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_第1頁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_第2頁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_第3頁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_第4頁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把浴保菍?、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拔难浴保磿嬲Z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拔难晕摹钡囊馑季褪侵浮坝脮嬲Z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帮埛瘛本褪俏难晕?。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nèi),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xiàn)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gòu)或者解讀傳統(tǒng)文化還是現(xiàn)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tǒng)智慧的繼承建立于對文言的正確解讀。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jīng)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么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tǒng)高級文字(學)的基礎。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zhuǎn)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jié)構(gòu),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gòu)造將有“法”可依。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jié)構(gòu)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后來被文字化了?!氨晃淖只恕钡恼Z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拔难晕摹钡淖置嬉馑?,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后面那個“文”指文體。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么“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么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tǒng)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xiàn)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qū)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xiàn)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guān)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tài),它是對生活經(jīng)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么說的么?我想這可以用現(xiàn)在時態(tài)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jié)構(gòu)上規(guī)則上并無大的區(qū)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于現(xiàn)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當代文言文復興的價值文言文復興,是當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熱點之一。它的產(chǎn)生與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產(chǎn)生一樣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文言文復興從表面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質(zhì)上則是對白話文運動的引伸。白話文的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就使中國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正是基于完整、準確地傳承中國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復興才成為歷史的必然。文言文復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中國大陸的文言文復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的。文言文復興的概念是青年學者劉周在“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報》“百城賦”的推出,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復興的態(tài)度。文言文復興的倡議書由一位青年學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復興的發(fā)展后勁非常有力?,F(xiàn)代文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3、常見寫作方法、表現(xiàn)手法:聯(lián)想、想像、象征、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語句在文章篇章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后照應、首尾呼應、總結(jié)全文、點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5、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6、語句特色評價用詞: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jié)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fā)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7、文段中關(guān)鍵詞語、短句的分析:在題目的題干中出現(xiàn)了加引號的詞語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對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時應貫徹這樣的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說一定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考慮。8、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一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含義。二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實在是標致極了”一句中的“標致”。9、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1)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yōu)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再評思想內(nèi)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么觀點,給你什么感受、啟迪、教育……(2)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guān)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guān)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3)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nèi)容、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4)關(guān)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jié)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zhuǎn)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guān)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tài)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指明語句所用的寫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體特征和名詞使用的準確性。(1)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在回答時必須結(jié)合當時當?shù)氐臅r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huán)境描寫的相關(guān)語句揭示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2)自然環(huán)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表現(xiàn)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特點;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題。11、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guān)語句,所以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guān)語句;(2)其次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適用于原文相關(guān)句子較長的情況;②翻譯句子法,適用于文言文語段;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于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④變換句式法,適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12、根據(jù)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用第一人稱;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guān)要求,還要注意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文言詞語的特點〔上〕〔說明〕本講內(nèi)容包括五個方面:(1)容易混淆的古今單音詞和雙音詞;(2)文言一詞多義部分例詞辨析;(3)文言虛詞的復雜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4)文言代詞的特殊用法;(5)文言文中的詞性活用現(xiàn)象。(1)至(4)為上篇,(5)為下篇。前兩講的主要內(nèi)容是古今詞匯相比較的一般情況和異同之處,著重講了兩者的相同之處的繼承性。本講著重講述文言詞語和現(xiàn)代詞語容易混淆的不同之處的發(fā)展性。(一)容易混淆的古今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代詞匯大多是一詞一義的單音詞。到了現(xiàn)代,有不少古代單音詞和它意義相同或相似、相類的另一個現(xiàn)代單音詞組合成一個雙音節(jié)的現(xiàn)代復合詞(即“合成詞”),如“言(古)語(今)”;“茅(古)草(今)”;“聰(古)明(今)”;“舍(古)棄(今)”;“思(古)想(今)”等等。有時這類復合詞也會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但它已不是原來意義的現(xiàn)代復合詞了,而是文言文中的兩個各自獨立的單音詞。例如“身不由己”中的古代單音詞“身”,發(fā)展為現(xiàn)代復合詞就是“身體”的意思,“身”與‘體”同義。而文言文中的“身體”二字的“身”與“體”的含義是不同的,是兩個單音詞。例如“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辭不辯”。句中的“身”指“自己”;“體”是“實踐”之義。另如成語“身體力行”的“身”與“體”,也是同樣的意思。其它如:“將軍割據(jù)江東,地方數(shù)千里”。(地:土地;方:方圓。)//“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其:代詞,指“桔”和“枳”;實:果實。)//“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于:介詞,在;是:指示代詞,這個(差使)。)等等。(二)文言“一詞多義”部分例詞辨析——“一詞多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常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尤為普遍,詞義的變化也很復雜?,F(xiàn)代漢語由一個詞引申出來的多個意義,一般只限于詞義和讀音的變化,如“方便”的“便”(bian)引申為“便宜”的“便”(pian)和“大腹便便”的“便”(pain)。但在古代漢語中,由一個詞引申出來的多種意義,不僅詞義和讀音發(fā)生變化,而且往往連詞性也發(fā)生了變化,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屬于不同的詞類。因此,閱讀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仔細辨別它們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F(xiàn)列舉在一般古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部分一詞多義的例詞辨析如下,以供大家閱讀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兒子,名詞);治國家,子萬民。(愛撫,動詞);子何持而往?(你,代詞)。//古之學者必有師。(的人,代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語音提頓,表示單純判斷);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語助詞);后世之謬其傳而不能名者。(的情況,代詞)。//樂郊樂郊,誰之永號。(還、尚,副詞);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的,結(jié)構(gòu)助詞);均之二策。(這,指代);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和道理);道之不存,師之所存也。(結(jié)構(gòu)助詞,表示句子的主謂結(jié)構(gòu),無實在意義);句讀(dou)之不知,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助詞,表示動賓倒置,無義);齊閔王將之魯。(到,動詞);曽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的,助詞/到,動詞/指代“曽子之妻”)。//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大將,名詞);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將要,副詞);將兵與備并力逆操。(率領,動詞);趙王不聽,遂將之。(“以之為將”:任命他做大將,動詞)。//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士兵,名詞);魯肅聞劉表卒。(死,動詞);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終于,副詞)五萬兵難卒合。(通“猝”:倉猝,副詞)。//死者不計其數(shù)。(數(shù)目,名詞);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計算,動詞);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幾,數(shù)詞);幾死者數(shù)矣。(多次,形容詞)。//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者,名詞);晏子使楚。(出使,動詞);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派,動詞);使趙不將括則已。(假使,連詞)。//君有疾在腠理。(病,名詞);深知民之疾苦。(困難,名詞);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激揚,形容詞);疾惡如仇。(痛恨,動詞);疾風知勁草。(快速,形容風大)//所謂華山洞者。(說、稱,動詞);相如至,謂秦王曰。(對,介詞);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認為,動詞);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道理,名詞)。//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疑問代詞);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怎么樣,疑問代詞);其孰能譏之乎?(豈能,副詞)。//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給,動詞);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被,介詞);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替,介詞);不忍為之下。(做,動詞);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成為,動詞);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是,連詞)。//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因為,連詞);由山以上五六里。(往,動詞);秦也不以城予趙。(把,介詞);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來,動詞)。//從徑道亡,歸璧于趙。(給,動詞);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被,介詞;跟,介詞);終不能加勝于趙。(過,助詞);師不必賢于弟子。(比,介詞);亮與權(quán)于柴桑。(在,動詞);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向,介詞);肅追于宇下。(到,介詞);于其身也,則恥學于師。(對于,介詞;向,介詞)。(三)文言虛詞的復雜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古代漢語的虛詞也包括副詞、連詞、助詞、介詞、嘆詞五大類。有的語法書將文言虛詞分為語氣詞和關(guān)系詞兩大類。不管怎樣分類,各類虛詞的基本用法,古今大體相同。但除虛詞外的其它文言虛詞的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用法甚至是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文言中常用的副詞有:“益、少、略、略無、但、方、幾、既、既而、固、蓋、乃、弗、非、未、毋、勿、莫、竊、謹、敬、請、幸、辱、愚、相、見”等;常用的介詞有:“以、于、為、與、及”等;常用的連詞有:“而、且、則、雖、然、然則、固”等;常用的助詞有:“也、矣、耳(爾)、焉、乎、歟(與)、邪(耶)、哉、夫、者、所”等。助詞中除去者、所這兩個特殊的助詞外,其它都是語氣助詞,即嘆詞。文言虛詞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它們的數(shù)量之多,使用的頻率之高,且具體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又大相徑庭。文言虛詞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它們的“一詞多義”、“一詞多用”和“一詞多性”的特點上。現(xiàn)代漢語的虛詞多數(shù)是一詞一義,一種用法,詞性一般也是固定的。古代漢語的虛詞則不同,例如文言中極為常見的一個虛詞“之”,多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相當于“的”);有時也可用作代詞(相當于“他”或“他們”);有時用作動詞(相當于“到”、“往…去”)。其后兩種用法已變成實詞了。在漢語的發(fā)展變化中,唯獨虛詞的變化最大,只有少數(shù)文言虛詞在現(xiàn)代漢語的某些特殊語句中繼續(xù)使用,其余已極少使用,或雖在使用,但意義已完全變了。例如古漢語中的“所以”和“雖然”這兩個虛詞,“所以”是表示“…的原因”的意思;“雖然”表示“即使這樣”的意思。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它們只是一般的連詞,沒有上述的意思。確切理解一些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不僅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必修課和基本功,對于提高閱讀、鑒賞古文的能力也是大有幫助的。如何才能正確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虛詞呢?一是要多讀一些名家的古文作品,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力求甚解,增加對文言詞匯的感性認識。二是可將常見的文言虛詞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歸類,并與現(xiàn)代漢語的相同詞語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特別是不同點,熟悉它們在用法上的一般規(guī)律。久而久之,功到自然成。(四)文言代詞的特殊用法——代詞是文言實詞的一類。文言實詞的分類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也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代詞這五類。其中代詞的使用最為頻繁,幾乎古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代詞。古今漢語的代詞分類相同,都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三大類。但文言代詞的某些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沒有了。在代詞的具體用字上,古今也有明顯的不同。(1)人稱代詞-文言人稱代詞也分為三種人稱。其中最常見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我”、“吾”、“余”、“予”。它們都相當于“我”或“我的”,有時也可表示“我們”或“我們的”。例如:“余悲之”;“吾不能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第二人稱代詞有:“爾”、“而”、“汝(女)”、“乃(迺)”、“若”。它們都相當于“你”、“你們”或“你的”、“你們的”。例如:“爾從咸陽來”;“甚矣,汝之不惠”;“高帝罵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豈足托乎”。這里,要注意的是:文言第二人稱代詞中的“爾”、“汝”具有感情色彩,它們是不拘禮節(jié),很隨便的稱呼,一般只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親密者之間的稱呼,否則就表示對對方的不尊重。第三人稱代詞是:“之”、“其”。在古代漢語中沒有與現(xiàn)代漢語的“他”完全相同的第三人稱代詞?!爸敝饕米髻e語,“其”主要用作定語,兩者都不能象現(xiàn)代漢語的“他”那樣用來充當句子的主語?!爸背洚斮e語,一般都有具體指代對象。例如“瑜請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指代曹操)”;“募有能捕之(指代毒蛇)者,當其租人”。在特殊情況下,“之”也可表示“他的”。這類“之”的用法,實際上與“其”字相同。例如“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他的”)權(quán)”。“其”字用作定語,相當于“他的”、“他們的”。例如“人有亡鈇者,意其(他的)之子”;“吾視其(他們的)轍亂,望其(他們的)旗靡,故逐之”。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中,“其”字可用作主謂結(jié)構(gòu)的“第二主語”(也稱“小主語”)。例如“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他,指愚公)不已也”。整句中的“其不已也”是主謂結(jié)構(gòu),“其”是主語。而這個主謂結(jié)構(gòu)又是“懼”的賓語,所以“其”是第二主語。古漢語中的人稱代詞,除“余”、“予”這兩個第一人稱代詞外,其它所有人稱代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都可以表示多數(shù)。例如:“戰(zhàn)在我(指代曹軍),非在賊也”;“吾與汝(你們)畢力平險”;“殫其(指代鄉(xiāng)鄰們)地之出,竭其(鄉(xiāng)鄰)廬之入”;“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指五人),且立石于其(他們的)墓之門,以旌其(他們)所為”。古漢語的第一、第二人稱代詞,也可在它們的后面加上“儕”、“輩”、“屬”“曹”、“等”字表示多數(shù)。例如:“吾屬(我們)今為之虜矣”;“爾曹(你們)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等等。再則,“儕、輩、屬、曹”這些表示多數(shù)的字,本身就表示“成批”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般都可以獨立運用,如“馬有上、中、下輩”;“漢使數(shù)百人為輩來”。但它們和現(xiàn)代漢語的“們”字不同,“們”本身沒有意義,更不能獨立運用,如“我們、你們、他們”都是不可分割的“單純詞”,而“吾輩、爾曹、爾等、吾屬”都是“合成詞”。(2)指示代詞-古漢語的指示代詞可分為表示遠指的代詞、表示近指的代詞以及虛詞和無指代詞三大類。表示遠指的有:“彼”、“夫”、“其”等。這些代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那”、“那個”、“那些”、“那樣”相當。例如:“彼(那個)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o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那個)古書之不存”。表示近指的有:“是”、“斯”“之”、‘然”、“爾”、“若”等。這些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此”、“這”、“這個”、“這樣”。例如:“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這樣,指悍吏的騷擾)哉”;“是(這)時,曹操遺(wei)權(quán)書曰”;“吾斯(這)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這樣)也”;“出若(這樣)入若(這樣),天下莫不平均”。古漢語指示代詞中還有一個特殊的詞-“他”,既非遠指,也非近指,而是另有所指,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別的”、“其他的”。例如:“商君欲之他(別的)國”;“他(以后)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符夫”。此句中的“他日”指以后的日子。文言文中的“他日”也可指以前的日子。再有虛指和無指代詞。所謂“虛指”,即指代對象不明確。文言中的虛指代詞主要用“或”字表示,相當于“有的”、‘有人”。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師焉,或(有的)不師焉”;“既其出,則或(有的人)咎其欲出者”。所謂“無指”,即排除一切對象。文言的“無指代詞”主要是“莫”和“無”,相當于“沒有誰”、“沒有什么”,如“非我莫屬”、“攻無不克”。(3)疑問代詞-常見的文言疑問代詞有:“孰”、“何”、“曷”、“安”、“焉”、“奚”、“胡”、“惡”(wu)等?,F(xiàn)將這八個疑問代詞分四組概述如下:(A)孰——問人,相當于“誰”、“哪一個”;問事物,相當于“什么”、“哪一種”。例如:“人非生而知之,孰(誰)能無惑”;“此二家之言孰(哪一種)急于國?”。(B)何、曷——問事物,相當于“什么”;問原因、情況,相當于“為什么、怎么”?!昂巍比绻复幩?,相當于“什么地方”。例如:“王曰:‘何(什么)為者也?’”;“何(為什么)故懷瑾扼瑜,而自令見放為?”;“王曰:‘縛者曷(什么)為者也?”;“茍如君言,劉豫州何(為什么)不遂事之乎?”;“削其平,民猶瘁矣。曷(為什么)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豫州今欲何(什么)往?”。(C)安、焉、奚——問情況、原因,相當于“怎么、為什么”;問處所,相當于“哪兒”。例如:“燕雀安(怎么)知鴻鵠之志哉?!?;“奚(怎么)可以難夫道理之言乎哉!”;“沛公安(哪里)在?”;“且焉(哪里)置土石?”?!氨饲肄桑睦铮┻m也?”。(D)胡、惡——“胡”只問情況、原因,相當于“怎么、為什么”;“惡”問原因和處所。例如:“子墨子曰:‘胡(為什么)不見我于王?’”;“學惡(什么),惡(什么)乎終?”;“且王攻楚,將惡(何處)出兵?”;“不稼不穡,胡(為什么)取禾三百廛兮?”。綜上所述,古漢語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問事物的有:“何”、“曷”;問原因、情況、處所的有:“何、安、焉、奚、胡、惡”。這些疑問代詞有時互相通用,因此我們既要掌握每個詞的基本用法,又要熟悉它們的通用情況。至于各類代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其它特殊用法,視上下文的意義而定。文言詞語的特點(下)(五)文言詞語的詞性活用現(xiàn)象——古漢語中的哪一類詞經(jīng)常充當句子的哪一種成分,如名詞常用作主語、賓語,動詞常用作謂語、狀語,形容詞常用作定語,一般都是比較固定的。這一點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說明詞有常性的特點。但在古漢語中,有些詞在實際應用中需臨時改變詞性,充當句子的其它成分,同它們的常規(guī)用法不一。這種現(xiàn)象,叫“詞性活用”。古漢語的詞性活用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七種情況。(1)名詞用作動詞——古漢語的名詞用作動詞普遍表現(xiàn)為,名詞在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中不作賓語,而作動詞使用。例如:“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嗣君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史記*商君列傳》)(語譯:這時候,太子犯了法。商鞅說:‘新法令的不能實行,是由于上層犯法的緣故?!胍婪☉娃k太子,但是太子是繼承王位的人,不能在他身上施加刑法,就對他的師傅公子虔施加刑法,對他的老師公孫賈施以墨刑。)這個例句中的“太子犯法”和“法之不行”的“法”,前者作賓語,后者作主語。兩個“法”字都是“法令”的意思,都是“法”這個名詞的一般用法。然而“將法太子”的“法”,在賓語“太子”的前面,同時在狀語“將”的后面,在這個動賓結(jié)構(gòu)中又沒有其它的動詞,于是“法”便充當動詞了,原來“法令”之義臨時變成了“照法令懲辦”的意思,這就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此外,“不可施刑”的“刑”在“施刑”這個動賓結(jié)構(gòu)中作“施”的賓語,是“刑”(刑罰)這個名詞的一般用法??墒牵靶唐涓倒域钡摹靶獭?,在“其傅公子虔”這個賓語的前面,也沒有其它的動詞,“刑”便由名詞充當動詞,原來的“刑罰”之義也隨之變成“施加刑罰”之義。其它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句如:“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率領)兵與備(劉備)并力逆操(曹操)?!?/“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安置住宿)相如廣成傳舍(賓館名)。”//“范增數(shù)目(看,用眼色示意)耳?!惫艥h語中名詞用作動詞,除上述最為普遍的現(xiàn)象,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個名詞在一個補語的前面,而找不到另外的中心詞(動詞),這個名詞便用作動詞。例如:“商君亡至關(guān)下,欲舍(投宿)客舍(補語)。”//“唐浮圖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補語),而卒葬之?!绷硪环N情況是,一個名詞在一個狀語的后面,而又找不到另外被狀語修飾的中心詞,這個名詞也活用作動詞。例如:“左右欲(狀語)刃(用兵器殺害)相如?!?/“吾亦欲(狀語)東(到東方去)耳?!备鶕?jù)上述三種情況,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古漢語名詞活用作動詞的三個基本規(guī)律:(A)賓語前的名詞,無其它動詞時,作動詞用;(B)補語前的名詞,無其它動詞時,作動詞用;(C)狀語后面的名詞,無其它動詞時,作動詞用。古漢語名詞活用作動詞,還有一種情況是,同一名詞重疊使用,其中必有一個名詞用作動詞。例如:“如曰今日一切當不事(做)事(事情)。”(注:成語“無所事事”的用法相同。)//“春風風(吹)人,春雨雨(淋)人。”//“請以勾踐女女(嫁)于王?!保?)形容詞用作動詞——古漢語形容詞用作動詞的前提條件,也是在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中,居于賓語前的形容詞不作定語,而作動詞用。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與“江南岸”組成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居于賓語“江南岸”前,而在“綠”字前面僅有一個狀語“又”和一個主語“春風”,沒有其它動詞,故“綠”活用作動詞,為“吹綠了”之義。又如“今雖死于此,比我鄉(xiāng)鄰之死則后矣。又安敢毒邪?”句中的“毒”字前是一個作狀語的能愿動詞“敢”,故“毒”活用作動詞,作“怨恨”解?!鞍哺叶拘啊奔础澳睦锔以购蓿ㄉ叩模┒灸??”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情況,例如“密切黨群關(guān)系(賓語)”、“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賓語)”。等等。不過,要注意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這一類詞性活用,僅限于雙音的形容詞。而在古漢語中的這類活用,單音的形容詞較為多見,兩者正好相反。(3)數(shù)詞用作動詞——古漢語的數(shù)詞,如在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中居于賓語的前面,不作定語,而又找不到其它動詞時,數(shù)詞便作動詞用。例如:“孰能一之?”句中的“一”原為數(shù)詞,后面的“之”是代詞(指代“天下”),“一之”是動賓結(jié)構(gòu)。而“一”的前面僅有一個作狀語的能愿動詞“能”和一個作主語的疑問代詞“孰”,沒有其它動詞,故“一”活用作動詞,作“統(tǒng)一”解。其它如:“凡用兵攻城之本,在乎一(統(tǒng)一)民。”//“所謂一者,刑無等級?!?/“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何贖兮,人百(百死)其身!”(4)動詞、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有時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不是一般的支配關(guān)系,而是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動詞的這種用法,叫“使動用法”。名詞和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時,也有這種使動用法,三者都稱作“使動詞”?,F(xiàn)分別說明如下。普通動詞用作使動詞,它使賓語所表示的事物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行為。例如:“今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之也。”//“不如先斗秦趙。”//“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四個例句中的“活”、“走”、“斗”、“生”均為“使動詞”。“活張良”即“使張良活”;“走之”即“使之(指曹軍)走”;“斗秦趙”即“使秦趙兩國相斗”;“生之(指捕蛇者)”即“使之生”。而句中的“張良”、“之(曹軍)”、“秦趙”、“之(捕蛇者)”這四個賓語,各自產(chǎn)生動詞“活”、“走”、“斗”、“生”所表示的行為,變成“張良活”、“之逃走”、“秦趙斗”、“之生”的意思。形容詞用作使動詞,它使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例如:“欲居之以為利,而高(抬高)其(指促織)值(價值)。”//“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使..蹶(挫折))上將軍?!?/“大王必欲急(使..急迫)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將尉醉,廣(吳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使…氣憤)尉(尉官)?!?/“君子正(使…正)其衣冠?!泵~用作動詞,它使賓語所表示的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事物。名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較為少見。例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保ā巴踔奔础笆怪疄橥酢被颉白屗龃笸酢?。)//“先生之恩,生死肉骨也?!保ā吧馈奔础笆顾勒邚蜕?;“肉骨”即“使骨成為肉”。)//“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臣妾我也”即“使我們成為他們的臣妾?!?;“劉豫我也”即“使我們成為劉豫”。)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究竟是表示使動,還是一般的動賓支配關(guān)系,怎樣去辨別呢?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及物動詞后面如帶賓語,一般表示使動。如“活張良”的“活”是不及物動詞,后面帶賓語“張良”,故表示使動。另一種種是,如果及物動詞后面帶賓語,那就要考察它的上下文,才能確定是否使動用法。例如:“(項羽)殺蘇角,虜王離。涉澗不降楚,自燒殺?!?/“律(指衛(wèi)律)知武(蘇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蘇武)?!边@兩個例句中都有一個“降”字,第一句的“降楚”即“投降楚國”,是一般的動賓結(jié)構(gòu)。第二句的“降之”即“想使蘇武投降”,是使動用法。因為從上下文分析,衛(wèi)律將蘇武不怕威脅的情況報告單于,絕不會是單于要向蘇武投降,而只能是想讓蘇武投降。(5)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所謂“意動用法”,即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認為它怎么樣”或者“將它看作什么”的意思?!耙鈩佑梅ā钡脑~簡稱“意動詞”。凡形容詞用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