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論文-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doc_第1頁
學科教育論文-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doc_第2頁
學科教育論文-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doc_第3頁
學科教育論文-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doc_第4頁
學科教育論文-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現代化建設與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已成為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而學校教育中的歷史學科在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上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民族素質有其自然性和社會性。自然性包括人的本能需求和生理基礎,這是人的本能素質和身體素質。社會性又包括人的意識、行為活動、思維智能、個體心理,構成了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笨梢?,人在社會生活的作用下,反映出人的社會屬性,并孕育著人的社會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最核心、最活躍的成份。民族素質又有其歷史性和現實性。因為人的社會素質的形成離不開她的歷史性,“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的創(chuàng)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是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的創(chuàng)造?!笨梢?,人的素質是歷史的產物,又給現實以巨大的影響,所以它有著歷史的聯系。任何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素質,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凝結著她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她是與我們每一代人在每一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內對其理解、改變、創(chuàng)造所構成的。她是一種過去與現在不斷交融匯合的過程,也是一種綿綿不斷,不生不息的永恒的過程。對此,任何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都無益于民族素質的提高,全盤繼承和全盤拋棄都與現實不符。重要的在于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認真的剖析,將其傳統(tǒng)美德加以繼承、發(fā)揚、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從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素質中的主干,以適應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高民族素質,又是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F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化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yǎng)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歷史是門綜合性學科,從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來看,它的科學價值是通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多樣性特點,揭示人類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它的政治價值是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它的倫理價值是通過古今中外歷史學習,開拓視野,提高現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質;它的倫理價值通過從古到今人物史實的感化達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我們應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得到繼承、發(fā)揚、光大,從而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根據歷史學科教材中的有關內容,結合學生實際,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一、愛國、氣節(jié)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敝挥兄畈拍軔壑小C献犹岢龅摹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jié)。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jié)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不僅具有倡尋民族氣節(jié),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zhàn)斗號角作用。自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zhí)著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氣質。漢朝的蘇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時窮節(jié)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歸,歷代為之傳誦。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邪氣”斗,與元統(tǒng)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又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jiān)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錢三強更是冒著生命危險。以上種種愛國、氣節(jié)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華歷史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及權勢的威迫,小則賣友求榮,大則賣國求貴也大有人在。時值今日在糖衣炮彈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嗎!所以在歷史教學中突出愛國、氣節(jié)的教育,能使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二、奮發(fā),立志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绊借魅窘z,功在初化”說明一個人的成長與其少年時代有密切聯系,歷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明代戚繼光年僅十七就承文職,當上了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他對父親表示,要做一個“身先士卒,臨敵忘身”之士,還寫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日后在蕩平東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異族的入侵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成為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長沙,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表現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并為之奮斗終身。十九歲的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可謂少年壯志凌云。當個人,民族,國家處于逆境時更應奮發(fā)立志。司馬遷曾總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是發(fā)憤立志的最好例子?!芭P薪嘗膽”的故事更顯現了從逆境中走出來的可貴精神。迭經優(yōu)患的中華民族始終堅強地屹立于世界之林,“臥薪嘗膽”的志向,多難興邦的信念,堅韌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勵作用??!有志者事竟成。在歷史教學中灌輸奮發(fā)立志的思想非常重要,同時也要使學生明白雖說人各有志,但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國家民族為出發(fā)點,為歸屬,才符合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應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與祖國民族利益聯系在一起,把作為跨世紀的一代與為民造福聯系起來。更要使學生明白奮發(fā)立志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從而完成大志。三、改革、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雖也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的一批優(yōu)秀人物跟隨時代的潮流,銳意進取,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是分不開的。慘遭車裂的商鞅,雖犧牲了生命,卻使秦國后來居上,超出東方六國,成為兵革強大,請侯畏懼的天下雄國,為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yè)”的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奠定了基礎。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理論根據,“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可貴品質,顯示了一代新風。被列宇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一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于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于時代,為后人推崇和尊敬。中華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善于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于創(chuàng)新的一個優(yōu)秀民族。漢唐盛世的出現與開放是分不開的,張騫出使西域,唐都長安是亞洲經濟文化的中心均說明了這一點。明清時期中國雖說已走到封建社會的盡頭,八股盛行思想沒落,但仍出現像徐光啟這樣溝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他眼界開闊,敢于破除民族偏見,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傳教士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