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資料參考范本八年級語文上冊 15老子二章教案 長春版撰寫人:_時 間:_目標聚焦項目內容概要重點1、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等資料,制作學習卡片。2、 熟讀成誦,學習本文通過對比闡明道理的寫法。3、 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見仁見智,抒發(fā)個人感想。難點學習運用貼切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表現抽象的哲理。信息驛站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賞析意思是禍與?;ハ嘁来?可以相互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壞的結果。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賞析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終于來到山西村,這里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這兩句詩蘊含著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著希望。作者語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傳老子即老聃 ,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關于老子的傳說有很多,據傳老子無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樹下摘食一李果而懷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懷孕時間長達九九八十一年,生下來即有滿頭白發(fā),故又叫“老子”。老子出生后智慧過人,博學多識,曾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于國家圖書館)。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據說孔子在拜訪他以后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說道:“鳥,我知道它們善飛;獸,我知道它們善跑;魚,我知道它們善游;可是天上的龍,我不知道它們的形狀,也不知道它們怎樣飛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龍一樣?。 钡赖陆浭抢献拥闹饕?,又稱老子五千文等,這是老子厚積而薄發(fā),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書,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從公元7世紀開始流傳于世界,先后譯成的外文版達到100多種,研究老子的書籍和刊物,更是達到1800多種,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說,“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體,是萬物之母,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暗隆笔侵父鱾€具體事物的特殊規(guī)律或性質。老子認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產生宇宙,宇宙生萬物,這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就是道德經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關知識1、寫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經是在函谷關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辭官隱退西游。一天,函谷關令尹喜,見到紫氣從東而來,便知是祥瑞之兆,預計有圣人過關。不久,果見老子騎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誠懇地挽留老子,并敬請賜文紀念,于是老子留下來,一展平身所學,僅用五千字寫成了八十一章奇文,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經。如今函谷關太初宮正殿就是當年老子著書的地方,正門高書“青牛西去,紫氣東來”。2、題目解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意為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知人者智”意為了解別人的人聰明。智,機智,聰明。均為文章的第一句,原文無標題,后世多以第一句為題,題目是編者加的。3、如何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要了解內容,提取信息,求知求智。因此,閱讀文言文,學會篩選提取信息,歸納文章的主要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是十分必要的。分析綜合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閱讀。全面反復地閱讀,是準確理解文章的前提和關鍵。(1)預讀其主要目標是:讀準字音,準確停頓,把握節(jié)奏;了解有關作家作品常識;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具體做法是:(1)查閱工具書,結合注釋給生字生詞注音。(2)根據教師范讀或課文錄音清楚準確地朗讀課文。(3)結合課文注釋和語文工具書,了解有關作家作品常識。(4)結合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從整體上了解課文。(5)通過解題和通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文體特征。(2)抄讀其主要目標是:熟悉課文,自學存疑,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具體做法是:(1)勾劃或抄寫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與名言警句。(2)勾劃或抄寫課文中的難句。(3)記錄在閱讀課文時產生的疑難問題。(4)閱讀或摘抄(或作提要、目錄)與課文相關的輔助材料。(5)結合單元學習的提要、課文預習提示、思考和練習,確定學習的童點和難點。(3)解讀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語言分析,具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表現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或思想傾向。具體做法是:(1)結合語境,從句子結構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2)利用古漢語常識具體分析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3)翻譯(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課文或課文片斷,以求深入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4)課堂專題討論,落實重點難點,分析解答課后思考和練習中的語言訓練題。(4)品讀其主要目標是:就思想內容、章法結構、表現技法、語言藝術、藝術風格等方面對文章進行文學和美學的鑒賞性閱讀。具體做法是:從文體特征出發(fā),總體上把握文章作為一種類型的基本特征。比較閱讀,從內容和形式方面對文章的具體特征和作者的藝術個性進行分析。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就重要的實詞、虛詞和語法問題撰寫語文小論文,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能力訓練。(5)誦讀其主要目標是:加深理解,強化記憶,豐富語言,積累材料,訓練語感,培養(yǎng)素質。具體做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力求熟讀成誦。朗讀品味,背誦名篇、名段和名句,準確記憶。擴展閱讀,研讀與文章相關的材料,擴大知識面以求更為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學習小結,以突出重點難點。指導寫作讀后感想或思想評論,以求陶冶情操。字詞積累1、生字皆(ji)恃(sh)強行(qing)2、一詞多義 故有無相生(所以)故 公問其故(原因、緣故)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兩狼之并驅如故(原來的樣子)是以不去(喪失)去 一狼徑去(離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距離)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占有)居 面山而居(居?。?不有居者,誰守社稷(留、停留)強行者有志(志向)志 尋向所志(記號)常著有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志趣)自勝者強(戰(zhàn)勝)勝予觀夫巴陵勝狀(美麗、壯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語氣詞,同“矣”)已骨已盡矣(已經)3、名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強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課堂互動閱讀知識精析圈點課文感受原文 名家批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 已;皆 知 善 , 斯 不 善 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 已。故 有 無 之 相 生 , 難 易 相 生了。所以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難和易互相 成, 長 短 相 形 , 高 對立而形成,長和短由于相互對立而體現,高和下 相 傾,音 聲 相 和, 下互相充實,音與聲由于互相對立而產生和諧,前 后 相 隨。 是以圣人 處 無 為之前和后而產生順序。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萬物作焉世事,用身教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 不 辭, 生 而 不 有, 卻不去干預它,生養(yǎng)了萬物,卻不據為己有,有為 而 不 恃, 成 功 不 居。所施與,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夫 唯 不 居, 是以 不 去。正 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知人者智 知人 者 智, 自 知 者 明。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更聰明。 勝 人 者 有 力, 自 勝 者 能戰(zhàn)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 強 。 知 足 者 富, 強 行者強大不可戰(zhàn)勝。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堅持力行才句解:因為美存在,惡便產生了;因為有了善,才有了不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句解:同美和惡、善與不善一樣,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相反相成的概念,離開前者則后者不成立,離開后者則前者不成立,在互相對立中互相依賴,互相補充;同時,兩者的關系不是絕對的,可以轉化,這是來源于自然的重要啟示,是道永恒的規(guī)律。句解:圣人掌握了道的規(guī)律,一切的意志和私欲。只有“不辭”“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結果。這種不爭思想,有利于治國。段解:本段講述了世間萬物是相反相成的。既互相補充,又可以相互轉化的道理,重在治國。句解:對外的“知人”“勝人”,固然可貴;對內的“自知”“自勝”,則更為重要。自知、自勝是更要的修身標準。 已:語氣詞,同“矣”。傾:依,倚。無為:不妄為,順其自然 。 作:興起。不辭:不干預。居:占有。 去:喪失。 知:了解。強行:勤奮努力。有 志。 不 失 其 所者 有遠大志向。行為符合于道,不喪失自己的本分,久, 死 而 不 亡 者 就能夠長久,身雖死而精神猶存的人才是真正的壽 。長壽。句解:知道滿足才會富有,不失根本才能長久;反之,那些失去心靈依托的人,追求名利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段解:人生當自知、自勝、自強、知足、勤奮、守本,才能實現天地之志,并與世長存。提煉主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文說的是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他們是矛盾的、對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互相補充的,沒有美也就沒有丑,沒有善也就無所謂惡。 知人者智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一個能“自知”“自勝”“知足”“強行”的人,就要經常反省自己,堅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這樣才能進一步開展他的精神生命與思想生命。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省更為重要。文章結構剖析1、名教點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這一章講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的道理,重在治國。美和惡、善和不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相反的概念,離開前者則后者不存在,離開后者則前者不成立,在互相對立中互相依賴,互相補充;同時,二者的關系又不是絕對的,比較而言,可以轉化,這是來源于自然的重要啟示,是道德永恒規(guī)律。圣人正是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因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只有“不辭”“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結果。這種“成功不居”的不爭理想,有利于治國。知人者智論述的是個人品行修養(yǎng),重在修身。對外的“知人”“勝人”,固然可貴;對內的“自知”“自勝”,則更為重要。因此,有自知之明,自勝之強,就成為更高的修養(yǎng)標準。知道滿足才會富有,不失根本才能長久,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人,是與道為伍的,他們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實愉快的現實生活,自然感到滿足。因此,人生當自知、勝、自強、知足、勤奮、守本,才能實現天地之志,并與世長存。2、結構圖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處無為之事天下皆知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行不言之教 萬物相反相成 美之為美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功成而弗居 治國順其自然知人自知知人者智勝人自勝 志向實現 強行知足 精神長存 失本守本難點解析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崩献右匀f物在圣人的王國里的生長狀態(tài)為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治國應順其自然,實行“無為而治”。為人應拋棄私欲和貪婪,采取順其自然的方式對待人和事。2、對老子“無為”思想的理解。道家的“無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無心之為。無心即沒有特別的意念,順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別想怎么樣”。老子認為治國的關鍵在于清凈無為,少私寡欲,慎行貴言,順應自然,不要肆意妄為,攪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應該讓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甚至讓百姓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才是最好的侯王。否則,就會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亂。3、知人者智一章中“智”與“明”的含義有何差別?“知人者智”中的“智”指的是聰明、智慧?!白灾呙鳌敝械摹懊鳌敝傅氖敲髦?、賢明。顯然“明”比“智”更進一步,“明”才是真正的聰明。4、我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會經常發(fā)現“君子”這個詞,“君子”是孔子贊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則經常提及“圣人”,何謂“圣人”呢?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人,也有的人認為“圣人”指的是統治者。課后復習習題寫作點撥寫作特色品評1、從事物相反相成的對比中進行邏輯構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開始就講美與丑、善于不善都是由比較而來的。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是丑與美的對立。推而廣之,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都是矛盾對立的關系。文章進而把這條規(guī)律運用到政治上,主張圣人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為有為與無為、有教與無教也是矛盾對立的。結論是無為則無不為,無教則無不教。一切依從自然的發(fā)展,即使功成事就,也不以功德自居,而人們卻自然會銘記他的功德。條理清楚,主旨明確,不僅結構嚴密而且通過一連串的具體事例,打開讀者的心扉,啟發(fā)讀者的想象,使讀者對他所要說的道理先有感性認識,再循序漸進地提高到理性思維的階段,最后被他“無為無不為“的結論所折服。這就比只說抽象的道理或一般性的邏輯推理,給人的印象深刻得多?!敝苏咧莿t通過“知人者”與“自知者”、“勝人者”與“自勝者”、“知足者”與“強行者”的對比,告誡人們要做到自知、自勝、知足,以實現志向的道理。 2、比喻貼切,描繪形象“有無相生”一段,便是以一連串的比喻說明事物都是相反相成,從而論證“無為無不為”的主旨。這樣貼切的比喻已成為千古名言,激勵弱小者發(fā)憤圖強,有志者奮斗不息,其客觀意義已超越老子的原意。3、以詩為文,文約意豐老子的詩文風韻并不在于追求新巧的立意,更不是雕琢華麗的詞藻,而是通過精煉簡樸的語言來表達意蘊深厚的思想感情。本文的立意在于說明“無為而無不為”,卻從美與丑、善與不善的對比開始,然后接之以“有無相生”等一連串形象性的排偶短句,增強文章的氣勢。進而歸納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順理成章了。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突兀而起;又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兩句作結,戛然而止,給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課后習題解析一、世間萬物還有哪些是相反相成的?請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再研究一下它們之間的關系。參考答案陰陽相和 男女相伴 生死相依 水火相克 福禍相依 功過相抵 老幼相攜 明暗相襯 青黃相接 剛柔相濟 清濁相鑒 文武相通 愛恨相融 黑白相間 平仄相諧 始終相接正反相應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又彼此對立的辯證關系。二、知人者智主要談的是修身和自我發(fā)展的問題,請就這方面談一談自己的思想收獲。要求我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來談這個問題,切不可漫無邊際地空發(fā)議論。思路方法:做人應該多反省自己更要不斷地超越自己,結合以上兩點來談即可。參考答案如:“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必須靜下心來,要“致虛極,守靜篤”,須靜下來才能了解自己,因為一般來說,當局者迷,能對自己作出客觀估價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一個人心中的自己,跟被人所看到的自己,常常有差距。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面對妻、妾、客的贊揚并沒有得意忘形,親見徐公后他幡然自知,“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他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智者。拓展二 漢字形體的演變拓展目的1、 了解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增強對漢字的認識。2、 認識漢字的幾種主要形體,學寫喜歡的字體。3、 培養(yǎng)對漢字的熱愛,增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能力內容點撥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征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yōu)點,也正在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于何時,又是誰創(chuàng)造的,至今并沒有一致的說法。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chuàng)造的。許慎說文解字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fā)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于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頡,“見鳥獸蹄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并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后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迸發(fā)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元命苞則說,倉頡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chuàng)作文字的基礎。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用骨文的發(fā)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韻設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酌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fā)現,不少專家認為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fā)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圖形被釋讀為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于是人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于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不過陶刻符號的發(fā)現和釋讀,畢竟使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資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漢字的形體雖然從古到今都是呈方塊形,但在這數千年中曾發(fā)生過多次的變革,才成為今天通行的字體。具體地說,漢字形體的演變經歷過以下六個階段: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其中有先用筆寫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寫的。甲骨文是清光緒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代都城遺址中被發(fā)現的,所以也稱“殷墟文字”。1904年孫詒讓著契文舉例(甲骨文也稱契文),始作考釋。如圖:1928年以后進行了多次發(fā)掘,先后出土的甲骨文達十余萬片。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時,寫刻的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故也稱它為“卜辭”。據考證,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盤庚遷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至紂王亡國這一時期通行的字體,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已經發(fā)現的甲骨文單字大約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認識的僅一千七百字(據甲骨文編)。文字結構不但已由獨體趨向合體,而且已經產生了大批的形聲字,是一種相當進步的文字,但多數字的筆畫和部位還沒有定型。它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古的漢字體系。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點: 不標音的字占絕大多數,標音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標音的象形、指事字、會意字和標音的形聲字。 形體結構未定型,一個字可以有多種寫法,多一筆少一筆無所謂,正寫、反寫、側寫、倒寫也很隨便。筆畫都是細長的“瘦筆”和“方筆”,“肥筆”很少見。 二、金文 金文是指西周時期刻鑄在鐘、鼎及其他青銅器上的文字。在出土的青銅器中,以鐘、鼎占多數,因此也稱為“鐘鼎文”。后來大家又感到“鐘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銅器上的文字,于是又改稱“金文”。古人謂銅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銅器文字”之意。金文內容,有記作器人姓名的,有記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記載重要文獻的。字數少至一兩個,多至幾百個不等。它是西周時期通行的字體。 如圖:金文有以下一些特點:金文與甲骨文是屬于同一個體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繼承和發(fā)展。大部分銘文都是范鑄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細細加工,所以筆畫寬而粗,用的是“肥筆”和“圓筆”。只有少數用刀子直接刻在器物上在文字,筆畫才是細細的線條。跟甲骨文一樣,形體結構還沒有定型化,一個字往往有各種各樣的異體,但筆畫已趨向簡單。形聲字大量產生,并開始在造字方法上取得優(yōu)勢。 三、篆書 篆書是春秋戰(zhàn)國到秦朝時期通行的字體。它的特點是每筆都要引長書寫,所以稱為“篆書”。(說文竹部:“篆,引書也”。)篆書又分大篆和小篆兩種。大篆又包括“籀文”和“石鼓文”。 如圖:“籀文”就是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它是從春秋到戰(zhàn)國初年所使用的“大篆”的一種。我們從說文解字所引的“籀文”里可以看出,繁復的結構是它最顯著的特點。 “石鼓文”也是大篆的一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在十塊鼓形的石上,每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都是歌詠秦國國君游獵的情況,因也稱“獵碣”。 “小篆”也叫做“秦篆”。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實行了“書同文”的政策,以當時秦國通行的“小篆”統一六國的文字,廢掉“不與秦文合”的各種異體。方塊漢字經過這次大改革以后,不僅異體字大大減少,而且筆畫漸趨簡化,結構也從此固定下來了??梢赃@樣說,漢字的定型化是從小篆統一六國文字之時開始并且又是在那個時候完成的。如圖: 小篆可以秦刻石的文字為代表。它跟甲骨文、金文相比,其優(yōu)點是整齊、簡單和容易書寫。這可以從說文解字所收小篆以及瑯邪臺石刻、泰山石刻上的文字中看出來。小篆是從大篆省減筆畫而成的。說文解字敘:“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彼^“省改”,實際上就是筆畫結構的簡化。我們只要拿小篆與籀文作一比較,這種簡化的跡象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四、隸書 隸書是漢代通行的字體,故也稱為“漢隸”。隸書產生于秦代,開始時只在徒隸之間使用,因名隸書。最早的隸書和小篆非常接近,實際上只是小篆的一種潦草寫法。傳世的秦權量銘文(始皇二六年和二世元年下的詔書)中比較潦草的都是屬于這一類早期的隸書,故也有“秦隸”之名。如圖: 到了漢代,因為它書寫方便,于是稍加改革,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更簡單、更容易書寫的字體,這就是“漢隸”。早期的漢隸又叫做“古隸”,古隸雖然已有了“波折之勢”,但多少還帶著點篆書的意味。古隸可以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刻石。 晚期的漢隸,結構比較整齊,每一個字都用“挑法”,字字有棱角,這是它不同于古隸的明顯區(qū)別。魏正始三體石經殘石(正始是魏齊王曹芳之年號,240249)的隸書。 可作為晚期漢隸的代表。 隸書把篆書的圓曲線條改為方折筆畫,結構也由長方變?yōu)楸馄?,從此方塊漢字完全失去了象形的意味,進一步符號化了??傊?,隸書的產生,標志著今文字的起始,使?jié)h字形體演變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五、楷書、草書、行書 楷書、草書、行書是在漢、魏、晉時期形成并逐漸通行起來的幾種字體??瑫鵀E觴于漢代,約在西漢宣帝年間已有萌芽,至東漢末年漸趨成熟。三國時代的鐘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楷書書法家。東晉王羲之則更是楷書書法家的杰出代表。楷書結構方正,筆畫平直,書寫簡便,容易認識。較早的楷書還保存著隸書的筆法。 如圖:晚期的楷書則完全沒有“波磔之勢”。 從此它成了應用漢字的主要形體。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是直接從隸書演變而來的。張懷瓘書斷引王愔的話說:章草是“解散隸體粗書之,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的一種書體。其特點是還存隸書的“波磔之勢”,帶有明顯的“隸意”。章草可以三國吳皇象書急就章為代表。 今草從章草演變而來,已完全失去隸意,每字筆畫連寫,上字與下字之間,也往往可以互相勾通。張懷瓘書斷概括其特點說:“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王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yī)院違反發(fā)票管理辦法
- 運動營養(yǎng)學教學中處方單設計的實踐與改進
- 數字支付與金融科技監(jiān)管的實證研究-洞察及研究
- 電動汽車電池樣包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策略探討
- 基于AI的產后甲狀腺炎智能診療系統開發(fā)-洞察及研究
- 春節(jié)節(jié)前安全會議會議紀要
- 班組安全學習總結
- 安全課有哪些
- 探索智慧教室中的教育技術集成
- 從失敗案例看技術教育應用的誤區(qū)及教訓
- 綠色建材招商引資方案
- 橋梁墩臺-橋臺構造
- 【復習資料】00730中外音樂史(復習要點整理)
- 膽囊切除術術后健康飲食宣教
- 小學一二三年級勞動與技術《整理書包》課件
- 單調性與最大(小)值(第二課時)課件高一上學期數學人教A版
- 建筑消防設施維護保養(yǎng)計劃表
- 中成藥的合理使用培訓課件
- 《干部履歷表》1999版電子版
- 《遙感原理與應用》復習考試題庫(帶答案)
- 村地震災害應急處置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