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維生素課件_第1頁
第六章 維生素課件_第2頁
第六章 維生素課件_第3頁
第六章 維生素課件_第4頁
第六章 維生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教學目的和要求了解維生素的種類和它們在機體中的主要作用;熟悉各種維生素的一般理化性質及VA、VD、VE、VK、VB1、VB2、VC、VH等重要維生素在食品中的含量與分布;掌握維生素在食品加工處理、儲藏過程中中所發(fā)生的物理、化學變化,以及對食品品質所產(chǎn)生的影響。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Vitamin)是活細胞為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但需要極微量的天然有機物質的總稱。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類營養(yǎng)素,與酶一起參與肌體的新陳代謝,并有效調節(jié)肌體的機能,如缺少維生素,人就會患各種疾病,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營養(yǎng)素”;一、概述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體內(nèi)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必須從食物中攝取?,F(xiàn)在維生素有一部分是人工合成;還有一部分合成較困難,可通過一定的途徑轉化,如b-胡蘿卜素和轉化為維生素A,b-胡蘿卜素稱為維生素的前體(維生素原)。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雖然參與體能能量的代謝,但本身并不產(chǎn)生能量,所以補充維生素不會導致營養(yǎng)過剩,也不會引起肥胖;但維生素過多,仍然有害健康,引起中毒反應,特別是VA、VD、VE、VK等脂溶性維生素能夠在體內(nèi)蓄積,容易引起中毒;VC、VB等水溶性維生素很容易隨尿液排出,一般很難引起中毒。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種類很多,目前已確認的有30余種,其中被認為對維持人體健康和促進發(fā)育至關重要的有20余種。這些維生素結構復雜,理化性質及生理功能各異,有的屬于醇類,有的屬于胺類,有的屬于酯類,還有的屬于酚或醌類化臺物。維生素的命名通常用拉丁文的方法;或用俗名,如視黃醇、抗壞血酸、骨化醇等。按維生素在極性、非極性溶劑中的溶解性將其分為:脂溶性維生素:VA、VD、VE、VK水溶性維生素:VC、VB1、VB2、VB3、VB6、VB12、VB5、葉酸、生物素等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的分類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的功能作為輔酶或輔酶前體,調節(jié)代謝過程;作為抗氧化劑,如VE、VC;作為遺傳調節(jié)因子,VA、VD;某些特殊功能,如VA—調節(jié)視覺等。第六章維生素二、脂溶性維生素共同特點:不溶于水,溶于脂類及脂肪溶劑在食物中與脂類共存,并隨脂類一同吸收吸收的脂溶性維生素在血液中與脂蛋白及某些特殊結合蛋白特異結合而運輸

種類:VA,VD,VE,VK第六章維生素1、維生素A(抗干眼病維生素)(1)結構:維生素A是一類具有生物活性的不飽和烷烴,包括視黃醇(VA1)及其衍生物,還有維生素A2。視黃醇中有共軛雙鍵,屬異戊二烯類,存在順、反異構體,全反式異構體具有最高的維生素A活性,它們是食品中天然存在的視黃的主要存在形式,任何使其轉化為順式異構體的處理方式,均會引起維生素A活性的損失。第六章維生素脫氫視黃醇(VA2),存在于淡水魚中,生物活性是VA1的40%。而新維生素(11,13順式)生物活性是全反式VA的75%。目前天然VA中,新維生素A的含量約占總維生素A的1/3,而合成的維生素A中,新維生素A含量較少。第六章維生素(2)存在維生素A廣泛存在于動物及海產(chǎn)魚類體中,尤以動物肝臟中最多,不存在于植物組織中。VA1在海魚和其他動物中存在,VA2在淡水魚中存在,而在陸地動物中不存在。日常食品,除魚肝油中VA含量比較豐富外,在魚肉、牛肉、蛋黃、牛乳及乳制品中含量也比較豐富。第六章維生素蔬菜中雖然不含VA,但蔬菜中的類胡蘿卜素經(jīng)動物的腸道吸收,在小腸粘膜處被氧化酶打斷中央C15-C15’鍵,從而釋放出2分子活性視黃醇(VA1),因此,類胡蘿卜素被稱為維生素A原。因此富含類胡蘿卜素的食品如胡蘿卜、菠菜、紅心甜薯、青椒、黃綠色水果蔬菜等均可補充VA。第六章維生素(3)穩(wěn)定性:食品中類視黃醇和類胡蘿卜素的VA活性損失主要是由于作用于不飽和異戊二烯側鏈上的氧化和立體異構化引起的。引起氧化降解的因素有:在氧化劑、脂肪氧合酶的存在下會發(fā)生氧化作用,光照會加速氧化;在脂肪氧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由基會引起其氧化;第六章維生素引起立體異構化的因素有:果蔬的烹飪和罐裝過程中,由熱引起的異構化,轉變?yōu)樾耣-胡蘿卜素,營養(yǎng)價值降低;光、酸、含氯溶劑(如氯仿)或稀碘也可將全反式類視黃醇或類胡蘿卜素轉化為各類順式異構體。金屬銅離子對維生素A的破壞性很強,鐵離子也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一般的加熱、堿性條件和弱酸性條件下維生素A比較穩(wěn)定,但在無機強酸中不穩(wěn)定。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4)維生素A的功能:維生素A促進年幼動物生長,有助于動物生殖和泌乳。維持上皮組織的健康維持正常視覺(5)缺乏癥:產(chǎn)生干眼?。ㄑ劢Y膜炎)發(fā)生夜盲癥表皮細胞角質化而造成皮膚干燥等第六章維生素2、維生素D(1)結構:VD又稱為鈣化醇、麥角甾醇、麥角鈣化醇和陽光維生素等,是一些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類固醇的統(tǒng)稱。VD主要包括維生素D2和D3兩種。

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維生素D3膽鈣化醇第六章維生素VD2的生成

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麥角固醇(植物食品、酵母等含有)UV第六章維生素VD3的生成UV自發(fā)轉變維生素D3膽鈣化醇1,25-維生素D3前維生素D37-脫氫膽固醇(人和動物皮膚中)25-羥基維生素D3肝25-羥化酶腎,骨,胎盤中的1a-羥化酶第六章維生素(2)來源:VD3廣泛存在于動物性食品中,以魚肝油中含量最高,如200~750mgVD3/100g鱈魚肝臟,500~1000mgVD3/100g比目魚肝臟;雞蛋、牛乳、黃油和干酪中均含有少量的VD3,<1mgVD3/100g;一般,維生素D是由維生素D原經(jīng)過日光照射形成的,因此,凡能經(jīng)常接受陽光照射者不會發(fā)生VD缺乏癥。第六章維生素(3)穩(wěn)定性:維生素D2和D3在自然界中常以酯的形式存在,為白色晶體,能溶于脂肪和有機溶劑,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在加工和貯藏時損失很少。在中性和堿性溶液中耐高溫和氧化;在酸性溶液中VD不穩(wěn)定,逐漸被分解;但對光敏感,被紫外線照射后VD會迅速破壞;食品中脂肪的酸敗也可以引起VD的破壞;通常的儲藏、加工(如消毒、煮沸和高壓滅菌)都不影響VD的活性。第六章維生素(4)維生素D的生理活性調節(jié)機體鈣、磷的代謝,維持血液正常的鈣、磷濃度,從而促進鈣化,使牙齒、骨骼發(fā)育正常;一種新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免疫調節(jié)激素;可以維持血液中正常的氨基酸濃度,調節(jié)檸檬酸的代謝。第六章維生素缺乏癥:維生素D攝食不足,不能維持鈣的平衡,兒童骨骼發(fā)育不良,產(chǎn)生佝僂病,因此,VD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孕婦和授乳婦人的脫鈣作用嚴重時導致骨質疏松癥,患者骨骼易折,牙齒易脫落。第六章維生素(5)VD中毒:機體只能從膽汁排出過多的維生素D,維生素D如攝食過量則會中毒。中毒機理:當機體大量攝人維生素D時,腸吸收鈣與磷增加、血鈣濃度過高,降鈣素即參與調節(jié),使鈣沉積于骨骼與其他器官組織,影響其功能;如鈣鹽沉積于腎臟可產(chǎn)生腎小管壞死和腎鈣化,嚴重時可發(fā)生腎萎縮、慢性腎功能損壞;鈣鹽沉積于支氣管與肺泡可損壞呼吸道上皮細胞,引起潰瘍或形成鈣化灶;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等重要器官組織則形成較多鈣化灶,可產(chǎn)生不可逆的嚴重損害。第六章維生素中毒癥狀:早期為:乏力、疲倦、惡心、頭痛、腹瀉等。較嚴重時:引起軟組織(包括血管、心肌、肺、腎、皮膚等)的鈣化,導致重大病患。第六章維生素3、維生素E(1)結構:維生素E從其化學結構上看,是6-羥基苯駢二氫吡喃的衍生物,包括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生育酚生育三烯酚第六章維生素(2)活性:維生素E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食品中,自然界存在常見的4種生育酚(a、b、g、d-生育酚)較為重要,它們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作用,但a-生育酚的活性最高。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可提供酚羥基上的H和一個電子,從而可以清除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如在植物油中加入VE就是利用了生育酚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化能力為d>g>b>a;而在生物體內(nèi),抗氧化能力卻相反,即a>b>g>d;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3)穩(wěn)定性:在不存在氧及氧化脂肪的條件下,VE穩(wěn)定性較高。VE對熱及酸穩(wěn)定,即使加熱至200oC也不會被破壞;但在有氧分子、氧化劑或自由基存在時,酚羥基被氧化,維生素E活性的降解速度增加。VE對堿和紫外線也不穩(wěn)定;金屬離子如Fe2+的存在能促進VE的氧化。VE在一般烹調條件下?lián)p失不大,但較長時間的煮、燉、油炸會造成脂肪氧化,VE的活性明顯降低;干燥脫水食品中的VE,更容易被氧化;機械作用也會造成VE的損失;如谷物在機械加工脫胚后能損失80%的VE。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缺乏VE癥:生殖系統(tǒng)的上皮細胞毀壞,導致不育。肌肉(包括心?。┪s,形態(tài)改變,代謝反常。血膽固醇水平增高,紅細胞破壞,發(fā)生貧血。

維生素E攝食過量無毒性。(4)VE生化作用:抗氧化作用維持生殖機能促進血紅素代謝第六章維生素(5)存在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在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及菠菜、萵苣葉、甘薯等食物中含量較多;在蛋類、豆類、堅果、植物種子、綠葉蔬菜中含量中等;在肉、魚等動物性食品、水果及其他蔬菜中含量較少。第六章維生素4、維生素K(1)結構維生素K是一類2-甲基-l,4-萘醌的衍生物。根據(jù)3位取代基的不同,較常見的天然維生素K有K1和K2兩種。此外,還有人工合成的2-甲基-1,4萘醌(VK3)生物活性高于VK1和VK2。第六章維生素(2)穩(wěn)定性:可被空氣緩慢氧化而分解;遇光很快被破壞;對熱、酸較穩(wěn)定,但對堿不穩(wěn)定;在正常烹調過程中損失很少。第六章維生素(3)功能:維生素K與凝血作用有關,具有抗出血不凝作用,主要是加速血液凝固,促進肝臟合成凝血酶原所需的因子,參與體內(nèi)氧化-還原反應的作用,因此,VK又被稱為凝血因子。機體內(nèi)如果缺乏VK導致血中凝血酶原含量下降,從而導致皮下組織和其他器官出血,延長凝血時間。VK具有還原性,在食品中可消除自由基,保護食品成分不被氧化;同時還能減少腌肉中亞硝胺的生成。第六章維生素(4)存在:維生素K1在綠色蔬菜中含量豐富,如菠菜、白菜等;其次是奶及肉類VK1含量也較多;但水果、谷類中VK1含量很少(占40-50%);VK2能由動物腸道中的微生物合成,人體很少缺乏。(占50-60%)第六章維生素共同特點﹡易溶于水,故易隨尿液排出。﹡體內(nèi)不易儲存,必須經(jīng)常從食物中攝取。種類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

二、水溶性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1、維生素C(1)結構:維生素C具有防治壞血病的生理功能,并有顯著酸味,因此又稱抗壞血酸。從結構上看,抗壞血酸是一個多羥基羧酸的內(nèi)酯,具有一個烯二醇基團,所以抗壞血酸具有強還原性,并能離解出氫離子。第六章維生素抗壞血酸具有4種異構體,L-抗壞血酸、L-異抗壞血酸、D-抗壞血酸、D-異抗壞血酸,L-抗壞血酸的生物活性最高,D-抗壞血酸生理活性僅為L-抗壞血酸的10%??箟难嵊羞€原型和氧化型兩種異構體,即L-抗壞血酸是還原型,L-抗壞血酸失去兩個氫后得到氧化型的L-脫氫抗壞血酸。第六章維生素(2)穩(wěn)定性:VC是最不穩(wěn)定的維生素,極易受溫度、鹽和糖的濃度、pH值、氧、酶、金屬離子(Fe3+和Cu2+)、水分活度、抗壞血酸和脫氫抗壞血酸的比例等因素影響,發(fā)生降解。純的VC為無色固體,在干燥條件下較穩(wěn)定,但在受潮、加熱或光照時不穩(wěn)定;在酸性(pH<4)時穩(wěn)定,但在中性以上的溶液(pH>7.6)非常不穩(wěn)定;植物組織中存在的抗壞血酸氧化酶也可以破壞它。在缺氧條件下抗壞血酸的降解情況不顯著,在有氧條件下,抗壞血酸被氧化成脫氫抗壞血酸。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的破壞率隨金屬離子的存在而增加,尤其是銅、鐵的作用最大,Cu2+的催化反應速率比Fe3+大80倍;即使金屬離子含量為百萬分之一也會引起食品中維生素C的嚴重損失。第六章維生素并且含有鐵和銅的酶也是破壞維生素C的有效催化劑,這些酶主要有抗壞血酸氧化酶、酚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在完整的水果中,酶與底物在細胞中是隔開的,因此酶并不能產(chǎn)生作用;然而當水果受機械損傷、腐爛或成熟會導致細胞組織破壞,酶與底物接觸使維生素降解。用蒸汽熱燙法或加熱法可以鈍化蔬菜中的酶的活性;脫氣或在低溫下放置一段時間也可抑制酶的活性,因而可降低VC的損失。由于亞硫酸鹽可與過氧化氫反應,這樣就可以加入亞硫酸鹽保護VC的進一步氧化;金屬離子螯合劑,如花青素、黃烷醇及多羥基酸蘋果酸、檸檬酸、聚磷酸等,也可抑制抗壞血酸的氧化,穩(wěn)定抗壞血酸。第六章維生素作為必要的營養(yǎng)素,維持細胞的正常代謝,保護酶的活性;作為抗氧化劑,除去氧;清除自由基;還原生育酚自由基等等。因此,可用VC防止水果和蔬菜產(chǎn)品的褐變和脫色;VC與長鏈脂肪酸的酯化產(chǎn)物,由于長鏈烴的親脂性,使得抗壞血酸具有部分脂溶性,可在脂質環(huán)境中提供直接的抗氧化作用。如可用于油脂的抗氧化。(3)抗壞血酸在食品中的作用:第六章維生素對鉛化物、砷化物、苯以及細菌毒素等具有解毒作用;因其可以給出質子,具有一定的還原性。如用來還原鄰二醌,能有效抑制酶促褐變;在腌制肉制品中抑制亞硝胺的形成;還原金屬離子,如將三價鐵離子還原成二價鐵,有利于鐵的吸收,并參與鐵蛋白的合成。第六章維生素VC與疏水化合物的結合使得抗壞血酸具有部分脂溶性,同時又具有水溶性,可用作乳化劑。參與膠原蛋白中合成羥脯氨酸的過程,防止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有利于組織創(chuàng)傷的愈合;促進心肌利用葡萄糖合成心肌糖元,有擴張冠狀動脈的效應。第六章維生素(4)存在: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是在植物組織如水果和蔬菜中存在,尤其是酸味較重的水果和新鮮葉菜類蔬菜含Vc較多,如柑橘類、草莓、綠色蔬菜、番茄、辣椒、馬鈴薯及一些漿果中VC含量較為豐富,而在刺梨、獼猴桃、薔薇果和番石榴等中維生素含量非常高;同一水果不同部位中,VC的濃度差別也很大,如在蘋果表皮中VC含量要比果肉中高2~3倍。VC唯一的動物來源是牛乳和肝。第六章維生素缺乏癥:Vc廣泛存在于水果及蔬菜中,人缺乏Vc的癥狀是牙齦部出血,牙齒松脫,同時皮下出血,形成瘀斑?;颊呔氲?,特別易感染疾病。第六章維生素2、維生素B1(1)結構:維生素B1又名硫胺素,或抗腳氣病維生素,是由一取代的嘧啶通過亞甲基橋與一取代的噻唑連接而成。大多數(shù)天然的硫胺素主要以硫胺素焦磷酸鹽的形式存在,作為各種a-酮酸脫氫酶、a-酮酸脫羧酶、磷酸酮酶和轉酮醇酶的輔酶。商品化的硫胺素以鹽酸鹽和單硝酸鹽的形式出現(xiàn),被廣泛用于食品強化和營養(yǎng)補充中。第六章維生素硫胺素分子中有兩個堿基氮原子,所以能與無機酸和有機酸形成鹽類。天然存在的硫胺素存在一個伯醇,能與磷酸形成磷酸酯。12第六章維生素(2)穩(wěn)定性:是B族維生素中最不穩(wěn)定的。pH、溫度、介質和其他反應條件都影響到硫胺素的穩(wěn)定性。降解反應主要是連接兩個環(huán)的亞甲基碳上的親核取代反應,生成的噻唑環(huán)可進一步開環(huán)分解生成硫、硫化氫、呋喃、噻吩、二氫噻吩等物質,是烹調食品中“肉香味”產(chǎn)生的原因。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加熱、氧氣、二氧化硫、水浸提、中性及堿性等條件都會破壞硫胺素的穩(wěn)定性,而光對它沒有什么影響。硫胺素在酸性條件下是穩(wěn)定的,pH<3.5食物在120oC高壓滅菌時硫胺素破壞很少,而在中性或堿性條件下煮沸或貯存在室溫下也會破壞硫胺素,因此食物加工時應盡量避免加堿。由于二氧化硫能破壞硫胺素,因此含硫胺素多的食品最好不用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添加劑。第六章維生素硫胺素在食物清洗、碾磨中都會有損失;水分活度與硫胺素的損失也有密切關系;魚類及貝類的提取液能破壞硫胺素,因此食用生魚的人最好補充硫胺素。第六章維生素硫胺素廣泛存在于動植物組織中,尤其全粒小麥、動物內(nèi)臟、瘦豬肉、雞蛋、核果、馬鈴薯中含量較豐富。食用精白米及精白面者易得VB1缺乏癥。第六章維生素缺乏癥:由于維生素B1與糖代謝有密切關系,所以當維生素B1缺乏時,體內(nèi)硫胺素焦磷酸鹽含量減少,從而使丙酮酸氧化脫羧作用發(fā)生障礙。缺乏時易患腳氣病。濕性腳氣病-腿部廣泛性水腫第六章維生素3、維生素B2(核黃素)(1)結構:維生素B2又名核黃素,是一類具有含有核糖醇側鏈的異咯嗪衍生物。維生素B2在自然狀態(tài)下通常是磷酸化的,以黃素單核苷酸(FMN)形式存在,與腺嘌呤形成黃素腺苷酰二核苷酸(FAD),在機體代謝中起著輔酶的作用,如是細胞色素c還原酶、黃素蛋白的組成部分。第六章維生素(2)穩(wěn)定性:對熱穩(wěn)定;不受空氣中氧的影響;在酸性介質中穩(wěn)定,堿性介質中不穩(wěn)定;對光非常敏感,在光照下轉變?yōu)楣恻S素和光色素,并產(chǎn)生自由基,破壞其它營養(yǎng)成分產(chǎn)生異味,如牛奶的日光臭味即由此產(chǎn)生;且隨pH值和溫度的增加,光的破壞率增加。第六章維生素(3)存在:在食品中,核黃素與磷酸和蛋白質結合而形成復合物,動物性食品中含量一般較高,尤其以肝、腎和心的核黃素最豐富,奶類和蛋類中含量也較多;植物中綠色蔬菜和豆類也含有一定量的核黃素。(4)功能:作為輔酶,在機體內(nèi)參與許多氧化還原反應,如果缺乏將導致組織呼吸能力下降,機體代謝過程障礙,表現(xiàn)出口角炎,皮脂溢出性炎癥,角膜炎、唇炎,陰囊炎等。第六章維生素4、維生素B5維生素B5又稱為煙酸或維生素PP,它包括煙酸(尼克酸)和煙酰胺(尼克酰胺)兩種化合物。尼克酰胺是兩種重要的酶,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簡稱NAD+

,輔酶I;和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簡稱NADP+

,輔酶Ⅱ的組成部分。在糖酵解、脂肪合成和呼吸作用中期重要作用。第六章維生素維生素B5是B族維生素中最穩(wěn)定的,不受熱、酸、堿、光、氧破壞。但在對原料修整、清洗、漂燙等處理中會損失。維生素B5廣泛存在于動植物組織中,以酵母、花生、谷物和動物肝臟中含量豐富。尼克酸也是賴皮病的防治因子,如果缺乏將得癩皮病。豬---癩皮病(耳部、頸部、背部產(chǎn)生皮炎)皮炎第六章維生素5、維生素B6維生素B6又稱吡哆醇,VB6包含有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種化合物,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于動植物中。磷酸吡哆醛在氨基酸代謝中起著輔酶的作用,幫助機體內(nèi)糖類、脂肪、蛋白質的分解利用,也可幫助糖原的分解利用。第六章維生素缺乏癥:導致皮膚、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造血機構的損害,可以引發(fā)皮炎。分布:VB6廣泛分布在動植物中,食品中以肝臟、酵母、米糠、谷物、豆類、牛乳等含量較多,谷類外皮含量尤為豐富,同時腸道細菌也能合成供人體需要。穩(wěn)定性:它耐熱、酸、堿,但在堿性溶液中對光敏感,尤其對紫外線最敏感,生成無活性的4-吡哆酸。第六章維生素葉酸又稱蝶酰谷氨酸,是由蝶呤、對氨基苯甲酸與L-谷氨酸連接而成。商品化的葉酸含有一個谷氨酸殘基,稱為葉酸酰谷氨酸,而天然葉酸有3~7個谷氨酸殘基結合。6、葉酸第六章維生素二氫葉酸還原酶葉酸NADPH+H+NADP+二氫葉酸二氫葉酸還原酶NADPH+H+NADP+四氫葉酸四氫葉酸葉酸在體內(nèi)的生物活性形式是5,6,7,8-四氫葉酸,是在葉酸還原酶、Vc、輔酶II的協(xié)同作用下轉化的。67586758第六章維生素缺乏癥:葉酸對于核苷酸、氨基酸的代謝有重要作用,如果缺乏,嘌呤和嘧啶合成受阻,核酸形成不足,使紅細胞的生長停留在巨紅細胞階段,紅細胞的發(fā)育受到影響,造成巨紅細胞性貧血癥。分布:許多食物中都有,綠色蔬菜尤為豐富,動物肝臟也很豐富,同時人腸道細菌也能合成,故一般不發(fā)生缺乏癥。分類:食品中的葉酸可分為兩類:游離型葉酸,無需酶的處理即能被干酪乳桿菌利用,肝臟中存在的葉酸主要是游離型;結合型葉酸,不能被干酪乳桿菌利用,蔬菜中存在的葉酸為結合型。第六章維生素穩(wěn)定性:在各種葉酸衍生物中,葉酸最穩(wěn)定,而四氫葉酸最不穩(wěn)定。葉酸對熱、酸較穩(wěn)定,但在中性和堿性條件下能很快破壞,受光照射更易分解。葉酸能與亞硫酸和亞硝酸鹽作用。在葉酸的氧化反應中,Cu2+和Fe3+具有催化作用,且Cu2+>Fe3+。第六章維生素四氫葉酸被氧化后生成喋呤類化合物和對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失去生物活性;加入還原劑如Vc、硫醇等會大大增加葉酸的穩(wěn)定性。第六章維生素7、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是唯一含有鈷元素的維生素,因此,又稱鈷胺素。分子結構包括:共軛復合環(huán)式結構和5,6-二甲基-1-(a-D-核糖呋喃酰)-3-磷酸酯。第六章維生素來源:在自然界中只有微生物能合成維生素B12,因此,動物性食品,特別是肝、腎和心臟中含量豐富,在魚、蛋黃中含量也較豐富,植物食物中幾乎不存在,所以只有“素食者”才會缺乏VB12。缺乏癥:1.兒童及幼齡動物發(fā)育不良2.消化道上皮組織細胞失常3.造血器官功能失常,不能正常產(chǎn)生血紅細胞,導致惡性貧血。第六章維生素穩(wěn)定性:VB12在pH4~7最穩(wěn)定;對堿不穩(wěn)定,加熱時被破壞,主要是發(fā)生水解生成無生物活性的羧酸衍生物;在強酸性介質中其核苷發(fā)生類似水解反應,破壞其結構??箟难?、亞硫酸鹽等可引起VB12的破壞;VB1和VB5的聯(lián)合使用,也引起溶液中VB12的緩慢破壞;Fe3+對VB12有保護作用,而Fe2+對VB12有破壞作用。第六章維生素泛酸結構為D(+)-N-2,4-二羥基-3,3-二甲基丁酰-b-丙氨酸,又稱為維生素B3

,是輔酶A和?;d體蛋白的組成成分,它是乙?;饔玫妮o酶,可促進多種代謝過程的進行,主要涉及生物合成和代謝序列反應中的?;映苫蛳磻?。8、泛酸ADP

(輔酶A)泛酸巰基乙胺S-C-RO第六章維生素泛酸在空氣中穩(wěn)定,但對熱不穩(wěn)定,在pH5~7溶液中穩(wěn)定,在堿性溶液中容易分解。泛酸廣泛分布于動植物性食物中,如肉類、谷類、蛋類、乳類、和許多新鮮蔬菜中,所以很少有缺乏。缺乏癥:人類未發(fā)現(xiàn)缺乏癥動物缺乏VB3:生長減慢或體重減輕;皮膚、粘膜及羽毛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胃腸道功能失調;免疫功能受損等第六章維生素生物素是由脲和帶有戊酸側鏈噻吩的兩個五元環(huán)組成。天然存在的形式為右旋的D-生物素和生物胞素。生物素是多種羧化和轉羧化反應(如丙酮酸羧化酶)的輔酶,參與CO2的羧化過程。分布: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食品中,其中在蔬菜、牛奶、水果中以游離態(tài)存在;在內(nèi)臟、種子和酵母中與蛋白質結合,以結合態(tài)存在。此外,腸道細菌也可合成VH。9、生物素(VB7或VH)生物素生物胞素(與賴氨酸殘基ε-氨基結合)第六章維生素生物素相當穩(wěn)定,加熱只引起少量損失,在空氣、中性、微酸性溶液中穩(wěn)定,只是在過高或過低的pH條件下,生物素可能由于酰胺鍵的水解而破壞;在氧化劑如亞砜或砜類化合物存在時,或與亞硝酸生成亞硝基化合物時,生物素的生物活性被破壞。第六章維生素缺乏癥:人體一般不會發(fā)生生物素缺乏。豬:

后腿痙攣、足裂縫;皮炎(皮膚干燥、粗糙,并有棕色滲出物)。豬蹄裂

豬皮炎癥---注意從肩部沿背及兩側蔓延的干燥鱗片狀剝落的皮膚和形成的皮痂第六章維生素第六章維生素三、維生素在食品加工和貯藏中的變化導致維生素、礦物質損失的因素有:食品原料的前處理氧化反應加熱處理金屬離子的存在酶的作用pH等此外加工前的一些條件也會影響這些營養(yǎng)素在食品原料中的含量水平,如原料的遺傳變異、成熟度、土壤條件、肥料的種類及使用方法、氣候、水利、光照和收獲后或屠宰后貯存、處理等。第六章維生素(一)維生素在食品加工中的變化1、成熟度:果實在不同成熟期VC含量不同。一般蔬菜成熟度越高,VC含量越高,而番茄卻相反。成熟度對番茄中VC含量的影響第六章維生素2、不同部位:植物性食物的不同部位其維生素含量不同。一般根部含量最低,其次是果實和莖,葉中維生素含量最高。果實表皮含維生素最高,從表層向核心,含量逐步降低。第六章維生素3、采后與宰后處理的影響:食物原料從收獲或屠宰到加工前的時間內(nèi),維生素含量會發(fā)生很大變化。許多維生素是酶的輔助因素,采后可能被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