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孔子學易考論_第1頁
中國文學孔子學易考論_第2頁
中國文學孔子學易考論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3孔子學《易》考論一、關(guān)于“《魯》讀”問題

孔子是否對《周易》曾有精深探討?原來,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疲骸翱鬃油矶病兑住?,……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稱,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尤其是被公認的最牢靠的孔子文獻《論語》亦載:“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妒龆罚┑牵墩撜Z》此處有異讀。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論語音義》說:“《魯》讀‘易’為‘亦’,今從《古》。”就是說,《魯論語》此章原為:“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边@樣,此章就沒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關(guān)系。各種對孔子與《周易》關(guān)系的懷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國學術(shù)史上一個聞名懸案。

我認為,既然這種異讀現(xiàn)象是由不同的《論語》版本造成的,那么,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最牢靠的途徑,是考察《論語》的版本源流,搞清《魯論》與《古論》之間的關(guān)系。依據(jù)筆者的考察,《魯論》和《古論》屬于同一來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魯人伏卿以后者為底本進行改編而成的。在改編過程中伏卿曾參考過《齊論》,后來張禹在對《魯論》進行改編時也曾從《齊論》汲取了一些內(nèi)容。

自景帝時發(fā)覺《古論》至鄭玄時代,已有三百年左右。在這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魯論》確定會不少訛誤,其所汲取《齊論》的部分,也確定會與原文有出入。在這種狀況下,鄭玄在編校《論語》時便自然地要參考《古論》和《齊論》以訂正《魯論》的論誤。據(jù)陸德明講:“鄭校周之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經(jīng)典釋文·論語音義》)但陸氏所引鄭玄“《魯》讀”,皆曰“從《古》”,未有“從《齊》”者,這是因為《古論》終歸是《魯論》的祖本,而《齊論》只是當時《魯論》的一個次要來源。

鑒于《魯論》只是《古論》的改編本,當然《古論》更原始、更牢靠。“加我數(shù)年”章的“《魯》讀‘易’為‘亦’”,只是《魯論》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訛誤,所以鄭玄將其改正:“今從《古》”。至于后人對這個訛誤大加發(fā)揮,甚至因此而懷疑孔子與《周易》的關(guān)系,實在是一個本可避開的誤會。

《魯論》將“易”寫作“亦”,當系筆誤。將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替代假借以至造成筆誤,是中國早期手抄本的常見現(xiàn)象,如馬王堆漢墓帛書常將“功”寫作“攻”、“配”寫作“肥”、“爻”寫作“效”、“動”寫作“童”等等。這種現(xiàn)象至遲在唐代還很普遍。如唐寫本《論語》鄭玄注《為政篇》將“問”寫作“敏”、《八佾篇》將“臣”寫作“辰”等等II?!耙住薄ⅰ耙唷倍止乓粝嘟?,正屬于這種狀況。

二、“加我數(shù)年”章的真正含義與孔子“學《易》”的時間

在確定“從《古》”的前提下,如何理解《論語》“加我數(shù)年”章,又是一個聚訟紛紜的問題。這個問題特別重要,因為它干脆關(guān)系到孔子起先學《易》時間的確定。

由于《史記》將《論語》此章編在孔子六十八歲返魯以后,所以有些人認為此語是孔子在六十八歲返魯以后說的,而孔子學《易》亦在他暮年返魯以后。假如這樣理解,則“六十八歲以后”、“數(shù)年”、“五十”三者之間相互抵牾。此章是由一個假設(shè)關(guān)系的復(fù)句構(gòu)成的,“數(shù)年”和“五十”之間不行割裂,而無論怎樣說明,“數(shù)年”、“五十”同“六十八歲以后”皆扯不到一起。所以,這種說明于理難通。

那么,應(yīng)當如何看待《史記》對此章的編排呢?程樹德說:“《世家》將《論語》隨意編入,其先后不足為據(jù)。”III應(yīng)當指出,《史記·孔子世家》并不是完全“將《論語》隨意編入”。如:“明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他日,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鬃勇勚唬骸?,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司馬遷將《論語》的“葉公問政”一事(見《子路》,文有小異)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一事(見《述而》)放在孔子如葉之后,應(yīng)當說是有依據(jù)的。但是,孔子返魯之后的那一大段文字,即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到“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應(yīng)如程氏所言,“其先后不足為據(jù)”,因為孔子的這些言行已很難或不必確考時間。如:“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等等,皆不應(yīng)僅理解為六十八歲以后的事跡或行為特點?!凹傥覕?shù)年”之語正記在這一部分,故亦不必拘泥于六十八歲以后這段時間。

與上述觀點相近,朱熹《論語集注》認為此章乃孔子近七十歲時所說:“劉聘君見劉忠定公,自言嘗讀他《論》,‘加’作‘假’,‘五十’作‘卒’。蓋‘加’、‘假’聲相近而誤讀,‘卒’與‘五十’字相像而誤分也。愚按此章《史記》作‘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加’正作‘假’,而無‘五十’字。蓋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五十’字誤無疑也?!睂Υ?,后人多有指責。如陳天實《四書辨疑》說:“以‘五十’為‘卒’,‘卒以學《易》’,不成文理?!比~適《論語足徵記》說:“信北宋之異本,而改自唐以前之古經(jīng),所謂郢書燕說矣?!背虡涞隆墩撜Z集釋》說:“《論語》除《魯論》、《齊論》、《古論》三家之外,并無別本,安得復(fù)有異字為劉元城所見者?好改經(jīng)傳,此宋儒通病,不行為訓?!苯癜福喝墩摗吠怆m有他《論》,但東漢以后已漸湮沒,宋人更無稱者,故劉元城之讀他《論》,的確可疑。

據(jù)程樹德《論語集釋》考察,擅改經(jīng)傳之舉,“除朱子改‘五十’作‘卒’之外,尚有數(shù)說。一,《群經(jīng)平議》‘五十’疑‘吾’字之誤。蓋吾字漫漶,僅存其上半,則成五字,后人乃又加十字以補之耳。二,《十一經(jīng)問對》有先儒以‘五十’字誤,欲從《史記》九十以學《易》之語,改‘五十’為‘九十’者?!比輻潯墩撜Z古義》據(jù)王肅《詩傳》云:古五字如七,改‘五十’為‘七十’者?!睂Υ?,程氏統(tǒng)而評之曰:“之數(shù)說者,雖皆有一得之長,而仍不免竄亂經(jīng)文之病?!?/p>

不過,更多的學者認為此章是孔子在五十歲之前說的。鄭玄《論語注》曰:“加我數(shù)年,年至五十以學此《易》,其義理可無大過??鬃訒r年四十五六,好《易》,玩讀不敢懈倦,汲汲然,自恐不能究其意,故云然也?!盜V皇侃《論語義疏》曰:“當孔子爾時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數(shù)年,五十而學《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學《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數(shù)五十,是究理盡命之書,故五十而學《易》也?!毙稀痢墩撜Z正義》曰:“此章孔子言其學《易》年也。加我數(shù)年,方至五十,謂四十七時也?!兑住分疄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吉兇悔吝豫以告人,使人從吉不從兇。故孔子言已四十七學《易》,可以無過矣。”劉寶楠《論語正義》曰:“夫子五十前得《易》,冀以五十時學之,明《易》廣闊悉備,未可遽學之也?!被马埂墩撜Z稽》曰:“此孔子四十二歲以后,自齊返魯,退修《詩》《書》《禮》《樂》時語也,蓋

《詩》《書》《禮》《樂》之修,非數(shù)年之功不行。因《詩》《書》《禮》《樂》而思及《易》,情之常也;方修《詩》《書》《禮》《樂》而未暇及《易》,理之常也?!?/p>

這種看法的最大問題是:在孔子未學《易》之前,如何能知道學《易》后可無大過?如已知道學《易》后可無大過,為何不立刻學習,而要等數(shù)年后即五十歲時再學?劉氏以為“明《易》廣闊悉備,未可遽學也”,實于理難通。

何晏《論語集解》則對孔子何時出此言的問題閃耀其辭:“《易》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天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矣?!边@種說明,令人難究其真,以至招后人之譏:“此言甚為膠固?!迨烀丝鬃悠呤笞肥鲋o,‘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亦晚年贊《易》之辭。未至五十,焉知是年知命?又焉知他年贊《易》有‘至命’之言耶?”(葉適:《論語足徵記》)

此外,程樹德《論語集釋》尚列“別解”數(shù)條。如孫淮海《近語》:“非以五十之年學《易》,是以五十之理數(shù)學《易》也。大衍之數(shù)五十,河圖中之所虛也。惟五與十,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合參加兩成五,衍之成十。五者,十其五;十者,五其十。參伍錯綜而《易》之理數(shù)盡于此矣?!饼徳痢妒?jīng)客難》:“先儒句讀未明,當‘五’一讀,‘十’一讀,言或五或十,所以加年也?!比绱说鹊?,皆曲為之解,尤不足信。

總之,“加我數(shù)年”章乃至今仍沒有一種令人滿足的說明。

我的看法是:此章乃孔子在五十六七歲到六十歲之間說的,而孔子起先“學《易》”亦大約在此時。

首先,“加我數(shù)年”之“加”字值得進一步推敲。劉寶楠《論語正義》云: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北宋淖鳌凹佟薄!讹L俗通議·窮通卷》引《論語》亦作“假”?!洞呵铩坊冈辍班嵅澡导僭S田”,《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作“以璧加魯易許田”,是“加”、“假”通也。

何謂“假”?借也。然而,人之天年有定數(shù),安能相借?所以,“加我數(shù)年”必為不行能實現(xiàn)的假設(shè)。假如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