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道教文化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1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道教文化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2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道教文化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3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道教文化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4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道教文化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道教文化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第I卷一.參考題庫(共100題)1.《高上玉皇心印妙經(jīng)》大致內容有哪些?2.元代以后成為長期并行的兩大教派是?3.《靈寶畢法》具體有哪些內容?4.《仙室草》這部武當山文學專輯是誰寫的?()A、徐中行B、譚元春C、王世貞D、李東陽5.簡述為什么要三叩首。6.中國道教協(xié)會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成立的?7.道教協(xié)會是什么性質的組織?有哪些作用?8.郝廣寧真人事跡如何?9.全真派與正一派主要有哪些區(qū)別?10.簡述道教稱“天師”的來由。11.道教為什么講的是“十方”?十方指哪些?12.神仙的概念是什么?13.道教所供奉的神和仙主要都有哪些?14.簡述九梁巾的來歷。15.皈依道教有什么途徑?16.為什么道士們在煉丹術中對丹砂情有獨鐘?17.“取坎填離”是什么意思?18.道教對中華民族發(fā)展有什么根本影響?19.《云笈七簽》的來歷是什么?20.簡述道教有多少派別。21.“尊道貴德”是道教的基本道義:22.韓國國旗的主要圖案是什么?有什么寓意?23.《張三豐全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24.少數(shù)民族信仰道教嗎?25.道經(jīng)的價值是什么?26.《楚辭·九歌》的作者是()。A、屈原B、李斯C、張儀D、賈誼27.簡述太陽巾的來歷。28.文昌帝君是何事跡?29.何謂三業(yè)與六根及六塵?30.魯迅先生為什么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31.《玄天上帝啟圣錄》是由元代()編寫的。A、張守清B、張三豐C、孫思邈D、陳摶32.道教三清是指誰?代表什么?33.全真道哪三大祖庭?34.道教全真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35.道教的神有()A、土地公公B、城隍C、風伯D、雷公E、電母36.全真教為什么奉呂洞賓為祖師?37.正一派戒律正一派戒律的形成。38.《水經(jīng)注》是誰著的?()A、賈思勰B、酈道元C、魏源D、徐霞客39.為什么會發(fā)生元代焚經(jīng)事件?40.太和宮位于武當山的什么位置?()A、殿旗峰B、天柱峰C、均州城D、南巖41.道教受箓是怎么回事?42.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名道教居士?43.玄天上帝來歷如何?44.道教所傳的“道”和‘德“與社會上稱的”“道德”是一樣嗎?有何區(qū)別?45.唐代在武當山隱居的道士有姚簡、()、呂洞賓、陶幼安。A、趙歸真B、張守清C、李莫愁D、孫思邈46.什么是河圖、洛書?47.武當山中最大的道宮是什么宮()?A、太和宮B、玉虛宮C、清微宮D、朝天宮48.《大學》中“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其中“心廣體胖”的意思是()。A、心胸寬廣,身體安適舒泰B、心胸寬廣變會長得很胖C、不計較的人體態(tài)都很胖49.道友相遇怎樣稱呼和禮節(jié)?50.“安爐設鼎”是什么意思?51.()地區(qū)是交通要道,被稱為“荊襄襟帶,雍豫咽喉”。A、武當山B、襄陽C、神農架D、長江三峽52.八卦的稱呼以及代表的涵義是什么?53.全真派與正一派有哪些不同做法?54.官方文件正式使用“武當文化”的概念是在()年。A、1990B、1991C、1992D、199355.“長生久視”是道教的力量目標:56.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什么?57.道教為何提倡寡欲?58.道士們煉丹的理論基礎是什么?59.簡述逍遙巾的來歷。60.1982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批準武當山()、太和宮為全國重點宮觀,收歸道教徒自己管理,作為道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A、紫霄宮B、玉虛宮C、清微宮D、南巖宮61.道士為什么穿古裝,蓄頭發(fā)?62.道教的五行與相生相克關系?63.道教首創(chuàng)之地是哪里?()A、齊云山B、武當山C、龍虎山D、鶴鳴山64.為什么要舉行超度亡魂的活動?65.淺說道教戒律的形成和發(fā)展66.道教供品的種類與意義是什么?67.太極拳的內家拳拳派分為:1、陳式太極拳;2、楊式太極拳;3、();4、武式太極拳;5、孫式太極拳。A、吳式太極拳B、張式太極拳C、李式太極拳D、葉式太極拳68.武當文學作品鼎盛于()。A、唐宋B、元C、明D、清69.度亡道場有什么用?70.道教有何禮拜禮儀?71.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出家當?shù)朗浚?2.佛教有西方極樂世界的說法,道教有無極樂世界?73.簡述火藥的發(fā)明原理74.太和包括三層意思:1、和平;2、和睦;3、()。A、和美B、和善C、和氣D、和樂75.何為北極大帝和長生大帝?76.道教場所與道教協(xié)會是什么關系?為什么?77.近代,何時、何地成立道教全國性組織?發(fā)起人是誰?78.“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這一句中“庶人”指的是()。A、官員B、平民百姓C、在高位者79.丘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80.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81.什么是天后(媽祖)?82.什么是道教施食科儀?83.道教對現(xiàn)代人生有哪方面的啟迪?84.曹國舅得道之事跡如何?85.道教的衣服有哪幾種?86.全真龍門派的百字派系譜是指哪些?87.誰是龍門派的中興之祖?88.道教理論中行功有哪十要?89.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么?90.《道德真經(jīng)》的來歷是什么?91.什么叫天尊?怎樣才能稱“天尊”?92.《度人經(jīng)》的來歷是什么?93.《孫不二元君法語》的來歷是什么?94.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95.中國道教協(xié)會何時成立?歷任會長是誰?96.道教法壇怎樣稱呼?97.道教歷年至公元2000年為什么是4697年?98.道教對科技有哪些重大貢獻?99.談談道教宮觀內的清規(guī)100.司馬承禎的主靜理論:第I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jīng)》又稱《心印經(jīng)》。此經(jīng)由四言韻文組成,共50句,全經(jīng)200字。講述道教修煉的方法和理論,十分精要。經(jīng)文首先指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闭f明修煉內丹的藥物為精、氣、神,接著論述內丹煉養(yǎng)的過程與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以“存無守有”為訣要,先天大藥“頃刻而成”,然后用“回風混合”的方法,百日即可大丹成就。經(jīng)文最后揭示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睆娬{對于此經(jīng)不但要念誦,更重要的是要實際修持。此經(jīng)與《清靜經(jīng)》珠聯(lián)璧合,是道教內丹“命功”的代表作。2.參考答案: 正一道和全真教3.參考答案: 《靈寶畢法》全名為《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鐘離權著,呂洞賓傳。其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為三乘之法。上卷名為《小乘安樂延年法》,分為四門即《匹配陰陽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龍虎第三》、《燒煉丹藥第四》;中卷名為《中乘長生不死之法》,分為三門即《肘后飛金晶第五》、《玉液還丹第六》、《金液還丹第七》;下卷名為《超凡入圣法》,分為三門即《朝元第八》、《內觀第九》、《超脫第十》?!鹅`寶畢法》是道教內丹形成體系之后的經(jīng)典著作,向為道教修煉所尊崇。4.參考答案:B5.參考答案: 叩首,是表示自己對神,對敬重的前輩或大恩之人施大禮。三叩首,是最高的大禮。一而再,再而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作為根之最高數(shù),多則濫。三叩首亦作為對天、地、人的叩拜。6.參考答案: 1956年11月,道教界著名人士岳崇岱、陳攖寧、易心瑩、喬清心、孟明慧等在北京舉行發(fā)起人會議,進行協(xié)會的籌建工作。次年4月,全國各道派、名山宮觀及道教學者等各方代表在北京舉行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正式成立中國道教協(xié)會7.參考答案: 道教協(xié)會是依照我國憲法和法律,由廣大道教徒自愿組織起來的宗教社會團體,是溝通道教徒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在國家憲法、法律、法規(guī)的范圍內,從事維護道教界的合法權益,協(xié)助政府貫徹執(zhí)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方面的工作。 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道教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探討、繼承和發(fā)揚道教優(yōu)秀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服務社會。8.參考答案: (1140—1212)金代道士。廣寧真人姓郝名大通,字太古,號廣寧子,山東寧海人,生於金熙宗天會十八年正月初三日。初名玲,號恬然。事母至孝,有出塵修真之志,好讀易,曉卜筮。年二十八,遇重陽祖於寧海州,背坐於石。郝曰:“請先生回頭”!重陽祖曰:“君何不回頭”?郝忽驚異!遂拜為師。重陽授以二詞,郝大悟曰:“有母在,未能即入道”!次年母終,遂棄家尋師,入昆侖山受道真訣,后乃成道。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賜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時加封為“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俗稱華山郝祖,留傳華山派。9.參考答案: 正一派自形成以來,以從事宗教活動為主,服務于民間大眾,其活動時,除了在大型的齋醮活動中食用素食外,其它則根據(jù)當事者的安排,不回避葷腥之物,正一派的傳播,一般祖?zhèn)鬏^為普遍,除少數(shù)在傳統(tǒng)的場所中獨身居住外,絕大多數(shù)有小家、有家室。 全真派的基礎為清修派,以從事神仙養(yǎng)身修煉功法為主,絕大部分為聚居。為了養(yǎng)雞身煉氣的需要,大都采用素食、果品和山野藥材為糧,以使腹內少產生由于葷腥之物所引生的濁臭之氣。同時為避免繁雜事務和家庭的拖累,全真道一都都采用獨身的生活方式,以使自己不受牽扯,安心修煉。10.參考答案: 天師,最早是黃帝對岐伯的稱呼。 在東漢時期,傳遞天神的意愿、教化百姓的傳道人,被稱為天師。 張陵代天傳道,教化黎民,且善使術法,被尊稱為天師,天師一詞,為其后裔代代相傳,至于今天。11.參考答案: 因為“道”是包羅萬象的,所以道教把“道”所包羅的各個方面,分列為十方。 十方分為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等十方。 中心為“道”的核心所在,不計方位。12.參考答案: 神仙是神人和仙人的合稱。是修道人的養(yǎng)生達到高層次之后,再通過不斷勤持修煉,達到能夠不受自然規(guī)律限制,而具備變通能力的即稱為神仙。13.參考答案: 道教的神和仙有行教、行政和自然之神、仙三大體系。 行教體系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太上老君等三清,有天妃娘娘(媽祖),有呂洞賓等八仙,有南五祖,有北五祖,有丘處機等全真七子,行教護法之神有靈官,還有慈航真人。 行政體系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五岳大帝、城隍土地、灶君、門神、趙公明、比干文武二財神,關羽關圣帝君,赤松子黃大仙、文昌帝君,還有風雨雷電之神,山川社稷之神等等。 自然之神,以北斗七星為主的斗姆天尊(女媧娘娘)為核心的日、月、星神。14.參考答案:古典小說中常有這樣對道家人物的描寫:“頭戴諸葛九梁巾,身穿八卦道袍……”九梁巾,又稱九陽巾。九梁巾形狀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一樣的九條縫。道教中,九為最大數(shù),又為陽數(shù),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著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體現(xiàn)出《陰符經(jīng)》“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現(xiàn)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15.參考答案: 中國古代便有道教居士的稱呼。清·趙翼〈陔余叢考〉卷36引吳曾〈能改齋漫錄〉云:居士之號起於商周之際。佛教初起時是一種對抗印度的正統(tǒng)宗教婆羅門教的,它被後人稱之為「沙門思潮」。沙門就是出家人。所以佛教開始時是實行出家制度的。后來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皈依佛法但不出家的人士,稱為居士。比如著名的佛教理論家維摩詰,就是居士。佛教傳入中國后,也漸漸出現(xiàn)了中國本身的居士。特別是禪宗、凈土宗的傳播,吸引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和其他受到俗務絆身的人士信仰佛教,由此大大增加了佛教居士的數(shù)量。全真派起于金代。王重陽創(chuàng)道時拋棄家庭,他收的徒弟如馬鈺等七子也都出家。因此全真派一開始便實行出家制度。后來在全真教中也出現(xiàn)了皈依而不出家的人士,稱為居士。正一派因為只要受箓,便是正式弟子,出家與否不作硬性規(guī)定,也就不需要特別指明在家出家的分別?,F(xiàn)在一般將在家的道教徒泛稱為居士。拜師是道教中常見的授徒方式,它所確定是入道者與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間的關系。師徒授受是道門常見的一項基本制度。一般來說,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師,以為學道進業(yè)的前提。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師傳弟子。歷史上有「法不傳六耳」之說,足見拜師對於道法傳承的重大意義。早期道教尚未普遍建立授箓制度,投名師不僅確定著本人與師傅的關系,而事實上是入道的開始,所以十分慎重。早期的道經(jīng)出世,都有得之者四十年才能再傳他人的規(guī)定,所以拜師與收徒都是極其嚴肅極其莊重的事。以後正一、全真都形成了規(guī)范的拜師制度。正一派的拜師是受箓的前提之一。一般來說,正一派道士必須先拜師入道,隨師學習經(jīng)戒,師父在此期間,一方面教授有關知識、道法,一方面觀察其言行,品行無虧者才能舉薦他受箓?!度媲逡?guī)》首列《指蒙規(guī)式》,稱「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尋問名師,然後投禮。既然出家,聽從師訓,長必成人?!雇瑫r對師尊來說,則必須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16.參考答案:受長生不老,點石成金的思維影響。:“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這就是說,朱砂加熱后可變成水銀和硫,反過來水銀與硫可合成朱砂。因此,服用朱砂煉制的丹藥,人的生命就象朱砂與水銀能互變那樣,可往返循環(huán),生生不息,青春永駐。這可能是為什么要用朱砂煉長生不老藥的原因了。17.參考答案: 坎為中陽,離為中陰,中陽和中陰相合,互為補充,因此,“取坎填離”亦為滋陰補陽之意,以期身體陰陽達到平衡,為修煉者經(jīng)常應保持的狀態(tài)。18.參考答案: 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形成,需要有四個大的要素:第一是血統(tǒng);第二是宗教信仰;第三是語言文字;第四是風俗習慣。 道教信仰是凝聚中華血統(tǒng)的重要力量,是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語言文字的基石。 道教促成了風俗習慣的形成和發(fā)展,沒有道教信仰,中華民族就沒有長外的凝聚力量,也無法長久生存。 道教的思想文化,是影響中國人、維系中華民族情結的一種基本動力和紐,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19.參考答案: 《云笈七簽》由北宋張君房編輯。張君房奉皇帝之命主持編成《大宋天宮寶藏》之后,又摘錄其中精華,舉凡萬條,共有122卷,成為《云笈七簽》。由于此書乃系縮編《道藏》而成,故此又被稱為“小道藏”。其中大都摘錄原文,分類匯編,不加論說,實為道教文獻之縮影。其書集北宋以前道教內容之大成,并殘留著宋代以前《道藏》的痕跡,為研究道教之必讀資料。20.參考答案: 道教在歷史上派別繁多,大大小小的派別歷史上均沒有具體的歸納。有以傳道為稱的,有以地域為稱的,較多的是以山川為稱的。在清朝時期道教教派有300多個。在二十世紀中、初期,道教教派已查明的有88個。但道教基本上可歸納為全真、正一兩大派,又稱為丹鼎派和符錄派。 全真派的主派分為:少陽派、正陽派、純陽派、劉宜派、重陽派等五祖派。后有龍門派、遇仙派、隨山派、南無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七派。 正一派的主派分為:龍虎山派、茅山派、靈寶派、清微派,凈明派,玄武派等。21.參考答案: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宇宙的主宰,是產生和支配天地萬物的造物主,是至高無上、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是最值得崇敬的。這是道教最基本的道義,是道教徒不可動搖的信念。道教的一切經(jīng)典,皆宣稱其根本信仰為“道”。認為“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是天地萬物的本跟、本源、總體。“德”是對“道”的衍化,是“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中落實于社會的人性、人倫、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道生萬物,德育萬物,生生不息。道教的基本道義是尊道貴德,其修持之首務便是修道積德,功德圓滿,便會“與道同體”而得道成仙。22.參考答案: 八卦,據(jù)韓國的解釋,國旗底色為白色,象征韓國人民的純潔和對和平的熱愛。而整個國旗則代表韓國人民永遠與宇宙協(xié)調發(fā)展的理想。23.參考答案: 《張三豐全集》又稱《張三豐先生全集》、《張三豐全書》或《三豐全書》,為元明高道張三豐編撰。張三豐為元明之際大道士,不僅是道教丹法的著名人物,也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武當內家拳派將其尊為祖師。《張三豐全集》保存了不少明代流傳下來的張三豐丹著,書內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道言淺近說》等,是道教內丹的經(jīng)典之作。24.參考答案: 據(jù)1988年有關資料統(tǒng)計,除信仰佛教、伊斯蘭教的部分民族外,被確認為有道教信仰的為28個民族,另有13個民族大多接近于道教信仰。25.參考答案: 道經(jīng)的價值,任繼愈先生是這樣認為的:“道教典籍在中國文化寶庫的地位決不下于佛教,甚至更為重要。”道經(jīng)之中,包含中國古代政治、歷史、科技、宗教、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大量文獻資料,其中哲學、倫理、醫(yī)藥、內丹、外丹、易學、善學、美學、天文、地理、膳食、養(yǎng)生、音樂、數(shù)術、方術、美容、建筑、美術、歷算、冶煉、生物、服飾、民俗、旅游、處世、神話、仙話等等內容,對于古老中華民族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生活和宗教活動等,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至今在普通的中國人身上多多少少仍能找到道教文化投下的影子,雖然他不一定信仰或了解道教。26.參考答案:A27.參考答案: 太陽巾形如現(xiàn)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天的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中部隆起的地方為三角帽形,太陽帽中間隆起的則為圓形。該巾和明代的遮陽大帽十分相似,不知是否由此演變而來。但此巾現(xiàn)在只有湖北一些地方還在使用,其他地方已不多見了。28.參考答案: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為掌祿籍之神。據(jù)明史禮志以: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zhàn)歿,人為立廟祀之。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教謂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舊時士人多崇祀之,以為可保功各,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29.參考答案: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謂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業(yè)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謂此六官能生六識之根,故謂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謂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塵污,故謂六塵也。30.參考答案: 魯迅是用極其簡潔的語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糾正了長期以來在國內外流行的一種學術偏見,即儒家文化可以代表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道教文化可有可無、毫無價值,甚至主張予以徹底消滅。31.參考答案:A32.參考答案: 是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真亦為盤古真人的化身,代表天;靈寶天尊為洪鈞老祖的化身,代表地;道德天尊為老子李耳的化身,稱太上老君,代表人。 元始天尊雙手托球,稱為混元球,混元球代表宇宙的混沌時期。 靈寶天尊手托太極圖,代表宇宙分化聚合的演變成形時期。 道德天尊手持芭蕉扇,代表萬物生長發(fā)展時期。33.參考答案:山西永濟的“永樂宮”(呂祖);陜西戶縣的“重陽宮”(王重陽祖師);北京的“白云觀”(丘祖)。34.參考答案: 王重陽35.參考答案:C,D,E36.參考答案: 全真教是以清修為主體,進行內丹修煉,而其內丹修煉功法,是王重陽教主以鐘,呂金丹道為根本。呂洞賓祖師將內丹功法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概述,全真教據(jù)此而進行修理工煉,因此,呂洞賓就被全真教奉為祖師。37.參考答案: 正一派指的是在東漢末年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又稱正一盟威之道,其後曾分立為龍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凈明道、太一道等。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標志符箓各派統(tǒng)一於正一派名下,以與新創(chuàng)的全真派相對。五斗米道有《老君想爾戒》三行九條,是「道舍尊卑同科」,即所有道眾都必須遵守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分立多種道派,各派都增訂了道戒,先後出現(xiàn)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戒」,「十三禁戒」,「十二可從戒」,「太玄都中宮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門要戒」等等。唐代高道張萬福的《傳授三洞經(jīng)誡法箓略說》列舉有十六種戒,稱「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仍以老君想爾戒為「太上高玄法師所受」之戒。明清時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條文逐漸成熟,明代永樂年間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撰《道門十規(guī)》,系統(tǒng)地對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為規(guī)范。老君想爾戒的內容: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想爾,古注稱是仙人名。傳稱祖天師張陵有《老子想爾注》,早佚,現(xiàn)有敦煌殘本重現(xiàn)於世。老君想爾戒共三行九條。即: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簽》有句稱「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對社會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的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但由於條文過于簡單,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種規(guī)戒問世。老君二十七戒的內容: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爾戒的衍生。戒文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戒勿喜,邪喜與怒同;戒勿費用精氣;戒勿傷王氣;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為偽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為試動;戒勿殺言殺。中品是:戒勿學邪文;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勿求名譽;戒勿為耳目口所誤;戒常當處謙之;戒勿輕躁;戒舉事當詳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是:戒勿以貧賤強求富貴;戒勿為諸惡;戒勿多忌諱;戒勿禱祀鬼神;戒勿強梁;戒勿自是;戒勿與人爭曲直,得諍先避之;戒勿稱圣名大;戒勿樂兵。老君二十七戒使想爾戒便于實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爾戒的九條合稱為老君三十六戒。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guī)》的內容: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高瞻遠矚,用心良苦,所提出的《道門十規(guī)》是針對元明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領衰裘委」的情況而撰寫的。《道門十規(guī)》稱,「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全文分說「道教源流」,「道門經(jīng)箓」,「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云水參訪」,「立觀度人」,「金榖田糧」,「宮觀修葺」等十項。張宇初主張「謙和」、「卑下」、「柔弱」等,全部秉承《道德經(jīng)》的宗旨,并參照王重陽創(chuàng)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習身心,操持節(jié)操,究竟經(jīng)典」,批評「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夸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38.參考答案:B39.參考答案: 金元之際,全真道教在北方興起,由于元太祖成吉斯汗十分器重當時全真道折領袖丘處機(道教稱長春真人),因此全真道盛行于北方。自金宣宗貞祜年間(公元1213—1217年)南渡以后,佛教蕭條,名蘭精剎,半就荒蕪,而全真道在金代貞元、正隆、大定年間(公元1153—1189年)便已遺民麕積,十分盛行,“情窳之人,翕然從之,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勢如風火,逾撲逾熾”;在元初又受到元太祖的扶持,因而取代佛教而興旺于北方。道徒恃勢改佛寺為道觀的有482年,這是發(fā)生在元太祖末年、太宗初年(公元1229年)的事,曾引起大臣耶律楚材等的強烈不滿與關注;同時,全真道徒每以丘長春曾京戲詔西游雪山說成吉斯汗事,比喻為“老子”西行化胡,丘長春的弟子李志??小独献踊?jīng)》及全真道徒造作的《老子八十一化圖》,這便引起元統(tǒng)治者的不安與佛教徒的反抗。早在金代章宗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4年),統(tǒng)治者便已警惕全真道生變,;到元代全真道更為日趨高漲,自然使統(tǒng)治者感到威脅,慮其有“張角斗米之變”。 到元憲宗五年(公元1255年),佛教聲勢漸復,嵩山少林寺僧福裕(號雪庭,屬曹洞宗)應詔赴京,訟全真道之事于憲宗,西僧那摩大師等為之搘拄,于是佛道之爭激化。釋祥邁《辯偽錄自序》指責全真道:“邱處機妄言諂上,李志常矯飾媚時,萃逋役之罪徒,集排釋之偽典,令狐獐首編妄說,史志經(jīng)又廣邪文。”佛道兩教對于《老子化胡經(jīng)》真?zhèn)沃q,又復掀起。元憲宗六年(公元1258年),佛教以釋福裕為首,道教以張志敬為首,各十七人,辯論于上都,皇帝親為裁判。結果判全真道士“大敗”,勒令道士落發(fā)、恢復侵寺二百余所,《化胡》等經(jīng)及雕板,盡令焚毀。這是元代的初次辯論及焚經(jīng)。 二十一年后,即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會有言保定、真定、太原、平陽、河中府、關西等處經(jīng)板尚存,“詔諭真人祈志誠焚毀《道藏》偽妄經(jīng)文及板”。即敕令自行選擇焚毀。而至元十八年,“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jīng)》系老子親著,余皆后人偽撰,宜悉焚毀。從之?!边@次是除《道德經(jīng)》外,余悉焚毀。焚經(jīng)的地點便在燕京之憫忠寺,即今北京的法源寺。道教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本來自西晉《老子化胡經(jīng)》行世以來,佛道辯論真?zhèn)我丫茫胰酥鋫?,何須如此爭論不休,更何必皇帝裁判呢?其實佛道勢利之爭,這時也反映了民族意識的矛盾,元統(tǒng)治者之打擊道教,乃是藉佛道矛盾而挫折道教之勢,消除上的潛在威脅。40.參考答案:B41.參考答案: 授箓禮儀是道教正一派重要禮儀。箓就是所說的法箓。箓的內容與箓的品位相結合,即是修煉到某種程度的道士只能受相應程度的箓。在科儀上也只能施行某種程度的道法。因此授箓既是正一派道士修煉等級的標志,也是道教正一派內道士教階的標志?!短靿窀瘛穼⒄坏朗康墓偡譃槲鍌€等級,即: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jīng)箓”,正六品,七品銜;升授“正一盟威經(jīng)箓”,正四品,五品銜;加授“上清五雷經(jīng)箓”,正三品銜;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jīng)箓”,正二品銜;晉升“上清大洞經(jīng)箓”,正一品銜。道士必須隨著道功修煉和積累善功德行日漸進步,才能依品級逐步晉升。按傳統(tǒng),一般過三年才能晉升一級。如果沒有功德和道行就不能晉升,否則會遭到天譴。42.參考答案: 為人真誠向善,具有從道之心,或對道教的文化、醫(yī)藥、養(yǎng)生,修煉等各個方面有真誠探求,努力奉獻之舉,則可以擇師叩拜,授以道名法派,即成為一名道教居士。43.參考答案:玄天上帝乃北極玄武星君之化身也。北方之神,即二十八宿中之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作護衛(wèi)神,以壯威儀。開皇元年三月三日,降誕於王宮,既長舍家棄國,辭父母下入武當山修道,度世濟人,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帝封為“玄武真人”。唐貞觀二年,封為“佑圣玄武靈應真君”。稱號:佑圣真武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44.參考答案: 道教所傳的“道”和“德”,與社會會上普遍評說的“道德”不一樣。 因為道教所講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事物的規(guī)律,指整體;“德”是指事物的特性,指個體。 社會上人們普遍稱呼的“道德”,是道教所倡導“德”的一上方面,是人類的品質表現(xiàn)。45.參考答案:D46.參考答案: 河出圖,洛出書,以0為整體,以1,2,3,4,5,6,7,8,9為整體分列數(shù),形成個體基本的單位,在基本數(shù)的演變過程中,分別形成有不等式和等式的根本易變。不等式稱河圖,等式稱洛書。47.參考答案:B48.參考答案:A49.參考答案: 可稱道長、仙長、師兄、師父、師傅、大師、爺。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帶姓稱呼,向某道長、某爺。另外有職務可稱會長、方丈、監(jiān)院、知客等。 見面一般用傳統(tǒng)禮節(jié),抱拳恭手,稱作揖。打招呼時,可稱“無量天尊”,一般就稱“慈悲”、慈悲等。50.參考答案: 爐即為爐灶,鼎即為鍋一類器皿。比喻人在開始修煉之時,用心意在體內安爐設鼎,盛裝精氣,進行化氣為精,煉精結丹的基本準備工作。51.參考答案:A52.參考答案: 八卦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等。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艮卦代表山,兌卦代表澤。53.參考答案: 全真派是在原清修派的基礎上,根據(jù)人自身修煉的需要,設置有相應的戒律,主張出家、素食、獨身,力求收心定意,注重個人修為,實行性命雙修,先性后命,多集體聚居在宮觀廟院,也有少數(shù)人隱居于鬧市、山洞、茅閹之中。 正一派是沿襲道教傳統(tǒng)發(fā)展的形式,以宮、觀、廟、院為中心,順任人事,先度人后度己,除少數(shù)居宮觀、似全真派做法外,多數(shù)是聚成集體,散守小家。除初一、十五和大型齋醮活動戒外,其余時間飲食不限。54.參考答案:B55.參考答案: 道教重視生命的價值,以生為樂,重生惡死。長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終極目標,這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根本不同之處。道教討論“人如何不死”的命題,看重個體生命的價值,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而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他的生命觀念對現(xiàn)世人們的生活欲望予以最大限度的肯定,鼓勵人們以現(xiàn)世生命為基礎,抓緊時間修道,爭取早日得道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決定于自身,并非決定于天命,人只要善于修道養(yǎng)生,安神固行,便可以長生不死。56.參考答案: 道教的主要教義信仰“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暗馈笔菬o所不包和無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開始,宇宙萬物皆從“道”演化而來。57.參考答案:所謂“寡欲”,就是少私欲或節(jié)欲?!独献印返谑耪?,在談到治理社會時,要求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教將“寡欲”作為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道教徒為人處世,應該時時節(jié)制個人的私欲。唐宋以后,“寡欲”與內修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欲”的清高境界?!兜赖陆?jīng)》所說的“寡欲”,其實并不是“絕欲”、“無欲”的意思,只不過是應該“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要求學道者絕對“無欲”是不現(xiàn)實的。58.參考答案: 實際上是化學反應,理論上可以用賈誼的話來說。煉丹的理論基礎,是術士們對生命誕生、成長、成熟、衰落,死亡這五部的本質的思考、人的死士,是因于內氣絕神散,于外血盡軀朽,所以,服用丹藥的好處就在于可以使肌體免于衰老、傷殘。黃金,千年不朽,百煉不化,自然成為了術士的首選。59.參考答案: 逍遙巾也稱荷葉巾。宋代庶人的一種巾子,開始叫花頂頭巾,后士人甚至女性皆戴,并有兩腳垂于后背,稱為逍遙巾。宋代米芾《畫史》中有對此巾的記載:“士子國初皆頂鹿皮冠弁,其遺制也,更沒頭巾…,乃去皮冠,梳發(fā)角加后,以入幞頭巾子。中篦約發(fā),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后方有絲絹,作掠子,掠起發(fā),頂帽出入…,又其后方見用紫羅為無頂頭巾,謂之額子,猶不敢習庶人頭巾。其后舉人始以紫紗羅為長頂頭巾,垂至背,以別庶人黔首,今則士人皆戴庶人花頂頭巾,稍作幅巾,逍遙巾?!比媾傻朗砍黾也痪茫虬l(fā)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氣熱時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樣,顯得仙風道骨,格外逍遙自在。故命名為逍遙巾。60.參考答案:A61.參考答案: 道裝,又稱為唐裝或漢裝。道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而道服寬松、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道士均穿古裝,以顯示其從事職業(yè)的傳統(tǒng)性和民族性。 道士蓄留須發(fā),一是作為從道的標志,二是為了順應自然規(guī)律,三是為了表示盡孝之意,胡須鬢發(fā)父母所授,不得輕易毀塤。四是為了養(yǎng)生保健,人蓄頭發(fā),必須要經(jīng)常梳理,經(jīng)常梳理頭發(fā)有助于大腦血液循環(huán)。大腦為人身之主,大腦健康,人亦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須發(fā)。62.參考答案: 金、木、水、火、土,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謂“相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 “五行”與“五方”也有關系:木主東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63.參考答案:B64.參考答案: 超度亡魂,是為了寄托哀思。人之一生,幾十年光景。對于相處幾十年的親友,一朝離去,人們在感情上一時無法接受。通過超度活動,親友期望亡者能夠脫離苦難,進入一個理想的世界,逐步降低對亡者的牽念。超度亡魂,俗稱做道場,人死了之后,舉行一定形式的道場,是為了加強親友之間的感情交流。平常時候,人們操勞奔忙,各自不暇,交往亦淡。遇上長者亡故,即使再忙,也愿意抽出一定時間,與老親老戚談談心,與平常交往較少的親戚朋友見見面,聚一聚,相互之間拉拉家常,獲得相互的感情、親情交流,增加人在社會生活之中的活動空間。如果抱著誰也不理誰,生就生,死就死,六親不認,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人則會退化成一種沒有感情的普通動物,更難以言稱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65.參考答案: 道戒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國古代就有豐富的倫理思想,對於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就有眾多的可為與不可為的規(guī)定。東漢末年,道教形成初期尚無道戒的正式條文,但是就已有了道誡,如《太平經(jīng)》中有「不孝不可久生誡」,「貪財色災及胞中誡」等,此類道誡就是據(jù)道教教義思想對早期道教徒的行為要求。五斗米道有老君想爾戒三行九條,內容十分簡練,道教徒不便執(zhí)行。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清、靈寶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先後創(chuàng)制了「五戒」,「八戒」,「十三禁戒」和一些律文如「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等。唐代道教戒律有了充分的發(fā)展,據(jù)唐代高道張萬福的《傳授三洞經(jīng)誡法箓略說》,唐代道教已有十六種戒律,但仍以老君想爾戒為「太上高玄法師所受」之戒。宋代的《云笈七簽》、《要修科儀戒律鈔》等經(jīng)籍中都有眾多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和「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等等。明代永樂(1403-1424年)初年,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撰有《道門十規(guī)》,其中列有「道教源流」,「道門經(jīng)箓」,「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云水參訪」,「立觀度人」,「金榖田糧」,「宮觀修葺」等內容,從教義思想出發(fā)對道教信仰生活的各方面提出了較為完整的規(guī)戒,十分完備。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從其創(chuàng)立時起重視規(guī)戒。王重陽有《立教十五論》,內容多與全真派規(guī)戒有關。明清時期全真派又有《全真清規(guī)》和北京白云觀清規(guī)二十三條傳世。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社會發(fā)展變化迅速,道教由於其教義思想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及時發(fā)展,因此在道戒方面也無重要的更新文獻問世。當今中國大陸的道教宮觀多訂立一些規(guī)章制度以及愛國公約以發(fā)揮規(guī)范道教徒信仰生活和人際關系的作用。66.參考答案: 鹽、糖、姜母、紅豆并稱山珍海味,為敬拜玉皇上帝不可或缺之供品。(姜母不可用水姜)紫菜、香菇、金針、木耳、菜燕、冬粉為六齋。米荖、麻荖、糖果、圓餅干、牽子餅干、風片糕為六味。六齋、六味、山珍海味是神明圣壽缺一不可的供品,大部分廟方必定會準備。稻、麥、稷、菽、蜀合稱五谷也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另有芹菜意為勤學、蔥代表聰明、素粽代表應考包中,此三者為祈求五文帝君之用,是考季時最佳的供品。柑橘為事事吉利、甘蔗為節(jié)節(jié)高升、石榴為多子多孫、佛手柑為多福多壽、柿子為事事順利、香蕉為喜事相招、菠蘿為好事旺來、梨子為厄運遠離、蘋果為平平安安、桃子為逃離厄運、瓜藤類水果為瓜瓞綿延。我國以農立國,用稻米制成的紅龜粿、壽桃、紅圓等等粿品,均有祈求添福添壽之意,更有延續(xù)生命之意。葷時中豬、雞、魚為三牲醴,再加入蝦、蟹并稱五牲醴。除非其它原因必要否則敬神時盡量勿用。因酬神謝愿或圣壽法會而殺生敬奉神靈,這是不敬也是不禮之舉,因為正神是慈悲的,勸世人以善為本,怎會讓世人因敬奉祂而去殺生呢?若非用不可,可改為素牲醴取代。其實葷食牲醴大多用于祭拜先靈和過世的亡靈。在道教祭祀中有云:「天厭雁,地厭犬。」所以敬天地絕不可用雁鴨科與犬狗來祭祀,這是嚴重違背道教教規(guī)。67.參考答案:A68.參考答案:C69.參考答案: 是為去世的親人所做的追思度亡道場。道教認為萬物皆稟“陰陽二氣”而生,一旦陰陽氣衰,人則氣散神衰而亡。人亡陽神上升陰魄滯地,魂飛魄散,各不相依,若有所滯,則魂被鎖入豐都地獄,魄化為骷髏,淪于昏暗之中。于是設壇建醮,追攝亡靈,使已散之氣得以凝聚,永離豐都地獄之苦,同時寄托陽眷哀思之情和孝敬之心。70.參考答案: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guī)范而獨特的禮儀。植根于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儀規(guī)?,F(xiàn)僅將常見的敬神禮儀簡介如下。一、叩拜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一)拱手禮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二)作揖禮一面躬身,一面雙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關于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并誠心祈禱。(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復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后,起身,雙手合抱放于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并立身站定后,方可離開跪墊。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于平日朝神。關于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復“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復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圣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71.參考答案: 身體健康,五官端正,品行良好,有相當文化程度,年齡在18周歲以上,本人自愿,親屬不反對,有本人身份證、戶口所在地公安機關的近期有效證明等基本條件,才能在有緣的道教場所出家當?shù)朗俊?2.參考答案: 道教的極樂世界為東方長樂世界。道教重生,東方于五行屬木,配四時為春,主生,故道教的極樂世界在東方。73.參考答案: 火藥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fā)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yī)藥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jīng)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jīng)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藥、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y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后世尊為"藥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yī)藥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jīng)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qū)和關中地區(qū)煉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傊?,火藥的發(fā)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74.參考答案:A75.參考答案:道教尊為四御之一,“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協(xié)助玉皇執(zhí)掌天經(jīng)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之神?!澳蠘O長生大帝”,是協(xié)助玉皇執(zhí)掌人間壽夭禍福。76.參考答案: 道教場所與道教協(xié)會是教務被指導和指導關系。 因為,道教協(xié)會是道教場所與場所、場所與政府、政府與道教信徒之間的協(xié)商調解組織,沒有行政職能。道教場所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當?shù)乜h級以上人民政府是場所的行政主管部門。道教協(xié)會,是由同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負責行政管理,并接受民政部門的指導。77.參考答案: 1912年,在北京白云觀成立以全真教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發(fā)起人為白云觀方丈陳毓坤。 同年上海成立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任主持。78.參考答案:B79.參考答案: 丘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后赴隴卅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1191年后,他以棲霞縣太虛觀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受到金章宗重視。他廣結高官顯貴,又大力拯救民眾苦難,獲得極大聲譽。于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應成吉思汗之召,不遠萬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宮。他三次晉見成吉思汗,太祖問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無為清靜”為要。勸不可殺人,禁止不孝和色欲,深得歡心。成吉思汗封他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賦稅的特權,令丘祖掌管天下道教。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賜丘祖金虎牌,由于成吉思汗的支持,后道侶云集,全真教大興。主張修道者應出家,斷絕一切塵緣,清心寡欲,即為修道成仙之根本。80.參考答案: 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有細致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監(jiān)院(住持),即觀主。方丈、監(jiān)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jīng)、典、堂、和號等八大執(zhí)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81.參考答案: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jīng)》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于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愿之女,名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于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后,有禱輒應。自宣和以后,兩宋間先后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后」。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封號已經(jīng)累積到二十八字。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jù)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于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云游于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圣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短侠暇f天妃救苦靈驗經(jīng)》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后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jīng)還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jīng)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愿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僅臺灣一省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臺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shù)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臺灣朝天宮的媽祖像是從莆田湄州請來,因而被認為是莆田媽祖廟的「分靈」,故每隔幾年都要抬著媽祖像到湄洲掛香一次,表示對媽祖的崇拜核對祖宗的懷念。82.參考答案: 施食是道教科儀的一項重要的內容?!鹅`寶領教濟度金書》稱:"諸鬼神久處幽陰,形體饑渴,想念世間飲食,無頃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濟其饑渴。"①《上清靈寶大法》稱其"宣說靈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盡得沾濡,十類四生,悉皆飽滿,即超陰境,共涉仙鄉(xiāng)"。②道教認為,在科儀中經(jīng)過"咒施法食",陽世的食物已變?yōu)轷事?,蘭餚珍饌,玉液瓊漿,使幽魂深味無為,永出輪回,證無上道。施食可以作為一種儀式體,如《靈寶施食法》;也可以是組成其他儀式體的一項儀式元,如《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就是由施食和濟幽、煉度等儀式元共同組合而成的。83.參考答案: 在道教思想體系中不僅存在著生命倫理,而且包含豐富資源。道教生命倫理的形成與生存環(huán)境的危機認識是密切相關的?;谌松瘎〉默F(xiàn)實認識和精神體驗,道教看到了生命的可貴,從而祈求生命健康與完善。在道教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關系。保持自身形體的完整與健康,這不僅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天道流轉人間的必然體現(xiàn)。 道教生命倫理有自己的思想特點:“勸善成仙”精神奠定了道教生命倫理的主調;神明監(jiān)督是道教生命倫理的強化手段;在道教勸善成仙與神明監(jiān)督的生命倫理中還有配套的符號示范。道教生命倫理把道德修養(yǎng)與身心健康聯(lián)系起來,強調行善去惡對于延年益壽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注重藥物治療,這種內心道德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思想為現(xiàn)代生命倫理建設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道教生命倫理建立了修道的整體性原則,把個人的身心健康置于宏觀環(huán)境之中來加以考察,這為當今人類的整體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參照系。道教生命倫理,強調陰陽協(xié)調,和合美善,這對于維持社會人口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而言具有發(fā)人深省的現(xiàn)實功效。道教生命倫理以“尚黃”為道德實踐的符號法象,倡導身國共治與太平世界,這對于民族團結與世界和平而言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道教生命倫理以“自然無為”作為道德實踐的基本理路,這對于維護全球的自然生態(tài)平衡而言具有深刻的道德方法論的參考價值。84.參考答案:姓曹名景休,宋徐卅人。據(jù)續(xù)文獻通考云:“曹國舅宋曹太后之弟,因稱國舅,學道山巖間,遇鐘離權呂洞賓輩,引入仙班”。一日呂祖同鐘離權問曰:聞子修養(yǎng)!所養(yǎng)何物?對曰:養(yǎng)道!曰:道何在?曹因指天。曰:天何在?曹又指心。二祖笑曰:天即道,道即心,子親見本來矣!遂授以還真秘旨,令其修煉,未幾道成,二祖來引之去。85.參考答案: 道教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tǒng),凡是已經(jīng)形成的信仰、制度,總是長期堅守不渝。其服飾制度就是如此。據(jù)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北宋劉若拙《三洞修道儀》等所載,唐、宋的道教服飾,即據(jù)南北*所定之制度?!度葱薜纼x》所規(guī)定的各階道士之法服、冠、履,與《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定者大同小異。今人周錫?!吨袊糯検贰返诰耪隆八未棥敝袛⒓八未朗糠棧唬骸暗朗康姆椨蟹ㄒ?、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師執(zhí)行拜表、戒期、齋壇時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凈衣、信衣、鶴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懺衣之類。其中法衣、鶴氅等,一般以直領對襟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著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領斜襟的。這種外衣和內衣,大致同一般古代人相似?!?6.參考答案: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 住修正仁義,超升云會登,大妙中黃貴,圣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xiàn)寶新。 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xù)仙號,三界都是親。87.參考答案: 清代龍門派中興的主帥王常月祖師,原名平,道號昆陽子,山西長治縣人,弱冠因患危疾,遇道士張麻衣治愈,對道教發(fā)生興趣,云游名山訪道數(shù)十年,于王屋山遇龍門第六代律師趙真嵩(復陽)授以戒法道要,他辭師云游,博覽三教典籍,研究道書多年,參觀二十余處,印證五十余人,成為一個有湛深宗教修養(yǎng)的龍門律師。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從隱居的嵩山北上京師,掛單于靈佑宮,未幾被聘為龍門祖庭白云觀方丈,開始其傳教活動。王常月中興龍門,主要通過公開傳戒。全真道創(chuàng)始之初,戒條簡單,教團發(fā)達后可能制定過一些戒律清規(guī)。據(jù)《缽鑒續(xù)》載:趙真嵩對王常月說:龍門戒法自抹處機以來,代代皆“單傳秘授,不能廣行”,四百年來未顯于世,致使道門戒律威儀衰頹不振,特以“三百年來獨任之事”付囑王常月,命他待時而出,傳戒宏教。這一時機終于來到,王常月于是一改龍門戒法秘傳舊制,于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京師白云觀設壇傳戒,“凡三登壇,而得弟子千年人?!笨滴醵辏?663年),王常月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門人南下,傳戒于南京隱仙庵及湖、杭一帶,繼至湖北武當山,傳戒于玉虛宮。一時歸依受戒者甚眾。王常月祖師的傳戒活動得到了清廷的支持。據(jù)《缽鑒續(xù)》及清人完成顏崇實《昆陽王真人道行碑》,王常月傳戒得清廷嘉許,封為國師,奉旨主講白云觀,賜紫衣凡三次??滴跛氖迥辏?706年),賜王常月“抱一高士”號,敕命在其墓上建響堂、逆像,每年忌日遣官致祭。乾隆帝曾兩次行幸白云觀,賜御筆詩、碑記,御書楹聯(lián)褒贊丘處機。乾隆朝廢除僧道度牒制度后,龍門教團更得以自由發(fā)展。88.參考答案: 行功十要為: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彈、齒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護、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89.參考答案:根據(jù)《道德經(jīng)》則尊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yǎng)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90.參考答案: 《道德真經(jīng)》又稱《道德經(jīng)》、《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為周朝守藏史(史官),《道德經(jīng)》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后來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道德經(jīng)》成為道教最高經(jīng)典?!兜赖陆?jīng)》的字數(shù)只有五千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