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歷代修志(討論稿)_第1頁
甘肅歷代修志(討論稿)_第2頁
甘肅歷代修志(討論稿)_第3頁
甘肅歷代修志(討論稿)_第4頁
甘肅歷代修志(討論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甘肅歷代修志(討論稿)原文地址:甘肅歷代修志(討論稿)作者:武威一寧甘肅一名始于11世紀,取甘州(張掖)、肅州(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唐代曾在此設(shè)置過隴右道;宋時,分屬宋、西夏、金所有;元代始設(shè)甘肅行中書?。幻鞔?,屬陜西布政使司、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清代康熙初甘肅始復(fù)為省,轄今甘肅、寧夏、新疆、青海部分地區(qū)。光緒十年(1884)分置新疆省。1912年甘肅又劃分為寧夏(原朔方)、西寧(原海東)、蘭山、涇原(原隴東)、渭川(原隴南)、甘涼(原河西)、安肅(原邊關(guān))七道。1927年廢道,1928年分設(shè)青海和寧夏兩省區(qū)。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肅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省會蘭州,相沿至今。甘肅修志,歷史悠長,天水市北道區(qū)放馬灘出土的“戰(zhàn)國秦邽縣地圖”(繪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和“西漢紙地圖”(距今2100年),可看作是最早的方志雛形;另外,甘肅境內(nèi)出土過大量漢簡,雖不屬于方志范疇,但是,這些歷史資料,內(nèi)容廣泛,記載翔實細備,也曾為甘肅歷代修志所參考和引用,可看作是我國方志的起源之一。此后,甘肅修志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地記、隋唐的圖經(jīng)等形式,發(fā)展到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地方志。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編地方志的編修工作。至2011年,《甘肅省志》72卷基本完成。同時,縣志83卷和部分市州志、地區(qū)志也先后完成。目前,大部分單位和市州縣進入二輪修志。在舊志整理出版、舊志研究評述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甘肅歷代修志據(jù)統(tǒng)計,自漢代到民國的兩千多年間,甘肅可考的方志約有380多部,加上各類圖經(jīng)、鄉(xiāng)土志、調(diào)查記、采訪錄、雜記、要覽等等,在455部以上,近萬卷。只是其中約半數(shù)以上,特別是早期志書已佚無存,只能在其他史書中尋得只言片語。甘肅歷代修志分類統(tǒng)計表朝代省志府志州志縣志廳志關(guān)鎮(zhèn)衛(wèi)所志鄉(xiāng)土志人物志地記調(diào)查記采訪錄雜記山水寺廟志合計備注隋前

7427

9

47全佚隋唐

181

110

1

22全佚宋

3124

19全佚元1

5

6全佚明

131639

20

391存十余部清21134931974

83

1173大部有存民國14

65

81

437494大部有存合計43275202129221037126178455

甘肅兩漢至魏晉修志

倉修良著的《方志學通論》,有魏晉南北朝時代所產(chǎn)生的人物傳記和地記列表,在《地記產(chǎn)生順序表》中,共列136部地記,其中涉及甘肅的有《西河記》、《秦記》、《秦州記》、《仇池記》、《沙州記》、《涼記》、《涼州記》共7種。目前已知甘肅最早的方志著作有47部,多已佚。其中較著名的有闞骃的《十三州記》和劉暤摹抖鼗褪德肌貳《十三州志》全國地理總志。又稱《十三州記》。闞骃撰。共10卷。約北涼永和五年(437)成書。以在漢代版圖內(nèi)所設(shè)司隸、豫、冀、兗、徐、青、荊、揚、益、涼、并、幽、交13州為綱,介紹各地的郡縣沿革、河道發(fā)源及流向、社會風俗等地理現(xiàn)象,是研究中國西北地方史、古代地理狀況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該書被唐代劉知幾譽為“言皆雅正,事無偏黨”。已散佚,魏朝酈道元《水經(jīng)注》、唐代顏師古《漢書地理志注》多有征引;清代張澍從《水經(jīng)注》、《后漢書注》、《初學記》、《括地志》、《太平廣記》、《太平寰宇記》諸書中輯錄佚文299條,按地域進行排比,編撰成書,收入《二酉堂叢書》;另有清代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及《知服齋叢書》輯本。闞骃(?~約444)。字玄陰。甘肅敦煌人。初事北涼,得蒙遜器重,拜秘書考課郎中,典校經(jīng)籍,刊定諸子3000余卷。后加封都尉,官至尚書。入魏后,樂平王拓跋丕引為從事中郎。后流落京都平城(山西大同),饑寒而死。闞氏通經(jīng)傳,曾為王朗《易傳》作注?!抖鼗蛯嶄洝分袊糯撞繉嶄浶允窌?。劉曌1蔽菏背墑欏920卷。已佚。主要記載了敦煌地區(qū)的歷史和人物。《史通·雜述篇》曰:“郡書如常璩之詳審,劉曋貌艽恍啵覽匆?。”訙Q唬骸岸鼗推Тξ饔潁籩釗宋錚怨陪讜兀榷鯐裁書,則磊落英才,粲然盈矚?!眲(??22年)。字延明。西涼王李暠時,官拜儒林祭酒、從事郎中、撫夷護軍等,著有《略記》130篇84卷、《涼記》10卷、《方言》3卷、《靖恭堂銘》1卷。曾注《周易》、《韓子》、《人物志》、《黃石公三略》等。甘肅隋唐修志

隋唐兩代甘肅編修的圖經(jīng),可考的計有22部。其中《沙洲都督府圖經(jīng)》、《沙洲地志》、《沙洲城土境》、《敦煌錄》、《壽昌縣地境》、《雍州圖經(jīng)》、《隴右圖經(jīng)》等尚存殘卷,其余散佚。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唐代有關(guān)甘肅的圖經(jīng)有《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沙州地境》、《西州圖經(jīng)》、《沙州地志》,光啟元年(885)《瓜州伊西殘志》、《敦煌錄》、《敦煌名族志》,還有《西涼錄》、《后涼錄》等雜史。這些發(fā)現(xiàn)為研究唐代圖經(jīng)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實物,圖經(jīng)中所保存的資料,對研究中古時代西北邊陲的歷史、地理、水利、物產(chǎn)、文學、宗教等極具參考價值?!渡持荻级礁畧D經(jīng)》又稱《沙州志》。首尾殘缺,其存者長不逾三丈,有經(jīng)無圖。文字510行,計7073字。唐代無名氏作,修于唐開元間(713—741)。是甘肅現(xiàn)存最古的一部地方志,也中國最早的圖經(jīng)。光緒三十四年(1908)法國人伯希和得自敦煌藏經(jīng)洞,拿走原稿并留在法國。初定名為《沙州記》。宣統(tǒng)元年(1909),羅振玉易名為《沙州志》,以殘卷影印本收入《敦煌石室遺書》。民國二年(1913),又易名為《沙州圖經(jīng)》,收入《鳴沙石室佚書》。民國五年(1916),伯希和又據(jù)卷尾有《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卷三》字樣,定名為《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書中記載了當?shù)靥煜?、鹽池、渠、澤、堰、堤、亭驛、縣學、社稷壇、雜神、寺廟、冢、古城、祥瑞、歌謠、古跡以及行政機構(gòu)和區(qū)劃等,還保留部分新疆域內(nèi)容。《沙洲地志》唐光啟元年記載沙州、伊州地方情況的殘卷。清末發(fā)現(xiàn)于敦煌鳴沙石室中。前人定名為《沙洲地志》,日本學者羽田亨在其所撰《唐光啟元年寫本沙洲伊州地志殘卷考》中,則題名為《沙洲伊州地志》。此書卷首殘缺,卷末從形式看尚屬完整。該志先述州的沿革大事及州境內(nèi)河流湖海,著名城鎮(zhèn),再分縣敘述。對州下轄縣的記載,諸如去州之遠近、戶口、鄉(xiāng)鎮(zhèn)、物產(chǎn)、寺觀、烽戍、山川、湖泊、古跡、風俗等都有詳略不同的記載,甚至有零亂的情況出現(xiàn)?!段饔驁D記》裴矩撰。共3卷。記述了西域四十四國的國情,并記述了由敦煌為總出發(fā)點,通往西域諸國的3條商道:北道起伊吾,經(jīng)鐵勒部等,至拂菻;中道起高昌、焉耆、龜茲、疏勒,逾蔥嶺,經(jīng)康國、曹國等,至波斯;南道起鄯善、于闐等,越蔥嶺,至北婆羅門。裴矩(547~627)。字弘大。河東聞喜(山西)人。隋煬帝時在甘肅張掖主管兩域互市。期間,采訪西域政權(quán)、風俗、山川、交道、物產(chǎn)等,著有《西域圖記》、《開業(yè)平陳記》、《鄴都故事》、《高麗風俗》等,均已佚?!段髦輬D經(jīng)》作于乾元(758—759)以后,今存道山、窟寺、院塔等部分?!秹鄄h地境》作于五代天福九年(945)?!暗鼐场币彩菆D經(jīng)之類。完整無缺,內(nèi)容記述:去州里數(shù)、公廨、戶、鄉(xiāng)、沿革、渠澗、關(guān)亭、城河等。甘肅宋元修志

宋元時期的甘肅方志編修計有25部。其中北宋12部,南宋7部,元代6部。多數(shù)已佚。對于方志名稱,北宋時稱“圖”、“圖記”、“圖經(jīng)”的有7種,南宋時則稱為“志”、“記”,到了元代,則大部分稱為“志”,還出現(xiàn)了“續(xù)志”。這一時期甘肅方志在內(nèi)容上突破了僅記地理的限制,增加了人物、學校、風俗、碑碣、藝文等,同時在體例上有了細目或分綱立目,全面完成了從圖經(jīng)向定型方志的過渡。甘肅宋元25部方志著作

著作

作者

朝代《秦州圖經(jīng)》

佚名

北宋《天水圖經(jīng)》

佚名

北宋《天水志》

佚名

北宋《慶州志》

佚名

北宋《秦州志》

佚名

北宋《鎮(zhèn)洮州補遺》

李洪

北宋《至道西鄙圖》

楊允恭

北宋《河西隴右圖》

鄭文寶

北宋《西域圖》

盛度

北宋《涇原環(huán)慶西路州軍山川城寨圖》

曹韋、張宗貴

北宋《山川郡縣形勝圖》

馮業(yè)

北宋《熙河六州圖記》

陳冠

北宋《同谷志》

李修已

南宋《續(xù)同谷志》

李綺

南宋《文州古今記》

章穎

南宋《文州古今志》

楊槱

南宋《文州續(xù)記》

杜孝嚴

南宋《西和州志》

張仕佺

南宋《環(huán)州志》

佚名

南宋《甘肅圖志》

佚名

元《元甘州志》

佚名

元《元山丹州志》

佚名

元《元肅州志》

佚名

元《元文州志》

佚名

元《元德順州志》

佚名

元甘肅明代修志

這一時期甘肅在行政上隸屬陜西,沒有省志,相關(guān)記載都錄在陜西志書中,但省內(nèi)的地方修志還在延續(xù),并出現(xiàn)第一個高潮期。從永樂至崇禎年間共修志91部,其中嘉靖年間修25部,萬歷年間修21部,崇禎年間修22部,合計68部。明代近三百年間,甘肅所修方志現(xiàn)存僅19種。其中以嘉靖年間胡纘宗纂《秦州志》、《秦安志》、《鞏郡記》,趙時春纂《平?jīng)龈尽返龋诟拭C歷代所修志書中最為有名。此時的志書有府、州、縣志,關(guān)鎮(zhèn)、衛(wèi)、所志,還有山川古跡等專志;有“創(chuàng)修”、“續(xù)修”和“重修”。此外,私撰的家乘族譜也開始興盛,但留存稀少。另外,作為邊疆屏藩,明代政府在西北地區(qū)設(shè)了許多衛(wèi)所,這種建置一直沿襲到清初。因而明清時期西北的方志從體例、內(nèi)容上體現(xiàn)出它不同于中原一般州郡方志的特色,就是邊鎮(zhèn)、衛(wèi)所志的纂修。這類志書創(chuàng)修于明代,續(xù)修于清代。邊鎮(zhèn)志,主要記載邊疆國防要塞情況。衛(wèi)所志,主要記軍隊的布置。因關(guān)、鎮(zhèn)、軍、衛(wèi)、所是軍管區(qū),不是行政區(qū),因而邊鎮(zhèn)、衛(wèi)所志的體例也與一般地方志不同,其體例以記疆域城塞、兵馬芻糧等軍事內(nèi)容為重,但為了察看邊疆戍地的情況,也兼記戍地風俗、物產(chǎn)、古跡、祠廟、人物、藝文等等,書首必例戍地詳細地圖。明代纂修的這類志書可考的有《肅鎮(zhèn)志》、《甘鎮(zhèn)志》(佚)、《永昌衛(wèi)志》(佚)、《高臺所志》等。除邊鎮(zhèn)、衛(wèi)所志,這一時期甘肅及西北的府、州、縣志如《敦煌雜鈔》(記安西觀察所領(lǐng)河西四部、關(guān)西七衛(wèi))等,在類目的設(shè)制上也順應(yīng)時代、因地制宜的增加了諸如屯田、兵馬、糧餉、倉廒、茶馬、邊墩、塘墩和隘口等門類,在內(nèi)容上突出了邊疆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屯田、邊疆貿(mào)易、茶馬交易、民族關(guān)系及邊墻堡寨的建筑等,記載了當時邊疆發(fā)展歷史的文獻資料,是一般內(nèi)陸方志所沒有的。甘肅明代府志

府志有13部,其中《臨洮府志》5次纂修,《慶陽府志》、《鞏昌府志》各2次纂修,另有《平?jīng)龈尽穂嘉靖]及《慶陽府志并屬縣志》、《平?jīng)龈静倏h志》、《鞏昌府志并屬縣志》。多散佚,僅《臨洮府志》[萬歷]、《慶陽府志》[嘉靖]、《平?jīng)龈尽穂嘉靖]存世。①《臨洮府志》[萬歷]。唐懋德撰。萬歷三十三年(1605)刻本。已佚。北京圖書館舊藏殘本七冊,多抄屠入清康熙時高錫爵所修《臨洮府志》版文,內(nèi)容凌亂。張維著《隴右方志錄》將該志列入佚目。甘肅省圖書館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上野圖書館影印此志。其記述明代地方史料,頗詳悉。全志26卷,分形勝考;總紀(上、下);星野考、沿革考、山川考;古跡考、風俗考;落封考;建置考;食貨考(上、下);禮制考、學校、兵制考;茶馬考;防御考;宮師表;選舉表;宦跡傳(文、武);人物列傳(流寓、隱逸、忠節(jié)、孝義、貞烈、資淑);馳恩錄;災(zāi)異錄;藝文錄(上、中、下);雜志等。②《慶陽府志》[嘉靖]。傅學禮(慶陽人,嘉靖進士,曾任湖廣按察使,生卒年不詳)主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成書。未刻本。后世僅留一部手寫的孤本,10卷。光緒二年(1876)流入日本,現(xiàn)存日本國會圖書館。該志詳細記述了當時慶陽府的建制、疆域、形勝、城池、山川、風俗及人物等。該志在宋代《慶州志》基礎(chǔ)上創(chuàng)修。此后,《文淵閣書目》列有《慶陽府并屬縣志》一冊。《明史·藝文志》著錄正德時兵部侍郎合水韓鼎著《慶陽府志》10卷,萬歷《內(nèi)閣書目》列有嘉靖三十六年(1557)安化王福等人重修《慶陽府志》4冊?!端膸鞎刻嵋反婺苛杏屑尉笗r知府天津汪來所輯《北地紀》4冊。清順治十七年知府鄉(xiāng)寧楊藻鳳著《慶陽府志》14卷。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武林趙本植纂成《慶陽府志》42卷、8冊。2003年,明、清兩部《慶陽府志》經(jīng)校點整理,以合訂本形式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甘肅明代州縣志

州志16部,其中《蘭州志》4次纂修,《河州志》、《寧州志》、《肅州志》、《階州志》、《靜寧州志》各2次纂修,另有《秦州志》和《涇州志》。有縣志39部,共涉及23個縣。其中《鎮(zhèn)原縣志》4次纂修;《伏羌縣志》、《通渭縣志》各3次纂修;《秦安縣志》、《正寧縣志》、《蘭縣志》等各2次纂修;另有《華亭縣志》、《禮縣志》、《西和縣志》、《文縣志》、《崇信縣志》、《漳縣志》、《金城志》、《會寧縣志》等。大多散佚,僅《河州志》[嘉靖]、《寧遠縣志》[萬歷]、《成縣新志》[崇禎]、《莊浪匯記》[萬歷]及《秦州志·序言》[嘉靖]等存世。①《河州志》[嘉靖]。河州歷史上第一部志書。吳禎編。4卷,八門,34目。該志記載了河州屯田,河州衛(wèi)所規(guī)模、里甲、體制等的特殊性。河州,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匯聚地區(qū)。該志是河州歷史上第一部方志,成書后曾被多次修訂、增補,之后的內(nèi)容比原文多出了一倍有余。因此,今日所見《河州志》[嘉靖]已非初修之版本。該志的特點在于難能可貴的原創(chuàng)性,不可或缺的邊鎮(zhèn)特色和鮮活的移民文化,不無遺憾的簡約等。②《寧遠縣志》[萬歷]。今武山縣存最早的縣志。時任知縣鄒浩(生卒年不詳)在癝生宋萬寧采集舊聞的基礎(chǔ)上纂修而成(1587)。萬歷十五年刻本。共5卷。分圖象、輿地、人物、政事、藝文5類,下設(shè)22目。北京圖書館藏殘缺刊本,上海圖書館藏抄本。③《成縣新志》[崇禎]。謝鏞纂。翰林院檢討李景廉為之作序。崇禎十四年(1641)刻本。(具體內(nèi)容待補)成縣檔案局存有木刻本。謝鏞,字禹銘。應(yīng)天府(南京)上元縣人。崇楨九年(1636)至十五年(1642)任成縣知縣達七年之久。在他任知縣之時,正值李自成起義軍七破成縣,他面對的是“官無衙舍,民多流亡?!?,“民殘地荒,城空半廢”的局面,但為維護明王朝搖搖欲墜的封建統(tǒng)治,殫精竭慮,盡忠效力。他離任成縣兩年后,明王朝被清王朝所取代。有當代學者稱:“謝鏞所修《成縣新志》,寥寥二三萬言,謝本人的文章占一半,不倫不類,俗不可耐?!备拭C明代專志明代甘肅纂修的專志有《崆峒山志》3種,分別由趙時春、李應(yīng)奇、許登纂修;及胡瓚宗纂的《羲臺志》。均已佚。①《崆峒山志》[嘉靖]。趙時春撰修,未能流傳,已佚?!夺轻忌街尽穂萬歷]。甘肅最早刊行的山志。萬歷十三年(1585)由平?jīng)鲋_潮主持,李應(yīng)奇編纂。萬歷十七年(1589)成書。共3卷,2冊。由分野、建革、疆域、形勝、田賦、仙跡、題詠等7門組成。收入《內(nèi)閣書目》[萬歷]和《四庫提要存目》。李應(yīng)奇,字鶴崖,明代平?jīng)鋈恕9僦裂又?、慶州知州,開封教授。②《崆峒山志》。許登纂。已佚無考。甘肅明代關(guān)鎮(zhèn)衛(wèi)所志

明代甘肅的鎮(zhèn)志有《陜西行都司志》和《涼鎮(zhèn)志》、《甘鎮(zhèn)志》、《肅鎮(zhèn)志》;衛(wèi)所志有12部,其中《岷州衛(wèi)志》3次纂修,《靖虜衛(wèi)志》、《甘州衛(wèi)志》各2次纂修,另有《莊浪漫記》、《莊浪匯記》、《永昌衛(wèi)志》、《洮州衛(wèi)志》和《高臺所志》。甘肅清代修志

清代甘肅編修的地方志已知的有173部,貫穿順治至宣統(tǒng)的10個時期,其中康熙年間纂修40部,乾隆年間纂修41部,道光年間纂修17部,光緒年間纂修27部,宣統(tǒng)年間纂修22部。另有衛(wèi)志、廳志、鎮(zhèn)志、鄉(xiāng)土志、人物志、山志、采訪錄及其他志書多種,如手抄本的《皋蘭縣紅水分縣采訪事略》,光緒三十四年(1908)。這些志書有官修,有私撰,優(yōu)劣并存,不乏張維指出的“官輯應(yīng)征之本”,其中粗率錯訛,多有所見。甘肅清代省志

康熙六年(1667)陜甘分治,甘肅正式建省。此前,甘肅無省志。甘肅史料見于《陜西通志》。此后乾隆、宣統(tǒng)年間各修有1部省志。①《甘肅通志》[乾隆]。又稱《敕修甘肅通志》。雍正六年(1728)甘肅巡撫許容奉旨創(chuàng)修甘肅歷史上第一部通志,他自任監(jiān)修,延攬史地、文學、方志等各界專家學者數(shù)人設(shè)館編纂。李迪、張能第、甄汝翼、鄭鐸、樊初荀、田呂葉、曹最等人先后參與編纂,歷時8年,乾隆元年(1736)成書。50卷,36冊,約88萬字。后收入《四庫全書》。②《甘肅全省新通志》[宣統(tǒng)]。第二部全省通志。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陜甘總督前任升允、后任長庚監(jiān)修,丁喜翰、安維峻先后任總纂。宣統(tǒng)元年(1909)成書,宣統(tǒng)三年刻印十余部。100卷,81冊,計325萬字。安維峻(1854—1925),字曉峰,號盤阿道人,甘肅秦安縣人,清代著名諫官。光緒六年(1880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士,后授編修。正文篇目有天文、輿地、建置、祠祀、學校、兵防、職官、人物、藝文、志余10目;下設(shè)70子目。全書上溯開天辟地,下至宣統(tǒng)元年。記述甘、寧、青三省之事。甘肅清代府志

清代甘肅纂修的府志有11部,其中《蘭州府志》3次纂修;《慶陽府志》、《鞏昌府志》各2次纂修;另有《臨洮府志》、《甘州府志》、《平?jīng)龈尽泛蛷堜幾氲摹稕鲋莞緜淇肌?。①《蘭州府志》[道光]。陳士楨修,涂鴻儀纂。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12卷,6冊。分類體,計8個分志。(具體內(nèi)容待補)②《鞏昌府志》[康熙]。明代楊恩原纂,清紀元補訂??滴醵四昕?。28卷。分形圖、疆域、形勝、總記、沿革、山川、古跡、風俗、物產(chǎn)、建置、官政、警備、邊政、官師表、武胄表、宦跡、選舉表、人物、藝文、雜識20門,下設(shè)51目。紀元自序:“自詡更正《楊志》錯訛,而有補訂之勞。”甘肅清代州志

清代甘肅修有州志34部,其中《階州志》6次纂修?!痘恐葜尽?、《寧州志》、《狄道州志》各4次纂修?!逗又葜尽?、《差州志》、《肅州志》、《靜寧州志》各3次纂修。另有《岷州志》、《洮州志》、《五涼全志》、《徽州志》。①《狄道州志》[乾隆]。呼延華國修,吳鎮(zhèn)纂。乾隆二十八年刻本。16卷,8冊?!峨]右方志錄》列為名志。此志《纂修姓氏》中列“編輯甘肅蘭州府狄道州知州呼延華國”。敘曰:“公退之暇,從容握管,以揚挖盛朝之雅化,表章閭里之遺風余烈?!薄斗怖芬嗍稹叭A國識”。吳鎮(zhèn)時任陜西耀州學正,州人,列銜曰“校訂”。自乾隆十五年至此際,州中唯此一舉人。志書記載了古長城、水磨,及當時的農(nóng)業(yè)種植情況,少數(shù)民族變遷等。②《靜寧州志》[康熙]。黃廷鈺修,吳之珽纂。康熙五十五年刻本。14卷。今佚。存目于《乾隆志平?jīng)鲋颉贰侵E(生卒年不詳),字乾玉,號赤谷。甘肅隴西人??滴醢呜?,曾任江西婺源,江蘇寶應(yīng)、浙江秀水等縣知縣。好讀史,殫心著述,著有《蠹書》2篇;編有《襄武人物志》,將隴西人物分為30傳。③《重修肅州新志》[乾隆]。沈青崖纂。乾隆二年纂修。30卷。沈青崖(1691—?)。字寓舟。原籍浙江秀水,寄籍順天府大興。乾隆初名士,曾任西安糧監(jiān)道管軍需庫務(wù)駐肅州。纂有《陜西通志》[雍正]。乾隆二年(1737),與肅州分巡道黃文煒共同纂修《重修肅州新志》。后應(yīng)狄道州知州張儒、張永淑先后之請,采訪吳鎮(zhèn)及劉維瀚等纂錄之稿本,于乾隆十年纂成《狄道州志稿》12卷,已佚。他在自序中說:“獅之搏貍,亦必用全力。仆纂狄志,不以狄視狄也,猶用纂全陜通志之法式。經(jīng)緯組織具在凡例,不支蔓,不掛漏,是為志體?!备拭C清代縣志

縣志93部,涉及41個縣。其中《通渭縣志》、《鎮(zhèn)原縣志》各6次纂修;《伏羌縣志》、《會寧縣志》、《金縣志》等各4次纂修;《崇信縣志》、《莊浪縣志》、《華亭縣志》、《寧遠縣志》等各3次纂修;《隴西縣志》、《臨洮縣志》、《清水縣志》、《西和縣志》、《徽縣志》、《永昌縣志》、《山丹縣志》等各2次纂修;另有《靈臺縣志》、《涇川縣志》、《安化縣志》《渭源縣志》、《漳縣志》、《天水縣志》、《民勤縣志》、《武威縣志》、《西固志》、《環(huán)縣志》、《玉門縣志》等。①《重修皋蘭縣志》[光緒]。張國常纂。光緒十八年(1892)成書。30卷。光緒十五年(1889)陜甘總督楊昌浚囑其纂修皋蘭縣志,張即廣采博引,悉心編纂。該志分為:卷首弁言、凡例、目次、銜名;志文卷目依次為:圖;沿革表;職官表;選舉表;封爵表;輿地志;經(jīng)政志;災(zāi)異志;學校志;祀典志;武備志;古跡志;藝文志;宦績志;人物傳;列女傳;雜傳;流寓;訂訛等。楊昌浚閱后作序,并商蘭州道籌資刊印。后由作者后人交志稿于甘肅政報局石印發(fā)行?!峨]右方志錄》稱:“志分圖、表、志、傳四綱,依類相從,有條不紊,舊志訛誤,訂改無遺;又始立方言,金石兩目,義例謹嚴,文詞淵雅,吾省名志也?!睆垏#?836~1907),字敦五。甘肅皋蘭縣(蘭州市)靛園寺人。光緒進士,授刑部主事。后供養(yǎng)年邁父親,不復(fù)入仕。曾主講蘭山書院20余年,門生甚眾。張氏一生勤奮著述,遺稿積數(shù)十巨冊,佚失頗多,尚存《土司蕃族考》1卷、《甘肅忠義錄》30卷。②《鎮(zhèn)原縣志》[康熙]。2卷,2冊??h人張述轅纂??滴?4年成書。此一時期,還有《隴西分縣武陽志》、《打拉池縣丞志》等,也是清代方志中很有特色的2種分縣志。分縣制度始于清代,但未見明規(guī)典則,是在大縣的僻壤區(qū)域設(shè)分縣,派縣丞專管這些地區(qū),故這類分縣志又稱“縣丞志”。分縣志今存不多,是研究政治體制和疆域制度的好材料。具地方特色的還有《西鎮(zhèn)志》、《甘鎮(zhèn)志》、《岷州衛(wèi)志》、《洮州衛(wèi)志》。③《武階備志》。吳鵬翱、邢澍纂。共21卷,記載了階州(今武都)、文縣、成縣和西固(今舟曲)、白馬關(guān)的史實。志稿歷五年時間編成后,因沒有資金刊印,吳鵬翱就將志稿交給兒子,兒子過世后又傳給孫子,六十多年后,被分州白馬關(guān)州判羅映霄發(fā)現(xiàn),呈送階州知州洪惟善,清同治年間才刊印出版。吳鵬翱(1763年一1826年),字云述,號仙陵山人,祖籍階州吳家道人(今甘肅武都縣漢王鄉(xiāng)),吳作哲之子。清乾隆己酉科(1789年)舉人,敕授修職郎。晚年任旬陽縣教諭。邢澍(1759—1823),字雨民,甘肅武都人。乾隆年間進士,著名學者。歷任浙江永康、長興知縣,江西饒州、南安知府。曾與錢大昕同纂《長興縣志》,成為清代善本之一,還著有《寰宇訪碑錄》等。甘肅民國時期修志

1920年甘肅隴南等14縣相繼成立縣志局。次年,省署通令各縣纂修新志。1928年成立甘肅省通志局,纂修《甘肅通志》。1932年甘肅省通志局改為甘肅省通志館,楊思任館長,張維任副館長。各縣縣志館按照民國政府令,相繼改為文獻委員會。在省縣通志局(館)和文獻委員會的推動下,各地相繼開局修志。民國時期,甘肅共編修統(tǒng)計到的各類志書94部。《甘肅新通志》

又名《甘肅通志稿》。劉郁芬監(jiān)修,楊思、張維、慕壽祺等編纂,張維總纂。1928年始修,歷時8年,1936年修成。全志共130卷,450萬字,分17綱,93目,分輿地、建置、民族、民政、財賦、教育、軍政、交通、外交、職官、選舉、人物、金石、藝文、紀事、變異、雜記等志。上起遠古,下迄1928年甘、寧、青分省為止。對甘肅前兩部通志中的錯謬、疏漏多有校正補闕。對山川河流記述詳確;尤其對甘肅各民族以歷史先后為序,析其歷史淵源和姓氏演變;對甘肅諸土司名稱、種族、轄區(qū)、戶口均歸納入志,頗具地方特點。由于時代局限,難免有缺失之處,如記載社會經(jīng)濟及科技方面的資料比較簡略,對封建社會制度遵從道德的規(guī)范和選舉制度文字較多。志稿完成時,因抗戰(zhàn)爆發(fā),經(jīng)費無著,除《甘肅省縣總分圖》、《甘肅地理沿革圖表》于1934年由北平大北印書局鉛印發(fā)行外,其余均未付梓。全稿藏于甘肅省圖書館。①楊思(1882~1956),字慎之。甘肅會寧人。清末進士,翰林院檢討。光緒三十二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歷任甘肅省議會副議長,安肅、蘭山道尹,護理(代理)甘肅省長,南京政府國民大會代表、省民政廳長。1932年任甘肅通志館館長兼總纂,主持并與張維、劉慶篤完成《甘肅通志稿》130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監(jiān)察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政協(xié)副主席。②慕壽祺(1875~1948)。字子介,號少堂。甘肅鎮(zhèn)原縣人。清末舉人。曾任甘肅文高等學堂教習。光緒三十三年赴京、津、漢等地調(diào)查學務(wù),加入同盟會。后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甘肅省長公署秘書長、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校長、省參議院議員、參政院參政等職。1929年任甘肅省通志局總纂。畢生著述頗豐,計有《經(jīng)學概論》、《隴上同名錄》、《甘肅省歷代大事記》、《西北道路志》等30余部,尤以記述甘肅、青海、寧夏三省的《甘寧青史略》(40卷)價值頗高,還重修《鎮(zhèn)原縣志》20卷。此外,還有白眉著《甘肅省志》一部。甘肅民國時期縣志

民國時期甘肅編修的縣志總計65部,涉及46個縣。其中《會寧縣志》、《天水縣志》各3次修纂;《漳縣志》、《定西縣志》、《西固縣志》、《夏河縣志》、《平番縣志》、《寧縣志》、《東樂縣志》、《安西縣志》各2次纂修;另有《渭源縣志》、《紅水縣志》、《洮沙縣志》、《和政縣志》、《導河縣志》、《臨潭縣志》、《鎮(zhèn)番縣志》、《古浪縣志》、《伏羌縣志》、《清水縣志》、《崇信縣志》、《華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