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淺析迪爾凱姆“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與和諧社會.doc_第1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淺析迪爾凱姆“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與和諧社會.doc_第2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淺析迪爾凱姆“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與和諧社會.doc_第3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淺析迪爾凱姆“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與和諧社會.doc_第4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淺析迪爾凱姆“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與和諧社會.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淺析迪爾凱姆“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與和諧社會論文關鍵詞:集體意識和諧社會現(xiàn)代性論文摘要:迪爾凱姆“集體意識”概念生成的社會環(huán)境雖然改變,但并不失去運用該概念分析當今社會的社會學意義。文章通過從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角度的觀察,說明集體意識和現(xiàn)代性照樣有很好的對應關系;運用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意義解讀和諧社會理念,生成集體意識與和諧社會之間的意義聯(lián)系以及對和諧社會的反身性思考。一、集體意識的含義和啟發(fā)集體意識,是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Durkheim又譯涂爾干)社會分工論(1893)里的一個概念,這一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集體意識現(xiàn)在已經(jīng)構成了一種大眾化表述,但并沒有失去其嚴格的學術意義。迪爾凱姆在該書里,突出強調了社會共識對社會整合的重要性,從而引出了“集體意識”這個術語。雷蒙阿隆對集體意識的解讀,是“一般社會成員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總和”??铝炙拐J為,“它是一種與外在于你自身的某種東西進行交流的感覺,它不依賴于任何一個特定的人,但每個人都一起參與其中。迪爾凱姆又認為,集體意識又不同于個人意識,是個人意識的表現(xiàn)和結果,它彌漫于整個社會空間,“是社會的精神象征,有著自己的特性、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方式。”集體意識是一種具有共性精神氣質的社會事實,它不依賴于某個個體,但是每一個體又無法逃逸于這種精神氣質,從而構成社會分工存在的精神基礎,呈現(xiàn)出社會的面貌。如同其他許多社會學家一樣,迪爾凱姆力求把握住社會基本規(guī)律性的東西,他通過社會互動和與社會互動有關的道德角度,企圖構建出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互動結構密度的程度和狀況如何導致“道德密度”的度,并因此導致不同種類的群體象征意識和感情意識的原理。這樣的社會學旨趣對現(xiàn)代國家的多方面作用,對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制度背景及其與價值體系的聯(lián)系,對某些政治秩序的合法化問題提供了指導性見識。更確切地說,我們可以從迪爾凱姆的作品中推斷出合法性危機總是指向某種潛在的道德或價值危機,而且這種危機通常是由于社會的現(xiàn)存價值觀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差距所造成的。結論是明顯的這種差距只有通過各種可以成為價值實現(xiàn)的媒介物的制度改革才能被終止;沒有這樣的價值改革,一個社會的社會同一性及其成員們與社會的一體化都將受到危及。迪爾凱姆的作品為我們研究社會秩序指明了一個重要的方向:研究文化體系、制度秩序和個人之間的基本聯(lián)系,補充思考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和社會的文化價值之間的相互作用。二、集體意識的現(xiàn)代性(一)集體意識在經(jīng)濟層面的解析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今天,也沒有辦法讓社會徹底由市場來依托,徹底的市場化也并沒有存在過,即使在政治層面推動市場的純粹和完全,它的有效性也值得懷疑。在市場經(jīng)濟框架內人們的利益可能分化,朝著反方向生成,因此利益的分化內生于市場的運行,隨之先前統(tǒng)一的、得到有效整合的普適價值則可能被市場瓦解,市場在整合資源上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并不能低毀它對統(tǒng)一價值分化的缺憾。面臨一個信息不完全社會,促成人們的決策分散,因此完全的契約經(jīng)濟并不能培育出一致的契約倫理和選擇偏向,迪爾凱姆提醒我們,“我們不僅是在同意勞動與報酬之間的交換,我們也同時都允諾會遵守這一約定。換言之,在遵守契約之前,應該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價值認同和選擇,統(tǒng)罩著對契約的遵守,契約才具有有效性。這就是迪爾凱姆認為先要有“前契約的團結”(precontractualsolidarity),然后才能使契約生效。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每個人都認同于一個共同的目標,就可能達到很強的生產合作性。這樣,迪爾凱姆就完成了社會是建立在一種共同的道德秩序而不是理性的自我利益之上的邏輯論證?;舨妓?、盧梭及其他人的“社會契約”就被證明為一個不可能的虛構;契約只可能產生于社會建立之后,而不是之前。這種前契約的團結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迪爾凱姆認為是某種共享的情感。社會中的人們具有一種“集體良知”(collectiveconscience,或者說“集體意識”):一種與其他人同屬于某一共同體的感覺,為此他會覺得自己有道德義務去按照共同體的要求行事。我們共同分享各種是非觀,而這是與我們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分不開的,不管這個群體是人類、國家還是家庭。集體意識與其說是有一種群體精神懸于我們的頭頂,而毋寧說是我們具有一種對某一群體的歸屬感。迪爾凱姆認為,社會是一種儀式秩序,是建立在人們互動的情感基礎上的集體良知。在迪爾凱姆使用“社會”一詞的地方,從技術上講,實際已經(jīng)蘊涵著“團結”的意味。無論是有機的團結還是機械的團結,迪爾凱姆都沒有暗示出社會可能成為純粹和完全松散狀態(tài)?!坝袡C”和“無機”這兩種社會的劃分,也只是團結密度的相對差異而已。帕森斯也認為用“社會團結”替換迪爾凱姆的“社會”不但便于直抵迪爾凱姆的“社會”本質,且賦予了文本闡述的精確性。迪爾凱姆指出,具有較高勞動分化程度的社會是“有機團結”(organicsolidarity)的社會。之所以稱為有機團結,是因為其自身各部分是相互交換的,這種團結為集體的歸屬提供了基礎。該類型社會通過社會分工,社會個體成為市場交換網(wǎng)絡中的能動接點,以市場生成的社會關系,通過組織化的形式將個人結合在一起。因此個人的歸屬意識從屬于細分的各種組織的歸屬感和參與感。一旦這種歸屬感斷裂或者個人與社會的連接脆弱,個人被社會團結邊緣化,迪爾凱姆的“失范”就顯得格外有意義。(二)集體意識在政治層面的解析社會學家柯林斯談到理解迪爾凱姆的“社會”時,也不認為在經(jīng)驗上,它必定指傳統(tǒng)定義上的“整個社會”而包括特定政治團體和民族國家。“相反,我們應按照社會的一般的意義視之為任何被長期社會化了的例子。事實上,迪爾凱姆理論向我們說明了社會整合與道義團結最強烈或是最微弱的各種可變條件。從韋伯主義框架中統(tǒng)治者的視角出發(fā),一種政治秩序的有效性并非建立在一個共享的價值體系之上,而是建立在政治程序的組織和國家的性能上。這也是功能主義的觀點,即把現(xiàn)代民主國家看作是一種理性化了的世俗秩序。而根據(jù)迪爾凱姆的觀點,理性化確實帶來了一種世俗秩序并使各種傳統(tǒng)的價值失去它們原先的主導作用,即作為那種通過提供各種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的方式來仲裁有效性的機構的主導作用。然而,迪爾凱姆認為,理性化既沒有消除世俗理想的神圣化,也沒有消除各種得到高度評價的文化價值的“宗教”特性。因此,甚至連現(xiàn)代社會也有一種調控人們的合理期望的抽象文化準則,這種準則允許人們用多種方式來“闡明”那一套共同的抽象理想并使之制度化。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性能忽視了社會秩序的各種文化規(guī)則,就會出現(xiàn)某種合法性的危機。學者余虹最近在南方周末也撰文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應該是道德實踐的現(xiàn)實庇護者或道德秩序的現(xiàn)實維護者,一旦國家失去這種功能,甚至變成一種不道德的現(xiàn)實秩序象征,它與國民的道德關聯(lián)就會疏遠并惡化?!贝ㄟ@樣的觀察,對于人們越來越感到過一種善意的、道德性的生活十分困難,道德實踐甚至變成了一件危險事情的情況下,具有重要的警醒意義,它背后的社會學意義在于對社會集體意識氣質的存在和整合,而以和諧的社會生態(tài)展示出來的人文呼喚。(三)集體意識在文化層面的解析針對道德松散,集體氛圍松垮的社會環(huán)境,迪爾凱姆認為只有通過建立社會團結的制度改革和發(fā)展可行的社會文化改革,才能化解道德危機。迪爾凱姆的關注將我們的思考引到文化層面做出社會整合的努力,集中到國家的政治和文化性能上,而并沒有有忽視經(jīng)濟的影響,也是對社會分工擴大、科技迅猛發(fā)展的積極回應。人們的主要需要似乎并不是無止境地提高他們的經(jīng)濟生活水平,而是提高其生活質量。從理論上說,這種假設至少引出了象征性取向的價值比取代物質上的報酬更讓人們期待,也將政治定位在國家政治和文化性能間的相互作用當中。國家政策的失敗并不是經(jīng)濟效率與政治本身之間的不相容性,而是物質報酬的再分配和象征性報酬的分配之間的那種難以解決的沖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結構性的不穩(wěn)定可以溯源到動機的危機和偏差,如果用我們正在逐步展開的更具有迪爾凱姆特色的話來說,就是道德上的危機。迪爾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