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冊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冊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冊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冊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冊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

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左傳》有言:“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薄蹲髠鳌分杏泻芏嚓P于戰(zhàn)爭的記

載,其中戰(zhàn)爭的指導原則都是“禮”,并且戰(zhàn)爭的發(fā)動必須符合道義,有理有據。如《燭

之武退秦師》中,秦、晉結盟,圍攻鄭國,理由就是鄭國“無禮”。作為一國之君的鄭文

公在重耳(晉文公)流亡鄭國期間未以禮相待這位同姓(二者都是姬姓)公子在先,在晉

楚爭霸時首鼠兩端在后,在兩次外交事件中,他在“禮”的層面處理得非常糟糕,與“施

舍可愛,進退可度,作事可法,德行可象”的威儀君子也相去甚遠,晉國大可“鳴鼓而攻

之”。

在圍攻鄭國之前,晉文公勤王尊周、攻曹伐衛(wèi)、城濮敗楚、踐土會盟,霸主地位已經

得到諸侯和周天子的承認。盡管孔子評價他“謫而不正”,但他自繼位開始,僅用四年時

間就基本完成霸主之業(yè),其雄才大略不容置疑。鄭國處于危急存亡之際,派遣燭之武說服

秦穆公退軍。燭之武用高超的勸說技巧,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用“利”化解秦晉之

盟,秦穆公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將領助鄭國守城然后回國。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

攻擊秦軍。晉文公謹守自己心中之“禮”,牢記自己流亡在外時,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之

下,才回到晉國登上國君之位。他說:“不行。假如沒有秦穆公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

天。”晉文公又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三

方面拒絕了子犯的請求,最終撤軍。雖然晉文公在《燭之武退秦師》中著墨不多,但

“禮”之一字在其身上得到了充分彰顯,《左傳》用寥寥數(shù)語就塑造出了他重盟守“禮”、

寬廣仁義的形象。

(摘編自葉珂《〈燭之武退秦師》劍拔弩張后的“禮”與“利”》)

材料二:

《左傳》,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

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間周王朝及諸侯各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后人所推崇。依據

常理,《左傳》作為一部編年體史書,受制于體裁,應該很難將一段漫長的歷史故事或人物

生平集中完整地敘述。但晉文公重耳是個例外,《左傳》對其故事的記載全程充滿戲劇性和

傳奇色彩。

與西方英雄史詩式敘事相似,重耳故事以驪姬之亂拉開序幕,分流亡和稱霸兩部分。

首次出現(xiàn)于《左傳》里是魯莊公二十八年(前666),載晉獻公娶齊姜生太子申生后,又

“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敘述重耳的出生以及其母為戎女之事。重耳再次在

《左傳》出現(xiàn),已是十多年后的魯僖公四年(前656),晉國發(fā)生驪姬之亂,引出重耳流亡

事件。從魯僖公四年(前656)驪姬之亂算起,到魯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冬秦穆公派人

護送重耳歸國,晉文公在外流亡共計19年。

恰恰是這段時間,天下發(fā)生很多大事件,例如重耳流亡的第5年(前651),齊桓公葵

丘會盟;第13年(前643),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第18年(前638),宋襄公與楚國展

開泓水之戰(zhàn),宋國稱霸失敗。每一個歷史事件似乎都比重耳流亡遭遇重要得多,如果按照

編年史常規(guī),將重耳流亡的經歷穿插到這些天下大事的年份中,勢必讓流亡的這一條主線

被淹。那么《左傳》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實際上自僖公五年(前655)敘述晉獻公派

人殺重耳,重耳“遂奔出翟”后,便不再敘述關于其流亡的事跡。魯僖公二十三年(前

637),晉國新君晉懷公殺伐頻繁,朝堂上人人自危。與晉國相鄰、但此時交惡的秦國國君

秦穆公,敏銳地發(fā)現(xiàn)晉國政局不穩(wěn),認為從晉國逃難出來的公子重耳奇貨可居,決定出錢

出力出人,幫助重耳返回晉國奪取國君之位。《左傳》自此才開始完整回顧這段故事,花了

相當?shù)钠厮葜囟?9年的流亡生涯,包括他這些年經歷的重要事件、到過的國家、遇過

的人等等。

魯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在秦國武裝支持下,重耳幾乎以摧枯拉朽之勢殺回晉國國

都,登上君位,史稱晉文公。公子重耳從流亡到復位的故事就告一段落,后半段的重心轉

移到稱霸這一核心主題。但從《左傳》布局來看,這兩部分并不是按時間順序平鋪直敘,

而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整個流亡部分設下的結,都在稱霸部分有相對應的解。

霸業(yè)篇基本與流亡篇對應,當年受到的禮遇,晉文公會報恩,但怠慢過他的國家就要

倒霉了。衛(wèi)國曾對重耳“不禮”,換來的是晉文公伐衛(wèi),衛(wèi)成公差點被毒殺;五鹿農夫拿

土塊給討要口糧果腹的重耳,重耳大怒,他的隨從子犯指著土說“天賜也”,后來晉文公

“取五鹿”,讓五鹿成了晉國的土地,應了子犯說的吉兆;鄭文公也對重耳“不禮”,發(fā)

現(xiàn)晉文公睚眥必報后,懼怕晉國報復,于是倒向楚國,然而還是避免不了“晉人侵鄭”。

那些對晉文公禮遇的國家情況又如何?晉文公歸國復位的過程里,秦國起到關鍵作用,終

晉文公一生,始終沒有與秦國發(fā)生戰(zhàn)爭,即使后來秦穆公背信撤退,晉文公也不愿攻擊秦

國軍隊。

晉文公是《左傳》用心塑造、完成度很高、非常立體的一個歷史人物。能看到他聰明

睿智,但性格里也不乏怯懦;能看見他堅韌不屈,但有時也會因享樂主義迷失大志;他仁

愛、重信義,但又睚眥必報;每當這位天選之子迷失方向時,身邊總有人推他到實現(xiàn)使命

的軌道上,如子犯、齊姜、介子推、趙衰等人就承擔這樣的角色。其生平脈絡完整、邏輯

清晰,如同精心打磨過的文學劇本,成功塑造出一位時代英雄式的春秋霸主。

(摘編自周渝《成為晉文公:英雄史詩式的敘事典范》)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傳》認為,“禮”就像是人的主干,是人立身必須具有的,也是國家交往中應尊奉

的。

B.西方敘事模式是先有人作亂,然后主角遭受迫害,最終主角奮起扭轉局勢,成就偉業(yè)。

C.流亡在外的重耳在秦穆公眼中具有稀有價值,秦對重耳的援助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投資。

D.在稱霸部分對應解開流亡部分設下的伏筆,這種行文方式類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晉文公重視盟約,遵奉禮義,想必不好被說服,是燭之武勸說秦國撤軍而不前去勸說晉

國的主要原因。

B.編年體史書的體裁決定《左傳》的常規(guī)記錄方式是以魯國紀年為參照,將同一年度不同

國家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編排在一起。

C.鑒于重耳流亡遭遇的文學價值遠低于這期間發(fā)生的大事件的史學價值,《左傳》沒有按

照常規(guī)穿插記錄重耳的流亡生活。

D.在晉文公執(zhí)政過程中,對他“無禮”的人和國家無一例外地被報復,證明做“無禮”之

事就可能會招禍。

3.材料一認為,在《燭之武退秦師》中晉文公的言行充分彰顯了“禮”。下列選項,不能

作為論據來支撐這一觀點的是()

A.晉文公不回避國家間的矛盾,與秦國結為盟友。

B.晉文公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師出有名。

C.晉文公拒絕了子犯的提議,向子犯說明原因。

D.晉文公牢記秦穆公的恩惠,不攻打秦軍。

4.結合材料二,分析《左傳》在記敘晉文公事跡、塑造其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之處。

5.材料二將晉人攻鄭、晉文公不愿攻擊秦國軍隊的原因都歸結為“禮”,你是否認同?請

結合材料一談談你的看法。

K答案U1.B2.B3.A

4.①在晉文公即將回國之際,以倒敘方式講述他19年的流亡生活,突破了編年體史書的局

限,讓連貫的事件集中,發(fā)展脈絡更為清晰。②流亡部分設伏筆,稱霸部分與之呼應,最終

形成完整獨立的敘事圓環(huán)。③表現(xiàn)人物的優(yōu)點,也不掩蓋其缺點,人物形象真實而豐滿。

5.“禮”只是晉人攻鄭、晉文公不愿攻擊秦國軍隊的原因之一。

①晉文公攻打鄭國,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擴大晉國的雄圖霸業(yè)。

②晉文公不愿攻打秦軍,還出于“不知”“不武”的權衡和考量,想減少己方的戰(zhàn)爭損

失,維護自己利益。

(解析》

【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西方敘事模式是……”錯誤。根據原文“與西方英雄史詩式敘事相似,重耳故事以驪

姬之亂拉開序幕,分流亡和稱霸兩部分”,可知應該是“西方英雄史詩式敘事”模式,屬

于偷換概念。

故選Bo

【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晉文公重視盟約,遵奉禮義,想必不好被說服”錯誤。由材料一第一段“作為一國之

君的鄭文公在重耳(晉文公)流亡鄭國期間未以禮相待這位同姓(二者都是姬姓)公子在

先,在晉楚爭霸時首鼠兩端在后”可知,晉國與鄭國之間有矛盾,而秦國雖圍攻鄭國,但

和鄭國沒有直接矛盾,所以燭之武選擇游說秦穆公。

C.”鑒于重耳流亡遭遇的文學價值遠低于這期間發(fā)生的大事件的史學價值”理解有誤。原

文沒有這種比較,屬于無中生有。

D.“……無一例外地被報復”理解有誤。原文“晉文公歸國復位的過程里,秦國起到關鍵

作用,終晉文公一生,始終沒有與秦國發(fā)生戰(zhàn)爭,即使后來秦穆公背信撤退,晉文公也不

愿攻擊秦國軍隊”可知,秦國背信撤退,是對晉文公‘無禮’,但是晉文公沒有攻打秦。

故選B。

【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晉文公與秦國結為盟友,不是以禮相待、以誠相交地化干戈為玉帛,雙方不可調和的矛

盾依然存在,并最終被燭之武利用來化解鄭國的危機。此時秦晉結盟彰顯的是“利”。

B.鄭文公晉文公流亡鄭國期間未以禮相待,又在晉楚爭霸時首鼠兩端在后,在兩次外交

事件中均“無禮”于晉,所以晉對鄭發(fā)動戰(zhàn)爭出于“禮”。

C.向子犯說明原因中有一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所以晉未攻打秦是出于“禮”。

D.晉文公牢記秦穆公的恩惠,如“他說:'不行。假如沒有秦穆公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

天。'”可知不攻打秦是出于“禮”。

故選Ao

【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據材料二“《左傳》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實際上自僖公五年(前655)敘述晉獻

公派人殺重耳,重耳’遂奔出翟'后,便不再敘述關于其流亡的事跡?!蹲髠鳌纷源?/p>

才開始完整回顧這段故事,花了相當?shù)钠厮葜囟?9年的流亡生涯,包括他這些年經歷

的重要事件、到過的國家、遇過的人等等”可知,沒有按照編年史常規(guī)將其流亡的歷史穿

插到這些天下大事中,而是這樣寫:在晉文公即將回國之際,以倒敘方式講述他19年的流

亡生活,突破了編年體史書的局限,讓連貫的事件集中,發(fā)展脈絡更為清晰。

②原文“但從《左傳》布局來看,這兩部分并不是按時間順序平鋪直敘,而有非常緊密的

聯(lián)系,整個流亡部分設下的結,都在稱霸部分有相對應的解”,可知,流亡部分與稱霸部

分相對應,流亡部分設伏筆,稱霸部分與之呼應,最終形成完整獨立的敘事圓環(huán)。

③原文”晉文公是《左傳》用心塑造、完成度很高、非常立體的一個歷史人物。能看到他

聰明睿智,但性格里也不乏怯懦;能看見他堅韌不屈,但有時也會因享樂主義迷失大志;

他仁愛、重信義,但又睚眥必報”可知,晉文公的人物形象很立體,優(yōu)缺點具有,人物形

象真實而豐滿。

【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首先闡明觀點,不認同。其次根據材料分析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不認同:認為“禮”只是晉人攻鄭、晉文公不愿攻擊秦國軍隊的原因之一。

①原文”在圍攻鄭國之前,晉文公勤王尊周、攻曹伐衛(wèi)、城濮敗楚、踐土會盟,霸主地位

已經得到諸侯和周天子的承認”可知,晉文公在攻打鄭國以前,其霸主地位已經得到承

認,而對鄭國的進攻,不僅僅是因為鄭國曾經對其無禮,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想要為了進一

步鞏固、擴大晉國的雄圖霸業(yè)。

②原文“晉文公謹守自己心中之‘禮’,牢記自己流亡在外時,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之下,

才回到晉國登上國君之位”可知,晉文公始終感激秦穆公對他的幫助,謹守“禮”,可這

又不僅僅出于此考慮。原文“晉文公又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

知'’以亂易整,不武'三方面拒絕了子犯的請求,最終撤軍”可知,還考慮了失掉結盟

的盟友是不聰明的,用混亂相攻來改變出兵時的整肅,是不勇武的兩個方面,所以歸根結

底晉文公還是想減少己方的戰(zhàn)爭損失,維護自己利益。

(二)現(xiàn)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閩劇?別妻書(節(jié)選)

林瑞武

(光復明。次日早晨。林覺民和陳意映的“雙棲之所”內外。)

(陳意映愁眉緊鎖,忐忑不安地在室內徘徊。)

陳意映(唱)竟日醉酒已乖張,昨夜歸來更異常:攜回禮物贈家人,長幼安排俱周

詳。覺民他,莫不是即將啟程赴粵去,莫不是自忖此去難回返?不由我心如亂麻卷,陣陣

寒氣透骨涼……(看看禮物,又看看門外,心神不定,坐立難安)

(林覺民洗漱罷,著襯衣走上。)

林覺民(發(fā)現(xiàn)陳意映心神不定,唱)看意映心神顯不安,似也知我即將赴戰(zhàn)場。但

今日我要佯裝無事強歡顏,換她一日眉舒展。(強作歡快地)意映!昨晚上我又回來遲了一

點,是因為、因為去逛中亭街,給你和家里人買了點東西。(走至桌前,打開紙包)這是正

牌頭的沙縣煙,給爹的;這是潤光厚的角梳,給瑜妹的;這圍巾給依新天冷圍的……

陳意映(苦笑著搖搖頭)我一一我想問你,你為什么要買這些東西呢?是不是……

林覺民(連忙地)不為什么,不為什么,我只是逛街看到了,隨便買一點,隨便買

一點!

陳意映(直視林覺民)是嗎?

林覺民(眼光回避)是的,是的!

陳意映(目光仍直視,語調卻輕柔地)沒有一一其它原因?

林覺民(更閃爍回避地)沒有其它原因,沒有其它原因!

陳意映可是你……

林覺民(連忙地)我、我沒什么,很正常呀!倒是你,最近心情好像不大好是嗎?

這都怪我,回來這段時間都沒有好好陪過你。這樣,今天我什么事也不做,就好好陪你出

去游玩一下,散散心,好嗎?

(陳意映看著林覺民真誠且深情的眼神,微微點點頭。)

(暗轉。)

(怡山西禪寺內。鐘磬鳴響,木魚聲動,一群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手持香火繞場而

過。林覺民挽著陳意映漫步。)

(光復明。深夜。林覺民和陳意映“雙棲之所”內外。)

林覺民(見陳意映已沉睡,遂輕退至窗前,唱)夜朦朧見意映已入夢鄉(xiāng),憑軒窗對

梅影我心緒彷徨。心真想喚醒她相擁話別,又不忍驚攪她一夜的安然。

陳意映(突然從睡夢中驚起)??!覺民,覺民!

林覺民意映,你怎么了?怎么了?

陳意映(緊緊抱住林覺民)我見了,看見了……

林覺民你看見什么了?

陳意映(旁唱)一只仙鶴翔云天,突然身中一惡箭。(遲疑地)我看見……沒什么,

沒什么,只是做了一個夢!(突然坐起)你準備什么時候走?

林覺民(故作平靜地)我回來已經好多天,櫻花假也結束了,明天走吧!

陳意映明天就要走?那我就跟你一塊兒走,好嗎?

林覺民什么?你和我一塊走?你怎么,會說這種傻話呢?我這是回東京讀書啊,又

不是去……

陳意映我……(淚水涌出)你別哄我了,我知道你去干什么,我一定要跟你去!

林覺民(不由一愣)你知道我去干什么?

陳意映(自覺失口)我、我知道……

林覺民你?

陳意映我……

林覺民(略一躊躇后決然地)好吧,如果你真知道我去干什么,也就該知道我決不

可能帶你去?。ㄞD身欲走)

陳意映(急了)你不帶我去,我就讓你也去不了!我攔不住你,可以叫爹和家里

人,還有你兒子依新,都來攔你!

(林孟瑜和林覺民父于房外隱約聽到爭執(zhí)聲,急上。)

林孟瑜.(里)嫂嫂,你怎么了?

(陳意映沒回答,忙掏出手巾背轉身擦淚。)

林父(乙)覺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林覺民這……

陳意映(丙)爹,瑜妹,夜很深了,你們快回去歇息吧。沒出什么事,是我自己有

些難受……你們回去休息吧!

(林覺民松了一口氣,感激地對陳意映深深一鞠躬。)

(收光。)

(光復明。次日凌晨,福州閩江邊。風雨欲來,江風呼嘯,輪船的汽笛聲此起彼伏。

林覺民和一批敢死隊員帶著簡單的行李上。)

(突然,傳來依新的喊聲:“爹一一”)

(林覺民一看,驚住了一一)

(陳意映內唱:“簪紅花著紅衣趕來江濱一一”頭簪紅花,身著大紅嫁衣,手提食

盒,攜依新上。依新也身穿一件紅色的綢褂子。)

依新爹爹,娘說,我們穿紅衣服給你送行,可以保佑你出門大吉大利!

陳意映(從食盒中捧出一碗太平面,深情而凄切地接唱)此一去山高水險,愿夫君

太太平平。

林覺民意映?。p手接過太平面,唱)妻兒道出這心音,斷我肝腸裂我心。意映、依

新,你們不要難過,我……風太大,雨要下來了,你們快回去吧。我走了?。ㄉ钋榛赝?,毅

然轉身下)

((畫外音,青少年的朗讀聲)“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保?/p>

陳意映(再也不能自己,追上前去,泣不成聲地喊)覺民一一

(狂風夾著大雨飛潑而下……)

(光漸收,唯留一束光照在陳意映和依新頂風冒雨翹首遠望的身影上,片刻后收光。)

(有刪改)

6.下列對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林覺民平日不飲酒,不操持家中生活安排,陳意映見他一反常態(tài)給家人買禮物,就意識

到他準備前往粵地。

B.陳意映雖點頭同意游玩散心,實際并未打消心中的疑慮,林覺民想安她的心,她能理

解,也壓抑自己配合。

C.陳意映身著紅色嫁衣送行,能形成視覺沖擊,增強舞臺效果,又能凸顯文本”為國家犧

牲‘小我’”的壯美主題。

D.畫外音適時插入,代演員說出了人物不便以表演展示的心聲,有助于觀眾理解林覺民的

人生選擇,形成共鳴。

7.劇本節(jié)選部分始終沒有直接說明林覺民未來的具體安排,對此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是()

A.林覺民要做的事既危險,又需要嚴格保密。劇本這樣設計,契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

處境。

B.其實陳意映心中明白林覺民要做的事,劇本這樣設計,更能顯示林覺民夫妻之間情感的

深厚。

C.這種設計方式類似于小說作者的“留白”,可以制造懸念,吸引觀眾繼續(xù)觀看,引發(fā)想

象和思考。

D.雖始終沒有說明,但林覺民想過告訴妻子實情,這種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弱點使人物形象更

真實。

8.畫橫線處林覺民和陳意映簡單的臺詞后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請以人物對話的方

式寫出來。

9.根據上下文,在劇本中畫波浪線處從動作,神態(tài)等角度補寫出適宜的舞臺說明。

1答案]6.A7.D

8.①林覺民:你已經猜到我明天就要啟程赴粵了?你怎么知道的?

②陳意映:不用瞞我,我知道你這次一去是九死一生,我不想再假裝不知情了。

9.①甲:環(huán)視屋內情形,看著陳意映,吃驚地(疑惑地、關心地)問;②乙:盯著林覺民,

面色嚴厲;③丙:又擦了一把眼淚,轉過身來,柔聲回答。

(解析》

【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劇本內容,分析鑒賞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

A.“……平日不飲酒,不操持家中生活安排,……一反常態(tài)給家人買禮物”有誤。文中只

是寫到“竟日醉酒已乖張,昨夜歸來更異常:攜回禮物贈家人,長幼安排俱周詳”,是陳

意映對丈夫這幾天表現(xiàn)的分析,不能得出上述信息。

故選A?

【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弱點”有誤。根據原文“心真想喚醒她相擁話別,又不忍驚攪她一夜

的安然”可知,林覺民有告知妻子實情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不能理解為“優(yōu)柔寡斷”。

故選D。

【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劇本潛臺詞的含意的能力。

①根據前文“覺民他,莫不是即將啟程赴粵去,莫不是自忖此去難回返”可知,看到林覺

民的異常表現(xiàn),妻子陳意映已經猜到林覺民可能要去粵,再根據“……我知道你去干什

么,我一定要跟你去”中陳意映堅決跟著丈夫一起出門,“林覺民(不由一愣)你知道

我去干什么”林覺民聽后一愣的神態(tài)可知,可知,林覺民這里所說“你?”是想問“你已

經猜到我明天就要啟程赴粵了?你怎么知道的”?

②根據后文“陳意映(急了)你不帶我去,我就讓你也去不了!我攔不住你,可以叫爹

和家里人,還有你兒子依新,都來攔你”可知,陳意映知道林覺民這次瞞著她去粵兇多吉

少,她不想再讓林覺民瞞著自己,也不同意丈夫去。據此可知,這里陳意映所說

“我……”是想說“不用瞞我,我知道你這次一去是九死一生,我不想再假裝不知情

了”。

【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寫舞臺說明的能力。

①甲處是林覺民妹妹林孟瑜聽到林覺民夫妻爭吵后進屋的舞臺說明,深夜的屋內林覺民和

陳意映都沒有睡覺,這是不合常理的,所以這里要說明林孟瑜進屋的動作、神態(tài),她首先

環(huán)視屋內情形,當看到陳意映苦時,應是吃驚地(疑惑地、關心地)問怎么了;

②乙處是林父聽到林覺民夫妻爭吵后進屋的舞臺說明,看到屋內的情況,看到兒媳婦在哭

泣,林父是要責備兒子的,所以這里要說明林父的動作、神態(tài),可寫“盯著林覺民,面色

嚴厲”;

③丙處是陳意映讓林父和林孟瑜回去歇息的舞臺說明,結合前文”陳意映沒回答,忙掏出

手巾背轉身擦淚”分析,可知應說明陳意映擦眼淚,轉過身來,說明陳意映回答林父問話

的狀態(tài),可寫“柔聲回答”。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董卓?以山東兵盛,欲遷都以避之,公卿皆不欲而莫敢言。卓表河南尹朱俊為太仆以為

己副使者召拜俊辭不肯受。朱俊曰:“國家西遷,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東之畔,臣不知

其可也?!笔拐咴唬骸罢倬馨荻苤粏栣闶露愔?,何也?”俊曰:“副相

國,非臣所堪也;遷都非計,事所急也。辭所不堪,言其所急,臣之宜也?!庇墒侵共粸?/p>

副。卓大會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洛陽,于今亦十一世矣。按

《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卑俟俳阅?。司徒楊彪曰:“移都改制,天下

大事,故盤庚遷亳,殷民胥怨。昔關中遭王莽殘破,故光武更都洛陽,歷年已久,百姓安

樂,今無故揖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妒彙?,妖邪之書,豈可信

用!”卓日:“關中肥饒,故秦骨并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并功營

之,可使一朝而辦。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北朐唬?/p>

“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國計邪?”太尉黃琬

曰:“此國之大事,楊公之言,得無可思!”卓不答。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記》)

材料二: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

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

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

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

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節(jié)選自《答司馬諫議書》)

(備注力①董卓:初平元年,漢獻帝在位,董卓此時任相國。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位置的K答案』標

號涂黑。

卓表河南尹A朱俊為太仆B以為己副C使者召D拜E俊F辭G不肯H受。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釁,借口,與《齊桓晉文之事》“將以釁鐘”的“釁”含義不同。

B.捐,舍棄,與成語“細大不捐”中的“捐”字含義相同。

C.得,能夠,與《鴻門宴》“吾得兄事之”中的“得”字含義相同。

D.度,計劃,與成語“置之度外”中的“度”字含義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俊認為遷都長安不妥,應及時停止,于是借面見董卓使者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B.董卓以《石包讖》為依據主張遷都長安,目的是避開聲勢浩大的靖山以東的軍事聯(lián)盟。

C.光武帝將都城從關中遷到洛陽是情有可原的,百姓接受了遷都的事實,生活很安定。

D.王安石承認自己擔任丞相后沒能幫助皇上大有作為,使百姓受益;但他不愿墨守成規(guī)。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

(2)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盤庚遷都”的用意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K答案U10.CEG11.C12.D

13.(1)驚動天下是很容易的,(但驚動之后)想讓天下安定下來就很困難了,希望您考慮!

(2)我不去考慮(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出力幫助皇上與他們對抗,那么這些人又怎么

會不大吵大鬧呢?

14.①材料一用明君盤庚遷都也會遭致百姓的怨恨,說明遷都改制是天下人關注的大事,不

能輕率,對董卓提議遷都委婉地表示反對;②材料二用盤庚頂住阻力、堅決遷都,表明自己

不會因為怨誹之多而退縮的堅定態(tài)度。

K解析X

【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董卓在給皇帝的上表中推薦河南尹朱俊擔任太仆作自己的副手,使者去召朱俊接受

任命。朱俊推辭,不肯接受。

“卓表河南尹朱俊為太仆以為己副”中“卓”是主語,“表”是謂語,“南尹朱俊為太仆

以為己副”是賓語,中間不能斷開,從c處斷開;

“使者召拜”的主語是“使者”,謂語是“召拜”,省略了賓語“俊”,應從“拜”后£

處斷開;

“俊辭”主語是“俊”,“辭”是謂語,省略了賓語“之”,應從“辭”后G處斷開。

故選CEG。

【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釁”,借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而祭。句意:反而給嵋山以東的聯(lián)軍造成了

借口。/準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

B.正確。句意:現(xiàn)在無緣無故地拋棄皇家宗廟與先帝的陵園。/小的大的都不拋棄,形容

包羅一切。

C.錯誤。兩句中的“得”字含義不同,“得”,能夠;/應當。句意:所以秦國能吞并六

國,統(tǒng)一天下。/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D.正確?!岸取保媱?;/考慮。句意: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

把它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它放在心上。

故選Co

【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王安石承認自己擔任丞相后沒能幫助皇上大有作為,使百姓受益”有誤。原文“如君

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是以讓步假設的方式,更

加決絕地表明自己堅持改革的態(tài)度。

故選D。

【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至”,很;“安”,動詞使動用法,使……安定;“惟”,希望。

(2)“量”,考慮,估量;“眾寡”,多少;“抗”,對抗。

【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①材料一“司徒楊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盤庚遷亳,殷民胥怨'”,是董卓召

集公卿商議遷都一事時,司徒楊彪用明君盤庚遷都也會遭致百姓的怨恨的事例,說明遷都

改制是天下人關注的大事,不能輕率,對董卓提議遷都委婉地表示反對;

②材料二“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是王安石在給司

馬光的信中,用盤庚頂住阻力、堅決遷都的事例,表明自己不會因為怨誹之多而退縮的堅

定態(tài)度。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董卓認為嵋山以東的軍事聯(lián)盟聲勢浩大,打算把京都由洛陽遷到長安進行躲避,公卿

都不愿意但沒有人敢說。董卓在給皇帝的上表中推薦河南尹朱俊擔任太仆作自己的副手,

使者去召朱俊接受任命。朱俊推辭,不肯接受。朱俊對使者說:“把京都向西遷徙,必然

會使天下失望,反而給靖山以東的聯(lián)軍造成了借口,我認為不應該這樣做?!笔拐哒f:

“召您接受太仆的任命而您拒絕了,沒有問起遷都的事情您卻說了許多,這是為什么?”

朱俊說:”作為相國的副手,是我所不能承擔的重任;而遷都是失策,又很急迫。我拒絕

無力承擔的重任,說出認為是當務之急的事情,正是作臣子的本分?!币虼?,董卓不再勉

強朱俊作自己的副手。董卓召集公卿商議遷都,說:“高祖建都關中,共歷十一世,光武

帝建都洛陽,到現(xiàn)在也是十一世了。按照《石包讖》的說法,應該遷都長安,以上應天

意,下順民心?!卑俟俣寄蛔髀?。司徒楊彪說:“遷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殷代盤庚遷

都亳邑,就引起殷民的怨恨。從前關中地區(qū)遭到王莽的破壞,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陽建都,

歷時已久,百姓安樂,現(xiàn)在無緣無故地拋棄皇家宗廟與先帝的陵園,恐怕會驚動百姓,定

將導致大亂?!妒彙肥且槐緦U勓暗臅趺茨茏鳛楦鶕 倍空f:“關中土地肥

饒,所以秦國能吞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而且隴右地區(qū)出產木材,杜陵有武帝留下的燒制陶

器的窯灶,全力經營,很快就能安頓好。跟百姓有什么好說的!如果不服從,我以大軍在

后驅趕,可以讓他們直赴滄海?!睏畋胝f:“驚動天下是很容易的,(但驚動之后)想讓天

下安定下來就很困難了,希望您考慮!"董卓變臉說:“你要阻撓國家大計嗎?”太尉黃

琬說:“這是國家大事,楊公所說的,還是值得好好考慮的!"董卓不答話。

材料二:

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把不憂慮國事、附和世俗、向

眾人獻媚討好當作美德,皇上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我不去考慮(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

出力幫助皇上與他們對抗,那么這些人又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怨恨他的是老

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

到這樣做合宜就采取行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得正確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

緣故啊。如果您責備我在位時間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yè),使老百姓受益,那么

我知罪;如果您說我現(xiàn)在應該不做任何事,守著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這就不是我敢領

教的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促織?

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wěn)②,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氣

(備注》①此詩當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時杜甫在秦州。②蟋蟀在野外草根間鳴

叫,因霜露寒冷,故鳴聲不暢。③天真:指促織沒有受禮俗影響自然真切的鳴聲。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甚”表示微細的程度,與“何”相對,突出蟋蟀聲音的不同尋常。

B.與野外草根間的蟋蟀相比,夜間床下鳴叫的蟋蟀更讓詩人感到親近。

C.對舉“久客”和“放妻”,借以表達人們聽到蟋蟀鳴叫的普遍感受。

D.絲與管指樂器,在詩人看來,它們發(fā)出的聲音不如蟋蟀的叫聲動人。

16.同樣以“促織”為題,杜甫與蒲松齡的寫作意圖有什么不同?

k答案》15.B

16.①杜甫寫促織,旨在抒發(fā)自己客居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和思鄉(xiāng)之情;②蒲松齡寫促織,目的

是揭露各級官員討好皇帝、搜刮貢物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批判“官貪吏虐”的黑暗現(xiàn)實,

表達對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K解析H

【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鑒賞表達技巧的能力。

B.比較關系不成立。三、四句在修辭上構成“互文”。意思是,促織在野外草根里、在屋

內床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么地方鳴叫,都和詩人的心情接近。

故選B。

【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情感和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①杜詩:頸聯(lián)“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意思是,聽到促織的哀鳴,長期客居外鄉(xiāng)的

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寡婦也在半夜里被哀鳴之聲驚醒,陪著促

織灑下淚水。據注釋①可知,作者作此詩時在秦州,“久客”表明作者長期客居外鄉(xiāng),因

聽到促織的叫聲而無法安睡,借此表現(xiàn)了作者的羈旅之愁和思鄉(xiāng)之情。

②蒲松齡的《促織》:小說圍繞一只促織,通過主人公成名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

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ji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宮廷”的驕奢淫逸,以及

各級官吏的媚上責下“假此科斂丁口”等等罪責,同時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制度本身的黑暗

和腐朽性。因而,蒲松齡寫促織,目的是揭露各級官員討好皇帝、搜刮貢物給人民帶來的

深重災難,批判“官貪吏虐”的黑暗現(xiàn)實,表達對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回首過往,億萬人民以勤勞、智慧和拼搏改變了國家的面貌。今天的我們游覽岳陽

樓,不會再像杜甫《登岳陽樓》描寫的那樣“,”。

(2)如果六朝統(tǒng)治者能愛惜民力,不尚奢華,就能實現(xiàn)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

“",誰也無法消滅它。可惜歷史的悲劇一再重演,他們最終還是像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感慨的,因“”而相繼滅亡。

(3)舟,船在古代詩文中既可借以表達興亡之感,也可表達文人孤獨漂泊、自由逍遙、隱

逸超脫等多種情感,如“,”。

1答案](1)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2)(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繁華競逐

(3)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玉鑒瓊田三萬

頃,著我扁舟一葉)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葡萄幾乎是地球上品種最多的常見植物了。至于何時入得華夏,《漢書》言:“張騫使

西域還,始得此種。”然而《神農本草》里記載著葡萄,證實漢前隴西已有,只是未入關

而已。歷史太久遠了,真相免不了A。

十幾年前,妻子在院子栽了棵葡萄樹。開春,葡萄樹發(fā)芽了,粉紅細嫩的芽苞,一天

天綻開,漸漸地伸出細枝,長出嫩葉。妻子B地養(yǎng)護葡萄樹,搭架,抹芽,修

枝,灌水,施肥。浪漫的枝條與茂盛的葉子,漸漸地形成一個網,遮擋了陽光。六月里,

葡萄枝上長出米粒大的小花穗,宛若一顆心的形狀。妻子剪除了多余的花穗,只留下枝壯

穗滿的三十余束。一天早上,我打開門,站在樹下,驚奇地發(fā)現(xiàn),幾束花穗結出了果子。

衣月木,.葡萄架下掛滿了葡葡串,圓圓的、―綠綠的,―二叢叢、一二簇簇。十月里,葡萄成熟

了,藤條、墨葉之間,一顆顆葡萄C,仿佛紫色的明珠。陽光斜著伸過來圍裹了

葡萄架,我站在樹下,恍若置身于天外宮闕。

經歷了葡萄樹完整的成長過程,含在嘴里的葡萄,也就有了生命的況味。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下列句子中的“在”與文中加點的“在”,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唉唉,我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就有這么大了。

B.大人不在家,我們到花園里去跑一兩個鐘頭,享受了完全的自由。

C.這使他十分犯難,因為格里高爾在職五年,一次也沒有病過。

D.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突出了葡萄青澀可愛、果實累累的特點,這一表達效果是怎么取得

的?

[答案》18.A撲朔迷離B小心翼翼C晶瑩剔透

19.D

20.①“圓”寫葡萄的形狀,“綠”寫葡萄的顏色,重疊后使用,強調了六月葡萄雖還未成

熟,但是已經果肉盈潤飽滿、生機勃勃的情態(tài);②“叢”“簇”表示數(shù)量多,重疊后使用,

強調了葡萄掛果多、葡萄串密集;③將表示葡萄具體情況的四個短語匯聚在一起,更能引發(fā)

聯(lián)想,加深讀者印象。

K解析》

【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A處,語境說時間太久遠,難于辨認,故可填“撲朔迷離”。撲朔迷離:比喻事物錯綜復

雜,難于辨別。

B處,上文說“細枝”“嫩葉”,養(yǎng)護需要謹慎,絲毫不能疏忽,故可填“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C處,后文將葡萄比作“紫色的明珠”,看起來光亮通明,故可填“晶瑩剔透”。晶瑩剔

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結構細巧。

【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的語境義的能力。

文中加點的“在”字是介詞,表示時間、處所、范圍、條件等。

A.動詞,存,生存;

B.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

C.動詞,留在;

D.介詞,表示時間、處所、范圍、條件等。

故選D。

【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從外表看,“圓”寫葡萄的形狀,“圓圓的”使用疊詞,更加凸顯了葡萄的飽滿;

“綠”寫葡萄的顏色,“綠綠的”同樣是運用疊詞,凸顯了葡萄的生機?!皥A圓的、綠綠

的”寫六月葡萄外表上雖然還未成熟,但是果肉已經盈潤飽滿,并充滿生機勃勃的情態(tài),

突出其青澀可愛的特點;

②從數(shù)量看,“叢”“簇”寫其數(shù)量多,“一叢叢、一簇簇”運用疊詞,強調了葡萄果實

多并且密集,突出其果實累累特點;

③“圓圓的、綠綠的,一叢叢、一簇簇”,四個短語連用,起到了鋪陳渲染的作用,畫面

感強烈,生動形象地將描述了葡萄的具匯聚情況,引人聯(lián)想,加深印象。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寶玉聽了,忙上來悄悄地(對黛玉)說道:“你這么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間疏'

也不知道?我雖糊涂,卻明白這句話。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

比你疏?!?/p>

(摘編自《紅樓夢》第二十回《王熙鳳正言彈妒意林黛玉俏語謔嬌音》)

材料二:

在我看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

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

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我們社會中最重

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但是在結構上擴大的路線卻有限

制。中國的家擴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這一方面;在父系方面可以擴大得很

遠,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內所有父系方面的親屬。

(摘編自《鄉(xiāng)土中國》)

21.根據材料一,梳理寶玉與寶釵、黛玉的親戚關系,在表中方格內填寫恰當?shù)膬热荩刻?/p>

不超過4個字。

夫妻關系①夫妻關系②夫妻關系

/X

黛玉父黛玉母寶玉父寶玉母寶釵母寶釵父

姑表妹I③

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

22.請用材料二相關內容解釋寶玉所說“論親戚,他(寶釵)比你(黛玉)疏”。要求使

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