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復活(節(jié)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9.《復活(節(jié)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9.《復活(節(jié)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9.《復活(節(jié)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9.《復活(節(jié)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1復活(節(jié)選)/列夫·托爾斯泰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理解題目“復活”的意蘊;把握全文的情節(jié)。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通過小說描寫的場面、情節(jié)探究小說的主旨;學習作者通過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聶赫留朵夫、瑪絲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4、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體會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教學重點分析聶赫留朵夫、瑪絲洛娃的人物形象。教學難點探究本文主旨;引導學生分析小說中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人物描寫的方法來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習目標

你有沒有因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過?有沒有因為什么事兒而“墮落”過?你可曾丟失過最熾熱的自己?如果有,我們該怎么做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尋找下答案?!稄突睢肥峭袪査固└鶕?jù)一個法官的真實見聞創(chuàng)作而成的。19世紀80年代末構思,1899年完成。此時,沙皇專制下官僚制度的腐敗和農(nóng)奴制的破敗暴露無遺,持續(xù)了一個世紀的反專制農(nóng)奴制的社會變革運動全面激化,在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主傾向和社會批判傾向。同時,他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基督教博愛思想、勿以暴力抗惡思想,也越來越明顯堅定。這兩個方面的思想在《復活》中得到了全面集中的表現(xiàn)。了解背景作者簡介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者簡介托爾斯泰出生于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6],1847年退學回故鄉(xiāng)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nóng)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作者簡介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作者簡介

1873年~1877年他經(jīng)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chuàng)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作者簡介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解讀標題表層: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復生的意思。深層: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這里的復活,指的是深層含義,指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精神上、道德上的復活。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開端(1-21段):聶赫留朵夫到監(jiān)獄探望瑪絲洛娃。發(fā)展(22-43段):二人交談,聶赫留朵夫請求瑪絲洛娃的原諒,但被拒絕。高潮(44-58段):瑪絲洛娃經(jīng)過激烈的心理活動后,決定利用這個男人弄到些好處。結局(59-78段):聶赫留朵夫決定在精神上喚醒瑪絲洛娃,使她恢復本性。文章主旨

課文節(jié)選部分主要是寫聶赫留朵夫在法庭審判之后,內心痛苦,認清了自己虛偽可恥的面目,決心悔過。他去獄中請求瑪絲洛娃的原諒,并打算為她奔走申冤,但瑪絲洛娃并不相信他。該部分內容展現(xiàn)了聶赫留朵夫發(fā)自內心的懺悔,表現(xiàn)了他內心的“復活”。(1)聶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聶赫留朵夫既是貴族地主階級的罪惡的體現(xiàn)者,同時又是本階級罪惡的批判者。

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是一個純潔、熱忱、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后,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作風隨便,誘奸瑪絲洛娃使其懷上孩子,有將其拋棄。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瑪絲洛娃,意識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禍首,心中的良知引發(fā)了他對瑪絲洛娃的同情和懺悔。他開始決心贖罪,甚至有和她結婚的念頭,表明了他悔改的誠意。從此,他的思想開始升華,靈魂開始走向復活。

(2)瑪絲洛娃的人物形象:瑪絲洛娃原本是個善良、純樸、天真無邪的少女,自從被聶赫留朵夫引誘和拋棄后,她淪落為妓女,有不幸被誣告為毒害他人的兇手,陷于冤獄之中。她作為俄國下層群眾的典型代表,她已經(jīng)喪失了生命,失去了靈魂,對決心贖罪,幫助她覺醒的聶赫留朵夫充滿了懷疑與不信任,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充滿的是厭惡。

人物形象1.瑪絲洛娃這一形象有何特點?作者塑造這一人物有何意義?請聯(lián)系整部小說簡要分析。

瑪絲洛娃原本是個善良、純樸、天真無邪的少女,自從被聶赫留朵夫引誘和拋棄后,她淪落為妓女,又不幸被誣告為毒害他人的兇手,陷于冤獄之中。她作為俄國底層群眾的典型代表,經(jīng)歷了由天真爛漫逐步走向墮落,又從天昏地暗中良知覺醒,最終實現(xiàn)精神復活的曲折歷程。

作品以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當時俄國整個官僚體系的腐敗及各級官吏的丑惡嘴臉,表達了農(nóng)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復活》以瑪絲洛娃的人生經(jīng)歷與思想沉浮為主線索,深入探討了其精神復活的必然性,不僅凸顯了其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這一形象對俄國底層人民實現(xiàn)精神復活的重大意義。交流探究2.

從《復活(節(jié)選)》一文看,你認為聶赫留朵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聶赫留朵夫既是貴族地主階級罪惡的體現(xiàn)者,同時又是本階級罪惡的批判者。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期是一個純潔、熱忱、朝氣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后,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作風隨便,誘奸瑪絲洛娃使其懷上孩子,又將其拋棄。多年后,他再次遇到了瑪絲洛娃,意識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禍首,心中的良知引發(fā)了他對瑪絲洛娃的同情和懺悔。他開始決心贖罪,甚至有和她結婚的念頭,表明了他悔改的誠意,從此,他的思想開始升華,靈魂開始走向復活。3.“聶赫留朵夫開了頭,本來還想說他要同她結婚,但接觸到她的目光,發(fā)覺其中有一種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開口了。”你認為聶赫留朵夫要同瑪絲洛娃結婚的想法是真實的嗎?

觀點一:

不是真實的。聶赫留朵夫“不敢開口了”,是在懷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為他如果同瑪絲洛娃結婚,就意味著必須放棄自己已經(jīng)習慣了的優(yōu)渥的貴族生活。同時,瑪絲洛娃淪落風塵、酗酒享樂、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愛過的那個純潔可愛的卡秋莎了。

觀點二:

是真實的。他之所以不敢開口了,是因為擔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瑪絲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惱她。再者,在探望的時間結束,瑪絲洛娃站起來要走時,他告訴她,“我還要來的”“您對我來說比妹妹還親哪”。他已把瑪絲洛娃視為自己的親人,這些都表明他要同瑪絲洛娃結婚的想法是真實的。3.簡要賞析課文的寫作特色。

①善于通過人物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世界。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見瑪絲洛娃后,到監(jiān)獄去看她。作者通過他的神態(tài)動作來表現(xiàn)他的心理,如他“激動的神氣”“竭力忍住翻騰著的淚水”“窘態(tài)畢露”等表現(xiàn)了他的羞愧和自責;此外更多的是直接寫他的心理,“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覺得羞恥,那倒是好事,因為他是可恥的”寫出了他的自我反思;他心里的兩種不同想法在不斷地斗爭,其實就是表現(xiàn)了他的猶豫不決。這些不同形式的心理描寫表現(xiàn)了人物的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將他的心理變化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②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形象,凸顯深刻內涵。文中多次寫到瑪絲洛娃的“媚笑”,對于聶赫留朵夫和一般的讀者,這種媚笑似乎總是“又嫌惡又妖媚又可憐”的。這“媚笑”是瑪絲洛娃淪為妓女之后的習慣性神態(tài)的表現(xiàn),這樣的表情在生活里對于已淪為妓女的瑪絲洛娃有某種適應需要的特殊作用。對于早已喪失女性尊嚴的瑪絲洛娃,她的這種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時所懷著的功利目的——獲得好處,而養(yǎng)成的定型化的表情,這是瑪絲洛娃尚未達到人性復活階段的習慣性的媚笑。正因為她人性尚未復活,所以她才會這樣對著聶赫留朵夫媚笑,才會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經(jīng)歷,從而才會在心里盤算著該怎樣利用他才對。此外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媚笑所引起的不愉快感,也包含著聶赫留朵夫自己對造成這種惡果的責任和譴責。另外,瑪絲洛娃的媚笑能刺激讀者聯(lián)想到她的不幸經(jīng)歷,引起讀者的思考。作者對于她的媚笑只點出敘事的要處,使敘事過程中充溢著大量“空白”,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想象的空間。當困難來訪時,有些人跟著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chuàng)造,那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人生并非游戲,因此,我們并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愿放棄它。愛和善就是真實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實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在富有、權力、榮譽和獨占的愛當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會得到幸福,而且還一定會失去幸福。列夫·托爾斯泰名言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人并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選擇你所喜歡的,愛你所選擇的。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爾斯泰名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栋材取た心崮取肥橇蟹颉ね袪査固┰诮?jīng)驗作者的感覺指引下,以一個婦女背叛的新聞作為題材,憤怒地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開始創(chuàng)作。令人驚訝的是,在最終完成的定稿中,起初所有的偏見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

)和克服。托爾斯泰這一巨大的變化,顯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對經(jīng)驗作者的(

)創(chuàng)作中,列夫·托爾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經(jīng)驗的局限;另一方面,社會和時代風尚的巨大變革對這種局限所形成的挑戰(zhàn),作家本人也能(

)。他固然受到了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民粹派思想的影響,認識到將土地歸還給農(nóng)民這一類的時代要求的正當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貶損農(nóng)民的例子并不少見,他對安娜特別是對眾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沒有問題的。退一步說,即使作者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克服了經(jīng)驗作者的種種局限和偏見,從而使作品(

),我們是不是可以據(jù)此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們這樣看待文學,我們是不是從一個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絕對主義者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更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對主義者了呢?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p>

()A.修正救贖見微知著洗心革面B.修改拯救洞幽燭微洗心革面C.修改救贖見微知著脫胎換骨D.修正拯救洞幽燭微脫胎換骨D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p>

()A.《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在經(jīng)驗作者的感覺指引下,以一個婦女背叛的新聞為題材,憤怒地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開始創(chuàng)作。B.《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在經(jīng)驗作者的感覺指引下,以一個婦女背叛的新聞作為題材,憤怒地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開始創(chuàng)作的小說。CC.《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在經(jīng)驗作者的感覺指引下,以一名婦女背叛的新聞為題材,憤怒地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開始創(chuàng)作的小說。D.《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在經(jīng)驗作者的感覺指引下,以一名婦女背叛的新聞作為題材,憤怒地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開始創(chuàng)作?!窘馕觥勘绢}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原句“以一個婦女背叛的新聞作為題材”有誤。“以……作為”句式雜糅,改為“以……為”;“以一個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