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藥藥性理論_第1頁
第四章、中藥藥性理論_第2頁
第四章、中藥藥性理論_第3頁
第四章、中藥藥性理論_第4頁
第四章、中藥藥性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性能,序三個概念 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xiàn)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達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fā)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用。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 藥性理論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中藥的作用 1.治療作用藥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劑量時出現(xiàn)的與治療需要無關

2、的不適反應。毒性作用,指用藥后引起的機體損害性反應。與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有關,也與人的體質因素有關。,第一節(jié) 四氣,一、四氣的概念及起源 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 又稱“四性”。 起源: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jīng)序錄“藥有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論述。,二、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 大寒寒微寒涼平 陰 大熱熱溫微溫平 陽 平性指藥物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等,有人認為實際上平性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涼,炙用偏溫,也是相對而言,仍屬于四氣范疇。,三、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 以

3、藥物所治疾病為依據(jù);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性藥物。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四、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 1、溫熱性的作用 溫里散寒:治療里寒證及表寒證。 補火助陽:治療陽虛證。 回陽救逆:治療亡陽證。 溫通氣血:治療寒凝氣滯血瘀證。 副作用:傷陰液。,2、寒涼性的作用 清熱瀉火:治療里熱證及表熱證。 養(yǎng)陰:治療陰虛內熱證。 涼血:治療血熱證。 副作用:傷陽氣,五、四氣的意義 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神農本草經(jīng)“藥有寒熱溫涼四氣” 陽熱證用寒涼藥 陰寒證用溫熱藥 寒熱錯雜證寒熱藥并用,六、 中藥四性(四氣)的現(xiàn)代研究,對基礎代謝的

4、影響,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對內分泌系統(tǒng)的影響,四性的物質基礎 ?,藥效學研究,對植物神經(jīng) 系統(tǒng)的影響,1.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臨床:,熱證,中樞興奮癥狀(表現(xiàn)),寒證,中樞受抑狀態(tài)(表現(xiàn)),溫熱藥,寒涼藥,動物實驗:,熱證模型,寒證模型,寒涼藥,溫熱藥,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興奮,抑制,NA,DA,5-HT,大鼠痛閾值和驚厥閾值,大鼠腦內TH活性,寒涼藥具有中樞抑制作用(抗驚厥、解熱、鎮(zhèn)痛等) 溫熱藥具有中樞興奮作用(活動量等),2. 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臨床:,熱證,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表現(xiàn)),寒證,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表現(xiàn)),溫熱藥,寒涼藥,植物神經(jīng)平衡指數(shù),動物實驗:,寒證模型,寒涼藥,心率,

5、尿中兒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陽虛證模型,甲狀腺切除,體溫,溫熱藥,寒涼藥可使交感神經(jīng)-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低下 溫熱藥可使交感神經(jīng)-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亢進,臨床:,熱證、陰虛,交感神經(jīng)- 受體-cAMP系統(tǒng),寒證、陽虛,副交感神經(jīng)-M受體-cGMP系統(tǒng),溫熱藥、助陽藥,寒涼藥、滋陰藥,動物實驗:,T3、HCA注射大鼠陰虛腦、腎-R 最大結合點位數(shù);M-R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減”陽虛副交感神經(jīng)-M受體-cGMP系統(tǒng),寒涼藥抑制交感神經(jīng)- 受體-cAMP系統(tǒng)功能的亢進 溫熱藥抑制副交感神經(jīng)- M受體-cGMP系統(tǒng)功能的亢進,3. 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寒涼藥抑制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 溫熱藥增強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

6、,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 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血清激素水平、 代謝產(chǎn)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應速度、 受體水平及親和力、 基礎體溫等,寒涼藥、溫熱藥,不同動物模型,4. 基礎代謝,熱證、陰虛,基礎代謝率偏高,寒證、陽虛,基礎代謝率偏低,臨床:,血清T3、T4 ,血清T3、T4 ,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寒涼藥、溫熱藥,“甲亢”陰虛或“甲低”陽虛動物模型,動物實驗:,寒證、陽虛,紅細胞膜鈉泵活性,ATP ,臨床:,動物實驗:,寒涼藥,溫熱藥,紅細胞膜鈉泵活性,紅細胞膜鈉泵活性,寒涼藥降低基礎代謝率 溫熱藥提高基礎代謝率,第二節(jié) 五味,一、五味的含義及起源 1、五味的含義指藥

7、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滋味,以及藥物的作用。除五種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稱“五味”。 2、確定依據(jù):口嘗實踐和藥效歸納。 3、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二 五味的作用,1、辛味 能散 發(fā)散 能行 行氣、行血 辛散:辛味能發(fā)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發(fā)散表邪的作用。治療表證。 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 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 “辛以潤之”: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潤養(yǎng)補肺。,2、甘味 能補補益 能緩緩急止痛 能和調和

8、藥性、和中、解毒 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 甘和:甘味有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和諸藥。 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還有滋潤的作用,能潤燥。,3.酸味 能收收斂,能澀固澀既具有收斂固澀作用。 可用于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 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澀味 能收斂固澀。 本經(jīng)“澀為酸之變味,澀味能收,與酸味同”。即澀附于酸之意。 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但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4.苦味: 能泄、能燥、能堅 苦泄含義有三

9、通泄通實邪如,瀉下通便,治療便秘。 降泄降逆氣如,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jié)駸岬取?苦燥即指燥濕作用??鄿厮帲鄿卦餄?,用于寒濕證; 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均屬濕證。 堅陰或稱“存陰”,即瀉火存陰,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苦味藥通過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保存,故稱之為“堅陰”、“存陰”。與苦泄有關,而非苦味能補陰液。,5.咸味 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 能下咸味有瀉下的作用。便秘。 淡味 能滲、能利即有滲利水濕的作用。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三、氣味配合原則(一藥只能有

10、一性,但可以有數(shù)味) 氣味配合規(guī)律:氣味俱同則功效相似,氣味不同則功效各異,一藥數(shù)味者功效相兼。,四、中藥五味的現(xiàn)代研究,五味,藥物的五類基本作用,辛味藥,化學成份:辛味藥主要含揮發(fā)油,其 次 為苷類、生物堿等。 藥理作用:發(fā)汗、改善微循環(huán)、抗 菌、抗病毒、解痙、鎮(zhèn)痛,化學成份:單酸味藥主要含有機酸類成分, 單澀味藥主要含鞣質。酸澀藥也 含有大量的鞣質。 藥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組織蛋白沉淀凝 固,在創(chuàng)面形成保護膜,起收斂止 瀉、止血。,酸味藥,甘味藥,化學成份:糖類、蛋白質、氨基酸、苷類。 藥理作用:補養(yǎng)機體,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化學成份:生物堿、苷類 藥理作用:抗菌、抗炎、解

11、熱、利膽、瀉下、止血,苦味藥,化學成份:碘、鈉、鉀、鈣、鎂等無機鹽成分 藥理作用:治療單純性甲狀腺腫、瀉下、補益,咸味藥,第三節(jié) 升降浮沉,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第三節(jié) 升降浮沉,一、概念: 指藥物進入人體后四種不同作用趨勢。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發(fā)散、外行,沉(向內)是收斂、固藏。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二、陰陽屬性 升、浮陽 降、沉陰,升上升提舉 作用趨勢向上 降下達降逆 作用趨勢向下。 浮向外發(fā)散 作用趨勢向外(向上)。 沉向內收斂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趨勢向內(下),三、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12、 四氣五味 藥物的質地輕重 炮制 配伍,四、臨床應 掌握藥物升降浮沉的藥性,可以指導臨床正確的選擇用藥。 1、病勢向上,用沉降藥。 2、病勢向下,用升浮藥。 3、病位在上,用升浮藥。 4、病位在下,用沉降藥。 臨床意義:順其病位。 逆其病勢。,1、藥物的質地: 質輕主升浮,質重主沉降(諸花皆升,唯旋覆花獨降;諸子皆降,唯蔓荊子獨升) 2、藥物的性味: 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溫熱藥升浮,寒涼藥沉降。,五、確定藥物升降浮沉的依據(jù),本草綱目: 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

13、也。,藥物升降浮沉參考,第四節(jié) 歸 經(jīng),藥物歸經(jīng)基礎 由于經(jīng)絡能夠溝通人體的內外表里,所以一旦人體發(fā)生病變,體表的病癥可以通過經(jīng)絡而影響內在的臟腑,臟腑的病變也可通過經(jīng)絡而反映到體表。 各個臟腑經(jīng)絡發(fā)生病變產(chǎn)生的癥狀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變時,常出現(xiàn)咳嗽、氣喘等癥;肝有病變時,常出現(xiàn)脅痛、抽搐等癥;心有病變時,常出現(xiàn)心悸、神志昏迷等.。 在臨床上,用貝母、杏仁能止咳,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jīng);用青皮、香附能治脅痛,說明它們能歸入肝經(jīng);用麝香、菖蒲能蘇醒神志,說明它們能歸入心經(jīng).。,一、概念: 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指藥物對人體不同部位的選擇性作用,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內容。 二、確定

14、依據(jù): 臟腑學說,經(jīng)絡學說,藥物療效,藥物特性。 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有助于臨床辨證用藥、有助于區(qū)別功效相似的藥物,有助于組方配伍,指導合理用藥,提高用藥的準確性。還要注意結合其它藥性。,1、臟腑與經(jīng)絡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 2、一藥可以歸一經(jīng)乃至數(shù)經(jīng),歸經(jīng)越多,說明其作用范圍越廣泛。 3、歸經(jīng)必須與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結合起來,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性。 4、歸經(jīng)的作用部位指中醫(yī)的臟腑經(jīng)絡,而非西醫(yī)的解剖學概念。 5、歸經(jīng)指藥物在體內的效應所在位置,而不一定是化學成分的體內分布。,四、如何看待歸經(jīng),引經(jīng)報使: 手少陰心:黃連、細辛。手太陽小腸,藁本、黃蘗(柏)。 足少陰腎:獨活、知母、桂、細辛。

15、足太陽膀胱:羌活。 手太陰肺:桔梗、升麻、蔥白、白芷。手陽明大腸,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蒼朮、白芍。足陽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牡丹皮。足少陽膽:柴胡、青皮。 足厥陰肝: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手少陽三焦:連翹、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五、歸經(jīng)參考,第五節(jié) 毒性,一、毒性與“毒藥”的概念 毒性藥物的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 毒藥一般指對機體發(fā)生化學火物理作用,能損害機體,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 劇毒藥物是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或某些治療量已達到中毒劑量范圍,因此治療用藥時安全系數(shù)小;也指毒性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劇烈,可產(chǎn)生嚴重或不可逆的后果。,“毒藥” 廣義:西漢以前,所有能治療疾病的藥物均稱為“毒藥” 狹義:現(xiàn)代的毒藥即為此義,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藥物。這些藥物用的不當,就可能導致中毒。 二、中藥毒性的分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類 三、中毒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 有毒中藥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堿類、毒青類、毒性蛋白類、萜與內酯類等的不同,作用于人體不同的系統(tǒng)或器官組織如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癥狀。,四、引起中毒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