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_第1頁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_第2頁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_第3頁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_第4頁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1.對以下人員必須進行HIV抗體檢測:(1)獻血者。(2)受血者,包括一切需要輸血和預計可能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3)需要進行各種血液療法的患者,如血液透析、血漿置換、光量子療法等。(4)擬進行血管腔內(nèi)、組織器官介入性診斷治療及手術治療的患者。(5)各種組織、器官的供者,進行組織、器官移植的受者。(6)前來就診的可疑患者。(7)人伍、人學、回國歸隊人員。2.患有艾滋病或HIV感染的醫(yī)護人員,禁止其從事創(chuàng)傷性的診斷和治療工作。3.對可疑或確診的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應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1)患者最好置于單人病室,尤其衛(wèi)生狀況不佳或有中度咳嗽者,病室門上應放置隔離卡。(2)病歷應貼有警示標志。(3)采取"血液/體液隔離"、合并肺囊蟲肺炎應加上"呼吸道/飛沫隔離"、腹瀉患者應加采取"消化道/接觸隔離"?;颊咚劳鰰r,尸袋上應有"血液/體液隔離"警示卡,以提醒運送人員注意。(4)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使用的醫(yī)療器具、生活用品、食具、被服等要專用(包括刮胡刀、理發(fā)用具),嚴格消毒處理。提倡使用一次性醫(yī)療、衛(wèi)生、生活用品。(5)艾滋病患者的標本容器外層應有特殊標志的防水包裝。放標本的容器應嚴密無破損、防滲漏。容器用后要用2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浸泡處理。(6)非醫(yī)務人員和探視者與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一般性接觸時,不需要穿隔離衣。但接觸血液、體液及患者患有傳染性并發(fā)癥時,要穿隔離衣,使用相應的防護用品。免疫力低下者與幼兒,不宜探視艾滋病患者。有各種感染或帶菌者,也不宜去探視艾滋病患者,以免引起患者的其他感染。4.經(jīng)確認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接診醫(yī)生應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于12小時內(nèi)報告上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不得隱瞞和延遲,并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如無??撇≈委煹?,應將患者及時送傳染病??漆t(yī)院。5.患者用過的所有物品,尤其是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視為具有傳染性。應采用防滲黃色塑料袋包裝,并做好標記。需重復使用的器具,應送消毒供應中心消毒清洗后,以壓力蒸汽或環(huán)氧乙烷滅菌消毒;固體廢棄物應裝雙層黃色垃圾袋中由環(huán)保部門統(tǒng)一收集焚化處理。6.患者住的病房,除常規(guī)消毒外,沾染血液、體液等的墻壁、地板、桌椅應用2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擦洗。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液體用等量漂白粉攪拌、浸泡1小時再排放?;颊叱鲈汉筮M行終末消毒。7.運送艾滋病患者的輪椅、推床應鋪床單。用后,床單等被服以防滲黃色塑料袋封扎,標記后,消毒、清洗。床椅應用2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擦洗。8.醫(yī)療操作中的防護(1)接觸患者血液、黏膜、開放性傷口、體液、分泌物和污染的器械和物品時,必須戴手套。在進行可形成氣溶膠或可能有血液、體液噴濺等的操作時,應戴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隔離衣,必要時穿鞋套。(2)操作尖銳器械或手部有傷口時,要特別小心,可戴雙層手套保護;注射或穿刺時,先檢查針頭是否安牢在注射器上,術者的手絕不可置于針頭前進方向;完畢后取出針頭時,應用乙醇棉球壓住針眼,盡量減少血液或體液滲出,避免沾到患者的血液或體液。(3)用畢的注射器,不可用手接觸針頭,應針尖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利器盒內(nèi)。按傳染性廢棄物銷毀。(4)實行急救復蘇時,盡量避免口對口人工呼吸。9.實驗室的防護(1)工作時應穿隔離衣、戴手套,可能污染面部時,應戴防護面罩。(2)吸取標本液,應用器械吸取,禁止用嘴吸吸管。攪拌、離心、超聲等處理操作應在I級或Ⅱ級生物安全操作箱中進行。(3)物體表面濺有標本液時,應立即用消毒液消毒。(4)所有不保留的標本和用過的器皿一律先經(jīng)壓力蒸汽滅菌后再處理。(5)工作中防刺傷。工作完畢,經(jīng)消毒、沖洗后脫手套,再進行手消毒。10.病理檢查及尸體處理中的防護(1)對艾滋病患者盡量少做病理檢查和尸體檢驗。必須做時,應嚴格防護和消毒。(2)使用過的器械用具和臺面用2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后清洗處理,器械應滅菌。用過的防護服裝和設備按污染物品嚴格消毒處理。(3)取出的組織與器官標本,應立即浸于40%甲醛中。冰凍切片機等用含氯消毒劑刷凈后再用環(huán)氧乙烷滅菌。非冰凍染色切片,制備后即用蓋玻片封貼,滅菌后處理。(4)患者的遺體(不論是否解剖過)一律裝入防水尸袋內(nèi)保存至火化,尸袋上標明"艾滋病患者"。搬動時,防止血液和體液污染擴散。(5)解剖室應進行終末消毒。11.醫(yī)務人員還應注意下列保護措施(1)懷孕的醫(yī)務人員不應直接接觸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2)如發(fā)生銳器刺(割)傷等意外,應立即清創(chuàng),對創(chuàng)面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同時應報告醫(yī)院感染控制科,盡早進行臨床與血清學檢查。第一次檢查為陰性者,在第6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