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9/33/wKhkGWeQbR6AE3RYAAIEBn8v2iI732.jpg)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9/33/wKhkGWeQbR6AE3RYAAIEBn8v2iI7322.jpg)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9/33/wKhkGWeQbR6AE3RYAAIEBn8v2iI7323.jpg)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9/33/wKhkGWeQbR6AE3RYAAIEBn8v2iI7324.jpg)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9/33/wKhkGWeQbR6AE3RYAAIEBn8v2iI73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鴉片戰(zhàn)爭后,有人批評中醫(yī)不懂人體結構,管理松散,肯定西醫(yī)考試錄取醫(yī)生,精于解剖。李鴻章認為中西醫(yī)有別,希望“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這表明當時A.中體西用思想日益盛行B.西學在中國的影響擴大C.中西醫(yī)融合的趨勢加速D.傳統(tǒng)觀念影響社會進步2、明清時期基督教入華,不僅具有宗教傳播的意義,而且也是中西文化雙向交通的肇始。而當時傳教士的文獻不只是翻譯,而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一一譯述。這A.體現了彌合文化差異的努力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斷深化C.推動了基督文化在華的普及D.沖擊了廣大民眾的傳統(tǒng)意識3、古代中國科技著作往往以“經”命名,如醫(yī)藥學的《黃帝內經》《難經》《本草經》,數學的《算經十書》,還有天文經、星經、茶經、水經等,在編寫方式上也往往模擬經學的注解方式。這反映古代科技發(fā)展()A.具有儒學化特征B.追求人與自然和諧C.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D.受益于道教的推動4、下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內容。該表格反映出中華文化()
A.缺乏轉型的根本動力B.維系了中國大一統(tǒng)局面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D.蘊含著明顯的民族差異5、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間,往來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馬尼拉(菲律賓)與阿卡普爾科(墨西哥)之間的航運貿易。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于中國,以風靡全球的中國絲綢為最。大量的絲織品通過馬尼拉大帆船運往南美及歐洲市場;與此同時,產自西屬拉美的白銀則大量流入中國。對此解讀合理的是,當時()A.中國傳統(tǒng)的朝貢貿易得以發(fā)展B.中國傳統(tǒng)經濟有一定競爭力C.西方殖民擴張開啟了中歐交往D.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發(fā)生逆轉6、《吉爾伽美什與阿伽》是蘇美爾時代的史詩之一,其中提及烏魯克國遭遇外來入侵時,吉爾伽美什先是咨詢長老會,長老會主張向對手投降,遭到吉爾伽美什的拒絕。吉爾伽美什轉向咨詢人民大會,人民大會主張抵抗。吉爾伽美什因此接受了人民大會的主張決定抵抗。這一現象說明當時烏魯克國()A.國家大事由人民大會決策B.國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遺風C.長老會權力不及人民大會D.國家機構建設逐漸走向健全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7、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9題,共18分)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先秦時期是古代中國民族精神構建的時代?!抖Y記·禮運》語謂:“圣人耐(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薄吨芤住で浴は髠鳌氛Z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人們從天象而感悟人道,認為人應當像自然的運行那樣生生不息,不斷前進?!抖Y記·中庸》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種精神,在先秦時期常常被稱為“中和”或“和合”。宋儒在學術上堅持求新,張載認為“學貴心悟,守舊無功”。當然,理學家也會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等熔鑄其中。這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包容與創(chuàng)新的民族特色。——摘編自鄭師渠《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材料二15世紀以來,西歐人拿來中國的一些科技發(fā)明,充分發(fā)揮這些發(fā)明的潛能,并將它們用于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反過來又引發(fā)更多的技術進步和制度變化,最終結果是歐洲中世紀文明轉變?yōu)楝F代文明。17—18世紀,中國古代的主要經典和儒家學說,在歐洲知識界和上層社會得到了流傳和宣揚,成為伏爾泰等啟蒙運動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的仁君統(tǒng)治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更是主張開明君主專制的啟蒙思想家反對歐洲王權所追求的社會楷模?!幾陨蚋ァ吨形魑幕涣魇贰罚?)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結合所學知識,以宋明理學為例,說明文化的“包容與創(chuàng)新”。
(2)根據材料二,概述中國元素為世界文明的轉變所做的貢獻。9、歷史上形成的亞洲儒家文化圈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隋唐時期;中華文明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雄姿。漢字伴隨著漢文化東傳朝鮮;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漢字文化圈,又稱“儒家文化圈”??疾炷骋晃幕Φ男纬桑倘灰獜囊欢ǖ纳鐣?,也要從文化的載體——具體的人出發(fā)。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為了輸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時也是為了進行朝貢貿易?!扒彩箒沓?,因請儒士授經。詔四門助教趙玄默就鴻臚寺教之所得錫賚,盡市文籍,泛海而還?!?/p>
——摘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等材料二先秦時期的一部文獻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這個都城設計原則為歷代王朝所遵循,并遠播海外,為周邊的亞洲國家所接受。所以在廣大的漢文化國內,出現許多中國式的城。
朝鮮歷史上曾經為中國的藩屬國;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李氏朝鮮的景福宮得名自《詩經》“君子萬年,介爾景?!?,其正殷勤政殿是舉行儀式以及接受百官朝會的地方,地基明顯高于其它宮殿。
——據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等整理材料三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入侵與西方文明的輸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發(fā)生裂變。在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強”的現實動搖了中國作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國展開了向西方學習的近代化歷程。
——摘自曾光光《近代以來儒家文化圈的裂變與走向》幾萬萬被壓迫的;沉睡在中世紀停滯狀態(tài)的人民覺醒過來了;他們要求新的生活,要求為爭取人的起碼權利,為爭取民主而斗爭。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斗爭的展開,標志著20世紀初所揭開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的階段。
——摘自《亞洲的覺醒》(1913年)(1)根據材料一與所學;從“人”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圈在唐朝逐漸形成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與所學;寫出這部“文獻”的名稱,說明景福宮如何體現儒家思想。
(3)近代以來,包含儒家文化圈國家在內的眾多亞洲國家“向西轉”時也逐漸“覺醒”。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請選擇:①從思想解放潮流的角度,簡述中國向西方學習的近代化歷程。②指出《亞洲的覺醒》的作者并解釋“亞洲覺醒”的內涵。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先秦思想家對自然科學和玄學都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提供的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從規(guī)勸和改良的語氣看,這種哲學無疑反映了一個屢起沖突、政治混亂的時期哲學家們在晚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wěn)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
材料二據我們所作的粗略統(tǒng)計;中國先秦15位重要的哲學家中,有13人曾從政做官;而在古希臘15位重要哲學家中,卻有11人致力于自然科學研究,很少有人從政做官。當我們進一步深入考察他們的思想;學說之后,就會發(fā)現中國先秦哲學思想常常與政治、倫理思想融為一體,而古希臘哲學思想則往往同自然科學知識交織在一起。因此,中國先秦哲學的致思趨向顯然是社會政治、倫理問題。相比之下,古希臘哲學迥然不同,它的致思趨向則是自然界的課題。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先秦思想家的致思趨向并分析成因。
(2)材料二認為古希臘哲學家的致思趨向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說明。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幾個蘇美爾城邦支配著美索不達米亞的公共事務。當和平得以維系,政府也會組織建造大型公共設施。宮殿;神廟和抵御外敵的高墻出現在所有蘇美爾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爾伽美什這樣的領袖來組織和協調完成。神話中就曾提到吉爾伽美什在烏魯克建造城墻和神廟的事跡。比建筑物更為重要的是灌溉系統(tǒng),它支撐著農業(yè)生產與城市社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蘇美爾人擴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網絡。
材料二下圖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畫。這位祭司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5世紀;畫中描繪了埃及南部的農民犁地并播種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據(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兩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在兩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為重要的是灌溉系統(tǒng)”。
(3)比較材料一、二,說明兩河流域的早期文明與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排外主義在美國存在了將近一個世紀后;在19世紀末由民間運動發(fā)展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勢力,滲入到美國移民政策中,成為了國家政策。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1897年到1917年,國會又迫于“限制移民聯盟”的壓力,要求對移民強制進行讀寫測試,后來這一條也成為了法律。1921年,美國又出臺了《1921年移民法》,這部新的移民法規(guī)定,除了對移民強制進行讀寫測試,還對各國每年的移民數額進行限制,即每年各國移民美國的人數是1910年人口普查時該種族在美國人口的3%,這就意味著,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國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小的非西歐民族受到了更嚴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榮《論二戰(zhàn)前美國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義》材料二二戰(zhàn)期間尤其是美國參戰(zhàn)后;為了滿足國內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國先后同墨西哥等國簽訂了引進勞動合同的協議。同時,鑒于中美同盟;抗擊日本,1943年,廢除了所有的排華法案,每年給予中國105名移民限額。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決定把移民制度同共產黨的實際策略對立起來。1952年頒布的《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中加強了對移民的政治甄別和管理,禁止共產黨人入境。20世紀60年代,隨著黑人民權運動的高漲,美國頒布《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員以國籍、種族和宗教為由歧視移民。該法案生效后,引發(fā)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移民美國的熱潮。1990年頒布了新的移民法,進一步放寬移民的限制。
——摘編自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美國排外主義的特點及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分析導致美國移民政策變化的原因。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國古代進行過不斷的海外移民(這里所謂的“海外移民”是指向我國當代版圖以外地區(qū)的人口遷移)。我國的海外移民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周武王克殷后封箕子于朝鮮,箕子必當隨帶一批移民前往。這可能是我國較早的海外移民。我國古代進行過不斷的海外移民(這里所謂的“海外移民”是指向我國當代版圖以外地區(qū)的人口遷移)。我國的海外移民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周武王克殷后封箕子于朝鮮,箕子必當隨帶一批移民前往。這可能是我國較早的海外移民。秦祚雖短,但其海外移民卻不少。據說徐福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虐統(tǒng)治,詐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而率領三千童男童女與百工五谷移居日本,為日本的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又據《三國志》記載:“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者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边@說明秦代已有中國人移居朝鮮半島。我國古代的突厥人被唐王朝擊潰后,其一部于公元8一11世紀經中亞進入小亞細亞,同當時的希臘人、波斯人和亞美尼亞人長期融合,形成土耳其人,并于公元14世紀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我國古代的蒙古人伴隨著軍事征服移居亞洲和歐洲各地,雖然移民后與當地人同化了,但他們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清以來,“閩、粵之輕生往海外者,冒風濤、蹈覆溺而不顧,良由生齒日繁地狹人稠,故無地無家之人,一往海外,鮮回家者?!边@種鋌而走險,違禁出走海外謀生的尤以福建、廣東人向東南亞移民為最多。這些海外移民主觀上是為了改善個體的生存環(huán)境,但客觀上卻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進遷入國的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海外移民的特征。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我國古代海外移民的影響?!幾远《?、王明華《中國古代移民述論》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的比例。
。公元年代。
世界人口。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最高估計數。
最低估計數。
最低估計數。
1
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
3.27億。
2.07億。
3.20億。
3.74億。
5.79億。
6.79億。
11.24億。
1.70億。
3.01億。
3.50億。
5.45億。
6.10億。
8.14億。
0.60億。
0.58億。
1.00億。
0.75億。
2.00億。
1.50億。
3.40億。
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
——摘編自葛劍雄《疆域與人口》(1)根據材料說明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長的經濟因素。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人數達到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期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yè)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qū)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到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fā)達國家。
————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這種大陸內部的人口遷移不僅使美國的“地理中心點”不斷向西遷移,也使“人口中心點”開始不斷由東部發(fā)達的大都市區(qū)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點遷移。20世紀頭十年美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時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時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戰(zhàn)前,這種人口的增長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即被美國發(fā)達的城市環(huán)境和充足的就業(yè)機會所吸引。1910年時的美國社會中白人占據著絕對優(yōu)勢地位,這必然決定著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項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口主體傾斜,移民的被強制美國化就反映了這一正在得到加強的事實。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這個國家當時經濟;社會狀況和其所處時代特征的最為真實的畫卷。
——摘編自宋健《美國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材料二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按戶調查的項目有23項;按人調查的項目有26項,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的21個項目增加了許多。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長表技術。短表內容包括有關人的自然屬性等基本指標和簡單的住房狀況指標,由全國90%的家庭填報;長表內容包括有關人口素質;經濟活動、婚姻、婦女生育狀況、住房狀況等指標,在全國抽取10%的戶填報。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趨活躍,人們會因就業(yè)、就學、遷居等因素遷移、流動,人戶分離現象大量增加。針對這種情況,這次人口普查增設了《暫住人口調查表》,作為人口普查的附表。鑒于目前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希望盡快地得到普查成果,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電錄入技術。收到了節(jié)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響、精度高、錄入速度快等好處。
——摘編自《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內容、特點及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頭十年美國移民的特點,簡析美國進行19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3題,共24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歷程(部分)
。時間。
歷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亞地區(qū)形成了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在北非地區(qū)的尼羅河流城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亞次大陸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東亞形成了中華文化。
公元前5世紀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臘文化;此后,古羅馬在大量吸收希臘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紀以后。
在西歐地區(qū)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城文化。
16世紀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紀以后。
隨著西方殖民者對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對殘留下來的印第安人實行歐化,通過語言;宗教、藝術、教育等文化的移植來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17世紀以后。
英國開始侵略印度;將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興辦學校,強行普及英語并使之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
19世紀上半期。
面對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動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術,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0世紀50年代后。
獨立后的印度接受來自西方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又注重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走上了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國后,政府大力復興民族文化,現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又帶有歐洲和西亞的文化元素。
20世紀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韓國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既發(fā)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與傳播》等采用一個合理的時間尺度,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歷程進行階段劃分,并做出合理解釋。18、博物館會根據藏品的時代特征;地區(qū)聯系、功能特征、審美價值等因素組合藏品進行特展;比如故宮鐘表展“鐘鳴盛世”,希臘文物展“愛琴遺珍”。下圖是六件文物,請你根據文物的特點,任選三件文物,組成一個展覽并為展覽撰寫一篇主題介紹(包含展覽主題、藏品時代背景、相互聯系等)。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和理想信念,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此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幾约久鳌杜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一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核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聯,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15分)20、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zhàn)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fā)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21、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22、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tǒng)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前期,國人發(fā)現西醫(yī)嚴謹和精于解剖的優(yōu)點,李鴻章更是在中西有別的基礎上,提出中西醫(yī)會通的主張,表明當時西學在中國傳播的內容增加,影響擴大,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當時中體西用思想“日益盛行”,A項錯誤;中西醫(yī)融合的趨勢“加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傳統(tǒng)觀念影響社會進步,D項錯誤。2、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傳教士的文獻不只是翻譯,而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譯述”,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強調了傳教士所做的“不只是翻譯”而是“創(chuàng)造性工作”,就是翻譯的同時,增加了主觀自身的理解和客觀需要的內容,即彌合文化差異的努力,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西交流的不斷深化,排除B項;“推動了基督文化在華的普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沖擊了廣大民眾的傳統(tǒng)意識”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3、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國家重視儒學影響,古代中國科技著作常以“經”命名,在編寫方式上也多模擬經學的注解方式,反映出古代科技發(fā)展具有儒學化特征,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古代科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排除B項;材料并未說明古代科技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排除C項;受益于道教的推動與“編寫方式上也往往模擬經學的注解方式”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C【分析】【詳解】
依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國戲劇、傳統(tǒng)文學、民間工藝均內容豐富,說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C項正確;材料只是涉及中國戲劇、傳統(tǒng)文學、民間工藝的內容,無法看出中華文化缺乏轉型的根本動力,排除A項;“維系了中國大一統(tǒng)局面”的說法夸大了中華文化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中國戲劇、傳統(tǒng)文學、民間工藝的內容豐富,不能體現民族差異,排除D項。故選C項。5、B【分析】【詳解】
中國絲綢通過馬尼拉大帆船運往南美及歐洲市場,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反映出當時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中國傳統(tǒng)經濟有一定競爭力,B項正確;朝貢貿易體現了進貢和回賜的不平等關系,材料無法體現朝貢貿易,排除A項;C項中“開啟了”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在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前后中國對外貿易都處于出超地位,對外貿易格局沒有發(fā)生逆轉,排除D項。故選B項。6、B【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題,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烏魯克王國。材料體現了烏魯克國在遇到外來入侵時,吉爾伽美什先后向長老會和人民大會咨詢,說明的是國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遺風,B項正確;吉爾伽美什統(tǒng)治時期,烏魯克王國是君主制,國家大事并非完全由人民大會決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吉爾伽美什對不同群體意見的決策,并非是長老會權力不及人民大會,排除C項;當時國家機構并不健全,排除D項。故選B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7、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9題,共18分)8、略
【分析】【詳解】
(1)基本內涵:根據“圣人耐(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得出天下一家的統(tǒng)一精神;根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得出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根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包容: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宋明理學融合先秦以來中國內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來佛教思想的精華;以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包含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學術觀點不同的流派。創(chuàng)新主要是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使儒學更具思辨性和哲學性。
(2)貢獻:根據“15世紀以來,西歐人拿來中國的一些科技發(fā)明,充分發(fā)揮這些發(fā)明的潛能,并將它們用于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反過來又引發(fā)更多的技術進步和制度變化,最終結果是歐洲中世紀文明轉變?yōu)楝F代文明”得出中國先進的科技成果為歐洲開辟新航路和海外擴張、科技的發(fā)展以及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條件;根據“中國古代的主要經典和儒家學說,在歐洲知識界和上層社會得到了流傳和宣揚,成為伏爾泰等啟蒙運動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的仁君統(tǒng)治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更是主張開明君主專制的啟蒙思想家反對歐洲王權所追求的社會楷?!钡贸鲋袊娜鍖W思想成為他們作為批判專制王權,提出民主政治等主張的重要依據?!窘馕觥浚?)基本內涵:天下一.家的統(tǒng)一精神;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包容:融合先秦以來中國內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來佛教思想的精華;以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包含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學術觀點不同的流派。
創(chuàng)新: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使儒學更具思辨性和哲學性。
(2)貢獻:中國先進的科技成果為歐洲開辟新航路和海外擴張、科技的發(fā)展以及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條件;中國的儒學思想成為他們作為批判專制王權,提出民主政治等主張的重要依據。9、略
【分析】【詳解】
(1)原因:根據材料“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為了輸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可歸納出朝鮮;日本等國的遣唐使、僧侶、商賈、學者、藝術家陸續(xù)來到中國訪問學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等對中外交往采取積極友好的態(tài)度,對中外文化采取開放的政策。
(2)名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禮》是先秦時期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因此根據材料“先秦時期的一部文獻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知是《周禮》。體現:根據材料中的出處及規(guī)定可知,景福宮得名自儒家經典《詩經》,正殿地基高于其它宮殿,遵循儒家禮制,體現君權至上。
(3)本題小問相對開放,如選擇①作答的話,可從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器物到制度在到思想文化)的角度作答即可;如選擇②作答的話,需要結合當時帝國主義抓緊對外擴張的家腳步及亞洲國家抗爭的表現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窘馕觥浚?)唐太宗等對中外交往采取積極友好的態(tài)度;對中外文化采取開放的政策。朝鮮;日本等國的遣唐使、僧侶、商賈、學者、藝術家陸續(xù)來到中國訪問學習。
(2)《周禮》。景福宮得名自儒家經典《詩經》;正殿地基高于其它宮殿,遵循儒家禮制,體現君權至上。
(3)選擇①:新思潮萌發(fā)(中體西用思想)維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興盛、民主科學思想高漲和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等。
選擇②:列寧。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加緊對亞洲的侵略,中國、印度等國開展民族民主運動,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10、略
【分析】【詳解】
(1)致思趨向:根據“中國先秦思想家對自然科學和玄學都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提供的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可得出與政治、倫理融為一體。成因:根據所學可得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混戰(zhàn),社會動蕩;社會需要穩(wěn)定,人心需要安撫等。
(2)致思趨向:根據“而古希臘哲學思想則往往同自然科學知識交織在一起”得出與自然科學交織在一起。舉例:根據所學可得出古希臘哲學家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涉及哲學、政治學和諸多科學領域?!窘馕觥浚?)致思趨向:與政治;倫理融為一體。
成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混戰(zhàn);社會動蕩;社會需要穩(wěn)定,人心需要安撫。
(2)致思趨向:與自然科學交織在一起。
舉例:古希臘哲學家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涉及哲學、政治學和諸多科學領域。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1)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國家機器;政府承擔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
(2)農業(yè)是各個城邦賴以生存的基礎;灌溉系統(tǒng)的修建能夠為農業(yè)生產提供可靠的保障。
(3)神廟、祭司等與宗教相關的事務及相關機構或人物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視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都擁有特色農業(yè)生產技術。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特點:根據“在19世紀末由民間運動發(fā)展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勢力;滲入到美國移民政策中,成為了國家政策”,概括得出由民間運動發(fā)展為國家政策;根據“通過了《排華法案》”得出通過立法形式推行;根據“要求對移民強制進行讀寫測試,后來這一條也成為了法律”得出運用文化手段推行;根據“在美國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小的非西歐民族受到了更嚴格的限制”得出對非西歐移民存在種族排外傾向。原因:根據“排外主義”“在美國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小的非西歐民族受到了更嚴格的限制”等信息,可從排外主義勢力發(fā)展;文化差異、種族主義思潮等角度分析總結。
(2)原因:根據“二戰(zhàn)期間尤其是美國參戰(zhàn)后;為了滿足國內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得出二戰(zhàn)期間,國內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根據“鑒于中美同盟;抗擊日本”得出共同抗擊法西斯勢力的需要;根據“隨著黑人民權運動的高漲”得出黑人民權運動的高漲;根據“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決定把移民制度同共產黨的實際策略對立起來”,結合所學可知,國際形勢(美蘇冷戰(zhàn))的影響。
【點睛】【解析】(1)特點:由民間運動發(fā)展為國家政策:通過立法形式推行:運用文化手段推行:對非西歐移民存在種族排外傾向。
原因:排外主義勢力發(fā)展:移民文化與美國本土文化存在差異:種族主義思潮影響。
(2)原因:二戰(zhàn)期間,國內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共同抗擊法西斯勢力的需要:黑人民權運動的高漲;國際形勢的推動。13、略
【分析】【詳解】
(1)特征:根據“我國的海外移民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秦祚雖短;但其海外移民卻不少”明清以來,‘閩;粵之輕生往海外者’”可知,我國古代海外移民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根據材料“據說徐福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虐統(tǒng)治,詐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而率領三千童男童女與百工五谷移居日本,為日本的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良由生齒日繁地狹人稠,故無地無家之人,一往海外,鮮回家者”可知,移民的動因復雜多樣,苛政、災荒、軍事征服等;從移民的組織看,根據材料“周武王克殷后封箕子于朝鮮,箕子必當隨帶一批移民前往。這可能是我國較早的海外移民”“這種鋌而走險,違禁出走海外謀生的尤以福建、廣東人向東南亞移民為最多”可知,移民組織形式有政府主導和民間自發(fā);從移民去往地區(qū)看,移民方向主要是臨近國家和地區(qū)。
(2)影響:根據材料“良由生齒日繁、地狹人稠”可知,移民緩解人地矛盾;根據材料“同當時的希臘人、波斯人和亞美尼亞人長期融合,形成土耳其人”可知,移民形成族群融合;根據材料“但客觀上卻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進遷入國的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知,移民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海外開發(fā)?!窘馕觥?1)特征: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移民的動因復雜多樣,苛政;災荒、軍事征服等;移民組織形式有政府主導和民間自發(fā);移民方向主要是臨近國家和地區(qū)。(任意三點)
(2)影響: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海外開發(fā);形成族群融合;緩解國內人地矛盾。14、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1800年中國人口有增有減,具有階段性;總趨勢是增長,但增長緩慢;根據表格“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看,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總數中占有三分之一左右,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唐宋時期生產工具的進步,如曲轅犁的發(fā)明,使精耕細作技術成熟;唐宋時期江南大規(guī)模開發(fā),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明清時期美洲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如唐朝的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中的募役法等賦稅政策變革,使人身依附關系松動等方面回答?!窘馕觥浚?)增長緩慢;具有階段性;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
(2)①生產工具的進步,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②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③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④出現賦稅政策變革,人身依附關系松動等⑤僅出現經濟發(fā)展等15、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1)第一問可以從材料來概括;主要從地域和時間以及規(guī)模三個角度來概括特點。新中國成立前,人數眾多,遷移主要地區(qū)為東南亞,與祖國聯系密切;新中國成立初期,遷移人數很少,改革開放后出現遷移潮,主要集中于發(fā)達國家。
(2)第二問有三個大部分;分別來回答。特點需要從材料來概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開放后。原因要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當時的國內背景和國際背景。貢獻要從實際情況入手,要充分肯定他們的貢獻。
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英國、荷蘭等國的殖民擴張·移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移民問題【解析】(1)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fā)達地區(qū)向落后地區(qū)遷移;逐漸轉變?yōu)橹饕砂l(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點:中國大規(guī)模海外移民出現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zhàn)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
貢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zhàn)。16、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可知,更加頻繁;根據“美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時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時期都要多的移民”可知,城市人口的劇增和移民浪潮高漲;根據“‘人口中心點’開始不斷由東部發(fā)達的大都市區(qū)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點遷移”可知,大都市區(qū)的發(fā)展與“人口中心點”西移;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項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口主體傾斜,移民的被強制美國化”可知,國家政策的“白人化”與移民被強制美國化。背景:根據材料一中“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被美國發(fā)達的城市環(huán)境和充足的就業(yè)機會所吸引”,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美國經濟;政治、社會和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展,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美國中西部得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美國發(fā)達的城市環(huán)境和充足的就業(yè)機會,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舊大陸動蕩不安,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2)特點:根據材料二中“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按戶調查的項目有23項,按人調查的項目有26項,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的21個項目增加了許多”可知,普查項目增多,內容更加充實;根據“采用了短表長表技術”“基本指標和簡單的住房狀況指標,由全國90%的家庭填報”“人口素質、經濟活動、婚姻、婦女生育狀況、住房狀況等指標,在全國抽取10%的戶填報”可知,普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統(tǒng)計范圍擴大,統(tǒng)計質量提高;根據“采用了光電錄入技術。收到了節(jié)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響、精度高、錄入速度快等好處”可知,增加了高新技術在人口普查中的運用,普查速度快。意義:根據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經濟、政治、國家管理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為制定并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的戰(zhàn)略需要和重要依據,有利于完善政府職能、治理體系,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治理能力能力等?!窘馕觥浚?)特點:更加頻繁;城市人口的劇增和移民浪潮高漲;大都市區(qū)的發(fā)展與“人口中心點”西移;國家政策的“白人化”與移民被強制美國化。背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展;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美國中西部得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美國發(fā)達的城市環(huán)境和充足的就業(yè)機會;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舊大陸動蕩不安。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2)特點:普查項目增多,內容更加充實;普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統(tǒng)計范圍擴大,統(tǒng)計質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術在人口普查中的運用,普查速度快。意義: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為制定并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的戰(zhàn)略需要和重要依據;完善政府職能、治理體系;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治理能力能力等。四、論述題(共3題,共24分)17、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如從16世紀以前的世界文化發(fā)展情況來看,可知16世紀之前,世界文化呈現多元化。關于解釋可從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各地區(qū)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qū)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及交通工具相對落后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如16世紀到19世紀上半期的世界發(fā)展體現的是西方文化的擴張,關于闡釋可從西方的殖民擴張、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及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如20世紀50年代后到80年代,體現的是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創(chuàng)新。可從二戰(zhàn)對歐洲國家的影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西方文化的弊端、新興民族國家的獨立、各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及新興民族國家現代化的推進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窘馕觥侩A段一:16世紀之前;世界文化呈現多元化。
解釋: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各地區(qū)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qū)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交通工具相對落后。
階段二:16世紀到19世紀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擴張。
解釋:新航路的開辟之后;西方開始殖民擴張;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交通工具的進步;世界市場的形成;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逐步形成。
階段三:20世紀50年代后到80年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創(chuàng)新。
解釋:二戰(zhàn)后,歐洲殖民國家受重創(chuàng);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二戰(zhàn)進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興民族國家獨立;各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新興民族國家現代化的推進。18、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展覽主題(主題必須與選取展品信息相關聯,且要有明確的主題提煉,僅僅使用“元代文物展”,或“阿富汗文物展”不可,可以是就絲綢之路論述,也可以單獨論述一個時代、或一個地區(qū)的特點)分點論述:每個例子,所選例子必須論及文物誕生的時代背景,文物與主題的聯系,文物的史料價值等。論述流暢,且按照時間排序。選擇主題:絲路華風——絲綢之路與中外文明的交融。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本展覽意圖展現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歐亞的重要商路,也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漢張騫開鑿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蛇x擇藏品1、藏品4和藏品5分別說明。藏品1是伊朗在中國元朝時期的一幅有關龍的繪畫。十三世紀正處于蒙古帝國的興盛時期,而伊朗也被納入蒙古帝國,成為伊利汗國的一部分。此時整個陸上絲綢之路都處于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本書反映中國龍的形象傳入波斯,為當地人接受并繪制在書中,與中國龍形象基本相同,成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藏品4是一件繪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從元代以來,中國與中東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陶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對青色、白色組合的喜愛,“肯花瓷作為瓷器種類在元代應運而生,成為中國手工業(yè)精湛技藝的標志,并廣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筆盒就是其中一個例證。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國現存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從北非,到中東,再到中國的陸上商業(yè)傳播路線。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國時期,正處于魏晉南北朝的北方戰(zhàn)亂時期,即使是戰(zhàn)亂,絲綢之路的交往仍然沒有停止;這件藏品出土于冠寧,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傳播中葉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說明中國人日常生活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物質交流有著密切關系。選擇主題:帝國余緒——歷史上的帝國與文化傳播。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戰(zhàn)爭一方面給人類帶來破壞,一方面在客觀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經歷戰(zhàn)爭所建立的帝國又往往是各類文化交流的絕佳場域。本展覽通過展示歷史上著名帝國的文物,展現帝國對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可選擇藏品2、藏品5和藏品6分別說明。藏品2是阿富汗出王的公元前3世紀的描繪希臘諸神的飾板。這反映出伴隨著亞歷山大的東征,大類歷史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帝國的建立,有力的推動了希臘文化向亞洲的傳播。這件藏品,同時糅合了希臘、波斯兩大文明的特色,展現出這一時期不同文化在阿富汗這個亞洲重要樞紐地的碰撞與融合。藏品5是一本1220年繪制有亞里士多德的阿拉伯文著作。折射出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盛與擴張,西方告典文化大量傳入中東,阿拉伯人不斷在翻譯希臘文的哲學著作的同時,完善自身文化素養(yǎng)。阿拉伯作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梁,為保存古希臘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藏品6是元朝皇帝蒙哥汗給基督教首領的金印。折射出在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宗教比較復雜。在這種情況下統(tǒng)治者承認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并存,一方面強調皇帝對宗教的授權與控制,在印上撰寫票古文:一方面尊重票會教領袖的自身可俗,運用阿拉伯文,這種因俗而治,多元制度的做法,與元代設置宣政院、狩省不同模式進行管理的思路一脈相承,正是蒙元時期大一統(tǒng)格局的重要表現。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主題明確?!窘馕觥恐黝}:絲路華風——絲綢之路與中外文明的交融。
本展覽意圖展現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歐亞的重要商路;也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漢張騫開鑿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國現存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從北非,到中東,再到中國的陸上商業(yè)傳播路線。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國時期,正處于魏晉南北朝的北方戰(zhàn)亂時期,即使是戰(zhàn)亂,絲綢之路的交往仍然沒有停止;這件藏品出土于冠寧,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傳播中葉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說明中國人日常生活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物質交流有著密切關系。
藏品1是伊朗在中國元朝時期的一幅有關龍的繪畫。十三世紀正處于蒙古帝國的興盛時期;而伊朗也被納入蒙古帝國,成為伊利汗國的一部分。此時整個陸上絲綢之路都處于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本書反映中國龍的形象傳入波斯,為當地人接受并繪制在書中,與中國龍形象基本相同,成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
藏品4是一件繪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從元代以來;中國與中東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陶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對青色;白色組合的喜愛,“肯花瓷作為瓷器種類在元代應運而生,成為中國手工業(yè)精湛技藝的標志,并廣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筆盒就是其中一個例證。
本展覽展現的中國風文物;說明絲綢之路是中體交明交流不可或缺陷細帶,這些藏品也在這條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示例2:主題:帝國余緒——歷史上的帝國與文化傳播。
戰(zhàn)爭一方面給人類帶來破壞;一方面在客觀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經歷戰(zhàn)爭所建立的帝國又往往是各類文化交流的絕佳場域。本展覽通過展示歷史上著名帝國的文物,展現帝國對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
藏品2是阿富汗出王的公元前3世紀的描繪希臘諸神的飾板。這反映出伴隨著亞歷山大的東征;大類歷史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帝國的建立,有力的推動了希臘文化向亞洲的傳播。
這件藏品;同時糅合了希臘;波斯兩大文明的特色,展現出這一時期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20991-2024足部防護鞋的測試方法
- RNF5-agonist-1-生命科學試劑-MCE-3083
- Acremine-F-生命科學試劑-MCE-8674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船員勞動合同及船舶航行風險承擔合同
- 2025年度汽車美容店員工勞動合同簽訂與解除流程合同
- 2025年度航空設施面積差額補充合同
- 2025年度汽車銷售合同和購車售后服務質量監(jiān)控協議
- 施工日志填寫中的質量和安全事故記錄方法
- 運動與心理健康如何通過鍛煉提升幸福感
- 教育科技下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合探討
- 2025-2030年中國清真食品行業(yè)運行狀況及投資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質量監(jiān)測生物學試卷(含答案)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全文
- 山東省濱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 含答案)
- 2025年河南洛陽市孟津區(qū)引進研究生學歷人才50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度軍人軍事秘密保護保密協議與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合同3篇
- 蛋雞生產飼養(yǎng)養(yǎng)殖培訓課件
- 數字化轉型中的職業(yè)能力重構
- 運用PDCA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發(fā)生率
- 2025屆高中數學一輪復習專練:橢圓(含解析)
- 立春氣象與生活影響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