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1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2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3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4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縱觀近年高考文科綜合考試歷史主觀題命題方式的發(fā)展演變,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試題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關圖表,構成一種新的問題情景,充滿一股生氣,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設問方面,分層設問,層層推進,既有課本基礎知識方面的提問,又有檢驗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聯系實際說明問題能力方面的提問??傊饔^性試題的這種命題方式,變以往的單純性材料解析題和單純性問答題為材料、圖表、文字結合型綜合問答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引導學生致力于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有利于克服猜題押題傾向,有利于選拔學習能力出類拔萃的人才。

那么,怎樣解答這種新型的歷史學科主觀性綜合題呢?

第一,要認真審“材”,讀懂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從中發(fā)現、判斷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年高考文綜(全國卷)第37題為例(這是近幾年高考文綜試題中最典型、構思最好、結構最佳的一道歷史學科內綜合問答題),這道題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兩段文字材料均為文言文,四幅磚壁畫畫像均標以名稱(“沙漠之舟”、“犁耕”、“龜茲婦女采桑”、“驛使”)。我們在讀題時要抓住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重要的文字語言和形象語言,透露出來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時間的,如“漢武帝時期”、《漢書》、《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鹽澤”、“起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沿線”;有展示史實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領護”、“筑敵臺三千”、“九邊生齒日繁,……商賈日通……”。所以,在審題和閱讀材料時,一定要做到全盤把握,重點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語”,做到“一切為我所用”。倘能較為清楚地閱讀和正確地理解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就為下一步解題做好了重要鋪墊。

第二,要認真審“問”,即要明確試題所發(fā)諸問之指向、時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審至為重要,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仍以上題為例,其第二問是:“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么重要歷史信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系,參照材料一與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边@一問中有兩個小問。第一小問之指向是要檢驗考生觀察、分析材料即魏晉墓磚壁畫,從中發(fā)掘信息以印證歷史的能力,以及把形象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邏輯語言的能力。第二小問之指向則是要考生參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學課本知識,分析漢長城對西北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所起的歷史作用。因此,在審“問”的時候,要依其“問”構思答案要點。構思答案時,要體現出“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與材料毫無聯系,或者不是從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來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問;二是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答案不一定是課本中的原文原話,但其精神、其結論、其說明是符合歷史課本主導思想和歷史事實的,如過去有的歷史命題專家所言:“你學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與你學的有關”。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總是與我們所學知識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一定不要認為它是虛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題信心;三是要結合自己的個體感受與獨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不妨答出,不要猶豫不決。這些個人的分析和觀點答案,往往成為顯示區(qū)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認真審“答”,也就是說,要根據自己對材料的消化、對問題的理解,精心組織答案。現在文綜試題的答案,要求具有簡明、扼要、本質、概括性強的特點。所以,在組織答案時,要突出關鍵,突出重點,不能漫無邊際,信馬由韁,即通常所說的要答在“得分點”上,因為高考評卷就是采點給分?!包c”得其所就有分,“點”而不當就無分。如前所舉問題之“點”是:“使用先進農耕技術(或農業(yè)發(fā)達);絲綢之路(或道路)暢通;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擾;實施軍事、政治管理;保護商旅往來;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經濟發(fā)展。”六個答案要點,表述簡練明確,沒有虛言廢語。做這類題目時,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將某一個要點答得細而繁瑣,其它則不顧及,因而得分低;東扯西拉,言不及義,看似答得洋洋灑灑一大片,但答在得分點上的字句卻很難找到,勞而無功;書寫潦草,惹人生厭??忌鷳Ρ苊鈮牧晳T,表述應有條理,一層一層意思敘述,字跡要清楚,不要犯技術性的錯誤、非智力因素的錯誤。

第四,要認真審“變”,題“變”我“變”,題“新”我“新”,不要被重組過、化妝過的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所迷惑,產生恐懼畏難心理。現在中學教育提倡研究性學習,高考題既注意檢驗基礎知識,也注意檢驗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那種死板、毫無活氣的主觀性試題多半不會出現??忌枷肷蠎羞@種準備,從而鎮(zhèn)定自若應考?;卮疬@樣的“變化題”,實際上就是要依據自己所學知識,加以重組,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題目雖變,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歷史知識、基本史學原理沒有變。

如:有人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與“弊”鑄成的“雙刃劍”,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是對的。利的方面:經濟全球化對促進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發(fā)展中國家可以在全球化過程中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開拓國際市場;有利于更好地解決環(huán)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問題;推動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世界的繁榮,有利于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弊的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發(fā)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總體上則處于不利地位;經濟全球化將使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后者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面臨壓力和挑戰(zhàn),使一些國家的社會穩(wěn)定、地區(qū)和平受到威脅,從而導致南北矛盾更加尖銳復雜。

說明:參考答案中講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和課文的相關論述緊密聯系,但語言表述有所不同,思維面也較寬一些。這就啟示我們,在回答這類題時,要把課本知識和獨立思考相結合,以使答案更趨完滿。

總之,高考主觀性歷史綜合問答題考查的是考生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而且,年年均有變化,年年均有新意。但不管怎樣變化,它總是依托于課本知識的。所以,強調對課本知識的落實至關重要。考生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做好基礎知識的落實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為解答歷史主觀題提供保證。提高解題能力,決非一蹴而就,它應該表現為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其間當然也有規(guī)律、有技巧可尋,這要通過閱讀、聽講、練習、實戰(zhàn)去體會,去揣摩,去總結。

高考歷史文化常識備考

不少老師在解讀新考綱時都表述為“增加了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其實用“增加”二字是不準確的,用“恢復”更為妥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古代文化常識”就是高考的考點之一,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始于1990年,最初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的,當時所考查的知識基本都是出自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試題綜合性不強,難度較低。1996年的《考試說明》中將這一考點表述為“了解與重要文學作品相關的文化知識”,所謂“重要文學作品”也基本上是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本。1997年則表述為“了解淺易的古代文化常識”,考查的范圍擴大,試題的綜合性增強。1999年這一考點從《考試說明》中消失,一直到2017年才又重新出現在《考試大綱》中,只不過再見面時,已變?yōu)椤傲私獠⒄莆粘R姷墓糯幕R”。其間,2015年全國課標卷、2016年全國卷和天津卷也考到了“古代文化常識”,但都是不宣而考,在當年的《考試說明》中并未提及。

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重新出現在高考試題中,是有著特定背景和學科內部原因的。一方面,近年來黨中央將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一項重要方略,特別是2016年中央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在高考中重點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chuàng)新精神四個方面。無疑,2017年《考試大綱》重新將古代文化常識納入考試范圍并且作為必考內容,正是落實這一精神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從學科內容學習上看,要讓學生具備閱讀理解淺易古詩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識是必須的。古代詩文中出現的稱謂、官職、年號廟號、禮儀、風俗等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了解這些內容既是繼承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準確領會古代詩文思想內容的需要。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在《考試大綱》沒作任何要求的情況下,全國課標卷2015、2016年連續(xù)兩年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了考查。雖然這種言之不預的調整不符合高考常規(guī),但國家考試中心的專家們敏銳的洞察力和不凡的預判力值得點贊。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一個包羅廣泛的概念,對這方面知識的系統梳理最早見于王力先生主編、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的《古代漢語》(古代文化常識部分是由南開大學的馬漢麟先生執(zhí)筆編寫)。最初是將有關知識分為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等十四大類,涉列廣泛,專業(yè)性強。而高考自1990年將其納入考查范圍之后,在“古代文化常識”前都加了限制詞語,從原來的“與重要文學作品相關”“淺易”到現在的“常見”,所有這些都表明,高考要考查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識。所說的“常見”二字,其主語應是指學生,學生接觸古代文化常識的主要途徑應該是教材,其次是常見于各類讀本的古代著名的文學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筆者看來,近兩年來全國課標卷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題目在范圍和難度上都存在偏差。如2015年課標卷1第5小題,A項中“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這一表述所涉及的知識已不是簡單的科舉內容,而是觸及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個模糊界域;正因命題者對這一內容或許認識不清,從而造成表述不嚴密。事實上,在元、明、清三代經殿試錄取者共分三甲,都可稱為“登進士第”。一甲三人,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由此可以看出,“登進士第”與“進士及第”不能完全等同。D項中的關于“太子”的表述也存在問題,雖說歷史上的太子多為皇帝的嫡長子,但也有例外,如金朝的兀術就被稱為“四太子”。連專家都沒有完全厘清的問題拿來考中學生似乎有些出格。

2016年天津卷,在考查古代文化常識時對范圍和難易度的把握倒是非常適度的:

4.下列各句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