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難》藝術風格的異同》.doc_第1頁
《淺談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難》藝術風格的異同》.doc_第2頁
《淺談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難》藝術風格的異同》.doc_第3頁
《淺談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難》藝術風格的異同》.doc_第4頁
《淺談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難》藝術風格的異同》.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樂山師范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淺談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難藝術風格的異同姓名:古鳳霞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專業(yè):漢語言文學 學號:11260135【摘要】:行路難屬樂府古題,自劉宋鮑照始,歷代詩人皆有用這一舊題寫新辭。尤其在唐代,可謂屢見不鮮,最具代表性的是初唐盧照鄰、盛唐李白、中唐柳宗元。三位詩人的同類詩歌存在表現(xiàn)方式的趨同:用典明志,今昔對比和寄寓人生哲理;但又各具面貌特色,盧詩富艷精工,李詩自然飄逸,柳詩清勁紆余。風格的差異,固然是因他們個性氣質、人生態(tài)度的不同,與其各自所生活的時代也不無關系。比較唐代三位不同時期詩人所作行路難的藝術風格,既可認識七言歌行行路難創(chuàng)作在唐代的豐富與發(fā)展,也可借此窺見唐代士人精神的變遷。【關鍵詞】:行路難;唐代詩歌;藝術風格;時代風會行路難是七言歌行體,屬于樂府舊題,主要抒發(fā)的是對人生艱難的感慨,南朝詩人鮑照用“舊題寫新辭”,表達當時門閥制度下出身寒族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受鮑照創(chuàng)作的影響,后代詩人也沿用這一樂府舊題寫自我的現(xiàn)實體驗與感受,據(jù)筆者統(tǒng)計僅唐代有27位詩人之多。為什么樂府舊題行路難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因為它易于表達古代知識分子共同的人生經驗。郭茂倩在樂府詩集卷七十樂府舊題題下注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惫唬簶犯娂腥A書局1979年11月出版,第三冊卷第七十997頁。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許多坎坷與離別,或遭遇仕途不順而憤激不平,或經受生離死別而黯然神傷,詩人將這些情緒用詩句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了眾多獨具特色而又飽含熱淚的詩歌。同類詩歌各具特色既與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氣質、人生際遇相關,也有時代風會的影響。劉勰時序云:“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眲③闹?、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下冊第671頁。 意思是國家的命運、時代的精神有了變化,那么文學及其風格也會相應的變化,某種程度上說文學是時代的產物。唐代詩歌的發(fā)展大致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不同階段的政治狀況不同,詩歌的總體風格也有所差異。就如行路難,初唐的盧照鄰,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柳宗元皆用行路難這同一樂府舊題,但各有風味,值得思考。本文主要以盧照鄰、李白和柳宗元為代表,比較他們所作的行路難在表現(xiàn)手法、主旨思想、語言特色上的異同,以此來認識此類題材在唐代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特點,從中也可窺見唐代士人精神的變遷。 一、表現(xiàn)方式的趨同 (1)用典明志無論是盧照鄰,李白還是柳宗元,他們的詩歌中都借用了典故。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適當?shù)赜玫?,不僅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含蓄典雅,還可以給讀者留下聯(lián)想和思索的余地,就如古詩人所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使人回味無窮。盧照鄰在行路難中寫道:“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只希望堯年盛世能長長久久,就算永遠過著像巢父和許由那樣清苦的生活也愿意啊。許由、巢父是傳說中唐堯時代有名的隱士。巢父,隱居在山中,不謀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在樹上筑巢并能安然沉睡,所以當時的人都稱呼他為“巢父”。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為人據(jù)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盧照鄰借用巢由兩個歷史人物表明他寧愿不要富貴榮華和長生不死,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長壽,渴望天下太平。李白的行路難,也多用典故,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長風破浪會有時”、“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jié)無嫌猜”、“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等,都是借典明志,避免了一覽無余的直白,值得細細品味。李白在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時,是“拔劍四顧心茫然”,人生之路何其艱難,但他以姜太公垂釣,伊尹夢舟的典故表明自己仍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定會受重用,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抱負。而在柳宗元的行路難其一中,“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利用夸父逐日最后卻被鼠蟻吞噬的典故與九寸小人“生死亦足終天年”作比,慨嘆大志卻少成功,人生之路艱難,徒勞兒女空悲傷。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以古論今,既不違背其本意,并且能于舊中求新,更要讓其詩能令如己出,自成一家風范。三位詩人都用典明志,反映了他們文學底蘊深厚,善于思考,由此也可以看出用典是當時詩人明志的一大技巧,心中有志借典故來暗示,含蓄優(yōu)雅卻又耐人尋味。 (2)今昔對比如果說用典使三位詩人的詩歌典雅醇厚,那么對比則讓其詩歌形象更為鮮明,感情更為強烈。在三位詩人的詩中,都用了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把“難”字刻畫得深刻透明?!熬灰婇L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與“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作比,現(xiàn)在的蕭瑟之景和昔日的枝繁葉茂,詩人都淋漓盡致地鋪陳與渲染,一凋敝一繁華,這一對比更增添了沉重感,說明了繁華易逝,沒有任何人或國家能長存不敗,所以人生在世,長盛很難。再說李白的行路難其二中寫道“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jié)無嫌猜”。同樣是賢士,韓信卻遭淮陰市人譏笑其無能,賈生遭漢朝公卿嫉妒,皆不得善終,而郭隗受燕昭王重用,擁彗折節(jié)、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其才能得到發(fā)揮。兩相對比,可以看出李白渴望有像燕昭王那樣賢明的君主,能重用賢士,自己的才能可以得到發(fā)揮??墒恰罢淹醢坠强M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昭王已死,誰又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剩下的是沉重的嘆息和憤怒的抗議。所以人生在世,長順很難。而柳宗元在行路難其一中,“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最后卻“須臾力盡道渴死,狐鼠蜂蟻爭噬吞”,而“北方竫人長九寸,開口抵掌更笑喧”最后“啾啾飲食滴與粒,生死亦足終天年”。詩人把夸父和九寸竫人作比,一個有大志向卻慘死途中,一個無志向,僅啾啾飲食便可滿足,卻能得養(yǎng)天年,暗示了大志難成,人生路難。徒勞有志兒女空悲傷。所以人生在世,成功很難。文學創(chuàng)作源于作家與人生經驗的一種遇合,而這種遇合關系的建立,作為主體的作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王先霈、孫文憲主編: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第142頁。三位詩人感情激烈,皆用對比喻示人生艱難,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與他們所看所想相關,即與人生經驗相關,因此,他們借用今昔對比,可以反映出士人想要有所作為,想要國家永遠繁榮與當時社會境況的矛盾。 (3)寄寓人生哲理詩是會呼吸的思想,可以在典故中可以明白詩人的志向,在對比中感受詩人強烈的情感,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在詩中看到人生哲理,且不說對錯,詩中都若隱若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活的看法,都含有沉重的氣息,這大部分與他們的生平經歷有關。盧照鄰雖出生望族,但政治上坎坷失意,再加上患了“風疾”,長期飽受病痛折磨,所以他希望“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人生在世榮華富貴都是過往煙云,健康才最重要?!罢l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兩個反問句道出了時光流水,無人能阻的無奈,生老病死,改朝換代以及自然運行規(guī)律又豈是你我能改變。反映了盧照鄰看透世間千變萬化,即使有心也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無奈心情。而李白在政治上屢次失意,懷才不遇的憤懣,使他總是“心茫然”,但他自身屬于豪放派,早年更是與酒相伴,仗劍天涯,他是自信之人,所以曾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因此,在他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時,他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長風破浪之心,終會有濟滄海的一天。這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流傳至今,為人們所稱贊。后來,當他看透官場黑暗時,便說“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李白想要效仿張翰,不計薄名,縱酒行樂,不去在乎那些虛有的名聲,這與“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適意態(tài)度相似。 再說柳宗元,幼年在長安度過,因此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蕩,有所見聞和感受,少年成才,進入官場,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然后參與了永貞革新,失敗后一貶再貶,因此在行路難其一中拿夸父和九寸小人作比,喻示大志少成功。的確,大事難成,它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后在行路難其三中說道“盛時一去貴反賤,桃笙葵扇安可當?!敝耸挚蔁岬奶炕鹨蛐枨笞兓烧滟F化為卑賤,自然規(guī)律又豈是盛夏必需的桃席與蒲扇所能阻擋。柳宗元是想告訴我們人生只能適時而為,不可強求的哲理。文學創(chuàng)作有兩個基本要素:作家與人生經驗。正是因為坎坷的人生經歷讓詩人們不得不思考人生,才會出現(xiàn)這么多哲理性詩句,而這些哲理性詩句也為唐代詩歌增色添彩。 二、藝術風格的差異同樣沿用七言樂府詩行路難舊題,也同樣是通過用典、古今對比的手法抒發(fā)世路艱難、仕途坎坷的感慨,寄寓自我對人生的體悟,然而唐朝的三位詩人的詩歌卻展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風格。 (1)語言風格之異在盧照鄰的詩中,辭彩富艷,內容廣闊。比如在其詩中出現(xiàn)了“含紅”、“含紫”、“銀鞍”、“丹桂青榆”、“朱唇”、“金貂”、“白貌”等8種顏色詞,語辭甚是艷麗,又如“香車”、“玉輿”、“寶襪”等,語言華麗,為我們描繪了初唐長安城內繁榮的市井,驕奢生活的世態(tài)風情圖,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詩人由蕭瑟之景“枯木橫槎臥古田”開始聯(lián)想,“昔日含紅復含紫”最后也“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然后就此嘆道“人生貴賤無始終,倏忽須臾難久恃”,人生轉瞬即逝,歲月悠久無限,最后道出心愿“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全詩從容舒展,徐緩不迫,并且在詩人淋漓盡致的描繪初唐風景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冷靜的態(tài)度,但卻激起讀者心中的千層浪。此詩中對偶整齊,如“若個游人不競攀,若個倡家不來折”、“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里雛鹓兒”、“蒼龍闕下君不來,白鶴山前我應去”,卻不顯呆滯散亂,從宮廷到社會再到人生,角度自然變換,一氣呵成。而李白不像盧照鄰那樣冷靜,而是大聲的吶喊,氣勢高昂,情緒高低起伏。李白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時,朋友以酒食給他踐行,他開始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充滿了痛苦與失落,由此聯(lián)想到人生,“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用比興的手法道出了人生之路的艱險,這時情緒達到了低谷,然而李白滿腹才華,他不甘心借典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來重拾信心,認為自己終會被賢明的君主所重用。可是,離開長安,自己又將去何方呢?直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喝一口酒,豪氣沖天,世路艱難又怎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全詩感情激蕩起伏,復雜變化,沒有華麗的語言,言辭直接爽朗,卻字字打在心上,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悲壯與豪情。在其二中也是這樣,“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詩歌一開頭就陡起壁立,仿佛郁積在內心的感受一下子噴發(fā)出來,自然飄逸又瑰麗雄奇,氣象不凡,讓讀者直呼暢快。如果說李白像一位豪氣的武將,那么柳宗元就是一位剛正的文臣。在柳詩的三首行路難中,均是先寫典故,最后一聯(lián)才點出自己的觀點,讓讀者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如其一,前面五聯(lián)都是舉夸父逐日和九寸竫人的例子,最后才道出“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兒女相背憐”的道理,文辭幽婉,言意凄涼。再如其三中“吐耀”、“喙張”、“豹躑”、“低昂”、“射朱光”、“飄奇香”,語言綺麗鮮秀??v觀柳詩,在他的古雅閑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有一種壓抑不住的深廣的幽憤,“君不見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yǎng)育誰復論”、“盛時一去貴反賤,桃笙葵扇安可當”,柳詩具有清正剛直之氣,但言辭不像李白那樣率直,而是委婉舒緩,清勁紆余。 (2)人生態(tài)度之別語言風格的差異,究其然是詩人個性氣質在創(chuàng)作上的反映,同時與其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不無關系。詩歌不管如何千變萬化,都寄托著詩人的思想與愿望,表達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柳宗元從蕭瑟之景開始聯(lián)想昔日的繁華,再寫到短暫的人生,最后道出自己的愿望“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在冷靜客觀地描繪昔日的繁華時略顯傷感,悲痛中略顯無奈,“金貂有時須換酒,玉麈但搖莫計錢”以酒排悶,看似消極,其實飽含了詩人對人生熱烈執(zhí)著的追求: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長壽,不奢求富貴榮華與長生不死。他所求的是和平與健康。而李白的三首行路難中,所求的表面看是有變化,從開始的建功立業(y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胶髞淼挠筚t君“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最后瀟灑生活“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其實都表達出詩人對功業(yè)的渴望,流露出在困境中仍想有所作為的積極用世的熱情,然而,官場黑暗,在官場中掙扎的李白,覺得自己身心疲憊,想起吳中張翰的適意生活,頓時覺得人生在世就要活得瀟灑,自由,何須在乎虛名。但是,渴望自己活得有價值,對百姓有所貢獻的他,又怎會說放下就放下呢,所以他只能借酒消愁,只有醉了才能忘記官場的爾虞我詐,活得自由。他所求的是有所作為與瀟灑適意的人生,可是二者卻是矛盾的,因此他的情緒復雜變化,激蕩起伏。再說柳宗元,他與前兩位詩人有所區(qū)別,他不是單純表明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委婉的閑談人生。在其一中,夸父志向遠大,最后卻也精疲力盡,死在途中,而九寸矮人卻能得養(yǎng)天年,說明大志難成,同樣也看出了詩人的矛盾,他贊成像夸父那樣,做一個追夢的勇者,但又覺得夸父是肉體凡物,其行為也必須與現(xiàn)實合拍。一旦脫離了實際,力所不能及的理想再美好、偉大也終成空,于現(xiàn)實是毫無裨益的。而同時也羨慕九寸矮人,雖無“鴻鵠之志”但卻能無憂無慮的生活,得以終年。而讀其二會感覺與杜甫相似,有一種憂國憂民之情和凄涼沉郁之感,安史之亂后“南山棟梁益稀少”,詩人呼喚“愛材養(yǎng)育”,希望國家能多培養(yǎng)人才,重用人才。在其三中,通過對煤炭隨季節(jié)氣溫的變化從貴到賤的描繪,深刻地領悟到人生在世只能適時而為,不可強求的哲理。三首詩歌,主旨各有所不同,但都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用世的態(tài)度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三、風格差異探源 (1)詩人的個性氣質與人生際遇用典明志是古代詩人大都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表明他們善于思考,善于從歷史典故中汲取經驗。世事萬千,不是一瞬不變的,古今對比更能表現(xiàn)出差異來,因此三位詩人有此共同點是非常合理的。三位詩人都有坎坷的人生經歷,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更是遇到層層阻礙,人生對他們來說是艱難的,各種人生際遇也引發(fā)了他們對生活的思考,使得其作品充滿了哲理。然而,他們的藝術風格也表現(xiàn)出各自的差異。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是作家,沒有作家就沒有創(chuàng)作,作家的人生經驗、心理特征和創(chuàng)作個性等主觀因素,對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他們詩歌風格的差異與各自的個性和人生經歷息息相關。盧照鄰出身望族,飽讀詩書,博學能文,為他能成為“初唐四杰”埋下伏筆,其詩歌辭彩富艷,側面反映出他的文學造詣高。道家對他的影響很深,他自己也曾因為服丹藥中毒而手足殘廢,我們可以在其詩中看到屬于道家哲學的影子,如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繪初唐長安的繁榮,從“昔日含紅復含紫”到“鳳凰巢里雛鹓兒”就開始描繪長安的繁華市井,然而“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再華麗也有落幕的一天,“不見朱唇將白貌,惟聞素棘與黃泉”,富貴公卿不管身前有多高貴,終將歸于青棘黃泉,因此什么富貴榮華都是虛無的,死后終成空。“虛無”即出自于道家哲學,并且“寄言坐客神仙署”中“神仙”是道家里超凡脫俗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政治上坎坷失意,身體上長期的病痛折磨,所謂身心疲憊,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對人生行路之艱,有深刻的體會“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所以他最后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長壽,不奢求富貴榮華與長生不死。李白是一個瀟灑自由的人物,他充滿自信,甚至于自負,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就可以看出來。他熱衷于酒,性格豪邁,傲岸不羈,蔑視權貴,“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絕不會為了榮華富貴而卑躬屈膝。因此雖然他滿腹才華,但傲岸的個性不被爾虞我詐的官場所容,政治上坎坷失意,不受重用,但李白他有理想抱負,想要有所作為,在這種想而不得的情況下,他直嘆“行路難!行路難!”而豪放的李白卻不是悲觀主義者,他在失落中仍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因此他的詩氣勢高昂,感情激蕩起伏,并且豪中見孤崛,豪中見背,給讀者一種崇高感與悲感。他在現(xiàn)實中活得不自由暢快,理想又幾度破滅,失望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寄托于酒,不務虛名,只好發(fā)出“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的消極感嘆。讀其詩既感覺爽直豪氣又覺得悲涼無奈。柳宗元,幼年在長安度過,經歷了建中之亂,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百姓的痛苦生活,社會的危機與動蕩有所見聞和感受。從小與其母親生活居多,深受母親的啟蒙教育與佛性思想。他剛正不阿,是一位關心現(xiàn)實,同情人民的詩人,因此,在安史之亂后,他看到人才被破壞打壓,呼喚“君不見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yǎng)育誰復論”,憂國憂民,言意凄涼,讀其詩能感受到一種清正之氣。受佛教影響,在其詩中可以看到佛學哲理,比如“盛時一去貴反賤,桃笙葵扇安可當?!闭f明人生只能適時而為,不可強求的道理。(2)國運盛衰與時代風會詩人自身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直接的影響,但詩人是屬于某個時代的,所以國家社會對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著重要影響。劉勰在時序說道:“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下冊第671頁。文學的變化除了受自身影響外,還關系著社會政治因素,社會的發(fā)展影響著文學的變化。因此,雖然三位詩人同屬唐朝,但初唐的盧照鄰,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柳宗元,他們所作的行路難的詩歌風格也因為社會的變動與發(fā)展而有所不同。初唐時期,國力強盛,政治相對穩(wěn)定,詩壇上人們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詩風,歌詠宮廷的驕奢生活。國力穩(wěn)定,文人們便可以專心地去追求文學,隨著纖巧綺靡的詩風的發(fā)展,一些詩人,如初唐四杰,覺得其詩內容狹窄,給人一種萎靡不振之感,詩歌應注重文質兼美,因此將目光由宮廷社會轉向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人生。盧照鄰的行路難也是如此,先是描繪繁華的初唐市井,最后“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陡然一轉,“人生貴賤無始終”人生轉瞬即逝,時光流水無人能阻,慨嘆人生真理。詩風不像南朝那樣浮靡,更顯風骨。盛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詩人們對國家和民族都有一種自豪感,他們大都胸懷大志,志存高遠,渴望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這使得他們的詩歌富有風骨,有高昂明朗的基調,蓬勃旺盛的情感和磅礴壯大的氣勢。就如李白一樣,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但俗話說水之清則無魚,當時雖政治開明,但官場上爾虞我詐,屢次被排擠的李白借酒消愁,詩歌豪中見悲,情緒復雜變化,既渴望在盛世能有所作為,又不受重用,最后直嘆“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中唐時期,國力由盛轉衰,已經開始有著內外兩大矛盾,尤其是安史之亂后,社會混亂,人才凋零,詩風大都以消沉為主。文人們熱烈希望通過一些改革創(chuàng)新,能讓國家更富強,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感到迷茫,借夸父與矮人的故事,發(fā)出“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兒女相悲憐”的感嘆。并且,在其詩歌中,沒有李白那樣的豪放之氣,而是文辭幽婉,言意凄涼。國家的衰敗,促使文人去思考社會問題,并從中探究人生哲理,就像柳宗元認識到在政治的亂局中,只有采取適時而為、不可強求的的人生態(tài)度一樣。結語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意。 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11月出版,第三冊卷第七十997頁。 三位詩人都滿腹才華,卻在仕途上屢次失意,難以實現(xiàn)抱負,他們感嘆人生行路之艱,并在各自的人生經驗中尋得某些哲理,從而使詩歌具有哲學色彩,耐人回味。然而同樣是舊題寫新辭,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卻各具特色,反映出他們的個性差異和國家社會境況的不同。國家境況不佳,文人們的普遍風格也就普遍偏沉郁;國家繁榮昌盛,文人們則表現(xiàn)出有所作為的自信心態(tài),風格也偏豪放。當然對詩人作品風格有直接影響的是詩人自身的人生際遇和個性??部赖娜松洑v,更讓詩人真正融入現(xiàn)實,思考人生,在“備言世路艱難”上各有千秋。行路難是樂府經典曲目之一,在唐代廣為傳播,文人的行路難創(chuàng)作反映了唐代士子獨有的精神面貌。就如三位詩人風格的異同比較一樣,他們都是飽經風霜,懷才不遇,充滿了現(xiàn)實和理想的矛盾,出世和隱世的矛盾。從初唐到中唐,以三位詩人為代表,表現(xiàn)出士人的心態(tài)大致呈現(xiàn)出對繁華盛世的憧憬,想要在盛世大展拳腳的抱負,到希望君主賢明,恢復國家繁榮的歷程。他們用詩歌來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為唐代詩壇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緟⒖嘉墨I】1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11月.第三冊卷第七十997頁2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下冊第671頁3王先霈、孫文憲主編.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41頁4王先霈、孫文憲主編.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42頁5靳梓培.唐代行路難研究A.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8期 6袁行霈.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J.文學遺產.1986年第一期7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even character poem hard road art styleFull name:Gu FengxiaCollege: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J Professional: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ent ID:11260135【Abstract】:Hard road is the ancient Yue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