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2024年)_第1頁
上海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2024年)_第2頁
上海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2024年)_第3頁
上海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2024年)_第4頁
上海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2024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上海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末自測試卷(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以下哪個朝代被譽為“封建社會的曙光”?A.秦朝B.漢朝C.魏晉南北朝D.唐朝2、以下哪位學者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A.孔子B.孟子C.荀子D.漢武帝3、下列哪一項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A.辛亥革命B.五四運動C.北伐戰(zhàn)爭D.長征4、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了哪種土地政策?A.土地私有化B.減租減息,實行耕者有其田C.土地國有化D.維持原狀,不做改變5、以下哪位歷史學家被譽為“歷史之父”?A.希羅多德B.塞涅卡C.約翰·赫伊津哈D.約翰·洛克6、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中世紀結束,近代史開始?A.基輔羅斯的建立B.查理曼帝國的建立C.火藥的發(fā)明D.查理曼帝國的滅亡7、下列哪一項是元朝時期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A.郡縣制B.分封制C.行省制D.州縣制8、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考試是什么?A.鄉(xiāng)試B.會試C.殿試D.童生試9、題干:下列關于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推行法家思想,強調法律的權威C.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促進農業(yè)發(fā)展D.阿房宮和驪山陵的建造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10、題干: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以下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錯誤的是:A.進士科成為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B.狀元、榜眼、探花成為科舉考試的前三名C.科舉考試的內容包括詩賦、經義等D.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11、下列哪一項不是西漢時期實行推恩令的目的?A.削弱諸侯王的實力B.加強中央集權C.擴大諸侯國的領土D.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壯大12、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什么重要觀點?A.君主專制是最好的政治體制B.主張君臣關系應當如同舟共濟C.提倡重農抑商政策D.強調法律應當嚴苛以維持社會秩序13、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抗日戰(zhàn)爭勝利B.新中國成立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4、下列哪項不是鄧小平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論斷?A.發(fā)展是硬道理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D.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15、在明清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多項措施。下列哪一項不是這些措施之一?A.廢除丞相制度B.建立東廠和錦衣衛(wèi)等特務機構C.推行科舉制D.實行八股文考試16、關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義和團運動,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義和團運動是一場由農民自發(fā)組織的反帝愛國運動B.義和團運動得到了清政府的一貫支持C.義和團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推翻清朝統治D.義和團運動最終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神武,叱咤安黎元。豈唯女媧圣,復共太一神。炎官回云霧,赤龍騰九天?;释甙嘶?,功業(yè)追軒轅?!薄啤だ畎住肚赝跻鳌凡牧隙呵亟y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1)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官員都由皇帝任免。(2)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對民間除醫(yī)藥、占卜、種植以外的書籍進行焚燒。(3)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書寫文字等。問題:1.請簡要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2.請分析秦始皇統一措施的意義。第二題【題目】(共計15分)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唐太宗材料二“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薄俄n非子》(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國理念。(5分)(2)材料二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哪位思想家的觀點?并簡述其核心主張。(5分)(3)結合上述兩則材料,談談你對古代中國治國理念的認識。(5分)第三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這一舉措對漢朝有何影響?材料二:唐朝實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婆e制度對唐朝有何影響?問題: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漢武帝的“推恩令”和唐朝的科舉制度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的異同。第四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指出:“史之為書,紀事者以快其筆,載言者以文其心。故論其體,以史為宗;論其事,以文為主?!辈牧隙核未穼W家鄭樵在《通志》中提出:“史者,文之極也。文而不史,則不傳;史而不文,則不傳?!辈牧先呵宕穼W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史者,文之史也。文而不史,則無以見其文;史而不文,則無以傳其史?!眴栴}:1.根據材料,概括唐宋清三代史學家對史書撰寫特點的認識。2.分析唐宋清三代史學家對史書撰寫特點認識差異的原因。3.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史書撰寫特點的認識對當代史學發(fā)展的啟示。2024年上海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末自測試卷與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以下哪個朝代被譽為“封建社會的曙光”?A.秦朝B.漢朝C.魏晉南北朝D.唐朝答案:C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歷了大分裂,民族融合加速,封建制度逐漸成熟,因此被譽為“封建社會的曙光”。秦朝雖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但尚未完全成熟;漢朝是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但不是封建社會的曙光;唐朝雖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不是封建社會的起點。因此,正確答案是C。2、以下哪位學者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A.孔子B.孟子C.荀子D.漢武帝答案:D解析: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這一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鬃印⒚献?、荀子均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提出這一建議并實施的是漢武帝。因此,正確答案是D。3、下列哪一項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A.辛亥革命B.五四運動C.北伐戰(zhàn)爭D.長征答案:B解析:五四運動是一場發(fā)生于1919年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次運動不僅是一次文化思想啟蒙,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4、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了哪種土地政策?A.土地私有化B.減租減息,實行耕者有其田C.土地國有化D.維持原狀,不做改變答案:B解析: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團結農民共同抗日,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施了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并逐步推進“耕者有其田”,即讓耕種土地的人擁有土地的權利,這一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5、以下哪位歷史學家被譽為“歷史之父”?A.希羅多德B.塞涅卡C.約翰·赫伊津哈D.約翰·洛克答案:A解析:希羅多德(Herodotus)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被譽為“歷史之父”。他的代表作《歷史》詳細記載了古希臘波斯戰(zhàn)爭,對后世歷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6、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中世紀結束,近代史開始?A.基輔羅斯的建立B.查理曼帝國的建立C.火藥的發(fā)明D.查理曼帝國的滅亡答案:D解析:查理曼帝國(CarolingianEmpire)是中世紀歐洲的一個強大帝國,其滅亡標志著中世紀結束,近代史開始。查理曼帝國的滅亡主要是由于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導致的。7、下列哪一項是元朝時期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A.郡縣制B.分封制C.行省制D.州縣制【答案】C【解析】元朝為了有效地管理其遼闊的疆域,創(chuàng)立了行省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設立行省作為地方行政單位,對后來的行政劃分產生了深遠影響。8、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考試是什么?A.鄉(xiāng)試B.會試C.殿試D.童生試【答案】C【解析】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分為多個等級,其中殿試是最高等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通過殿試者稱為進士,可直接進入官僚體系。9、題干:下列關于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推行法家思想,強調法律的權威C.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促進農業(yè)發(fā)展D.阿房宮和驪山陵的建造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答案:C解析:A、B、D三項都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A項提到郡縣制,這是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B項指出推行法家思想,強調法律的權威,這也是秦朝加強統治的一種方式;D項提到阿房宮和驪山陵的建造,這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而C項的重農抑商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但它主要是為了削弱商人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并非直接體現統一措施的不足。因此,C項是不正確的。10、題干: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以下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錯誤的是:A.進士科成為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B.狀元、榜眼、探花成為科舉考試的前三名C.科舉考試的內容包括詩賦、經義等D.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答案:B解析:A項提到進士科成為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這是正確的,因為進士科是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科目;C項提到科舉考試的內容包括詩賦、經義等,這也是正確的,因為唐朝科舉考試的內容確實包括詩賦和經義等;D項提到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正確的,因為科舉制度在唐朝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而B項提到狀元、榜眼、探花成為科舉考試的前三名,這是錯誤的,因為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制度中進士科的前三名,而不是科舉考試的所有科目中的前三名。因此,B項是錯誤的。11、下列哪一項不是西漢時期實行推恩令的目的?A.削弱諸侯王的實力B.加強中央集權C.擴大諸侯國的領土D.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壯大答案:C解析:推恩令是由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項政策,目的在于通過讓諸侯王將其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來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勢力坐大成為割據力量。因此擴大諸侯國的領土并非推恩令的目的,而是相反,是要分割諸侯國的土地,故選C。12、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什么重要觀點?A.君主專制是最好的政治體制B.主張君臣關系應當如同舟共濟C.提倡重農抑商政策D.強調法律應當嚴苛以維持社會秩序答案:B解析: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思想家,他在《明夷待訪錄》中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改良的觀點,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主張君臣之間應當建立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如同舟共濟,而非君主獨攬大權。因此,選項B正確反映了黃宗羲的思想。13、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抗日戰(zhàn)爭勝利B.新中國成立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答案:C解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標志著中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谷諔?zhàn)爭勝利、新中國成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它們不是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件。因此,正確答案是C。14、下列哪項不是鄧小平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論斷?A.發(fā)展是硬道理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D.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答案:C解析:鄧小平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論斷包括“發(fā)展是硬道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提出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路線,不屬于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論斷。因此,正確答案是C。15、在明清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多項措施。下列哪一項不是這些措施之一?A.廢除丞相制度B.建立東廠和錦衣衛(wèi)等特務機構C.推行科舉制D.實行八股文考試答案:C解析:明清兩代為了強化皇權,確實廢除了丞相制度,設立了如東廠、錦衣衛(wèi)這樣的特務機構,并且實行了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形式,以此來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而推行科舉制并非明清時期特有的措施,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開始實施,因此選項C不是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6、關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義和團運動,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義和團運動是一場由農民自發(fā)組織的反帝愛國運動B.義和團運動得到了清政府的一貫支持C.義和團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推翻清朝統治D.義和團運動最終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答案:A解析:義和團運動(1899-1901)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重要的農民自發(fā)組織的反帝愛國運動,起初主要針對外國傳教士和教會,后來發(fā)展成為反對所有外來事物的運動。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tài)度經歷了從鎮(zhèn)壓到利用再到最后的放棄的過程,因此B項錯誤。義和團運動的主要目標并不是推翻清朝統治,而是抵抗外來侵略,所以C項錯誤。雖然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有關聯,但是說它直接導致了這場戰(zhàn)爭有些過于絕對,D項表述不夠準確。因此,正確答案是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神武,叱咤安黎元。豈唯女媧圣,復共太一神。炎官回云霧,赤龍騰九天?;释甙嘶模I(yè)追軒轅?!薄啤だ畎住肚赝跻鳌凡牧隙呵亟y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1)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官員都由皇帝任免。(2)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對民間除醫(yī)藥、占卜、種植以外的書籍進行焚燒。(3)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書寫文字等。問題:1.請簡要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2.請分析秦始皇統一措施的意義。答案: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實行焚書坑儒;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書寫文字等。2.秦始皇統一措施的意義: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焚書坑儒雖然對文化造成了一定破壞,但也加強了思想控制,有利于維護統一;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書寫文字等,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發(fā)展。解析:本題考查了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意義。第一小問要求考生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答案要點清晰,涵蓋了秦始皇在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的措施。第二小問要求考生分析秦始皇統一措施的意義,考生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措施對鞏固統一、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第二題【題目】(共計15分)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唐太宗材料二“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薄俄n非子》(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國理念。(5分)(2)材料二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哪位思想家的觀點?并簡述其核心主張。(5分)(3)結合上述兩則材料,談談你對古代中國治國理念的認識。(5分)【答案與解析】(1)唐太宗認為治國如同栽樹,強調國家的根本在于穩(wěn)固,如果君主能夠保持國家的穩(wěn)定與清明,那么百姓的生活就會安寧富足。他的治國理念可以概括為“以民為本,穩(wěn)定為先”。(5分)(2)材料二反映了韓非的思想觀點。韓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張以法治國,強調法律的重要性,并認為國家應該統一法令,廢除私學,以官府的法令作為教育的核心,以官吏作為民眾學習的對象。其核心主張是強化中央集權,實行嚴格的法制管理。(5分)(3)從兩位歷史人物的觀點來看,中國古代治國理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唐太宗重視社會穩(wěn)定與民生,而韓非則強調法律制度的嚴格實施。兩者都體現了對于國家治理的不同思考方式,前者注重道德與民心,后者注重制度與秩序。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即在現代國家治理中也需要平衡法治與德治的關系。(5分)第三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這一舉措對漢朝有何影響?材料二:唐朝實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婆e制度對唐朝有何影響?問題: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漢武帝的“推恩令”和唐朝的科舉制度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的異同。答案:相同點:1.兩種制度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2.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諸侯或世家大族的權力。3.都有助于擴大中央政權的統治基礎。不同點:1.實施手段不同:“推恩令”是通過允許諸王分封小侯國的方式來實現的,而科舉制度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來實現的。2.影響范圍不同:“推恩令”主要影響了漢朝的地方諸侯制度,而科舉制度則影響了整個唐朝的官員選拔制度。3.持續(xù)時間不同:“推恩令”在漢武帝時期實行,對后世有一定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