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點解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4/09/wKhkGWeiygeAYVdvAAMFk7PJbK8263.jpg)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點解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4/09/wKhkGWeiygeAYVdvAAMFk7PJbK82632.jpg)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點解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4/09/wKhkGWeiygeAYVdvAAMFk7PJbK82633.jpg)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點解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4/09/wKhkGWeiygeAYVdvAAMFk7PJbK82634.jpg)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點解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4/09/wKhkGWeiygeAYVdvAAMFk7PJbK8263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3唯物論6一元論和二元論。凡是認為世界具有統(tǒng)一性,世界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就是一元論。一元論包括:唯心主義一元論、唯物主義一元論(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和舊唯物主義一元論)。只有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才是徹底的、科學的一元論。二元論的特征是:否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認為世界有物質和精神兩個獨立的本原。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而實際是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18物質與運動的關系。(1)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指宇宙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包括簡單的位移、過程、人類思維運動。(2)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關系:①物質都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②物質是運動的主體,任何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③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什么也沒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關系: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會陷入形而上學的錯誤;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會陷入唯心主義。19運動和靜止的關系。(1)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是指物質存在的平衡狀態(tài)、平穩(wěn)狀態(tài)和量變狀態(tài);靜止是絕對運動著的物質的具體存在形式,是有條件的相對靜止。靜止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和基礎。(2)運動和靜止是絕對和相對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3)運動和靜止是相互統(tǒng)一、相互包含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4)割裂二者的關系犯兩種錯誤: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錯誤;夸大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運動觀的錯誤。20物質運動與空間、時間的關系。(1)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臻g的特點是三維性,即具有長、寬、高三度。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xù)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一去不復返的性質。(2)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離開了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和空間離不開物質的運動,離開了物質運動的時間、空間同樣是不存在的。(3)時間、空間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是無限和有限的辯證統(tǒng)一。無限存在于有限之中,無限的時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時空構成的;有限包含無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無限的結構和層次;有限轉化為無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趨向無限。(4)如果割裂時空與物質運動的關系,認為空間、時間可以離開物質而存在,是一種與物質無關的空洞形式,就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相反認為空間、時間是純粹的流逝或主觀自生的,就會犯唯心主義的錯誤。22.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1)實踐的主體是具有實踐能力并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實踐的客體是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2)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特點: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質性的特點,但又不能把這種相互作用的本質歸結為一般的物質性,它體現了一般物質實體相互作用所沒有的嶄新的關系,即目的與手段、創(chuàng)造者與被創(chuàng)造者、能動者與受動者之間的關系。(3)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能不斷地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覺能動的活動不斷打破客體的限定,超越現實客體。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這種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關系,就是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4)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內容和結果: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通過主體對象化,即主體客體化和客體非對象化,即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而實現的。(2)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實踐是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分化與統(tǒng)一的基礎。(3)人類世界中自然與社會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成為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4)在理解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關系問題上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人在強大的自在世界面前無所作為;二是過度的人化自然,改變了各種自然過程,造成生態(tài)失衡。這兩種錯誤都會給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造成嚴重后果。1、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原理內容: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原理內容: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fā)展具有促進推動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fā)展具有阻礙破壞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3、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另一方面要重視精神的力量。4、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途;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法論:必須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辯證法42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1)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事物發(fā)展的內在動力。(2)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貫穿于辯證法其它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鑰匙。(3)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水嶺。(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4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二者的相互關系。(1)主要矛盾是指在諸多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2)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①主要矛盾規(guī)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非主要矛盾的解決也制約、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4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關系。(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主要方面是指,一個矛盾的雙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互相聯系的,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二者轉化后,事物的性質也隨之發(fā)生變化。48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1)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辯證關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堅持兩點論中的重點論;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統(tǒng)一的。(3)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反對“左”的或者右的錯誤傾向時,要注意和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50質、量、度的含義,認識質、量、度的意義。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體。(1)質是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質與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質是通過屬性表現出來的,屬性就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發(fā)生關系時表現出來的質。認識質的重要性在于,認識質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和基礎。認識事物的質是把不同事物區(qū)別開來的依據。(2)量是事物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以及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間的排列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guī)定性,只有認識量才能更準確的認識質。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才是全面的認識。認識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區(qū)別開來的依據。(3)度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認識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義:①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準確的認識事物的質。②在實踐中要掌握“適度”原則,才能使工作正常發(fā)展,過或不及都是錯誤的。51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1)量變是一種漸進性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即連續(xù)性的中斷。(2)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轉化、相互滲透的辯證關系。①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產生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開始一個新的發(fā)展過程。②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在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在質變中有量的擴張。③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是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3)堅持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激變論”,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在政治上表現為“左”傾錯誤。②“庸俗進化論”,只承認事物的量變,否認事物的質變。在政治上表現為右傾錯誤。52肯定和否定因素及其相互關系。(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或兩種因素。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決定事物性質的方面。否定是促使事物的滅亡,向它事物轉化的方面。(2)肯定和否定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一方面,肯定中包含著否定,在一定條件下肯定就是否定。任何事物在其肯定中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著必然滅亡的因素。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條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辯證的否定不是對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把它的某些積極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即包含肯定的否定。53辯證的否定觀(否定的辯證性質)。(1)辯證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3)辯證的否定是發(fā)展環(huán)節(jié)和聯系環(huán)節(jié)。否定是發(fā)展環(huán)節(jié),指發(fā)展通過否定實現,沒有否定就沒有發(fā)展,這是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否定是聯系環(huán)節(jié),指新舊事物之間通過否定相聯系,在否定舊事物時,保留了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舊事物聯系起來的環(huán)節(jié),這是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否定是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非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4)辯證的否定是“揚棄”?!皳P棄”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保留它的積極因素。54否定之否定。(1)否定之否定的實質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體現了事物自己運動的深刻內容,包括兩次否定,即對肯定的否定、對否定的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階段、否定階段、否定之否定階段。(2)事物以其內在矛盾為動力,從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從事物發(fā)展過程看,經歷兩次否定,三個階段,便形成一個發(fā)展周期;從內容上看,這是事物自己發(fā)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表現形態(tài)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即曲折前進的過程。(3)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①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上升的。②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5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產生、發(fā)展、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有區(qū)別的。表現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發(fā)展中一定如此的趨勢;偶然性是事物發(fā)展中并非必定發(fā)生的、不確定的趨勢。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它決定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偶然性則對事物的發(fā)展起影響作用,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fā)展。(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①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必然性;也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偶然性為必然性的發(fā)展開辟道路。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56本質和現象的辯證關系。(1)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聯系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2)本質和現象是對立的,有區(qū)別的:①現象是表面、外部的東西,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質是內在的東西,只能通過抽象思維把握。②現象是個別的、片面的東西;本質則是一般的、共同的東西。③現象是易變的;本質是相對穩(wěn)定的。(3)本質和現象又是統(tǒng)一的。任何本質都會通過現象表現出來,任何現象都表現本質。假象作為現象也表現本質,是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57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1)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著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原因是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現象。(2)因果關系具有時間順序性,即原因在先,結果在后。前因后果是因果聯系的特點之一,但不是所有先后相繼出現的現象都具有因果聯系。判斷前后相繼的兩個現象之間是否具有因果聯系,其根本標志是看它們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關系。(3)原因和結果的區(qū)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如果把兩個具有因果聯系的現象從普遍聯系中抽出來加以考察,原因與結果的區(qū)分是確定的,如果把它們放在世界無限發(fā)展的鏈條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結果的區(qū)分則是不確定的。同一個現象是在一種關系中是結果,在另一種關系中則是原因,反之亦然。(4)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互為因果。58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1)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對立的。表現在: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fā)展前途的種種趨勢?,F實性是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②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2)理解可能性區(qū)分幾種情況:①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赡苄裕侵冈诂F實事物中有內在根據,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變成現實的趨勢。不可能性,是指在現實事物中沒有任何根據,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變成現實的事情。②要分清現實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F實可能性是指具備了充分的根據和必要條件,目前就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雖有一定根據,但尚不具備必要條件,當前無法實現的可能性。③要分清在多種可能性中,依照對人是否有利標準劃分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④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3)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①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認識論64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關系。(1)認識的主體是指從事實踐活動的、社會的人,包括個體、集體和社會。認識的主體具有自然性、社會性、意識性、實踐性特征??腕w是指進入實踐活動領域并和主體發(fā)生聯系的對象,包括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客體具有對象性。(2)主體和客體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關系。主體是反映者、改造者,客體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體能動地改造客體,即主體作用于客體;同時客體也作用于主體,即主體在改造客體時能動地反映客體。(3)主體和客體首先是改造被改造關系,即實踐關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關系,即認識關系,此73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辯證的認識運動,充分體現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1)人類的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認識過程中的基本矛盾。人們認識的任務,就在于不斷克服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的矛盾,求得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2)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是說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這個統(tǒng)一又應該是歷史的,是說主觀認識要同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客觀實踐相適應??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只有做到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才能達到正確的認識。3認識和實踐的辨證關系(1)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非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對實踐產生消極作用。方法論:實踐的觀點是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觀點,因此,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實踐。做到理論和實踐具體歷史的統(tǒng)一。要重視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以科學理論指導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75真理的客觀性(真理觀上的唯物論)。(1)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范疇。(2)真理是客觀的,這是因為:①真理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源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②檢驗真理的社會實踐是客觀的。(3)客觀真理論與主觀真理論的對立。唯物主義真理觀(客觀真理觀)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發(fā),堅持真理的客觀性;唯心主義真理觀(主觀真理觀)則堅持思維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認識路線,因而都否認客觀真理,堅持“主觀真理”論,如馬赫主義的“真理是思想的形式”,實用主義的“有用就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論”等,都是否認真理的客觀性,以不同形式宣揚主觀真理論。77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觀上的辯證法)。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或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重屬性(同人的認識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聯系),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1)二者是有區(qū)別的。絕對真理或真理的絕對性有兩個方面的含義: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人類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②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相對真理或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條件性。表現為:①從認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理的認識都是對整個世界某些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一定范圍的正確反映。②從認識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對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確的反映。③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2)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結的:①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之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絕對之中也有相對,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②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3)割裂二者的關系犯兩種錯誤:絕對主義真理觀和相對主義真理觀。絕對主義真理觀只講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相對主義真理觀則只講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78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標準的唯物論)。(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要求和實踐的本質特點所決定的。(2)真理的本性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而主觀和客觀事物本身都不能作為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對照的東西,才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唯一有這個特點的只有社會實踐。(3)實踐不僅是主觀和客觀聯系的“橋梁”,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特點。所謂直接現實性,就是實踐能夠把主觀的認識變?yōu)榭陀^現實,即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所以,只有實踐的結果能驗證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82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1)哲學上所研究的思維方法是指理論思維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目的的正確進行理性認識的方法。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是在客觀規(guī)律基礎上依據主體需要而形成的思維規(guī)則、工具和手段。(2)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①思維方法對認識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雜亂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維客體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合理的聯系。②思維方法對于思維的具體操作運行有重要的規(guī)范作用。③思維方法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認識活動的成果,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正確性的程度。歷史觀12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1)人民群眾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的大多數。人民群眾是構成人類歷史活動的主要擔當者和體現者。(2)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最終決定力量,而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4)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它們的實踐經驗是精神財富的源泉,同時也參加了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活動。(5)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決定力量。(6)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7)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是一致的。123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1)個人是相對于社會而言的個體。個人包括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對社會發(fā)展起著或大或小或正或負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2)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對歷史發(fā)展起過重大推動作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領袖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3)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他們是實現一定歷史任務的發(fā)起者、策劃者。②他們也是實現一定歷史任務的組織者。③杰出人物對某些具體事件不僅有深刻影響,能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有時甚至是起了決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對歷史的發(fā)展起加速或延緩作用,而不能決定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他們的活動受歷史條件制約。辯證否定實質:通過事物內在矛盾運動而進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過自身的否定,實現事物的自我運動、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兩個重要特點:其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事物的發(fā)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舊質向新質的飛躍。沒有辯證的否定,就不會有質變和事物的發(fā)展。因此,辯證的否定是實現事物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二,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huán)節(jié)。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并在舊事物的母腹中成長起來。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把舊事物簡單地全盤拋棄,而是在拋棄舊事物消極的不合理的因素的同時,保留并且改造吸收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作為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所以,辯證的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huán)節(jié)。唯物辯證法認為,作為聯系和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的否定,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朔w現了事物發(fā)展的非聯系性,保留體現了事物發(fā)展中的連續(xù)性,辯證的否定就是連續(xù)性與非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繼承與發(fā)展的統(tǒng)一。[原理]: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辯證的否定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進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huán)節(jié),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方法論]: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于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對立統(tǒng)一①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②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fā)展的根本內容,事物普遍聯系的實質就是事物之間由多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構成的矛盾體系;事物發(fā)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揚棄舊事物的過程,它體現著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③對立統(tǒng)一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guī)律和范疇的實質,所以,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辯證法其它規(guī)律和范疇的鑰匙。④唯物辯證法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提供了這一科學方法論最根本的內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1.簡述在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二元論、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區(qū)別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人的主觀意念或某種客觀精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由彼此獨立的原子等微粒構成,不承認物質的運動屬性。二元論則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彼此獨立的兩個本原,它在回答世界統(tǒng)一性的問題時,迫不得已搬出了一個萬能的“上帝”來幫忙。4.簡述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的根本區(qū)別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是一種孤立,靜止,片面的否定觀。它認為,否定是外力強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主觀任意的否定。它把肯定和否定絕對地割裂,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觀,是一種辯證否定觀,認為否定是矛盾斗爭的結果,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中包含著肯定。否定是發(fā)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5.簡述真理標準的唯物論與真理標準的辯證法唯物論: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以此檢驗出的真理具有客觀性。辯證法: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其中包括人的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實踐同樣具有社會歷史性,因而,真理具有條件性和具體性。運動的物質與時空的關系物質是絕對的,不斷的運動著,而相對靜止的,所以說物質一直在運動著,不管它是否屬于我們眼中的“靜物”。物質運動不隨時空的轉變而轉變,還是那句話,物質是絕對運動的,不隨任何東西而改變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及其方法論概念不同: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性質不同: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是二者關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基礎,是第一位的,只有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才能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要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基礎之上承認意識的能動作用,能動作用無論如何巨大,它都是處于第二位的,而不能成為決定作用,始終要受到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特點不同:物質是客觀的、第一性的,不依賴于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而意識是主觀的、第二性的,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聯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⑴物質決定意識。第一,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第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第三,意識是物質的反映。⑵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首先表現為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它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其次,更突出地表現為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tài)的變化,這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方法論]一方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實現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用正確的思想和科學的理論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量變態(tài)與質變態(tài)量變: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和場所的更換。質變:事物從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轉變。質的根本特點是,特定的質就是事物本身,質和事物不可分割,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的根本特點是:量與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兩種基本的狀態(tài)。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不可能沒有量變,也不可能沒有質變,而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1.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只有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引起質變。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不會永遠維持下去,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會引起質變,變?yōu)榱硪环N性質的事物。3.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事物是不斷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永不停息的向前發(fā)展的。總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運動,發(fā)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方法論:(1)要重視量的積累。我們在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2)要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fā)展時,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錯誤傾向: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或優(yōu)柔寡斷、缺乏信心對形而上學的理解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否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學,研究世界本質的。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存在著三種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范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6、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主體與客體之間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即實踐關系。其次,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即認識關系。第三,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即客體對主體的效用關系。第四,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審美關系。其中,實踐關系是首要的和基本的關系。10、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心史論的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心史觀長期存在并占統(tǒng)治地位,其根源在于:(1)階級根源。在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剝削者總是壟斷腦力勞動的特權,被剝削階級被迫從事物質生產勞動。所以,剝削階級必然夸大腦力勞動的作用,夸大個別人物的聰明才智的作用,貶低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群眾的作用。(2)社會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生產力水平低,生產規(guī)模狹小,因而限制了人們眼界,使人們看不到物質生產及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3)認識論根源。如果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只停留在人們的思想動機上,特別是只著眼于少數英雄人物的思想動機上,就會片面夸大他們的思想動機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得出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結論。11、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性的辯證關系。(1)主觀能動性亦稱自覺能動性,是指主觀對客觀的能動作用,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活動和能力。主觀能動性為人類所特有,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點。規(guī)律是事物和現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與本質、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聯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穩(wěn)定性和重復性及普遍性的特點。(2)客觀規(guī)律性與主觀能動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客觀規(guī)律性是屬于物質世界自身;主觀能動性是屬于意識。但兩者又都統(tǒng)一于世界的物質性。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①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②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首先,客觀規(guī)律向主觀意識的轉化,這是說人們在實踐中認識了事物的規(guī)律,用觀念去把握這種規(guī)律,這時客觀規(guī)律便轉化為人的主觀意識。其次,人的意識再把自己認識的規(guī)律同目的、理想結合起來,形成計劃、方案、政策、方針等,并把它付諸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轉化為客觀的東西。上述的全部過程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所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又必須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盡管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可抗拒的,但人在規(guī)律面前不是毫無作為,恰恰相反,人們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僅可以認識規(guī)律,而且可以利用規(guī)律為人類造福。12、意識能動性的作用及其實現的途徑和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承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也承認意識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1)所謂意識能動的反作用,是指意識對人在實踐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2)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即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為:①意識活動是一種主動的創(chuàng)過過程。②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③意識的能動性突出表現在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上④還表現在對人自身的改造上。⑤意識能反作用于主體,影響人體的生理過程和活動。(3)要正確發(fā)揮意識的能動性,使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獲得成功,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①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②必須具備必要的物質手段。③意識能動性的發(fā)揮還同事物所處的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4)意識能動性的實現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實踐。①意識本身只是精神、思想觀念等,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實在的力量,也不能實現什么。所以人們常說:思想、精神、理論是蒼白的。②思想、理論、精神只有掌握了群眾,變成指導群眾的實踐,才能顯示它的巨大威力,它自己也才能得到實現。\③要把意識變?yōu)楝F實的物質力量,就必須通過物質實踐活動才能實現。15、社會意識的一般特點。社會意識的一般特點,是指貫串在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中,各種社會意識形式都具有的本質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具體表現在:首先,社會意識的內容來源于社會存在。其次,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再次,在階級社會里,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某些形式具有鮮明的階級性。(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在: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發(fā)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其次,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再次,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最后,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3)社會意識具有能動性。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重要表現。社會意識的能動性亦稱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有兩種情況:一是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向前發(fā)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動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發(fā)展起阻礙作用,延續(xù)歷史發(fā)展的進程。18、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實踐是整個人類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但對每一個人來說,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接受間接經驗也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而間接經驗也是源于別人的實踐。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源和流的關系。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是隨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首先,變化發(fā)展著的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推動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實踐給人們提出新課題的同時,也不斷提供大量有關的經驗標準以及新的認識工具,使人們能不斷解決認識問題,使認識不斷向前發(fā)展。再次,實踐還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使神經系統(tǒng)受到新的剌激,從而逐漸改變和完善了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和結構,使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們在實踐中形成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體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檢驗。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19、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具體、歷史的統(tǒng)一。認識的辯證過程體現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它們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是指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符合。它們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是指主觀認識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與不斷發(fā)展著的社會實踐相適應。人們的認識落后于或大大超前于客觀實踐的發(fā)展階段,都是離開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思想認識落后于社會實踐,是保守主義,是右的錯誤;超越社會實踐,是冒險主義,是“左”的錯誤。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1、如何理解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及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之間的關系?(1)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象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辯證的過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性。但是也應看到,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2)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是統(tǒng)一的。表現在:首先,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但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次,人們根據目的和需要從事社會活動,但社會活動將引起什么樣的社會結果,自己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因素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再次,人們所以能在活動中達到預期的結果,是由于主觀符合客觀,正確認識客觀規(guī)律,而且,人們預想的目的,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基本實現,而不能完全實現。最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決定上層建筑。23、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及具體表現。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獨特的發(fā)展規(guī)律,它的發(fā)展與社會存在并不總是保持著一致和平衡。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發(fā)展的非完全同步性。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首先,社會意識往往落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其次,社會意識有時可能超越現實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狀況。(2)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是,從歷史的縱向看,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階段,某些社會意識形式的發(fā)展水平可能較低;相反,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階段,某些社會意識形式的發(fā)展水平卻較高。(3)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即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都和以前時代的社會意識有聯系,它的產生和發(fā)展要以前人所積累的思想材料為前提,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4)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般地說,政治和法律思想對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影響最大。另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也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重要表現。27、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義。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這就是說不僅世界上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而且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事物內部各個方面也各不相同。世界上萬事萬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它們所包含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事物區(qū)別開來,正確地認識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只有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確解決某一矛盾的特殊方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種方法解決各種不同的矛盾,那必然失敗。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活的靈魂。29、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的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1)聯系是普遍的。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圍的其他事物聯系著;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聯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而不是各種孤立的事物的機械堆積、湊合。(2)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世界。要求人們在了解個別事物時,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圍有關事物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時,要注意把握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不要孤立地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部分、不見整體。而普遍聯系的形式又是復雜多樣的。(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看見直接聯系,而忽視了間接聯系。忽視了間接聯系也無法理解聯系的普遍性,使人們在認識上陷入片面性和表面性,并在實踐中遭受挫折。如人們?yōu)榱俗非笱矍暗慕洕?從事那些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活動。原來人們只看到麻雀吃糧食,而沒有看到麻雀大量捕食害蟲而保護了莊稼和樹木,于是大規(guī)模地捕殺麻雀的同時,就造成了一些地方蟲災泛濫。又如人們?yōu)榱双@得經濟利益,掠奪性地濫挖草原上的甘草,結果造成植物被破壞,上地荒漠化,一遇大風,沙塵便鋪天蓋地。人們?yōu)榱双@得經濟利益,或為了保護自己的家禽家畜,大量捕殺蛇、鷹、狐貍、黃鼠狼等,結果鼠害成災。以上種種表現告誡我們,只見直接聯系、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見間接聯系、長遠利益的急功近利的狹隘的功利主義,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因此,把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做為我們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注意保持生態(tài)平衡,對于整個人類將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30、簡述在個人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在個人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問題上的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表現在: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的基本原理出發(fā),認為人類歷史首先是生產發(fā)展的歷史,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勞動群眾的歷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科學結論;歷史唯心主義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fā),片面夸大極少數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認為歷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將相、立法者、思想家創(chuàng)造的,否認廣大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6、用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說明對待馬克思主義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1)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它們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兩種不同屬性和方面,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首先,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另一方面,絕對寓于相對之中,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其次,相對真理是向絕對真理轉化的,真理是一個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發(fā)展過程,每一個真理都是這個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真理都是相對真理,都是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近似正確的反映,因而是需要不斷發(fā)展的,而每一個相對真理又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因此,真理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接近無限發(fā)展著的客觀世界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真理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永遠不可能達到真理的頂峰。因為客觀世界的發(fā)展是無限的,人們認識的發(fā)展也是無限的,人們只能不斷地接近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永遠不會窮盡它。(2)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如果割裂兩方面的統(tǒng)一,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真理觀或相對主義真理觀。絕對主義真理觀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是一個發(fā)展過程。它把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達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確的認識凝固化,使之變成僵死的教條。中國革命歷史上的教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真理絕對化,把不斷發(fā)展的馬克主義看成絕對不變的教條,當成一種現成的公式,到處亂套,結果導致在實踐中失敗,危害了革命事業(yè)。相對主義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從而否認了客觀真理的存在。這樣,就把真理的相對性夸大為主觀隨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陷入唯心主義詭辯論。相對主義真理觀認為,既然科學史上總是新理論不斷代替舊理論,那末真理只能是相對的,并不存在絕對性。實際上,科學史上新理論不斷代替舊理論的過程,是真理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決不是真理絕對性的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超越了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是物理學的發(fā)展,并不是說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觀性、絕對性的真理。(3)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它也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它正確地反映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是經過150多年的實踐證實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絕對性的一面。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窮盡一切事物及其規(guī)律,它又具有相對性的一面。正因為馬克思主義真理具有絕對性,所以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又因為它具有相對性,所以我們又必須在實踐中豐富它、發(fā)展它。既堅持又發(fā)展,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tài)度。只有堅持,才能發(fā)展;只有發(fā)展,才是正確的堅持。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僵死不變的教條主義;二是反對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否認它的真理性和指導作用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19、運動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哲學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1)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就是關于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問題。所謂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構成,一切事物和現象最初都從它所出,最后又復歸于它。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對此問題都作出不同的回答。凡是以這樣或那樣方式把世界的本原歸于物質的,就是唯物主義一元論;凡是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把世界本原歸于精神的,就是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萬事萬物是由精神與物質兩個彼此獨立并存的實體所構成的,就是二元論。二元論是不徹底的,往往最終傾向唯心主義一元論。(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主張物質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精神、意識雖然是非物質的,但它是高度發(fā)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說,從意識的起源和本質來看,意識也歸于物質。特別是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使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得到科學的論證。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以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為其存在的基礎和前提的。被說成是社會發(fā)展支配力量或主宰的神或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被當作社會現象決定原因的社會意識不過是社會生活實踐的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它自身之中,而存在于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之中。所以,不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精神、意識,盡管表現各異、特點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質,都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或機能。世界除了運動著的物質,別的什么都不存在。(3)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僅靠具體科學的證明是不夠的。因為具體科學只能對無限發(fā)展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對物質運動某一特定領域的證明,相對于整個物質世界來說,只是有部分的、特殊的意義。必須通過正確的理論思維,把無限和有限、部分與整體、特殊和普遍、暫時和永久辯證結合和統(tǒng)一起來,才能對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作出論證。因此,對于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的原理,還要靠哲學的發(fā)展來證明。(4)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的原理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原理都以此為理論根據的。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原理也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哲學依據。①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原理是指導我們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無論我們做什么工作,研究或解決什么問題,都有個從什么出發(fā)、從何處入手的問題。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產生的最終根源都存在于物質世界之中。因此,我們認識事物、研究問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從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出發(fā),既不能從原則、本本出發(fā),也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fā)。這就叫做“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②所謂從實際出發(fā),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去認識事物,找出事物和現象之間的固有的聯系,而不是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對待事物,也不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代保管檔案協(xié)議(2篇)
- 2025年企業(yè)單位雇傭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買賣合作廉潔協(xié)議經典版(2篇)
- 2025年交通事故自行協(xié)商協(xié)議(三篇)
- 2025年個人汽車貸款擔保合同簡單版(2篇)
- 地鐵項目居間合同協(xié)議書
- 八年級大考數學試卷
- 幼兒園全包裝修合同條款
- 沙石運輸誠信體系建設合同
- 樂器運輸協(xié)調協(xié)議
- 成都四川成都簡陽市簡城街道便民服務和智慧蓉城運行中心招聘綜治巡防隊員1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2030全球廢棄食用油 (UCO) 轉化為可持續(xù)航空燃料 (SAF) 的催化劑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卷(含答案)
- 湖北省武漢市2024-2025學年度高三元月調考英語試題(含答案無聽力音頻有聽力原文)
- 商務星球版地理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天津市河西區(qū)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含答案)
- 校長在行政會上總結講話結合新課標精神給學校管理提出3點建議
-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2024年快遞行業(yè)無人機物流運輸合同范本及法規(guī)遵循3篇
- 地下商業(yè)街的規(guī)劃設計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國低密度聚乙烯(LDPE)行業(yè)需求動態(tài)及未來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