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程標準: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fā)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yōu)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朱熹所創(chuàng)民辦社倉里耶秦簡·戶籍簿時空坐標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是與土地直接聯(lián)系的以家庭為本位的一種人口管理方式。

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經歷代發(fā)展,至隋唐時已形成完善的體系。戶籍制度是統(tǒng)治階級稽查戶口、征收賦稅、調派徭役、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依據(jù)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國家對老百姓進行經濟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徑。

南京玄武湖黃冊庫示意圖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一、戰(zhàn)國時期:

國家開始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二、秦朝:

分類登記制度原因:國家規(guī)模不斷擴大,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里耶秦戶籍簡宗室籍宗親貴族分類登記制度宦籍官吏戶籍百姓市籍商賈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是課役身份的標志,是征發(fā)賦役的依據(jù)。夫、沙、澤若、傷都是人名。特點:

戶籍以戶主為核心,體現(xiàn)男尊女卑和小家庭特點;家庭成員的身份是政府征發(fā)賦役、落實行政管理的依據(jù)。

“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p>

——湖南遷陵縣里耶秦簡西周時期,我國便有了一套戶口管理與戶口統(tǒng)計制度,但戶籍制度原始而簡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成年男子自立為戶的小農家庭為基礎的新的社會格局形成,“以戶定籍”的戶籍逐步確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wěn)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口登記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戶口和財政狀況。秦朝戶口登記更加嚴密,內容更加詳盡,對不報、虛報和假報戶口等行為嚴加懲罰,還作出了不許擅自遷徙,遷徙時必須審核并辦理更籍手續(xù)等規(guī)定,戶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政治:分封制逐漸崩潰,中央集權制度逐步建立,加強對人口的控制以維護統(tǒng)治。經濟:①諸侯爭霸,需要大量征收賦稅徭役和兵役;②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確立,需要加強對小農經濟的控制。思想:法家思想受到重視,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維護中央集權。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萌芽于西周,為何在秦朝時才大規(guī)模形成?三、漢朝:編戶齊民制度專門人員管理、定期進行人口調查。

東漢末年戰(zhàn)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漢代繼承了秦朝的全民戶口登記制度,將全國的地主、自耕農、雇農、傭工、商人,全部編入國家的戶籍,這叫做“編戶齊民”……所有編入戶籍的大漢居民,具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其中最重要的義務是向國家提供賦稅與徭役……“編戶齊民”的出現(xiàn),可以看成是時代的進步,因為編戶齊民意味著將國民從隸屬于貴族的人身依附狀態(tài)中釋放出來。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年齡資產籍貫相貌姓名身份四、魏晉時期:東晉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黃籍”、“白籍”、“土斷”①社會動亂和人口流動;②南渡北方大族不愿泯滅南北界限;③江南開發(fā),封建土地私有制發(fā)展;④為保障賦役征發(fā),封建政府不得不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現(xiàn)實,重新制定新型戶籍分類標準。西晉少數(shù)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五、隋朝:大索貌閱影響:

搜刮出大量隱漏戶口;保障國家賦役征發(fā)和社會控制;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遏制世家大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六、唐朝:

“機巧奸偽,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guī)免租賦?!薄端鍟な池浿尽?/p>

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政府會通過人口核查將逃避登記的人口搜查出來,稱為“刮戶”。

輸籍定樣又稱“輸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政府利用這一手段搜括隱藏戶口,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制士族、豪強占有勞動人口,從而確保政府收入,加強中央集權。七、宋朝主戶與客戶

宋代“不抑兼并”,允許產權自由流動,“貧富無定勢”,世家大族進一步削弱;另一方面,兩稅法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fā)展?;诖?,宋代廢良賤戶籍制……又根據(jù)居民有無不動產,劃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

客戶:沒有土地的佃戶中唐至兩宋時期,戶籍制度有何變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變化:賦役征收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財產為主,戶籍制度逐漸產生主、客戶的區(qū)別。影響:①增加財政收入;

②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

③促進了市民階層形成和城市經濟繁榮。

坊廓戶一詞在唐代還是泛指城鎮(zhèn)人口,到宋代就成了戶籍制度的專門術語。坊廓戶不僅包括府州縣治等城居人口,而且把鎮(zhèn)、市居民亦攬入在內,所以有縣坊廓、鎮(zhèn)坊廓和市戶等不同稱謂。與鄉(xiāng)村地區(qū)依據(jù)有無田產將鄉(xiāng)村戶劃分為主戶和客戶兩大集團,主戶依據(jù)田產多少再分成五等不同,城中是依據(jù)有無房產劃分主客,且分為十等。大致而言,上等坊廓戶包括城居地主、豪賈巨富和行業(yè)總首等,中等坊廓戶由營運順利或手藝突出的小康人家組成,下等則包括從市井小民到極貧秀才的各色人等?!鸾鸱肌赌纤稳贰ど鐣洕c對外貿易》戶籍制度征稅派役的功能開始分化八、元朝按職業(yè)劃分戶籍,諸色戶計世代相襲九、明朝職業(yè)定籍、黃冊民戶是是諸色戶計的基礎黃冊魚鱗圖冊

黃冊和魚鱗圖冊互為補充。黃冊以戶為主,保證徭役征發(fā);魚鱗圖冊以土田為主,保證田賦征發(fā)?!叭穗m變遷不一,田則一定不移。是之謂以田為母,以人為子。子依乎母而的的可據(jù),縱欲詭寄埋沒而不得也,此魚鱗圖之制然也。”——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戶籍與地籍彼此獨立,戶籍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十、清朝沿襲明制---松弛削弱---永停編審今丁銀既皆攤入地糧,而滋生人戶,又欽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賦。則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無裨實政……嗣后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諭

原因:攤丁入畝后,國家征發(fā)賦役不必再以戶籍為依據(jù),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意義: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削弱,促進了商品經濟發(fā)展。戶籍制度與賦稅制度徹底割裂,戶籍不再具有財政上的意義乾隆皇帝人頭稅、田賦、徭役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丁稅為主地稅為主賦役制度戶籍制度兩晉南朝秦漢戰(zhàn)國隋唐宋元明清大索貌閱三年一造諸色戶計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分類登記編戶齊民黃籍白籍↓土斷主戶客戶戶帖黃冊管理松弛↓永停編審中國古代戶籍與賦役制度的演變嚴格控制到逐漸寬松到被廢除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戶籍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其財政功能逐漸減弱。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趨勢特點:

①歷史悠久,隨時代變遷不斷發(fā)展完善;

②嚴格限制人口流動;③等級特權色彩濃厚;④不同等級、職業(yè)間的流動受到制約;

⑤與賦役、行政管理、社會治安相結合影響因素:

①中央集權強化;②賦稅制度改革;③商品經濟發(fā)展;④財政危機;⑤重農抑商思想;⑥農民反抗斗爭。評價:

進步性:增加財政收入;促進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穩(wěn)定社會秩序,加強中央集權。

局限性:束縛人口自由流動;加深了傳統(tǒng)社會的封閉性;易形成保守的社會心理;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

雖然從全國范圍看,縣是基層行政單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鄉(xiāng)、亭、里之類的組織。國家的賦稅、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獄訟、治安等事,都是由鄉(xiāng)里官員直接承擔辦理的……鄉(xiāng)官實際以嗇夫為主……,是鄉(xiāng)里百姓最直接的統(tǒng)治者,因而當時有“但聞嗇夫,不知郡縣”的說法。

秦漢鄉(xiāng)里制縣鄉(xiāng)三老(教化)嗇夫(獄訟、賦稅)游徼(捕盜)里=100戶亭亭長傳遞政令維護治安縣鄉(xiāng)里保鄰=4戶=20戶=100戶=500戶唐朝鄉(xiāng)里制結構圖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時期基層組織社會治理秦漢鄉(xiāng)里制度\亭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彼此之間互相監(jiān)督唐朝鄉(xiāng)里、村坊制度(鄉(xiāng)、里、坊、村)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jiān)督北宋鄉(xiāng)里、村坊制度保甲制(王安石變法):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明朝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十家牌法:十家總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清朝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保。兼具區(qū)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xiāng)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一、發(fā)展歷程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國家對鄉(xiāng)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xiāng)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特點和作用:特點:①地方自治色彩鮮明;

②宗法關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③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

④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聯(lián)保連坐)。作用:

有效治理基層地方,穩(wěn)定社會秩序,推動基層經濟發(fā)展;保證賦役征發(fā);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古代社會自郡縣制以來,政權只設到縣一級,社會基層長期維持“鄉(xiāng)紳自治”。這種治理格局概括為“皇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xiāng)紳”。中國傳統(tǒng)基層自治的存續(xù),得需于既是社會經濟單位、又是政治責任單位的家戶制度和儒家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谓堋⒂艚ㄅd《中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自治、法治與德治》

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fā),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保證人口繁衍和生產活動,維護封建統(tǒng)治。

③踐行儒家仁政思想。二、作用:

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客觀上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一、原因:周臣(明)《流民圖》(局部)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三、概況:實施者地位措施政府漢朝隋唐民間宗族慈善組織

主體

輔助宋朝興起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jié)糧價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提倡民間積儲宗族內部救濟興起,創(chuàng)設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yǎng)、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善堂、善會

輔助明清興起政府救濟的重點在于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天下第一倉(含嘉倉)范仲淹創(chuàng)設義田賑濟族人朱子社倉1、社會救濟:2、優(yōu)撫政策朝代措施尊敬贍養(yǎng)老人秦漢明初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唐朝--明清鳩杖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養(yǎng)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yǎng)濟院(優(yōu)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青玉鳩杖首慈幼局、安濟院示意圖清朝千叟宴乾隆御賜養(yǎng)老牌五、評價:

積極:經濟:有助于保障民眾生活,人口繁衍和正常的生產活動。

政治: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鞏固統(tǒng)治。

思想:弘揚了尊老愛幼、扶困濟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局限:具有宗教色彩;各自為政,缺少合作;缺少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主要由道德、風俗習慣和民俗對其進行調整。四、特點:(1)政府主導,民間輔助;

(2)宋以后宗族及慈善組織作用漸大;(3)救濟方式多樣;

(4)受儒家仁政思想影響;(5)受經濟水平限制,未形成社會保障制度。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對當今的啟示?①“以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②促進階層流動,擴大中間階層——注重國家治理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調性;③強調教化——充分發(fā)揮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救助與教育相結合,扶貧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層自治——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調動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直接行使民主權利。⑤“為政以德”“德主刑輔、寬嚴相濟”——堅持在以德治國的同時,健全社會治理的法律體系;課堂小結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逐漸分離鄉(xiāng)里制與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對基層控制和干預加強宗

族慈善組織的作用逐漸增大政府對百姓人身束縛逐漸減弱維護統(tǒng)治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監(jiān)察御史朱克簡在《題為停造無益之黃冊事》中奏稱:“臣等細查科臣移送舊造黃冊,系崇禎十五年(1642年),竟預造至二十四年,其間戶口多寡,皆預定遙度,原非確數(shù)?!庇纱丝芍?

)A.清朝因明朝“預造”而停造黃冊 B.明朝官員為侵吞賦稅而虛造黃冊C.明末賦稅征收與實際戶口數(shù)脫節(jié) D.明末政治腐敗導致戶籍制度崩潰C

漢代規(guī)定:每年八月,各鄉(xiāng)統(tǒng)計本地戶籍,統(tǒng)計結果由鄉(xiāng)和縣各留存一份。如有移徙者,要將其詳細的戶籍材料發(fā)送到移徙之地。這一規(guī)定旨在(

)A.嚴格限制人口遷徙B.穩(wěn)定政府賦稅來源C.變革基層行政體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