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物理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1頁
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物理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2頁
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物理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3頁
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物理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4頁
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物理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復習試卷(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8小題,每小題5分,共40分)1、在下列哪個過程中,物體的內能增加?A、物體從高處下落的過程中B、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的過程中C、物體被壓縮的過程D、物體在真空中自由膨脹的過程2、下列關于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說法,正確的是?A、物體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B、物體在凸透鏡的兩倍焦距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C、物體在凸透鏡的焦距內,成倒立、放大的實像D、物體在凸透鏡的兩倍焦距內,成正立、縮小的虛像3、在下列實驗中,為了探究“電流做功與電壓、電阻的關系”,下列哪種實驗設計是合理的?()A.在同一電阻上,改變電壓,測量電流和電流所做的功B.在不同電阻上,保持電壓不變,測量電流和電流所做的功C.在同一電阻上,保持電壓不變,改變電流,測量電流所做的功D.在不同電阻上,改變電流,保持電壓不變,測量電流所做的功4、在“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實驗中,以下哪種操作會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A.電流表和電壓表讀數時,視線與表盤垂直B.使用不同規(guī)格的電流表和電壓表,但確保其量程合適C.電路連接過程中,連接錯誤,導致電路短路D.記錄電流和電壓值時,注意有效數字,避免估讀5、以下關于物理學的歷史與貢獻,說法錯誤的是()A.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實驗得出的B.托里拆利實驗首先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值C.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D.阿基米德在《論浮體》一書中總結了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原理,并給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6、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物體放出熱量,內能一定減少,溫度一定降低B.物體吸收熱量,內能一定增加,溫度一定升高C.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熱量D.發(fā)生熱傳遞時,熱量總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傳遞給內能小的物體7、在光滑水平面上,兩個質量分別為m1=2kg和m2=3kg的小球以相同的速度v0向相反方向運動,在某一時刻發(fā)生完全彈性碰撞后,兩小球的速度大小分別為v1和v2。關于碰撞后的速度關系,下列哪個選項正確?A)v1=v2B)v1<v2C)v1>v2D)無法確定8、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其位移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式為xtA)16m/sB)18m/sC)20m/sD)22m/s二、簡答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第一題請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分析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第二題題目:請簡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學習,并舉例說明一個具體的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第一題題目背景:在一次物理實驗課上,李老師帶領八年級的學生們進行了“探究小車速度變化”的實驗。實驗中使用了光滑的水平軌道、小車、計時器以及一套標準的測量工具。學生們通過改變施加在小車上的力來觀察小車從靜止開始加速到一定距離所需的時間,并記錄數據。實驗步驟簡述:1.將小車置于水平軌道的一端。2.用已知大小的恒定外力推動小車,使其沿軌道加速運動。3.記錄下從小車開始移動直到它行進特定距離(比如1米)所花費的時間。4.改變施加的力量大小重復上述過程數次。5.分析收集的數據以確定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差異。問題描述:假設在某次實驗中,當施加給小車的力為F1=2N時,測得完成1米行程耗時t1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其中m請基于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問題]1.利用給定條件計算兩種情況下的加速度a1,a2。(提示:可以考慮使用公式2.解釋為什么當施加更大的力時,小車能夠更快地達到相同的位移?3.如果進一步增加施加于小車上的力,你認為會對加速度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第二題【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位剛入職的初級中學物理教師,他所教的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一次“摩擦力”的教學中,小明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1.通過展示生活中摩擦力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講解摩擦力的概念時,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3.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系列梯度式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4.在課堂小結時,引導學生總結摩擦力的應用及注意事項。問題:1.分析小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策略的優(yōu)點。2.結合小明的教學策略,提出改進建議。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第一題題目:請基于以下教學內容片段,設計一份適用于初級中學物理課堂的教學設計方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教學內容片段: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要求:1.設計應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2.教學過程需包含引入、新課講授、實驗探究、鞏固練習、總結提升等環(huán)節(jié)。3.板書設計應簡潔明了,突出教學要點。第二題題目:某校八年級物理課程,在學習“光的折射”這一節(jié)時,教師計劃采用實驗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光的折射現(xiàn)象。請根據以下要求,設計一個教學活動。要求:1.確定教學目標;2.設計教學步驟;3.設計實驗方案;4.設計教學評價。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復習試卷與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8小題,每小題5分,共40分)1、在下列哪個過程中,物體的內能增加?A、物體從高處下落的過程中B、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的過程中C、物體被壓縮的過程D、物體在真空中自由膨脹的過程答案:C解析:在物體被壓縮的過程中,外力對物體做功,使得物體的內能增加。而其他選項中,物體下落、滑行和自由膨脹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外力做功,物體的內能不會增加。2、下列關于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說法,正確的是?A、物體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B、物體在凸透鏡的兩倍焦距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C、物體在凸透鏡的焦距內,成倒立、放大的實像D、物體在凸透鏡的兩倍焦距內,成正立、縮小的虛像答案:B解析: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當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兩倍焦距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當物體位于一倍焦距內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物體位于一倍焦距和兩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因此,選項B正確。3、在下列實驗中,為了探究“電流做功與電壓、電阻的關系”,下列哪種實驗設計是合理的?()A.在同一電阻上,改變電壓,測量電流和電流所做的功B.在不同電阻上,保持電壓不變,測量電流和電流所做的功C.在同一電阻上,保持電壓不變,改變電流,測量電流所做的功D.在不同電阻上,改變電流,保持電壓不變,測量電流所做的功答案:B解析:探究“電流做功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時,應該保持其中一個變量不變,而改變另一個變量。選項B中,保持電壓不變,改變電阻,可以觀察到電流和電流所做的功的變化,從而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其他選項中,改變了兩個變量,不符合單一變量控制的原則。4、在“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實驗中,以下哪種操作會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A.電流表和電壓表讀數時,視線與表盤垂直B.使用不同規(guī)格的電流表和電壓表,但確保其量程合適C.電路連接過程中,連接錯誤,導致電路短路D.記錄電流和電壓值時,注意有效數字,避免估讀答案:C解析:在“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實驗中,如果電路連接錯誤導致短路,那么電路中的電阻將變得非常小,電流可能會變得非常大,這樣不僅無法得到準確的數據,還可能損壞實驗儀器。選項A、B、D都是正確的實驗操作,不會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5、以下關于物理學的歷史與貢獻,說法錯誤的是()A.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實驗得出的B.托里拆利實驗首先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值C.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D.阿基米德在《論浮體》一書中總結了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原理,并給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答案:A解析:A選項: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是通過實驗觀察和邏輯推理得出的,并非僅僅通過實驗直接得出。它描述的是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tài),即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因此,A選項錯誤。B選項:托里拆利實驗利用裝滿水銀的密閉玻璃管,通過測量水銀柱的高度來計算大氣壓強的值,這是歷史上首次準確測出大氣壓強的實驗,所以B選項正確。C選項: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是物理學史上的重要實驗之一,它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提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因此,C選項正確。D選項:阿基米德在《論浮體》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原理,并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是流體力學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D選項正確。6、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物體放出熱量,內能一定減少,溫度一定降低B.物體吸收熱量,內能一定增加,溫度一定升高C.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熱量D.發(fā)生熱傳遞時,熱量總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傳遞給內能小的物體答案:C解析:A選項:物體放出熱量,內能確實會減少,但溫度不一定會降低。例如,在晶體凝固的過程中,雖然物體放出熱量,但溫度卻保持不變。因此,A選項錯誤。B選項:物體吸收熱量,內能確實會增加,但溫度不一定會升高。同樣以晶體為例,在晶體熔化的過程中,雖然物體吸收熱量,但溫度卻保持不變。因此,B選項錯誤。C選項: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加。而內能的增加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xiàn):一是吸收熱量,二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因此,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熱量。C選項正確。D選項:熱傳遞的實質是內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或者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因此,發(fā)生熱傳遞時,熱量總是從溫度高的物體傳遞給溫度低的物體,而不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傳遞給內能小的物體。D選項錯誤。7、在光滑水平面上,兩個質量分別為m1=2kg和m2=3kg的小球以相同的速度v0向相反方向運動,在某一時刻發(fā)生完全彈性碰撞后,兩小球的速度大小分別為v1和v2。關于碰撞后的速度關系,下列哪個選項正確?A)v1=v2B)v1<v2C)v1>v2D)無法確定答案:C解析:在完全彈性碰撞中,動量守恒定律和動能守恒定律都適用。設碰撞前兩小球的速度為+v0和-v0,根據動量守恒有m1v0?m2v0=8、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其位移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式為xtA)16m/sB)18m/sC)20m/sD)22m/s答案:B解析:物體的瞬時速度可以通過對位移-時間函數求導來獲得,即vt=dx/dt。對于給定的位移函數x二、簡答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第一題請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分析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答案:1.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光的折射”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光的折射現(xiàn)象動畫,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光的折射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講解“電磁感應”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電磁感應實驗過程,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3.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浮力”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產生的原因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的產生機制,提高教學效果。4.結合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5.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如在線提問、討論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解析:1.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生動、形象的學習材料,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多媒體技術可以模擬實驗、展示現(xiàn)象等,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直觀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3.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將復雜、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形象、具體的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4.結合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多媒體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5.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氛圍。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提高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題題目:請簡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學習,并舉例說明一個具體的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答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效實施探究式學習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以下是實施探究式學習的幾個關鍵步驟及一個具體活動設計示例: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教師應通過日常生活現(xiàn)象、科技視頻、實驗演示等方式,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出與物理概念或原理相關的問題。2.猜想與假設:鼓勵學生基于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假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3.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設計實驗方案,明確實驗目的、所需器材、實驗步驟及預期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科學探究能力。4.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學生按照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準確記錄實驗數據,培養(yǎng)實驗操作技能和觀察分析能力。5.分析論證,得出結論:指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驗證或修正之前的猜想與假設,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6.交流評估,反思總結:組織學生分享實驗結果和結論,進行相互評價和反饋,同時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中的得與失,提出改進建議,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具體活動設計示例:活動名稱:《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活動目標: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顒訙蕚洌簭椈蓽y力計、燒杯、水、鹽水、體積相同的木塊和鐵塊、體積不同的鐵塊等。活動步驟:1.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xiàn)象,如木塊漂浮、鐵塊沉底,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物體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體卻會沉下去?”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3.猜想與假設:學生可能提出浮力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液體的密度等因素有關。4.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討論,每組選擇一至兩個因素進行實驗設計,如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時,可控制物體質量和液體密度不變,改變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觀察并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5.進行實驗:學生按照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操作,收集數據。6.分析論證:通過數據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成正比,與液體的密度也有關,而與物體的質量、形狀(在排開液體體積相同的情況下)無關。7.交流評估與反思:各組分享實驗結果和結論,進行相互評價,討論實驗中的誤差來源及改進措施,深化對浮力概念的理解。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第一題題目背景:在一次物理實驗課上,李老師帶領八年級的學生們進行了“探究小車速度變化”的實驗。實驗中使用了光滑的水平軌道、小車、計時器以及一套標準的測量工具。學生們通過改變施加在小車上的力來觀察小車從靜止開始加速到一定距離所需的時間,并記錄數據。實驗步驟簡述:1.將小車置于水平軌道的一端。2.用已知大小的恒定外力推動小車,使其沿軌道加速運動。3.記錄下從小車開始移動直到它行進特定距離(比如1米)所花費的時間。4.改變施加的力量大小重復上述過程數次。5.分析收集的數據以確定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差異。問題描述:假設在某次實驗中,當施加給小車的力為F1=2N時,測得完成1米行程耗時t1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其中m請基于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問題]1.利用給定條件計算兩種情況下的加速度a1,a2。(提示:可以考慮使用公式2.解釋為什么當施加更大的力時,小車能夠更快地達到相同的位移?3.如果進一步增加施加于小車上的力,你認為會對加速度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答案與解析:1.計算加速度對于第一種情況(F1由d=1解得a對于第二種情況(F2同理有1解得a2.解釋加速度變化的原因當施加給小車的力從2N增加到了4N時,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由于小車質量m3.預測力對加速度的影響如果繼續(xù)增加施加于小車上的力,則根據F=第二題【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位剛入職的初級中學物理教師,他所教的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一次“摩擦力”的教學中,小明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1.通過展示生活中摩擦力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講解摩擦力的概念時,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3.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系列梯度式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4.在課堂小結時,引導學生總結摩擦力的應用及注意事項。問題:1.分析小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策略的優(yōu)點。2.結合小明的教學策略,提出改進建議。答案:1.小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策略的優(yōu)點如下:(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展示生活中摩擦力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直觀教學: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有助于學生直觀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提高教學效果。(3)差異化教學:設計梯度式的練習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4)注重總結:在課堂小結時引導學生總結摩擦力的應用及注意事項,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2.改進建議:(1)加強課堂互動:在講解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如提問、討論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2)關注學生差異: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yè),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3)加強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實踐操作,如設計摩擦力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4)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第一題題目:請基于以下教學內容片段,設計一份適用于初級中學物理課堂的教學設計方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教學內容片段: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要求:1.設計應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2.教學過程需包含引入、新課講授、實驗探究、鞏固練習、總結提升等環(huán)節(jié)。3.板書設計應簡潔明了,突出教學要點。答案與解析: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并闡述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的內容,能夠識別并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論等。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yǎng)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小組合作,增強團隊協(xié)作意識。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難點: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兩個力。三、教學方法1.情境導入法: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如劃船、火箭發(fā)射等)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實驗探究法:設計簡單的實驗(如彈簧秤對拉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直觀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存在及關系。3.討論交流法:組織小組討論,分享實驗觀察結果,加深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4.歸納總結法:引導學生總結牛頓第三定律的要點,構建知識體系。四、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約5分鐘)通過展示劃船、火箭發(fā)射等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引出牛頓第三定律的主題。2.新課講授(約10分鐘)講解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強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應用,如走路時腳對地面的力和地面對腳的力,劃船時槳對水的力和水對槳的力等。3.實驗探究(約15分鐘)分組進行彈簧秤對拉實驗,每組兩個學生分別握住彈簧秤的兩端,同時用力拉。觀察并記錄彈簧秤的示數變化,討論并解釋實驗現(xiàn)象。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點評并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4.鞏固練習(約10分鐘)布置相關練習題,如判斷哪些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牛頓第三定律,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等。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導,解答疑惑。5.總結提升(約5分鐘)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總結牛頓第三定律的要點和應用。強調科學探究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五、板書設計板書設計:牛頓第三定律--------一、內容: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二、生活實例:***1.走路:腳對地→地對腳2.劃船:槳對水→水對槳...三、實驗探究:彈簧秤對拉→示數相等、方向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