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4艱難曲折的民主歷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4艱難曲折的民主歷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4艱難曲折的民主歷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4艱難曲折的民主歷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4艱難曲折的民主歷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課時作業(yè)4艱難曲折的民主歷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2024·柳州市高三三模]鴉片斗爭時期英國侵略者說:“這片奇妙的土地上發(fā)生了太多的怪事,當我們上岸追逐那些韃靼人時,我們看到稻田里的農夫是在用一種觀望的眼神看著眼前的景象,好像這場斗爭與他們無關?!边@種狀況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A.中國人缺乏反抗精神B.百姓的國家與民族意識淡薄C.清朝的統(tǒng)治不得人心D.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百姓無知2.[2024·柳州市高三一模]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聯(lián)軍發(fā)覺清軍將英法使節(jié)多人虐待至死,遂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教訓中國以后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聯(lián)軍洗劫燒毀了圓明園,大火持續(xù)了兩天兩夜,300多名太監(jiān)和宮女葬身火海。這表明()A.清政府不懂近代外交簡單引起糾紛B.中國完全陷入殖民地的嚴峻危機中C.列強以殘暴和污名化掩蓋侵略本性D.列強已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3.[2024·梧州市高三一模]其次次鴉片斗爭期間,英法聯(lián)軍進攻廣州、大沽口,客觀上減輕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壓力。洪秀全曾將洋人過境說成是“兄弟團聚”,言稱“西洋番弟聽朕詔,同頂爺哥滅臭蟲”;“誠心歸順成藩屬,替爺替哥殺妖魔”。這反映出太平天國()A.與外國同等往來的愿望B.與英法合作共同抗拒清朝C.接著秉持傳統(tǒng)宗藩觀念D.和西方國家宗教信仰相同4.[2024·鶴壁市高三二模]1894年8月1日,假冒中國士兵的賈長瑞等人登上英籍客輪重慶號逮捕日本人,英國總領事寶士德會見李鴻章,要求清政府賜予書面致歉,被李鴻章拒絕。而幾天前的7月25日,中國租用英國輪船高升號運輸士兵到朝鮮,被日本軍艦擊沉,英國卻并不深究。這說明()A.國家利益確定了國家的對外關系B.李鴻章違反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C.還原歷史事務的真實性特別困難D.英國參與了日本發(fā)動的甲午斗爭5.[2024·汕頭市高三模擬]學者指出:《馬關條約》的簽訂與《南京條約》迥然不同,甲午戰(zhàn)敗和條約簽署可謂震天動地,舉國震驚,這個條約徹底破除了傳統(tǒng)帝制的法統(tǒng)綱緒和上國體制,迫使清王朝不得不變法改制,清王朝受縛于國際法的效力制約,接受并納入于現(xiàn)代世界格局的被動地位。這意味著清政府()A.主動放棄傳統(tǒng)的“天朝上國”觀念B.起先丟失獨立自主的地位C.被迫全面接受列強主導的國際秩序D.成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6.[2024·馬鞍山市高三二模]1900年6月八國聯(lián)軍攻占大沽口炮臺,慈禧太后緊急召開御前會議研討對策。載漪等人認為人心不行失,應當利用義和團的熱忱與列強決一雌雄。光緒皇帝強調“戰(zhàn)非不行言,顧中國積衰,兵又不足恃,用亂民以求一,寧有幸乎?”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危機面前清廷分歧嚴峻B.開明官員認為民氣可用C.光緒懦弱求和錯判形勢D.民眾反帝熱忱扭轉時局7.[2024·惠州市高三一模]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其核心是強調君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臣民的權力。此外,還規(guī)定了議院、選舉方面的內容??梢?,《欽定憲法大綱》()A.是“中體西用”理論的詳細實踐B.含有資產階級憲政的性質C.是民主和科學思想傳播的結果D.緩解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8.[2024·宿州市高三質檢]武昌起義后,立憲派駕馭了多數省的政權,促使湖北軍政府參與南北和談,推動了國內統(tǒng)一;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立憲派向革命派進攻,迫使革命黨人接受和談條件,推選袁世凱建立北京政府,中國實現(xiàn)短暫的穩(wěn)定與統(tǒng)一。由此可知立憲派()A.由資產階級維新派轉化而來B.意在建立民主以實現(xiàn)君主立憲C.推動了革命形勢的快速發(fā)展D.客觀上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9.[2024·銀川市高三一模]“鳳凰網”評論:五四運動不是一個孤立的事務。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這一評價重在突出五四運動()A.確立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B.是近代救亡圖存的持續(xù)和發(fā)展C.重建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D.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10.[2024·萍鄉(xiāng)市高三二模]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制訂的實際工作安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工人運動放在全部工作的首要地位。中共一大后不久,1921年8月11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A.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D.共產國際的指導和斗爭閱歷11.[2024·黃山市高三一模]20世紀20年頭,在武昌旁邊的一個村莊,吳佩孚的軍隊敗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勝仗一樣,特別興奮地說“我們南軍怕有幾百萬人馬啦”“南軍成功,我們老百姓就有出路了”。這反映了當時()A.農村革命依據地不斷擴大B.農夫階級成為革命的主力軍C.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基本結束D.北伐斗爭得到民眾支持12.[2024·洛陽市高三一模]1933年春,中心蘇區(qū)政府成立糧食調劑局。新谷米上市后,糧食調劑局以高出市場1/3的價格,向農夫(主要是貧農、雇農)收購米谷。待到青黃不接之際,再按市場價格的95%賣給農夫。糧食調劑局的成立()A.有利于蘇維埃政權的鞏固B.保證了反“圍剿”取得成功C.借鑒了蘇俄的新經濟政策D.穩(wěn)定了全國糧食市場秩序13.[2024·遵義市高三二模]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農村斗爭的發(fā)展,小區(qū)域紅色政權的建立,紅軍的創(chuàng)建和擴大,尤其是幫助城市斗爭、促進革命潮流高漲的主要條件。所以,拋棄城市斗爭,是錯誤的;但是畏懼農夫勢力的發(fā)展,以為將超過工人的勢力而不利于革命,假如黨員中有這種看法我們以為也是錯誤的?!庇纱丝梢酝茢喈敃r中共黨內()A.對革命道路的選擇存在著分歧B.達成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共識C.普遍贊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D.全力訂正博古等人的“左”傾錯誤14.[2024·承德市高三一模]如圖是中國美術館保藏的關于抗日斗爭平型關大捷的油畫作品。據此可知該作品()A.以詳實的史料和數據分析為基礎B.革命藝術價值高于歷史探討價值C.真實地再現(xiàn)了平型關大捷的場景D.是探討抗日斗爭歷史的必要史料15.[2024·張家口市高三一模]如圖是浙江籍漫畫家米谷在1949年創(chuàng)作的漫畫《誰也擋不住》,此漫畫描述的戰(zhàn)役()A.是淮海戰(zhàn)役B.發(fā)生在平津地區(qū)C.啟動了解放區(qū)土地改革D.解放了南京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6題28分,第17題12分,共40分)16.[2024·廈門市高三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時期的防災救災思想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李鴻章在《治河方法十條》中提出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接受中國傳統(tǒng)治河方法,興修水利。但他拒絕接受比利時工程師盧法爾提出的種種接受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治河的建議。鄭觀應在《備荒裕農議》中指出:“應仿照德、日、法等國,實行農業(yè)保險、備荒儲蓄法?!贬槍ι鐣稀柏毭裰唷钡臓顩r,鄭觀應認為當務之急“宜官紳合力,令世家、貴族、富戶、殷商酌量捐資,廣為收恤,城市鄉(xiāng)落遍立善堂”,訂立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孫中山在《中國的現(xiàn)在和將來》中指出,一切災難的緣由都是由于貪污,除非在行政的體系中造成一個根本的變更,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無望的?!幾钥蹬嬷瘛稙幕呐c晚清政治》材料二抗日斗爭和解放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轄區(qū)內各依據地各種自然災難連年不斷,極大地影響了各依據地的正常生產生活。面對困難,中共中心和依據地政府領導廣闊軍民主動救災,依靠群眾,生產自救,戰(zhàn)勝災荒并渡過難關。太行邊區(qū)政府減免受災嚴峻地區(qū)公糧675萬斤,從敵占區(qū)購回3150萬斤糧食,嚴格限制可供災民充饑的各種雜糧及干果出口,并努力組織災民就地參與救災活動,組織部分人遷移出去,開荒種地,安家落戶。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領導人民群眾創(chuàng)辦義賑,在自愿樂施原則下進行捐獻,給外來災民安排土地及房屋并幫助解決生產工具,削減或免除義務勞動負擔,免納二至五年的土地稅。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在各地設立了災民工作介紹所、婦女兒童收容所等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介紹災民參與工作和參與部隊,組織災民生產小組,盡一切可能使他們得到生活安置?!幾晕囊悺吨袊伯a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救災政策及其實踐》(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晚清防災救災的思想主見,并分別予以簡要評價。(14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抗災救災的特點并說明其意義。(14分)17.[2024·長沙市高三一模]書目是教材內容的縮影、學問體系的綱要,能宏觀呈現(xiàn)學問背后內在的關聯(lián)。如圖所示分別為人教版《歷史》必修一教材書目(節(jié)選)和統(tǒng)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書目(節(jié)選)。對比兩者,找出統(tǒng)編教材書目的一處變更,并嘗試說明教材書目發(fā)生變更的緣由。(12分)人教版《歷史》必修一教材書目(節(jié)選)(2007年版)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課鴉片斗爭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第12課甲午中日斗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第13課辛亥革命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第16課抗日斗爭第17課解放斗爭統(tǒng)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書目(節(jié)選)(2024年版)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6課兩次鴉片斗爭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究與列強侵略的加劇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辛亥革命第20課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和中國共產黨開拓革命新道路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斗爭和人民解放斗爭第23課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zhàn)與抗日斗爭的成功第25課人民解放斗爭課時作業(yè)41.解析:面對英國侵略者與清軍作戰(zhàn)百姓卻麻木不仁,說明百姓沒有意識到清軍與他們同屬于一個主體——國家,即百姓的國家與民族意識淡薄,B項正確。材料不是說明國人缺乏反抗精神,A錯誤;材料中現(xiàn)象說明的是百姓的國家與民族意識淡薄,不是政府的腐敗,C錯誤;百姓的無知并不是閉關鎖國政策導致,D錯誤。答案:B2.解析:依據“聯(lián)軍發(fā)覺清軍將英法使節(jié)多人虐待至死,遂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教訓中國以后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聯(lián)軍洗劫燒毀了圓明園”,結合所學可知,其次次鴉片斗爭是英法聯(lián)軍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而發(fā)動的侵略斗爭,材料反映了列強找借口來掩蓋其侵略的本性,故選C;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質,解除;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殖民地,解除B;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解除D。答案:C3.解析:由材料“誠心歸順成藩屬”“西洋番弟聽朕詔”,說明太平天國將西方國家視為藩屬國,接著堅持傳統(tǒng)的宗藩外交,故C符合題意;傳統(tǒng)的宗藩外交并非近代同等外交,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太平天國幻想英法代其推翻清王朝,故B不符合題意;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與西方國家的基督教存在不同,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答案:C4.解析:據材料信息“假冒中國士兵登上英籍客輪重慶號逮捕日本人”可知,登上英籍客輪的是中國公民的私人行為,并不須要中國政府的書面致歉,但英國卻對中國提出無理要求;而日本軍隊擊沉運輸中國士兵的英國商船,完全須要英國要求日本致歉并賠償,但英國卻不深究,這說明英國完全是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動身來處理與中國、日本的關系,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利益對國家對外關系的影響,故B項錯誤;還原歷史事務的真實性“特別困難”的說法與題意無關,故C項錯誤;由材料無法得出英國參與了日本發(fā)動的甲午斗爭,故D項錯誤。答案:A5.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徹底破除了傳統(tǒng)帝制的法統(tǒng)綱緒和上國體制”“受縛于國際法的效力制約”“接受并納入于現(xiàn)代世界格局的被動地位”等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全面接受列強主導的國際秩序,C符合題意;“主動放棄”的表述不符合基本史實,解除A;“起先丟失”是鴉片斗爭《南京條約》的影響,解除B;“成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從材料信息來看,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也不符合基本史實,故解除D項。答案:C6.解析:面對八國聯(lián)軍侵華,載漪等人主見反抗,光緒皇帝不主見反抗,說明在危機面前,清廷內部分歧嚴峻,故選A;載漪等人主見利用義和團的熱忱與列強決一雌雄,并非真正抗拒外來侵略,解除B;結合所學可知,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中國的國情符合“中國積衰,兵又不足恃”,并且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漸漸失去民心,光緒皇帝的懦弱求和是符合當時的形勢,解除C;結合所學可知,八國聯(lián)軍侵華斗爭,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扭轉時局”不符合史實,解除D。答案:A7.解析:《欽定憲法大綱》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臣民權力,規(guī)定了議院和選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是西方民主憲政的內容,說明《欽定憲法大綱》含有資產階級憲政的性質,故選B;《欽定憲法大綱》中外政治制度方面進行了部分變革,與“中體西用”理論不符,解除A;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傳播是在1915年起先的新文化運動中,解除C;《欽定憲法大綱》沒有進行徹底的變革,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因此不能緩解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解除D。故選B。答案:B8.解析:依據材料主旨推斷材料主要強調了立憲派在“推動了國內統(tǒng)一”方面的作用,并未闡明立憲派的來源,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只是強調立憲派推動國家統(tǒng)一,而非闡述立憲派的政治要求,故B選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材料中立憲派并非革命派,特殊是迫使革命黨接受袁世凱主見非但沒有推動革命形勢的快速發(fā)展,反而使革命漸漸走向失敗,故C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立憲派推動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在推動的過程中客觀上推動了清朝的滅亡,有利于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傳播,故D選項符合題意。答案:D9.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五四運動發(fā)生在一個承前啟后的時點,它前承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和思想洪流,后啟各種各樣的“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這說明五四運動是近代救亡圖存的持續(xù)和發(fā)展,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起先登上歷史舞臺,但其領導地位的確立是在新中國建立后;C選項錯誤,五四運動傳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非重建,材料并未體現(xiàn);D選項是五四運動的影響,但無法說明“五四運動不是一個孤立的事務”。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答案:B10.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把工人運動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并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以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是因為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舊世界、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故A正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是中國民主革命任務的基礎,故B錯誤;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確定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性質,故C錯誤;共產國際的指導和斗爭閱歷不是主要緣由,故D錯誤。答案:A11.解析:依據題干供應的“20世紀20年頭”“武昌”“吳佩孚的軍隊敗走”“南軍”可以推斷這是北伐斗爭,從老百姓的看法“南軍成功,我們老百姓就有出路了”可知,民眾支持北伐斗爭,D正確;農村革命依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的內容,題干是國民大革命時期內容,解除A;北伐運動主力不是農夫階級,解除B;通過題干地點在武昌可以推斷當時尚未徹底戰(zhàn)勝軍閥,解除C。答案:D12.解析:依據題干可知,1933年正處于國民黨對蘇區(qū)的圍剿時期,中心蘇區(qū)政府糧食調劑局通過高買低賣的方式保證了農夫的經濟利益,有利于贏得廣闊民眾的擁護,故A項正確;“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影響下,蘇區(qū)反“圍剿”并未取得成功,解除B項;蘇俄的新經濟政策是在農業(yè)實行的糧食稅政策,解除C項;中心蘇區(qū)的經濟政策并不能影響全國糧食市場,解除D項。故選A。答案:A13.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當時有人認為,農村革命的發(fā)展會影響到城市的革命力氣發(fā)展,體現(xiàn)了當時對革命道路的選擇上存在著分歧,有人認為應當走城市中心的道路,故選A。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大革命時期的探究,而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時期,解除B。假如普遍贊同走農村革命的道路,就不會存在著材料中的畏懼農夫勢力的發(fā)展,解除C。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解除D。答案:A14.解析:本題考查史學探討常識。材料中的油畫作品并非出于歷史探討的目的,不會以詳實的史料和數據分析為基礎,故A錯誤;該油畫作品主要反映平型關大捷我軍英勇殺敵的革命精神,其革命藝術價值高于歷史探討價值,故B正確;藝術作品是經過主觀構造加工過的,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故C錯誤;探討抗日斗爭歷史并不肯定須要該油畫作品,故D錯誤。故選B。答案:B15.解析:依據材料關鍵信息“1949年”“戴紅五星帽子的中國軍人”“跨過長江”等關鍵信息可以推斷出是渡江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tǒng)治,解放了南京,D正確;淮海戰(zhàn)役是以徐州為中心綻開的,A解除;B指的是平津戰(zhàn)役,位于華北地區(qū),B解除;材料與土地改革無關,C解除。故選D。答案:D16.解析:(1)主見:依據“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接受中國傳統(tǒng)治河方法,興修水利”得出引進機器,接受舊法,興修水利;依據“應仿照德、日、法等國,實行農業(yè)保險、備荒儲蓄法”得出建立保險制度,進行社會救濟;依據“一切災難的緣由都是由于貪污,除非在行政的體系中造成一個根本的變更”得出通過革命改造社會,懲治腐敗。評價:依據“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接受中國傳統(tǒng)治河方法,興修水利”得出李鴻章的主見是“中體西用”思想的體現(xiàn),基本未突破傳統(tǒng)思想,具有兩面性;依據“應仿照德、日、法等國,實行農業(yè)保險、備荒儲蓄法”得出鄭觀應的主見深受西方的影響,具有近代意識;依據“一切災難的緣由都是由于貪污,除非在行政的體系中造成一個根本的變更”得出孫中山的主見揭示了中國災荒發(fā)生的政治緣由,與宣揚資產階級革命緊密結合,具有深厚的革命色調。(2)特點:依據“依靠群眾,生產自救”得出走群眾路途,生產自救;依據“在自愿樂施原則下進行捐獻”得出社會互助;依據“給外來災民安排土地及房屋并幫助解決生產工具,削減或免除義務勞動負擔,免納二至五年的土地稅”得出以工代賑;依據“設立了災民工作介紹所、婦女兒童收容所等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介紹災民參與工作和參與部隊,組織災民生產小組”得出多措并舉。意義:依據材料和所學,可從保障各依據地軍民的生活,鞏固依據地政權,為民主革命的成功創(chuàng)建條件,為以后的防災救災供應借鑒等分析總結。答案:(1)主見:引進機器,接受舊法,興修水利;建立保險制度,進行社會救濟;通過革命改造社會,懲治腐敗。評價:李鴻章的主見是“中體西用”思想的體現(xiàn),基本未突破傳統(tǒng)思想,具有兩面性;鄭觀應的主見深受西方的影響,具有近代意識;孫中山的主見揭示了中國災荒發(fā)生的政治緣由,與宣揚資產階級革命緊密結合,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