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 第1部分:技術規(guī)范 征求意見稿_第1頁
海洋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 第1部分:技術規(guī)范 征求意見稿_第2頁
海洋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 第1部分:技術規(guī)范 征求意見稿_第3頁
海洋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 第1部分:技術規(guī)范 征求意見稿_第4頁
海洋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 第1部分:技術規(guī)范 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海工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索第1部分:通用規(guī)范本文件規(guī)定了用于海工平臺定位系泊用未經(jīng)使用的纖維繩索的主要特性和試驗方法。定位系泊纖維繩索可由不同的繩芯材料制成。本文件提供了適用于所有材料的通用要求。ISO18692系列的后續(xù)部分為每種(繩芯)材料都提供了本文件未涉及的具體要求。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ISO1968纖維繩索和繩纜制品詞匯(Fibreropesandcordage—Vocabulary)ISO2060紡織品卷裝紗絞紗法線密度的測定(Textiles—Yarnfrompackages—Determinationoflineardensity(massperunitlength)bytheskeinmethod)注:GB/T4743-2009紡織品卷裝紗絞紗法線密度的測定(ISO2060:1994(MOD),)ISO2062紡織品—卷裝紗—單紗斷裂負荷和斷裂伸長率的測定(CRE)(Textiles—Yarnsfrompackages—Determinationofsingle-endbreakingforceandelongationatbreakusingconstantrateofextension(CRE)tester)ISO7500-1金屬材料-靜力單軸試驗機的檢驗-第1部分:拉力和(或)壓力試驗機-測力系統(tǒng)的檢驗和校準(Metallicmaterials—Verificationofstaticuniaxialtestingmachines—Part1:Tension/compressiontestingmachines—Verificationandcalibrationoftheforce-measuringsystem)注:GB/T16825.1—2022金屬材料靜力單軸試驗機的檢驗與校準第1部分:拉力和(或)壓力試驗機測力系統(tǒng)的檢ASTMD885人造有機纖維制輪胎簾子線、輪胎簾子布和工業(yè)長絲紗線的標準試驗方法(Standardtestmethodsfortirecords,tirecordfabrics,andindustrialfilamentyarnsmadefrommanufacturedorganic-basefibers)ASTMD6611,干濕態(tài)紗與紗耐磨性能的標準試驗方法(Standardtestmethodforwetanddryyarn-onyarnabrasionresistance)3術語和定義GB/T40273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2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3.1斷裂強力breakingstrengthBS在繩索上以直線施加導致繩索斷裂的最大力。3.2繩芯core繩索承擔載荷的中心部分。3.3護套cover繩芯外表的編織物或其它保護層。注:護套對繩索強力沒有顯著貢獻。3.4動態(tài)剛度dynamicstiffness在測試過程中,繩索在最低(谷值)和最高(峰值)應力之間所受載荷與應變變化的比值,以繩索最小斷裂強力進行歸一化。注:見B.3.6.2。3.5纖維材料聲明fibrematerialdeclaration由纖維生產(chǎn)商出具的文件,證明纖維材料的類型、等級和性能。3.6耐海洋環(huán)境整理marinefinish在纖維或紗線上使用的工藝和材料,以提高產(chǎn)品在海洋環(huán)境中的紗線間耐磨性能。3.7海洋級纖維marinegradefibre用于海洋環(huán)境并具有紗/紗耐磨性能的纖維。3.8最低斷裂強力minimumbreakingstrengthMBS規(guī)定了繩索在按照本文件中的程序進行測試時應達到的最小斷裂強力。注:在本文件中,MBS是指端接繩索的最小斷裂強力。3.9樣品繩索prototyperope按照繩索設計規(guī)范制造,用于訂貨之前或在常規(guī)生產(chǎn)開始之前進行測試用的繩索。3.10合格繩索qualifiedrope已被制造商確認為包括所有相關性能試驗均符合本文件規(guī)定的要求的繩索。3.11認可的船級社recognizedclassificationsociety(RCS)指國際船級社協(xié)會(IACS)的成員,具有纖維繩系泊相關資質(zhì)和經(jīng)驗,并制定了相關分類的規(guī)則/指南。3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3.12繩索結構ropeconstruction繩索制造中將纖維、繩紗和繩股組合起來的方式。注:在某些繩索結構中,繩芯由子繩,即由一組捻繩或編織繩,用捻合、編織或平行鋪設等方法裝配而成。3.13繩索設計規(guī)范ropedesignspecification完整描述繩索設計的文件,包括繩股的數(shù)量和排布、繩股捻距、材料化學成分和制造工藝等。3.14繩索制造規(guī)范ropemanufacturingspecification完整描述繩索制造過程的文件,包括制造過程中每個步驟的說明。3.15繩索生產(chǎn)報告ropeproductionreport完整描述繩索產(chǎn)品的文件,包括繩索規(guī)格、端接設計和裝配長度,還包括材料證書、材料試驗結果和各種檢查清單。3.16繩索端部ropetermination將繩索連接到組件插口的方法。3.17端部規(guī)范terminationspecification完整描述端部的設計、處理和制作過程的文件,包括制作或組裝端部的材料和步驟。3.18扭距torque當對繩子施加張力或改變張力,產(chǎn)生或傾向于產(chǎn)生繞繩軸扭轉(zhuǎn)或旋轉(zhuǎn)運動的力矩。4材料4.1繩芯材料4.1.1纖維強度繩芯所用的纖維應符合ISO18692系列各部分的具體要求,并應按照附錄A進行鑒定和測試。4.2海洋級繩芯所用的纖維應為海洋級纖維。耐磨性應通過紗與紗濕態(tài)驗證,并應符合A.4.2的要求。4.3護套材料繩索護套使用聚酯紗時,應符合附錄A要求,其最低強度應為0.73N/tex。4.4其他材料繩索組件中使用的其他材料應在繩索設計/制造中確定規(guī)格。對于每種材料,應根據(jù)適用情況規(guī)定以下內(nèi)容:a)基礎材料;4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b)尺寸(如線密度、單位面積質(zhì)量);c)相關的強度性能(例如強度、剛度)。5要求-繩索性能5.1最低斷裂強力根據(jù)第7章和附錄B進行測試時,繩索的最低斷裂強力應符合ISO18692系列各相應部分的具體要求。5.2最低繩芯斷裂強度根據(jù)附錄B測試,繩芯的最低斷裂強度應符合ISO18692系列的每個相應部分的要求。5.3初始承載末期的動態(tài)剛度初始承載階段末期的動態(tài)剛度應在B.3.1繩索測試程序第8步的樣品繩索測試中進行計算。5.4扭矩特性5.4.1扭矩中性繩索如果繩索的扭矩系數(shù)Q小于0.005,則認為繩索是扭矩中性的,見公式(1):Q=····························································(1)式中:Q——為扭矩系數(shù);d——繩索直徑,以毫米(mm)表示;F——是施加在繩索上的力,以千牛(kN)表示;T——是繩索產(chǎn)生的扭矩,以牛頓米(N?m)表示。證明扭矩中性的測試方法在B.6.1中給出。由多股編織子繩或相同數(shù)量的左捻和右捻子繩構成的平行結構繩索(除了捻向外,其他方面都相同)本身具有扭矩中性(另見6.2)。這些結構不需要進行扭矩驗證。5.4.2扭矩匹配繩索如果繩索在設計載荷范圍內(nèi)的扭轉(zhuǎn)特性與要連接的鋼絲繩扭矩特性基本相同,則該繩索可被視為扭矩匹配繩索。當按B.6.2所述進行測試時,每根繩索和鋼絲繩原件的旋轉(zhuǎn)角度不應超過5°。5.5循環(huán)加載疲勞性能繩索應按照7.1.6和B.5的要求,證明其在循環(huán)加載條件下的性能。5.6微粒侵入防護除另有規(guī)定,繩索的構造應能保護繩芯免受尺寸大于20μm的微粒或雙方協(xié)商一致的微粒侵入。應使用同一規(guī)格繩索按照B.7的規(guī)定測試。6要求繩索結構和設計6.1概述5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繩索的典型部分應包括一個提供預期強力和剛度的繩芯以及一個護套。6.2結構類型繩索應為下列結構類型之一:—扭矩中性結構(TF型);—扭矩匹配結構(TM型)。繩索的類型應由買方指定。注:扭矩中性繩索與鏈條或扭矩中性螺旋股型鋼絲繩一起在系泊系統(tǒng)6.3繩芯6.3.1繩芯中的紗線總數(shù)至少應為繩芯設計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數(shù)量。6.3.2繩芯和子繩不允許有接頭,末端除外。繩股應在繩索的長度上應連續(xù)不斷,無接頭或繩股互換情況。如有必要,紗線允許連接。6.4護套6.4.1繩芯周圍應有護套,以保護繩芯不受搬運和使用過程中的機械損壞(主要是磨損護套應透水。6.4.2聚酯編織物構成的防護層,其最小厚度t應滿足以下要求:——繩索代號RN大于等于100時,t=7.0mm;——繩索代號RN小于100時,t=0.07×RN,但不小于4mm。如果股繩互換(即一根中斷的股繩與另一根沿相同路徑的相同股繩進行重疊延續(xù))能夠適當錯開布置,那么這種股繩互換是允許的。6.4.3如果使用其他類型護套,其防護性能應至少等同于按照4.2和6.4.2規(guī)定的聚酯編織保護套的防護水平。6.4.4編織保護套應包含能形成特定圖案的彩色股繩,以便在安裝過程或使用過程中能夠識別繩索的扭轉(zhuǎn)情況。繩索上至少要有一根“S”色絲和一根“Z”色絲形成一個十字形圖案。若使用替代保護套,應配備一條對比色的軸向條紋,或采用其他方法,以便在安裝或使用過程中識別繩索的扭轉(zhuǎn)情況。6.5繩索端部繩索端部應由環(huán)眼接頭和耐磨材料制成??刹捎闷渌宇^方式,但不得影響繩索性能。環(huán)眼的尺寸和排列應與用于端接的卸扣環(huán)(或其他接口件)的直徑和凹槽形狀相匹配,且應與樣品繩索測試時的情況相同。在接頭區(qū)域,應保持或恢復繩索護套和防顆粒侵入保護(如有)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環(huán)眼和接頭區(qū)域應進一步覆蓋耐磨涂層,如聚氨酯。每次端接應按照端部接頭規(guī)范進行。6.6繩索長度除非在訂單或合同中另有約定,繩索的長度應按照7.2.2在20%的MBS張力下進行計算。供應的繩索長度應在規(guī)定長度的±1%范圍內(nèi)。對于每根供應的繩索,應在卷繞張力或制造過程中報告實際長度作為參考值。6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如有短段繩索,其長度應由買方和制造商相互協(xié)商確定。應制造足夠的額外長度,以便準備測試樣品,這些樣品被認為是交付的一部分。7繩索測試7.1型式試驗7.1.1概述型式試驗旨在證明制造商認證的繩索產(chǎn)品符合本文件規(guī)定的性能。這些試驗的目的是驗證每種規(guī)格的成品繩索(包括護套和端部)的設計、材料和制造方法。所有需要進行型式試驗的繩索都必須符合本文件中的所有其他要求。除非本條款另有規(guī)定,否則每種規(guī)格的樣品繩索都應進行以下規(guī)定的試驗。任何可能導致第5章中所定義的性能發(fā)生變化的設計、材料、制造方法(包括護套和端部)的更改,都需要對修改后的繩索進行本文件規(guī)定的型式試驗。7.1.2抽樣和測試應根據(jù)ISO18692系列各部分的具體要求確定要測試繩索樣品數(shù)量。7.1.3斷裂強力、繩芯斷裂強度和剛度測試7.1.3.1樣品應按附錄B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測試,每個樣品均應能夠滿足ISO18692系列各個部分的具體要求。7.1.3.2應按照B.3中規(guī)定的方法計算繩芯的斷裂強度和初始承載末期動態(tài)剛度。7.1.3.3應在同一次試驗中對靜態(tài)剛度和在其它荷載水平下的動態(tài)剛度進行測量。然而,當具有相同設計、材料和制造方法的另一根合格繩索已有測量結果,且繩索代號不小于150時,無需進行這些測量。注2:這些剛度測量也可以在單獨的繩索樣品7.1.4扭矩特性試驗如有必要,扭矩特性試驗應按照B.6中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然而,當具有相同設計、材料和制造方法的另一根合格繩索已有測試結果,且繩索代號不小于150時,無需進行這些測試。7.1.5線密度測試線密度應根據(jù)B.4中所述方法,由測量的重量和長度計算得出。7.1.6循環(huán)加載疲勞測試應選取一個樣品進行循環(huán)加載疲勞測試。然而,如果合格繩索具有相同設計、材料和制造方法(包括護套和端部),則只需測試某一直徑的繩索,就可以認定在該測試繩索(50%~200%)MBS區(qū)間的所有直徑的繩索都合格。如果已經(jīng)有相關數(shù)據(jù),則不需要進行循環(huán)加載疲勞測試。循環(huán)加載疲勞測試按照B.5中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制造商應選擇一個載荷范圍,繩索應在該載荷范圍內(nèi)承受至少圖B.2中所循環(huán)次數(shù)而不斷裂。7.1.7護套厚度7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應驗證防護層的厚度。編織防護層的厚度應為最大編織張力下防護層股線測量厚度的兩倍。7.2生產(chǎn)過程中的測試7.2.1抽樣和測試對于符合本文件要求的繩索,基于7.1中的型式試驗,應從生產(chǎn)過程中對每種類型和尺寸的繩索中取一個樣品進行以下試驗:a)根據(jù)附錄B中的程序,進行斷裂強力和繩芯斷裂強度試驗;b)對保護層厚度進行驗證。7.2.2長度測量每個繩段(短繩段除外)的長度應根據(jù)線密度“ρt”按照公式(2)進行計算:L=·····················································(1)式中:L——繩索長度,單位為米(mmT——繩索總長度的質(zhì)量,單位為千克(kg);mS——可用于形成眼環(huán)和接頭的材料的質(zhì)量,單位為千克(kgρt,20——從型式試驗中獲得的繩索的線密度,單位為ktex。短繩段(小于20m)的長度應在2%MBS的載荷下,以終端配件中心之間的長度進行測量(見8報告8.1樣品繩索應提供完整詳細的樣品繩索報告,包括纖維制造商、纖維類型和后處理,以及可能影響機械性能的所有繩索特性,如設計、材料規(guī)格、制造方法(包括護套和端部處理),帶有草圖或圖片。還應提供完整而詳細的型式試驗報告,以及試驗裝置的草圖或圖片。8.2在制造產(chǎn)品應提供所供應繩索的制造報告。還應提供完整詳細的繩索測試報告以及測試裝置的草圖和圖片。9認證由公認船級社(RCS)頒發(fā)、批準的認可證書應與繩索一起提交,以確保測試和制造符合要求批準的規(guī)格。繩索制造商應出具聲明或證書,至少應包括以下信息:a)繩索代號;b)結構類型;c)繩芯材料;d)線密度;e)最小斷裂強力MBS;8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f)個體識別編號;g)規(guī)定載荷下的長度;h)卷繞操作張力下的長度。注:制造商聲明示例見附錄D。10標記、標簽和包裝10.1標記繩索中應至少有一條寬3毫米的帶子,上面印有識別制造商的參考標記。兩個連續(xù)標記之間的最大距離為0.5米。10.2標簽應在靠近接頭處安裝一個標識牌或其他替代方式標簽,至少包含以下信息:a)采購標識;b)個體識別編號;c)繩芯材料;d)對ISO18692系列特定部分的引用;e)結構類型(TF或TM),符合6.2;f)繩索MBS;g)根據(jù)7.2.2規(guī)定負載下的繩索長度。10.3包裝如果組件包裝在線軸或卷軸上,這些包裝應適合適用的運輸方式,并且在強度方面具有適當?shù)慕Y構。包裝應標有制造商的商標和批號。繩索可以裝在鋼卷筒或集裝箱中交付。在得到購買方事先同意的情況下,可提供其他包裝設計。9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纖維鑒定和測試A.1概述本附錄規(guī)定了纖維鑒定和測試的要求。ISO18692系列的每個相應部分都規(guī)定了特定的纖維要求。與紗線間耐磨性能相關的要求僅適用于需要耐海洋環(huán)境整理的纖維。A.2纖維規(guī)格A.2.1基本信息纖維規(guī)格應至少包括以下信息:a)纖維的標識和一般特性;b)物理和機械性能的詳細規(guī)格;c)紗與紗的耐磨性能。注:材料的一般特性可以在材料安全數(shù)據(jù)表中找到。A.2.2標識和一般特性纖維規(guī)格中應提供以下信息:a)纖維生產(chǎn)商;b)纖維名稱;c)纖維材料;d)單絲數(shù)量;e)線密度;f)平均強力g)耐海洋壞境整理劑的名稱、含量和溶解度(如果存在)。A.2.3物理機械性能纖維規(guī)格中應提供以下信息,包括規(guī)定性能的公差:a)線密度;b)干態(tài)斷裂強度;c)干態(tài)斷裂伸長率;d)特定載荷水平下的干態(tài)伸長率。這些特性數(shù)據(jù)應根據(jù)A.4規(guī)定進行測試,并記錄測試結果的數(shù)據(jù)。A.2.4紗與紗的耐磨性能對于海洋級纖維,應根據(jù)A.4.2的規(guī)定進行測試,并記錄濕態(tài)紗與紗耐磨性能數(shù)據(jù)。A.3纖維聲明纖維制造商每次交貨應出具原材料聲明,其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a)纖維名稱;b)批次號/批次標識;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c)線密度;d)干態(tài)斷裂強度;e)干態(tài)斷裂伸長率;f)耐海洋壞境整理試驗結果(見A.4.2.2)。在測試驗收環(huán)節(jié),需從交付的纖維中抽取的具有代表性數(shù)量的樣品進行測試,抽樣頻率為每5000kg至少進行一次。針對每項特性,都必須詳細記錄測試次數(shù)、平均值以及標準偏差或范圍。A.4纖維測試A.4.1纖維線密度和強度纖維線密度應按照ISO2060標準進行測試。纖維強度和伸長率應根據(jù)采集并測試的五個基本紗線樣品來確定。這些樣品應在溫度(21±1)°C、相對濕度(60±10)%的環(huán)境條件下調(diào)節(jié)至平衡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完成后,應根據(jù)ISO2062、ASTMD885,或由纖維制造商依據(jù)現(xiàn)有標準制定并記錄在案的等效方法(參見參考文獻[7])。繩索設計文件中應明確所采用的測試方法。纖維制造商每次對紗線進行測試時,均需采用同一方法。測試過程中,應測定并記錄紗線的平均斷裂強力和伸長率。A.4.2紗與紗耐磨性能當纖維被指定為“海洋級纖維”時,應進行有效性和耐久性的測試。A.4.2.1合格性測試A.4.2.1.1合格性測試(有效性)應根據(jù)ASTMD6611對濕態(tài)紗線進行整理有效性的鑒定測試。測試應至少在三個載荷水平下進行,包括在下列范圍內(nèi)各進行一次測試:a)(20至30)mN/tex;b)(35至45)mN/tex;c)(55到60)mN/tex。每個載荷水平至少應測試8根紗線,并根據(jù)ASTMD6611中的程序?qū)γ總€荷載水平的結果進行計算和報告,并作為參考保存。A.4.2.1.2合格性測試(耐久性)應證明海洋環(huán)境中海洋涂層的耐久性。評估方法應由纖維生產(chǎn)商正式記錄。可以使用(人工)老化后的紗紗耐磨性試驗。A.4.2.2當前產(chǎn)品的測試在纖維生產(chǎn)過程中,海洋級纖維的有效性應通過紗與紗耐磨測試或其他測試方法進行驗證。若采用紗與紗耐磨性能測試,測試至少應在一種負載水平下進行,且每次測試應至少使用4根紗線,驗收標準應基于鑒定測試的結果確定。其他任何測試方法均需由纖維生產(chǎn)商正式記錄。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規(guī)范性)繩索測試B.1概述本附錄規(guī)定了繩索樣品全尺寸試驗的要求,并涉及以下試驗:a)強力和剛度;b)線密度;c)循環(huán)加載疲勞;d)扭矩;e)微粒侵入防護性能測試。B.2試驗條件B.2.1繩索樣品繩索試驗,包括強力、循環(huán)加載疲勞和扭矩,應在與提供的繩索具有相同端部裝置的樣品上進行。強力和循環(huán)加載疲勞試驗應在固定端部的條件下進行(無旋轉(zhuǎn))。應提供相應的端接配件,其材料類型和輪廓和尺寸(半徑、凹槽形狀)與所提供繩索的護套相同。B.2.2環(huán)境條件在所有試驗中,都應記錄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浸泡、潤濕和浸沒的水應為無添加劑的淡水。在循環(huán)加載疲勞試驗期間(見B.5繩索應被水噴灑濕潤或浸沒,并控制溫度以避免過熱。出水溫不應超過30℃。B.2.3試驗機試驗機應至少符合ISO7500-1中的第2類要求,作為一種類型的機器,能夠在拉伸和回縮過程中始終控制加載。對于斷裂試驗(B.3.1中的第10步可以使用具有固定橫梁速度的試驗機,前提是斷裂時間至少為3分鐘。B.2.4載荷和伸長率測量載荷應通過應變測量系統(tǒng)進行測量,并在每次試驗期間連續(xù)記錄。注:在下述加載序列中,載荷以繩索規(guī)定MBS的百分比給出。繩芯標距伸長的測量,應采用對既定序列及繩芯材料具有足夠靈敏度的系統(tǒng)來進行。測量可使用引伸計,也可采用視頻圖像處理技術。若使用引伸計,需要切割繩套和過濾層,以固定引伸計的兩端;若采用視頻圖像處理技術進行測量,則需切割護套和過濾層,從而對繩芯進行標記。B.3斷裂強力和剛度試驗B.3.1試驗步驟以下繩索測試程序適用于驗證繩索MBS、最小繩芯斷裂強度和剛度。試驗應按以下步驟進行:——步驟1:樣品應在淡水中浸泡至少4小時;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步驟2:將樣品安裝在試驗機上;——步驟3:施加2%的最低斷裂強力(MBS)的載荷;——步驟4:繩索每一端都應進行標記。標記的位置在距離繩索最后一個接頭三倍繩索直徑的位置(見圖B.1);——步驟5:引申計應安裝于繩索兩個標記之間且不受末端接頭影響的位置;——步驟6:以每分鐘10%MBS的速率將張力提升至繩索MBS的50%,并保持30分鐘;——步驟7:以每分鐘10%MBS的速率將張力降低到繩索MBS的10%;——步驟8:在0.03Hz至0.1Hz的頻率范圍內(nèi)連續(xù)進行100次循環(huán)張力測試,施加張力保持在繩索MBS的10%至30%之間。(不斷進行試驗配套和測量動態(tài)剛度);——步驟9:適用時,應在規(guī)定的限值之間施加循環(huán)張力,并進行規(guī)定次數(shù)的循環(huán)(測量動態(tài)或靜態(tài)剛度;見B.3.5);否則,省略此步驟;——步驟10:卸載樣品,移除引伸計,將繩索以每分鐘約20%MBS的加載速率拉斷。圖B.1繩索樣品上的標記“r”B.3.2斷裂強力試驗在測試繩索樣品時,應記錄樣品的斷裂張力。所有測試樣品都應符合MBS。如果一個樣品的斷裂載荷低于MBS,則應準備另外兩個樣品并進行測試。只有當后續(xù)兩次測試的結果均符合MBS時,該繩索才被認為符合本文件規(guī)定的斷裂強度要求。B.3.3載荷—伸長試驗繩索測試應包括以下試驗步驟:a)載荷與總伸長(行程)的關系,四個步驟如下:2)步驟8,3)步驟9(適用時),4)步驟10;b)標距(引伸計)伸長率(用于原型繩索),三個步驟如下:1)載荷與伸長率,包括步驟5至7,2)在步驟8中,至少最后三個完整循環(huán)的載荷與伸長率,3)至少最后三個完整循環(huán)的載荷與伸長率,在步驟9中,動態(tài)剛度測量(無論何時執(zhí)行);c)在準靜態(tài)剛度測量的三個循環(huán)期間(無論何時進行),載荷和伸長率隨時間的連續(xù)記錄。注:步驟編號參考B.3.1。B.3.4初始載荷末期動態(tài)剛度在對樣品施加試驗配套后(見B.3.1步驟8),同時測量載荷和伸長儀的長度,按B.3.6.2計算得出動態(tài)剛度。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B.3.5準靜態(tài)剛度和動態(tài)剛度B.3.5.1準靜態(tài)剛度和其他載荷水平下的動態(tài)剛度應根據(jù)B.3.1步驟9中的載荷和標距伸長率測量獲得,并按B.3.6.3和B.3.6.4計算。當購買方和制造商達成協(xié)議時,可進行額外的動剛度測量(見附錄E)。B.3.5.2對于準靜態(tài)剛度的測量,應進行以下連續(xù)三個完整周期的循環(huán):a)在2分鐘至6分鐘的時間內(nèi),將繩索從10%的MBS緩慢加載到30%的MBS;b)從a)的開始時間起,將載荷保持在MBS的30%持續(xù)30分鐘;c)在2分鐘到6分鐘的時間內(nèi),將繩索從30%的MBS緩慢卸載到10%的MBS;d)從c)的開始時間起,將載荷保持在MBS的10%持續(xù)30分鐘。該循環(huán)應在上述B.3.1的步驟9期間對一個樣品在動態(tài)剛度循環(huán)之前進行。當相關方達成一致時,可以考慮其他載荷水平(見附錄E)。B.3.5.3動態(tài)剛度的測量,應在B.3.1的步驟9中以0.03Hz至0.1Hz的頻率之間進行以下循環(huán):—步驟9a:在第一個樣品上:在20%和30%的MBS之間循環(huán)100次;—步驟9b:在第二個樣品上:在30%和40%的MBS之間循環(huán)200次;—步驟9c:在第三個樣品上:在40%和50%的MBS之間循環(huán)300次。如果在一組循環(huán)中出現(xiàn)中斷,則應重復該組循環(huán)。如果中斷導致繩索卸載,應在重新運行中斷的循環(huán)組之前再次執(zhí)行步驟8。B.3.5.4作為B.3.1至B.3.5.3中程序的替代方案,試驗方法如下。a)所有測量均在同一樣品上進行,先測量準靜態(tài)剛度,然后測量動態(tài)剛度,如步驟9a、9b和9c。按載荷升序加載進行。循環(huán)次數(shù)可限制為每個水平100次。b)這些測量是在濕態(tài)或干態(tài)條件下對單獨的繩索樣品或在子繩(在相同結構的繩索)上進行,并按照以下步驟進行:1)將樣品安裝在試驗機上;2)按照B.3.1的步驟3至8,包括在磨合結束時測量動態(tài)剛度;3)按照B.3.1的步驟9,再按照B.3.5.2循環(huán)測量準靜態(tài)剛度;4)按照B.3.5.3的步驟9a、9b、9c,在進行循環(huán)的情況下,測量動態(tài)剛度。B.3.6機械性能的計算B.3.6.1繩芯的斷裂強度繩芯的斷裂強度按公式(B.1)計算得出:式中:t——繩芯的斷裂強度,單位為牛頓每特克斯(N/tex);FBS——實際的斷裂強力,由B.3.1的步驟10得到,單位為牛頓(N);l,C0----繩芯的線密度,在試驗時加以2%的最低斷裂強力(MBS)時測量得出,單位為B.3.6.2初始承載末期的動態(tài)剛度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初始承載末期的動態(tài)剛度由B.3.1的步驟8結束所測得的張力和伸長,再加以計算而得。該動態(tài)剛度按公式(B.2)計算得出:式中:Krb--初始承載末期的動態(tài)剛度;F30-F10--在100次加載循環(huán)中載荷的變量;FMBS--繩索的額定最低斷裂強力;L?L)/L--在100次加載循環(huán)中的伸長率(應變變量)。注:該剛度還可從初始承載末期最后三次加載循環(huán)時的載荷—--伸長曲線的平均斜率獲得。B.3.6.3動態(tài)剛度經(jīng)由B.3.5.3的9a、9b和9c步驟所做的載荷—--伸長測量,按公式(B.3)計算得到動態(tài)剛度:式中:Krd,X→Y--加載循環(huán)中載荷X至Y時的動態(tài)剛度;FY-FX--末次循環(huán)時加載的增量記錄值;FMBS--繩索的額定最低斷裂強力;(Ly?Lx)/Lx--末次循環(huán)時FX至FY所對應的伸長率。注:該剛度還可從初次承載最后三次加載循環(huán)時的載荷----伸長曲線的平均斜率獲得。B.3.6.4準靜態(tài)剛度有需要時,由載荷—伸長測量,按公式(B.4)計算得到準靜態(tài)剛度:式中:Krs,X→Y;1h——加載循環(huán)中載荷X至Y時,并持續(xù)時間1h后的準靜態(tài)剛度;FY-FX——末次循環(huán)時加載的增量記錄值;FMBS--繩索的額定最低斷裂強力;(Ly?Lx)/Lx——末次循環(huán)時FX至FY所對應的伸長率。注1:作為二選一,準靜態(tài)剛度可由最后兩次加載循環(huán)的注2:更長循環(huán)周期的準靜態(tài)剛度,可由對應于時間的載荷—伸長記B.4線密度測定B.4.1試驗步驟線密度的測量應從生產(chǎn)過程中選取的干態(tài)繩索樣本進行計算,該樣本的長度至少為2米(在插接區(qū)域以外的兩個標記間,見B.3.1中圖B.1),除非采購訂單或合同另有約定。a)將試樣安裝在試驗機上;b)加以適當?shù)墓潭?,為確保繩索的芯繩和護套之間不產(chǎn)生滑動;c)試樣在2%的最低斷裂強力(MBS)作用下,標記出長約2m為參考長度LR0;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d)每分鐘加載10%的最低斷裂強力(MBS),增加張力至該繩索20%的最低斷裂強力(MBS);e)以0.03至0.1Hz的頻率循環(huán)加載該繩索最低斷裂強力的15%至25%共100次;f)經(jīng)循環(huán)加載后,保持并在張力達到該繩索20g)張力降低到該繩索2%的最低斷裂強力(MBS)時,再立即測量參考長度LR2;h)卸載后,應在參考長度標記處切割試樣。切口應平整并與繩索的縱軸垂直;i)稱量并記錄該段繩的質(zhì)量;j)除去該繩的護套,稱量并記錄該段芯繩的質(zhì)量。注:線密度包含了已涂覆涂料的干態(tài)質(zhì)量。B.4.2線密度計算各種線密度按式(B.5)到式(B.8)計算:式中:ρl,0--繩索成品在2%的最低斷裂強力(MBS)時的線密度,單位為千特克斯(ktexρl,20--經(jīng)循環(huán)加載后,在20%的最低斷裂強力(MBS)時的繩索線密度,單位為千特克斯(ktexρl,2--經(jīng)前述步驟機械性受力后,重回2%的最低斷裂強力(MBS)時的繩索線密度,單位為千特克斯(ktexρl,C0--繩索成品中芯繩在2%的該繩索最低斷裂強力(MBS)時的線密度,單位為千特克斯(ktexmR--參考長度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mRC--繩索中芯繩的參考長度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LR0--在張力為該繩索最低斷裂強力(MBS)的2%時測得的參考長度,單位為米(mLR20--經(jīng)循環(huán)加載后,在張力為該繩索最低斷裂強力(MBS)的20%時下測得的參考長度,單位為米(mLR2--經(jīng)前述步驟機械性受力后,重回2%的最低斷裂強力(MBS)時測得的參考長度,單位為米(mB.5循環(huán)載荷疲勞試驗B.5.1試驗方案由生產(chǎn)方選擇載荷水平R,應為繩索最低斷裂強力的40%或50%。按圖B.2所示得所對應的最少循環(huán)次數(shù)。試驗的平均載荷Fmean和最大載荷Fmax,最大載荷為最低斷裂強力(MBS)的52%至55%之間。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注1:循環(huán)加載的范圍為(Fmin-Fmax),分別由公式(B.6)注2:圖B.2中的循環(huán)次數(shù)N,由公式(B.8)得出:式中:R——載荷水平除以最低斷裂強力(MBS);N——當R=0.4時,取值為17000,當R=0.5時,取值為5500。標引序號說明:X——軸為循環(huán)次數(shù),N周期數(shù)Y——軸為載荷水平,R(最低斷裂強力百分數(shù))。圖B.2循環(huán)載荷疲勞試驗的最低要求B.5.2試驗步驟循環(huán)載荷疲勞試驗應按照下列步驟進行:a)試樣應浸于淡水中4h以上;b)將試樣安裝在試驗機上;c)施加該繩索最低斷裂強力的2%的載荷;d)以每分鐘加載最低斷裂強力(MBS)的10%,直至張力達到最低斷裂強力(MBS)的50%,保持張力30min;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e)以每分鐘減載最低斷裂強力(MBS)的10%,直至張力達到最低斷裂強力(MBS)的30%;循環(huán)加載選定的最小載荷Fmin至最大載荷Fmax,且不少于規(guī)定的循環(huán)次數(shù),往復的頻率為0.01Hz至0.2Hz(見B.2.2);f)試樣受力卸載后,再以約為每分鐘最低斷裂強力(MBS)的20%的速率,將試樣拉斷。注:在斷裂時的載荷值表示為剩余強力,僅作為數(shù)據(jù)提供。B.6扭矩測量B.6.1扭矩系數(shù)扭矩系數(shù)應通過以下程序驗證:a)應將B.2.1中所述的繩索樣品安裝在試驗機中;b)應向樣品施加2%的MBS載荷并測量繩索直徑d;c)以相當于繩索MBS10%的速率向樣品施加50%的繩索MBS的張力,并保持30分鐘;d)以每分鐘MBS的10%的速度,施加張力到繩索的50%MBS,并保持30分鐘。e)在0.03Hz至0.1Hz的頻率范圍內(nèi)連續(xù)進行100次循環(huán)張力測試,施加張力保持在繩索MBS的10%至30%之間;f)釋放張力,并在樣品一端與試驗機銷釘(最好是固定端銷釘)之間引入一個摩擦補償滑輪;g)應向樣品施加2%的MBS載荷;h)剛性鋼桿應牢固地固定在繩端接頭的表面上,并垂直固定施加載荷;i)載荷減至零,并將一個安裝在堅固底座上的壓縮稱重傳感器放置在與杠桿末端接觸;j)應測量載荷傳感器接觸點距繩索中心線的距離;k)繩索上的載荷F應增加到MBS的10%;l)繩索在10%MBS時產(chǎn)生的以牛頓米為單位的扭矩(N?m),應按下式計算載荷傳感器測量值和杠桿臂長度。扭矩系數(shù)Q應使用公式(1)計算。B.6.2扭轉(zhuǎn)兼容性扭轉(zhuǎn)兼容性應通過以下程序進行驗證:a)選取長度相等的待匹配纖維繩和鋼絲繩樣本,將它們串聯(lián)連接,并安置在試驗機中,兩端固定。;b)對樣本施加相當于鋼絲繩部件最小破斷強度(MBS)2%的載荷。測量每根繩索的長度以及鋼絲繩的捻距;c)為使樣本穩(wěn)定,復合樣本需在鋼絲繩部件最小破斷強度的2%至20%之間循環(huán)加載10次;d)將樣本保持在20%的載荷下,并在兩根繩索的連接處設置測量該連接旋轉(zhuǎn)情況的裝置,比如杠桿;e)樣本需在±10%MBS的載荷下循環(huán)10次,記錄每次循環(huán)中連接處的角旋轉(zhuǎn)度數(shù);f)應計算鋼絲繩每圈的平均循環(huán)旋轉(zhuǎn)度數(shù),該度數(shù)不應超過5.4.2中規(guī)定的值。B.7微粒侵入防護應按照以下方法測試一個樣品:a)從一根未經(jīng)使用的繩索上取樣,取樣有效長度至少為繩索直徑的兩倍以上;b)試樣端部應用防水化合物密封;c)試樣應放入高壓艙中,并完全浸入淡水中。在大氣壓下保持60分鐘;d)應以水質(zhì)量25%的比例添加一定量的土壤。土壤應滿足或超過圖B.3所示的等級;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e)應在1小時內(nèi)逐步施加壓力,從大氣壓逐漸上升到10MPa。包括開始的1小時在內(nèi),測試總時間應為20小時;f)在此之后,應去除壓力并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檢查繩芯以確定濾網(wǎng)避免粒徑等于或大于規(guī)定值的土壤顆粒進入的效率。注:5.6節(jié)中所指的最大粒徑值大于幾粒并不一定表明濾網(wǎng)存在缺陷,因為這些顆??赡茉谂c土壤接觸之前就存在標引序號說明:1——粘土≤2μm2——淤泥>2μm且≤63μm3——砂>63μm和≤2mm4——礫石>2mm且≤63mmX——顆粒尺寸(mm)Y——通過百分比(%)Z——保留百分比(%)圖B.3微粒侵入試驗的土壤分級1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資料性)繩索操作和維護指南C.1總則無論何時,操作海洋平臺定位系泊用纖維繩索時應避免下列情況:a)與尖銳邊緣接觸(注意船舶的滾筒表面和艉滾輪),見圖C.1;圖C.1與尖銳邊緣接觸b)繩索與粗糙表面之間的過度磨擦(注意船舶甲板和艉滾輪),見圖C.2、圖C.3;圖C.2與粗糙表面接觸2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圖C.3與粗糙表面接觸c)使用尖銳的工具(刀具、剪刀和鋼絲繩)作業(yè)或處理,見圖C.4、C.5和C.6;圖C.4使用尖銳工具作業(yè)圖C.5使用尖銳工具作業(yè)圖C.6使用尖銳工具作業(yè)d)繩索和工作區(qū)域過度臟污(油污、泥漿、碎屑);參見圖C.7;3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圖C.7過度臟污e)繩索過度扭轉(zhuǎn)和彎曲,見圖C.8和圖C.9;圖C.8過度扭轉(zhuǎn)圖C.9過度彎曲f)接觸化學品或長期曝露在陽光下。C.2卷盤裝繩索的外觀交貨時,海工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索通常卷繞在鋼制卷盤上。在運輸過程中,需要用包裝材料對繩索的主體進行包裹保護。4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拆除包裝材料時應小心操作,避免切割或損壞繩索。包裝上的捆扎帶可能處于高張力狀態(tài),切割時可能會反彈,因此需格外小心。繩索的插入段可裝入具有相當大尺寸的包裝箱內(nèi),可使用合適尺寸和工作負載的叉車搬運包裝箱,但叉車叉臂位置應確保安全起吊。或者,也可使用吊索裝置起吊包裝箱,但吊索應連接在包裝箱底部,并確保負載均勻分布以實現(xiàn)安全起吊。嚴禁使用可能損壞包裝箱并暴露內(nèi)部繩索的吊索起吊操作。C.3卷盤的起吊和操作使用起重機起吊卷盤時,應使用專門的升降裝置。在吊裝卷盤的起吊和下降落位過程中,盡可能緩慢且平穩(wěn),以防止施加過度的加速和減速力。裝有繩索的卷盤不能在地上滾動。除非完全必要,即使是空的卷盤也不能滾動。只有當在提供了充分的控制滾動的方法時,卷盤才允許在平整的地面上進行滾動。放置在地上時,卷盤不能旋轉(zhuǎn)或單邊移動。無論滿的或空的卷盤都不能用叉車起吊。使用卷盤支架時,將卷盤安裝到繩索卷繞機構之前,不應將其與托架分離。使用支架可防止卷盤滾動,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穩(wěn)定性,并確保卷軸在存儲時保持正確的方向。C.4卷盤的儲存和維護繩索宜存放在卷盤內(nèi),卷盤放置在平地上的支架上,需要時加上合適的楔形木墊以防止任何意外的運動。卷盤不允許重疊堆高。卷盤放在室外時應加遮蓋,防止長期曝露在陽光下,防止植物在繩索上生長,防止微粒在遮蓋物上積累或進入繩索。這些措施確保了繩索保護層保持盡可能好的狀態(tài)。存儲時,應避免將卷盤線軸和其他配件連接到繩索上,以防止磨損繩索保護套。C.5安裝C.5.1船外部署a)當新的繩索與船甲板或艉滾輪接觸時,直接向繩索噴水有助于避免外部磨損造成的損傷和減少繩索內(nèi)部纖維間的磨損。見圖C.10。圖C.10噴水以避免磨損損壞b)安裝套環(huán)時,避免過度撐開繩索的眼環(huán),以免損壞或撕裂聚氨酯涂層。見圖C.11。5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圖C.11避免過度撐開繩眼c)避免靠近明火、有腐蝕性的化學物品,或過熱的場合。如果不可避免,應采取措施保護繩索。見圖C.12。圖C.12避免靠近火源和腐蝕性化學品d)避免繩索接觸海底。C.5.2繩索張緊和回卷計算設計部署過程中繩索承受最大的線性張力,設定為不超過最低斷裂強力的20%。部置中可能需要重型的錨或很長的鐵鏈。作為建議,繩索不應承受這些總重量,可以預先部署或使用第二根繩索。在后一種情況下,應注意避免第二根繩索在部署期間和斷開連接后對繩索造成損壞。第二根工作繩最好是扭矩平衡的纖維繩索。通常用于運輸繩索的標準卷盤無法承受超過幾噸的繩索張力。建議將繩索轉(zhuǎn)移到起錨機的絞車或?qū)S玫牟恐镁肀P上。然后繩索可以直接從絞車或從專用的部置卷盤放下去。在重新卷繞過程中,任何與繩索眼的臨時連接都應使用纖維繩索或織帶吊索。任何連接繩索的負載應保持在最低限度,以避免切入繩索眼的承重點。為了避免繩索陷入絞盤的內(nèi)層,防止由于繩索相對移動造成護套的損壞,放繩時的張力應設計的盡可能小。在絞車回卷或收進儲存絞盤時,給繩索施加一定張力同時配合一個好的橫移引導機構可避免繩索陷入內(nèi)層。作為指導,以低張力重新卷繞并以低于5%MBS的張力部署的繩索不會遇到內(nèi)陷問題。C.5.3設備狀況6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所有與繩索接觸的表面均應是光滑而無尖銳邊緣的。應避免繩索與任何設備在部署過程中接觸時發(fā)生相對移動。應特別注意避免繩索的聚氨酯環(huán)眼與金屬部件(如絞車框架)接觸。C.5.4滾輪和繩索彎曲在部署過程中,偶爾的彎曲和沿滾輪運動是允許的。繩索不應長時間反復繞滾輪循環(huán)往復運動。繩索也不應在動態(tài)負載條件下長時間彎曲纏繞。絞盤、滑輪和滾輪均應能自由旋轉(zhuǎn)。最小存儲D/d比例由運輸卷盤的筒徑給出。繩索的插入段在原始包裝中可以使用更小的D/d比例。C.5.5預張緊和連接為了測試錨和消除繩索的初始結構性伸長,可使用張緊程序。在系泊系統(tǒng)的早期以及在其第一次風暴負載后,一般需要重新張緊繩索,以去除繩索的結構伸長。應持續(xù)監(jiān)測繩索張力并在必要時重新對其進行張緊。在部署或連接過程中對繩索施加高張力時,繩索和端頭應遠離任何彎曲或障礙物。繩索應完全在部署船的外側并完全浸入海水中。C.6損傷識別C.6.1繩索護套損傷如灰塵和輕微的磨損等外部的小損傷是很常見的。繩索護套和過濾層的目的是保護內(nèi)部繩芯,在諸如斷裂強力和剛度等繩索性能的計算中,不考慮保護套和過濾層。見圖C.13。圖C.13繩索護套和過濾器的輕微損壞外部的損傷可直觀地識別如下:a)過量的污垢,這并不代表重大的損傷。護套的目的是保護繩索的繩芯。在這種情況下,用淡水沖洗該區(qū)域。見圖C.14。7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圖C.14清洗掉過多的污垢b)護套豁口使繩芯裸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暴露的繩芯區(qū)域沒有顯示任何切口或污垢的跡象,可以用小直徑細繩以螺旋纏繞方式包覆該區(qū)域,并用加強膠帶纏繞包覆固定;否則,不能使用該繩索。參見圖C.15至C.17。圖C.15暴露的繩芯圖C.16修復護套8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圖C.17修復護套c)護套因磨損而無切割使繩芯裸露,但無豁口。在這種情況下,用加強的膠帶纏繞包覆固定該區(qū)域。見圖C.18、圖C.19。圖C.18磨損的護套圖C.19加固磨損的護套C.6.2繩索繩芯損傷繩芯損傷的繩索不可以使用。見圖C.20。9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圖C.20繩芯受損應注意,只有嚴重的內(nèi)部損壞才可能通過肉眼直接識別。繩索表面的過度不平整可能代表內(nèi)部損壞。參見圖C.21和C.22。圖C.21內(nèi)部損壞圖C.22內(nèi)部損壞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制造商聲明—海工平臺定位系泊纖維繩索文件編號:___________________購買方買方訂單編號生產(chǎn)訂單號繩索標識名稱參考標準繩芯材料護套材料代號結構類型□中性扭轉(zhuǎn)型(TF型)□扭轉(zhuǎn)匹配型(TM型)*線密度(ktex)最低斷裂強力(kN)船級社/型式認可證書編號*其他請注明項目繩索唯一性識別編碼公稱長度實際長度(在%MBS時)在卷取張力下的繩索長度繩索凈重(kg)**包裝編號123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包括繩索端頭和配件地點: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質(zhì)量控制監(jiān)督者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附加信息和指南注:本附件中的條款提供了關于本正文及其附件中的條款提供了附加信息和指南。E.1范圍(第1章)本文件涵蓋了用于永久或移動海上浮式結構或類似應用的的系泊系統(tǒng)中的纖維繩索。海上浮動結構定位系統(tǒng)的設計以及聚酯纖維繩索在此類系統(tǒng)中應用的標準,見ISO19901-7(參考文獻[2])。在這些系統(tǒng)中,纖維繩索通常長期浸入水中,并在兩端固定點之間自由懸掛,并不會與海底接觸。只有在意外情況下或在安裝過程中,繩索才可能與海底發(fā)生接觸。E.2結構類型(6.2)繩索的典型結構見圖E.1和圖E.2所示。標引序號說明:1——護套;2——子繩。圖E.1典型的扭矩中性平行結構繩索的子繩和護套(TF型)標引序號說明:1——護套;2——繩芯。圖E.2典型的扭轉(zhuǎn)匹配鋼絲繩結構纖維繩索(TM型)GB/TXXXXX—XXXX/ISO18692-1:2018根據(jù)繩索的結構,繩索可以是扭轉(zhuǎn)中性的或設計為適應特定扭矩(扭矩匹配結構)的結構。扭轉(zhuǎn)匹配的纖維繩索旨在與鋼絲繩串聯(lián)使用。這種結構專門為減少鋼絲繩的扭轉(zhuǎn)疲勞而設計。E.3護套(6.4)護套的耐磨性可以通過在圓柱體上進行磨損測試來驗證,模擬繩索在安裝船艉滾輪上的情況。E.4繩索長度(6.6)繩索的長度定義為典型平均張力下的安裝長度,可以由初始加載、預加載的典型伸長以及B.4中定義的線密度進行模擬獲得。插入段是安裝在系泊纜繩上的小部分繩索,旨在用于定期檢查系泊系統(tǒng)的計劃中進行回收和測試。插入段的長度應足夠用于此目的。E.5斷裂強力(B.3.2)測試的目的是驗證繩索的斷裂強度是否符合指定的最小斷裂強度(MBS)。測試三個樣本提供了一個可量化的范圍。如果需要調(diào)高或調(diào)低斷裂強力范圍,則需要更多的測試(通常為5次)。測試流程包括初始加載和磨合加載。在兩者之間進行的進一步載荷——伸長測量不會顯著影響繩索的斷裂試驗。E.6預加載后的動態(tài)剛度、動態(tài)和靜態(tài)剛度纖維繩索在循環(huán)加載下的載荷——伸長特性已在多個研究和開發(fā)項目中進行研究,并提出了量化剛度對測試參數(shù)依賴性的模型(參見參考文獻[5]至[10])。對于具體結構,已知強力的繩索在不同實驗條件下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剛度:繩索標準預加載流程結束后的動態(tài)剛度成為該種繩索剛度的合適參數(shù)。僅需對一種規(guī)格的繩索進行有限的測試,即可通過驗證繩索的性能并調(diào)整模型獲得其他纖維,例如除聚酯纖維以外的其他纖維繩索的性能參數(shù)(參見參考文獻[10])。當需要進一步的數(shù)據(jù)(例如,不同加載序列的剛度)時,應進行額外的測試:——對同一種規(guī)格繩索(如上所述),或——最好通過測量子繩索獲得(在平行結構的情況下,通過本文件中規(guī)定的測量)。E.7循環(huán)加載疲勞試驗(B.5)請參閱ISO18692系列各個部分的相應附錄中的信息。E.8長度測量和線密度計算(B.4.2)線密度測試的目的是提供數(shù)據(jù)以確定/驗證安裝時的長度。為此,需測定典型安裝順序后繩索的線密度。測量繩索長度的其他方法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