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統(tǒng)疾病診療技術(內(nèi)科學課件)_第1頁
血液系統(tǒng)疾病診療技術(內(nèi)科學課件)_第2頁
血液系統(tǒng)疾病診療技術(內(nèi)科學課件)_第3頁
血液系統(tǒng)疾病診療技術(內(nèi)科學課件)_第4頁
血液系統(tǒng)疾病診療技術(內(nèi)科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再生障礙性貧血

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及預后,通常將再障分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也有學者將NSAA分為中間型及輕型。概念再障(AA)是由于多種多種原因引起骨髓造血組織減少,造血干細胞損傷,造血微環(huán)境障礙,導致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的貧血性疾病。臨床特點為進行性貧血、出血和繼發(fā)感染。從病因上AA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先天性:(1)Fanconi貧血(2)家族性增生低下性貧血(3)胰腺功能不全性再障獲得性:(1)原發(fā)性:不明原因(2)繼發(fā)性分類根據(jù)發(fā)病機制分類:(1)造血干(祖)細胞缺陷(2)造血微環(huán)境異常(3)免疫機制異常近來有學者認為:T細胞功能異常亢進通過細胞毒性T細胞直接殺傷或/和淋巴因子介導的造血干細胞過度凋亡引起的骨髓衰竭是AA的主要發(fā)病機制。分類在歐美發(fā)病率為4.7~13.7/10萬日本14.7~24/10萬我國為7.4/10萬可發(fā)生于各年齡組,青壯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流行病學約50%~75%病例病因不明為特發(fā)性而繼發(fā)性主要與下列有關:1.化學因素化學毒物:苯及衍生物對BM具有毒性作用??梢种萍毎鸕NA及DNA的合成,導致染色體異常。藥物:主要有氯霉素、烷化劑及抗腫瘤抗代謝、解熱鎮(zhèn)痛藥等??梢鹂赡嫘訠M抑制及不可逆性BM抑制破壞??膳c劑量有關,也可與劑量無關(個體敏感性)。病因病因2.生物因素主要為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及微小病毒B19等肝炎病毒相關性再障(HAAA)在再障病例中可達20%,主要為丙肝,少數(shù)為乙肝。機制:對造血干細胞的直接抑制作用、病毒介的自身免疫異?;虍a(chǎn)生抗干細胞抗體、病毒損傷BM微環(huán)境及肝臟解毒功能減退等3.物理因素具有劑量依賴性并與組織特異的敏感性有關可影響DNA的合成、抑制或延緩細胞增殖、損傷造血微環(huán)境及造血干細胞,從而導致造血衰竭核泄漏時AA發(fā)病率明顯增高4.其他因素自身免疫病與再障妊娠與再障病因1.造血干細胞缺陷(種子學說)

包括量與質(zhì)的異常。BM中CD34+細胞數(shù)量下降,減少程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2.造血微環(huán)境異常(土壤學說)

造血微環(huán)境包括基質(zhì)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起支持造血細胞增殖及促進各種造血細胞生長發(fā)育的作用目前發(fā)現(xiàn)AA的BM中基質(zhì)細胞體外培養(yǎng)生長情況差,基質(zhì)細胞產(chǎn)生的集落剌激因子活性減低;基質(zhì)細胞萎縮、骨髓脂肪化改變,靜脈竇壁瓣水腫、出血、壞死。該類AA其BMT不易成功發(fā)病機制3.免疫功能異常(病蟲害)

AA與T淋巴細胞有密切相關。TC被激活可抑制自身及異體祖細胞集落形成淋巴細胞比例增加,TC亞群失衡:Th1型、CD8+T抑制細胞、CD25+T細胞和γδTCR+T細胞比例增高T細胞能分泌的造血負調(diào)控因子(IL-2、γ-IFN、TNF)明顯增高。髓系細胞凋亡亢進。該類患者免疫治療有效但免疫治療不能完全治療全部病例,說明再障并非經(jīng)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異常免疫只是病因主要因素之一發(fā)病機制4.遺傳傾向

AA常有HLA-DR2抗原連鎖傾向,兒童再障HLA-DRW3抗原顯著增高,可見于家族性再障,對其它化學物質(zhì)及感染的易感性可能亦與遺傳有關發(fā)病機制重型再障非重型再障急、快、重緩、慢、輕1.貧血多進行性加重;癥狀明顯呈慢性過程,可短時改善2.感染多有急性發(fā)熱,呈高熱,高熱少見,常為上感,迅速形成敗血癥,重癥及敗血癥少見呼吸、消化、皮膚感染3.出血重,早期,皮膚黏膜,皮膚黏膜為主,可見內(nèi)臟出血,內(nèi)臟出血少見,嚴重時顱內(nèi)出血極個別亦可顱內(nèi)出血臨床表現(xiàn)1.血象SAA呈重度全血減少,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網(wǎng)織紅常在0.5%以下,且絕對值<15×109/L。白細胞計數(shù)常<2×109/L,N<0.5×109/L,L明顯增高。血小板<20×109/LNSAA減少程度弱于SAA實驗室檢查2.BMSAA多部位穿刺增生重度低下,粒、紅系及巨核細胞明顯減少,且形態(tài)大致正常,淋巴細胞及非造血細胞明顯增高,骨髓小粒缺如NSAA多部位骨穿增生減低,可見較多脂肪滴,粒紅及巨核細胞減少,淋巴、網(wǎng)狀及漿細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極少,骨髓活檢呈造血細胞均勻減少實驗室檢查3.發(fā)病機制相關檢查CD4+:CD8+比例減低,Th1:Th2比值增高骨髓核型及染色體正常,骨髓鐵染色貯鐵增多,中性粒細胞NAP強陽性,溶血檢查均陽性

實驗室檢查4.其它檢查(1)骨髓活檢:增生減低,呈非造血細胞,并可骨髓間質(zhì)水腫及出血(2)造血細胞培養(yǎng):粒單系祖細胞、紅系祖細胞及巨核系祖細胞均減少。急性AA成纖維祖細胞減少,慢性AA可1/2減少(3)用核素掃描檢查造血面積:可全面估計造血組織分布及骨髓受損的程度。AAA時明顯減少,CAA時一般減少,可見局部代償造血實驗室檢查1.AA的診斷標準(1)全血細胞減少,網(wǎng)織紅<1%,L比例增高(2)一般無肝脾腫大(3)BM中至少1個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如增生活躍,須有巨核細胞明顯減少及淋巴細胞相對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細胞增多(有條件者做骨髓活檢,顯示造血組織減少,脂肪組織增加)(4)除外引起全血減少的其他疾病,如PNH、急性造血功能停滯,MDS、AL等(5)一般抗貧血治療無效診斷2.AA分型診斷標準⑴.SAA-Ⅰ型:又稱AAA,發(fā)病急,貧血進行性加重,常伴嚴重感染和出血,血象符合下述中兩項:①網(wǎng)織紅<1%,絕對值<15×109/L②N<0.5×109/L③Pt<20×109/LBM多部位(包括胸骨)增生減低,三系造血細胞明顯減少,非造血細胞相對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細胞相對增多。如N<0.2×109/L則為極重型AA⑵.NSAA型:又稱CAA,BM:三系或兩系減少,至少一個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躍,則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巨核細胞明顯減少。如病情加重,臨床、血象及BM達到SAA-Ⅰ型標準則稱為SAA-Ⅱ型診斷一、支持治療

1.保護措施防治感染、防止出血、終止有害因素影響、加強護理等2.對癥治療⑴糾正貧血:輸入濃縮紅細胞⑵控制出血:止血藥,如促凝藥、抗纖溶藥及縮血管藥;可輸入血小板;酌情補充凝血因子⑶抗感染:確定感染部位、程度、性質(zhì),完善藥敏,及時給予強力抗生素⑷護肝及其它支持治療治療二、針對發(fā)病機制的治療1.免疫抑制劑⑴抗胸腺細胞球蛋白/抗淋巴細胞球蛋白:主要用于SAA,應皮試、慢速。5日一療程⑵環(huán)孢素A(CSA):適用于所有再障。3~6mg/Kg.d,療程為6~12月。注意肝、腎及消化道反應⑶其他:甲強龍、CTX等2.促進造血治療⑴雄激素:適于全部再障??盗?mg.Tid,安雄40~80mg.Tid,丙睪100mg/天。起效需3~6個月⑵造血細胞因子:可用于所有再障,尤其是SAA。EPO、G-CSF、GM-CSF等治療三、BMT多適用于急性再障四、中藥治療多用于慢性再障五、改善造血微環(huán)境的治療治療白血病

第一節(jié)概述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細胞克隆具有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免疫逃逸的生物學特征。在骨髓或其它造血組織中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和蓄積,正常造血受抑制,浸潤全身各組織與臟器,產(chǎn)生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

病毒:(1)50年代初分離出第一株小鼠白血病病毒(MLV),并證實是多種動物白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RNA病毒。(2)80年代初,分離出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Ⅰ),并證實是人類T細胞白血病的病因。

病因

電離輻射:X射線、γ射線、中子、放射性同位素等均可誘發(fā)白血病。

方式:一次性大劑量照射或小劑量反復照射。

病因

化學因素:損傷骨髓造血的化學因素均可致白血病。1.化學物質(zhì)苯、殺蟲劑、染發(fā)劑等。2.藥物國際抗癌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50種藥物可引起AL。烷化劑:氮介、CTX、馬法蘭、白消安。氯霉素、保泰松、乙雙嗎啉。

病因

遺傳因素:證據(jù)來源于家族性白血病。同卵孿生子中,一個患白血病,另一個患病機會可高達20%。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同患白血病的機會比一般正常人高4倍。Faconic貧血--各種癌變。

病因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病患者容易發(fā)生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病因發(fā)病機制1.增殖失控無節(jié)制增殖。2.分化障礙分化停滯。3.凋亡受阻白血病細胞蓄積。4.免疫逃逸AL極其有限的抗原性。第二節(jié)急性白血病

AcuteLeukemia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并浸潤各種器官和組織,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現(xiàn)為貧血

、出血、發(fā)熱及浸潤等。

臨床表現(xiàn)1.貧血(80%)常為首發(fā),進行性加重。原因:無效造血、溶血、失血。2.發(fā)熱(70%)低熱白血病引起,高熱繼發(fā)感染。原因:細菌、病毒、霉菌感染。3.出血(40%)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原因:血小板下降、浸潤感染、凝血因子減少。臨床表現(xiàn)4.器官和組織浸潤的表現(xiàn)淋巴結(jié)及肝脾腫大:ALL骨和關節(jié)疼痛:胸骨壓痛,綠色瘤齒齦腫脹、皮膚浸潤(sweet綜合征):M4、M5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NSL):ALL睪丸白血?。簝和疉LL齒齦腫脹皮膚浸潤

實驗室檢查(形態(tài)學)血象:1.白細胞質(zhì)和量的改變:出現(xiàn)相當數(shù)量的原始及幼稚細胞(白血病細胞)。約2/3的病人白細胞增高,可超過100×109/L,稱為高白細胞性白血病。1/3白細胞數(shù)減低或正常,如<1.0×109/L,稱為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2.貧血和血小板減少。骨髓象:1.骨髓增生旺盛。如增生低下,稱為低增生性白血病。2.原始+第二代≥30%。形態(tài)異常,AML可見Auer小體。3.正常的幼紅細胞和巨核細胞明顯減少。

實驗室檢查(形態(tài)學)細胞化學染色特點

實驗室檢查(形態(tài)學)急性白血病分型1976年提出急性白血病FAB分型80年代提出白血病的MIC-M分型1999年提出WHO2000分型方法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M0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M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M6急性紅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篖1、L2、L3AML-M1AML-M2AML-M3AML-M4AML-M6AML-M7

ALL-L3免疫學檢查

ClusterofDifferentiationsystem

系列特異性和階段特異性

MICROSCOPY(immunochemistry)FLOWCYTOMETRYAntibodiesCell實驗室檢查AML:

cMPO、CD117、CD13、CD33、

CD65、CD14、CD15、CD64、

HLA-DR、血型糖蛋白、CD41、CD61ALL:B:CD79a

、cCD22、cIgM、CD19、

CD20、CD10、CD24

T:cCD3、TCR、CD2、CD5、CD7、CD4、

CD8、CD10、CD1a、TdTStemCell:

CD34+、CD38-、Lin-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異常染色體改變基因改變白血病類型t(8;21)(q22;q22)AML1-ETOM2t(15;17)(q22;q21)PML-RARαM3t(11;17)(q23;q21)PLZF-RARαM4inv(16)(p13;q22)CBFβ-MYH11M4Eot(16;16)(p13;q22)CBFβ-MYH11M4Eot(11q23)MLLM4/M5t(8;14)(q24;q32)MYC-IgHL3t(9;22)(p34;q11)BCR-ABLM4EoAPLwitht(15;17)

PML-RAR

診斷臨床表現(xiàn)、血象、骨髓象白血病細胞>30%FAB分型WHO2000分型鑒別診斷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2.類白血病反應。3.巨幼細胞貧血和M6。4.再生障礙性貧血。5.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6.粒細胞缺乏癥。

治療(一)一般治療(支持治療)1.防治高白細胞綜合征2.防治感染3.糾正貧血4.控制出血5.尿酸性腎病的防治6.止吐7.保護重要臟器8.其他加強營養(yǎng)、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二)化學治療

化療的策略:目的:盡快達到完全緩解,使病人長期存活直至治愈。原則:早期、足量、聯(lián)合、個體化。階段:誘導緩解,緩解后治療(強化治療、鞏固治療、維持治療)。

治療(二)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完全緩解標準:1.白血病的癥狀和體征消失。紅細胞及巨核細胞系列正常。2.血象Hb≥100g/L(男)或90g/L(女)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

血小板≥100×109/L

外周血白細胞分類中無白血病細胞。3.骨髓象:原始+第二代≤5%。

治療誘導緩解治療(標準方案)

AML:DA

柔紅霉素(DNR)

阿糖胞苷(Ara-C)ALL:VLDP

長春新堿(VCR)

柔紅霉素(DNR)

左旋門冬酰胺酶(L-ASP)

強的松(Pred)

治療鞏固強化治療骨髓達CR標準后2周開始,進行3個循環(huán)、9個療程的序貫治療,每療程間隔2~3周,每療程后行1次骨髓檢查。

AML:1)DA2)HA3)中劑量Ara-CALL:1)VLDP或VDCP。

2)EA:VP16+Ara-C3)大劑量氨甲呤(HD-MTX)

治療APL(M3)治療:

全反式維甲酸(ATRA)

三氧化二砷(As2O3)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的治療1.預防:鞘內(nèi)注射(i.t)MTXAra-cDEX,2次/周,共3周。2.顱部放療:2400~3000cGy

脊髓放療:1200~1800cGy

治療過敏性紫癜

紫癜的定義

醫(yī)學上把直徑在3-5mm的皮下出血稱為紫癜。引起紫癜的原因有多種,如:變態(tài)(過敏)反應、血小板減少、家族遺傳等。過敏性紫癜是由于機體發(fā)生變態(tài)(過敏)反應而引起的一種常見疾病,是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zhì)發(fā)生變態(tài)(過敏)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出現(xiàn)皮膚紫癜、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并可同時出現(xiàn)皮膚水腫、蕁麻疹等其它過敏表現(xiàn)。過敏性紫癜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一般以兒童和青少年較多見。春、秋季節(jié)發(fā)病較多。發(fā)病機制蛋白質(zhì)及其他大分子變應原作為抗原,刺激人體產(chǎn)生抗體(主要為IgG),后者與抗原結(jié)合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血管內(nèi)膜,激活補體,導致中性粒細胞的游走、趨化及一系列炎性介質(zhì)的釋放,引起血管炎癥反應。此種炎性反應除見于皮膚、粘膜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外,尚可累及腸道、腎臟及關節(jié)腔等部位小血管。小分子變應原作為半抗原,與人體內(nèi)某些蛋白質(zhì)結(jié)合構(gòu)成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此類抗體吸附于血管及其周圍的肥大細胞,當上述半抗原再度進入體內(nèi)時,即與肥大細胞上的抗體產(chǎn)生免疫反應,致肥大細胞釋放一系列炎性介質(zhì),引起血管炎性反應。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1.血常規(guī):白細胞正?;蛟黾?,中性或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多,血小板計數(shù)正?;蛏?。胃腸道出血嚴重時可有貧血表現(xiàn)。2.出凝血功能:出血和凝血時間正常,血塊退縮實驗正常,部分患兒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3.尿常規(guī):腎臟受累時可有紅細胞、蛋白及管型,重者可有肉眼血尿。4.大便隱血試驗:有消化道癥狀者多陽性。5.血液免疫學檢查:血沉(ESR)正?;蛟隹?;血清IgA可升高,IgG、IgM正常,亦可輕度升高;補體C3、C4正常或升高;抗鏈球菌溶血素(ASO)可呈陽性;抗核抗體(ANA)和類風濕因子(RF)陰性。6.腎功能:多正常,嚴重患兒可有肌酐清除率降低,尿素氮和血肌酐增高。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者,有血清白蛋白降低和膽固醇增高。7.超聲檢查:對有消化道癥狀者可進行腹部B超檢查,有利于腸套疊的早期診斷。診斷標準1.皮膚紫癜:分批出現(xiàn)的可觸性紫癜,或下肢明顯的瘀點,無血小板減少。2.腹痛:急性彌漫性腹痛,可出現(xiàn)腸套疊或胃腸道出血。3.組織學檢查:以IgA免疫復合物沉積為主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或IgA沉積為主的增殖性腎小球腎炎。4.關節(jié)炎或關節(jié)痛:(1)關節(jié)炎:急性關節(jié)腫脹或疼痛伴有活動受限;(2)關節(jié)痛:急性關節(jié)疼痛不伴有關節(jié)腫脹或活動受限。5.腎臟受累:(1)蛋白尿:>0.3g/d,或晨尿樣本白蛋白肌酐比>30mmol/mg;(2)血尿,紅細胞管型:每高倍視野紅細胞>5個,或尿潛血≥2+,或尿沉渣見紅細胞管型。其中第1條為必要條件,加上2~5中的至少一條即可診斷為過敏性紫癜;對于非典型病例,尤其在皮疹出現(xiàn)之前已出現(xiàn)其他系統(tǒng)癥狀時容易誤診,注意鑒別診斷。治療目前無特效療法,主要采取對癥支持治療。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注意液量、營養(yǎng)及保持保持電解質(zhì)平衡。積極尋找并去除致病因素,控制感染。飲食建議從基本的食物淀粉類開始使用,適當限制異種蛋白攝入,隨著過敏狀態(tài)逐漸解除,再逐一添加肉蛋魚蝦等異種蛋白。2.對癥治療:有蕁麻疹或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時,應用抗組胺藥物和鈣劑,如H2受體阻滯劑西咪替丁,用法:20~40mg/(kg.d),分2次靜滴,1~2周后改為口服,15~20mg/(kg.d),分三次服用,繼續(xù)應用1~2周;可用大劑量維生素C2~3g/d,改善血管通透性;腹痛時應用解痙藥物,如654-2;消化道出血時應禁食。3.抗凝治療:本病急性期往往存在高凝狀態(tài),多種凝血因子水平異常,對于紫癜性腎炎患者可加用抗凝藥物,阿司匹林3~5mg/(kg.d),每日1次口服或雙嘧達莫片3~5mg/(kg.d),分次服用。以紫癜性腎炎為主要表現(xiàn)時,可用肝素鈉120~150U/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xù)5天或肝素鈣10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連續(xù)7天。4.糖皮質(zhì)激素:單獨皮膚或關節(jié)病變時,無須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以下幾種情況是用激素的指征:①嚴重消化道病變,如消化道出血時,可用潑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或用地塞米松、甲潑尼龍靜脈滴注,癥狀緩解后即可停用;②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者,可用潑尼松1~2mg/(kg.d)不短于8周;③急進性腎炎可用甲基潑尼松龍沖擊治療,每次10~30mg/kg(總量<1g),每日或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激素治療無效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劑。但目前對于早期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能否預防腎臟損害的發(fā)生,仍存在爭議。5.血漿置換:適用于急進性紫癜性腎炎(病理提示新月體形成)及過敏性紫癜伴有嚴重合并癥者。生活中注意事項過敏性紫癜患者在生活中注意事項:過敏性紫癜患者極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而加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好以下工作。①去除可能的過敏原②注意休息,避免勞累。③注意保暖,防止感冒。④避免情緒波動,防止昆蟲叮咬。⑤避免服用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⑥控制和預防感染,在有明確的感染或感染灶時選用敏感的抗生素,但應避免盲目地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⑦注意飲食,禁食生蔥、生蒜、辣椒、酒類等刺激性食品;肉類、海鮮、雞蛋、牛奶等高動物蛋白食品;飲料、小食品等方便食品。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ITP的概念

亦稱原發(fā)性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因免疫機制使血小板破壞增多的臨床綜合征。其特點為外周血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發(fā)育成熟障礙,臨床以皮膚黏膜或內(nèi)臟出血為主要表現(xiàn)。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血小板相關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