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本單元圍繞古今中外的“基礎治理與社會保障”這一主題,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fā)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及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yōu)撫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ぶ袊糯膽艏贫扰c社會治理——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戶籍制度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戰(zhàn)國到明清,歷朝歷代都實行較為嚴格的戶籍制度,并作為征收賦稅的依據(jù)之一。中國古代的社會治理是非常成功的,這得益于中國古代社會將秩序優(yōu)先的治理價值內化到一些制度體制的構建過程中,建立系統(tǒng)的社會等級制度,將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彼此的關系地位固化。·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西方古代的社會治理主要實行村社自治制度。封建社會農村以莊園為基本管理單位,城市享有一定的自由。近代西方以自治市鎮(zhèn)為主要管理形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社區(qū)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主要國家都已建立起福利國家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任務目標按圖索驥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fā)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yōu)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問題式預習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是專制王權對人民進行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1.背景:古代社會_________水平低,每逢自然災害發(fā)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這就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2.我國古代社會救濟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生產力3.表現(xiàn)(1)社會救濟實施者地位舉措政府主體漢朝_________制度隋唐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義倉、社倉)宗族輔助,宋朝興起設立______、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慈善組織輔助,______興起善堂、善會常平倉義田明清(2)優(yōu)撫政策:尊敬贍養(yǎng)老人的措施有______;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的措施有____________。(填序號)①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鳩杖②唐朝設養(yǎng)病坊③宋朝設福田院④元朝設眾濟院⑤明初優(yōu)撫高年平民,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⑥明清時期設養(yǎng)濟院4.特點(1)政府救濟的重點在______,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2)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____。①⑤②③④⑥救災賑濟【圖解歷史】中國古代建立戶籍制度的目的【教材開發(fā)】閱讀教材P100“歷史縱橫”: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增加賦役,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窘滩拈_發(fā)】閱讀教材P101圖片“明洪武河南衛(wèi)輝府汲縣遷民碑”及圖下信息。思考:這段材料有何史料價值?提示:該碑文是研究明朝基層組織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實證?!菊J知升華】鄉(xiāng)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眾,勸民行善。(2)規(guī)范鄉(xiāng)民日常行為,主要是婚喪、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禮俗。(3)患難相恤,互幫互助。(4)解決日常糾紛,維持社會治安?!疽曇巴卣埂繎艏辔榕c集鄉(xiāng)聚為縣兩事,是秦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轉折點??h既由基層的鄉(xiāng)聚組成,鄉(xiāng)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組織,這樣一來,就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開始經什伍到鄉(xiāng)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幾灾苷聱Q《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任務型課堂學習任務一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材料一春秋始,君主及各級封主均以社為單位來封賜,此時戶口仍為私家性質……秦獻公十年“為戶(戶口)籍(籍貫)相伍(五家為一伍)”,將戶籍編制與人戶伍的行政編制統(tǒng)一起來?!幾詮埥鸸狻肚刂蒲芯俊?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秦朝戶籍管理的方式,結合所學知識闡述這一戶籍管理方式的確立有何意義。提示:方式:戶籍相伍(以戶為單位,把戶籍和籍貫相結合)。意義:實現(xiàn)了國家對民眾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發(fā)賦役;為后世歷代所沿用。材料二秦國商鞅變法后,嚴格戶籍管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行“什伍連坐法”。漢代“編戶齊民”,編制戶籍以征收人頭稅,分派兵役、力役。唐代中期以后編制戶籍主要依據(jù)轉向田產,淡化人丁。宋元明清戶籍延續(xù)此法?!幾酝跬!吨袊鴳艏贫取獨v史與政治的分析》(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戶籍管理的特點。提示:服務于賦役征發(fā);依據(jù)由人丁轉向田產,人身控制逐漸松弛;與基層治理直接相關。2.史論拓展——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等級性政府將人口按照等級分為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世襲性不同等級、職業(yè)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被賦予社會治安職能政府通過戶口管理對人口活動進行控制和制約3.史家評論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實行兩稅法后,規(guī)定“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宋初,統(tǒng)治者因勢利導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錢則買,無錢則賣”使土地的流轉空前加快。與此相適應,編戶規(guī)則也發(fā)生了變化,宋政府根據(jù)常產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擔國家賦稅將全部居民劃分為主戶和客戶,客戶與地主的契約關系,使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較之前代有所放松……這樣,大量的佃農亦涌入城市?!幾圆芏瞬ā短扑螒艏贫鹊淖兏锱c社會轉型》解讀:從唐到宋,賦役征收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財產為主,戶籍制度逐漸產生主戶、客戶的區(qū)別。這樣就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使得逃離本鄉(xiāng)的農民有了合法身份,且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經濟的繁榮。4.遷移運用(1)某學者認為,從漢代到唐代前期,國家編戶僅僅是人口的一部分,此外還存在大量奴婢和依附民,統(tǒng)稱為賤民。中唐以后,國家臣民不分貴賤,均為編戶齊民,中國進入以“齊民”為主的社會。造成這一變革的根本動力是(

)A.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B.抑商政策的廢除C.農業(yè)生產的衰退 D.雇傭勞動的普及√A

解析:中唐以后,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社會等級觀念淡化,這導致“齊民社會”的出現(xiàn),故A項正確;唐代沒有廢除抑商政策,農業(yè)生產也沒有出現(xiàn)衰退,排除B、C兩項;雇傭勞動出現(xiàn)在明代,排除D項。(2)中國古代縣級政區(qū)在秦漢時期依據(jù)戶數(shù)分為兩等,在唐宋時期依據(jù)地域位置和戶口多少分為七等,明清時期綜合地域位置、戶口多少和田賦數(shù)量等進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

)A.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B.基層管理體制逐漸成熟C.君主專制程度不斷提高D.血緣等級序列嚴格區(qū)分√A

解析:據(jù)材料可知,從秦漢時期到唐宋再到明清時期,對縣級行政區(qū)的劃分逐漸細致,這說明中國古代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故A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基層管理體制的成熟,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君主專制制度無關,排除C項;根據(jù)材料信息“依據(jù)戶數(shù)”“依據(jù)地域位置和戶口多少”“綜合地域位置……田賦數(shù)量”可以看出,血緣等級序列不是政區(qū)劃分的主要依據(jù),排除D項。學習任務二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1.史料探究材料一清代基層社會主要的構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會組織:一是官方出面組織的里社保甲坊廂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鄉(xiāng)族系列;三是同樣自然形成、互動共生的經濟型鄉(xiāng)族組織及行業(yè)組織系列。這三大系列社會組織或平行,或重疊,或交錯,其所處位置及相互關聯(lián)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層社會組織結構及發(fā)展態(tài)勢?!幾詮堁械戎肚迨肥逯v》(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清代基層社會組織的主要特點。提示:官方參與基層管理組織;宗法關系作用重要;經濟性質功能明顯;三大組織相互關聯(lián)。材料二中國傳統(tǒng)基層社會治理中,鄉(xiāng)村社會的規(guī)范主要靠“禮治”,這種“禮治”在古代道德普遍法律化的情況下,具有法律效力。并且,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其解決爭端的方式首先要考慮“情”,然后是“禮”,再次是“理”,最后才是“法”,鄉(xiāng)村社會“無訟而治”?!幾杂艚ㄅd、任杰《中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自治、法治與德治》(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方式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提示:特點:突出道德自律,講求順乎情理,追求“無訟而治”。原因:農耕經濟的長期延續(xù);宗法血緣關系的相對穩(wěn)定;政府的提倡及引導;儒家思想的影響。2.史論拓展——中國古代社會基層治理的基本特點(1)治安管理機構的設置較為固定,由鄉(xiāng)里制向保甲制、由鄉(xiāng)官制向職役制轉變。國家對鄉(xiāng)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xiāng)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2)利用聯(lián)保連坐與保甲法這樣一些超強制的高壓手段。(3)家族倫理和族規(guī)家法成為極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4)由鄉(xiāng)民、村民組成的治安力量對維系一方治安起了補充控制的作用。(5)兼具區(qū)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xiāng)里制、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與鄉(xiāng)約教化社會職能三者趨于合一。3.遷移運用(1)(2023·廣東卷)王夫之在《宋論》中評論歷史上某一基層制度時,認為聚鄉(xiāng)村之民成兵達不到御敵的目的,賊寇一旦來襲,鄉(xiāng)民便攜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這一基層制度是(

)A.鄰保制度 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B

解析:題干涉及時間是宋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時期實行保甲制度,B項正確;鄰保制度是唐朝的,十家牌法是明朝的,里甲制度是清朝的,均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項。√(2)明代晚期的鄉(xiāng)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士紳或富民承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