 3、教師補充講解歷史變革。 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 年,在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 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 南京條約 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1860 年,清政府再與英國簽下北京條約 ,將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1898 年,英國又強行租用新界地區(qū),租期 99 年。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問題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1990 年 4 月, 我國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 區(qū)基本法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歸祖國。 自古以來,澳門就是中國的領土。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騙取 明朝政府的許可,在澳門租界地搭棚,存儲貨物。1573 年,明 朝政府筑墻為界,澳門被葡萄牙殖民者長期占用。1849 年,葡 萄牙擅自宣告澳門為自由港。1987 年 4 月 13 日,中葡兩國政府 就澳門問題發(fā)表聯(lián)名 fc1 ?聲明。1993 年 3 月,我國八屆全國人民一 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 。xx 年 12 月 20 日澳門回歸祖國。 三、回顧港澳回歸 播放香港和澳門回歸時, 中英和中葡舉行政權交接儀式的實況錄 像。師生共同觀看香港和澳門回歸慶典的相關影片,重溫激動人 心的時刻。 討論:香港和澳門回歸說明了什么? 四、在地圖上認識香港和澳門,認識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區(qū)徽 1、 學生閱讀教材地 15 頁地圖和教材第 16 頁特別行政區(qū)區(qū) 旗和區(qū)徽。 2、讓學生畫一畫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和區(qū)徽。 3、展示有關香港和澳門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門。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四課、 第四課、寶島臺灣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臺灣的基本情況和特殊歷史。 2、知道臺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 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臺灣的基本情況和特殊歷史, 使學生初步形成維護祖國統(tǒng)一 的愿望和信念。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搜集臺灣風光圖片或旅游照片。 2、查閱資料了解臺灣的歷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終于圓了縈 繞一個世紀的團圓夢?,F(xiàn)在我們還有一個夙愿:就是實現(xiàn)臺灣和 大陸海峽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 二、指導了解臺灣 1、提問:臺灣在哪里? 2、臺灣什么樣? 3、臺灣和大陸分離多久了?為什么會分離? 4、指導學生閱讀中國地圖 ,找一找臺灣的位置,師生 小結: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位于我國東南部的海面上,東 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臺灣是我國的一個省, 包括臺灣島及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島等 80 多個島嶼,面積 約 3.6 萬平方千米。 北回歸線從臺灣中部穿過, 南部是炎熱的熱帶地區(qū), 北部是溫帶。 臺灣的地形特點:西部是平原,東部和中部是山地。 5、閱讀教材 20 頁,師生總結: 美麗 氣候:氣候溫暖,雨量充沛 自然環(huán)境:山高、林密、瀑多、饒、市和海港 6、引導學生探究海峽兩岸關系 了解臺灣的基本情況,提問:臺灣的風土人情和大陸有什么關 系? 臺灣和大陸分離多久了? 為什么會分離? 我們應該如何實現(xiàn)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已經(jīng)做了工作?有什么意 義? 是否要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相關問題的理解和看法: 臺灣與大陸分離的原 因;海峽兩岸關系血濃于水;大陸對臺政策是努力實現(xiàn)兩岸直接 “三通” 。 7、課外拓展 給臺灣的小朋友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對兩岸統(tǒng)一的渴盼心情。 板書: 板書: 風光秀美 4 寶島臺灣 fc1 資源豐富 工業(yè)發(fā)達,海上交通便利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五課、我們的“母親河” 第五課、我們的“母親河”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懂得擇水而居,知道長江和黃 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2、理解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懂得關愛自然,感 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熱愛祖國山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知道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理解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 相互依存關系。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中國地形圖,中國水系圖,長江、黃河流域圖。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 25 頁中國河流分布圖 找到黃河和長江,在圖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 們的名字填寫在表格里。 二、指導學生了解黃河 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第 26 頁黃河流域圖 。找一找,黃河流經(jīng)我 國哪些省級行政區(qū)?說一說黃河流經(jīng)的省級行政區(qū) (按照黃河流 經(jīng)的順序) 。 閱讀教材第 26 頁至27 頁,講一講黃河流經(jīng)的地方什么樣?“母 親河”給予了我們什么? 為什么說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 母親河”呢? 黃河從青藏高原流出,流經(jīng)內(nèi)蒙古大草原,流經(jīng)黃土高原,流經(jīng) 華北大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黃河流域橫貫中國北部,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中國主要的農(nóng)業(yè)生 產(chǎn)區(qū), 其中黃河下游還是我國的糧、 棉基地。 黃河流域還有石油、 化工、煤炭等工業(yè)基地,在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讓學生分組探究黃河泛濫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探究后指名說一說,師生評議總結: 現(xiàn)存問題: “地上懸河”現(xiàn)象及危險;黃河斷流現(xiàn)象及危險。 解決辦法:南水北調(diào)工程。 三、用同樣的辦法了解長江。 四、總結復習,完成練習。 1、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自古以來就懂得( “ ”。 ) 2、 ( )和( )是我國兩條主要的河流。 )省中部,流經(jīng)( ) ,全長約( )個省 3、黃河發(fā)源于我國( 級行政區(qū),從山東注入( 國第( )長河。 )千米,是我 4、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發(fā)出( “ 在黃河中上游 ( 防止( ) 。 ) 防止 , ( ” )的號召, ) , ) 在下游加高加固 ; ( 5、黃河下游形成的“ 黃河再現(xiàn)生機和活力的工程是( “ 6、長江發(fā)源于( 流經(jīng)( ( ”是黃河汛期的一大隱患。使 ”。 ) ) 。長江 )西部,最后注入( )個省級行政區(qū),全長約( )千米,是我國第 )大河。 7、長江沿岸著名的大城市有( )( 、 )( 、 ) 和上海市。 8、長江流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源頭的( 上游的( fc1 )正在退縮, ) ,導 )遭到破壞,人們把長江當成天然的( 致長江嚴重的垃圾污染。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六課、 第六課、祖國名山知多少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祖國名山的自然風光和其他承載的歷史文化。 2、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對祖國山河的熱 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祖國名山的自然風光和其他承載的歷史文化,表達自己 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搜集祖國名山大川的圖片,文字或其他相關信息。 2、準備主題匯報。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我國不僅有世界著名的長江和黃河,還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名山。 在這些名山中,有的山勢挺拔,氣勢雄偉;有的重巖疊翠,懸峭 俊秀,有的流泉飛瀑,云霧繚繞。你知道這些名山嗎? 二、說一說祖國名山 1、讓學生閱讀教材第 33 頁圖文。 2、教師以泰山為例,結合自然與人文進行講解。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 1532.7 米。它以“擎 天捧日”之姿、 “拔地通天”之勢,被尊為“五岳之首” 。泰山在 中國的政治、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歷代帝王在登基之初, 大多來泰山祭拜天地;許多文人墨客在泰山覽勝之余,也留下許 多佳作??鬃佑小暗翘┥蕉√煜隆敝Z;唐代詩人杜甫有“會 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佳句。 3、學生分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中國名山進行學習,結合 搜集整理的文字、圖片信息,進行匯報。 4、出示課件,完成練習: (1) “五岳”指的是我國的五座名山,它們是東岳( 于( 位于( 于( )省,西岳( )省,北岳( )省。 ” ,孔子有“ ”之語,唐代 ) ,位于( )位于( )省,南岳( )省,中岳( ) ,位 )山, ) ,位 (2)東岳泰山被尊為“ 詩人杜甫有“ (3)華山有“ ”的佳句。 ”的說法。黃山有“ ”( 。 ) 山瀑布有“疑似銀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 、發(fā)表會“我愛祖國山河水” 提問:通過什么方式表達對祖國山水的熱愛? 確定表達方式;分組;小組自主探究;各小組依次發(fā)表小組的研 究成果。 四、課外拓展 匯編名山之最;訪談家鄉(xiāng)名山日月山。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七課、 第七課、走上黃土高坡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及氣候特點。 2、了解高原上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理解和尊重人們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學生了解高原上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理解和尊重人們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fc1 ? 教學準備: 1、東北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幻燈片。 2、 中國政區(qū)圖 。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走上黃土高坡 1、曲黃土高坡 2、 提出問題: 你知道這首歌中所說的 “黃土高坡” 在哪里嗎? “黃土高坡”是什么樣子?這里的人們是怎樣生產(chǎn)、生活的呢? 我們能從歌詞中找到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板書歌詞中反映西部地區(qū)環(huán)境與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的詞語: 黃土高 坡、大風、四季風、西北風、東南風、窯洞、牛、黃河。 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走上黃土高原,看個究竟。 3、學生閱讀教材第 37 頁地圖。 說明:圖中區(qū)就是黃土高原,人們又稱黃土高坡。 看看黃土高原在我國什么地方? 黃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經(jīng)聽說過或去過的?(聯(lián)系實際, 增強感性認識。 ) 4、小結: “黃土高坡”位于我國黃河中上游的山西、陜西、 甘肅、寧夏等省區(qū)境內(nèi),平均海拔 xx 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積 最大的黃土分布區(qū),人們把這里叫做黃土高原。 5、質(zhì)疑: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 學生探討交流。 閱讀“資料卡” 。 教師圖示講解: 高原西部為賀蘭山、 東部位太行山、 南部為秦嶺, 只有北部與內(nèi)蒙古高原相連,且高原北部為沙漠和戈壁,這里常 年盛行西北風,沙子和黃土就隨風而至。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堆積, 就形成了黃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 6、黃土高原什么樣? 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誰去過或在電視中、圖片中見過黃土高原?說一 說黃土高原什么樣?師生語言描述。 播放黃土高原圖片。 提問:黃土高原為什么是這樣?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講解。 二、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 1、提出問題: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人們是怎么生產(chǎn) 和生活的呢? 2、閱讀教材第 38 頁至 40 頁圖文。 3、說一說,人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重點引導學生分析為 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窯洞、打井、穿老羊皮襖、戴羊肚毛巾,與 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1)生產(chǎn)方面:修建梯田;植樹種草;放牧。 (2)生活方面:開鑿窯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三、課外拓展 學生收集人類與環(huán)境密切關系的相關資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八課、 第八課、登上世界屋脊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及氣候特點。 2、 了解青藏高原上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 系,理解和尊重人們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青藏高原上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理解和尊重人們的生活方式。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青藏高原環(huán)境和藏民 fc1 生活短片和幻燈。 2、 中國地圖 。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 1、指導學生識圖 出示: 中國地形圖 。 在中國地形圖上找到青藏高原。 觀察比較: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觀察:教材第 41 頁地圖。 觀察青藏高原范圍: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級行政區(qū)? 2、小結:在我國的西南部優(yōu)這樣一塊神奇的土地青藏 高原,主要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境內(nèi)。這里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 總面積約 250 平方米, 相當于我國領土總面積 1/4, 這里不僅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 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稱為“世界屋脊” 。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賞青藏高原自然風光 1、提出問題:這么高的地方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登上“世界屋脊” ,看個究竟。 2、播放:青藏高原自然風光的幻燈片。 3、學生閱讀教材第 41 頁至第 42 頁的山水風光圖。 4、閱讀教材第 41 頁地圖。 在地圖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脈和河流。 5、小結: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潔的水,碧藍的天,燦爛 的陽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氣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上 人類生活的最后一塊“凈土” 。 三、登上“世界屋脊”領略青藏高原氣候 1、提出問題:青藏高原海拔這么高,高原的氣候和平原地 區(qū)相比有什么不同? 2、閱讀教材第 43 頁,教師講解。 氣溫低。 說明:地勢越高的地方,氣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溫 度就降低 6 攝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氣候特征。 牦牛和青稞是適應這種高寒氣候的特有物種。 空氣稀薄、日照強。 說明: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陽光輻射強,日照時數(shù) 多,所以這里又是全國太陽輻射能量最多的地方。 看教材第 43 頁“布達拉宮”圖,講解“日光城” 。 1、提出問題:在青藏高原這樣特殊的環(huán)境下,你知道藏民是怎 樣生產(chǎn)、生活的嗎?了解一些有關藏民生活的情況嗎? 2、閱讀教材第 44 頁至第 45 頁圖文。 3、說一說:藏族人民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生產(chǎn)方面:牧業(yè)為主;種植耐寒農(nóng)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藏袍服飾特點;住氈房;吃糌粑;禮節(jié)(哈達) 。 五、課外拓展 自主探究藏民的獨特風俗。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九課、 第九課、走進東北黑土地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氣候特點及資源 狀況。 2、了解東北地區(qū)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環(huán)境的關系, 理解和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fc1 : 了解東北地區(qū)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環(huán)境的關系, 理解和尊 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東北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圖片。 2、 中國地下圖 3、學生了解東北地區(qū)的物產(chǎn)。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我國最北的地方 1、出示: 中國政區(qū)圖教學掛圖。 找一找:中國的東北部是指哪里?東北包括哪些省級行政 區(qū)? 2、觀察教材插圖東北地區(qū)圖。 找一找:東北平原、大小安嶺和長白山。 小結:我國東北地區(qū)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 東部。東北地區(qū)三面環(huán)山,西部是大興安嶺,北部是小興安嶺, 東部是長白山。在大山的環(huán)抱中,有一塊廣闊的平原,叫東北平 原,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 3、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樣?和我國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誰去過東北?東北有什么特別之處?和我們這里有什么不 同? 讓學生描述東北。 (根據(jù)學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感性地描述 一下對東北的印象。 ) 二、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東北黑土地風光。 2、閱讀教材第 47 頁圖文。 (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說明黑土地的肥沃。 ) 3、提出問題:這里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閱讀教材,教師講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結:東北平原在開發(fā)以前,到處都生長著茂密的野草。千百年 來,野草不斷地生長、枯死、腐爛,變成天然肥料,使這里的泥 土變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三、這里的森林真茂密 引言:大小安嶺和長白山到處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蔥蔥, 古松參天,幼林茁壯。有些地方幾百里連成一片,就像一望無際 的綠色海洋,人們把這里的森林叫做“東北林?!?。 1、閱讀教材第 48 頁圖文。 2、播放:東北林海風光。 3、提出問題:為什么東北原始森林中的樹種多是針葉和小 闊葉林,與我國其他地方的森林樹種有什么不同? 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或自然常識, 比較認識東北林海的樹種和熱帶地區(qū) 或其他地區(qū)的差別。大興安嶺以興安嶺落葉、闊葉樹較多。 說明:樹種與氣候的關系。 這里冬季漫長而寒冷,9 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 4、5 月霜 期才結束,冬季長達七八個月,7、8 月份平原地區(qū)才進入夏天。 所以林區(qū)生長耐寒的樹木,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都廣 為分布。這里樹木生長慢,木材堅固耐用。 4、森林寶庫。 引言:東北林海是一座大寶庫,看看寶庫里還有什么寶貝? 學生閱讀教材第 49 頁插圖。 介紹自己了解的東北物產(chǎn)。 四、這里的冬天真寒冷。 1、 提出問題: 你去過東北嗎?那里有復 fc1 ?冷?在寒冷的冬天, 人們是怎樣適應這種氣候生活的? 2、閱讀教材第 50 頁至 51 頁內(nèi)容,教師講解。 (通過衣、食、住、行和娛樂等文化活動方面說明東北人是如何 適應環(huán)境的, ) 衣:厚厚的棉衣、羽絨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 “全副武裝” , 捂得嚴嚴實實。 食:吃易于儲存的蘿卜、大白菜、馬鈴薯等蔬菜,還可以腌漬酸 菜;現(xiàn)在通過建溫室,生產(chǎn)反季節(jié)蔬菜;還可以通過火車從南方 運送新鮮的時令蔬菜;吃冰糖葫蘆。 ?。鹤』鹂唬怀鞘杏信瘹?。 行:除了乘車,還有狗(馬)拉雪橇。 玩: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堆雪人等游戲。 3、如果你不是東北人,冬季要去東北,應該做哪些準備? (多穿衣,注意保暖。 ) 4、如果你是東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來你家做客,向他 介紹一下你的家鄉(xiāng)吧!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十課、 第十課、享受熱帶風光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熱帶地區(qū)的范圍、自然環(huán)境、氣候特點及其資 源狀況。 2、了解熱帶地區(qū)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環(huán)境的關系, 理解和尊重人們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我國熱帶地區(qū)的范圍、自然環(huán)境、氣候特點及其資源狀況, 熱帶地區(qū)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其環(huán)境的關系, 理解和尊重人 們的生活方式。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海南或西雙版納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的短片或幻 燈。 2、 中國地區(qū)圖 。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享受熱帶風光 1、閱讀教材第 53 頁至第 54 頁圖文。 2、播放:反映海南或西雙版納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的 短片。 3、聯(lián)系實際:有同學去過海南或西雙版納嗎?談談自己的 感受。 交流內(nèi)容 海南之旅:去過的季節(jié);對氣溫的感受;對陽光的感受;對四季 常青的椰林的感受; 有哪些熱帶水果?口感和家鄉(xiāng)的水果有什么 不同? 西雙版納之旅: 描述熱帶雨林景觀特點;熱帶動植物與東北(或自己家鄉(xiāng))的區(qū) 別。 二、識圖 1、出示: 中國政區(qū)圖 。 找一找海南和云南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 找到北回歸線,看看北回歸線以南還有哪些地區(qū)? 2、講解:熱帶的范圍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環(huán)境與人生活的關系 提出問題: 你在熱帶地區(qū)發(fā)現(xiàn)當?shù)厝藗兊纳a(chǎn)和生活有什么特別 之處?為什么會是這樣?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與什么有關 系? 交流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聞,并分析上述問題。 (如,一年種植 三季水稻;人們戴斗笠勞動等。 ) 四、小組學習探究祖國不同環(huán)境下的人們的生活 引言:我國領土遼闊,地區(qū)差異很大,除了我們已經(jīng)了解過 fc1 的四 個地區(qū)外。 你還想知道我國其他哪些地方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們的 生產(chǎn)生活方式呢?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與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有 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地區(qū),用你們喜歡 的方式進一步學習和探究吧! 1、交流討論。 2、分學習小組,選出要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渠道。 3、分配任務,落實責任。 4、小組成員分頭搜集信息。 5、小組內(nèi)交流分享,加工整理信息、整理學習匯報材料。 7、交流發(fā)表會。 8、小組活動評價(自評、組員互評和其他小組評價結合) 。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十一課、 第十一課、大家庭里的成員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各民族的分布情況。 2、根據(jù)服飾初步認知部分民族特征。 3、了解自己家鄉(xiāng)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基本情況。 4、滲透各族人民應該互相尊重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我國各民族的分布情況, 了解自己家鄉(xiāng)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 基本情況。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找一找、查一查 1、在學習本課之前,準備中國民族分布圖 。 2、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組,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和學習我 國民族分布情況。 二、比一比 1、根據(jù)活動一的積累,師生通過比一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 我國民族分布情況的認識和了解。 2、師生互動:教師說出民族,看哪個小組能夠又快又準地 找到其在地圖上的主要分布區(qū),并試著說出這個地區(qū)的名稱、主 要省份。 三、擴展學習 1、 依據(jù)教材第 59 頁的我國部分少數(shù)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 結合教材第 58 頁的學習, 學生通過自行查資料等方式進行補充。 2、將全班學生的補充材料匯集在一起,了解 56 個民族的 情況。 3、重新列一個表格,根據(jù)人口多少,給收集到的各民族情 況做個匯總。 四、少數(shù)民族知多少 1、讓學生展示在課前搜集的有關民族服飾的圖片。 2、結合教材第 60 頁的幾個范例,辨析所屬民族及主要聚 居地。 3、將課前搜集到的民族資料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并將交流 情況匯總,再向全班同學匯報交流。 五、認一認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1、學生將收集到的 56 個民族服飾的圖片在小組內(nèi)進行展 示。 2、進行辨認服飾卡片的游戲:學生分成小組,每人手中有 若干張服飾卡片。 游戲時, 按順時針方向順序出示卡片。 先由第一人出示一張卡片, 由第二人說出這張卡片上所出示服飾為哪個民族的服飾。 如果說 對了,則贏得該卡片。 六、我是家鄉(xiāng)小導游 1、在小組內(nèi)將自己了解到的家鄉(xiāng)藏族、回族、土族、蒙古 族、撒拉族的情況介紹給組員。 2、小組派代表把本組介紹詳細的民族再介紹給全班同學。 七、調(diào)查 fc1 、訪問 組織學生調(diào)查身邊的少數(shù)民族,看他們都是哪個民族,再請他們 講一講自己民族的有趣的事情。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十二課、 第十二課、多彩的民族風情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點及豐富多彩節(jié)日的學 習,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 2、了解各民族習俗、禁忌,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3、知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增進民族團結。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我國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點, 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習 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搜集關于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相關資料,包括: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實物圖片。 2、搜集感興趣的食物、食品。 3、搜集有關民族節(jié)日的傳說和小故事。 (關于民族圖騰的來 歷、民族英雄的傳說和歷史故事、民族聚居地的美麗傳說、民族 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的故事、民族節(jié)日的來歷和美麗傳說等。 )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關于衣食住行的探究性學習 1、展示學生搜集的不同民族衣食住行的資料。 2、小組交流搜集道德資料。 3、小組派代表向全班介紹搜集到的民族資料。 探究內(nèi)容: 衣:1、各民族服飾中與生活習慣關聯(lián)大的有哪些? 2、各民族服飾中與圖騰文化關聯(lián)大的有哪些? 3、各民族服飾中與傳統(tǒng)習俗關聯(lián)大的有哪些? 食:1、各民族飲食口味的探究:他們喜歡吃甜的、辣的、酸的 還是咸的? 2、各民族的飲食口味和什么有關? 住:1、各民族習慣住在什么環(huán)境中?山區(qū)、水邊、森林、平原、 草原還是戈壁? 2、他們的居住和什么有關? 行:1、調(diào)查哪些民族喜歡騎馬?哪些民族善于弄舟?哪些民族 的交通工具最有特色? 2、這些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什么有關? 二、故事會 1、把搜集到的關于民族節(jié)日的傳說、故事向同學們講一講。 2、 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和演講表現(xiàn), 評選出本班級的 “故事大王” 。 三、圖片展 1、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及關注內(nèi)容,將班級同學分成若干組。 2、每個小組將學習的成果、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 3、將全班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到一起,根據(jù)不同的版塊設計 一期“民族風情”圖片展。 4、每個小組派小導游對圖片展的有關內(nèi)容講解。 四、課外拓展:我們這里有哪些民族特色食品 學生分小組進行調(diào)查我們這里藏族和回族的特色食品糌粑、 手抓 羊肉、馓子、蜜馓等。 有學生吃過這些食品的,可以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十三課、 第十三課、各族人民大團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 2、感受 fc1 我國各民族團結一心的深厚情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初步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我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分布圖。 2、搜集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 3、搜集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交流發(fā)布會 1、展示搜集的關于民族政策的資料。借助中華人民共和 國憲法 ,了解我國基本的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 2、學生摘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條文。 二、故事會 1、在小組內(nèi)整理體現(xiàn)民族團結的故事。一方面是漢族幫助 少數(shù)民族的故事,一方面是少數(shù)民族對漢族伸出援助之手的故 事,另一方面是少數(shù)民族團結互助的故事。 2、開展“故事會”活動。 三、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情況 談話:民族區(qū)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在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 的地區(qū),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主權。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 地方分為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三級。 提問: 我國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多少個?其中自治區(qū)多少個?自治 州多少個?自治縣(旗)多少個? 小組內(nèi)交流后回答。 提問:我省有哪些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和自治縣呢? 出示幻燈: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 青海海西藏族自治州 互助土族自治縣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大通、民和、化隆、門源等回族自治縣 四、調(diào)查 1、分小組調(diào)查自己家鄉(xiāng)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 數(shù)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情況。 2、調(diào)查自己家鄉(xiāng)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實施的情況。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第十四課、 第十四課、自然災害的威力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曾經(jīng)發(fā)生在我國及周邊國家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 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對自然現(xiàn)象有所敬畏。 2、簡單了解一些自然災害的種類及成因,通過探究,懂得 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曾經(jīng)發(fā)生在我國及周邊國家的重大自然災害, 認識大自 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對自然現(xiàn)象有所敬畏。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1、 師生分別搜集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的相關資料、 圖片。 2、搜集相關其他自然災害的資料,包括災害發(fā)生的時間、 地點、地理背景、 氣候背景、生態(tài)背景等,包括災害產(chǎn)生的后果, 人們?nèi)绾晤A防或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損失的。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新聞發(fā)布 1、在小組內(nèi)交流各自收集的有關玉樹地震的消息。 2、選派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發(fā)布有關玉樹地震的消息。 3、交流有關四川汶川地震的一些資料。 二、查一查、訪一訪、填一填 1、談話:同學們對一些重大自然災害有所了解,而對一些 個別地區(qū)由于特點的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自然災害知之甚少, 而這 些災害頁破壞了人們的生活, 作為小學生也應該掌握。 通過上網(wǎng)、 資料的查找,了解書上沒有提到的其他災害,豐富你們的閱歷, 增長見識。 2、小組討論交流:自然災害有很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