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資料-中醫(yī)診斷學_第1頁
醫(yī)學資料-中醫(yī)診斷學_第2頁
醫(yī)學資料-中醫(yī)診斷學_第3頁
醫(yī)學資料-中醫(yī)診斷學_第4頁
醫(yī)學資料-中醫(yī)診斷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課程內(nèi)容串講

第一單元緒論

中醫(yī)診斷疾病的三大基本原則

(-)整體審察

(-)診法合參

(三)病證結(jié)合

例:中醫(yī)診斷學的三大原則是:

A.整體審察、諸診合參、病證結(jié)合

B.舍癥從脈、舍脈從癥、脈癥合參

C.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依法處方

D.證候真假、證候錯雜、四診合參

E.表里出入、寒熱轉(zhuǎn)化、虛實轉(zhuǎn)化

。[答疑編號181010101]

『正確答案』A

例:正確地認識疾病,首先要注意的原則是:

A.辨證求因

B.整體審察

C.四診合參

D.審因論治

E.病證結(jié)合

。[答疑編號181010102]

『正確答案』B

第二單元問診

細目一:問寒熱

(-)惡寒發(fā)熱

1.惡寒重發(fā)熱輕:主風寒表證。

2.發(fā)熱重惡寒輕:主風熱表證。

3.發(fā)熱輕而惡風:主傷風表證。(惡風——遇風則冷,避之可緩,較惡寒為輕。)

(二)但寒不熱

1.新病惡寒:病人突然感覺怕冷,且體溫不高的癥狀。主要見于里實寒證。

2.久病畏寒:病人經(jīng)常怕冷,四肢涼,得溫可緩的癥狀。主要見于里虛寒證。

(三)但熱不寒

1.壯熱

高熱持續(xù)不退。屬里實熱證。

2.潮熱

日晡潮熱:下午3?5時(即申時)熱勢較高者,常見于陽明腑實證。

午后或夜間潮熱:午后和夜間有低熱,多屬陰虛火旺所致。

3.微熱

氣虛發(fā)熱:長期微熱,勞累則甚,兼少氣自汗。

血虛發(fā)熱:時有低熱,兼面白頭暈、舌淡脈細。

陰虛發(fā)熱:長期低熱,兼飄紅、五心煩熱等癥。

氣郁發(fā)熱:每因情志不舒而時有微熱,兼胸悶,急躁易怒等癥,亦稱郁熱。

小兒夏季熱:小兒于夏季氣候炎熱時長期微熱,至秋涼自愈者,多屬氣陰兩虛。

(四)寒熱往來

1.寒熱往來無定時

多見于少陽病,為半表半里證。

2.寒熱往來有定時

每日或二三日發(fā)作一次,發(fā)有定時的癥狀。常見于瘧疾。

例:惡寒發(fā)熱同時并見,多為:

A.瘧疾B.濕溫病C.外感表證D.半表半里證E.陽明病

?[答疑編號181010103]

『正確答案』C

例:自覺怕冷,加衣被可以緩解,稱為:

A.惡風B.惡寒C.寒戰(zhàn)D.寒證E.畏寒

j[答疑編號181010104]

『正確答案』E

例:日晡熱甚,腹?jié)M便秘,屬于:

A.陰虛潮熱B.陽明潮熱C.濕溫潮熱D.氣虛發(fā)熱E.陽明經(jīng)熱

?[答疑編號181010105]

「正確答案」B

例:

A.午后低熱,五心煩熱

B.午后熱甚,身熱不揚

C.日晡熱甚,大便干結(jié)

D.高熱大汗,渴喜冷飲

E.全身戰(zhàn)栗抖動而后汗出

(1)濕溫發(fā)熱的癥狀特點是:

。[答疑編號181010106]

『正確答案』B

(2)陰虛發(fā)熱的癥狀特點是:

&[答疑編號181010107]

『正確答案』A

細目二:問汗

(-)特殊汗出

1.自汗:醒時經(jīng)常汗出,活動尤甚。氣虛或陽虛證。

2.盜汗:睡則汗出,醒則汗止。陰虛證。

3.絕汗:病情危重時大汗不止。亡陰或亡陽。

4.戰(zhàn)汗:病人先惡寒戰(zhàn)栗而后汗出的癥狀,為正邪劇爭所致。常見于溫病或傷寒邪正劇烈斗爭

的階段,是病變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二)局部汗出

1.頭汗

上焦熱盛;中焦?jié)駸?;元氣將脫,虛陽上越;進食辛熱,熱蒸于頭等導致。

2.半身汗

無汗半身是病位,見痿病、中風及截癱。

3.手足心汗

陰經(jīng)郁熱;陽明燥熱;或脾虛運化失常,津液旁達四肢而引起。

例:入睡時汗出,醒則汗止,為:

A.盜汗B.自汗C.大汗D.戰(zhàn)汗E.冷汗

3[答疑編號181010108]

『正確答案』A

例:見于邪正劇爭,可提示疾病好轉(zhuǎn)或惡化的癥狀是:

A.自汗B.盜汗C.蒸汗D.戰(zhàn)汗E.冷汗

u[答疑編號181010109]

『正確答案』D

細目三:問疼痛

(-)問疼痛的性質(zhì)

L脹痛:氣滯。但頭目脹痛,則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所致。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

4.灼痛:熱

5.重痛:濕

6.酸痛:濕、虛

7.絞痛:寒或有形實邪阻閉氣機

8.空痛:虛

9.隱痛:虛

10.走竄痛:氣滯或風邪

(二)問疼痛部位

1.頭痛

陽明經(jīng)頭痛——前額連眉棱骨痛

少陽經(jīng)頭痛——頭兩側(cè)痛

太陽經(jīng)頭痛——后頭部連項痛

厥陰經(jīng)頭痛——顛頂痛

2.胸痛

胸痹:胸痛憋悶、痛引肩臂。痰瘀阻滯心脈。

真心痛:胸背徹痛劇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節(jié),心脈急驟閉塞所致。

肺跨:胸痛,顓赤盜汗潮熱,為肺陰虛。

肺熱?。盒赝?,咳喘,壯熱面赤。為肺熱。

肺癰:咳吐膿血腥臭痰,為熱壅血敗肉腐成膿。

3.脅痛

脅痛多與肝膽病變有關(guān)。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肝膽火盛、肝陰虧虛及飲停胸脅,均可導致脅

痛。

4.胃院痛

因寒、熱、氣滯、瘀血和食積所致者,屬實證;

因胃陰虛或胃陽不足,胃失所養(yǎng)引起者,屬虛證。

5.腹痛

因寒、熱、寒濕、濕熱、氣滯、瘀血、結(jié)石、蟲積和食積等所致者,多屬實證;

因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所致者,多屬虛證。

6.腰痛

腰部經(jīng)常酸軟而痛,多因腎虛所致;

腰部冷痛沉重,陰雨天加重,多因寒濕所致;

腰部刺痛,或痛連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絡(luò)或腰椎病變所致;

腰部突然劇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結(jié)石阻滯所致。

例:后頭部痛連項背,說明邪氣在:

A.太陽經(jīng)B.陽明經(jīng)C.少陽經(jīng)D.太陰經(jīng)E.厥陰經(jīng)

3[答疑編號181010110]

『正確答案』A

例:結(jié)石閉阻氣機所致的疼痛,多表現(xiàn)為:

A.隱痛B.灼痛C.冷痛D.脹痛E.絞痛

?[答疑編號181010111]

『正確答案』E

例:一側(cè)或兩側(cè)頭痛,其病位在:

A.厥陰經(jīng)B.太陽經(jīng)C.陽明經(jīng)D.督脈E.少陽經(jīng)

玲[答疑編號181010112]

『正確答案』E

例:肝郁氣滯導致胸脅疼痛的特點是:

A.隱痛B.脹痛C.絞痛D.灼痛E.重痛

…[答疑編號181010113]

『正確答案』B

例:

A.胸痛、壯熱、面赤、喘促鼻煽

B.胸痛、潮熱、盜汗、咳痰帶血

C.胸悶、咳喘、痰白量多

D.胸脅脹悶疼痛,咳唾引痛

E.胸部刺痛、痛處不移

(1)懸飲病多見:

-[答疑編號181010114]

『正確答案』D

(2)肺癌病多見:

7[答疑編號18101005]

『正確答案』B

例:

A.刺痛B.重痛C.絞痛D.掣痛E.隱痛

(1)氣血不足引起的疼痛性質(zhì)為:

。[答疑編號181010116]

『正確答案』E

(2)濕邪困遏引起的疼痛性質(zhì)為:

?[答疑編號181010H7]

『正確答案』B

例:濕邪頭痛的特點是:

A.頭痛喜冷B.頭痛如劈C.頭暈脹痛D.頭痛連齒E.頭痛如裹

3[答疑編號181010118]

『正確答案』E

細目四:問頭身胸腹

(―?)頭暈

頭暈脹痛,口苦,易怒,脈弦數(shù)者,多因肝火上炎、肝陽上亢所致。

頭暈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者,多因氣血虧虛所致。

頭暈而重,痰多苔膩者,多因痰濕內(nèi)阻,清陽不升所致。

頭暈耳鳴,腰酸遺精者,多因腎虛精虧,髓海失養(yǎng)所致。

外傷后頭暈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滯腦絡(luò)所致。

(―)心悸

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心膽氣虛、膽郁痰擾、心氣心陽虧虛、心陰心血不足、心脈

痹阻、水氣凌心等。

細目五:問耳目

(-)問耳

耳鳴、耳聾

實證:突發(fā)耳鳴,聲大,按之尤甚,或耳暴聾。

可因肝膽火擾、肝陽上亢,或痰火壅結(jié)、氣血瘀阻、風邪上襲,或藥毒傷耳。

虛證:漸起耳鳴,聲小,按之可減或耳漸聾。可因腎精、脾氣或肝陰血不足,耳竅失養(yǎng)。

(-)問目

1.目眩

實證:肝病(如肝陽、肝火、肝風)或痰濕

虛證:由氣、血、陰精不足,目失所養(yǎng)

2.目昏、雀盲

目昏:視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癥狀。

雀盲:每至黃昏以后視力減退,視物不清

目昏和雀盲皆為肝腎精血不足所致。

例:漸發(fā)如蟬,按之鳴聲減輕或暫停者,多因:

A.肝膽火盛

B.心火亢盛

C.氣滯血瘀

D.腎精虧損

E.痰濕犯肺

3[答疑編號181010119]

『正確答案』D

細目六:問睡眠

(-)失眠

概念: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或睡不安穩(wěn),甚徹夜不眠。

意義:

虛證:陰血不足,或心膽氣虛,不能養(yǎng)神。

實證:火邪、痰熱擾亂心神,或食積胃脫。

(二)嗜睡

又稱“多寐”、“多眠睡”。

概念:睡意很濃,不分晝夜,不分場合地點,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復睡。

意義:痰濕困脾、脾胃氣虛、心腎陽虛。

例:

下列何項與肝郁化火失眠無關(guān):

A.煩躁失眠

B.面紅目赤

C.心悸健忘

D.性急易怒

E.脈象弦數(shù)

J[答疑編號181010120]

『正確答案』c

例:

A.睡眠不安,時時驚醒

B.睡后易醒,納少乏力

C.不易入睡,心煩多夢

D.睡眠不安,骯悶曖氣

E.徹夜不眠,急躁易怒

(1)心腎不交證的失眠特點是:

,[答疑編號181010121]

『正確答案』C

(2)心脾兩虛證的失眠特點是:

?[答疑編號181010122]

『正確答案』B

例:

A.脾氣虛弱

B.心腎不交

C.胃失和降

D.膽郁痰擾

E.心膽氣虛

(1)飯后困倦嗜睡多因:

u[答疑編號181010123]

『正確答案』A

(2)飽食引起的失眠多因:

一[答疑編號181010124]

『正確答案』C

細目七:問飲食與口味

(―)口渴與飲水

①口不渴:多見于寒證,或沒有明顯的熱邪。

②口渴多飲:是指口渴明顯,飲水量多。

若口渴喜冷飲,為里實熱證;

若口渴多飲,伴有食多、尿多、消瘦,為消渴病。屬腎陰虛;

若劇烈汗、吐、下后出現(xiàn),為津傷,欲引水自救。

③渴不多飲:多見于四種情況:

痰飲水濕內(nèi)停:

濕熱內(nèi)困;

熱入營血;

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食欲與食量

1.食欲減退

新病食欲減退,一般是邪氣影響脾胃功能的保護性反應(yīng)。

久病食欲減退,兼面色萎黃,食后腹脹,疲倦者,多因脾胃虛弱所致。

納呆少食,脫悶腹脹,頭身困重,苔膩脈濡者,多因濕邪困脾所致。

納呆少食,脫腹脹悶,曖腐食臭者,多因食滯胃院所致。

2.厭食

厭食:厭惡食物,或惡聞食味。

多見于傷食,因食積胃腸,故厭而不受。

厭油膩厚味——肝膽脾胃濕熱。

孕婦厭食——妊娠后沖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饑

消谷善饑,兼多飲多尿,形體消瘦者,多見于消渴病。

消谷善饑,兼大便澹瀉者,屬胃強脾弱。

4.饑不欲食

多屬胃陰虛證。

(三)口味

1.口淡一一多見于脾胃虛弱、寒濕中阻及寒邪犯胃。

2.口甜一一多因濕熱蘊脾;口甜而少食、神疲乏力者,多屬脾氣虧虛。

3.口黏膩一常見于痰熱內(nèi)盛、濕熱中阻及寒濕困脾。

4.口酸一一多見于傷食、肝胃郁熱等。

5.口苦一一多見于心火上炎或肝膽火熱之證。

6.口澀一一多與舌燥同時出現(xiàn)。為燥熱傷津,或臟腑熱盛,氣火上逆所致。

7.口咸一一多認為是腎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例:病人消谷善饑可見于:

A.肝火犯胃B.胃火熾盛C.脾胃濕熱D.胃陰不足E.膽火上炎

。[答疑編號181010201]

『正確答案』B

例: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見于:

A.濕熱B.痰飲C.陰虛D.瘀血E.寒證

。[答疑編號181010202]

『正確答案』D

例:脾虛的病人在口味方面的改變主要是:

A.口中和B.口甜C.口酸D.口苦E.口淡

。[答疑編號181010203]

『正確答案』E

例:口甜而粘膩多屬:

A.脾胃虛弱

B.肝胃蘊熱

C.脾胃濕熱

I).肝脾不調(diào)

E.食滯胃脫

一[答疑編號181010204]

『正確答案』C

例:

A.嗜食異物

B.食后飽脹

C.多食易饑,大便澹泄

D.多食易饑,口臭便秘

E.饑不欲食

(1)胃火熾盛可見:

一[答疑編號181010205]

『正確答案』D

(2)胃強脾弱可見:

3[答疑編號181010206]

『正確答案』C

細目八:問二便

(一)大便

1.便次異常

(1)便秘:排便困難,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甚至多日不便。

病因:熱秘:熱結(jié)胃腸,腑氣不通

冷秘:陽虛寒凝,腸道氣機滯塞

虛秘:氣陰兩虛

氣秘:惱怒憂郁,氣機郁結(jié)

(2)泄瀉:又稱腹瀉。便次增多,便質(zhì)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

病因: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濕熱疫毒之邪);

飲食所傷;

脾胃虛寒;

腎陽虛衰;

肝氣乘脾

食物中毒

跨蟲或寄生蟲積于腸道

2.便質(zhì)異常

(1)完谷不化——多見于脾虛和腎虛。新起者多為食滯胃腸。

(2)澹結(jié)不調(diào):

時干時稀一肝郁脾虛

先干后稀一脾胃氣虛

(3)下利膿血——痢疾或腸癌

(4)便血:若便黑如柏油是遠血,血來自胃脫;若便血鮮紅是近血,血來自肛門附近

3.排便感異常

(1)肛門灼熱:大腸濕熱

(2)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肛門重墜、便出不爽,見于痢疾。為大腸濕熱

(3)排便不爽:

瀉下如黃糜而黏滯不爽者為大腸濕熱;

排出不爽伴抑郁易怒為肝郁脾虛;

腹瀉不爽伴大便酸腐臭穢為食積化腐

。小便

1.尿量異常

增多:虛寒證,或消渴病

減少:化源不足,或水液內(nèi)停

2.尿次異常

尿頻數(shù):頻數(shù)量少色赤而急迫一下焦?jié)駸幔?/p>

頻數(shù)量多色清而長一腎陽虛或腎氣不固

癮閉:點滴而出為癖;點滴不出為閉。

實:濕熱;瘀血、砂石

虛:腎陽虛;腎陰虛。

3.排尿感異常

(1)尿道澀痛:濕熱內(nèi)蘊、熱灼津傷、結(jié)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氣滯、陰虛火旺、中氣下陷等所

致。

(2)余溺不盡:(即排尿后小便點滴不禁)腎陽虧虛,腎氣不固

(3)小便失禁:多因腎氣虧虛,下元不固,或脾虛氣陷,或膀胱虛寒

(4)遺尿:腎氣不固

例: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稱為:

A.aB.閉C.尿頻D.尿急E.遺尿

?[答疑編號181010207]

『正確答案』A

例:小便頻數(shù),色清而量多者,屬:

A.濕熱下注B.寒濕困脾C.風寒束肺D.小腸虛寒E.腎氣不固

?[答疑編號181010208]

『正確答案』E

例:遺尿多由:

A.濕熱下注B.寒濕困脾C.風寒束肺D.大腸虛寒E.腎氣不固

3[答疑編號181010209]

『正確答案』E

例:腹痛腹瀉,時干時稀,排便不爽者,證屬:

A.腎陽虛B.肝郁脾虛C.脾陽虛D.濕熱內(nèi)阻E.暑熱內(nèi)盛

J[答疑編號181010210]

『正確答案』B

例:腹痛窘迫,時時欲泄,肛門重墜,便出不爽,稱為:

A.演結(jié)不調(diào)B.清濁不分C.肛門灼熱D.里急后重E.五更泄

。[答疑編號181010211]

『正確答案』D

例:濕熱蘊結(jié)大腸的特征是:

A.下利清稀,完谷不化

B.下利清稀,無惡臭

C.腸鳴泄瀉,稀滴爽利

D.腹瀉不爽,糞便穢臭

E.泄瀉伴有脫肛

?[答疑編號181010212]

『正確答案』D

細目九:問經(jīng)帶

(-)月經(jīng)異常

1.經(jīng)期異常

(1)月經(jīng)先期一血熱、氣虛。

(2)月經(jīng)后期--寒凝、氣滯血瘀、血虛

(3)月經(jīng)先后不定期--肝郁氣滯或脾腎虛

2.經(jīng)量異常:

(1)月經(jīng)量多:血熱,或氣虛。

(2)崩漏:不在行經(jīng)期間,陰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斷。血熱,氣虛,瘀血阻滯胞宮。

(3)月經(jīng)量少:血虛、寒凝、血瘀、痰濕

(4)閉經(jīng):年滿18歲,尚未來潮,或周期建立后又閉止3個月以上。

脾虛;血虛;氣滯血瘀;寒濕凝滯。

(二)帶下異常

1.白帶--色白,量多,質(zhì)稀一-脾腎陽虛

2.黃帶--色黃,質(zhì)稠,臭穢--濕熱下注

例:月經(jīng)后期,經(jīng)色紫暗有塊者,多為:

A.寒凝B.氣虛C.血熱D.痰濕E.血虛

。[答疑編號181010213]

『正確答案』A

第三單元望診

細目一:望神

1.得神

表現(xiàn):兩目靈活,明亮有神,面色榮潤,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應(yīng)靈

敏。

意義:健康----------精氣充盛

疾病----------精氣未衰

2.失神

(1)精虧神衰而失神: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面色晦暗無華,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yīng)遲鈍,

手撒尿遺,骨枯肉脫,形體羸瘦,提示精氣大傷,預后不良。

(2)邪盛神亂而失神:神昏澹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神昏,兩手握固,牙關(guān)緊急。

提示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風夾痰蒙蔽清竅,阻閉經(jīng)絡(luò)。

3.假神

概念: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現(xiàn)的精神暫時好轉(zhuǎn)的假象,是臨終的預兆。

表現(xiàn):多種多樣:

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

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額泛紅如妝;

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神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

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zhuǎn)動;

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素食,且食量大增等。

機理:陰陽即將離絕。(因為臟腑精氣極度衰竭,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

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征兆。)

古人比做“殘燈復明”,“回光返照”。

4.神亂

(1)狂躁不安:指病人狂躁妄動,胡言亂語,打人罵詈,不避親疏的癥狀。多屬陽證,常見于

狂病等,痰火擾亂心神所致。

(2)淡漠癡呆: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識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多屬陰證,常見于癲病、

癡呆等,痰濁蒙蔽心神,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

(3)卒然昏倒: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的癥狀。屬癇病,

肝風夾痍上逆,阻閉清竅所致。

例:哪項屬于失神:

A.神志清楚,語言清晰

B.面色潤澤,表情自然

C.反應(yīng)靈敏,動作靈活

D.形羸色暗,兩目無神

E.呼吸平穩(wěn),體態(tài)自如

一[答疑編號181010214]

「正確答案」D

例:哪項不是“得神”的表現(xiàn)

A.語言清晰B.反應(yīng)靈敏C.額赤如妝D.呼吸平穩(wěn)E.肌肉不削

?[答疑編號181010215]

『正確答案』C

例:患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診斷為

A.癇病B.癲病C.狂病D.中暑E.中風

O[答疑編號181010216]

『正確答案』A

例:

A.痰蒙心神B.痰火擾神C.肝風挾痰D.肝風內(nèi)動E.肝陽上亢

(1)癇的病機為:

3[答疑編號181010217]

『正確答案』C

(2)狂的病機為:

一[答疑編號181010218]

『正確答案』B

細目二:望面色

(-)常色和病色

1.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膚的色澤,謂之常色。其特點是明潤,含蓄。踞潤,即面部皮膚光明潤澤,是有

神氣的表現(xiàn)。

(1)主色:主色為人生來就有的基本膚色,屬個體素質(zhì),終生基本不變。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節(jié)、晝夜、陰晴氣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條件的差別,而微有相

應(yīng)變化的正常膚色(特別是面色),謂之客色。

2.病色

(1)善色:指病人面色雖有異常,但仍光明潤澤。這說明病變尚輕,臟腑精氣未衰。

(2)惡色:指病人面色異常,且枯槁晦暗。這說明病變深重,臟腑精氣已衰。

(二)五色主病

1.赤色:主熱證。

實熱---滿面通紅

虛熱——頰部嫩紅

也見于戴陽——久病重病之人,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嫩紅帶白,游移不定,為陰盛格

陽于頭面所致。

2.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證。

虛證:血虛——淡白無華而消瘦

氣虛——白光白或淡白

陽虛——白光白虛浮

寒證:蒼白

失血:蒼白如壁

3.黃色:主虛證、濕證

虛證:萎黃(淡黃枯槁無澤)。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機體失養(yǎng),故面色淡黃無華

濕證:黃胖(面黃虛?。倨⑻摑裉N,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所致。

黃疸:面目一身盡黃。

陽黃——黃色鮮明,如橘皮色者,濕熱熏蒸。

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色者,寒濕郁阻。

4.青色:主寒證、痛證、氣滯、瘀血、驚風

寒證一一青黑

痛證——青色

氣滯——青黃多為肝郁脾虛

瘀血——青紫

驚風——眉間、鼻柱、口唇四周青色

5.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瘀血

腎虛——黑而暗淡為腎陽虛衰;

黑而干焦為腎陰不足。

寒證——青黑

水飲——眼眶周圍發(fā)黑

瘀血——面色黎黑而肌膚甲錯

(三)望色十法

1.浮和沉。

浮,是面色浮顯于皮膚之外,多主表證;

沉,是面色沉隱于皮膚之內(nèi),多主里證。

2.清和濁

清,是面色清明,多主陽證;

濁,是面色濁喑,多主陰證。

3.微和甚

微,是面色淺淡,多主虛證;

甚,是面色深濃,多主實證。

4.散和接

散,是面包疏散,多主新病,或病邪將解;

拉,是面色壅滯,多主久病,或病邪漸聚。

5.澤和天

澤。是面色潤澤,主精氣未衰,病輕易治;

天,是面色枯槁,主精氣已衰,病重難醫(yī)。

例:面色青不見于哪個病證

A.寒證B.虛證C.痛證D.瘀血E.驚風

。[答疑編號181010219]

『正確答案』B

例:頸部潮紅屬于:

A.心火亢盛B.陰虛內(nèi)熱C.陽明實熱D.真寒假熱E.氣虛發(fā)熱

。[答疑編號181010220]

『正確答案』B

例:小兒驚風的典型面色是:

A.面色淡青或青紫

B.面色與口唇青紫

C.眉間、鼻柱、唇周發(fā)青

D.面色青黃

E.面色白而泛紅如妝

。[答疑編號181010221]

『正確答案』C

例:隨四季氣候的變化,人的面色也微有變化,秋天的面色相應(yīng)為:

A.稍赤B.稍白C.稍青D.稍黃E.稍黑

。[答疑編號181010222]

『正確答案』B

例:脾胃氣虛,氣血不足的病人,面色多表現(xiàn)為:

A.黎黑B.萎黃C.嫩紅D.黃胖E.蒼白

。[答疑編號181010223]

『正確答案』B

例:對病人面色的觀察,首先需注意鑒別:

A.主色與客色

B.常色與病色

C.主色與病色

D.客色與病色

E.善色與惡色

?[答疑編號181010224]

『正確答案』E

細目三:望形態(tài)

(-)望形體的內(nèi)容

1.形體強弱

(1)體強:

表現(xiàn)為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充實,皮膚潤澤,筋強力壯等。

說明為形氣有余,體魄強壯,內(nèi)臟堅實,氣血旺盛。

(2)體弱:

表現(xiàn)為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瘦削,皮膚枯槁,筋弱無力等。

說明為形氣不足,體質(zhì)虛衰,內(nèi)臟脆弱,氣血不足。

2.形體胖瘦

(1)肥胖:體重超過正常標準20%者,?般可視為肥胖。

若胖而能食,為形氣有余;

肥而食少,是形盛氣虛。

(2)消瘦:體重明顯下降,較標準體重減少10%以上者,一般可視作消瘦。

若形瘦食多,為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是中氣虛弱。

(二)望姿態(tài)的內(nèi)容

L動靜姿態(tài)

(1)臥態(tài)

身輕自轉(zhuǎn),面向外,伸足躁動一陽、熱、實證;

身重難轉(zhuǎn),面向里,蜷臥成團一陰、寒、虛證;

(2)坐態(tài)

喜仰氣粗一-肺實氣逆

喜俯氣少--肺氣虛

但坐不得臥一-肺脹咳喘或飲停胸腹

但臥不能坐一-氣血俱虛

2.異常動作

振顫——眼瞼、面、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時顫動,肝風內(nèi)動

角弓反張,?項背肌肉強直,頭向后仰,軀干前挺,身體呈弓狀。屬肝風內(nèi)動。見于驚風、破

傷風、癇病等

痿證一肢軟無力,行動不便而不痛。為陽明濕熱,或脾胃氣虛,肝腎不足

痹證——關(guān)節(jié)腫痛,肢體行動困難。多由風寒濕三氣侵襲肢體經(jīng)絡(luò)所致。

中風——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為中風之中風入臟;若神志清楚,僅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為中風之風中經(jīng)絡(luò)。

例:下列哪項是臟腑精氣哀竭的重病表現(xiàn)

A.體胖食少,神疲乏力

B.體瘦能食,舌紅苔黃

C.體瘦額紅,皮膚焦干

D.體瘦食少,舌淡苔白

E.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J[答疑編號181010225]

『正確答案』E

例:形盛氣虛是指

A肌肉堅實,骨骼粗大

B.體胖食少,神疲乏力

C.體瘦能食,舌紅苔黃

D.體瘦食少,舌淡苔白

E.循衣摸床,大肉陷下

,[答疑編號181010226]

『正確答案』B

例:中焦火盛的表現(xiàn)是

A.胖而能食

B.胖而食少

C.形瘦食多

1).形瘦食少

E.不饑不食

J[答疑編號181010227]

『正確答案』C

細目四:望頭面五官

(-)望頭部

1.囪門

(1)鹵陷一因門凹陷,均屬虛證。多因吐瀉傷津,氣血不足或先天腎精虧虛,腦髓失充所致。

(2)囪填一囪門高突,多屬實證。多因溫病火邪上攻,或腦髓有病,或顱內(nèi)水液停聚所致。

(3)解顱一因門遲閉,為腎氣不足。多見于佝僂病患兒,常兼有“五軟”(頭軟、項軟、手足

軟、肌肉軟、口軟)、“五遲”(立遲、行遲、發(fā)遲、齒遲、語遲)等癥狀表現(xiàn)。

例:下列各項,屬實熱證的是

A.方顱B.小顱C.囪填D.囪陷E.解顱

。[答疑編號181010228]

『正確答案』C

例:下列除哪項外,均是形成囪陷的原因:

A.吐瀉傷津B.脾胃虛寒C.腦髓不足D.顱內(nèi)水停E.氣血不足

3[答疑編號181010229]

『正確答案』D

例:解顱是指

A.囪門高突B.鹵門凹陷C.肉門遲閉D.顱縫早合E.囪門總稱

,[答疑編號181010230]

『正確答案』C

2.頭發(fā)

(1)發(fā)黃:發(fā)黃干枯,稀疏易落。多屬精血不足;小兒發(fā)結(jié)如穗,多屬于疳積。

(2)發(fā)白:指青年白發(fā)。發(fā)白伴有耳鳴、腰酸等癥者,屬腎虛;

(3)脫發(fā):突然片狀脫發(fā),稱為斑禿,多為血虛受風所致。

例:斑禿多由:

A.血虛受風B.精血不足C.腎陰不足D.營血有熱E.心血不足

。[答疑編號181010231]

『正確答案』A

(二)望面部

1.面腫:多見于水腫病。

陽水:腫起速,眼瞼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

陰水:腫起緩,下肢足部先腫,下半身腫甚

2.口眼歪斜:

口眼咽斜無半身不遂,病名日口僻,為風邪中絡(luò);

口眼咽斜兼半身不遂,多為中風病,為肝陽化風。

(三)望五官

1.望目

古人將目的不同部位分屬于五臟,歸納為“五輪學說”。

血絡(luò)----血輪-------心

白珠——氣輪-------肺

黑珠——風輪-------肝

瞳仁—水輪-------腎

眼泡—肉輪-------脾

認為觀察五輪的形色變化,可以診察相應(yīng)臟腑的病變。五輪學說對眼科臨床和內(nèi)科病證的診斷

具有一定的意義。

(1)目形

目窠浮腫:水腫病。

目窠凹陷:傷津耗液,或氣血不足。多見于吐瀉傷津或氣血虛衰的病人。

久病重病,眼窩深陷,甚則昏不見人,為陰陽竭絕之候,屬病危。

目凸:

雙目凸:伴有頸腫,為瘦瘤;

伴有喘息,為肺脹。

單目凸:多為腫瘤惡侯。

(2)目態(tài)

瞳孔縮?。褐卸疽灰豢梢娪诖酢⒉轂?、毒蕈、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

藥物引起一一某些西藥導致的藥物性瞳孔縮小

瞳孔散大:瀕死危象;藥物散瞳;青風內(nèi)瘴;中毒(杏仁中毒)。

目睛凝視:兩眼固定,不能轉(zhuǎn)動。肝風內(nèi)動。

固定前視者,稱瞪目直視

固定上視者,稱戴眼反折多屬肝風內(nèi)動之證,

固定側(cè)視者,稱橫目斜視

昏睡露睛:睡眠時兩目不能完全閉合。脾胃虛衰

瞼廢:上瞼下垂,多屬脾虛氣陷。

雙瞼下垂者,多為先天不足,脾腎虧虛;

單瞼下垂者,多因脾氣虛衰或外傷所致。

例:目部的肝臟相關(guān)部位是:

A.眼瞼

B.黑睛

C.瞳仁

D.白睛

E.內(nèi)外眥的血絡(luò)

3[答疑編號181010232]

『正確答案』B

例:目部的腎臟相關(guān)部位是:

A.眼胞

B.白睛

C.黑睛

D.瞳仁

E.內(nèi)外眥的血絡(luò)

。[答疑編號181010233]

『正確答案』D

例:小兒睡時露睛,多由于:

A.脾虛氣血不足

B.腎虛陰精虧耗

C.肺失宣降

D.肝經(jīng)風熱

E.肝風內(nèi)動

。[答疑編號181010234]

『正確答案』A

例:眼胞皮紅腫濕爛,多為:

A.心火B(yǎng).脾火C.肺火D.肝膽濕熱E.肝火

。[答疑編號181010235]

『正確答案』B

2.望口與唇

(1)望口

U糜——脾胃積熱,熱邪灼傷。

鵝口瘡一嬰兒滿口白斑如雪片,為心脾積熱

口張——口開而不閉,屬虛證。

口噤——口閉而難開,牙關(guān)緊急,與風有關(guān)。

口撮——上下口唇緊聚,小兒臍風或破傷風。

口咽——口角向側(cè)咽斜,屬風邪中絡(luò)或中風。

(2)望唇

淡白一-血虛

深紅---熱盛

紅腫而干-一熱極

青紫--血瘀,可見于心氣、心陽虛衰和嚴重呼吸困難的病人

櫻桃紅色--多見于煤氣中毒

青黑一一寒盛、痛極。

3.望齒與齦

(1)察牙齒

①牙齒色澤:牙齒干燥--熱傷津液

燥如石一胃熱熾盛

燥如枯骨一腎陰枯涸

②牙齒動態(tài):

牙關(guān)緊急--多屬風痰阻絡(luò)或熱極動風。

咬牙齒一一多為熱盛動風。

睡中齒一-多因胃熱或因蟲積所致,亦可見于常人。

(2)望牙齦

牙齦淡白------血虛或失血

牙齦紅腫疼痛--胃火亢盛。

例:齒燥如枯骨者,屬:

A.熱盛傷津B.陽明熱盛C.腎陰枯涸D.胃氣不足E.腎氣虧虛

。[答疑編號181010236]

『正確答案』C

4.望咽喉

咽部紅腫疼痛明顯或伴潰爛--肺胃積熱

咽部鮮紅嬌嫩,疼痛不甚一-陰虛火旺

咽部淡紅漫腫--------痰濕凝聚所致。

白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則出血,白膜隨即復生者,外感火熱疫毒;

乳蛾一-咽部兩側(cè)紅腫突起,肺胃熱盛。

喉癰-一咽喉部紅腫高突,疼痛劇烈,吞咽困難,熱毒客于咽喉所致。

細目五:望軀體

(-)望頸項

1.外形

(1)瘦瘤:指頸部結(jié)喉處有腫塊突起,或大或小,或單側(cè)或雙側(cè),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多因

肝郁氣結(jié)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調(diào),痰氣搏結(jié)所致。

(2)瘴瘍:指頸側(cè)頜下有腫塊如豆,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腎陰虛,虛火內(nèi)灼,煉液為痰,結(jié)于

頸部,或因外感風火時毒,夾痰結(jié)于頸部所致。

2.動態(tài)

頸脈怒張:指頸部脈管明顯脹大,平臥時更甚。多見于心血瘀阻,肺氣壅滯及心腎陽衰、水氣

凌心的病人。

(二)望手足

(1)四肢抽搐:指四肢筋脈攣急與弛張間作,舒縮交替,動作有力。

見于驚風,多因肝風內(nèi)動,筋脈拘急所致。

(2)手足拘急:多因寒邪凝滯或氣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所致。

(3)手足顫動:指雙手或下肢顫抖或振搖不定,不能自主。

多山血虛筋脈失養(yǎng)或飲酒過度所致,亦可為動風之兆。

(4)手足蠕動:指手足時時掣動,動作遲緩無力,類似蟲之蠕行。

多為脾胃氣虛,筋脈失養(yǎng),或陰虛動風所致。

細目六:望皮膚

皮膚病證

1.斑疹

1.斑:點大成片,平鋪皮下,摸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

若色深紅或紫紅,兼高熱-一溫病熱入營血

若色淡青或暗紫稀少,兼氣虛-一脾不統(tǒng)血

2.疹:點小如粟,色紅,高出皮膚,捫之礙手,壓之褪色。常見于麻疹、風疹、癮疹等病。

2.水皰

(1)白:其特點是:晶瑩如粟,高出皮膚,多發(fā)于頸胸部,

多因外感濕熱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徹,蘊釀而發(fā),乃濕溫病人濕熱之邪透泄外達之機。

白晶瑩飽滿,顆粒清楚者,稱為晶,說明津氣尚充足;

白色枯而白,干癟無漿者,稱為枯,說明津氣已虧竭。

(2)水痘:指小兒皮膚出現(xiàn)粉紅色斑丘疹,很快變成橢圓形的小水皰。

其特點是:頂滿無臍,晶瑩明亮,漿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現(xiàn),常兼有輕度惡

寒發(fā)熱表現(xiàn)。因外感時邪,內(nèi)蘊濕熱所致。

(3)濕疹:指周身皮膚出現(xiàn)紅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皰,破后滲液,出現(xiàn)紅色濕潤之糜爛面者。

多因濕熱蘊結(jié),復感風邪,郁于肌膚而發(fā)。

3.瘡瘍

(1)癰:紅腫高大,易潰易斂,熱毒熏蒸。

(2)疽:漫腫無頭,膚色不變,無熱少痛,難消難潰難斂,寒邪郁結(jié),氣血凝滯。

(3)疔:形小如粟,根深,頂白而痛,或癢或麻或木,為風邪火毒

【習題】

A.平鋪于皮下,摸之不礙手

B.皮膚紅、腫、熱、痛

C.皮膚上出現(xiàn)晶瑩如粟的透明小皰疹

D.初起如粟,根腳堅硬

E.高出于皮膚,摸之礙手

1.疹為:

u[答疑編號181010301]

『正確答案』E

2.斑為:

j[答疑編號181010302]

『正確答案』A

細目七:望排泄物與分泌物

(-)望痰

風痰—泡沫寒痰---稀白

熱痰---黃稠燥痰---少、粘

濕痰—白、滑、多、易咯

肺癰一-咯吐膿血痰

【習題】

A.痰清稀泡沫多

B.痰黃粘稠有塊

C.痰白清稀,或有灰黑點

D.痰少而黏,難于咯出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1.熱痰的臨床表現(xiàn)是:

u[答疑編號181010303]

『正確答案』B

2.燥痰的臨床表現(xiàn)是:

J[答疑編號181010304]

『正確答案』D

(-)望涕

流清涕--外感風寒

流濁涕-一外感風熱

陣發(fā)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噴嚏頻作―-鼻熟,是風寒束于肺衛(wèi)所致

久流濁涕氣腥臭一-鼻淵,溫熱蘊阻

(三)望嘔吐物

清稀無酸臭味-一(寒)胃陽虛或寒邪犯胃

穢濁有酸臭味--(熱)邪熱犯胃

吐酸腐的食物--傷食

嘔吐黃綠苦水--肝膽郁熱或濕熱

吐血色暗紅--胃有積熱;肝火犯胃;胃腑血瘀

細目八:望小兒指紋

病理小兒指紋

1.三關(guān)測輕重

指紋顯于風關(guān)是邪氣入絡(luò),邪淺病輕,可見于外感初起。

指紋達于氣關(guān)是邪氣入經(jīng),邪深病重。

指紋達于命關(guān)是邪入臟腑,病情嚴重。

指紋直達指端(稱透關(guān)射甲):提小病情兇險,預后不良。

2.浮沉分表里

指紋浮而顯露--病邪在表

指紋沉隱不顯一一病邪在里

3.紅紫辨寒熱

指紋偏紅:屬外感表證、寒證。

指紋紫紅:屬里熱證。

指紋青色:主疼痛、驚風。

指紋淡白:屬脾虛、疳積。

指紋紫黑:為血絡(luò)郁閉,病屬重危。

4.淡滯定虛實

指紋淺淡而纖細者,多屬虛證。因氣血不足,脈絡(luò)不充所致。

指紋濃滯而增粗者,多屬實證。因邪正相爭、氣血夔滯所致。

【習題】

小兒指紋顏色呈青色者,多見于:

A.外感表證

B.熱證

C.驚風

D.氣血兩虛

E.食積

。[答疑編號181010305]

『正確答案』C

例:

A.邪入臟腑B.邪氣入絡(luò)C.邪氣入經(jīng)D.邪犯皮毛E.邪入關(guān)節(jié)

1.小兒食指絡(luò)脈顯于風關(guān)為:

。[答疑編號181010306]

『正確答案』B

2.小兒食指絡(luò)脈顯于命關(guān)為:

。[答疑編號181010307]

『正確答案』A

第四單元望舌

細目一:舌診原理

舌質(zhì)候五臟側(cè)重血分;舌苔候六腑側(cè)重氣分。

舌尖反映心肺:

舌中反映脾胃;

舌根反映腎;

舌兩側(cè)反映肝膽

【習題】

舌體上反映腎與膀胱病變的部位是

A.舌尖B.舌中C.舌根D.舌邊E.舌下絡(luò)脈

。[答疑編號181010308]

『正確答案』C

細目二:正常舌象

特征是: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

簡稱“淡紅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說明胃氣旺盛,氣血津液充盈,臟腑功能正常。

【習題】

下列哪項屬正常舌象:

A.舌紅起刺

B.舌面水滑

C.舌苔白膩

D.舌下絡(luò)脈怒張

E.舌苔薄白

。[答疑編號181010309]

『正確答案』E

細目三:望舌質(zhì)

(―)舌色

1.淡白舌:主氣血兩虛、陽虛。

氣血兩虛一淡白而稍小

陽虛寒證--淡白濕潤或胖嫩

枯白舌主脫血奪氣.

2.紅舌:主熱證。

實熱——兼黃厚苔。

虛熱——少苔或無苔

舌尖紅——心火

舌邊紅——肝膽火

3.絳舌:主里熱亢盛、陰虛火旺。

舌絳有苔一-里熱亢盛

舌絳少或無苔一-陰虛火旺

4.紫舌:主血行不暢。

熱—絳紫而干枯少津

寒——淡紫或青紫濕潤

血瘀——舌暗紫有瘀點瘀斑

(二)舌形

1.老嫩

老舌——舌質(zhì)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蒼老。

主實證、熱證。

嫩舌——舌質(zhì)紋理細膩、形色浮胖嬌嫩。

主虛證、寒證。

2.胖瘦

胖大——主水濕痰飲。

瘦薄——主氣血兩虛和陰虛火旺。

氣血兩虛見舌淡而瘦?。?/p>

陰虛火旺見舌紅絳而瘦薄

3.點刺

皆主熱盛;芒刺越多,熱邪越盛。

4.裂紋舌

舌紅絳而有裂紋,多屬熱盛傷津。

舌淡白而有裂紋,多為血虛不潤。

舌淡白胖嫩有齒痕又兼見裂紋者,多屬脾虛濕侵。

5.齒痕舌

主脾虛、水濕內(nèi)盛證。

(三)舌態(tài)

1.強硬:主熱、痰、風

熱陷心包舌紅絳而強硬;

痰濁內(nèi)阻一一舌胖大有厚膩苔而強硬:

中風--------舌體歪斜而強硬

2.痿軟:主陰液虧損或氣血兩虛

3.顫動:主肝風內(nèi)動

4.歪斜:主中風或中風先兆

5.吐弄:都主心脾有熱

異點:吐舌一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

弄舌-一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低下

6.短縮:病情危重的征象。

寒:淡白或青紫濕潤而短縮

熱:色紅絳而短縮

痰:舌胖大苔厚膩而短縮

虛:舌淡白胖嫩而短縮

(四)舌下絡(luò)脈

舌下絡(luò)脈短而細,舌色偏淡者,多屬氣血不足,脈絡(luò)不充。

舌下絡(luò)脈粗脹,或呈青紫、絳、絳紫、紫黑色,或舌下絡(luò)脈曲張如紫色珠子狀大小不等的結(jié)節(jié)

等改變,皆為血瘀的征象。

【習題】

熱盛傷津,氣血壅滯可見:

A.淡紅舌B.紅絳舌C.青紫舌D,絳紫舌E.青舌

?[答疑編號181010310]

『正確答案』D

例:舌邊生芒刺,屬于:

A.肝膽火盛B.心火亢盛C.胃火熾盛D.大腸熱盛E.膀胱濕熱

。[答疑編號181010311]

『正確答案』A

例:舌色淡白而舌體痿軟多見于:

A.陰虧B.陽虛C.氣血俱虛D.痰瘀阻絡(luò)E.津液虧損

。[答疑編號181010312]

『正確答案』C

例:外感熱病,邪熱深入營血,多見:

A.青舌B.紅舌C.絳舌D.紫舌E.淡白

。[答疑編號181010313]

『正確答案』C

例:哪一項不屬于望舌形的內(nèi)容:

A胖大

B.瘦薄

C.歪斜

D.裂紋

E.齒痕

?[答疑編號181010314]

『正確答案』C

例:舌體短縮,色青紫而濕潤,是由于:

A.寒凝筋脈B.氣滯血族C.痰濁內(nèi)阻D.疫毒攻心E.濕遏熱郁

。[答疑編號181010315]

『正確答案』A

細目四:望舌苔

(-)苔質(zhì)

1.厚薄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氣之深淺。

薄苔—主健康人,或病在表,病情輕。

厚苔——主食濁、痰濕,主病在里,病情較重

2.潤燥

主要反映體內(nèi)津液的盈虧和輸布情況。

滑苔:為水濕之邪內(nèi)聚的表現(xiàn),主痰飲主濕。

燥苔:提示體內(nèi)津液已傷。

糙苔:由燥苔進一步發(fā)展而成。傷津之重證。

3.腐膩

主要測知陽氣與濕濁的消長。

腐苔——苔質(zhì)疏松而厚,顆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極易脫落。

主食積、痰濁、內(nèi)癰。

膩苔——苔質(zhì)致密,顆粒細膩,擦之不去,刮之不脫。

主濕濁、痰飲、食積

4.剝(落)苔

總由于胃氣胃陰虧損。

地圖舌一舌苔剝落呈地圖狀,邊緣凸起,

鏡面舌一舌苔全部剝落,舌面光潔如鏡。

類剝苔一剝落處可見新生顆粒。

5.真、假苔

有根苔一舌苔堅斂著實,緊貼于舌面,不易脫落

衣小伺N式。

無根苔一舌苔不著實,似浮涂于舌面上,刮之即去

表示胃氣已衰。

(-)苔色

1.白苔

主表證、寒證、特殊情況下主熱證。

表證一薄白苔

寒證--舌苔白而濕潤

熱證--積粉苔

2.黃苔

主熱證、里證

苔色越黃,熱邪越重。

淡黃為熱輕,

深黃為熱重,

焦黃為熱結(jié)。

黃膩苔-一主濕熱或痰熱內(nèi)蘊或食積化腐

3.灰黑苔

主熱極,寒盛。

苔灰黑而燥裂——熱極津枯

苔灰黑而潤滑——陽虛寒盛

無論寒熱均屬重證,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習題】

苔黑而滑潤,多屬

A.陰虛火旺B.寒盛陽衰C.熱盛傷津D.濕熱郁蒸E.痰火內(nèi)蘊

。[答疑編號181010316]

『正確答案』B

例:下列哪項不屬于望苔質(zhì)的內(nèi)容:

A.厚苔B.燥苔C.腐苔D.黃苔E.剝苔

。[答疑編號181010317]

『正確答案』D

例:花剝苔表示:

A.脾虛濕盛B.胃腸有熱C.脾腎陽虛D.胃氣陰兩傷E.濕遏熱郁

。[答疑編號181010318]

『正確答案』D

例:外感穢濁不正之氣、熱毒內(nèi)盛的舌象是:

A.白膩苔B.黃膩苔C.白如積粉苔D.灰黑苔E.腐苔

。[答疑編號181010319]

『正確答案』C

例:下列哪一項不屬于觀察苔質(zhì)的內(nèi)容:

A.厚苔B.燥苔C.腐苔D.黑苔E.剝苔

。[答疑編號181010320]

『正確答案』D

(三)舌質(zhì)與舌苔綜合分析

1.舌質(zhì)與舌苔單方面異常

一般無論病之新久,提示病情尚屬單純。如淡紅舌而伴有干、厚、膩、滑、剝等苔質(zhì)變化,或

苔色出現(xiàn)黃、灰、黑等異常時,主要提示病邪性質(zhì)、病邪盛衰和消長等方面的情況,正氣尚未明顯

損傷。

2.舌苔和舌質(zhì)均出現(xiàn)異常,

(1)舌質(zhì)與舌苔變化一致:揭示病機相同,所主病證一致,說明病變比較單純。例如舌質(zhì)紅,

舌苔黃而干燥,主實熱證。

(2)舌苔和舌質(zhì)變化不一致:舌質(zhì)與舌苔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變化,多提示病因病機比較復雜,

此時應(yīng)對二者的病因病機以及相互關(guān)系進行綜合分析。如淡白舌黃膩苔,舌色淡白主虛寒,而苔黃

膩又主濕熱,舌色與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

(四)舌診的臨床意義

1.判斷邪正盛衰。

2.區(qū)別病邪性質(zhì)。

3.辨別病位深淺。

4.推斷病勢進退。

5.估計病情預后。

第五單元聞診

細目一:聽聲音

(一)音啞與失音

金實不鳴——外邪乘肺或痰濁阻肺

金破不鳴——精氣內(nèi)傷,肺腎陰虛

(二)太息

又稱嘆息。不自覺地發(fā)出太息聲,太息之后自覺寬舒者,是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之象。

(三)澹語

指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的癥狀,屬實證。熱擾心神

(四)鄭聲

指神識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xù),語聲低弱模糊的癥狀。心氣大傷,精神散亂。

見于多種疾病的晚期、危重階段。

(五)獨語

指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語止,首尾不續(xù)的癥狀。

多因心氣虛弱,神氣不足,或氣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屬陰證。常見于癲病、郁病。

(六)錯語

指病人神識清楚而語言時有錯亂,語后自知言錯的癥狀。

【習題】

澹語的病因病機多由于:

A.熱擾心神

B.痰火擾心

C.心氣大傷,精神散亂

D.心氣不足,神失所養(yǎng)

E.痰迷心竅,心神蒙蔽

」[答疑編號181010321]

『正確答案』A

例:神識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xù),聲音低弱,稱為:

A.澹語B.獨語C.錯語D.鄭聲E.言騫

u[答疑編號181010322]

『正確答案』D

(七)病態(tài)呼吸

L喘

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

實喘:聲高氣粗,以呼出為快,風寒、熱、痰飲

虛喘:聲低氣怯,以吸入為快,肺腎氣虛

2.哮

呼吸急促似喘,發(fā)時喉中哮鳴有聲,

多因痰飲內(nèi)伏,復感外邪所誘發(fā),或因久居寒濕之地,或過食酸咸生冷所誘發(fā)。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氣息急追、呼吸困難為主,哮以喉間哮鳴聲為特征。

3.短氣

呼吸較正常人急而短促,似喘而不抬肩,

雖急無痰聲.

實:痰飲、食積、瘀血

虛:元氣大虛

4.少氣

又稱氣微。指呼吸微弱而聲低,氣少不足以息,言語無力的癥狀。

屬諸虛勞損,多因久病體虛或肺腎氣虛所致。

(A)咳嗽

咳聲重濁或緊悶一外感風寒濕(寒咳)

咳聲清脆,少痰或無痰一外感燥熱(燥咳)

咳聲不揚,痰稠色黃一肺熱(熱咳)

咳有痰聲,痰多易咯一痰濕阻肺(濕咳)

百日咳——咳聲陣發(fā),發(fā)則連聲不絕,終止時有鷺鷺鳥叫聲。風邪與伏痰搏結(jié),郁而化熱,阻

遏氣道。

白喉——咳聲如犬吠,為感受疫毒。

【習題】

咳嗽陣發(fā),發(fā)則連聲不絕,咳嗽終止時有雞鳴樣回聲。其病是()

A.白喉B.百日咳C.燥咳D.寒咳E.痰飲

?[答疑編號181010323]

『正確答案』B

例:咳聲不揚,痰稠色黃不易咯出,屬于:()

A.燥咳B.寒咳C.濕咳D.頓咳E.熱咳

J[答疑編號181010324]

『正確答案』E

(九)胃腸異常聲音

1.嘔吐

吐勢徐緩,聲音微弱——虛寒嘔吐

吐勢較急,聲音響亮——實熱嘔吐

嘔吐呈噴射狀---熱擾神明

嘔吐酸腐味的食糜——食滯胃吃

2.呃逆

呃聲高亢、聲響有力----實證、熱證;

呃聲低沉、氣弱無力——虛證、寒證;

在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xiàn)呃逆,為病勢轉(zhuǎn)向危重,謂之“土敗胃絕”。

3.曖氣

實:食滯胃脫——曖出酸腐氣味

肝氣犯胃——隨情志變化而增減。

虛:脾胃虛弱——曖聲低沉斷續(xù)

【習題】例:古名“噫”,釋為:()

A.嘔逆B.曖氣C.干嘔D.惡心E.太息

。[答疑編號181010325]

『正確答案』B

細目二:嗅氣味

(―)口氣

若口中散發(fā)臭氣者,稱為口臭,多與口腔不潔、雅齒、消化不良有關(guān)。

口氣酸臭,并伴食欲不振,脫腹脹滿者,多屬食積胃腸。

口氣臭穢者,多屬胃熱。

口氣腐臭,或兼咳吐膿血者,多是內(nèi)有潰腐膿瘍。

口氣臭穢難聞,牙齦腐爛者,為牙疳。

(-)病室氣味

病室臭氣觸人,多為瘟疫類疾病。

病室有血腥味為失血。病者多患失血。

病室散有腐臭氣,病者多患潰腐瘡瘍。

病室尸臭,多為臟腑衰敗,病情重篤。

病室有尿臊氣(氨氣味),見于腎衰。

病室有爛蘋果樣氣味(酮體氣味),多為消渴危重病證患者。

病室有蒜臭氣味,多見于有機磷中毒。

【習題】

例:曖出酸腐氣味者為:()

A.脾胃虛弱B.寒邪犯胃C.食積胃皖D.肝氣犯胃E.胃陰不足

。[答疑編號181010326]

『正確答案』C

第六單元脈診

細目一:脈診概說

診脈方法

1.布指

醫(y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nèi)側(cè)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guān),然后用食指按在關(guān)前(腕側(cè))

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guān)后(肘側(cè))定尺。

2.運指

(1)舉法:指醫(yī)生的手指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