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語文適應性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隨著人工智能深入藝術領域并在音樂、繪畫、書法、詩歌等領域取得不俗的成績,人工智能藝術逐漸成為藝術共同體的一員。于是,一個人工智能美學的難題產(chǎn)生了:人工智能藝術中是否存在美感?如果我們承認人工智能與人的基本差別,就可能澄清很多誤解。傳統(tǒng)藝術和美學理論假定了藝術作品來自獨創(chuàng)性,來自深深的內(nèi)在感受或飽滿的心靈,而人工智能則向我們提出一個新挑戰(zhàn),沒有這些同樣可以生成藝術作品。這就讓我們反省,我們在作出美學判斷的時候,到底是依據(jù)哪種標準進行判斷。如果我們把人的能力看作身體與大腦、感覺與理性的雙向結(jié)合,就會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很難具有人類的廣泛感知力,那些能夠被演化為計算的感知力將被人工智能所掌握,而那些不可轉(zhuǎn)化為計算的感知力只能歸自然人類所有。由此而論,似乎某些身體感覺是無法被計算化的,從而人工智能也無法具備感覺的直接性。人工智能無疑要去模仿人的能力或功能,但把人的功能轉(zhuǎn)運到人工智能上需要一個預先設定的結(jié)構(gòu)。人工智能模仿,是美學感覺上的效果探究。人工智能能夠達成某種美學效果,但人工智能的感覺不同于人的感覺。人工智能的某種美感并非人的審美感覺,但它們之間有相似性,這一相似性不存在于兩者的作用機制中,而存在于美學效果中。我們可以說,這一美學效果是仿若如此的,它好像人的美感,但并非人的審美感覺。人工智能美學與現(xiàn)行美學觀念大相徑庭。用簡單的話來說,人類與美的關聯(lián)完全不同于人工智能與美的關聯(lián)。當我們把美學功能當作一種可以展現(xiàn)出來的基于計算模型的所有可能性的時候,人工智能的介入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所能夠達到的程度。它以人的能力的方方面面為模仿對象,在某些層面上甚至超過人的具體能力,但是它的模仿并不是對人的能力的無限模仿,而是有所限制的模仿,這一限制無疑來自人工智能的美學表達模型,而這一模型的基本規(guī)則必然出自我們對美學原理和規(guī)則的理解。美學感是一個新詞,完全為人工智能美學而造設。這一概念有利于區(qū)分人工智能與人的美感概念。美感是一個重要的人類學概念。我們假定,在美感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美的體會,這些美的體會一定是發(fā)自我們內(nèi)心的,如果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我們就假定它不具有真實性,不具有直接體驗的含義,即身體觸發(fā)的意義。因而,美感既是由感受而發(fā)的,又是我們在美中能夠獲得所有感受性的保證。“美學感”這個詞是為了表達人工智能判斷中既接近于人的審美判斷,但又不同于人的審美判斷的那樣一種狀態(tài)。這個概念的特殊之處在于,從表面上看,它直接呈現(xiàn)了機械復制的內(nèi)涵。如果我們承認人工智能可以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那么它的作品所展現(xiàn)出來的各種素質(zhì)無疑與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相當接近的。我們以前認為藝術創(chuàng)造是飽滿心靈外化的表現(xiàn),不可以用規(guī)則進行陳述和標明,但人工智能藝術卻明確反駁了這樣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觀念。當然這一反駁并不說明人類就此走上以規(guī)則為主導的藝術創(chuàng)造,對人類來說,那依然可能是錯誤的方向,但是對人工智能來講,這卻是唯一的、不得不如此的方向。不可能脫離規(guī)則來談論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甚至更進一步判斷,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本來就是以遵循規(guī)則為基礎的計算模型的建造和實踐。任何一種美感的成熟都離不開某種明確的美學傾向。因而,當我們陳述美學感的時候,其內(nèi)涵是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而從具體的美感呈現(xiàn)來說,沒有美學規(guī)則,我們就難以有明確的美感。從“美學感”“黃感”這兩個概念可以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與人的審美感受的不同,從此我們可以將非人的藝術與人的藝術進行對照,它們在效果上是相同或相類的,而這樣的相同或相類都離不開人這個中介。沒有人類活動,就根本不存在藝術活動,不存在人工智能藝術,也不存在美感以及美學感這樣的形態(tài)。人工智能的美學感既顧及了人類美學觀念當中美感的生成,又指出了人工智能藝術創(chuàng)造或美學效應中所包含的根本性差異的基礎,雖然這樣的觀念在目前的人類主義美學觀念當中是被貶抑的,但是借著這種被貶抑的觀念,我們可能走向廣闊的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與人的創(chuàng)造相互促成、和諧共進的未來。(摘編自王峰《仿若如此的美學感:人工智能的美感問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工智能憑借它具有的美感已深入藝術領域,逐漸成為藝術共同體的一員。B.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時不需要像人那樣有深深的內(nèi)在感受或飽滿的心靈。C.人工智能的美學表達模型決定人工智能對人的能力的模仿是有所限制的模仿。D.美學感的概念既顧及人類美學觀念,又指出人工智能美學效應的根本性差異。(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無論多么強大,終究不能將人類的感知能力完全計算化。B.人工智能的某種美感與人的審美感覺只是相似,并不相同,所以不能稱為美感。C.人工智能藝術完全顛覆了不以規(guī)則而全憑飽滿心靈外化進行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藝術觀。D.美學感概念的提出,可以讓人們正確區(qū)分人工智能和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美學價值。(3)下列選項中,不符合材料所說的“美學感”的一項是A.杜甫感時傷世而創(chuàng)作《登高》B.AI畫出精美的《清明上河圖》C.ChatGPT創(chuàng)作美麗的童話故事D.“小冰”軟件寫出《長江贊》(4)材料最后一段運用多重復句進行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請簡要分析。(5)在關于“人工智能的美學問題”的研討會上,有人說人工智能的美學是“基于人類審美形態(tài)的理解之上而進行的計算性模仿”,請根據(jù)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山有扶蘇段吉雄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和父親第一次看到“森林”的情景。滿眼的綠色像頭頂?shù)脑撇?,一瀉而下,劈頭蓋臉地俯沖下來,漫山遍野緊密纏繞在一起的樹木和灌木層,一浪又一浪地撲過來,一種從未有過的新鮮和濃烈灌進我干澀的眼睛里。從樹林里呼嘯而出的氣息帶著潮濕的猛烈,夾雜著漿果的醇厚、青草的甜香、松木的濃郁,還有動物的腥臊,把我團團裹住。遠遠的,我被這種從未聞到過的氣味給徹底征服,像是第一次見到大海似的有些窒息。我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這樣的場景。爹,這就是森林?聽到我的問話,父親模棱兩可地說出了一句:這才是山!是的,這才是山。我們那兒只能叫做石坡,而且是一座座光禿禿的石坡。石坡上只長石頭不長樹。那些石頭似乎是商量好的,清一色地陰沉著臉。人們依然要在這黑山上討生活。能開荒種地的,自然不肯放過,不管是不規(guī)則的小盆地,還是臉盆大小的石窩。即使那僅能種上幾窩紅薯的石縫,鄉(xiāng)親們也會彎著身子在旮旯石縫里探尋希望。那些實在太高的坡頂上,人們栽上了洋刺、棗刺等生命力強、繁殖快的植物,希望它們能在離天最近的地方吸收陽光,沐浴雨露,能夠感動黑山。那些植物果然沒有讓人們失望,蓬勃興旺起來。它們依靠渾身尖銳的刺物盡可能減少了外界的干擾,在地面上囂張地向著太陽奔去。只是,面對殘酷的生存壓力,人們這點奢望變得蒼白而又十分可笑。畢竟,鍋底無薪的窘迫和飄渺的理想相比,人們還是選擇了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盡管這些植物有著尖尖的芒刺護體,但在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斗志面前,卻顯得柔軟、無力。不僅如此,那些好不容易在地層里扎下的樹蔸,也成為人們冬天深夜里打發(fā)時間的最好的伙伴。一時的溫暖換來的是年復一年的荒蕪。黑石山不僅沒有改觀,脾氣還越來越壞,稍微有風的日子,村子里便漫天黃沙,風凌厲地哭著,柴扉晃動著快要散架的身軀無力地看著風來回游竄。夏天的時候,黑山坡像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把炙熱毫無保留地反射到村莊里,瞅著那發(fā)光的石頭,心里是莫名其妙的慌亂和憤怒?!对娊?jīng)》里的那首《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我已記不得全文,但“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這兩句從一開始就記得清清楚楚。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在想象著那該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就像神話故事里描述的那樣:綠蔭成片,流水潺潺,鳥兒在樹林里唱歌,鴨子在水塘里和荷花共舞。但回到現(xiàn)實,我知道那是人們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望,現(xiàn)實中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特別是我的家鄉(xiāng)。直到父親帶著我走親戚時遇到了那片“森林”,我才相信,原來“山有扶蘇”是真的。那片森林讓我驚艷,讓我歡喜,我真的喜歡那綠色的氣息?;氐郊依锖螅斓臅r候我再也不去砸樹蔸了,家人以為是我變懶了。平時放羊的時候,我也不再去折斷一棵樹苗做一桿讓別人羨慕的鞭子,小伙伴們有些納悶,把我一個人丟在了石板上。躺在光滑的石頭上,從天上變幻多端的云層里,我看到了森林,也看到了水塘,還有荷花,鴨子,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群。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個春雨蒙蒙的早晨,父親扛著鐮頭,招呼我跟他一起。一抹綠色滑入眼簾,我看到他手上攥著一把柏樹苗,青翠欲滴還帶著水珠。出了門,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止父親一個人,漫山遍野的黑石山上,到處人頭攢動。如同冬天一樣,他們也揮舞著工具,使勁地朝著地下挖去,只是這一次,他們不再是索取,而是栽下了一棵棵綠色的幼苗。天下著細雨,人們顧不上打傘,像種莊稼一樣尋找著土壤,深深地挖上一個窩,再把樹苗放進去,手扶著樹苗,用腳把周圍的土劃拉到樹窩里,一下一下地踩實,末了還用鐮頭在周圍輕輕地砸?guī)紫?。那還頂著雨滴的樹苗便搖搖晃晃地站立起來了,有微風過來,樹苗只是點了點頭,身子紋絲不動。我看到父親的臉上有水珠滑下,頭頂上騰起了一層層薄霧,那一層層的薄霧匯聚到了一起,裊裊升起,在黑石坡的頂部聚到一起,罩在整個山頂上,縹縹緲緲,竟然有點仙境的感覺。樹苗在一天天地長大,開始有新鮮的風從山頂上刮下來。人們不再死守著幾分薄田,有人去遠處打工,有人做起了生意,還有人引進生態(tài)農(nóng)業(yè),那片黑石坡似乎漸漸被人們遺忘了。從滿山的黑色,到一片蓬勃,然后青綠、蒼翠、密不透風,似乎就是一眨眼的時間。沒有了破壞和毀損,森林仿佛從一夜之間就可以長出來。再次見到這座黑石山的時候,我確信它就跟我當年第一次見到“森林”的感覺一模一樣:我被裹進了綠色的云團里面,從樹林里呼嘯而出的氣息同樣帶著潮濕的猛烈,夾雜著漿果的醇厚、青草的甜香、松木的濃郁。站在這片屬于自己家鄉(xiāng)的“森林”面前,氣息里除了那些味道,還有一股親切的濃郁。(有刪節(jié))(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描寫我第一次看到“森林”的情景,為下文寫“我”的家鄉(xiāng)黑石山變成森林作了鋪墊。B.作者寫自己“冬天的時候再也不去砸樹苑了,家人以為是變懶了”,那是因為作者對家鄉(xiāng)的山真的不抱希望了。C.文章意蘊深刻,讓人回味。篇末作者感嘆自己家鄉(xiāng)的“森林”里,“還有一股親切的濃郁”,蘊含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厚的情感。D.文章描寫了家鄉(xiāng)黑石山不同時代的景觀風貌,融入了作者對新時代家鄉(xiāng)的贊美以及對故鄉(xiāng)深層次的思考。(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景物描寫細致靈動。開篇用飽蘸情感的筆墨對“森林”景色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綠色之濃郁、氣息之濃烈讓人浮想聯(lián)翩。B.巧妙運用對比手法。黑石山過去環(huán)境惡劣和現(xiàn)在環(huán)境優(yōu)美形成鮮明對比,傳達出尊重自然的生態(tài)觀和對美麗鄉(xiāng)村的欣賞。C.倒敘手法引人入勝。開篇描繪一幅“森林”的絕美畫面,直接切進描寫的核心對象,制造懸念,與黑石山形成對比,引人入勝。D.文章語言表現(xiàn)力強。“風凌厲地哭著,柴扉晃動著快要散架的身軀無力地看著風來回游竄”運用比擬修辭,生動形象。(3)文章以“山有扶蘇”為題目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4)寫作興趣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jīng)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鄉(xiāng)村?鄉(xiāng)情?生態(tài)”,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扶蘇”。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二、文言文閱讀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程琳,字天球,永寧軍博野人。舉服勤辭學科,補泰寧軍節(jié)度推官。時元昊反,猶遣使來朝,眾請按誅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殺之不祥。”后使者益驕橫,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殺,無罪也;今既驕橫,可暴其惡誅之,國法也,又何患耶?”又議重賄唃廝啰使討賊,得地即與之。琳曰:“使唃廝啰得地,是復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中國利也?!痹凰?,諒祚立,方幼,三大將分治其國。議者謂可因此時,以節(jié)度使啖三將,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勢,可不戰(zhàn)而屈矣。琳曰:“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不如因而撫之?!弊h者惜其失幾。(選自《宋史?程琳傳》,有刪改)材料二:元昊死,諒祚初立,議者請餌其三將,破分其勢,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绷⒄f之非,人皆知之,誠哉其不可與謀也!春秋重伐喪之貶,予士匄之還①,彼有取爾矣。鄰國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臨服罪,同好如初,則乖約肆淫,大傷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蝨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喪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平以休息吾民鞏固吾守惡容小不忍以亂大謀哉?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雖然,宋至此而欲乘喪以圖諒祚,談何容易乎?昔者繼遷死,德明弱,曹瑋②欲得精兵俘孤雛,郡邑其地;廟算無成,而元昊嗣之以逞?;蛟唬航裨凰溃瑸槠品制鋰f,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時也,元昊初喪之日也。夫所謂理勢者,豈有定理,而形跡相若,其勢均哉?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違,勇者不能競,唯其時而已。知時以審勢,因勢而求合于理,豈可以概論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選自王夫之《宋論》,有刪改)[注]①士匄(gài),晉國軍事家,率軍擊齊途中聽說齊侯去世,便棄攻而返。②曹瑋,北宋將領。李繼遷死,曹瑋向宋真宗提議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其可A削平B以休息C吾民D鞏固E吾宇F惡容G小不忍H以亂大謀哉?(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按,查辦,與成語“按圖索驥”“按兵不動”中“按”的意思均不同。B.“不如因而撫之”與《過秦論》“蒙故業(yè),因遺策”中的“因”意思相同。C.“誠哉其不可與謀也”與《赤壁賦》中“渺渺兮予懷”的句式一致。D.矜,憐憫,與《陳情表》中“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的“矜”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來朝中覲見,眾人要求將使者誅殺,程琳起先拒絕,后因使者過于驕橫,便建議公布其惡行并誅殺他。B.眾人建議賄賂確廝啰,利用他討伐叛賊,所得土地均歸他所有;程琳并不認同,認為這會讓他成為下一個“李元昊”。C.王夫之認為,《春秋》中對“伐喪”行為的貶低是有條件的,若兩國關系友好,那么違背約定、趁人之危確為不仁。D.王夫之認為,李元昊已淪為夷狄叛賊,不值得體恤,程琳反對“伐喪”的錯誤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義而未加辨析。(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中國利也。②今元昊死,為破分其國之說,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5)材料一中,議者認為程琳反對“伐喪”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時機。王夫之是否認同議者的看法?請結(jié)合材料二簡要分析。三、古代詩歌閱讀4.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因雨和杜韻王陽明晚堂疏雨暗柴門,忽入殘荷瀉石盆。萬里滄江生白發(fā),幾人燈火坐黃昏??屯咀钣X秋先到,荒徑唯憐菊尚存。卻憶故園耕釣處,短蓑長笛下江村?!咀ⅰ空略辏?506),王陽明上疏論事,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丞,途中寫下此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和韻”指依照他人詩作的押韻創(chuàng)作的詩,本詩既使用了杜甫詩工整端嚴的“韻”,也寫出了杜甫詩沉郁頓挫的“神”。B.第三句的“生白發(fā)”用語新奇巧妙,既是擬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霧蒼蒼茫茫,就像是滄江生出的白發(fā)。C.全詩皆為眼前實景,意象豐富,筆觸細膩,沒有明詩常見的理學味道,以情馭筆,充滿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D.整首詩綜合運用了借景抒情、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等手法,將客途所見之景與由此引發(fā)的情感表達得細致動人。(2)《文心雕龍》中說,詩文應“情以物遷”,請據(jù)此簡要分析本詩的情感變化。四、名篇名句默寫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從個人成長到國家發(fā)展,辯證地闡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指出國家“,”,常常會走向滅亡。(2)《詩經(jīng)?氓》中“,”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襯男子的變化無常。(3)杜甫的《登高》中“”一句,點出困苦催生白發(fā),而“”一句,則表達了詩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五、語言文字運用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充分古代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燦爛成就。展品中有數(shù)十件珍品,例如《中興四將圖》,便是宋代肖像畫中的佳作。畫中四將身著圓領袍服,皆為文人裝束;四武官作為待從,皆身著便裝。,但均身形矯健,表情機敏,頗有軍士風范。本次展覽繪制了許多線圖:西漢深衣展開示意,唐代女子妝容詳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覽還制作了服飾復原人像,為了古代服飾之美得以直觀地感受,完整地呈現(xiàn)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偟膩碚f,通過精心的謀劃、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覽向人們展示了一段豐富多彩的、立體版的《中國古代服飾史》。(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文字,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展示不可多得諸武官年齡和相貌各異15尊不同時代的B.展現(xiàn)不可多得諸武官的年齡和相貌各異15尊不同時代的C.展現(xiàn)屈指可數(shù)諸武官年齡和相貌各異不同時代的15尊D.展示屈指可數(shù)諸武官的年齡和相貌各異不同時代的15尊(2)最后一個自然段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A.冒號B.引號C.省略號D.書名號(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為了人們直觀地感受古代服飾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B.以便人們直觀地感受古代服飾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C.為了古代服飾之美得以直觀地感受,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現(xiàn)D.以便古代服飾之美得以直觀地感受,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現(xiàn)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孟子批評墨家的兼愛是“無父”的“禽獸”理論,他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在反駁中所使用的方法是①_____,即將墨家的兼愛理論歸結(jié)為“無父”或“禽獸”的荒謬之談,從而證明兼愛是不成立的。這里孟子運用的是一個隱藏了結(jié)論的三段論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還原這個三段論就是:______,______,所以,墨家的兼愛是一種禽獸理論。那么孟子的這個推斷成立嗎?當然不成立,因為這個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實的。為什么說它不真實呢?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墨氏兼愛,是無父也”這個小前提是如何得出來,便應該清楚了。墨家的兼愛強調(diào)無差別,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沒有人、己、親、疏的區(qū)別;②____,人與人之間按照關系遠近而有親疏之別。孟子因此認定墨家的兼愛是無父,以三段論的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對待父親與對待他人無差別就是“無父”墨家的兼愛對待父親與對待他人無差別因此,墨家的兼愛就是無父。這個推論在結(jié)構(gòu)上沒有問題,但是它的大前提換一種表達就是:對待父親與對待他人有差別就是“有父”。這顯然是儒家的觀點。孟子的批評墨家“兼愛是無父”的觀點,卻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fā)而非從共識出發(fā),這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個推論也就不能成立。墨家和儒家之間,互相批評、相互指責,從而構(gòu)成了彼此之間長期的思想爭論。其實,墨家和儒家,在“愛”的思想上,一個從外到內(nèi),一個從內(nèi)到外,③____,將有可能產(chǎn)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脑~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2)參照文中畫波浪線處三段論推理結(jié)構(gòu),聯(lián)系上下文,在括號處將孟子的另一個推斷的三段論推理補寫完整。六、作文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展開厚重的歷史長卷,你會發(fā)現(xiàn)屈原、蘇武、陶淵明等眾多人物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他們以自己忠貞愛國的高潔品質(zhì)書寫了人生精彩的華章。以史為鑒,面對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也想過如何書寫自己的精彩華章,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自己的一頁?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語文適應性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隨著人工智能深入藝術領域并在音樂、繪畫、書法、詩歌等領域取得不俗的成績,人工智能藝術逐漸成為藝術共同體的一員。于是,一個人工智能美學的難題產(chǎn)生了:人工智能藝術中是否存在美感?如果我們承認人工智能與人的基本差別,就可能澄清很多誤解。傳統(tǒng)藝術和美學理論假定了藝術作品來自獨創(chuàng)性,來自深深的內(nèi)在感受或飽滿的心靈,而人工智能則向我們提出一個新挑戰(zhàn),沒有這些同樣可以生成藝術作品。這就讓我們反省,我們在作出美學判斷的時候,到底是依據(jù)哪種標準進行判斷。如果我們把人的能力看作身體與大腦、感覺與理性的雙向結(jié)合,就會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很難具有人類的廣泛感知力,那些能夠被演化為計算的感知力將被人工智能所掌握,而那些不可轉(zhuǎn)化為計算的感知力只能歸自然人類所有。由此而論,似乎某些身體感覺是無法被計算化的,從而人工智能也無法具備感覺的直接性。人工智能無疑要去模仿人的能力或功能,但把人的功能轉(zhuǎn)運到人工智能上需要一個預先設定的結(jié)構(gòu)。人工智能模仿,是美學感覺上的效果探究。人工智能能夠達成某種美學效果,但人工智能的感覺不同于人的感覺。人工智能的某種美感并非人的審美感覺,但它們之間有相似性,這一相似性不存在于兩者的作用機制中,而存在于美學效果中。我們可以說,這一美學效果是仿若如此的,它好像人的美感,但并非人的審美感覺。人工智能美學與現(xiàn)行美學觀念大相徑庭。用簡單的話來說,人類與美的關聯(lián)完全不同于人工智能與美的關聯(lián)。當我們把美學功能當作一種可以展現(xiàn)出來的基于計算模型的所有可能性的時候,人工智能的介入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所能夠達到的程度。它以人的能力的方方面面為模仿對象,在某些層面上甚至超過人的具體能力,但是它的模仿并不是對人的能力的無限模仿,而是有所限制的模仿,這一限制無疑來自人工智能的美學表達模型,而這一模型的基本規(guī)則必然出自我們對美學原理和規(guī)則的理解。美學感是一個新詞,完全為人工智能美學而造設。這一概念有利于區(qū)分人工智能與人的美感概念。美感是一個重要的人類學概念。我們假定,在美感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美的體會,這些美的體會一定是發(fā)自我們內(nèi)心的,如果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我們就假定它不具有真實性,不具有直接體驗的含義,即身體觸發(fā)的意義。因而,美感既是由感受而發(fā)的,又是我們在美中能夠獲得所有感受性的保證?!懊缹W感”這個詞是為了表達人工智能判斷中既接近于人的審美判斷,但又不同于人的審美判斷的那樣一種狀態(tài)。這個概念的特殊之處在于,從表面上看,它直接呈現(xiàn)了機械復制的內(nèi)涵。如果我們承認人工智能可以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那么它的作品所展現(xiàn)出來的各種素質(zhì)無疑與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相當接近的。我們以前認為藝術創(chuàng)造是飽滿心靈外化的表現(xiàn),不可以用規(guī)則進行陳述和標明,但人工智能藝術卻明確反駁了這樣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觀念。當然這一反駁并不說明人類就此走上以規(guī)則為主導的藝術創(chuàng)造,對人類來說,那依然可能是錯誤的方向,但是對人工智能來講,這卻是唯一的、不得不如此的方向。不可能脫離規(guī)則來談論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甚至更進一步判斷,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本來就是以遵循規(guī)則為基礎的計算模型的建造和實踐。任何一種美感的成熟都離不開某種明確的美學傾向。因而,當我們陳述美學感的時候,其內(nèi)涵是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而從具體的美感呈現(xiàn)來說,沒有美學規(guī)則,我們就難以有明確的美感。從“美學感”“黃感”這兩個概念可以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與人的審美感受的不同,從此我們可以將非人的藝術與人的藝術進行對照,它們在效果上是相同或相類的,而這樣的相同或相類都離不開人這個中介。沒有人類活動,就根本不存在藝術活動,不存在人工智能藝術,也不存在美感以及美學感這樣的形態(tài)。人工智能的美學感既顧及了人類美學觀念當中美感的生成,又指出了人工智能藝術創(chuàng)造或美學效應中所包含的根本性差異的基礎,雖然這樣的觀念在目前的人類主義美學觀念當中是被貶抑的,但是借著這種被貶抑的觀念,我們可能走向廣闊的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與人的創(chuàng)造相互促成、和諧共進的未來。(摘編自王峰《仿若如此的美學感:人工智能的美感問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人工智能憑借它具有的美感已深入藝術領域,逐漸成為藝術共同體的一員。B.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時不需要像人那樣有深深的內(nèi)在感受或飽滿的心靈。C.人工智能的美學表達模型決定人工智能對人的能力的模仿是有所限制的模仿。D.美學感的概念既顧及人類美學觀念,又指出人工智能美學效應的根本性差異。(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無論多么強大,終究不能將人類的感知能力完全計算化。B.人工智能的某種美感與人的審美感覺只是相似,并不相同,所以不能稱為美感。C.人工智能藝術完全顛覆了不以規(guī)則而全憑飽滿心靈外化進行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藝術觀。D.美學感概念的提出,可以讓人們正確區(qū)分人工智能和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美學價值。(3)下列選項中,不符合材料所說的“美學感”的一項是AA.杜甫感時傷世而創(chuàng)作《登高》B.AI畫出精美的《清明上河圖》C.ChatGPT創(chuàng)作美麗的童話故事D.“小冰”軟件寫出《長江贊》(4)材料最后一段運用多重復句進行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請簡要分析。(5)在關于“人工智能的美學問題”的研討會上,有人說人工智能的美學是“基于人類審美形態(tài)的理解之上而進行的計算性模仿”,請根據(jù)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窘獯稹浚?)A.“人工智能憑借它具有的美感……”錯,從后文“它好像人的美感,但并非人的審美感覺”“美學感是一個新詞,完全為人工智能美學而造設。這一概念有利于區(qū)分人工智能與人的美感概念”分析可知人工智能屬于美學感,沒有美感。故選:A。(2)C.“不以規(guī)則而全憑飽滿心靈外化進行創(chuàng)造”錯,原文說“不可以用規(guī)則進行陳述和標明”,并不是說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以規(guī)則”。故選:C。(3)A.杜甫寫詩屬于美感。B.人工智能的模仿,屬于美學感。C.人工智能的模仿,屬于美學感。D.人工智能的模仿,屬于美學感。故選:A。(4)①“人工智能的美學感既顧及了……又指出了……”指出人工智能美學感提出的意義,“這樣的觀念在目前的人類主義美學觀念當中是被貶抑的”指出美學感的概念在當今的現(xiàn)狀,“借著這種被貶抑的觀念,我們可能走向廣闊的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與人的創(chuàng)造相互促成、和諧共進的未來”又指出這種現(xiàn)狀對未來的積極作用;②運用多重復句,如使用“既……又”表并列關系、“雖然……但是”表轉(zhuǎn)折關系,這些關聯(lián)詞語的使用,增強了語言的嚴密性,使思維更嚴謹、論證更嚴密,增強說服力。(5)人工智能的美學是“基于人類審美形態(tài)的理解之上而進行的計算性模仿”,要理解這句話,需要回歸原文,篩選信息。①由“似乎某些身體感覺是無法被計算化的,從而人工智能也無法具備感覺的直接性”“人工智能無疑要去模仿人的能力或功能,但把人的功能轉(zhuǎn)運到人工智能上需要一個預先設定的結(jié)構(gòu)”可知,人工智能無法計算,也無法具備人的感覺,它只是模仿人的某種功能;②由“這一限制無疑來自人工智能的美學表達模型,而這一模型的基本規(guī)則必然出自我們對美學原理和規(guī)則的理解”可知,人工智能的美感機制來源于人類對美學原理和規(guī)則的理解;③由“不可能脫離規(guī)則來談論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甚至更進一步判斷,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本來就是以遵循規(guī)則為基礎的計算模型的建造和實踐”可知,人工智能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遵循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計算模型的建造和實踐。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山有扶蘇段吉雄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和父親第一次看到“森林”的情景。滿眼的綠色像頭頂?shù)脑撇剩粸a而下,劈頭蓋臉地俯沖下來,漫山遍野緊密纏繞在一起的樹木和灌木層,一浪又一浪地撲過來,一種從未有過的新鮮和濃烈灌進我干澀的眼睛里。從樹林里呼嘯而出的氣息帶著潮濕的猛烈,夾雜著漿果的醇厚、青草的甜香、松木的濃郁,還有動物的腥臊,把我團團裹住。遠遠的,我被這種從未聞到過的氣味給徹底征服,像是第一次見到大海似的有些窒息。我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這樣的場景。爹,這就是森林?聽到我的問話,父親模棱兩可地說出了一句:這才是山!是的,這才是山。我們那兒只能叫做石坡,而且是一座座光禿禿的石坡。石坡上只長石頭不長樹。那些石頭似乎是商量好的,清一色地陰沉著臉。人們依然要在這黑山上討生活。能開荒種地的,自然不肯放過,不管是不規(guī)則的小盆地,還是臉盆大小的石窩。即使那僅能種上幾窩紅薯的石縫,鄉(xiāng)親們也會彎著身子在旮旯石縫里探尋希望。那些實在太高的坡頂上,人們栽上了洋刺、棗刺等生命力強、繁殖快的植物,希望它們能在離天最近的地方吸收陽光,沐浴雨露,能夠感動黑山。那些植物果然沒有讓人們失望,蓬勃興旺起來。它們依靠渾身尖銳的刺物盡可能減少了外界的干擾,在地面上囂張地向著太陽奔去。只是,面對殘酷的生存壓力,人們這點奢望變得蒼白而又十分可笑。畢竟,鍋底無薪的窘迫和飄渺的理想相比,人們還是選擇了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盡管這些植物有著尖尖的芒刺護體,但在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斗志面前,卻顯得柔軟、無力。不僅如此,那些好不容易在地層里扎下的樹蔸,也成為人們冬天深夜里打發(fā)時間的最好的伙伴。一時的溫暖換來的是年復一年的荒蕪。黑石山不僅沒有改觀,脾氣還越來越壞,稍微有風的日子,村子里便漫天黃沙,風凌厲地哭著,柴扉晃動著快要散架的身軀無力地看著風來回游竄。夏天的時候,黑山坡像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把炙熱毫無保留地反射到村莊里,瞅著那發(fā)光的石頭,心里是莫名其妙的慌亂和憤怒。《詩經(jīng)》里的那首《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我已記不得全文,但“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這兩句從一開始就記得清清楚楚。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在想象著那該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就像神話故事里描述的那樣:綠蔭成片,流水潺潺,鳥兒在樹林里唱歌,鴨子在水塘里和荷花共舞。但回到現(xiàn)實,我知道那是人們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望,現(xiàn)實中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特別是我的家鄉(xiāng)。直到父親帶著我走親戚時遇到了那片“森林”,我才相信,原來“山有扶蘇”是真的。那片森林讓我驚艷,讓我歡喜,我真的喜歡那綠色的氣息?;氐郊依锖螅斓臅r候我再也不去砸樹蔸了,家人以為是我變懶了。平時放羊的時候,我也不再去折斷一棵樹苗做一桿讓別人羨慕的鞭子,小伙伴們有些納悶,把我一個人丟在了石板上。躺在光滑的石頭上,從天上變幻多端的云層里,我看到了森林,也看到了水塘,還有荷花,鴨子,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群。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個春雨蒙蒙的早晨,父親扛著鐮頭,招呼我跟他一起。一抹綠色滑入眼簾,我看到他手上攥著一把柏樹苗,青翠欲滴還帶著水珠。出了門,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止父親一個人,漫山遍野的黑石山上,到處人頭攢動。如同冬天一樣,他們也揮舞著工具,使勁地朝著地下挖去,只是這一次,他們不再是索取,而是栽下了一棵棵綠色的幼苗。天下著細雨,人們顧不上打傘,像種莊稼一樣尋找著土壤,深深地挖上一個窩,再把樹苗放進去,手扶著樹苗,用腳把周圍的土劃拉到樹窩里,一下一下地踩實,末了還用鐮頭在周圍輕輕地砸?guī)紫?。那還頂著雨滴的樹苗便搖搖晃晃地站立起來了,有微風過來,樹苗只是點了點頭,身子紋絲不動。我看到父親的臉上有水珠滑下,頭頂上騰起了一層層薄霧,那一層層的薄霧匯聚到了一起,裊裊升起,在黑石坡的頂部聚到一起,罩在整個山頂上,縹縹緲緲,竟然有點仙境的感覺。樹苗在一天天地長大,開始有新鮮的風從山頂上刮下來。人們不再死守著幾分薄田,有人去遠處打工,有人做起了生意,還有人引進生態(tài)農(nóng)業(yè),那片黑石坡似乎漸漸被人們遺忘了。從滿山的黑色,到一片蓬勃,然后青綠、蒼翠、密不透風,似乎就是一眨眼的時間。沒有了破壞和毀損,森林仿佛從一夜之間就可以長出來。再次見到這座黑石山的時候,我確信它就跟我當年第一次見到“森林”的感覺一模一樣:我被裹進了綠色的云團里面,從樹林里呼嘯而出的氣息同樣帶著潮濕的猛烈,夾雜著漿果的醇厚、青草的甜香、松木的濃郁。站在這片屬于自己家鄉(xiāng)的“森林”面前,氣息里除了那些味道,還有一股親切的濃郁。(有刪節(jié))(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文章開篇描寫我第一次看到“森林”的情景,為下文寫“我”的家鄉(xiāng)黑石山變成森林作了鋪墊。B.作者寫自己“冬天的時候再也不去砸樹苑了,家人以為是變懶了”,那是因為作者對家鄉(xiāng)的山真的不抱希望了。C.文章意蘊深刻,讓人回味。篇末作者感嘆自己家鄉(xiāng)的“森林”里,“還有一股親切的濃郁”,蘊含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厚的情感。D.文章描寫了家鄉(xiāng)黑石山不同時代的景觀風貌,融入了作者對新時代家鄉(xiāng)的贊美以及對故鄉(xiāng)深層次的思考。(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A.景物描寫細致靈動。開篇用飽蘸情感的筆墨對“森林”景色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綠色之濃郁、氣息之濃烈讓人浮想聯(lián)翩。B.巧妙運用對比手法。黑石山過去環(huán)境惡劣和現(xiàn)在環(huán)境優(yōu)美形成鮮明對比,傳達出尊重自然的生態(tài)觀和對美麗鄉(xiāng)村的欣賞。C.倒敘手法引人入勝。開篇描繪一幅“森林”的絕美畫面,直接切進描寫的核心對象,制造懸念,與黑石山形成對比,引人入勝。D.文章語言表現(xiàn)力強。“風凌厲地哭著,柴扉晃動著快要散架的身軀無力地看著風來回游竄”運用比擬修辭,生動形象。(3)文章以“山有扶蘇”為題目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4)寫作興趣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jīng)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鄉(xiāng)村?鄉(xiāng)情?生態(tài)”,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扶蘇”。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窘獯稹浚?)B.“作者對家鄉(xiāng)的山真的不抱希望了”錯誤。從上下文的語境看,作者“不去砸樹蔸”是不想再毀壞樹木,破壞環(huán)境,不是“真的不抱希望”。故選B。(2)C.“倒敘手法引人入勝”錯誤。文章開篇介紹了父親領我見到“森林”的情形,為下文鄉(xiāng)民尊重自然,植樹造林,改變環(huán)境做鋪墊。故選C。(3)題目“山有扶蘇”是出自《詩經(jīng)》里《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中的詩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詩句作為題目,使文章更具有詩情畫意,富有文采。文中寫到當父親帶著“我”走親戚時遇到了那片“森林”時,“我”才相信,原來“山有扶蘇”是真的,所以“山有扶蘇”意思是山上綠蔭成片。以“山有扶蘇”為題目,更加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渴望擁有滿山綠色、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生態(tài)理想,蘊含了全文主旨。標題能起到統(tǒng)攝全文的作用。“山有扶蘇”本是出自《詩經(jīng)》中的詩句,描繪了綠蔭成片,流水潺潺,鳥兒在樹林里唱歌,鴨子在水塘里和荷花共舞的美好畫卷,而本文講述的正是家鄉(xiāng)從荒蕪的黑石山到綠樹成蔭的“森林”的轉(zhuǎn)變過程,所以全文圍繞“山有扶蘇”展開。(4)甲組答案示例:文章開篇寫到父親帶“我”走親戚時遇到的那一片“森林”,“我”被徹底征服。文章通過對家鄉(xiāng)石坡的描寫,展現(xiàn)出一個只長石頭不長樹、土地貧瘠、人們艱難討生活的鄉(xiāng)村景象。那些陰沉的石頭、有限的耕地以及被破壞的植被,勾勒出鄉(xiāng)村的荒蕪與貧困。后來,父親帶領鄉(xiāng)親們帶著鐮頭在黑石頭山上栽種了柏樹苗,植樹造林,樹苗一天天在長大,最終長成了森林,改善了環(huán)境。所以,本文寫了鄉(xiāng)民植樹造林,改變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經(jīng)過。當父親帶“我”走親戚時遇到的那一片“森林”后,“我”才相信“山有扶蘇”是真的,那片森林讓“我”驚艷,讓“我”歡喜,回到家里后,冬天的時候“我”再也不去砸樹蔸了,平時放羊的時候,也不再去折斷一棵樹苗,表明了“我”期待家鄉(xiāng)改變舊貌。為了改變家鄉(xiāng)惡劣的環(huán)境,父親帶領鄉(xiāng)親們帶著鐮頭在黑石頭山上栽種了柏樹苗,植樹造林,樹苗一天天在長大,最終長成了森林,改善了環(huán)境,所以本文歌頌父老鄉(xiāng)親的勇氣和奮斗,也歌頌家鄉(xiāng)的新風貌,作者將對家鄉(xiāng)的滾燙的愛化作濃郁的鄉(xiāng)情。文章寫到以前的故鄉(xiāng),鄉(xiāng)親們面對殘酷的生存壓力,選擇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將黑石山上抵御風沙的洋刺、棗刺等植物當作柴火燒掉,將樹蔸挖下,故鄉(xiāng)越來越是荒蕪。后來父親帶領鄉(xiāng)親們在黑石山上栽下一棵棵柏樹苗,樹苗一天天長大變成了森林,改善了環(huán)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對自然的敬重,讓讀者思考,美麗鄉(xiāng)村的最終歸宿是尊重自然、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乙組答案示例:①當“我”看到讓自己欣喜的“森林”時想到了“山有扶蘇”,所以“扶蘇”指的是茂盛的樹木枝葉?!胺鎏K”出自《詩經(jīng)》里《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中的詩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所以,“扶蘇”是《詩經(jīng)》中的典型意象,當“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自己就想像那該是怎樣一幅美麗的畫卷,所以,“扶蘇”又傳遞出作者豐富的情感,給予了人們身心上的審美享受。當“我”看到讓自己欣喜的“森林”時想到了“山有扶蘇”,接著“我”又想到了故鄉(xiāng)那貧瘠、荒蕪、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而當父親帶領鄉(xiāng)親們植樹造林,黑石頭山也變得滿山蒼翠,故鄉(xiāng)也有了當年“我”第一次見到“森林”的感覺,所以,本文中,“扶蘇”被賦予了象征意義,代表著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承載著文化底蘊和作者的美麗鄉(xiāng)愁。答案:(1)B(2)C(3)①引用《詩經(jīng)》里《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中的詩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前半句為題,使文章更具有詩情畫意,富有文采。②“山有扶蘇”即山上綠蔭成片,“扶蘇”二字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渴望擁有滿山綠色、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生態(tài)理想,蘊含了全文主旨。③標題起到了統(tǒng)攝全篇的作用,在文中作者關于《詩經(jīng)》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解釋中,“山有扶蘇”意為“山上綠樹成蔭”,全文圍繞“山有扶蘇”展開。(4)甲組答案示例:①本文寫鄉(xiāng)民植樹造林,改變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經(jīng)過。作者與父親路遇的那片“森林”讓我驚艷,讓我歡喜;而自己的故鄉(xiāng)卻是黃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環(huán)境惡劣;后來在父親的帶領下,全體鄉(xiāng)民植樹造林,改善環(huán)境。②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滾燙的愛化作濃郁的鄉(xiāng)情,在文中,他期待家鄉(xiāng)改變舊貌,歌頌父老鄉(xiāng)親的勇氣和奮斗,也歌頌家鄉(xiāng)的新風貌。③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對自然的敬重,讓讀者思考,美麗鄉(xiāng)村的最終歸宿是尊重自然、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乙組答案示例:①“扶蘇”指的是茂盛的樹木枝葉,是《詩經(jīng)》中的典型意象,給予了人們身心上的審美享受?!胺鎏K”在文中作為抒情意象,傳遞出作者豐富的情感。②本文中,“扶蘇”被賦予了象征意義,代表著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承載著文化底蘊和作者的美麗鄉(xiāng)愁。二、文言文閱讀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程琳,字天球,永寧軍博野人。舉服勤辭學科,補泰寧軍節(jié)度推官。時元昊反,猶遣使來朝,眾請按誅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殺之不祥。”后使者益驕橫,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殺,無罪也;今既驕橫,可暴其惡誅之,國法也,又何患耶?”又議重賄唃廝啰使討賊,得地即與之。琳曰:“使唃廝啰得地,是復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中國利也?!痹凰?,諒祚立,方幼,三大將分治其國。議者謂可因此時,以節(jié)度使啖三將,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勢,可不戰(zhàn)而屈矣。琳曰:“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不如因而撫之?!弊h者惜其失幾。(選自《宋史?程琳傳》,有刪改)材料二:元昊死,諒祚初立,議者請餌其三將,破分其勢,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绷⒄f之非,人皆知之,誠哉其不可與謀也!春秋重伐喪之貶,予士匄之還①,彼有取爾矣。鄰國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臨服罪,同好如初,則乖約肆淫,大傷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蝨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喪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平以休息吾民鞏固吾守惡容小不忍以亂大謀哉?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雖然,宋至此而欲乘喪以圖諒祚,談何容易乎?昔者繼遷死,德明弱,曹瑋②欲得精兵俘孤雛,郡邑其地;廟算無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為破分其國之說,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時也,元昊初喪之日也。夫所謂理勢者,豈有定理,而形跡相若,其勢均哉?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違,勇者不能競,唯其時而已。知時以審勢,因勢而求合于理,豈可以概論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選自王夫之《宋論》,有刪改)[注]①士匄(gài),晉國軍事家,率軍擊齊途中聽說齊侯去世,便棄攻而返。②曹瑋,北宋將領。李繼遷死,曹瑋向宋真宗提議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其可A削平B以休息C吾民D鞏固E吾宇F惡容G小不忍H以亂大謀哉?(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按,查辦,與成語“按圖索驥”“按兵不動”中“按”的意思均不同。B.“不如因而撫之”與《過秦論》“蒙故業(yè),因遺策”中的“因”意思相同。C.“誠哉其不可與謀也”與《赤壁賦》中“渺渺兮予懷”的句式一致。D.矜,憐憫,與《陳情表》中“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的“矜”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A.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來朝中覲見,眾人要求將使者誅殺,程琳起先拒絕,后因使者過于驕橫,便建議公布其惡行并誅殺他。B.眾人建議賄賂確廝啰,利用他討伐叛賊,所得土地均歸他所有;程琳并不認同,認為這會讓他成為下一個“李元昊”。C.王夫之認為,《春秋》中對“伐喪”行為的貶低是有條件的,若兩國關系友好,那么違背約定、趁人之危確為不仁。D.王夫之認為,李元昊已淪為夷狄叛賊,不值得體恤,程琳反對“伐喪”的錯誤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義而未加辨析。(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中國利也。②今元昊死,為破分其國之說,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5)材料一中,議者認為程琳反對“伐喪”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時機。王夫之是否認同議者的看法?請結(jié)合材料二簡要分析?!窘獯稹浚?)句意:如果可以借此機會削弱他的勢力,讓我們的百姓得到休養(yǎng)生息,鞏固我們的防守,又怎么能因為一點小的不忍心而打亂大局呢?“如其可削平”中,“如其”是假設連詞,表示“如果”,“可削平”作謂語,所以中間不能斷,其后B處斷開;“以休息吾民”和“鞏固吾宇”中,“休息吾民”和“鞏固吾宇”都是動賓結(jié)構(gòu),應單獨成句,所以“民”“宇”后DF處斷開。故選BDF。(2)A.正確。查辦;/按照;/止住。句意:朝中眾人請求朝廷按律查辦并誅殺這些使者。/按照圖像尋找好馬,比喻墨守成規(guī)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使軍隊暫不行動,現(xiàn)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B.“意思相同”錯。趁機;/沿襲。句意: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安撫他們。/繼承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C.正確。都是主謂倒裝句。前者正常語序為“其不可與謀也,誠哉”;/后者正常語序為“予懷渺渺兮”。句意:他確實是不應該與之共謀的人!/我的心懷悠遠。D.正確。憐憫;/看重、推崇。句意:他的喪事也不值得憐憫。/本來就希圖官職顯達,并不想顧惜名譽與節(jié)操。故選B。(3)D.“王夫之認為……程琳反對‘伐喪’的錯誤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義而未加辨析”錯誤,結(jié)合材料二第一段“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蝨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可知,王夫之直接表明程琳的說法不能用《春秋》的義理來解釋,可能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即其認為程琳反對“伐喪”并不是因為盲目遵循《春秋》道義。故選D。(4)①“若”,如;“間”,離間;“中國”,中原;“利”,名詞作動詞,得利。譯文:不如使用離間之法,使兩支羌族的勢力不和,中原便可以得利了。②“破分”,分裂;“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學習;“奚”,怎么。譯文:現(xiàn)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國家的觀點,也是在以曹瑋的智慧為師(學習曹瑋的智慧),又怎么能說那不可以呢?(5)結(jié)合材料二“立說之非,人皆知之,誠哉其不可與謀也!春秋重伐喪之貶,予士匄之還,彼有取爾矣……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蝨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可知,王夫之并不認同議者的觀點,他認為程琳反對“伐喪”的理由不能簡單地用《春秋》的道義來解釋,因為李元昊是夷狄叛賊,不值得體恤。結(jié)合材料二“雖然,宋至此而欲乘喪以圖諒祚,談何容易乎?昔者繼遷死,德明弱,曹瑋欲得精兵俘孤雛,郡邑其地;廟算無成,而元昊嗣之以逞”可知,王夫之分析了宋朝在元昊去世后的形勢,認為雖然表面上看似與當年曹瑋提議活捉李德明時相似(都是敵國君主去世,國內(nèi)局勢不穩(wěn)),但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結(jié)合材料二“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時也,元昊初喪之日也”可知,王夫之強調(diào),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德明孤弱時是宋朝削弱西夏的最佳時機,但當時宋朝沒有把握住;而元昊去世時,雖然也是一個潛在的時機,但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時機,因為西夏的局勢已經(jīng)相對穩(wěn)定,且宋朝的軍事實力并未得到顯著提升。綜上,可以得出:王夫之,并不認同議者的觀點,他認為程琳反對“伐喪”或另有深意,不可謂“失時”。答案:(1)BDF(2)B(3)D(4)①不如使用離間之法,使兩支羌族的勢力不和,中原便可以得利了。②現(xiàn)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國家的觀點,也是在以曹瑋的智慧為師(學習曹瑋的智慧),又怎么能說那不可以呢?(5)①不認同。②王夫之認為,元昊死時的形勢與李德明孤弱時看似相同,實則已隨著時代變化產(chǎn)生了差異。③元昊死時,宋朝已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最佳時機,故程琳反對“伐喪”或另有深意,不可謂“失時”。參考譯文:材料一:程琳,字天球,是永寧軍博野縣人。他通過參加“服勤辭學科”的考試被選拔出來,后來補任為泰寧軍節(jié)度推官。當時,元昊反叛,但仍然派遣使者來朝廷朝見,朝中眾人請求朝廷按律查辦并誅殺這些使者。程琳說:“派遣使者是常規(guī)的事情,殺了他們不吉利?!焙髞?,元昊的使者越來越驕橫跋扈,大臣們對此感到憂慮。程琳又說:“當初沒有殺他們,是因為他們沒有罪;現(xiàn)在他們既然驕橫,我們就可以揭露他們的罪行然后誅殺他們,這是國家的法律,又有什么可憂慮的呢?”朝臣們又商議用重金賄賂唃廝啰,讓他出兵討伐叛賊,并承諾如果得到土地就賞賜給他。程琳說:“如果讓唃廝啰得到土地,那就等于是又出現(xiàn)了一個元昊。不如使用離間計,讓這兩個羌族部落不能聯(lián)合,這對中原王朝是有利的?!焙髞?,元昊去世,諒祚繼位,當時他還年幼,國內(nèi)由三大將分別治理。有人議論說可以趁這個機會,用節(jié)度使的職位誘惑這三位大將,讓他們各自統(tǒng)領一部分領土,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就可以不戰(zhàn)而勝了。程琳說:“在別人遭遇喪事的時候去占便宜,這不是安撫遠方之人的做法,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安撫他們?!蹦切┳h論的人為失去了這樣一個好機會而感到惋惜。(選自《宋史?程琳傳》,有刪改)材料二:元昊死后,諒祚剛剛繼位,有人建議朝廷誘使元昊手下的三大將相互爭斗,從而分裂他們的勢力,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朝廷的意愿。但程琳說:“在別人遭遇喪事的時候去謀取利益,這不是安撫遠方之人的做法?!彼⒓粗赋鲞@種建議的錯誤,人們也都明白這一點,他確實是不應該與之共謀的人!《春秋》一書對討伐有喪事之國持貶斥態(tài)度,并贊同晉國士匄歸還俘虜?shù)男袨?,這是有原因的。對于鄰國和友好的國家,即使偶爾出現(xiàn)裂痕也應該相互包容來彌補關系,如果一方興兵問罪,而另一方服罪,那么雙方又能和好如初。但如果違背盟約、肆意妄為,就會極大地傷害盟友之心,這確實是不仁道的。元昊是淪落到蠻夷之地的叛臣,是危害我們的蟊賊。他的死并不值得同情,他的喪事也不值得憐憫。如果可以借此機會削弱他的勢力,讓我們的百姓得到休養(yǎng)生息,鞏固我們的防守,又怎么能因為一點小的不忍心而打亂大局呢?所以,程琳指出這種建議的錯誤,不能用《春秋》中的義理來為他開脫。盡管如此,宋朝在這個時候想要趁著元昊去世來圖謀諒祚,又談何容易呢?從前,李繼遷死后,李德明勢力弱小,曹瑋想要率領精兵去俘虜李德明的孤兒寡母,并占領他們的土地;但朝廷的謀劃沒有成功,后來元昊繼位并實現(xiàn)了他的野心。有人說:現(xiàn)在元昊死了,提出分裂他國家的建議,也是效仿曹瑋的智慧,為什么又說它不可行呢?我說:難得而又容易失去的是時機,比如德明勢力弱小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而無法追回的也是時機,比如元昊剛死的時候。所謂的事理和形勢,哪里有固定的規(guī)律,而形勢和表象相似,它們的力量都是一樣的嗎?衡量自己,衡量對方,即使是智者也無法違背,勇者也無法競爭,只能順應時機而已。了解時機來審視形勢,根據(jù)形勢來尋求符合事理的做法,怎么可以用一般的概念來討論呢?這樣思考,或許王琳有深藏的心思,這就不得而知了。(選自王夫之《宋論》,有刪改)三、古代詩歌閱讀4.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因雨和杜韻王陽明晚堂疏雨暗柴門,忽入殘荷瀉石盆。萬里滄江生白發(fā),幾人燈火坐黃昏??屯咀钣X秋先到,荒徑唯憐菊尚存。卻憶故園耕釣處,短蓑長笛下江村。【注】正德元年(1506),王陽明上疏論事,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丞,途中寫下此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和韻”指依照他人詩作的押韻創(chuàng)作的詩,本詩既使用了杜甫詩工整端嚴的“韻”,也寫出了杜甫詩沉郁頓挫的“神”。B.第三句的“生白發(fā)”用語新奇巧妙,既是擬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霧蒼蒼茫茫,就像是滄江生出的白發(fā)。C.全詩皆為眼前實景,意象豐富,筆觸細膩,沒有明詩常見的理學味道,以情馭筆,充滿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D.整首詩綜合運用了借景抒情、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等手法,將客途所見之景與由此引發(fā)的情感表達得細致動人。(2)《文心雕龍》中說,詩文應“情以物遷”,請據(jù)此簡要分析本詩的情感變化?!窘獯稹浚?)C.“全詩皆為眼前實景”錯,尾聯(lián)為回憶中景象并非眼前景。故選C。(2)①首聯(lián)“晚堂疏雨暗柴門,忽入殘荷瀉石盆”,描繪了傍晚時分,疏雨灑落在柴門上,雨水又忽然流入殘荷中,瀉入石盆的景象。這一畫面給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此時詩人因上疏論事得罪宦官而被貶貴州龍場驛丞,正處于人生的低谷。這樣的景象觸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被官場黑暗勢力排擠打壓的苦悶抑郁之情,這種情感的產(chǎn)生是詩人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互交融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情以物遷”。②頸聯(lián)“荒徑唯憐菊尚存”,詩人在荒僻的小路上看到了依然綻放的菊花。菊花在中國文化中常常象征著高潔、堅貞不屈的品質(zhì)。詩人處于被貶的困境之中,但看到菊花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綻放,這讓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盡管遭受挫折打擊,卻不能改變內(nèi)心的高潔品質(zhì)。這里的菊花成為了詩人情感的寄托,引發(fā)了詩人對自身堅守高尚品質(zhì)的感慨,情感由苦悶抑郁轉(zhuǎn)為堅定不屈,再次體現(xiàn)了“情以物遷”。③尾聯(lián)“卻憶故園耕釣處,短蓑長笛下江村”,詩人回憶起故鄉(xiāng)的耕釣生活,那里有短蓑和長笛,充滿了寧靜與閑適。此時,詩人在異鄉(xiāng)的艱難處境與對故鄉(xiāng)美好生活的回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故鄉(xiāng)的畫面喚起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對歸隱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這種情感的轉(zhuǎn)變是由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所引發(fā)的,是客觀事物引發(fā)了詩人主觀情感的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情以物遷”。答案:(1)C(2)①由首聯(lián)描寫傍晚疏雨打柴門、入殘荷的景色抒發(fā)自己被官場黑暗勢力排擠打壓的苦悶抑郁。②頸聯(lián)轉(zhuǎn)為描寫荒徑所見的菊花來表達自己雖受到挫折打擊卻絕不會改變內(nèi)心高潔的堅貞不移。③最后通過回憶家鄉(xiāng)耕釣、短蓑長笛的畫面突出了思念家鄉(xiāng)、歸隱田園之情。譯文:傍晚堂對疏雨,外面是昏暗的柴門,陣雨掠過殘荷,忽地像傾翻石盆。漂泊江河茫茫萬里,我都生了白發(fā),世上有幾人如此燈下對坐在黃昏?奔波于客途最先感知秋天的到來,荒涼的道上只有可憐的野菊尚存。想到那家鄉(xiāng)中耕作和垂釣的地方,披短蓑帶長笛,逍遙自在出入江村。賞析:《因雨和杜韻》是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lián)以晚雨和殘荷為意象,營造出一種深秋傍晚的凄清氛圍;頷聯(lián)既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也流露出一種孤獨感;頸聯(lián)點明自己客居異鄉(xiāng)的處境,寫出一派荒涼的秋景;尾聯(lián)回憶起故鄉(xiāng)的耕釣生活,更深托出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全詩通過對深秋傍晚景象的描繪,展現(xiàn)出詩人因秋雨而觸起的客愁與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四、名篇名句默寫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從個人成長到國家發(fā)展,辯證地闡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指出國家“入則尤法家拂,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常常會走向滅亡。(2)《詩經(jīng)?氓》中“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襯男子的變化無常。(3)杜甫的《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點出困苦催生白發(fā),而“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則表達了詩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重點字:拂)(2)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重點字:隰)(3)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重點字:鬢)五、語言文字運用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充分古代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燦爛成就。展品中有數(shù)十件珍品,例如《中興四將圖》,便是宋代肖像畫中的佳作。畫中四將身著圓領袍服,皆為文人裝束;四武官作為待從,皆身著便裝。,但均身形矯健,表情機敏,頗有軍士風范。本次展覽繪制了許多線圖:西漢深衣展開示意,唐代女子妝容詳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覽還制作了服飾復原人像,為了古代服飾之美得以直觀地感受,完整地呈現(xiàn)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偟膩碚f,通過精心的謀劃、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覽向人們展示了一段豐富多彩的、立體版的《中國古代服飾史》。(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文字,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A.展示不可多得諸武官年齡和相貌各異15尊不同時代的B.展現(xiàn)不可多得諸武官的年齡和相貌各異15尊不同時代的C.展現(xiàn)屈指可數(shù)諸武官年齡和相貌各異不同時代的15尊D.展示屈指可數(shù)諸武官的年齡和相貌各異不同時代的15尊(2)最后一個自然段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DA.冒號B.引號C.省略號D.書名號(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荁A.為了人們直觀地感受古代服飾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B.以便人們直觀地感受古代服飾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C.為了古代服飾之美得以直觀地感受,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現(xiàn)D.以便古代服飾之美得以直觀地感受,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現(xiàn)【解答】(1)第一個含有要填寫的詞語的句子是“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充分古代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燦爛成就”,題面中給出了“展示”和“展現(xiàn)”兩個詞語供選擇,“展示”強調(diào)把某個對象拿出來給人看,“展現(xiàn)”強調(diào)使隱藏的精神品質(zhì)顯現(xiàn)出來。這里要與“成就”搭配,顯然“展示”比較恰當。第二個空含有需要填寫的詞語的句子是“展品中有數(shù)十件珍品,例如《中興四將圖》,便是宋代肖像畫中的佳作”,要給“佳作”找一個修飾語。題面給出了“不可多得”和“屈指可數(shù)”兩個詞語供選擇?!安豢啥嗟谩焙猩俣y得、值得珍惜之意,“屈指可數(shù)”只是強調(diào)數(shù)量很少。這里形容“佳作”,不僅強調(diào)少,還強調(diào)值得珍惜,“不可多得”更為恰當。第三個空含有需要填寫的文字的句子是“,但均身形矯健,表情機敏,頗有軍士風范”。題面給出了“諸武官年齡和相貌各異”和“諸武官的年齡和相貌各異”兩個句子供選擇,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一個“的”字造成的主語不同。根據(jù)后文,主語應當是“諸武官”,而非“年齡和相貌”,所以應當填入的句子是“諸武官年齡和相貌各異”。最后一處含有需要填寫的文字的句子是“本次展覽還制作了服飾復原人像”,題面給出了“15尊不同時代的”和“不同時代的15尊”兩種表達供選擇,結(jié)合上這兩種表達的細微區(qū)別和上下文意,可知,先說“15尊”,再強調(diào)這15尊人像屬“不同時代”,如果先說“不同時代”,易誤解為每個“不同時代”都有15尊人像,所以,此處應填入“15尊不同時代的”。故選A。(2)第一處是冒號,用在總結(jié)性話語之后,引出分說的內(nèi)容,使用正確。第二處是引號,此處表示特定稱謂,特指明代巾帽中的流行款式,使用正確。第三處是省略號,此處標示列舉的省略,使用正確。第四處是書名號,但這里的“中國古代服飾史”應當是泛指一段歷史,并非指某一本書,注意前面的量詞是“一段”而非“一本”,所以,此處應當用雙引號表示特殊含義,而不應用書名號。書名號使用錯誤。故選D。(3)文中劃線句子有三處語?。孩佟盀榱恕北硎灸康臅r,要放在句首,此處使用不當;②“古代服飾之美”作為主語,與謂語“直觀地感受”不匹配,正確的表達應當用被動式,“被人們直觀地感受”,或者表述為“人們直觀地感受古代服飾之美”;③“整體呈現(xiàn)”與前面的主語“古代服飾之美”不匹配。第①處語病,BD兩個選項都改正了;第②③兩處語病,AB兩個選項都改正了。綜上可知,只有B項是完全正確的,是本題正確答案。故選B。答案:(1)A(2)D(3)B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孟子批評墨家的兼愛是“無父”的“禽獸”理論,他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 農(nóng)藥殘留土壤生物降解研究
- 高一化學教案:專題第二單元第四課時糖類
- 2024屆浙江省溫州十五校聯(lián)合體高考化學押題試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化學第四章電化學基礎第一節(jié)原電池達標訓練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4
- 2024高中地理課時作業(yè)9資源的跨區(qū)域調(diào)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范文700字范文三篇素材
- 2024高中語文第五單元散而不亂氣脈中貫伶官傳序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 2024高中語文精讀課文一第3課2在動亂中成長起來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中外傳記蚜
- 2024高考化學一輪復習第十章化學實驗基礎第四講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規(guī)范演練含解析新人教版
-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管控研究》
- 餐飲業(yè)環(huán)境保護管理方案
- 食品安全分享
- 礦山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中國急診專家共識(2023)》解讀課件
-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100道題解分數(shù)方程
- 2022年五年級數(shù)學興趣小組活動記錄
- Q∕GDW 12127-2021 低壓開關柜技術規(guī)范
- YY 0838-2021 微波熱凝設備
- 商品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表
- 版式設計發(fā)展歷程-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