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講課提綱.ppt_第1頁
物權法講課提綱.ppt_第2頁
物權法講課提綱.ppt_第3頁
物權法講課提綱.ppt_第4頁
物權法講課提綱.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權法立法背景、內容,物權法的立法背景,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實踐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 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的需要,物權法的制定,是市場經濟 體制構建的客觀需要,(一)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的目的在于自給,需要的是宗法制度,而不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物權關系的法律 (二)計劃經濟條件下,生產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運用行政手段組織經濟,用“紅頭文件”實現供產銷的平衡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的目的在于交換,需要確立平等主體間財產關系的法律制度,需要所有權與他物權制度,物權法的制定,是健全 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需要,(一)民法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制度 (三)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共同構筑了我國的民法體系,物權法的制定,是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的需要,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guī)范問題: 一、不動產登記名義人與利害關系人之間的權屬爭議問題; 二、農民集體土地征收、城市房屋動遷問題; 三、物業(yè)小區(qū)道路、場地、車庫、車位歸屬問題; 四、不動產相鄰關系問題; 五、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年限問題; 六、抵押物買賣等其他各種問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 完備的法律制度,是法制經濟的必然推論。 民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組成部分。 物權法律制度為民法的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了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物權法以此為任,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物權法的調整對象,物權法的調整對象,所有權 ;國家、集體、私人 所有權 等 土地承包經營權 物權 用益 建設用地使用權 關系 物權 宅基地使用權 地役權 等 物權法的 他物權 調整對象 抵押權 擔保 質權(動產質、 物權 權利質) 占有 留置權等 關系,物權法的內容 歸屬 利用 保護,物之歸屬,財產之歸屬,即確定財產的主人,物之名分,權利之主體。 明確財產的歸屬,意在定分止爭。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貪盜不取?!?(商鞅商君書定分),物之利用,物之利用,即使物發(fā)揮效能(使用或交換價值)。物之利用的手段,為物的支配。 支配,即對特定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與處分。 物權人有權依法壟斷、獨占地支配特定的動產、不動產,在該財產上實現自己的意志。,物權保護,物權受法律保護。 物權遭受侵害,權利人可通過公力得到救濟。 發(fā)生財產歸屬爭議時,權利人可請求確認權利 財產被他人不法取得時,權利人可請求返還原物 對物的支配受到妨害時,權利人可請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險 財產遭到不法毀損時,權利人可請求恢復原狀 侵害物權使權利人蒙受損失的,權利人可請求賠償損失,物權概述,物權的概念和效力,物權的概念 : 物權是民事主體直接支配特定物,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物權的特征:,其一,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標的物的權利。a所謂直接支配,是指權利人得在特定物上實現其意志,而無須借助他人的意志。b物權的客體,為特定物,包括動產、不動產。權利,也可以是物權客體。物權的客體必須能夠確定。如土地、建筑物、未與土地分離的出產物、貨幣、有價證券等。C獨占、壟斷地支配特定物,排除他人干涉。,物權特征:,其二,物權是權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權利人通過支配物發(fā)揮物的效能(使用和交換上的效能)享受物的利益。此處所謂“利益”亦可做“價值”理解,即物權人得享受物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集中體現于用益物權之中,交換價值集中體現于擔保物權之中,所有權則兼有對兩種價值的利用。,物權特征:,其三,物權是排他性權利。物權是絕對權,因此物權的權利人特定,義務人不特定。又因為物權是支配權,因此權利人要實現其權利,就必須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物權的排他性也要求在同一標的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相互沖突的物權,如同一標的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所有權,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以直接占有為要件的他物權。,物權的效力,(1)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 兩個以上不同性質或內容的物權同時存在于一物之上,成立在先的物權有優(yōu)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權的效力。 例外:第一,限制物權(他物權)優(yōu)先于所有權。雖然限制物權成立在后,但是在其有效期內有排斥所有權的效力。第二,費用性擔保物權優(yōu)先于融資性擔保物權,如法定抵押權優(yōu)先于一般抵押權,留置權優(yōu)先于抵押權。 物同時亦為債權給付之標的時,物權有優(yōu)先于債權的效力。 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原則也有兩點例外。第一個例外是“買賣不破租賃”,第二個例外是出于公法原因,稅收債權優(yōu)于一般物權。,物權的效力,(2)物權的支配效力(見前頁) 延伸: 其一,排他效力:排除義務人之干涉;同一物上不得存有數不相容之物權。 其二,追及效力:物權的客體無論為何人占有,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物權人均有權請求其返還原物。 其三,對抗效力:登記的物權人、直接占有動產的物權人得排除該物權客體上發(fā)生物權,即排除第三人善意取得物權。,物權的效力,(3)物權請求權 其一,物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力。 a物權請求權,即權利人得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b物權請求權是物權效力的體現,目的在于維護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 c物權請求權為救濟性權能,與物權支配權能同其歸屬。,物權的效力,(3)物權請求權 其二,物權請求權的種類: 返還原物請求權 排除妨害請求權 預防危險請求權。 其三,物權請求權的行使既可以訴訟方式為之,也可以權利人的意思表示為之。在我國,三種請求權均不適用訴訟時效。,物權的效力,(3)物權請求權 其四,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關系。此處所要區(qū)別的主要是物權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之間的關系。當物被他人侵害造成損失的時候,物權人對侵權行為人發(fā)生損害賠償請求權,此種請求權系債權性質的請求權,而非物權請求權,兩者具有根本區(qū)別。 物權請求權以恢復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為目的,而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在物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不能完全恢復的時候,作為一種替代措施而存在的,其目的在于添補受害人的損失,故兩種請求權是有可能并存的。,物權的法律上分類,所有權:民事主體對自己的不動產或動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業(yè)主的建筑物區(qū)分所有 用益物權:民事主體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用益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以從事種植業(yè)、林業(yè)、畜牧業(yè)等農業(yè)生產為內容而進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建設用地使用權: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以建造并經營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為內容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用益物權,宅基地使用權: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以建造住房及附屬設施為內容而占有和使用的權利。 地役權:民事主體為增加一定土地(需役地)之利用價值,使其支配及于他人土地(供役地)的權利。,擔保物權,擔保物權:民事主體在債權人不履行債務時,依法處分他人的不動產或動產,以處分所得優(yōu)先于其他債權受清償的權利。 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準物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 使用水域或灘涂從事養(yǎng)殖的養(yǎng)殖權 使用水域或灘涂從事捕撈的漁權等,物權學理上的分類,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對自己所有的財產依法享有的支配權,如所有權。 他物權:對他人所有的財產依法享有的支配權,如用益物權。,物權學理上的分類,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動產物權:以動產為客體的物權。如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等。 不動產物權:以不動產為客體的物權。如土地所有權,房屋所有權,地上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典權等。 區(qū)分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的意義在于動產物權以占有為公示方法,以交付為物權變動手段,而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和物權變動手段均為登記。,物權學理上的分類,主物權與從物權。 主物權:不需要從屬其他權利,能獨立自存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 從物權:須從屬于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擔保物權須從屬于主債權,地役權須從屬于需役地所有權或用益物權。 區(qū)分主物權與從物權的意義在于對于物權的取得、變更和喪失,從物權應附隨于主物權的命運。,物權學理上的分類,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所有權。 限制物權:又稱定限物權、不完全物權或他物權,指僅能于特定限度內,對標的物為支配的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學理上的分類,有期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 有期限物權:有一定存續(xù)期限的物權,如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無期限物權:沒有一定存續(xù)期限而永久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 區(qū)分有期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的意義在于,有期限物權的期限屆滿權利當然消滅,而無期限物權除非標的物滅失或者權利人拋棄權利,則物權永久存續(xù)。,物權學理上的分類,民法上的物權與特別法上的物權 民法上的物權:系由民法典規(guī)定的物權。傳統物權類型均屬于民法上的物權。 特別法上的物權:海商法、水法、礦業(yè)法等法律規(guī)定的物權類型。 區(qū)分民法上的物權與特別法上的物權的意義在于,特別法上的物權應首先適用特別法的規(guī)定,在特別法沒有規(guī)定時,才適用民法的規(guī)定。,物權學理上的分類,本權與占有 本權:所有權及一切他物權皆為本權。 占有:對標的物得為管領的事實。,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原則 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 一物一權原則 物權公示、公信原則 物權取得和行使守法守德原則,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原則,(一)定分止爭,確認并保護公私財產(如,國家所有權、小區(qū)車庫車位歸屬與利用、建筑物區(qū)分所有) (二)確定國家、集體財產的專屬權(如,土地專屬權) (三)針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問題,以及企業(yè)改制、合并分立、關聯交易中損害國有財產的問題,作出專項規(guī)定(第57條) (四)農民集體對集體所有財產有支配權(第59條) (五)嚴格規(guī)范征收、征用集體或私人財產的行為(第28、42、43、44條),物權平等保護原則,(一)國家、集體、私人財產平等保護 1、市場經濟是資源在市場中依據市場因素配置的經濟,市場主體地位平等,市場主體的物權理所當然地受平等保護(第3條第3款)。 2、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人格平等,是民法的基本原則 3、憲法關于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規(guī)定,旨在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 。 (二)物權內容平等、物權保護平等(第4條),盡管個人A需要個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這個商品,反過來也一樣,相反地他們互相承認對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滲透到商品中去的人。因此,在這里第一次出現了人的法律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自由的因素。誰都不用暴力占有他人財產,每個人都是自愿地出讓財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定的概念: 物權的種類、內容、變動由法律規(guī)定,不得由當事人的意思自由決定。 物權法定的理由: 1、邏輯使然;2、確保物權的直接、永久、壟斷的支配性,建立物權體系;3、整理舊物權,防止封建制物權復活(物權制度與身份制度結合);4、便于公示,確保交易安全、迅捷。,物權法定原則,沿革: 源于羅馬法,為繼受羅馬法的大陸法系多數國家所采用。日本、韓國民法典有明文規(guī)定。瑞士、奧地利、德國民法雖無明文規(guī)定,但解釋上均認有此原則。 檢討: 1、存在問題:立法滯后使社會變革后舊制度不能改變,新制度不能建立;法不周延使傳統的習慣不能被包容。,物權法定原則,檢討: 2、解決方案: (1)物權法定無視說;(2)習慣法包含說(日本民法第2條:關于法令未規(guī)定事項之習慣,與法律具有同一效力);(3)習慣法有限承認說;(4)物權法定緩和說(將抵押擴大解釋到浮動抵押)。最佳因應之道:盡速立法。,一物一權原則,概念: 一物一權主義,即一物上只能成立一 所有權,一所有權之客體,以一物為限。由此 推論:物之部分不能成立一物權(如不動產);數個物不能成立一物權(動產或不動產的集合物為一物);物權之計算以一物為單位。 理由: 1、確定物權支配客體的范圍,使支配對象明確。 2、間接使物權易于公示,確保交易安全。,一物一權原則,檢討: 一物的含義將隨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從地表建設用地使用權到地下建設用地使用權、地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傳統的房屋所有權到建筑物區(qū)分所有;從單一物抵押到財團抵押。 現實意義: 除立法理由反映的意義外,還能解決國有企業(yè)財產權問題。,物權公示原則,概念: 物權公示原則是以一定方式表示,以及指物權以一定的方法表示其變動的原則。 方法: 不動產物權及其變動,以登記的方法進行;動產物權及其變動,以交付的方法進行。,物權公示原則,登記、交付之效力: 1、登記、交付生效要件主義 (形式主義) (德國:存在尊重形式的傳統;提高物權信用的特有經濟背景) 2、登記、交付對抗要件主義(意思主義)(法國:農業(yè)生產的經濟因素、自由主義的思想因素、不愿露富的保守因素),物權公信原則,概念: 公信原則是指,依公示方法所表現的物權縱不存在(或內容有異),但對于信賴此項公示方法所表示之“物權”信息而為物權交易之第三人,法律依公示信息賦予第三人具有與真實物權存在(或內容無異)之相同的法律效果,以為保護之原則。,物權公信原則,羅馬法之法諺: “任何人不得以大于自己之權利讓與他人”;“我發(fā)現我自己之物之處,我得取回” 日爾曼法之法諺: “所有人任意讓與他人占有其物,則只能對該他人請求返還”;“以手護手” 法國固有法之法諺: “動產不許追及”,物權公信原則,理由: 鼓勵交易,助長流通,保障交易安全 立法例: 德國、瑞士等。法國、日本未采公信原則 前提條件: 完備的登記體系:事先預防措施;事后補救措施。,物權的變動,物權變動的概念,物權變動指物權的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物權的發(fā)生:包括物權的取得和物權的設定。物權的變更:狹義的物權變更指物權客體和內容的變更,指在不影響物權歸屬的前提下變更物權的效力和范圍等內容。 客體變更:標的物量上的增減。如因附合而增加,因毀損而減少。 內容變更:如用益物權期限的增減,抵押權次序的變化,地上權使用方式之變更。 物權的消滅,分絕對消滅和相對消滅。前者,因標的物滅失而消滅;后者,因權利移轉、混同或拋棄而消滅。,不動產物權變動(一),一、因法律行為而變動 要件:1、行為人有處分權;2、行為人有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3、須經登記;4、具備法律行為有效條件。 登記的概念:將不動產物權之變動事項依法完成登記,記入登記簿的行為。 登記的效力:1、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2、表彰物權已經變動及動后的狀態(tài)(公示力);3、賦予登記事項的公信力。,登記公信力之意義,僅為保護因信賴登記而取得不動產權利之第三人而設。 因而:1、在當事人之間不適用登記公信力。如登記錯誤,可以確認無效或撤銷。2、只有第三人才能主張登記的絕對效力。主張此效力的應具備如下條件:A.第三人必須善意;B.須原有登記存在;C.登記名義人與無權處分同屬一人;D.須依法律行為而取得物權,并辦理登記。,不動產物權變動(二),二、非因法律行為而變動 事由:1、繼承、遺贈;2、強制執(zhí)行;3、征收;4、法院判決(形成之訴判決)、仲裁機構裁決;5、建造;6、因公權力而取得(沒收等);7、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如留置權)。 效力:1、未經登記,即生效力;2、非經登記,不得處分(以該財產為給付內容的債之關系仍可設定;該財產可以成為強制執(zhí)行的對象和破產財產)。,動產物權變動(一),交付,動產物權變動之事由。 廣義之交付包括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兩種。 現實交付,是指動產占有的現實依轉。 觀念交付,包括簡易交付(第25條)、占有改定(第27條)、指示交付三種(第26條)。,動產物權變動(二),簡易交付又稱“無形交付”,動產的受讓人已經占有動產的情形下,雙方當事人就動產物權讓與之合意,代替動產現實移轉占有的交付形態(tài)。受讓人占有動產的原因,在所不問。 占有改定,是指動產的轉讓人與受讓人達成動產讓與合意,以及轉讓人于動產讓與后繼續(xù)占有該動產的合意,使受讓人間接占有動產,以此替代現實依轉占有之形態(tài)。 指示交付,是指動為第三人占有的情形下,轉讓人將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動產現實移轉占有的交付形態(tài)。又稱“讓與返還請求權”、“返還請求權代位”。如交付提單。,動產物權變動(三),動產物權基于法律行為以外的事由而變動 事由:1、繼承、遺贈;2、強制執(zhí)行;3、法院判決(形成之訴判決)、仲裁機構裁決;4、生產制造;5、因公權力而取得(沒收等);6、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如留置權)。 效力:無須交付,即可發(fā)生物權變動。,混同,混同,是指兩個無并存必要的法律上地位,同歸于一人的法律事實。 包括:權利與權利、權利與義務、義務與義務的混同。第一種情形為物權混同(如所有權與抵押權混同),后兩種為債的混同(如出借人與借用人混同、主債務與保證債務混同)。 混同效力的立法例:消滅主義、不消滅主義、折衷主義(原則上消滅一物權,但該物權與自己或他人有利害關系時,不消滅。),混同,他物權因與所有權混同而消滅。例外: 1、他物權的存續(xù)于所有人有利益; 2、他物權的存續(xù)于第三人有利益。 以他物權為客體的擔保物權因與作為擔保物權之客體的他物權混同而消滅。例外: 1、他物權的存續(xù)于所有人有利益; 2、他物權的存續(xù)于第三人有利益。,混同舉例,案例1.甲向乙借款100萬元,以甲之200萬元的房屋抵押;后甲向丙借款200萬元,以該房屋抵押。還款期屆至前,乙繼承了甲的房屋。如果混同,則損害所有人乙的利益。 案例2.A向B借款100萬元,以A之100萬元的古玩出質;后B向C借款100萬元,以對于A的債權和質權出質(承諾轉質)。還款期屆至前,B繼承了A的古玩。如果混同,則損害所有人C的利益。,混同舉例,案例3.甲向乙借款100萬元,以甲之200萬元的四荒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后甲向丙借款200萬元,以該承包經營權抵押。還款期屆至前,乙繼承了甲的承包經營權。如果混同,則損害所有人乙的利益。 案例2.A向B借款100萬元,以A之100萬元的四荒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后B向C借款100萬元,以對于A的債權出質。還款期屆至前,B繼承了A的承包權。如果混同,則損害所有人C的利益。,拋棄,拋棄,是指權利人不以其物權權利轉移他人,而使之消滅的單方法律行為。 動產所有權拋棄之構成:1、有拋棄的意思表示;2、放棄對動產的占有。 動產擔保物權拋棄之構成:1、有向因拋棄而直接受益人為拋棄的意思表示;2、交付動產。 不動產所有權拋棄之構成:1、有拋棄的意思表示;2、進行涂消登記。 不動產他物權拋棄之構成:1、有向因拋棄而直接受益人為拋棄的意思表示;2、進行涂消登記。,物權的消滅的其他原因,1、標的物滅失; 2、協議; 3、期限屆滿; 4、依法撤銷; 5、他人因時效取得物權; 6、所擔保的主權利消滅; 7、怠于行使物權; 8、沒收、征收、添附等。,物權行為,物權行為,物權變動之立法主義: 1、意思主義;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僅須當事人之意思表示,不須以登記或交付為其成立和生效要件之主張。特點:(1)發(fā)生債權的意思表示,即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兩者合一;(2)使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僅須當事人合意;(3)一個法律行為發(fā)生債權和物權的兩種效力;(4)無無因性可言,物權行為,物 權變動之立法主義: 2、形式主義: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須有物權變動之意思表示,以及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才能成立和生效的主張。特點:(1)發(fā)生債權的意思表示與發(fā)生物權的意思表示兩者分離;(2)使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除當事人之合意外,還須履行登記或交付程序;(3)一個法律行為不能同時產生兩個(物權、債權)后果;(4)物權變動行為具有獨立性、無因性。,物權行為,物權變動之立法主義 3、折衷主義: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除債權合意外,須踐行登記和交付的法定形式,才生效的主張。特點(1)發(fā)生債權的意思表示與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結合。(2)一定的方式的公示是物權變動的成立和生效要件。(3)債權合意加登記或交付,無須另有物權變動的合意()交易安全的保護,委諸于公示與公信原則,物權行為,概念:以物權的設定、移轉、變更或消滅為內容的法律行為。 要件:1、行為人有行為能力; 2、物權標的適當(可能、確定、適法); 3、意思表示健全; 4、登記或交付。,物權行為,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1、形成于形式主義立法的框架下; 2、物權行為、債權行為相互分離,物權行為獨立于債權行為之外。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1、形成于形式主義立法的框架下; 2、物權行為不受債權行為影響。,物權行為,獨立性與無因性的相對性。 1、條件關聯說。 2、共同瑕疵說。 3、法律行為一體說。,所有權的概念與特點,所有權是指對特定物永久、全面、整體支配的物權。 所有權具有如下特征: 1、全面支配性(占有、使用、收益、處分);2、內容一體性(數全能渾然一體,并非數全能集合);3、內容伸縮性(彈力性、回歸力);4、永久支配性。,所有權之權能,一、積極權能: 占有(事實上的管領力) 使用(利用物) 收益(收取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 處分(事實上的處分與法律上的處分) 二、消極權能: 排除他人干涉,所有權的限制,私法上的限制(相鄰關系);公法上的限制(建筑物的保養(yǎng)) 以保障個人利益為目的而限制(相鄰關系、法定地上權);以保障公共利益為目的而限制(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以保障社會共同生活之利益為目的而限制(工作物所有人責任、動物占有人責任) 限制形態(tài):容忍義務、不作為和作為義務,所有權的取得,原始取得: 不以原所有權或者不以原所有人的意志為依據而取得所有權。前者如,生產、建造、先占等;后者如,沒收、善意取得(即時取得)等。 繼受取得: 以原所有權且以原所有人的意志為依據而取得所有權。如買賣、繼承等。,所有權取得原因,一、基于法律行為而取得 二、基于法律行為以外的事由而取得 (一)善意取得。要件:讓與人為動產占有人或不動產登記名義人;讓與人為無權處分人;受讓人占有動產或登記過戶;受讓人善意、有償取得財產。 (二)先占。要件:以所有之意思占有;無主物;動產。,(三)拾得遺失物。要件:為遺失物;須有拾得行為;招領;一定時間無人認領。 (四)發(fā)現埋藏物。要件:為動產;為埋藏物;所有人不明;發(fā)現且占有。 (五)添附。1、附合。要件:動產與不動產附和或者動產與動產附合;動產成為不動產組成部分或者不能分離或分離費用過巨;非一人所有。2、混合。要件:動產與動產混合;不能分離或分離費用過巨;非一人所有。3、加工。要件:加工的標的物為動產;材料為他人所有;有加工行為,所有權的保護,原物返還請求權。 要件:請求權人是所有人;相對人為現在的占有人;占有人之占有為無權。 排除妨害請求權。 要件:請求權人是所有人;相對人為以占有以外的方法造成權利行使妨害之人;妨害屬于不法。 消除除危險請求權。要件:請求權人是所有人;危險存在;危險不法。 確認所有請求權。 要件:存在原物歸屬之爭議或有爭議的可能,共有,一、概念 數人對同一物享有一個所有權的形態(tài)。 二、特征: 1、所有權人為數人; 2、所有權為一個; 3、針對同一特定物享有所有權。,按份共有,一、概念 數人按其應有部分對同一物共同享有所有權的共有形態(tài)。 二、特征: 1、所有權有量的分割(應有部分抽象性;系量的分割而非質的分割;及于物之全部); 2、可以自由處分應有部分; 3、按份額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4、可請求分割共有物。,按份共有的內部關系,一、共有物全部的使用收益,按份進行; 二、共有權為其他共有人侵奪或否定,可通過訴訟救濟; 三、可以自由處分應有部分(共有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有限受讓權; 四、共有物的處分或重大修繕須經占份額2/3以上的共有人同意; 五、共有物的管理:保存行為任何人都可進行,有義務為保存;改良行為須占份額2/3以上的共有人同意; 六、費用負擔,按照份額。,按份共有的外部關系,一、對第三人的權利 除返還原物以外,各共有人對于第三人,可就共有物的全部,行使所有人之物上請求權。 注意:1、原物返還請求權應全體行使;2、此處所謂“所有人之物上請求權”還應包括相鄰關系所生權利;3、關于損害賠償、不當得利請求權之債權,不屬于物權范疇,適用共有債權規(guī)則。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連帶債權。 二、對第三人的義務 因共有物所生之對第三人債務,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義務性質可分的(共有物保管費),按份承擔責任;不可分的(共有物的交付),承擔連帶責任。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均為連帶之債。,共有物的分割,一、共有物分割請求權 各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以消滅共有關系。此權名為“請求權”實為“形成權”。但有例外:1、有相反約定除外(須受時間限制);2、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的除外(如共有物繼續(xù)供他物之用,為他物之利用不可缺:界墻)。 二、分割方法 1、協議分割;2、裁判分割。,共同共有,一、概念:共同共有是指依一定原因成立的共同關系之數人,基于共同關系而共享一物之所有權的共有形態(tài)。 二、特征:1、建立在共同關系基礎上;2、不得處分份額;3、須經全體同意才能對物進行使用收益(按份共有人按應有部分享有權利為當然,共同共有并非當然)、才能對共有物進行管理、對第三人行使權利;4、不得請求分割共有物。,共同共有的權利義務,一、各共有人的權利,及于共有物的全部; 二、共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按照產生共同關系的法律或約定的內容; 三、法律沒有規(guī)定、合同沒有約定的,關于物的事實上、法律上的處分;物的使用與收益;物的管理、改良、保存、變更等須全體同意。但是,也有例外:1、依習慣(祭祀公業(yè)之財產習慣由村長代為支配);2、管理家務之家長在概括委托范圍內,可代為支配;3、開會多數決;4、事實上無法經全體同意;5、一共有人是另一共有人的法定代理人。 四、不得處分份額 五、不得請求共有物的分割,共同共有的消滅,一、消滅原因 (一)共同關系的終止 (二)共有物的讓與 二、消滅的后果 (一)共同共有財產的清算(分割共有物) (二)清算方式:協議、裁判。,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概念:建筑物區(qū)分所有人對建筑物的專有部分的專有權、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同關系而形成團體的團體成員權之總稱。 特征:1、主體身份的多重性;2、權利客體的多樣性;3、權利內容的多樣性;4、區(qū)分權利的不可分性;5、專有權的主導性。,專有部分所有權,構成要件:1、構造上的獨立性(能在構造上明確區(qū)分為一個獨立的部分);2、使用上的獨立性(能滿足人們一般生活需要的獨立機能)。 范圍:1、壁心說;2、空間說;3、最后粉刷表層說;4、壁心和最后粉刷表層說 權利義務:所有權;義務:不改變結構、容忍維修公共設備設施、不影響他人生活(第71、77條),共有部分的權利,客體:設施、設備、承重結構、門庭、樓道、電梯、道路、場地、管理用房等 權利:占有、使用、收益、改良 義務:維護、維修、保養(yǎng)(物權法79、80、81條) 共有權不能與房屋所有權分離轉讓,社員權,形成業(yè)主團體,建全治理機構;(第75、76條) 權利機構決議的效力,以及決議不當之救濟;(第78條) 業(yè)主大會、業(yè)主委員會的訴訟地位。(第83條),用益物權,用物權益,概念:權利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以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的物權。 特征:1、是他物權;2、是限制物權;3、以物的使用、收益為內容(并非消耗或處分財產);4、一般以占有他人之物為實施條件。 范圍: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 準物權:權利人他人的不動產上勘探資源、開采資源、獲取資源的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發(fā)包人與承包人訂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 權能:以在承包經營的土地上從事農業(yè)生產為目的,而享有其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期限:耕地30年、草地30-50年、林地30-70年(特殊林木經國家林業(yè)機關批準可以延長)。承包期屆滿權利人可以繼續(xù)承包。 流轉:轉包、互換、轉讓;流轉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建設用地使用權中的若干問題,設定:出讓與劃撥(第137條);經營性用地采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方式出讓。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應當訂立出讓合同,辦理登記。該權利登記設立。 客體:國家所有建設用地;地表、地上、地下可分別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 權能:以建造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為目的,而享有對國家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使用權的處分:形式(轉讓、出資、贈與、抵押);要件(協議+登記);衍生效力(房地相連,第146-147條) 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后果:自動續(xù)期。,宅基地使用權,一般規(guī)則:依據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 轉讓與消滅:已經登記的宅基地使用權轉讓或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 宅基地消滅的后果:重新分配宅基地,地役權的概念,概念:為使不動產利用之便宜或提高不動產的效率,而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利。 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 種類:田野(排水、通行)與街市(眺望、采光、禁煙、禁音);積極(需役地人可在供役地上行為,如通行等)與消極(供役地人不得在供役地上為行為,如眺望等);,地役權的特征,特征:1、從屬性(1)不得與需役地或需役地使用權分離而轉讓,第164條;(2)不得與需役地分離而成為其他物權,如抵押權,的標的,第165條)2、不可分性(1)發(fā)生之不可分性:需役地(或供役)地為共有的,各共有人無從僅為(或就)自己應有部分,取得(或為他人設定)地役權;(2)消滅的不可分性:需役地(或供役)地為共有的,各共有人無從按其應有部分,使已經存在的地役權消滅(或去地役權的負擔);(3)享有或負擔的不可分:需役地(或供役地)經分割的,地役權為各部分之利益(或負擔)仍存續(xù),第166-167條。,地役權的設立與消滅,訂立地役權合同。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158條)。 已經登記的,地役權的變更、轉讓、消滅應當登記(第169條)。 合同當事人:土地所有人與土地所有人;土地所有人與土地使用人;土地使用人與土地所有人;土地使用人與土地使用人(土地使用人為用益物權人,是否包括土地承租人,有爭議) 地役權的法定取得:第162條;設立限制:第160-161條,第163條 地役權的消滅:1、期限屆滿;2、約定;3、解除合同(第168條);4、混同等。,擔保物權,擔保物權的概念與特征,擔保物權的概念: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擔保財產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含義:1.以確保債務的清償為目的;2.在擔保人的物或權利上設立物權(擔保人可以是債務人,也可以是第三人);3.實現擔保物權須具備一定條件(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約定事由發(fā)生);4.實現擔保物權(支配使用價值:處分擔保物、優(yōu)先受償)。 特征:1.具有物權特征;2.具有限制物權特征;3.具有擔保物權特征:從屬性、不可分性、優(yōu)先受償性、物上代位性、變價性。,擔保物權的種類,法律上的分類: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學理上的分類:法定擔保物權與意定擔保物權;留置性擔保物權(留置權、當鋪質)與優(yōu)先性擔保物權(抵押權)動產質有兩種效力;動產擔保物權與部動產擔保物權;權利擔保物權與特定財產擔保物權;定限型擔保物權與權利移轉型擔保物權(讓與擔保);占有擔保物權與非占有擔保物權;,擔保物權的取得、保全、消滅,取得:不同擔保物權具有不同的取得方式(容后詳說) 保全:1.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毀損、滅失的,為不可抗力所致,除動產質以外,擔保人不承擔責任;為擔保人所致,擔保人提供其他擔保財產;為第三人所致,實施物上代位(以保險金、賠償金等擔保)。2.擔保期間,擔保財產被征用的,實施物上代位(以補償金擔保)。 消滅原因:1.主債權消滅;2.擔保物權實現;3.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4.法定其他情形(如抵押權期限屆滿;留置物脫離債權人占有等)。,抵押權的概念與特征,概念:抵押權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占有,將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到期義務或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時,債權人依法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財產的價款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含義:1、為擔保物權;2、由債務人或第三人就其財產設定之物權;3、不移轉占有之物權;4、就標的物處分后所得價金優(yōu)先受償的物權。 特征:從屬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等。,抵押權的客體,一、一般抵押的客體 1.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2.建設用地使用權;3.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山、荒溝、荒灘、荒丘等荒地的土地土地承包經營權;4.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5.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6.交通運輸工具;7.法律、行政法規(guī)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 二、浮動抵押的客體 企業(yè)、個體工商戶、農業(yè)生產經營者現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 上述客體的確定時間:物權法第196條 三、不得抵押的財產:物權法184條,抵押權的取得,1、依法律行為而取得 (1)抵押權的設定 協議(物權法第185條、第186條;第182條;第183條)加登記(物權法第187條;第188條)或協議; (2)抵押權的讓與(物權法192條)。 2、基于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 繼承、善意取得。,抵押權的效力(一),1、抵押權擔保債權之范圍: (1)原債權;(2)利息;(3)違約金;(4)損害賠償金;(5)實現抵押權的費用。 2、抵押權及于標的物之范圍 (1)從物;(2)附合物;(3)附屬物(閣樓等);(4)從權利;(4)孳息(物權法第197條); (5)抵押物之代位物。,抵押權的效力(二),抵押人的權利: 1、可設定數抵押權;2、可設定用益物權;3、經抵押權人同意可將抵押物 讓與他人。 抵押權人的權利: 1、次序權(物權法第199條、第194條);2、處分(讓與、供擔保、拋棄);3、保護(物上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保全(抵押物價值減少之防止權;抵押物價值減少之回復原狀或者增加擔保請求權)5、實行拍賣、變價、折價(物權法第195條)。,抵押權的效力(三),一、人保與物保 人保與債務人抵押之物保 人保與第三人抵押之物保 二、抵押與租賃 先租后押 先押(登記)后租,最高額抵押,概念:物權法第203條 抵押權轉讓之限制:物權法第204條 關于債權的變更:物權法第205條 關于債權的確定:物權法第206條,抵押權的消滅,1、債權消滅; 2、抵押物消滅; 3、除斥期間經過; 4、抵押權實行。,質權,概念:指債權人在債務人不清償債務時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時,可以就債務人或第三人轉移占有而供擔保的動產或權利賣得價金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動產質權,概念:因擔保債權,債權人占有由債務人或第三人移交的動產,在債務人不清償債務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時,可以就動產折價或變價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 特征 1、以他人動產為標的物 2、權利人占有由債務人或第三人移交的動產 3、就質物折價或變價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4、屬于擔保物權,取得方式,基于法律行為而取得 1、動產質權的設定 要件:在特定動產上設定(該動產具有獨立性、可讓與性、可留置性);出質人有處分權,質權人為債權人;為擔保債權;設定質權之合意,以及交付動產(包括現實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但不能占有改定的方式交付) 2、動產質權的讓與(與被擔保債權一并讓與) 基于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取得 取得時效;繼承;善意取得,效力,擔保債權的范圍 :物權法173條 質權效力及于標的物的范圍 :從物、孳息、代位物、添附物 出質人的權利 :質物收益權、質物處分權、對債務人的求償權和代位權 出質人的義務:賠償因瑕疵質物致人之損害;返還必要的費用 質權人的權利 :質物留置、孳息收取、轉質 質權人的義務 :保管質物、返還質物 質權的實行 :與抵押權的實行相同,擔保債權的范圍,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的質押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質物保管費用和實現質權的費用。,質權效力及于標的物的范圍,從物 孳息 質物的代位物 添附物,出質人的權利,收取質物的收益:通過特約加以保留 質物處分權 對主債務人的求償權和代位權,質權人的權利,收取孳息:收取的孳息,應首先抵充收取費用,其次抵充主債利息,最后抵充主債 轉質權:責任轉質和承諾轉質 留置權 質物變價權,質權人的義務,保管質物: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收取孳息時應盡如同管理自己事務相同的注意 賠償因轉質而發(fā)生的損失 返還質物,質權的實行,拍賣質物 變價或作價取得質物,動產質權的消滅,因質物返還而消滅 因喪失對質物的占有而消滅 因質物滅失而消滅 因質權實行而消滅 因主債消滅而消滅,權利質權,指以所有權、用益物權以外的可讓與的財產權為標的而成立的質權,與動產質權的區(qū)別,標的不同 設立方式不同 保全與實行方式不同,標的物的范圍,匯票、本票、支票 債券、存款單 倉單、提單 依法可轉讓的基金、股權 依法可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 應收賬款 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票據和債券等質押的特殊程序,以票據和公司債出質的,須經協議、交付。,股票質押的特殊程序,簽訂書面合同 股票出質的,在證券登記機構辦理登記后,合同生效;股份出質的,記載于股東名冊之日起生效 股票出質后不得轉讓,但質權人和出質人協商同意的除外 以股票或股份出質的,適用公司法關于股份、股票轉讓的規(guī)定,權利質權的實行,到期行使權利 行使權利所得提前清償或提存 優(yōu)先受償,留置權,概念: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留置已經合法占有的債務人的動產,并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所得價金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特征,法定擔保物權 債務人未清償債務前,債權人可留置債務人動產 留置的動產應當與債權屬于同一法律關系,留置權之立法例,1、德國民法:債權效力,不限于動產(另有法定質權的規(guī)定)。 2、法國民法:不認為留置權為獨立物權,而是雙務合同中同時履行抗辯權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