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法規(guī)??贾R點復習筆記(超強)_第1頁
2024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法規(guī)??贾R點復習筆記(超強)_第2頁
2024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法規(guī)??贾R點復習筆記(超強)_第3頁
2024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法規(guī)常考知識點復習筆記(超強)_第4頁
2024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法規(guī)常考知識點復習筆記(超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法規(guī)??贾R點復習筆記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礎第一節(jié)教育法規(guī)概述一、教育法規(guī)的內涵教育法規(guī)是一切調整教育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即有關教育方面的法律、條例、規(guī)章等規(guī)范性文件的總和,是現代國家管理教育的基礎和基本依據。我國的教育法規(guī)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體現。制定和實施教育法規(guī),是國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對于推進我國教育管理和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二、教育法規(guī)的類型(一)依據教育法規(guī)創(chuàng)制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主要是指國家機關根據法定程序制定發(fā)布的具體系統(tǒng)的法律文件,也稱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條文形式,但國家認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不成文法并非來自立法機關的創(chuàng)制,它包括習慣法和判例法兩種形式。我國現行的教育法規(guī)基本上都屬于制定法、成文法之列。(二)依據教育法規(guī)的效力等級和內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本法(或稱基本法)通常指規(guī)定國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普通法(或稱單行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觸。在我國教育法規(guī)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為普通法、單行法。(三)依據教育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實體法是指規(guī)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與實體法相對的是程序法,就是規(guī)定行使具體實體法所要遵循的程序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在我國現行教育法規(guī)中,尚沒有純粹的程序法,通常是實體性內容與程序性內容同時出現在同一部教育法規(guī)中。(四)根據教育法規(guī)的適用范圍不同,可分為一般法和特殊法一般法指適用于一般的法律關系主體、通常的時間、國家管轄的所有地區(qū)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特殊法指適用于特別的法律關系主體、特別時間、特別地區(qū)的法律,如《××省職業(yè)教育條例》。三、教育法規(guī)的體系結構教育法規(guī)體系是指教育法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則組成的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完整統(tǒng)一的法律有機整體。(一)縱向結構教育法規(guī)體系的縱向結構,即教育法規(guī)的表現形式,是指由不同層級的教育法律文件組成的等級、效力有序的縱向體系。由于制定機關的性質和法律地位不同,上下層次的教育法規(guī)之間具有從屬關系。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縱向結構為: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規(guī)制定的依據?!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是我國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據,是教育法規(guī)的最高層次,其他形式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都不得與之相違背。2.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互關系的基本法律準則。它對整個教育全局起宏觀調控作用,或稱為“教育憲法”“教育母法”。我國的教育基本法律為1995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教育單行法律教育單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guī)定教育領域某一方面具體問題的規(guī)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教育基本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對教育的相關規(guī)定等。4.教育行政法規(guī)教育行政法規(guī)是行政法規(guī)的形式之一,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關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規(guī)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教育法律,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規(guī)和教育規(guī)章。它們內容廣泛、數量眾多,在實際工作中起主要作用。教育行政法規(guī)的名稱一般有三種:條例、規(guī)定、辦法或細則,如《國務院征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教師資格條例》等。5.地方性教育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的專稱。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規(guī),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地方性教育法規(guī)只在該行政區(qū)域內有效,不得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其名稱通常有條例、辦法、規(guī)定、規(guī)則、實施細則等。如《上海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河南省義務教育實施辦法》、《云南省義務教育實施辦法》、《山東省職業(yè)教育條例》等。6.教育規(guī)章教育規(guī)章是中央和地方有關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制定頒布的有關教育的規(guī)范性文件,有的稱為教育行政規(guī)章,包括部門教育規(guī)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規(guī)章。部門教育規(guī)章是國務院所屬各部、各委員會發(fā)布的有關教育的規(guī)范性文件。這類文件主要是就國家有關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實施問題制定出相應的實施辦法、條例、大綱、標準等,以保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如《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地方政府教育規(guī)章是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qū)的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關教育的規(guī)范性文件。地方政府教育規(guī)章只在本行政區(qū)域內有效,其效力低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教育法規(guī)。地方政府教育規(guī)章是整個教育法規(gu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橫向結構教育法規(guī)體系的橫向結構是指依據教育法規(guī)所調整的教育社會關系的特點或教育關系構成要素的不同,劃分出若干處于同一層級的部門教育法,形成法規(guī)調整的橫向體系。我國教育法規(guī)體系的橫向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類:1.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國教育制度的基礎,是決定我國教育發(fā)展的根本法,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基礎教育法。它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領域的教育法律的總稱。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即為基礎教育法的一個組成部分。3.高等教育法。它是以高等教育為調整對象,涵蓋大學???、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學歷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的總稱,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4.職業(yè)教育法。它是以各級各類職業(yè)技術教育和培訓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總稱,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5.成人教育或社會教育法。它以各類在職人員和職后人員的教育為調整對象,包括成人教育、繼續(xù)教育、終身教育等。從內容上應是橫向結構不可缺少的方面,但是否單獨立法正在進行論證。6.學位法。它主要就學位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學位的等級、學位授予的條件和程序等作出規(guī)定,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7.教師法。它是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人員的地位、權利、義務、職稱、考評、進修、培養(yǎng)等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8.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財政法。它是以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學設備等辦學物質條件保障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從教育發(fā)展的實際來看,需要制定該法律。第二節(jié)教育法律關系一、教育法律關系的含義教育法律關系是教育法律規(guī)范在調整人們有關教育活動的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在教育領域內,學校與政府、學校與社會、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因為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故皆屬于法律關系。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以教育法律規(guī)范的存在為前提,只有適用教育法律規(guī)范調整的教育關系才能轉化成為教育法律關系。教育法律關系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是以法律規(guī)范為前提,在法律規(guī)范基礎上調整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二、教育法律關系的分類(一)依據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社會角色不同,可以分為教育內部的法律關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關系教育內部的法律關系主要是指適用教育法律規(guī)范調整的教育系統(tǒng)內部各類教育機構、教育工作人員、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如學校與教師的關系、學校及其管理人員與教育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等。教育外部的法律關系主要是指適用教育法律規(guī)范調整的教育系統(tǒng)與其外部社會各方面之間發(fā)生的法律關系,這種關系的具體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二)依據主體之間關系的類型,可以區(qū)分為隸屬型教育法律關系和平權型教育法律關系隸屬型教育法律關系是以教育管理部門為核心,向外輻射,與其他主體之間形成的教育法律關系。隸屬型教育法律關系通常是指教育行政法律關系。教育行政關系與一般行政管理之間的領導與服從、命令與執(zhí)行的隸屬關系不同,它必須同時體現教學民主和學術民主。平權型教育法律關系是兩個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關系主體之間產生的教育法律關系,通常視為教育民事法律關系。這是一類具有教育特征和民事性質的教育法律關系。隨著教育民主化的發(fā)展,平權型教育法律關系的范圍將會逐步擴大。(三)根據教育法律規(guī)范的職能,可以區(qū)分為調整性教育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教育法律關系調整性教育法律關系是按照調整性教育法律規(guī)范所設定的教育關系模式,主體的教育權利能夠正常實現的教育法律關系。如學生按照規(guī)定入學,教師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允許或要求的限度行使教育職權等。保護性教育法律關系是在教育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不能正常實現的情況下,通過保護性教育法律規(guī)范,采取法律制裁手段而形成的教育法律關系。三、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有主體、客體和內容,三者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改變,都會導致原有法律關系的變更。(一)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也就是在具體的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人和組織。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公民(自然人)、機構和組織(法人)、國家。(二)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教育法律關系客體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1.物質財富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物,如建筑、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物一般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兩類,不動產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筑設施,動產包括資金和教學儀器設備等。2.非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包括創(chuàng)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lián)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各種有獨創(chuàng)性的教案、教法、教具、課件、專利、發(fā)明等。其他與人身相聯(lián)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或組織的姓名、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3.行為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也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行為。學校、教師、學生的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以及這些主體依法進行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活動都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客體。(三)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法律規(guī)定而享有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法律關系一旦產生,其主體間就在法律上形成了一種權利與義務關系。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它由法律規(guī)范所確認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育法律權利指的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教育法、教育法律規(guī)范享有的某種權能或利益,表現為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以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也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教育法律義務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教育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定必須承擔或履行的某種責任,表現為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四、教育法律關系的發(fā)生、變更和消滅(一)教育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概念教育法律關系的發(fā)生,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形成了一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某個適齡兒童進入某校學習,即和該校發(fā)生了一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教育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教育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改變,包括主體、客體或內容等要素的改變。如甲乙兩校簽訂了聯(lián)合辦學合同,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由于遇到了新情況,甲乙兩校經過協(xié)商修改了合同中的某些條款,從而引起了原合同關系內容的部分改變。教育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客體的消滅,主體間權利義務的終止。如學校向某一企業(yè)借款而形成了民事法律關系(債權關系),學校為債務人,企業(yè)為債權人。屆時學校依照合同返還了借款,則與該企業(yè)的債權債務民事關系歸于消滅。(二)法律事實是教育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根據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是由一定的客觀情況的出現而引起的。通常把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情況稱之為法律事實。法律事實依據它是否以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意志為轉移,可以分為行為和事件。行為是以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法律事實,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如挪用教育經費、體罰學生、校舍失修倒塌傷人等。事件是不以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法律事實,如某教師的死亡,會導致一系列法律關系的變化。第三節(jié)教育法律責任一、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教育法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因實施了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依法應承擔的帶有強制性的法律后果。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第一,存在違法行為是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第二,教育法律責任的承擔者是具有遵守法定義務的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第三,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緊密相連。法律制裁是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而采取的懲罰措施。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后果,體現在國家對違反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的制裁方面。二、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一)行政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因違反行政法律、法規(guī)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簡稱行政責任。根據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類: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由國家機關或企事業(yè)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等。行政處分有時也稱紀律處分。行政處罰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國家教委發(fā)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guī)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fā)、印制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yè)證書;4.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fā)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yè)證書的資格;6.撤銷教師資格;7.???、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行政處罰。(二)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于民事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因違反教育法律、法規(guī),破壞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以上方式可以分別適用,也可合并適用。此外,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的一些規(guī)定,也為追究違反教育法行為的民事法律責任提供了依據。(三)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教育法和刑法的行為,達到犯罪程度時,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刑事責任是一種懲罰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我國教育法對教育刑事法律責任作了明確規(guī)定,根據我國《教育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七條的規(guī)定,對挪用克扣教育經費,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財產損失,在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等,且構成犯罪的,對其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此外,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我國《教師法》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中也規(guī)定了違法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在具體到某一違反教育法的行為時,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并不限于一種,可以同時追究兩種甚至三種法律責任。比如,在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就同時規(guī)定了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責任形式。三、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所謂歸責是指法律責任的歸結,它要解決的是法律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的問題。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一)有損害事實有損害事實是指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違法對社會所造成的損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違法行為造成了實際的損害,如體罰學生致學生身體受到傷害;另一種是違法行為雖未實際造成損害,但已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有關部門明知學校房屋有倒塌的危險,卻拒不撥款維修。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表現為物質性的后果和非物質性的后果。物質性的后果具體、有形、能夠計量,如挪用學校建設經費,其數額可以計算。非物質性的后果抽象、無形、難以計量,如教師侮辱學生,造成學生精神上、心理上長期的傷害,則無法計量。(二)損害行為必須違法行為違法即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這個條件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行為的違法性,只有行為違反了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才是違法行為;另一方面,違法必須是一種行為。如果內在的思想不表現為外在的行為,則并不構成違法。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不承認思想違法。(三)行為人有過錯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例如,招生辦公室主任收受賄賂后,有意招收分數低的學生,不招收分數高的學生,致使分數高的學生落榜。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fā)生時,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例如,教師教育方式不當,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學生因不堪忍受而自殺,該教師的行為即有過失的因素。(四)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違法行為是導致?lián)p害事實發(fā)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前者決定后者的發(fā)生,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因果關系是承擔法律責任的重要條件之一。四、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形式(一)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含義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對象。根據我國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有關規(guī)定,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范圍包括國家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和教師、就學學生,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二)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形式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形式也就是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歸責形式。從教育法律關系的角度來看,各教育法律責任主體可能承擔的責任形式如下:1.教育行政機關及其他國家機關行政機關承擔法律責任主要是補救性的,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包括: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恢復職務、撤銷違法決定、糾正不正當行為、返還權益、賠償等。其中,賠償是行政法律責任的最主要形式之一。2.教育行政機關及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對行政工作人員的制裁性法律責任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公職等。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與教師學校承擔的教育法律責任形式主要包括:通報批評、整頓、停辦、停止招生、取締、取消學校發(fā)放學業(yè)證書資格或舉辦考試資格、沒收違法所得、賠償損失等。我國《教育法》第七十五條、第七十八條有相應的規(guī)定。校長承擔的法律責任,就其性質而言,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具體形式主要包括:行政處分、撤銷行政職務、罰款、刑事制裁等。我國、《教育法》第八十一條有民事法律責任方面的規(guī)定,第七十七條有行政法律責任方面的規(guī)定,第七十三條有違反本項規(guī)定的包括校長在內的有關人員的刑事制裁。教師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包括:取消教師資格、行政處分、解聘、賠償損失、刑事制裁等。我國《教師法》第三十七條、《教師資格條例》第十九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七條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4.就學學生由于學生是特殊的教育法律責任主體,一般采用紀律處分,如警告、記過、留校察看等。學校紀律處分就其實質而言,是對違反教育法法定義務的一定處罰,應視為學生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一種形式。學生承擔法律責任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國《刑法》《民法通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5.家長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家長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本身并不負有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但由于其監(jiān)護對象是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和少年,因而家長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負有義務使被監(jiān)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我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四十條有相應規(guī)定。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有義務遵守教育法的有關規(guī)定。如果違反了教育法律規(guī)范,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我國《教育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我國《教師法》第三十五條,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都有相應規(guī)定。第四節(jié)教育法律救濟一、教育法律救濟概述(一)教育法律救濟的含義及特征教育法律救濟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損害時,獲得恢復和補救的法律制度。在教育領域中主要運用的法律救濟方式包括教師申訴制度、受教育者申訴制度、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和民事訴訟。其特征如下:1.糾紛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濟的基礎。教育法律救濟制度是與糾紛的處理相聯(lián)系的。在社會生活中,糾紛通常表現為某種社會關系上的利益矛盾與沖突,而這種矛盾和沖突,往往是由某種侵權行為所導致的。有糾紛就要求有解決糾紛的程序和制度,通過裁決糾紛去補救受損一方的合法權益。法律救濟制度也就由此應運而生。2.損害的發(fā)生是教育法律救濟的前提。任何法律上的救濟,都是因為發(fā)生了侵權損害,無侵權損害就無所謂救濟。即使發(fā)生了侵權行為但沒有造成損害,也不存在救濟問題。所以,就其實質而言,侵權損害是法律救濟的前提。3.補救受害者的合法權益是教育法律救濟的根本目的。教育法律救濟的目的就在于補救相對人受損害的合法權益,為其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保護?!皺嗔Α辈恍枰葷?,因為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強制他人服從的力量。而“權利”對別人則沒有任何強制性的支配力,它的運用不能直接制止某種侵害行為,也不能采取任何強制人的措施,因此,權利需要法律救濟制度來保障。(二)教育法律救濟的作用1.保護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教育法律關系主要表現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校、教師與學校、教師和學生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等之間的關系。當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定權益受到損害時,可以通過法定的方式和途徑,請求有關機關以強制性的救濟方式來幫助受損害者恢復并實現自己的權利。2.維護教育法律的權威通過教育法律救濟維護教育法律的尊嚴。通過法律救濟對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和其他國家機關的違法行政或管理進行矯正,對受侵害的相對人進行法律上的補救,這都是教育法律救濟維護教育法律的權威性的重要體現。3.促進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教育法律救濟可以促進教育行政部門、其他國家機關和學校依法行政和管理,確保其活動的法制性、公正性和合理性。4.有利于推進教育法制建設隨著教育法律體系的完善,我國開始進入依法治教的階段。在教育法制建設中,通過建立法律救濟制度,加強各級權力機關對教育法實施的監(jiān)督。(三)教育法律救濟的途徑法律救濟的途徑是指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請求救濟的渠道和方式。從一般意義上講,教育法律救濟主要有三種渠道,即訴訟救濟、行政救濟和其他救濟。其中后兩種渠道相對于訴訟渠道而言,通稱為非訴訟渠道。1.訴訟救濟渠道。訴訟救濟,也叫司法救濟,是指相對人就特定的侵權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法律救濟的途徑。這一渠道使相對人在通過其他途徑都不能獲得滿意的救濟時,可以得到充分的補救,因而這是一種較為完備的救濟途徑。從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看,只要符合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受案范圍的,都可以通過訴訟渠道求得司法解決。我國教育的有關法律對學校、教師、學生等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訴訟救濟渠道做了明確規(guī)定,如我國《教育法》第四十二條、第七十二條的相應規(guī)定。2.行政救濟渠道。行政救濟,主要是指行政申訴和行政復議制度。行政救濟也是一種功能較為完備的救濟途徑。我國《教育法》和《教師法》也進一步規(guī)定了受教育者申訴和教師申訴兩種行政救濟方式。3.其他救濟渠道。其他渠道,主要是指通過學?;蚱渌逃龣C構內部或者民間進行救濟的渠道。除了以上兩種渠道之外,在人民調解制度的基礎上,我國將逐步建立校內調解、教育仲裁等其他法律救濟制度。第二章依法執(zhí)教與教師違法行為預防第一節(jié)依法執(zhí)教一、依法執(zhí)教的含義依法執(zhí)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規(guī)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依法執(zhí)教是依法治教在教師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1995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第一次以國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確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為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律保障。二、依法執(zhí)教的意義(一)依法執(zhí)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的依據是我國的憲法和法律,基本要求有四個方面,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只有做到了依法執(zhí)教,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yǎng)依法治國的人才,才能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識。(二)依法執(zhí)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內容依法治教就是國家機關以及有關機構依照有關教育的法律規(guī)定,在其職權范圍內從事有關教育的治理活動,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社會組織和公民依照有關教育的法律規(guī)定,從事辦學活動、教育教學活動及其他有關教育的活動。教師在從教過程中,必須做到依法執(zhí)教,否則依法治教就不完善.就不能實施。(三)依法執(zhí)教是人民教師之必需作為依法執(zhí)教的主體,教師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依法執(zhí)教能否順利實施,進而影響到教育質量和效果的優(yōu)劣。一些教師在執(zhí)教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歧視、侮辱、體罰甚至毆打學生的現象,這都說明教師依法執(zhí)教的意識還很淡薄,還必須加強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此外,在一些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侵犯教師合法權益的現象,教師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事件屢有發(fā)生。這更需要教師增強法律意識,善于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第二節(jié)教師違法行為預防一、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涵義教師違法行為即指教師出于故意或由于過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學生)合法權利的行為。在履行教師職責、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中,中小學教師實施的侵權行為若是執(zhí)行職務的行為,那么學校必須承擔因此而導致的損害后果。如果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導致他人權利受損,則學校不必承擔責任。二、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主要類型及其表現特征(一)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受教育權是學生最基本的權利。常見的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的表現形式主要有:1.侵犯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平等權。我國《教育法》第九條規(guī)定了公民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基本原則。受教育機會平等,是指公民在受教育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不因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或者差別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2.侵犯學生的入學權。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五條規(guī)定了義務教育對象的入學條件,即凡達到入學年齡(新學年開學前滿6歲),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只要有接受教育的能力,都必須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此外,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必須依法接受應該在本校就讀的適齡兒童入學。3.侵犯學生參加考試的權利。我國《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受教育者享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的權利。這是學生在學校中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有權參加教學計劃安排的授課、講座、課堂討論、觀摩、實驗、實習和考試等活動。4.隨意開除學生。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不得隨意開除未成年學生。一些學校隨意開除學生或勒令未成年學生退學的行為,就侵犯了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此外,還有侵犯學生上課學習的權利、侵犯學生受教育的選擇權、侵犯學生升學復學方面的同等權利、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延誤學生錄取通知書的發(fā)放等。(二)侵犯學生的人身權人身權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權利。根據有關法律規(guī)定,學生的人身權可分為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與肖像權、名譽與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等。1.侵犯學生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學生作為公民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賦予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在學校教育中,這類侵害主要是由體罰或變相體罰、教育教學設施設備不安全以及學校、教師的不作為侵權等造成的。2.侵犯學生的姓名肖像權、名譽榮譽權。一些特殊情況除外,學生有權禁止他人未經允許制作和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權禁止他人對自己肖像進行毀損、玷污、丑化或歪曲。學生的名譽不得受到歪曲或損害。榮譽是一個人受到外部給予的光榮稱譽,每個學生在學校應有平等的機會獲得。3.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權。學校和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嚴禁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4.侵犯學生的人身自由權。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包括身體行動自由和表達的自由。侵害學生人身自由的表現形式有:非法拘禁和限制學生、非法搜查學生、非法限制學生表達自由的權利等。5.侵犯學生的隱私權。隱私包括個人私生活、個人日記、照片、儲蓄及財產狀況、生活習慣及通訊秘密等。隱私權是指公民生活中不愿為他人公開或知悉的個人秘密的不可侵犯的人身權利。學校和教師侵犯學生隱私的表現形式有:故意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學生信件,披露、宣揚學生自身及家庭成員的資料,提供學生成績的方式不適當等,6.性侵害。近年來,少數教師對學生實施性犯罪的現象日趨嚴重,被侵害的對象絕大部分是14周歲以下的中小學生。其中最主要的性犯罪案件是強奸罪和猥褻兒童罪。(三)侵犯學生的財產權個人的財產所有權是指公民對個人所有的財產依法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學生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教師不得侵占、破壞或非法扣押、沒收等。學生對教師侵犯其財產權的行為可依法申訴或提起訴訟。教師侵犯學生財產權的表現形式:損壞學生財物、非法沒收學生物品、亂罰款、亂攤派、推銷商品等。(四)侵犯學生的著作權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都是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構成作品并不需要達到一定的文學、藝術或者科技水準。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發(fā)表權,任何人不得未經許可發(fā)表其作品。中小學生的作文也是作品,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保護的文字作品。(五)不作為違法侵權依性質不同,侵權行為可分為兩類,即作為侵權行為和不作為侵權行為。作為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以一定的作為致人損害的行為,如體罰、侮辱學生等。不作為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以一定的不作為致人損害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學校和教師負有保護學生的法定義務。如果教師沒有積極履行保護職責或阻止有害學生的行為即構成不作為侵權。學校和教師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表現形式有:1.對學生身體狀況關照不力。即學生有特異體質或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應當知道或已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注意。2.教師對生病或受傷學生救護不力。即教師對學生在校期間突發(fā)疾病或者受到傷害,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救治措施,而是消極的不作為,致使學生的疾病或者傷害因為延遲治療的原因而加重。3.在履行職責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guī)程。即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違反專業(yè)規(guī)范,包括對待工作崗位、工作期間的要求,如實驗室教師在組織實驗過程中不得擅離職守;特定教育教學活動中遵循的操作規(guī)范,如體育課應當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首先組織學生熱身。4.學?;顒咏M織失職。即學校違反有關規(guī)定,組織或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其他活動。5.飲食安全事故。即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藥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yè)有關標準、要求。6.未及時向學生監(jiān)護人履行告知義務。即教師發(fā)現或知道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jiān)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而發(fā)生傷害,學校負有管理責任,但學生自行外出或擅自離校期間發(fā)生的傷害,學校不負有管理責任。三、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主要法律責任(一)教師違法(侵權)行為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構成此項違法責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主觀上是“故意的”,即明知會對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但卻放任這種行為的發(fā)生;第二,客觀上要有“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后果。2.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體罰學生是指教師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脅,或以其他強制性手段,侵害學生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的侵權行為。3.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主要指教師的人品或行為嚴重有悖于社會公德和教師職業(yè)道德,嚴重有損為人師表的形象和身份,在社會上和學生中產生了惡劣的影響。(二)教師的法律責任1.按現行教師管理權限,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解聘包括解除崗位職務聘任合同,由學?;蚱渌逃龣C構另聘做其他工作;也包括解除教師聘任合同,被解聘者另謀職業(yè)。2.教師有上述違法行為中的后兩種行為,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追究刑事責任。3.對學校、其他教育機構和學生造成損害或損失的,應當依照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guī)定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這既可由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處理,也可由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四、預防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必要措施(一)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規(guī)體系我國諸多法律法規(guī)都對保護未成年人做了明確規(guī)定,這為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但我們也要看到大部分地方教育立法還比較薄弱。中央、各省的法律法規(guī)只提出了一些大的框架、一些總的原則,各級地方應從實際出發(fā),盡快將大框架、總原則地方化、具體化,使之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實踐中發(fā)揮作用。(二)建立嚴格公正的教育執(zhí)法制度建立教育事故仲裁委員會,嚴格教育執(zhí)法制度。教育執(zhí)法制度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嚴格依法行政,正確地規(guī)范和引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不得濫用權力。同時建立完備的有關教育行政處罰制度、行政復議制度、教育申訴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救濟制度,對違法侵害公民教育合法權益的責任人,國家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應當予以追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三)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監(jiān)督機制監(jiān)督是法律得以實施的一項重要保證。教師侵權行為之所以沒有做到違法必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法律監(jiān)督約束。監(jiān)督機制和高素質的執(zhí)行隊伍是依法治教的根本保證。我們在建立嚴格公正的教育執(zhí)法制度的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guī)執(zhí)法監(jiān)督機制,教育執(zhí)法人員同樣應當依法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和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四)增強法制觀念,宣傳、普及教育法規(guī)教育法律的實施,不僅要有執(zhí)法隊伍來執(zhí)行,更重要的是靠全體公民自覺去遵守,這就要提高全體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識。加強教育法律的宣傳,讓廣大教師和學生認識教育法律的預防和保護作用。通過廣播站、宣傳欄等進行宣傳,召開各種座談會、討論會,促進師生員工的學習與交流,使教師樹立依法治教的觀念。(五)加強學校的規(guī)范管理各級教委和學校應嚴格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徹底扭轉教育過程中重智育輕德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偏離黨的教育方針的局面。注重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和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校可將依法治教的目標和工作內容分解細化,形成責任共同體,使責任共同體依法完成各自的職責,從而使學校工作規(guī)范化。同時各級教委和學校應結合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考核評比的規(guī)章制度。(六)增強教師的法律意識,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增強教師的法律意識,是減少侵權行為發(fā)生、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加強教師對學生權利的認識,讓每位教師都深刻體會學生的法定權利以及侵害學生權利應負的責任,從而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其次要加強教師對相關案例的學習。(七)加強學生對自己法定權利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中小學教師的侵權對象多數是未成年學生,有相當多的學生還不具有完全行為和能力責任,因此,要加強學生對自己法定權利的認識。例如在小學開設教育法規(guī)圖片展、開設各種講座;在中學開設法律課程,重點教授學生權利的知識等,讓每個學生都能運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利。(八)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大力推行社會安全教育,加強學校內師生的安全觀念。首先,要健全規(guī)章制度,切實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依靠群眾和社會各方面,建立嚴密的安全防范體系;其次,要加強學生的安全觀念,使學生學會自我防范,防止因為教師的違法行為造成學生的身心傷害。配套練習題一、單選題1.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A.普及教育B.平民教育C.初等教育D.義務教育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guī)定: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從事科學研究,是每個教師的()A.責任B.義務C.權利D.使命3.教師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應當自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起,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超過此時限的除外()A.行政復議申請B.投訴C.檢舉D.司法訴訟4.王某擔任某縣高二英語教師期間通過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學校以王某服務期未滿、學校英語教師不足為由不予批準王某在職學習。王某欲以剝奪其參加進修權利為由提出申訴,受理申訴的機構應當是()A.地市教育局B.當地縣人民政府C.當地縣教育局D.省教育廳5.是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yè)。()A.職業(yè)教育B.中等教育C.義務教育D.高等教育6.一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普遍實施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的義務形式,稱()A.普及教育B.普及國民教育C.普及基礎教育D.普及義務教育7.我國對學生的義務做出明確具體規(guī)定的法律是()A.《憲法》B.《未成年人保護法》C.《義務教育法》D.《教育法》8.我國《教育法》規(guī)定的學生的義務不包括()A.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義務B.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C.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D.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9.教師不得因為各種理由隨意對學生進行搜查,不得對學生關禁閉,這是由學生的()A.人格尊嚴權決定的B.人身自由權決定的C.隱私權決定的D.名譽權決定的10.某班主任經常開拆學生的信件,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有不良行為,及掌握學生思想狀況,班主任的做法()A.不合法B.合法C.合理D.涉嫌犯罪11.教師不得隨意宣揚學生的缺點,不得隨意私拆、毀棄學生的信件、日記等,這是維護學生的()A.隱私權B.人格尊嚴權C.榮譽權D.身心健康權12.教師未經學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張榜公布,或讓學生分發(fā)試卷即侵犯學生的()A.受教育權B.名譽權C.隱私權D.人身自由權1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我國學校教育制度包括()A.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成人教育B.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專業(yè)教育、職業(yè)教育D.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4.我國對在校學生的應盡義務作了法律規(guī)定的是()A.《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5.縣級人民政府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qū)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A.培訓和流動B.溝通和合作C.學習和培訓D.交流和互訪16.在對教育機會平等概念的理解上,所謂過程上的平等是指()A.入學過程的平等B.就學過程的平等C.學習過程的平等D.學業(yè)成就過程的平等17.中小學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A.熱愛生活的習慣B.熱愛勞動能力C.動手能力D.活動興趣18.對教師追究其教育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A.扣押教師資格B.行政處分或者解聘C.降職或撤職D.通報批評19.是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基礎,是國家和社會對教師提出的道德要求,是教師堅持正確職業(yè)行為方向的保證()A.關心工作B.自我監(jiān)督C.為人師表D.依法執(zhí)教20.依法執(zhí)教的內容不包括()A.要依法維護學校、教師的合法權益B.要依法貫徹執(zhí)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C.依法執(zhí)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D.要依法貫徹落實教育教學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二、多選題1.我國教育法規(guī)定的在校學生的權利有()A.獲得公正評價權B.申訴、訴訟權C.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權D.獲得資助權2.人民法院免除刑事處罰或者宣告緩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養(yǎng)或者服刑期滿釋放的未成年人,不受歧視。()A.考試B.就業(yè)C.復學D.升學3.學校和幼兒園安排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參加等集體活動,應當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fā)生人身安全事故。()A.社會實踐B.集會C.文化娛樂D.游行4.任何組織和個人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招收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的,不得安排其從事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yè)。()A.有害B.過重C.有毒D.過多5.下列屬于國家基本教育制度的是()A.國家教育考試制度B.職業(yè)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C.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D.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6.下列情形中屬于體罰學生的是()A.讓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抄寫10編當天所學的8個生字B.李某等八人上自習課講話,老師令李某等八人到學校運動場跑10圈C.王某上課講話,老師令其抄課文10遍D.體育教師在課堂上為糾正某學生的不規(guī)范動作,令其反復練習4次三、填空題1.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__________為主,__________為輔的原則。2.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用于義務教育的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__________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3.作為一部教育領域的基本法律,__________的通過標志著我國教育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4.受教育者權利的保護包括:家庭保護、學校保護、、司法保護。5.學生應以__________為主,完成學習任務是學生的本職。6.教育法是調整各級各類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7.學校依法對學生的人身安全承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責任。8.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設立專項資金,扶持__________實施義務教育。9.節(jié)假日補課是一種行為。10.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由為盲、聾啞和弱智的兒童、少年舉辦特殊教育學校(班)。11.按照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學??墒杖 K?、判斷題1.當人類社會物質生產資料極大豐富以后,絕對意義上的教育機會平等就可以實現。()2.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基礎和靈魂,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特定表現形式。()3.學校作為行政相對人,享有參與制定教育法規(guī)或計劃、聽證、排除違法行政的請求和行政介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