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5年中考語文復習: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能力通關練習題第11篇三峽★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山水風光,作者情感,結構布局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解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④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在三峽七百里的行程中,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重疊的懸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①。②。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候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便可到江陵,這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③,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從它們當中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在秋天,)每到天剛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④。所以漁人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文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1段為第一部分,概述三峽山勢的特點:山高、嶺連。第2~4段為第二部分,具體描寫三峽四季不同的景色:夏季水勢浩大,水流湍急;春、冬季,水退潭清,風景秀麗;秋天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中心概括: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了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略無闕處略無:闕:2.自非亭午夜分自非:3.至于夏水襄陵襄:4.或王命急宣或:5.雖乘奔御風雖:奔:6.清榮峻茂榮:(二)內容過關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請簡要分析。(三)技法過關1.文章為什么先寫山勢后寫水勢?2.本文語言精致、洗練,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炯住俊度龒{》【乙】二十六日,發(fā)大溪口,入瞿塘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然。水已落,峽中平如油盎①。過圣姥泉,蓋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則泉出,屢呼則屢出,可懌也。晚至瞿塘關,唐故夔州,與白帝城相連。關西門正對滟滪堆③堆碎石積成出水數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漲時,水又高于堆數十丈?!?選自陸游《入蜀記》,有刪改)【注釋】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縫。③滟滪堆:在瞿塘峽口,是江心突出的巖石。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發(fā)大溪口()(2)屢呼則屢出()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關西門正對滟滪堆堆碎石積成出水數十丈3.甲、乙兩個文段都描寫了三峽的山,甲文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和乙文畫波浪線句子分別突出了山怎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第11篇三峽能力通關一①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時候,就看不見太陽或月亮②到了夏天(水上漲的時候),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③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④常有高山上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接連不斷,非常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聲音悲涼婉轉,很久才消失能力通關二(一)1.完全沒有同“缺”,空隙、缺口2.如果不是3.沖上、漫上4.有時5.即使這里指飛奔的馬6.茂盛(二)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其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其在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三)1.因為兩山夾水的地方稱為峽,三峽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水連,所以寫峽必定要從山寫起。另外,先寫山勢能揭示水流湍急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連,水不外泄;峽窄,單位面積里水的流量大。先寫山勢后寫水勢,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形成一幅險峻雄奇的畫面。2.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僅八個字就寫出江水的迅疾?!八赝木G潭”,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能力通關三1.(1)出發(fā)(2)多次2.關西門正對滟滪堆/堆/碎石積成/出水數十丈3.甲文句子突出了山綿延的特點,從文中所描寫的兩岸群山連綿數百里,沒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畫波浪線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點,從文中所描寫的兩岸懸崖峭壁聳入云霄可以看出。第12篇答謝中書書★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山川之美,寫景技法,作者志趣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解讀①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胃叻迦朐?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②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微蹠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①?!挝《氲纳椒迓柸朐贫?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②?!微邸_@里實在是人間仙境啊。④。本文是作者寄給朋友謝征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接下來的十句,作者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統(tǒng)觀全文,語言精練。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中心概括:本文以清麗、凝練的文辭,描繪了秀麗的山川景色,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夕日欲頹頹:2.沉鱗競躍沉鱗:3.四時俱備俱:4.曉霧將歇歇:5.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二)內容過關1.文章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簡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2.請簡要賞析“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中的“亂”和“競”二字。3.文章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毕胍幌?其有什么言外之意?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兩句在文中的作用。(三)情感過關作者通過描寫自然美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四)技法過關請從視角轉換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的。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炯住俊洞鹬x中書書》【乙】故鄣縣①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絕壁干天②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崖萬轉。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蘿③被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信足蕩累頤物,悟衷散賞④。(選自吳均《與施從事書》,有刪改)【注釋】①故鄣縣:古縣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干天:直插云霄。③春蘿:地衣類植物。④散賞:散心,欣賞。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企水之猿實是欲界之仙都B.雞鳴不已石又再轉,轉轉不已C.百臂相接即更刮目相待D.千翼競來負勢競上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故鄣縣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絕壁干天孤峰入漢3.陶弘景和吳均都是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這兩封書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處。請從藝術手法和思想感情兩個方面,各選一個共同點,簡要分析。參考答案:第12篇答謝中書書能力通關一①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話題)②青蔥的樹林,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③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水中潛游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④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能力通關二(一)1.墜落2.指水中潛游的魚3.全,都4.消散5.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二)1.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與“清流”。②繽紛的色彩之美,如“五色”與“青林翠竹”。③晨昏變幻之美,如“曉霧”與“夕日”。④動靜相襯之美。一是形體的動和靜,二是光色的動和靜,三是聲響的動和靜。2.“亂”,紛亂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猿、鳥“鳴”的狀態(tài),渲染了清晨山林熱鬧歡悅的氣氛;“競”,爭相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躍出水面的狀態(tài),渲染了傍晚水中熱鬧歡快的氣氛。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感。3.第一問:結尾兩句,含有三層言外之意。其一,康樂是“能與其奇者”,表現出作者對謝靈運的欽慕;其二,自謝靈運之后,不再有人能“與其奇”,惋惜于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其三,表明作者是繼謝靈運之后又一“與其奇者”,作者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期望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第二問:①內容上,是作者針對眼前的美景發(fā)出的感慨和展開的議論,突出了山水的奇絕,并表達了自己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②結構上,總結前文,首尾呼應,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使主體部分更加突出、鮮明。(三)表達了自己熱愛自然、樂在林泉的情趣(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感。(四)“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從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看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而后寫“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視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襯,展現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能力通關三1.C2.故鄣縣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絕壁干天/孤峰入漢3.示例:藝術手法方面,兩篇短文都運用了夸張手法,如甲文中“高峰入云”,乙文中“絕壁干天”,都寫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兩位作者都表達了對自然山川的熱愛之情。第13篇記承天寺夜游★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曠達態(tài)度,自然寫法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層意概括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②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微弁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門外。①。②?!微邸!微?。第一層:敘事。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夜游的起因及作者與張懷民夜游之事。第二層:寫景。描寫庭院月景。這是寫月光的神來之筆,語言精練,想象新奇。第三層:抒情。抒發(fā)既喜悅又苦悶之情。連發(fā)兩問,嘆息作結。寥寥數語,意味深長。中心概括:本文通過對庭院優(yōu)美月色的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表現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欣然起行欣然:2.念無與為樂者念:3.懷民亦未寢寢:4.庭下如積水空明空明:(二)內容過關1.文章雖然短小,但很美,請結合原文分析美在何處。2.請簡要分析作者夜游的“樂”表現在哪些方面。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無一字寫月卻處處寫月,被世人稱為寫月的傳神之筆,請簡要分析。4.文中作者稱自己為“閑人”,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作者“閑”在何處。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队洺刑焖乱褂巍芳磳懹诖藭r。(三)主旨過關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炯住俊队洺刑焖乱褂巍贰疽摇考好显儆柙谫僦茛谟欣蠒鷶等藖磉^,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③雜揉,屠沽④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⑥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⑦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選自蘇軾《書上元夜游》,有刪改)【注釋】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儋州:蘇軾被貶之地,現屬海南。③民:漢族。夷:當地少數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過:蘇軾的小兒子。⑦韓退之釣魚:韓愈曾在詩中借釣魚釣不著大魚,埋怨水太淺,要另覓垂釣之處,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欣然起行B.放杖而笑強飲三大白而別C.予欣然從之山間之朝暮也D.相與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3.甲、乙兩文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象?抒發(fā)的情感是否相同?參考答案:第13篇記承天寺夜游能力通關一①想到沒有可以(和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②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③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積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有藻、荇交錯縱橫,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④哪一夜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清閑的人罷了能力通關二(一)1.高興的樣子2.考慮,想到3.睡覺4.形容水的澄澈(二)1.①文章中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明月朗照,觸發(fā)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為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②來自語言的“純”。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毫無修飾,卻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是準確地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③來自結尾的“精”。“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解嘲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實際含有這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賞的意味,而景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罷了。2.①賞景之樂:作者雖遭貶謫,內心悲涼,但面對如此宜人的景色,不禁沉醉其中,樂從心生。②友人之樂:有友人相伴,悠閑漫步,孤寂之感盡消,喜從心來。③情趣之樂:如此“閑人”尚能樂以忘憂,以豁達樂觀的心態(tài)來欣賞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3.示例一: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皎潔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樹的影子比作水藻、荇菜,使人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月光。示例二: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積水空明”正面寫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橫”寫出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側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結合,營造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示例三:動靜結合,“積水空明”給人一種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現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脫俗的“閑人”雅趣。4.①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卻被貶黃州,有職無權,可謂職閑;②他夜晚出行,庭中賞月,可謂清閑;③既有被貶的惆悵苦悶,也有賞月中自我排遣的曠達,可謂心閑。(三)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是微妙而復雜的,有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能力通關三1.B2.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3.甲、乙兩文分別用凝練的筆墨描寫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華景象、祥和淳樸的民風。兩文所抒發(fā)的情感不盡相同。甲文表現了作者被貶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情。乙文從“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可知,作者的心情是達觀的。第14篇與朱元思書★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高潔志趣,寫景技法,駢散結合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解讀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③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④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⑤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①。(我乘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②。③。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密而綠的樹,讓人心生寒意,④。(山間的)泉水沖擊山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⑤。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這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辭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中心概括:本文作者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fā),生動地描繪了自富陽至桐廬一帶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表達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蔑視,以及寄情山水、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許:2.猛浪若奔若:奔:3.負勢競上負:4.猿則百叫無絕絕:5.望峰息心息心:6.窺谷忘反窺:反:(二)內容過關1.全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請簡要概括各部分的內容。2.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字來寫水和山的?(三)主旨過關說說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四)技法過關談談本文在景物描寫上的特點。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甲】《與朱元思書》【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選自元結《右溪記》,有刪改)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悉皆怪石()(2)彰示來者()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3.甲、乙兩文情景交融,流露出兩位作者怎樣相似的情感和志趣?參考答案:第14篇與朱元思書能力通關一①風停了,煙霧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②奇特獨異的山水風光,在天下是獨一無二的③水都是淺青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到水底。水中游動的魚和水底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射出的)箭還快,洶涌的波浪就像飛奔的馬④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相互)爭奪高處,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千百座山峰⑤那些極力追求功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追逐名利的心;那些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能力通關二(一)1.表示約數2.好像動詞作名詞,指飛奔的馬3.憑借4.停止,斷絕5.指平息名利之心6.看同“返”,返回(二)1.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領起下文。第二部分為第2、3段,具體描寫水之“異”、山之“奇”。先寫“異水”,突出了水清、水急的特點。再寫“奇山”,突出了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征。2.文章第2段寫“異水”。先抓住江水“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后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文章第3段寫“奇山”。首先從形(視覺)的角度寫山勢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fā)向上的生命力,它們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重巒疊嶂。其次從聲(聽覺)的角度寫山中天籟之奇。再次從色(視覺)的角度寫密林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景象。這一段寫山的形、聲、色,都緊扣一個“奇”字。(三)這幾句話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富春江的魅力,而且流露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含蓄地傳達出作者愛慕自然美景、想要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四)①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突出了“奇山異水”。②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③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夸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對偶)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擬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④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能力通關三1.(1)全都(2)宣揚,告示2.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3.熱愛(贊美)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寧靜閑適的生活。第15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仁義無敵,設喻說理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解讀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①?!微?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呀?!微?(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啊?!嗡哉f: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王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取得勝利。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以引申,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強調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中心概括:本文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說明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根本條件是人心的向背,而決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從而闡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2.委而去之委: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4.得道者多助得道:5.親戚畔之親戚:畔:(二)內容過關1.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為什么說本文的觀點是孟子“仁政”主張的具體表現?(三)技法過關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炯住俊兜玫蓝嘀?失道寡助》【乙】班彪①字叔皮,扶風安陵人也。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彪復辟司徒玉況府。時,東宮初建,諸王國并開,而官屬未備,師保多闕。彪上書奏,帝納之。后察司徒廉為望都長,吏民愛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論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敷②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篤也。(選自《后漢書·班彪列傳》,有刪改)【注釋】①班彪: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②敷:鋪敘。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師保多闕()(2)后察司徒廉為望都長()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3.兩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是君王之道,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作為人臣,班彪做到了哪些?請結合選文內容闡述。參考答案:第15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能力通關一①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②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③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苁谷嗣穸ň酉聛?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夠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王,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能力通關二(一)1.泛指武器裝備2.放棄3.震懾4.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5.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同“叛”,背叛(二)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以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2.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當中,孟子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贏得民心,贏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這個“道”就是他一貫主張的“仁政”。所以孟子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實際上就是在說他的“仁政”主張。(三)①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然后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②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③文章上一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一部分運用對比論證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能力通關三1.(1)同“缺”,缺點(2)擔任2.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3.示例:①善于薦才。如:班彪上奏官屬、師保,后又薦司徒廉。②著書立說。如:“才高而好述作”“敷文華以緯國典”。③敢于擔當。如:“傾側危亂之間”。④循規(guī)蹈矩。如:“行不逾方,言不失正”。⑤不急功近利。如:“仕不急進”。⑥不違信義。如:“貞不違人”。⑦甘于貧賤。如:“守賤薄而無悶容”。第16篇富貴不能淫(2020)★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大丈夫之道,善用修辭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意概括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本按赫f:“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嗎?①。”由景春對公孫衍和張儀的認識引出“何謂大丈夫”的論題。孟子曰:“②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③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诱f:“②?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③!’以順從為常法,是婦女遵循的規(guī)則。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實現志愿的時候,便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志愿的時候,便獨自走自己的道路。④?!边\用類比論證,主要論述了“大丈夫”應有的優(yōu)秀品質。孟子把“居于仁,立于禮,行乎義”作為大丈夫具備的高尚品德;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大丈夫堅貞的節(jié)操。中心概括:記述了孟子與景春關于“何謂大丈夫”這一問題的探討,孟子通過批駁景春的觀點,具體闡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激勵人們無論身處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禮義,堅持正道,不畏強暴,做真正的“大丈夫”。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豈不誠大丈夫哉誠:2.父命之命:3.以順為正者正:4.與民由之由: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二)內容過關1.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苯Y合課文內容,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2.請比較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三)技法過關1.孟子提出的可以稱作“大丈夫”的三個標準,位置能否顛倒?為什么?2.善用修辭,增強雄辯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點。請結合文章第2段內容簡要分析。3.孟子是如何反駁景春的觀點的?請簡要分析。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炯住俊陡毁F不能淫》【乙】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①不受。其弟諫曰:“夫子②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③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④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贝嗣鞣蚴讶瞬蝗缱允岩?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第三十五》,有刪改)【注釋】①公儀子:公儀休。②夫子:對男子的尊稱。③下人之色:遷就他人。④即:假如。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公儀休相魯而嗜魚眈眈相向B.雖嗜魚雖有嘉肴C.其弟諫曰其一犬坐于前D.故不受也公問其故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3.根據孟子關于“大丈夫”的論斷,有人認為公儀休是“大丈夫”,你是否贊同?為什么?參考答案;第16篇富貴不能淫能力通關一①(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們都會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就會天下太平②這怎么能算得上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呢③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④富貴不能使他惑亂,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叫作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能力通關二(一)1.真正,確實2.教導,訓誨3.常法,標準4.遵從5.使動用法,使……惑亂,使……迷惑使動用法,使……改變,使……動搖使動用法,使……屈服(二)1.①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②無論得志與否,都不放棄做人的原則;③富貴不迷亂,貧賤不動搖,威逼不屈服。2.“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力等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君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堅守“仁”“禮”“義”,并將之推行于天下。(三)1.不能。第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即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這是大丈夫應該堅持的根本原則,是核心,是基礎,所以必須放在最前面;第二,“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即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這是對根本原則的一種補充;第三,“富貴”“貧賤”“威武”是三種特定情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進一步的補充,因此應置于最后。2.①使用反問,如“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以不可辯駁的語氣否定景春的觀點。②使用排比,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闡明大丈夫的精神實質及特點,義正詞嚴,氣勢磅礴,極具說服力。3.首先,以兩個反問句表明態(tài)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觀點;其次,運用類比論證,指出公孫衍、張儀之流的行為不過是迎合主上的“妾婦之道”,稱不上大丈夫;最后,從三個方面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標準。能力通關三1.B2.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3.示例一:我贊同,因為公儀休不接受進獻的魚,體現了大丈夫“富貴不能淫”的精神,所以他是大丈夫。示例二:我不贊同,因為公儀休不接受進獻的魚是怕自己會因為接受進獻的魚而丟掉相位,是從自己個人利益的角度考慮的,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講究“仁”,即愛民眾,這和公儀休的動機完全不同,所以公儀休不配稱大丈夫。第17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憂患意識,論證思路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解讀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是從田地間被任用的,傅說是從筑墻的泥瓦匠中被選拔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之中被任用的,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獲釋后被錄用為相的,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任用的,百里奚是從市場上被贖出而任用為大夫的。①。作者先列舉六位出身低微而終擔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fā)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吧趹n患,死于安樂”,一正一反,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到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fā)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人恒過,然后能改;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③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②。(而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這個國家往往就會滅亡。③。中心概括:文章圍繞客觀環(huán)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系,闡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道理,激勵人們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要勇于進取,進而獲得成功。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2.管夷吾舉于士士:3.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勞:餓:4.空乏其身空乏:5.所以動心忍性動:忍:6.衡于慮衡:7.曾益其所不能曾:8.入則無法家拂士拂:(二)內容過關1.為什么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請舉例說明。2.文章開頭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中你獲得了什么感悟?(三)技法過關文章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請簡要分析。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炯住俊渡趹n患,死于安樂》【乙】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黽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②,而趙、魏之走集③,蓋四方之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④之候⑤也。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⑦,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囿⑧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鼻姨煜轮蝸y,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選自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有刪改)【注釋】①崤(xiáo):山名。黽(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衣襟和咽喉,比喻地勢險要。③走集:出入必經的要地。④治亂:太平和動亂。后文的“治忽”同“治亂”。⑤候:征兆。⑥五季: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⑦蹂踐:蹂躪。⑧囿(yòu):飼養(yǎng)動物的園子。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國恒亡去國懷鄉(xiāng)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C.欲退享此樂欲報之于陛下也D.蓋四方之必爭之地也何陋之有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3.乙文第2段“園囿之興廢”的事例印證了甲文中“”的觀點,從乙文中,我明白了(啟示)。參考答案:第17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能力通關一①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時,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讓他所做的事情不順,用這些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②內心憂慮,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能被人們了解③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能力通關二(一)1.選拔,任用2.獄官3.使動用法,使……痛苦使動用法,使……勞累使動用法,使……饑餓4.使動用法,使……財資缺乏5.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動用法,使……堅忍6.同“橫”,梗塞、不順7.同“增”,增加8.同“弼”,輔佐(二)1.①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就沒有直言敢諫的人給君王指出缺點錯誤,君王就很容易犯錯誤。如唐太宗幸虧有魏征經常指出錯誤,才會成為一代明君。②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國君就會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國家就不會發(fā)展,就會慢慢落后,最終導致滅亡。如清朝末年,清政府盲目自大,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知道西方國家已經強大起來了,導致被列強欺凌。2.共同點:都出身低微,歷經磨難,最終都擔當大任、有所作為。感悟: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煉,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三)文章是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論述的。通過正面論述逆境出人才和反面論述安逸會亡國,從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能力通關三1.C2.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示例一: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貪圖享樂。我們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示例二:奢靡之風會使一個國家滅亡示例三:安逸和享樂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第18篇愚公移山★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人力奇跡,對比對話塑人物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意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①。第1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兩座山的占地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為下文移山、負山等情節(jié)做鋪墊。第2段:寫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張,全家人討論決定了運土石的方案,而后立即行動,上山“叩石墾壤”。這是故事的開端。第3段:寫智叟譏笑并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駁斥了他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人定勝天的思想。這是故事的發(fā)展。第4段:寫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太行、王屋二山移走。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尾。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④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了,②,(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這兩座)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③?”(大家)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庇谑?愚公)率領兒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孀妻有個孩子,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⑤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⑦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河曲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⑤?”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⑥。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有兒子,(他的)兒子又有孫子;⑦?”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⑧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手里抓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⑧。中心概括:文章通過記敘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意志,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能力通關二內容整合補缺漏,突出重點提能力(一)詞語過關1.年且九十且:2.懲山北之塞懲:3.吾與汝畢力平險畢:4.雜然相許許:5.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6.汝之不惠惠:7.何苦而不平苦:8.懼其不已也已:(二)內容過關1.愚公在挖山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請簡要概括。2.請簡要概括文章中“愚公”“智叟”的形象。(三)主旨過關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蘊含著什么深刻的道理?(四)技法過關1.故事用神話結尾的原因有哪些?2.寫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3.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非常成功,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能力通關三閱讀類文悟異同,拓展新知強素養(yǎng)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炯住俊队薰粕健贰疽摇扛哧枒獙槭?家匠對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將撓③。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高陽應曰:“緣⑤子之言,則室不敗也。木益枯則勁,涂益干則輕,以益勁任益輕則不敗?!苯橙藷o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敗。高陽應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注釋】①生:濕。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東西。③撓:彎曲。④?。禾"菥墸焊鶕?。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木益枯則勁()(2)室之始成也善()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敗3.甲、乙兩文分別闡明了什么道理?參考答案:第18篇愚公移山能力通關一①(它們)本來在冀州的南邊,河陽的北邊②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繞遠路③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也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況且往哪里安置土石呢④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⑤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⑥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小孩⑦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不會加大增高,哪用擔心挖不平呢⑧從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能力通關二(一)1.將近2.苦于3.盡,全4.贊同5.肩負,扛6.同“慧”,聰明7.愁苦。這里指擔心8.停止(二)1.①“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②“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工具簡單,運土石路途遙遠。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④河曲智叟勸阻,譏笑。2.愚公“不愚”,他有遠大的抱負,移山是為了造福后代,他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是一個有長遠眼光,思想堅定,有奉獻精神的人。智叟“不智”,他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實為“鼠目寸光”。所以他是一個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傲慢武斷、目光短淺、好為人師的人。(三)通過愚公立志移山,終于搬掉兩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意志,也告訴我們只要下定決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恒,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四)1.①驚山神、感天帝,贊揚了愚公的偉大抱負和堅毅精神;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③神的出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2.①表明愚公此舉深得人心,連孀妻之弱子都要“助之”。也說明開山勞作艱辛,工程巨大。②以孀妻之弱子“助之”與后面河曲智叟“笑止”形成鮮明對比,寓托作者褒貶之意。3.①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進行對比;②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進行對比;③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生的威力,就以智叟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亡以應”進行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能力通關三1.(1)堅硬(2)好的2.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敗3.甲文告訴我們要用發(fā)展的、長遠的眼光看待事物;告訴我們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響,應堅持不懈。乙文告訴我們要依據實際經驗從長遠的、整體的角度去做事;考慮問題及做事應該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應全面考慮,否則就會事與愿違。第19篇周亞夫軍細柳★教材2011年版課標2022年版課標★核心命題點:塑造人物技巧,人物形象能力通關一回歸課本命題源,梳理教材固基礎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意概括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①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guī)模侵入邊境。①;(任命)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任命河內郡的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用來防備匈奴侵擾。第1段:點明背景,匈奴大舉侵入邊境,漢文帝安排三將駐扎三地,用來防備匈奴侵擾。第2段:交代漢文帝勞軍的情況。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周亞夫治軍有方、令行禁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杭州市二手房買賣合同及其物業(yè)交割細則
- 2025年度數據中心網絡設備安裝合同14篇
- 2024年度企業(yè)環(huán)保項目捐贈合同2篇
- 2025年度電子競技賽事舉辦合同匯編
- 2025年度戶外廣告牌廣告效果評估與反饋合同3篇
- 2024年農業(yè)用地承包終止合同范本(含風險評估)3篇
- 2024年版權質押合同標的及質押服務內容詳解
- 2025版酒店智能化客房體驗設計與實施咨詢服務合同樣本3篇
- 2024年汽車展覽服務電子合同規(guī)范3篇
- 2025版學校食堂餐飲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合同范本3篇
- 事業(yè)單位年度考核實施方案
- CJJ 169-2012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
- 現代機械工程圖學 課件 第10章-裝配圖
- 新概念英語第一冊1-72課測試題
- 天貓售后工作總結
- 國賽一等獎經驗分享
- 2024年試驗箱行業(yè)未來三年發(fā)展洞察報告
-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
- 《性格決定命運》課件
- 音樂行業(yè)商業(yè)計劃書
- 電氣設備交接試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